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李磊明創造性傳承民俗文化

李磊明創造性傳承民俗文化

發布時間:2021-11-02 09:50:41

A. 古代的民俗文化發展至今,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去改造創新的

接受好的東西,改變不好的,把古代的文化民俗傳承下去,是每個人的責任。

B. 古人是通過怎樣的生活活動,而把民俗文化傳承,發揚下來的呢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民俗傳統的國家,在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都有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各類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這些民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弘揚傳統民俗風尚,讓傳統文化的精華在當下開花結果,即是傳統民俗最好的現實意義。真正的弘揚不在於風俗儀式本身,而是通過傳承民俗禮儀透露出的中華民族傳統的淵源博大的本質精神。

現今一些新民俗也正在慢慢進入我們的生活,人們在傳統氛圍里感受歷史文明的魅力,感知自己在學習、生活、工作、孝親中的責任,讓無論幼小還是成人都能在這種儀式中得到啟示,這種民俗或許穿上了傳統的外衣,但從精神傳達上來說,只要能做到「其致一也」那就是一種好民俗。

C. 民俗學專家:大量印刷對聯阻礙了對聯文化的傳承

這是源自新華網的一則報道,有關的文章如下:
新春至,家家戶戶貼春聯。
春聯,即「對聯」「對子」,雅稱「楹聯」。
春聯文化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們以這種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的中文語言藝術形式,描繪著時代背景,抒發著世人祈願。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變遷,浸潤墨香的手書春聯,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商場、超市批量銷售的印刷體對聯,成為古老對聯文化的承載符號。
不過,還有一些人,正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延續傳統,延展歷史,傳播文化之力。
小山村裡的楹聯景觀
位於懷柔區湯河口鎮深山溝里的新地村,是個只有不到50戶人家的小村莊,平常少有外人光顧,最近卻熱鬧起來,不僅附近村鎮的人參觀,更有來自貴州的百人考察團慕名而來——「北京楹聯第一村」的名號,令這個小山村別具一格。
步入新地村,每家每戶的大門上,都懸掛著棕底金字的硬木楹聯。80歲的崔文善老大爺是老村幹部,他披著軍大衣,笑容滿面,指著自家楹聯念道:「修文偃武千秋譽,積善循良萬里春。」他雖底氣十足、聲如洪鍾,可念得卻有些磕磕絆絆。原來,崔大爺不識字,硬是把楹聯內容背了下來,「這個對聯的意思我明白,裡面還有我的名字,我特別喜歡。」
村民於紹文家與崔大爺家住得不遠,於紹文的妻子劉瑞玲是個孝順的兒媳,精心照顧年過九旬的公公飲食起居,直到去年老人過世。這家人的孝行聞名全鎮,家門上的楹聯「庭寬室雅春常駐,地利人和福永存」,正表達了對善德的傳揚。
在村子裡搞楹聯文化,最初想法來自村支書劉志清。這幾年,村民住上了新房,周邊的健身器材也越來越完善,但他總覺得村裡少了點文化味道。「我們村比較偏遠,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必須找到村民們熟悉的、容易理解接受的形式來推廣文化,才能切實有效。」他找到了懷柔區第三小學的彭校長,一起商量怎樣在新地村推廣文化。彭校長又請來懷柔區楹聯學會的徐東升會長共同研究,三人一拍即合——引入楹聯這種流傳千年、雅俗共賞的形式。
在劉志清看來,太過通俗的對聯到處都是,找幾副貼門上,意義不大;要是能把村民的具體情況寫到對聯里,就最好不過了。於是,徐東升又找到了北京楹聯學會會長潘家農。去年8月,潘會長帶著來自北京楹聯學會、懷柔區楹聯學會的30多位會員,深入新地村實地探訪,與每一戶村民交流,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最終,專家們創作出一百多副對聯,並審慎篩選出49副,請多位書法家書寫,製成楹聯——
每戶人家的專屬楹聯,成為各家的閃亮名片。
劉志清介紹,新地村計劃於今年修建佔地900平方米左右的文體活動中心和約佔五六畝地的楹聯書法公園,讓楹聯文化在村裡進一步生根發芽。

D. 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

民俗文化使我們的寶貴財富 傳承文化是我們作為後代的責任 我們應有的使命 我們更有責任將其告知後人 因為這是文化 這更是生命的延續

E. 民俗文化的傳承性與變異性,在當今社會有何功能和價值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專業考研試題(98-07) 1998年試卷 民間文藝學(含民俗學) 一、 填空 1.北京大學於------年創辦《歌謠》周刊,1928年廣州中山大學創辦-------周刊。 2.民間傳說可分為------傳說,史事傳說和--------傳說。 3.民間寓言是具有明...

F. 傳承鄉村民俗文化作文600字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到今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版畫、雕塑、木刻、染織、虎頭鞋、麥草畫、烙畫、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評書、皮影、國畫、刺綉、風箏、園林建築、服裝飾品、;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中秋吃月餅、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潑水節」。在我國有好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最為隆重的是春節和中秋節了,最有紀念意義的是端午節。春節,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都過春節,不管離開家多遠,不管走到那裡,春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為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為新的一年鍵健康康,一帆風順。
中秋節,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後,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穀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戶戶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徵著一年團團圓圓。
另外,端午節是為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為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豐富多採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是祖國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直傳承下去。

G. 什麼是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的主渠道

文化在今天的發展,不外乎兩種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動力新陳代謝,革故鼎新,謀求發展;二是積極進取,對外開放,吸收包容中外優長,以達到創新發展的目標。傳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兩種途徑:一是盡可能完整地保護傳統文化生態,以文獻檔案的方式作用於當下;二是有選擇地汲取闡發,與當代文化相融以傳續發展。中華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其在今天的繁榮發展,正如
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選編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其中,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創造發展並形成於農耕文明時代的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著豐富的智慧和優秀的精華,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尤其是在思想倫理、道德價值觀、行為操守等方面具有積極的現實作用。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時代精神,主動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經驗成果,發展現代科技,創造現代文化形式,在與世界其他國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競爭的歷史進程中尋求具有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成為必然選擇。

H. 傳承民俗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詩

一 中華世紀壇賦 作者:魏明倫
★朗朗乾坤,堂堂中華。高齡五千歲,繁衍百億人。鐵肩挑五嶽,巨手開三峽。腰環萬里長城,腳跨九曲黃河。高擎文明聖火,穿越世紀風雲。火熊熊薪傳百代,光燦燦彪炳千秋。
★浩瀚青史,概括於壇內;輝煌文化,濃縮於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遙想五千年坎坷長途。論英雄不計成敗,數風流可鑒興亡。浪淘何物?勸歸誰家?文化乃長青樹,科學乃聚寶盆。創造人間福址,推動歷史車輪。
★駛至近代,國難當頭。百年憂患,敵愾同仇。聚散沙成鐵塔,變弱者為健兒。東方巨人如睡獅驚醒,民族魂魄化火鳳涅磐。挽狂瀾於既倒,建廣廈於廢墟。轉國運蒸蒸日上,升國旗冉冉凌空。
★登壇瞭望,乾旋坤定。天行健,地包容。前可見古人,後可見來者。對比幽州台,激發沖霄志。哀兵必勝,中華必興。日月為我祖國作證,風霆為我民族壯行。踏星斗飛過世紀之交,駕神舟立於強國之林。

二、中華世紀壇賦 作者:雪川
★設壇祭祖,乃塵海茫茫,意會聖賢、神通經典之盛事。古今異格,賦頌不已。且喜京華世紀之交,日融乎比,月裁乎興。凡人間山水草木,瀟瀟然如卞子采玉,琢就長安街西令驚鴻游目騁懷之傑作,壇名中華世紀。
★此壇也,非教化空動之吟詠情性。森森萬象,寓九州綿乎八極之道;冥冥造化,藏四海生於六經之名。豈肯淡忘文韜武略,長留堦前玉樹臨風;不為摹寫雕龍畫鳳,重鑄壇頂神眼照人。
★昔者歲星由北而東,南巡西走,左行於地。其率領諸神統正方位之狀,天何言哉!後世凡築牆壘垣,出師討賊,開拓封疆,均祭祀於大荒之中,掐玄機以扣天門。今物示於極,民動於心,泱泱華夏鼎新革故之偉業,璨然若炬。天之人望如金聲玉振。負道義,垂華表,轉國運,濟滄桑!天下百姓再竭斯壇,莫不寄言盛世中華,披肝瀝膽,以懷珞握瑜之妙筆,畫銜才佩德之重彩也。
★嗟乎神壇長在,盛世長在。區區辭約意簡之賦,蓋躑躅於闕伯難成歲首,改用實沈之意蘊美而成。筆路荒蕪處,竊望披閱者視若寫物圖貌之省凈文體也。是為辭緣。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都把新桃換舊符。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關於愛國的古代詩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晏殊和尚的詩句「: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無端歡笑無端哭,縱有歡腸已成冰。」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13、唐·李夢陽: 向北望星提劍立,一生長為國家憂。
14、明·於謙: 一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忠家。
15、宋·陸游: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16、三國志: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
1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一、端午:
1.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2.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二、重陽: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三、清明:杜牧《清明》

I. 民俗文化如何傳承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國有濃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如喜氣洋洋過春節、張燈結綵過元宵、懷鄉祭祖過清明、紀念屈原過端午等各種節慶紀念活動。每個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動,如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的凈街、錦雞源廟會、紀念文天祥誕辰節、鄉村皮影戲、民間剪紙;粵港地區的舞獅、舞龍燈、逛花市;關中耍社火,陝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節、跳虎等等,都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資源。

在今天對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傳統民俗文化教育,對營造和諧文明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都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傳承發展中要突出以下幾點:

一、創新理念。
要把優秀的民俗文化與促進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機結合起來,與地方經濟特點有機結合起來,在傳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時推動地方特色經濟的發展。

二、建立隊伍。
建立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民俗文化的專業工作隊伍,在加強配備、合理使用、精心培養上下功夫,使其成為民俗文化發掘的行家裡手。

三、鞏固陣地。
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當地文化場館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對幹部群眾進行民俗文化教育,開展民俗文化技能傳承培訓,對民俗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通過褒揚新風尚,鞭撻假、丑、惡。

四、發展經濟。
當今社會,文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最高層次競爭力的戰略資源,要提升地區的品位,提高當地發展的競爭力,必須要在發掘文化資源,發揮文化影響力上下功夫。通過創意因子,把發展文化作為提升綜合實力的突破口。比如說香包,過去只有在端午節時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現在則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品,寓意也拓展為給小孩祈福、給老人祝壽、替男女傳情等,可以按不同對象、不同節令、不同場合製作出不同的香包。這都是為了適應市場需要而發展起來的。

閱讀全文

與李磊明創造性傳承民俗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