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陶行知是用什麼方法來教育孩子的(至少寫出兩條)他的教育方法好在哪裡
創造力的培養並不象一些家長想像的那樣高深莫測、無從做起。而是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蘊涵著這種契機,關鍵是家長能否意識並及時地適當地把握它。具體來說,創造力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進行:
1、培養兒童的觀察力。
眾所周知,敏銳地觀察力是發現問題的關鍵。兒童從小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接觸物體、探究物體的本能與需要。這種本能與需要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在與外界接觸時,兒童會以一種輕松的洞察力獨特地感受到周圍的事物,並有新的發現。家長應充分利用周圍事物,注意培養兒童的觀察興趣,要盡可能地回答兒童的問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觀察過程中,要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以提高觀察的趣味性和效果。同時,觀察中適時教給兒童觀察的方法,如順序觀察法、典型特徵觀察法、分解觀察法、追蹤觀察法等,以培養兒童的觀察力。
2、發展兒童的想像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卻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兩大認識支住之一。創造性想像是從事創造性活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想像力就意味著創造力的貧乏。兒童時期是想像力表現最活躍的時期,兒童的想像力是兒童探索活動和創新活動的基礎,一切創新的活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想像首先,家長應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使孩子頭腦中充滿各種事物的形象。要有意識地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體驗,參加社會活動參加一定的家各勞動和公益活動,多與小朋友交往。其次,在游戲中豐富兒童的想像力。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兒童玩擬人化的游戲、戲劇性地游戲,或讓他們堆積木搭樓房,玩泥沙,堆雪人,用粘土雕塑等。通過游戲,培養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及實際操作能力。再次,通過開展文學、音樂、美術等創造性藝術活動發展兒童的創造性想像。家長可以運用講故事、講童話、朗誦詩歌、繪畫、音樂、舞蹈、手工、泥塑等活動激發兒童的想像,讓兒童獲得間接知識,豐富想像內容,在活動中培養兒童的想像力。
『貳』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創造教育」的定義是什麼
創造教育:英國心理學家、優生學家高爾頓開創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遺傳的天才》等。20世紀40年代美國奧斯本研究集體創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種教學在美國得到發展。如布法羅大學開設了指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實驗課程。20世紀60年代以來創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視,1960—1979年有關創造力培養著述譯作有250多種,並開展這方面的實踐活動,設「發明教室」等。德國則把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滲透在中小學各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創造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初步形成理論體系。創造教學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為中國創造教育開拓者,於20世紀30年代在育才學校設立「育才創造獎金」,後發表《創造宣言》。60年代後,台灣省教育界亦就此進行實驗研究。如賈馥茗1968年在國語科中進行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驗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創造教育在中國再度興起。如1982年中華創造力開發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上海和田路小學進行實驗,運用一些專門編排和設計的教法。此後,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開展。
陶行知是我國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拓者,創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精髓,其創造教育實踐更是貫穿於他整個教育活動之中。創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針對中國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結合中國教育實際,在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而提出的一種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論。
陶行知實施創造教育的目的,可以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來看。就學生而言,創造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手腦雙揮」「手腦聯盟」「手腦雙全」——這就是創造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實現創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經說過,「手腦結合,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師而言,教師的創造,不像宗教家、戀愛至上主義者、美術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教師「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先生、學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創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並認為「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發揮出來。」
創造教育的三個關鍵:在培養兒童創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和因材施教三個關鍵」。
『叄』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陶行知認定教育來源於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場所論。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應濟社會的需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認定在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於做法,統一於做法。
具體理念:
1、「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2、「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3、「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4、「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
6、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7、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3)陶行知創造教育的方法擴展閱讀:
陶行知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學,而教師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來。不僅教師要教學同時也應該學習。也就是說教師教的與學生學的是聯系的,相關連的。同樣的,教師所教與自己所學的也要聯系在一起。如果教師做好了,教育的關鍵所在也就解決了。在當時所處的時代里,陶行知勇於實踐和探索,將自己的理論真正應用到教育實踐中。
他發表了許多著名論文和講話,比如《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行是知之始》等。他否認了王陽明所說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言論,並在其基礎上認為應該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將自己的思想注入中國教育事業中,為中國現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陶行知有這樣一則教育學生的故事:有一個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長陶行知發現制止後,命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男生早已等著挨訓了。可是陶行知卻笑著掏出一顆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
男生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高興地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男生驚訝地看著陶行知。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男生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男生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喊道:「陶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同學……」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顆糖果遞過來,說:「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沒有多的糖果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肆』 陶行知先生認為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的方法主要包括哪五個方面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其主要觀點是:
(1)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開拓版者
(權2)重視幼兒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具體包括五個方面: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空間、時間。此題需全面把握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基本內容。
『伍』 陶行之是我國創造教育的首創者簡述它所主張的解放兒童思想培養兒童創造力的六大要求
陶行知提出的是三個主線: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 教學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
核心。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於一爐。「生活即教育」的核心
內容是「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
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陶行知所說的「教育」是
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陶行知認為,「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生活」不是人們通常狹義的理解,而是「包含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
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體講,教育的目的、內容、原則、
方法均由生活決定;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生活是發展的,教育也應隨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動地由
生活制約,而是對生活有能動的促進作用。生活教育的實質體現了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系。陶行知認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揮出教育的特
殊力量。同時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聯系,展開對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
2、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來源於杜威的「學校即社會」,是在對杜威教育思想批
判的基礎上得出的。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
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社會即學校」是與「生活即教育」緊密相聯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義的不同說明,也是它的邏輯延
伸與保證。因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會生活,所以「整個社會的運動,就是教育的范圍,不消談什麼聯絡而它的血脈是自然相通的」。
3、教學做合一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
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
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
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作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
得知識。
『陸』 淘行知的教育方法好嗎
陶行知,這位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從我國國情出發,批判地繼承了傳統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創立了以生活為基礎,以終身教育為綱的人民教育理論,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著創造的光芒。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具有先進性。他在艱辛探索和實踐與實驗基礎上提出和建立起來的系統的創造教育理論,對我們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造型人才有著重要意義。
陶行知認為,創造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個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謂創造教育,即是培養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獨出心裁」能力的教育。
陶行知以既勇於百折不撓,大膽創新,又善於堅持真理、細心探索的科學態度,躬行於實踐之中,創造了一系列創造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第一,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培養發揮兒童的創造精神。陶行知認為,「兒童是有創造力的,這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境適應斗爭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只有承認兒童創造力,才能談得解放兒童的創造力。所以,教育者要啟發培養兒童的創造力,首先真誠地與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兒童,發現兒童的創造力,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他提倡的「教學做合一」實際上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他提出要引導人去做,引導人去想,引導人產生新的價值的,有助於培養創造性的新的教科書來。教學中,育才學校貫徹理論與實踐結合和學以致用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引導,因材施教。他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提出了兒童創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撕掉束縛兒童創造的迷信、成見、曲解、幻想的層層裹頭布,讓兒童去想、去思考,解放兒童的雙手,打破封建教育不讓兒童動手,摧殘兒童創造力的舊傳統,給孩子以動手的機會,使他們在手腦並用中發展創造力;解放兒童的眼睛,不要讓兒童「帶上封建的有色眼鏡,使眼睛能看事實」。教育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兒童脫離社會實際生活的做法,應培養兒童對大自然界、大社會進行觀察和分析,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兒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鍛煉;解放兒童的嘴,陶行知認為「兒童應當有言論自由,有話直接和先生說,而且高興和心甘情願和先生說。首先先生知道兒童們的一切痛苦」。兒童只有有了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1924年,他在《每事問》一詩中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人工勝天工,只有每事問。」發明創造的起點就是問;解放兒童的空間,因為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鳥籠式的學校不利於學生創造力的發展,「解放了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之創造力」;解放兒童的時間,「創造的兒童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之解放,時間的解放,可以使兒童有時間從容地消化、思考所學知識,去接受自然和社會的寶貴知識,積極去創造」。
解放兒童的創造力,是為了培養發揮兒童的創造力。如何培養?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及因材施教三點:首先要為兒童創造力的發展提供體力的與心理的充分的營養,包括健康的體魄,清醒的頭腦,淵博的知識,創造的慾望,事業心以及意志、求知慾、自我批評精神等個性特徵,因為創造力是架在個性與才能之間的橋梁。其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有助於學習和思維,以利於發揮創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這猶如「松樹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他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指出「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處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育才的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特長進不同的專業組。育才中學施教的原則至今仍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第二,善於組織集體生活,培養創造能力。陶行知認為培養、創造有創造力的學生集體,既有「自動的能力」、又有「自覺的紀律」來影響和引導著全體學生,它能夠以集體的努力共同探討追求真理,以集體的力量培養有創造能力的學生。1941年6月,他在《育才二周歲前夜》一文中,論述了他在育才學校所實施的有關豐富集體生活的措施:(1)採用民主集體制,培養學生的集體自治精神。推行集體的「五路探討」即「體驗、看書、求師、訪友、思考」。(2)在集體創造上學習創造。1941年6月,他提出開展「集體創造月」活動,進行四大創造活動即:創造健康之堡壘;創造藝術之環境;創造生產之園地;創造學問之氣候。這種注重集體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影響的教育觀念中已含有了許多諸如主體性教學、合作學習等現代教育的理念,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預見性。
第三,培養學生的自動力,注重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探求。盡管陶行知十分強調集體創造,但他更清楚的是,進入創造過程後創造是學生個體或團體本身的自動。他動、他助和他導,都是服從自動的,是處於次要地位的。陶行知之所以注重自動的創造教育方法是因為創造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必須有從自己經驗里發生出來的知識做根,然後別人相類的經驗才能接上去。倘使自己對於某事毫無經驗,我們決不能了解或運用別人關於此事之經驗。人類全體的經驗和個人經驗有些分別,但是我們必須有個人經驗做基礎,然後才能了解或運用人類的全體經驗」。他認為凡不是自己經驗里發出來的知識,都不是創造。所以,他強調學生是創造的主體,創造教育的方法,必須使這個主體自動,身體力行,躬親實踐。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動力,使學生勇於探索未知領域的知識?陶行知指出,學生的創造「倘使都能自動,不是自發行動。自發的行動是自然而然的原始行動,可以不學而能。而自覺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因此,培養學生的自動力,要在「自動上培養自動力。」他把「在自動上培養自動力」作為創造教育的根本方針。
第四,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並設疑辨難的能力。設疑辯難是通向創造的第一步階梯,是創造教育的重要方法。陶行知指出:「學貴知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並明確地說,「這個疑字我當重用它」。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疑難,並嚴格遵循如下幾個步驟:(1)要使學生對於一個問題處在疑難的地位;(2)要使他審查所遇見的究竟是什麼疑難;(3)要使他想辦法去解決,使他想出種種可以解決這疑難的方法;(4)要使他推測各種解決方法的效果;(5)要使他將那最有成效的方法試用出去;(6)要使他審查試用的效果,究竟能否解決這個疑難;(7)要使他印證,使他看這試用的法子,是否屢試屢驗。
陶行知認為,有了疑難,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難是創造之師,是學生追求真理、創造的內驅力,有了它,教師勿庸頻揮教鞭,學生仍自進不息。如果兒童自學或聽講產生不了疑難,不僅表明兒童消極被動,學而無益,不能創造,而且也說明教師治教無方,不能引導創造。
創造教育的研究,對於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起著十分重大的推動作用,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及實踐是創造教育研究領域的瑰寶,對它的研究將是人類教育史上一個最具價值的永恆主題
『柒』 陶行知如何立足本土來創造教育實踐
身體的成長點點滴滴,心靈的成長一日千里,生命是一個過程
『捌』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簡要)
陶行知是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務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認為: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如果教育只是書面上的,那麼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義。將生活作為教育內容,才不會使得教育的內容狹隘,才會廣闊豐富,將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
」陶行知所說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實踐的意義。有怎樣的生活就有怎樣的教育,生活決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他所說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創造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人類本來就有的,隨著人類的生活而改變,在各種生活中學習、教育,並且應該是終身的教育、活的教育。
二、社會即學校。與「生活即教育」的主張緊密相聯,這是對杜威「學校即社會」教育思想的批判與繼承。陶行知對教育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社會即學校是要將小鳥放飛到天空中,使學校延伸到社會去,而不應把他們關在鳥籠里,把鳥籠做的像整個社會一樣。整個社會才是教育的范圍,各個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要先能做到「社會即學校」,然後才能講「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後才能講到「教育即生活」。要這樣的學校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他結合中國只有少數人能得到教育的國情,提出了要根據社會需要辦學的思想。他提出「社會即學校」的目的在於擴大教育的對象、學習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受教育。在學校里的學習內容太少了,應該把教育放到社會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無論在校外校內,都有師生的角色,都可以學習,同時學習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國實際情況。對於壞的環境也應該學會辨識,將好的環境改造不好的環境。學校不可以與社會脫離。
三、教學做合一。陶行知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學,而教師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來。不僅教師要教學同時也應該學習。也就是說教師教的與學生學的是聯系的,相關連的。同樣的,教師所教與自己所學的也要聯系在一起。如果教師做好了,教育的關鍵所在也就解決了。在當時所處的時代里,陶行知勇於實踐和探索,將自己的理論真正應用到教育實踐中。他發表了許多著名論文和講話,比如《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行是知之始》等。他否認了王陽明所說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言論,並在其基礎上認為應該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將自己的思想注入中國教育事業中,為中國現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