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叉車是誰發明的
叉車的歷史 物料搬運機械主要是在企業 ( 包括碼頭、料場、礦山和商業貨倉等 ) 內部進行物料裝卸、運輸、升降、堆垛和儲存的機械設備。一般包括起重機械、輸送機、裝卸機械、搬運車輛和倉儲設備等;習慣上不包括汽車、鐵路車輛、飛機和船舶等交通運輸工具,以及輸送氣體和液體的管道。 物料搬運機械的應用在生產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主要因為物料搬運的量十分巨大,有些鋼鐵聯合企業,每生產一噸鋼材,需要搬運的原材料、燃料、半成品、成品和廢料等的總量常達 50 噸以上 ;另外物料搬運所需的費用高,工業國家用於物料搬運的費用常占產品成本的 25 %左右;物料搬運佔用勞動力多,在機械化程度不高的企業里,搬運工人常占工人總數的 15 %以上 ;在人力搬運不能承擔的重物和在高溫或有放射性物質的區域作業時,必須利用機械進行搬運。因此,在生產中應對物料搬運系統給予足夠的重視,並盡量採用先進適用的物料搬運機械,以減輕勞動強度、減少產品損傷、保護工人健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使用一些簡易輕小的物料搬運機械,如各種手推車等。人類最初靠手搬、背負、肩挑來搬運物料,以後逐漸利用畜力,並創造了杠桿、轆轤、滑輪和手推車等簡單機械。 現代的物料搬運機械開始於 19 世紀。 19 世紀 30 年代前後,出現了蒸汽機驅動的起重機械和輸送機; 19 世紀末期,由於內燃機的應用,物料搬運機械獲得迅速發展; 1917 年,出現了既能起升又能搬運的叉車 70 年代出現的計算機控制物料搬運機械繫統,使物料搬運進入高度自動化作業階段。 物料搬運機械按功能大致可分為起重機械、輸送機、裝卸機械、搬運車輛和倉儲設備等五類。一般說來,起重機械用於升降和搬運,但搬運距離較短,它的機構作間歇式運動 ;輸送機可連續輸送物料,搬運路線一般固定不變,大多用來輸送散狀物料;裝卸機械能自行取物並裝卸物料。搬運車輛可靈活安排搬運路線,經濟運輸距離較長,可在室內或室外作業,具有行駛車輪 ;倉儲設備是在倉庫中完成堆、取、儲存物料的裝置,包括料倉裝置、高架倉庫和給料機等。隨著工業的發展,許多機械具有多種功能和用途,例如叉車是搬運車輛,可用以裝卸,也可起升重物。 物料搬運機械是為生產服務的,它的設計和選型應當服從生產過程的需要,但是新型物料搬運機械的創制也常導致生產工藝的變革和改進。例如,斗輪堆取料機的出現,形成了以斗輪堆取料機為心臟、帶式輸送機為血管、電子計算機為神經中樞的自動化大型散料場的搬運系統 ,從而改變了港口、礦山和火電廠等的散料場的布局;用叉車代替橋式起重機進行搬運作業的車間,能簡化廠房結構、降低基建費用。 20 世紀後半期,單元化運輸得到很大發展,集裝箱的標准化和聯運的推廣,使水、陸運輸的裝卸工作簡化,並引起車站、港口的布局和鐵路車輛、輪船結構的改變。 物料搬運機械可將上道工序的半成品直接、自動地轉送到下道工序,將上下許多道工序聯成一個系統,形成有節奏的生產;還可以在搬運過程中同時對物料進行清洗、烘乾、塗漆、分揀、儲存、檢驗和計量等,從而能減少裝卸次數、縮短生產周期和節約設備投資。 在許多生產和作業流程中,物料搬運機械已經不是單獨作業的機械,而是整個流程不可分割的一環。在研究和選用物料搬運機械時,不僅應了解物料的特性、搬運的目的和要求 ,以及作業時對環境是否受干擾和污染,還必須結合整個生產或作業流程來考慮,使搬運機械與其前、後的各種機械密切聯系成為一個系統,以減少裝卸環節,增加經濟效益。
❷ 董明珠的故事
董明珠的故事:
1995年,董明珠成為格力的銷售經理,下屬們是這樣看當時的這位女上司:一個從不按牌理出牌的
人,她的「牌理」只有一個:自己的原則,自己認為對的。
董明珠上任後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在隆冬時分積壓了19000套空調。對此,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每台降價300元賣出了事。
董明珠說:「不行,正常產品降價有損形象。」她出人意料的做法是把積壓空調分攤給每個經銷商。銷售員沒想到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會燒到自己身上,而且燒個沒完。
生活細節上,這位鐵娘子還做了這樣一個規定「上班時間不許吃東西,一經發現,第一次罰五十,第二次罰一百,第三次走人」。當所有人以為這也就說說而已的時候,一天,董明珠走進辦公室,發現8名員工正在吃東西,僅過了10秒鍾,下班鈴就響了。
董明珠毫不客氣,每人收了50元。大家目瞪口呆。董明珠說,只要違犯原則,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都要管到底。一天,有一個年銷售額達1億多元的大經銷商,來格力廠要求特殊待遇,語氣中透著不容商量的傲慢。董明珠非但沒有理他,反而狠狠反擊:把他開除出格力經銷網。
所有人都在為這位女上司捏一把汗,一個位子還沒有坐穩的銷售經理,一天之內,竟毫不猶豫地扔掉1億多元的年銷售額。董明珠的回答很簡單:只要違犯原則,天王老子也給我下馬。女強人的鐵腕讓經銷商們不得不服軟。
許多空調廠往往縱容大銷售商,允許他們跨地區經營,這樣本地小經銷商根本競爭不過,也把市場搞亂了。董明珠這樣一做,小經銷商可以把規模搞大,也就有了奔頭。
(2)叉發明擴展閱讀:
致敬企業家精神,講述董事長人生。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成就了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家。
董明珠,從一名基層銷售員到千億企業的掌門人,被外界稱為「鐵娘子」的董小姐,她的傳奇人生吸引著大眾的目光。有人開玩笑說董明珠走過的地方「寸草不生」,那麼,到底是什麼讓她走到了今天。
用誠信打動市場:
上個世紀90年代,董明珠來到珠海,來到了格力。1992年,她的銷售業績做到了1600多萬,佔全公司銷售業績的八分之一。
因為業績做得好,公司決定讓董明珠去開拓南京市場。一年之後,董明珠以3600多萬的銷售業績刷新了自己的記錄,這個銷售業績即便放在20年的今天依然非常出色。她用數字展現了自己過人的銷售能力。
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源自於董明珠對銷售工作獨到的見解。很多人認為銷售通常就是靠花言巧語,特別是在那個時代,通過唱歌、跳舞、卡拉OK、吃吃喝喝拉關系。但在董明珠看來,這種建立在吃吃喝喝基礎上的關系都不長久,甚至非常短。
她認為做生意一定要真誠,用誠信打動市場。「要讓你的產品在商家手上、能盡快投向市場,讓消費者用上。所以,那時候我跟別的業務人員不一樣,別人是跟商圈打交道,我是跟營業員打交道,那一年銷售有很大突破。」
❸ 翻譯一下,謝謝
"手指比叉子使用得早「。每當有人不顧禮儀,撇開刀叉不用,直接拿手抓飯,就會有人重復這句諺語。
❹ 古代國外用什麼餐具國外在刀叉發明之前用什麼餐具
筷子,從文獻記載來講,應該是在商代最早發明。但是,考古提供一些證據呢,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
❺ 叉車是誰發明的
美國「克拉克」 叉車發明者 自1917年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物流叉車, 美國「克拉克」 在其90年的歷史中生產了100多萬台叉車。
希望採納
❻ 刀叉發明之前,歐洲人怎麼吃飯
中國刀叉傳入西方之前他們大多數人用手。看歐洲油畫便知。中國覺得在桌上切割食物不雅,所以被淘汰了。
❼ 西方人在沒有金屬刀叉之前,用什麼吃飯
西方早期沒有炒菜,燉的東西就用勺子吃,炸、蒸、烤的就用手和叉子,叉子發明能追溯到原始社會了,只不過形狀一直在變。
❽ 為董明珠寫頒獎詞,要有大量數量短語和介賓短語,練慣用,大謝。
對手們這樣形容她的厲害:「董姐走過的路;都長不出草來。」董明珠,格力的副總經理,空調界一個擲地有聲的名字。1996年她帶領23名營銷業務員迎戰國內某廠家近千人的營銷隊伍,奪得全國銷量第一,而且沒有一分錢的應收賬款。其營銷絕招至今還讓入津津樂道,令對手心服。曾有人自費飛到格力,只為了「看看董明珠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女人」。「我從來就沒有失誤過,我從不認錯,我永遠是對的」,凌晨2點,董明珠接受記者通宵采訪,兩眼放光。 「不可能,你怎麼會沒失誤過呢?」記者和她的部下靜靜地看著她。 「是啊,高中的時候我就有個外號叫『常有理』!」大家笑了起來。董明珠的智慧,董明珠的單純,董明珠的大氣盡現其間。 不按牌理出牌 1995年,董明珠說她一年老了10歲。這一年,格力人迎來了自已新的銷售經理,卻發現她是一個從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的「牌理」只有一個:自己的原則,自己認為對的。 這一年她上任後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在隆冬時分積壓了19000套空調。對此,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每台降價300元賣出了事。董明珠說:「不行,正常產品降價有損形象。」她出人意料的做法是把積壓空調分攤給每個經銷商。 辦公室人員沒想到董明珠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會燒到自己身上,而且燒個沒完。上任伊始,董明珠規定「上班時間不許吃東西,一經發現,第一次罰五十,第二次罰一百,第三次走人」。大家都以為又是說說而已。一天,董明珠走進辦公室,發現8名員工正在吃東西,僅過了10秒鍾,下班鈴就響了。董明珠毫不客氣,每人收了50元。大家目瞪口呆。董明珠說,只要違犯原則,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都要管到底。 「應該控制大經銷商而不是被大經銷商控制,所有的經銷商都應該平等競爭,按照規模上線享受待遇。」這是董明珠對待經銷商的原則。一天,有一個年銷售額達1.5億元的大經銷商,來格力廠要求特殊待遇,語氣中透著不容商量的傲慢。 董明珠非但沒有理他,反而狠狠反擊:把他開除出格力經銷網。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氣,一個位子還沒有坐穩的銷售經理,一天之內,竟毫不猶豫地扔掉1.5億元的年銷售額。這就是董明珠,只要違犯原則,天王老子也給我下馬。 經銷商看董明珠:這下,我們都服了。許多空調廠,往往縱容大銷售商,允許他們跨地區經營。這樣本地小經銷商根本競爭不過,也把市場搞亂了。董明珠這樣一做,我們知道在她眼中,小經銷商搞大規模,也有奔頭。 拖欠貨款是中國零售批發行業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僅老外頭痛,中國商家也無不搖頭:拖欠貨款100年都解決不了。董明珠說:「我就不信邪。」結果一年就全部解決問題。 董明珠的做法很簡單,也很霸道:凡拖欠貨款的經銷商一律停止發貨,補足款後,先交錢再提貨。這下捅了馬蜂窩——中國哪有這樣做生意的?大大小小的經銷商紛紛向格力老總朱江洪告狀,有的甚至宣稱:「有她沒我。」董明珠針鋒相對:「有我沒他。」朱江洪勸董明珠:「是不是可以補完款,先發貨再收錢?」董明珠微微一笑說:「好啊。」結果款一到賬,貨卻把住不發。董明珠說:「要貨?先拿錢來。」 董明珠振振有詞:「就算別人全這樣,我格力也偏偏不。」即使100次撞牆頭破血流,董明珠也要撞10l次。欠款這堵破牆一定要倒。 說來也怪,你不得不信的事實是:1997年、1998年格力沒有l分錢應收賬款,也沒有l分錢三角債。 重慶一經銷商談董明珠:我們那兒五、六個大戶都一樣。大家相信董姐,不劃款,你拿不到一個貨;只要劃款過去,從不拖欠貨的。董姐辦事,我們服氣,更放心! 營銷革命者 凡是部門經理,沒有一個不為自己部門和手下謀福利要權利的,偏偏董明珠吃裡扒外。 在別的空調公司,營銷業務員按發展經銷額來發獎金,是油水最肥的崗位。董明珠認為:應該限制營銷業務員的權力。格力暢銷,是工人的功勞,是科研開發者的功勞,一個成熟的產品,單單營銷業務員拿這么大比例的獎金是不合理的。董明珠規定:凡格力的營銷業務員不許拿回扣,拿l分錢,即開除。對營銷業務員考核不是以銷售額衡量,而是看與經銷商溝通的工作量,市場調研、價格監督的工作量。即使格力做到最大,也只有23名營銷業務員,每人負責一個省,只負責協調,不負責發展網路。而銷售商分為一級、二級,每個地區都只有幾個有限的一級經銷商。由一級經銷商發展二級經銷商。不同的規模有不同的返利標准線。這樣一級經銷商傾向於努力擴網沖線。格力經銷網迅速膨脹。
董明珠規定一級經銷商負責監督二級經銷商。一旦二級經銷商質量或安裝出問題就立即停一級經銷商的貨。 董明珠削減了營銷業務員,把節省下的高達億元的業務費,全部拿來貼補經銷商。這樣董明珠始終只以23名業務員與竟爭對手上千名業務員隊伍抗衡。這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營銷方法,也是董明珠革命的內容。 經銷商看董明珠:一些公司銷售人員和經銷商爭利,甚至銷售人員自己另開公司。格力不一樣,完全靠我們經銷商。在重慶,格力自己的員工只有5個人(1名業務員,2名開票員,3名售後服務人員),銷售額3個億。而春蘭在重慶有自己的銷售公司,有150名營銷業務員,每年費用就要2000多萬元。 在23名營銷人員中,開除和主動辭職的就有過10個人,當記者問:「沒有物質刺激,怎麼會好好乾活」時,董明珠稱:「我們要靠制度來發展經銷網,而不是一兩個能乾的營銷員。」 董明珠,最討厭的就是請客吃飯。她到了地區經銷商那兒不僅不請別人吃飯,而且往往和經銷商們一邊吃著食堂的冷飯,一邊暢談市場。董明珠和朱江洪一樣,喜歡一個人出差。董明珠說:「道理很簡單,多帶一個人就多一個人的費用。」 經銷商談董明珠:能與這么節約公司經費的老總打交道,我們放心。 滿腦子火花的女人 開口要權是部下的大忌,董明珠可不管。1995年格力銷售急速膨脹,財務出現很多漏洞,董明珠又火了,登登登跑到朱江洪那兒,一張嘴就要求把全部的對外財務歸我董明珠管。一個小小的銷售部長,伸手要財權。反了不成?朱江洪聽完董明珠的理由,當場拍板同意,——也只有朱江洪能理解這個女強人。 有了財權,董明珠更加「囂張」了。 年輕的時候董明珠每天只睡5個鍾頭,到了現在董明珠也往往是在睡眠或打盹時想問題,一有什麼想法,半夜一兩點,董明珠會跳起來,拿起本子就記下來,甚至半夜打電話給朱江洪。兩個為空調事業「瘋狂」的企業家!許多營銷絕招就是這樣誕生的。 1995年,董明珠發明了「淡季返利」,即依據經銷商淡季投入資金數量,給予相應利益返還。這樣把「錢—貨」關系,變成「錢—利」關系,既解決了製造商淡季生產資金短缺,又緩解了旺季供貨壓力。1995年格力淡季回款比上年增加3.4倍,達11億元,為1996年與春蘭總決戰做好了市場准備。 1995年,格力叉發明「年終返利」,將7000萬元利潤還給經銷商。 1996年,空調淡季,格力靠淡季返利拿回了15億元回款。在淡季價格戰中,各個品牌只得紛紛降價,甚至零售價低於批發價,批發價低於出廠價,大傷元氣。董明珠規定格力l分錢也不能降。到了8月31號,格力卻宣布拿出l億元利潤的2%按銷售額比例補貼給每個經銷商。這樣在空調業最困難的1996年,格力銷售增長17%,第一次超過春蘭。 格力不僅把縮小營銷隊伍省下的錢補給了經銷商,1997年還拿出2.5億元返還經銷商。董明珠認為:只有經銷格力賺錢,才能長治久安。她不僅將緊俏空調品種平均分配,避免大經銷商壟斷貨源,擾亂市場,還推出了空調機身份證,使每台空調在營銷部備案。 一般來說,空調9到3月份是淡季,4到8月份是旺季,淡旺季有不同的價格,淡季比旺季低2個萬分點。一般廠家都在挖空心思想把旺季從4月提前到3月,以獲得更大利潤。 1998年,董明珠卻突發奇想,在朱總支持下宣布把淡季延長一個月。4月繼續實行3月淡季價。格力到手的錢不要。等其它廠回過神來,眾多大經銷商已紛紛劃款給格力搶買格力產品,有廠家長嘆:「董明珠也真狠—這么多年,我們從沒想到過這一招。」 「董姐走過的路,路上都難長草。」有人惡狠狠地說。 美麗的女強人 誰也不相信這么個霸道、自以為是、在營銷上「吃人不吐骨頭」的董明珠,在格力廠,大家都親切地叫她「董姐」。「她呀,表面上凶—內心想幫你忙,嘴上卻不依不饒。」一位經銷商說。董明珠愛穿漂亮的衣服,卻從沒有一件職業裝。「為什麼要穿白領套裝?我喜歡自由自在美麗的衣服。」董明珠最喜歡的是看書,從小就想過小說中人物的生活。「書里的人是人,我們也是人,為什麼不能像書中一樣生活!」董姐就是這么單純,相信愛情、生命和自由,在生活中,她已經擁有這些。「我做的一切事,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我想我們如果能像日本、韓國一樣,每個人都在崗位上忘我工作,認真去為一種民族的精神努力,國家就會富強。」在她身上單純的信念靠瘋狂的熱情去實現,任何現實似乎都不能阻礙她。這是個浪漫女人,別樣的美麗
❾ 我愛發明鋼叉發明人王冰的聯系電話
(5)山寺:指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我國佛教勝地之一。
❿ 叉子是誰發明的
對於刀叉,我們也是有發言權的,因為一開始中國祖先也是用刀叉而不是筷子,也就是說刀叉是中國人發明的,歷史上也曾出土過很多刀叉文物。
距今大約7千年前,為了對付肉食類,新石器時代的人生活當中最好的餐具是刀,只不過當時人們把這種刀具叫做「匕」。
可以想見,聰明的中國古人就把刀最先應用於飲食之中。
中國出土的青銅匕,具有兩種實用功能:一是相當於勺子,二是相當於餐刀,可以切可以撈。
考古發現,從西周到戰國,先後流行過青銅勺形、尖葉勺形和長柄舌形餐刀。窄柄舌形餐刀從春秋到宋元一直用了兩千多年,製作材料有青銅、銀、金等。
在餐具刀之後,接著出現的就是叉子。考古發現證實,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我們的先人就開始使用餐叉了。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些骨制餐叉,是三齒狀的。這種餐叉,跟我們現在用的西餐餐叉形狀、大小非常接近。
在我國商代的一些遺址、墓葬中也有出土餐具,都表明商代時刀叉是人們使用的主要餐具。而且當時它和勺子、骨刀同在,表明當時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另外在洛陽的一個戰國墓里頭出土了50多件銅刀銅叉,說明戰國也用刀叉。
甘肅酒泉出土過東漢銅餐叉,廣東出土過東晉鐵餐叉,甘肅漳縣出土過元代的餐叉,和餐刀一同出土,同時在山東嘉祥也出土了刀叉,還有專門放置刀叉的竹鞘。
被認為是餐具的筷子最早出土文物是安陽殷墟1005號墓發現的6支銅箸頭,所以商代被認為是最早使用筷子的時代,之後筷子逐漸取代了刀叉,戰國時已經成為了主流,從此中國人開始大規模地使用筷子了。
為什麼筷子會取代了刀叉?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結果。因為在商周時期,中國的烹飪技術進入到飲食的文明時期。這個時期吃飯時無需再用刀叉進行分割,因此便使用筷子直接夾入口中。
那麼對於今天使用刀叉的西方人古代社會用什麼吃飯呢?那就是不用餐具!
在很多畫作中,我們可看到在古希臘和古羅馬吃飯都是用手,當時最強盛的羅馬貴族最時尚的吃法也是躺在床上,用手取食物。為了區分地位的高低,王室和貴族是用三個手指,不能像平民用五個手指。所以,叉子一般都是三齒。
事實上西方人用餐叉的歷史並不太長。西方學者認為,西餐普遍用餐叉是16世紀開始的,有的認為還早一點,但頂多能推到是拜占庭帝國時候開始的。
中國飲食文化中刀叉和筷子的使用,傳到了歐洲之後,因為西方飲食特點,刀叉顯得比較實用,可以切肉切麵包,而筷子卻不太實用,所以西方人只接受了東方飲食文化中的刀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