㈠ 誰發明了紙張,摘抄一些關於紙的發明資料
大約在1900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找七隻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他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裡,搗爛成漿。再把姜撈出來事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製造,價格要更便宜,
5 4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周圍人還關注
切雙眼皮要多久
做兼職工作
紙膠帶分切機
商標轉讓需要公證嗎
一般奶茶加盟費多少
藝星醫院在哪裡
雙眼皮全切是什麼
填料廠家
評論
無觀點,不青春
發布
還沒有人評論,快來搶沙發~
為您推薦
紙是誰發明的
1、蔡倫字敬仲,漢族,東漢桂陽郡人.我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者.作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昂貴的絲綢
66 瀏覽1409
紙是誰發明的?
蔡倫是東漢人,但實際上史學家在西漢的王族墓里就發現了紙,證明了至少在西漢的時候,就已經有紙了,但是質
907 瀏覽11612
紙是由誰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誰發明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
234 瀏覽14767 2018-04-10
紙張的發明人是誰?
就在我們的古人往甲骨上刻字的時代,古埃及人已在用輕便的紙莎草紙來記錄文字了。 紙莎草是一種高大的
24 瀏覽1200
紙的發明者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在沒有發明紙以前,古代各國人民曾想盡辦法,利用石
㈡ 紙的發展史
紙是蔡倫發明的。
最早的紙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了紙,但還是很粗糙,不被版廣泛應用。
在上古時代權,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
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早期的造紙方法:
一是將砍伐來的植物,比如麻類植物,用水浸泡,剝其皮,再用刀剁碎,放在鍋里煮,待晾涼後再進行浸泡、腳踩,用棍棒攪拌,使其纖維變碎、變細。
二是摻入輔料,製成紙漿。
三是用抄紙器(竹簾之類)進行抄撈、晾乾,即可製成為紙。
㈢ 再生紙怎麼做
1、將不同種類的紙撕成小塊並混合,一定要加入紙巾,但是要少加。
(3)再生紙發明擴展閱讀:
廢紙製作再生紙的好處:
1、利用生活中回收的廢紙最為生產原料,相比傳統制紙來說大大的減少了對林木的砍伐,生產過程中省去了制漿的步驟,因此在水電節能方面也大有優勢,最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廢紙造紙還能夠大大的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有效的保護好我們的環境。
據專家統計,每回收一噸廢紙就能產生0.8噸再生造紙纖維,大約相當於少砍17棵大樹,節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場空間。
2、在國外,廢紙還有城市森林的美譽,無論是廢舊的報刊雜志,廢舊紙箱還是辦公室的廢棄復印紙等都是寶貴的造紙纖維原料。
3、利用廢紙進行造紙,能夠大幅度的降低能耗及環保處理費用,降低單位的投資成本。國內利用廢紙製造出的新聞紙價格比利用原木生產的成本少約300/噸,同時還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㈣ 紙的發明什麼結構
網路:
--紙張製作的材料為木漿。
模造紙(semi-woodfree paper)
--系模仿道林紙的,而其紙漿為舊紙,破布等。
銅版紙(coated paper)
--是以模造紙為紙芯,在其表面加上一層塗料並軋光,使紙面的纖維縫隙填滿,而印刷效果更佳,此種紙通常用來印製彩色印刷品。
雪面銅版紙(matt art paper)
--是於銅版紙之紙面再加塗料使之不反光,稱之。
聖經紙(bible paper)
--全木纖維紙漿所制之薄紙,常見用來印製聖經,故國內
以聖經紙稱之。
再生紙
再生紙(Recycled Paper)
--廣義的說,將使用過的廢紙加以回收處理,製成再生紙漿,以其取代原木紙漿所產出來的紙類,都可以稱為再生紙。例如工業用即為廢牛皮紙箱作為主要的生產原料,一般紙板灰色的底層則以混合廢紙作為主要的生產原料,這些產品都可稱是工業用的再生紙。一般用於書寫、印刷的文化用紙則多是以漂白化學原木紙漿作為原料所製成,而此種紙亦可用廢紙原料來製造,所制出的文化用紙就稱為再生紙。美國環保署(EPA)規定:二次纖維含量不得低於百分之50的才能稱為為再生紙。我國則尚無國家標准。
使用再生紙有如下優點:
1.可減緩森林資源砍伐速度,保護生態環境;
2.可延長垃圾掩埋場的使用年限;
3.可節約能源減少污染;
4.可減輕眼睛閱讀之疲勞。
㈤ 什麼,叫做再生紙越來越多的什麼有了數字化形是指用的越來越少了。
廢紙被回收後重新造的紙叫做再生紙。越來越多的書籍、公 文有了數字化形式,紙用得越來越少了。
出處:《10 紙的發明》三年級課文
《紙的發明》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的文章,本單元主要講的是深厚的傳統文化。《紙的發明》主要描寫了蔡倫之前書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後來字寫在帛上,雖然解決了重量問題,但是由於價格昂貴,無法普及。
第一部分(1):造紙術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
第二部分(2-4):紙發明的過程。
第三部分(5):造紙術影響了全世界。
西漢時期用麻造紙,但是粗糙難寫。蔡倫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裡,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輕便好用的紙張。蔡倫的造紙術原料容易得到,價格便宜,很容易滿足人們的需要。同時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造紙術是中國古達四大發明之一,我們要熱愛自己祖國的文化。
㈥ 再生紙的製作是怎麼樣的
學完四大發明的造紙術,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製作一些紙,自給自足?這里就給你介紹這樣一個小發明,不妨跟著做一做。
材料和方法
1.准備材料:沒用的舊報紙2大張、食物料理機或是果汁機、膠水、3~5杯水、一個深約10厘米的水槽、沒用的玻璃絲襪、鐵絲、一個熨斗。如果你還想讓紙有些變化,可以准備一些染料、彩色線頭。
2.把鐵絲彎成四方形,接縫的地方用線纏起來,小心不要割到手。將四方形鐵絲套進絲襪里,然後在兩端打結,你看,現在我們已經有一個篩子了。一個篩子一次只能做一張紙,所以你可以多做幾個篩子備用。
3.把報紙撕成碎片,擺在一旁,要小心,不要讓風吹跑了。
4.抓起一把報紙碎片,放進果汁機或食物料理機里,加一些水進去,然後啟動開關,記得要持續地加碎紙片和水,一直到你看不見任何的紙片為止。好,現在我們有了一大團灰色的紙漿。用手試試看,如果是滑滑的,就表示你離成功不遠了,做好了以後,先靜置2分鍾。
5.將做好的紙漿倒到水槽里,加入膠水,用手小心地攪拌均勻。
6.把我們做好的篩子輕輕地平放進水槽,然後再慢慢地提起來,記得要慢慢的喔!在水槽上方稍微等1分鍾,讓多餘的紙漿流回水槽。在做下一張紙之前,要先攪拌紙漿,每做一張紙就要攪拌一次紙漿。
7.把做好的紙連篩子像衣服一樣用衣夾掛起來,或者拿到太陽底下曬干。等到確定紙漿已經完全乾了,你就可以輕輕地把紙撕下來,然後用熨斗燙平。
好了,你終於做好了再生紙。試試看,用剪刀剪成你想要的形狀,在紙上面畫圖寫字,是不是跟一般的紙一樣?如果想試試「特殊效果」,你可以將准備的線頭、染料,加進紙漿,看看會有什麼變化?你也可以試試其他工具,補蟲網、紗窗……看看不同的工具做出來的紙有什麼不同嗎?
㈦ 紙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紙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㈧ 最早的紙是在什麼時期發明的
早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後,被認版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權祖。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
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8)再生紙發明擴展閱讀
早期紙的使用
西漢勞動人民所造的紙並經過東漢的蔡倫改進以後,已經能滿足書寫的要求。對於蔡倫來說,改進的目的就是用來取代木牘、竹簡、縑帛等書寫、記錄文字的材料,由於紙質輕,價格低等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東漢末年,山東人左伯,就是一個以造紙精美而聞名,當時的書法家都十分推崇左伯的紙,這就是說,在東漢末年,造紙技術大大提高。
公元2世紀4世紀,是竹簡、縑帛和紙張並用的時期,由於紙張的質量和產量不斷提高,紙張作為寫字用的材料,其使用的比列也越來越大,在這個時期,紙張已成為文人不可缺少的寫字材料。
總之,在紙張得到廣泛應用之後,使書寫材料重量大大的減輕,從而完全取代了過去的寫字材料。
㈨ 紙張的發明人是誰
就在我們的古人往甲骨上刻字的時代,古埃及人已在用輕便的紙莎草紙來記錄文字了。
紙莎草是一種高大的草本植物,外形有點像蘆葦,可長到4米高。這種植物的故鄉在埃及。數千年前,尼羅河兩岸肥沃的沖積平原上曾遍布它的足跡,而現在它在埃及早已絕跡,在非洲只有蘇丹和敘利亞的少數地區還有生長,歐洲的最後一批紙莎草在西西里島錫安河畔錫臘庫扎附近正瀕臨凋萎乾枯。這主要是河水的污染造成的。
對紙莎草的衰亡,人們十分痛惜。這不僅因為它是極好的造紙原料,還因為它是人類的好朋友。在古代無紙的日子裡,人們曾用它記下了人類文明史最初的幾頁。
據考證,大約在5000多年前,埃及人就利用紙莎草來造「紙」了,他們把紙莎草的莖破成細絲曬干,交叉著疊兩層,然後再用膠粘合,這樣做成的紙莎草紙質量相當不錯,成了埃及的主要出口產品,希臘的大多數古典文學作品都是寫在紙莎草紙上的。
在這種紙莎草「紙」上寫字,要比在泥板、銀板或龜4甲上刻字方便多了。埃及人的這一發明後來傳到了歐洲。在中國人造的紙還沒有傳到歐洲之前,紙莎草是歐洲人最常用的「紙」。
這是一種叫貝多樹的熱帶大樹,胸徑常達1米左右,樹高20多米,樹姿有些像棕櫚,又有些像蒲葵。這種樹在樹頂上簇生出許多掌狀分裂葉子,十分巨大,一張連葉柄的葉子長達二三米。古代印度人用來當紙的,正是這種葉子。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著許多寺廟。在那些寺廟里,往往都保存著貝多葉寫成的經書,人稱「貝多經」。作為書寫用的貝葉須在樹齡8年以上的貝多樹上採摘。貝多葉子卷為筒狀,呈淺棕色,從葉柄割取下來鋪開展平,成扇形狀。每張葉片上有30條粗硬的葉脈,用刀除去葉脈,便可得到近30張小葉片。這帶狀小葉片有2米多長,一端稍寬,另一端稍窄。
這葉片不能用,還必須經過特殊的水漚製作。人們先把葉片捲起放在大鍋里用水蒸煮。然後取出晾乾。為使葉片變得柔韌,不易折斷,還要將晾乾的葉片掛在木棒上,兩手撳住葉片兩端,上下拉磨,使葉片表層磨掉,變得潔白光潤。經過這樣的加工處理後,再把每片貝葉根據所需大小切裁好,集中在一起,用燒紅的鐵棒在貝葉上燙一孔洞,以便用繩穿訂。
嚴格說來,貝葉上的經文不是寫上去的,而是「刻」上去的。人們用一種精細的鐵筆在葉面上刻字,刻好後用墨5水塗抹葉面,即「上色」。這種墨水用油燈的黑色煙炱與肉桂油混合調制,塗抹後不但可在刻痕上留下清晰的字跡,對貝葉還有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可能是由於貝葉「紙」有著這種易於長期保存的優勢吧,所以當真正的紙發明後很久,仍有人用貝多葉來書寫。
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國人已開始用絲織成的「帛」來寫字了。用墨水寫字在帛上,要比簡牘方便得多,而且帛又輕又軟,還可以捲起來。現在有時稱一部書為一卷書,即來源於此。
可惜的是,這樣的「帛紙」雖然很好用,但價格昂貴。在漢代,一匹帛相當於720斤米的代價,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因此,直到漢代,「帛紙」和簡牘還同時被人們應用著。
蔡倫是東漢和帝時的太監,任尚方令。他的工作是監管製造御用器物。擔任這些職務,自然要考慮節省開支。價格昂貴的帛也在蔡倫的考慮之中。能不能找到一種可以替代帛的書寫材料呢?不僅與帛同樣的輕便易寫,而且價格還要很便宜。
所謂漂絮,就是人們利用不適於抽絲織造的次等繭來做絲棉時,先將次繭用水煮過,再鋪在蔑席上浸到河水裡去,用棍子爛成絲棉。從事這項手工勞作的婦女,人們稱之為「漂母」。
蔡倫發現漂母在漂絮的過程中,有一些殘留的絲絮粘在蔑席片上,等到曬干後,把殘絮剝剔下來就成了一層薄6薄的絮片。有些買不起帛的窮人就利用這種絮片寫字;不過在這上面寫出的字非常模糊。
由於絲製品價格貴,一般老百姓穿不起,那時還沒有棉花,平民百姓能穿的,只是麻製品。人們將麻的皮剝下來,仍用在水中漂洗搗打的方法,製成適合於織造的麻紗。在這過程中,也會在篾席上留下麻絮。蔡倫發現,也有人利用麻絮片來寫字的。
「嗯,這倒是個辦法,也許可以試試。」於是,蔡倫當起了「漂」。他將那些留在篾席上的絲絮和麻絮收集起來,放在水中繼續漂洗搗打,將它們弄得很爛,再用席子把它們撈起來濾掉水分,曬干後就成了一些薄薄的、細密的絮片。用它來寫字,效果竟同帛差不多。
紙就樣誕生了。現在「紙」字左邊的「 」部,也表明了最初的紙是跟絲有直接的聯系的。
在試驗中,蔡倫還發現,用麻絮搗爛後製成的紙,跟用絲絮做成的紙不相上下,甚至還更結實些。這當然使他十分滿意,因為絲是貴重物品,絲絮不如麻絮容易獲得。蔡倫還想到,既然要費時費力將麻漚爛、搗爛,而那些沒有使用價值的破布、破魚網、樹皮等不是更容易獲得,又容易搗爛嗎。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後,蔡倫終於發明了成熟的紙的製作工序:將樹皮、破布、舊魚網等收集起來浸濕、搗碎、泥沙,然後用草木灰液浸透蒸煮,去掉膠質、油脂、色素等,再進一步搗爛,讓它們成為漿糊狀。然後,把這種糊狀的漿質撈出,薄薄地攤在竹簾上晾乾,就成了柔軟的紙。7
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將他的造紙方法上奏皇帝,正患病卧床的漢和帝非常賞識並下令在全國推廣使用。後來,漢安帝因蔡倫發明紙有功,還封他為龍亭侯。
我國的造紙術後來傳入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又經非洲北部傳到歐洲。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最傑出的貢獻之一。蔡倫的名字也被留在了世界科技史中。
有統計過,現在世界上大約有12000多種不同用途的紙,它們滿足了人類各方面的需要。這些紙,有的是有意識發明的,有的是在無意中誕生的;有的發明申請了專利,留下了發明的名字,有的卻不知道發明者是誰,只留下了他的發明。
從蔡倫發明紙起,人們用的造紙原料,不管是破布、破魚網、樹皮、麥草、稻草、蘆葦、毛子、木頭,都是纖維類材料,石頭紙是第一種非纖維類原料製成的紙。以後還會有什麼樣的新紙問世呢?我們無法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紙的發明也是無窮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