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米是哪個國家發明的呢
中國。
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耕種稻田、生產大米、煮食米飯的先民。
後來南方地區一次次的相關考古發現,一再改寫和刷新了中國稻作農業起源階段的歷史記錄。目前,1萬多年前以水稻栽種為中心內容的稻作農業發端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已成為植物考古界和農史學界的共識。
在之後的數千年裡,水稻種植、稻米的生產逐漸被先民發展成為取代傳統漁獵、採集經濟的最主要的謀生手段,並且直到現代,靠種稻收獲的大米更是成為地球上約一半人口的主食。
(1)米飯誰發明擴展閱讀
營養價值
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質7%-8%,脂肪1.3%-1. 8%,並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等。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穀蛋白,其次是米膠蛋白和球蛋白。
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和氨基酸的構成比例都比小麥、大麥、小米、玉米等禾穀類作物高,消化率66.8%-83.1%,也是谷類蛋白質中較高的一種。
大米蛋白質中賴氨酸和蘇氨酸的含量較少,所以不是一種完全蛋白質,其營養價值比不上動物蛋白質,但在午餐和晚餐時食用大米,較麵食而言更有利於人們減肥。在我國南方地區人們一般食用大米作為主食,而在北方就有很大的不同。
脂肪含量約1.3-1.8%,其脂肪中所含的亞油酸含量較高,一般佔全部脂肪的34%,比菜籽油和茶油分別多2-5倍。
大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的功效,稱譽為「五穀之首」,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約占糧食作物栽培面積的四分之一,世界上有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
『貳』 你們知道米飯的來歷嗎
米飯的面世,可追溯至粥。由於烹煮粥水控制水量的要求比米飯低,上古的華夏民眾後來慢慢掌握不同水量時的烹煮效果,就發展出較飽滿的米飯。
現代由於打磨穀粒的技術比古代越趨先進,因此民眾食用的米飯亦逐漸由糙米改用白米,甚至出現無洗米等凈白米,但已失去存於糙米表面即谷糠的各種營養,而幾乎只剩下澱粉質等糖份,因此亦引發現代民眾患糖尿病個案上升的其中原因。
日常用來做米飯的普通大米又稱粳米或精米,呈半透明卵圓形或橢圓形,出米率高,米粒膨脹性小,但黏性大。
(2)米飯誰發明擴展閱讀
米飯的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米飯中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精蛋白,氨基酸的組成比較完全,人體容易消化吸收。糙米飯中的礦物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含量都較精米米飯中的要高,但米飯中的賴氨酸含量較低。
很多人喜歡把米飯做得軟點。蒸米飯前先把大米浸泡幾個小時,再小火慢煮或者壓力鍋蒸煮,讓米飯更加軟、爛。這樣口感上是好吃多了,不過這種米飯的消化速度和餐後血糖反應也會明顯上升。研究顯示,浸泡、增加水量以及延長蒸煮時間,都會加快米飯的澱粉消化速度。所以,建議平時煮飯還是不要煮太軟、太爛。
『叄』 飯是誰發明的
你能問我就能答~
先給你解釋什麼是「飯」。
水稻變成米之後的烹調方式相當多種,但基本上可依煮出來後的含水量來分類,最簡單的有以下兩種:
飯:一杯米加一杯半到一杯的水,煮出來的米適當的膨脹,裡面全熟,且整鍋不留水份,就是飯。
粥:一杯米加三杯水,煮出來的米軟爛,邊緣模糊,膨脹的比原來大三四倍,且整鍋還有相當多的水份,就是粥。
米是由水稻加工而成,我國是歷史上公認的水稻獨立起源地。
從20世紀70年代,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遺址發現的至今7000年的稻穀,到1999年,在廣東英德市牛欄洞出土了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質體,經文物部門測定為一萬年前稻的遺存,同年,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出土的一萬年前的栽培稻殼。而早在1963年,廣西邕寧、武鳴等地就出土了一萬年前的石磨盤、石磨棒等生產加工工具,與以上稻作栽培的時間相聯系,說明這些工具,正是加工稻穀的工具。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陳久金研究員指出:「無論是浙江河姆渡、廣東英德、還是湖南道縣都是古越人的生存地,他們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進行人工栽培水稻的人,證明嶺南越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民族」。
所以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飯是嶺南越人發明的。
『肆』 米飯最早起源於哪裡
上古神農氏,軒轅黃帝都有發現,種植稻米。不過因為產量問題應該很少吃。祭祀多一些~有記載的都是源於炎黃,盛於華夏。
『伍』 大米飯是哪個國家研製出來都的
大米飯由水稻而來,最早是中國開始種植和食用。
水稻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14000~18000年。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湖南道縣與江西萬年縣考古發現在約一萬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種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類應該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
長江中下遊河姆渡文化在約七千年以後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杵臼發明被應用,人類知道清理分離不益食的谷殼與米糠。此後不久應該發現用水淘洗是一種更高效的去雜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層及塵埃功效至今人們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裝備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陸』 大米是誰發明的
應該說是發現,而不是發明。
稻米,俗稱大米。有關稻的起源,依然成為科學界長期的爭辯議題。科學家對首批稻的出現時間、地點至始爭論不休。
稻的栽培起源於約公元前8200年南中,國珠江中游的聚落地帶,另有考古發現在約公元前8200年前的中,國湖南也有種早期稻米。在1993年,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8200年。
水稻在中,國與東,南,亞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在亞洲季風氣候區是自古以來的主食,中世紀時引入歐,洲南部。現時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亞,洲、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2013年稻的總產量佔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第二位,僅低於玉米。
『柒』 米飯是怎麼來的
米飯是由大米煮熟之後來的。
大米是由稻子脫皮轉變的,農民伯伯會把稻子放到大型的脫皮機里進行脫皮,脫完皮就會看到白花花的大米啦 ,脫去的外殼也有很大的用途,會用來飼養家畜,比如:雞,鴨子等動物。
米飯又稱白飯,簡稱飯,是一種用稻米與水煮成的食物。米飯是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和朝鮮等東亞地區最主要的糧食。米飯製法為一杯米加一杯到一杯半的水(米水體積比為1:1或1:1.5,越多的水將使米飯的口感越軟爛),煮出來的米適當的膨脹,裡面全熟,去除水分後即成。
米飯的面世,可追溯至粥。由於烹煮粥水控制水量的要求比米飯低,上古的華夏民眾後來慢慢掌握不同水量時的烹煮效果,就發展出較飽滿的米飯。
現代由於打磨穀粒的技術比古代越趨先進,因此民眾食用的米飯也漸漸由粗硬難吃的糙米改為口感軟糯的白米,但已失去存於糙米表面即谷糠的各種營養,雖然幾乎只剩下澱粉質等糖分,不過身為主食以增加飽足感為第一優先,其餘養份可由配菜解決。
(7)米飯誰發明擴展閱讀
米飯的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米飯中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精蛋白,氨基酸的組成比較完全,人體容易消化吸收。糙米飯中的礦物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含量都較精米米飯中的要高,但米飯中的賴氨酸含量較低。
米飯,尤其是精白米飯,由於好消化、餐後血糖反應快,對血糖控制很不利。而富含膳食纖維的黑米、紫米、糙米等都是延緩消化速度的好選擇。所以,理想的控制血糖和消化速度的方法就是少吃白米飯。平時煮飯不要總是用白米,不妨換點糙米、粗糧雜豆等。實在不行,煮白米飯時可以加點粗糧雜豆,比如在白米飯里加上綠豆、紅豆、豌豆和蓮子等,可以使米飯和米粥的飽腹感明顯上升,消化速度減緩。
『捌』 米飯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在河姆渡人的遺址里,考古學家就找到穀粒的痕跡。
所以在遠古的母系社會,人類已經食用稻穀。
『玖』 米飯什麼時候發明可吃的,怎麼知道可以煮著吃
人工種稻大約在距今12000年至10000年,在這之前早就開始採集稻了,至於使用火,可上溯100多萬年,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就已經知道用火,距今70至23萬年的北京人已經熟食,至於哪個年代開始熟食的,誰也沒有確切答案;原始人是何時開始採集野生稻的,也沒有人能回答,同樣何時開始熟食採集到的野生稻也沒人能回答.現在考古發現只能證明稻作農業發生在長江流域,時間在12000年至10000年.此外還有稻作農業起源於雲貴高原或東南亞之說.
『拾』 大米飯是誰發明的
上古的華夏民眾後來慢慢掌握不同水量時的烹煮效果,就發展出較飽滿的米飯。專
日常用來做米飯的普通大米屬又稱粳米或精米,呈半透明卵圓形或橢圓形,出米率高,米粒膨脹性小,但黏性大。作為日常食用米,粳米含有人體必需的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煙酸、維生素C及鈣、鐵等營養成分,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熱量。
粳米粥最上一層粥油能夠補液填精,對滋養人體的陰液和腎精大有裨益,最適宜病人、產婦和老人。粳米具有健脾胃、補中氣、養陰生津、除煩止渴、固腸止瀉等作用,可用於脾胃虛弱、煩渴、營養不良、病後體弱等病症,但糖尿病患者應注意不宜多食。
黑米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B族維生素、鈣、磷、鐵、鋅等物質,營養價值高於普通稻米。它能明顯提高人體血色素和血紅蛋白的含量,有利於心血管系統的保健,有利於兒童骨骼和大腦的發育,並可促進產婦、病後體虛者的康復,所以它是一種理想的營養保健食品。
糯米又叫江米,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製成風味小吃,深受大家喜愛。糯米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2、多量澱粉等營養成分。因此青春期應多食糯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