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技術創新各有什麼特點三者有何關聯
科學發現:科學活動中對未知事物或規律的揭示,主要包括事實的發現和理論的提出。科學發現在科學發展的總進程中是必然的,合乎規律。
技術發明: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
技術發明是新穎的技術成果,不是單純仿製已有的器物或重復前人已提出的方案和措施。
技術發明不僅要提供前所未有的東西,而且要提供比以往技術更為先進的東西,即在原理、結構特別是功能效益上優於現有技術。
技術發明必須是有應用價值的創新,它有明確的目的性,有新穎的和先進的實用性。
技術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
(包括但不限於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科技創新通常包括產品創新和工藝方法等技術創新,發明、發現、技術創新是互相發展、緊密聯系的過程。發現引出新發明。在近代,變質性的發明總是建立在新的科學發現的基礎上的。發明能導致新的科學發現,質變性的科學發現亦離不開新發明的幫助,從某種意義上說,發明是科學發現的基礎。創新的基本特徵就是創造和創效(創造效益)沒有創造就沒有創新,但主要不是「創造新東西」,而是將「新東西」創造性地引入社會經濟系統。創新的出發點和目的,不僅僅在於「創造新東西」,而主要在於「首次實現其商業價值」。技術創新不是純粹的科技概念,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科學發現和發明,而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觀。重大的技術創新會導致社會經濟系統的根本性轉變。
Ⅱ 什麼是技術創新它和技術發明,技術改造有什麼關系
技術創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革新,而發明就是創造出新事物.比如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而後人製造的波音747等先進飛機,就是對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進行了技術創新.
Ⅲ 日本錄像機技術發明屬於什麼創新
記錄方式的創新
Ⅳ 技術發明是什麼
技術發明
technical invention
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發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製作的新工藝、新方法。機器設備、儀表裝備和各種消費用品以及有關製造工藝、生產流程和檢測控制方法的創新和改造,均屬於發明。
特點 技術發明不同於科學發現,發明主要是創造出過去沒有的事物,發現主要是揭示未知事物的存在及其屬性。
技術發明是新穎的技術成果,不是單純仿製已有的器物或重復前人已提出的方案和措施。一項技術成果,如果在已有技術體系中能找到在原理、結構和功能上同一的東西,則不能叫做發明。
技術發明不僅要提供前所未有的東西,而且要提供比以往技術更為先進的東西,即在原理、結構特別是功能效益上優於現有技術。發明總是既有繼承又有創造,在一般情況下大都有先進性。
技術發明必須是有應用價值的創新,它有明確的目的性,有新穎的和先進的實用性。發明方案既要反映外部事物的屬性、結構和規律,又體現自身的需要。發明者創造出新產品、新工藝前,已在觀念中按功能要求預構所設計的對象,並在發明過程中不斷地按優化的功能目標來完善其方案。
技術發明又區別於實際生產和工程中的現實技術或現場技術。發明要有應用前景和可能應用的技術方案和措施,一項發明能否被應用於生產過程或工程活動,還取決於它是否能納入已有的技術系統或引起已有技術系統的革新,以及資金、設備、人力、材料、管理和市場諸方面的條件。有了發明,未必就一定有相應的產品或工藝,未必就能解決生產和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只有把發明轉化為產品研製、工藝試驗,轉化為技術革新、試生產、批量生產和推廣應用,才能成為現實技術。
類型 按創新程度不同,技術發明可以分為兩大類。
①開創性技術發明。這種發明,其新技術方案所依據的基本原理與已有技術有質的不同,又稱基本技術發明。如蒸汽機技術的發明開創了熱能向機械能的轉化,在基本原理上區別於僅有機械能轉化的簡單機械。立足於電磁感應原理的電力技術的發明開創了電能與機械能的相互轉化。從利用鏈式核反應原理到利用核聚變反應原理,可取得開創性的核技術發明。近代和現代的開創性技術發明大都以科學原理的突破為條件,自覺地應用新的科學原理來解決技術問題。科學上的許多重大突破,將會導致技術上的開創性發明。
②改進性技術發明。這種發明是在基本原理不變的情況下,對已有技術作程度不同的改變和補充,又稱改良性技術發明。如電燈中用鎢絲代替碳絲,用充氬代替真空,都是依據電熱發光的同一原理。高壓蒸汽機、汽輪機和多缸蒸汽機的發明,都是對蒸汽機技術的改進。改進性技術發明以開創性技術發明為基礎,開創性技術發明靠改進性技術發明得到完善和發展。改進性技術發明可能以新的科學發現為前提 ,但在很多情況下是靠長期的經驗積累和經驗摸索。沒有科學原理的根本性突破,也可能做出有重大價值的改進性技術發明。改進性技術發明與開創性技術發明的區分是相對的。
開創性技術發明往往導致技術系統的根本性變革,其意義重大。在技術發明中,數量最多的是改進型的。完善與基本技術有關的材料、結構、工藝和功能都會導致改進性技術發明。把一種基本技術移植、應用於多種對象,通常要求改變基本技術的某些環節,派生出另一些發明,這屬於應用改進型技術發明。把多種已有技術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前所未有的系統,實現某種新的功能,往往也需要對已有技術作改進而產生一些發明,這屬於綜合改進型技術發明。對產品的形狀、構造乃至外觀設計上的創新和改進,有時也具有發明的性質。
意義 能動地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是人類的本質特徵。人類利用天然條件創造了勞動手段和工藝,並在發明器物的過程中意識到外部世界的性質和自身的力量。
發明是技術和生產活動的起點,有了打制石器、人工取火的發明和應用,才開始了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歷史。技術變革和技術進步,生產力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會歷史的發展,都離不開發明創造。古代社會的進步依賴於石器的磨製、冶銅煉鐵、制陶曬磚和養蠶織絲等發明。18世紀的產業革命,發端於新的紡織機、蒸汽機的發明。電子計算機和一系列現代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勞動方式、生活狀況和社會面貌。人類的文明史首先是一部發明創造史。
歷史上的發明家對自己創造性活動的社會意義往往是不清楚的。他們在改進已有的器物或工藝時大都從切身的需要出發,沒有也不可能充分認識到所作出的發明的重大價值和應用後果。而且,他們通常是以業余的方式從事發明創造的。在近代特別是現代,人們日益明確地認識到發明的重要性 ,用懸賞的辦法徵求發明,用專利制度鼓勵和保護發明,發明成為專門的職業。發明家有了自己的開發研製機構和交流成就的組織,發明創造規律性的研究受到重視,發明創造教育和發明方法的培訓得到普及。現代的技術發明在自覺性、質量和數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技術發明要利用自然知識和科學原理,並要依靠生產和工程上的技術革新才能發揮作用。與發明相比,科學研究對物質生產更有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但科學必須經過發明才能成為技術,技術必須有發明才能成為新的生產力,技術思想、技術方案是由知識過渡到實踐的中介,是科學轉化為生產力和工程應用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發明與專利 為了推動發明及其應用,國家以法律形式把發明確認為專利。在一般意義上,人們在技術活動中作出的有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創造和改進都屬於發明;由國家和法律所認定的發明則與之不盡相同。專利法要求的發明有新穎性,僅指提出了尚未公開的或前所未見的技術方案,有時只要求在本國有這種新穎性,這與技術發展史上的前所未有是有區別的。專利法所說的發明的先進性是指新方案比原有技術有顯著進步,而不是細微的改進。新穎的外觀設計也受法律的保護,可取得專利,但通常不認定為發明。專利法在判別發明的實用性時,包含社會價值和國情的考慮,對於違反國家法律、社會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對於葯品、食品、核物質、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等方面的發明,一般不授予專利。
技術發明是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成果,專利把發明的商品屬性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之成為不得無償佔有的財產,從而保護發明者的利益。專利還要求發明者公開其創造成果以利於他人有償使用,並把實施發明創造作為專利權人的法律義務,以促進技術信息交流和發明的推廣應用。
發明的產生 每一個時代的技術發明都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狀況密切相關,並且取決於發明者的素質、能力和思維方式。
滿足並符合社會需要是作出技術發明的基本條件。社會需求的增長提出新的技術目標。原有的技術手段同新的技術目標的矛盾,推動和激勵發明。在技術活動中,由於知識和經驗的積累、綜合,也會導致創新的技術構想和發明,新的技術成果又能引發出新的需求,並有助於新發明的推廣應用。
發明是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新的技術方案往往要經過多次、幾十次乃至幾百次的試驗,克服許多困難和挫折才得以形成。勇於獻身、堅忍不拔、刻苦鑽研和勤於實踐,是發明者的基本素質。
新的技術構思和技術方案的提出,以深刻理解已有技術的機制和洞察其症結為前提,而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取決於充實的知識背景。隨著技術發明難度的增大,對知識的需求程度也愈高,不僅要有一般專業知識、跨專業知識,還要有雄厚的基礎科學理論知識和數學知識。
發明就是要標新立異乃至異想天開,把似乎不可能的事轉化為現實,而不拘泥於陳規。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揮,在醞釀形成新設想的過程中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想像、猜測 、直覺、靈感與創造密切相關。
一種技術目標可能以不同的技術手段達到。為實現某種功能要求的技術發明,往往也有幾種方案,每種方案又可能包括若干可供選擇的子方案。發明者既要有廣闊的視野,又要善於根據功能價值關系、資源環境等綜合因素,對多種技術方案作出比較、篩選和驗證。形成和確定新的技術方案 ,要以科學的思維方法為指導。技術發明的經驗總結,有助於科學技術方法論的完善和應用。
Ⅳ 技術創新是什麼,有什麼概念簡介
技術創新,指生產技術的創新,包括開發新技術,或者將已有的技術進行應用創新。科學是技術之源,技術是產業之源,技術創新建立在科學道理的發現基礎之上,而產業創新主要建立在技術創新基礎之上。
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有密切關系,又有所區別。技術的創新可能帶來但未必帶來產品的創新,產品的創新可能需要但未必需要技術的創新。一般來說,運用同樣的技術可以生產不同的產品,生產同樣的產品可以採用不同的技術。產品創新側重於商業和設計行為,具有成果的特徵,因而具有更外在的表現;技術創新具有過程的特徵,往往表現得更加內在。產品創新可能包含技術創新的成分,還可能包含商業創新和設計創新的成分。技術創新可能並不帶來產品的改變,而僅僅帶來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例如改善生產工藝、優化作業過程從而減少資源消費、能源消耗、人工耗費或者提高作業速度。另一方面,新技術的誕生,往往可以帶來全新的產品,技術研發往往對應於產品或者著眼於產品創新;而新的產品構想,往往需要新的技術才能實現。
創新作為經濟學的概念,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他的《經濟發展理論》(1912)一書中提出的。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即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他把創新活動歸結為五種形式:
1)生產新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質量;
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新技術或新工藝;
3)開拓新市場;
4)獲得一種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
5)實行新的企業組織方式或管理方法。
熊彼特之後,經濟學家在發展創新理論的過程中把創新區分為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技術創新是指人類通過新技術改善經濟福利的商業行為。技術創新不是純技術概念,而是一個經濟學范疇。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發明創造的第一次商品化。
熊彼特特別強調企業家在經濟活動中的主導地位。他把企業家定定義為具有創新才能的人。企業家是創新活動的人格化,沒有企業家,創新也就無從談起。企業家的創新行為把科學家的發展創造成果引入經濟活動中,一般情況下,創新可以降低成本或提高產品質量,從而使實行創新的廠商在競爭中占據優勢,獲得超額利潤。超額利潤的引誘會促使其他企業紛紛模仿,創新及模仿浪潮必然促進整個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也就是說,熊彼特把技術創新作為一個轉換媒介,把科學技術與經濟增長和發展聯系了起來。
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推動下知識社會的形成及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進一步被認識,科學界進一步反思對技術創新的認識。《復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認為技術創新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復雜作用下的一種復雜涌現現象,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雙螺旋結構」共同演進的產物。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社會形態的變革,催生了知識社會,使得傳統的實驗室邊界逐步「融化」,進一步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的嬗變。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急需構建以用戶為中心、需求為驅動、以社會實踐為舞台的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的應用創新平台,通過創新雙螺旋結構的互動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打造用戶參與的創新2.0模式。
技術創新的相近概念:
1)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技術進步是指技術所涵蓋的各種形式知識的積累與改進。在開放經濟中,技術進步的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技術創新、技術擴散、技術轉移與引進。而技術創新是「生產函數的移動」,是一個科技、經濟一體化過程,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雙螺旋結構」共同作用催生的產物。目前在科技創新體系還更多的注重技術進步,對面向用戶的應用創新較少給予關注。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低、實用性和推廣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體系的弊病都與此相關,技術發展與用戶需求對接出現了問題,造成技術進步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脫節。
2)技術創新也不同於研究開發。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把研究開發定義為:「研究和實驗開發是在一個系統的基礎上的創造性工作,其目的在於豐富有關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庫,並利用這一知識進行新的發明。」研究開發是創新的前期階段,是創新的投入,創新成功的物質基礎和科學基礎。
3)技術創新與模仿、擴散之間也有一定的關系。模仿是指企業仿製生產創新者的產品。模仿是創新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模仿不只是簡單地仿製,它包含著漸進的創新、對原設計的不斷改進。如錄相機是美國公司的創新,但日本通過模仿掌握這項技術後,對產品進行了改進,使錄相機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擴散是指創新的成果被其他企業通過合法手段採用的過程。創新的潛在效應一般通過擴散逐漸得以發揮。正是因為模仿、擴散,創新才引起產業結構的改變。
Ⅵ 什麼是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機制是指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之間矛盾得以不斷展開和解決的一系列動力、規則、程序和制度的復雜系統。這個系統由為技術創新項目進行方案設計、融資和投資的運行機制,協調多方力量共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協作機制,對技術創新項目進行風險控制、對創新人員進行有效激勵以保證項目成功實施的保障機制,以及對技術創新效果進行績效考核的評價機制等四個方面的基本機制以及上述每個機制的眾多子機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的。
技術創新機制實質上就是技術創新人員獲得的收入與其做出貢獻的一致性,即允許任何一個人為了多獲得收入而設法多做出貢獻,多做了貢獻也就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從而激發他們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技術創新機制的內涵有兩個要點:
1.收入與貢獻應當相對稱
貢獻越大則收入越高,收高就應當有較大的貢獻。收入與貢獻
掛鉤,促使人們提高努力程度,挖掘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優勢,體現公平、公平的原則。收入與貢獻相對稱,會促使人們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和工作能力。
2.技術創新利益機制應當讓絕大多數人受益
如果技術創新機制只能讓少數人受益,而大多數人成為該機制的局外人,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任何人只要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都有施展才華的舞台。
Ⅶ 什麼是技術創新
指生產技術的創新,包括開發新技術,或者將已有的技術進行應用創新。科學是技術之源,技術是產業之源,技術創新建立在科學道理的發現基礎之上,而產業創新主要建立在技術創新基礎之上。
技術創新機制是指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之間矛盾得以不斷展開和解決的一系列動力、規則、程序和制度的復雜系統。這個系統由為技術創新項目進行方案設計、融資和投資的運行機制,協調多方力量共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協作機制。
對技術創新項目進行風險控制、對創新人員進行有效激勵以保證項目成功實施的保障機制,以及對技術創新效果進行績效考核的評價機制等四個方面的基本機制以及上述每個機制的眾多子機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的。
(7)技術發明屬於什麼創新擴展閱讀
技術創新的分類
蘇塞克斯大學的科學政策研究所(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簡稱SPRU)根據創新的重要性劃分。
1、漸進性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漸進性的、連續的小創新。
2、根本性創新(Radical Innovation) :開拓全新領域、有重大技術突破的創新。
3、技術系統的變革(Change of Technology System) :這類創新將產生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通常出現技術上有關聯的創新群的出現。
4、技術—經濟範式的變更(Change in Techno-economic Paradigm) :這類創新將包含很多根本性的創新群,又包含很多技術系統變更。
Ⅷ 技術創新指的是技術的發明過程對嗎
發明不同於科學發現,發明主要是創造出過去沒有的事物,發現主要是揭示未知事物的存在及其屬性。
發明是新穎的技術成果,不是單純仿製已有的器物或重復前人已提出的方案和措施。一項技術成果,如果在已有技術體系中能找到在原理、結構和功能上同一的東西,則不能叫做發明。
發明不僅要提供前所未有的東西,而且要提供比以往技術更為先進的東西,即在原理、結構特別是功能效益上優於現有技術。發明總是既有繼承又有創造,在一般情況下大都有先進性。
發明必須是有應用價值的創新,它有明確的目的性,有新穎的和先進的實用性。發明方案既要反映外部事物的屬性、結構和規律,又體現自身的需要。發明者創造出新產品、新工藝前,已在觀念中按功能要求預構所設計的對象,並在發明過程中不斷地按優化的功能目標來完善其方案。
發明又區別於實際生產和工程中的現實技術或現場技術。發明要有應用前景和可能應用的技術方案和措施,一項發明能否被應用於生產過程或工程活動,還取決於它是否能納入已有的技術系統或引起已有技術系統的革新,以及資金、設備、人力、材料、管理和市場諸方面的條件。有了發明,未必就一定有相應的產品或工藝,未必就能解決生產和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只有把發明轉化為產品研製、工藝試驗,轉化為技術革新、試生產、批量生產和推廣應用,才能成為現實技術。
類型
按創新程度不同,發明可以分為兩大類。
①開創性技術發明。這種發明,其新技術方案所依據的基本原理與已有技術有質的不同,又稱基本技術發明。如蒸汽機技術的發明開創了熱能向機械能的轉化,在基本原理上區別於僅有機械能轉化的簡單機械。立足於電磁感應原理的電力技術的發明開創了電能與機械能的相互轉化。從利用鏈式核反應原理到利用核聚變反應原理,可取得開創性的核技術發明。近代和現代的開創性技術發明大都以科學原理的突破為條件,自覺地應用新的科學原理來解決技術問題。科學上的許多重大突破,將會導致技術上的開創性發明。
②改進性技術發明。這種發明是在基本原理不變的情況下,對已有技術作程度不同的改變和補充,又稱改良性技術發明。如電燈中用鎢絲代替碳絲,用充氬代替真空,都是依據電熱發光的同一原理。高壓蒸汽機、汽輪機和多缸蒸汽機的發明,都是對蒸汽機技術的改進。改進性技術發明以開創性技術發明為基礎,開創性技術發明靠改進性技術發明得到完善和發展。改進性技術發明可能以新的科學發現為前提 ,但在很多情況下是靠長期的經驗積累和經驗摸索。沒有科學原理的根本性突破,也可能做出有重大價值的改進性技術發明。改進性技術發明與開創性技術發明的區分是相對的。
開創性技術發明往往導致技術系統的根本性變革,其意義重大。在技術發明中,數量最多的是改進型的。完善與基本技術有關的材料、結構、工藝和功能都會導致改進性技術發明。把一種基本技術移植、應用於多種對象,通常要求改變基本技術的某些環節,派生出另一些發明,這屬於應用改進型技術發明。把多種已有技術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前所未有的系統,實現某種新的功能,往往也需要對已有技術作改進而產生一些發明,這屬於綜合改進型技術發明。對產品的形狀、構造乃至外觀設計上的創新和改進,有時也具有發明的性質。
全面認識技術創新就是要是一個科技、經濟一體化過程,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雙螺旋結構」共同作用催生的產物。
時下,「技術創新」一詞大量充斥於各種媒體,在媒體的鼓動下,舉國下幾乎無人不談技術創新,宣傳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然而,這一對技術創新的大規模的運動式推進,不僅有使技術創新淪為一種意識形態話語的可能,從而使人對技術創新本身發生懷疑,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消除這種心理的途徑是營造一個公平的、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使每一個真正具備高度的動力感、不同尋常的競爭意識和不顧一切的敢於創新的精神,而不在於全國總動員)。更重要的是這種推進的結果能有多少「干貨」,令人心存疑慮。疑慮不僅源自於「運動式」的推進本身,更源自媒體上諸多文章對於技術創新認識上的混亂。絕大多數文章對技術創新的認識具有明顯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這些混亂的認識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如下兩種極端觀點。
一種是把技術創新看作純粹的技術行為,把技術進步作為技術創新的目標。這種觀點突出地表現為將技術創新等同於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而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僅僅是一種技術上的要求,創新成果的市場應用並不需要考慮或較少考慮。實質上,技術創新在這里被等同於技術的開發,技術的進步。
這一對技術本身重要性的強調的觀點,不僅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也具有相當的實踐意義。
Ⅸ 發明是不是創新
將創新與發明創造區別開來,被認為是熊彼特的另一大貢獻。熊彼特認為:只要發明還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應用,那麼經濟上就是不起作用的。無論是科學發明還是技術發明,在發明未能轉化為商品之前,發明只是一個新觀念、新設想,在它們沒有轉化為新裝置、新產品、新的工藝系統之前,不能創造任何經濟價值。他還認為:「作為企業家職能而要付諸實際的創新,也根本不一定必然是任何一種發明。」因此,可以說發明是創新的必要條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條件。對於源於科技發明的技術創新來說,發明僅僅是創新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換句話說,創新是人類創造活動的一種,其本質就是創造。創造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習慣叫法,如科學領域的創造習慣稱為「發明」或「發現」;體育競賽中的創造習慣稱為「破紀錄」;文學藝術領域的創造習慣稱為「創作」;技術領域中的創造習慣稱為「革新」;等等。
創新和創造發明雖有一定的聯系,但仍有本質的區別。
首先,創新是一個經濟學范疇的概念,必須有收益。如果根據新的思想,生產出新的產品,雖然很新穎,若不能應用,沒有收益,這可以說是發明創造,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創新。
第二,發明創造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創新則是相對的概念。例如,發明創造申請專利時,先要考慮自己是不是第一個作的,若別人已經做過,你就不可能再申請專利了。它在「首創」或「第一」問題上是絕對的。創新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不必像申請專利那樣要查清是不是「第一」或「首創」,是不是人家已經第一個做過了。創新有一個相對的范圍,不必先考慮在部門、系統內過去有沒有人做過,只應了解做的程度如何,我們做了以後有哪些進步,同時這個進步可以有收益,這就是創新。
第三,發明創造既有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發明創造,也有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發明創造」;而創新必須是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創造。如計算機的發展是積極創造,而電腦算命、計算機病毒則是消極創造;核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是積極創造,而核武器的發展則是消極創造;生物和化學科學的發展是積極創造,而生化武器、毒品提煉技術則是消極創造。但是,創新則不同,沒有人會將偽科學或假冒偽劣稱為技術創新。
第四,創造強調是第一次的首創,也可以是全盤否定後的全新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