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原材料分析.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我們一直以來接受著這樣的「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句話寫在我們中學的政治課本里和大學的公共課教材中。一開始我對此深信不疑,直到後來接受了另外一些教育,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使我陷入了困惑。
何謂人民?教科書和老師都告訴我們:「人民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但這個概念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比如,「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在被剝奪政治權利之前是否屬於人民?如果是一種錯誤的剝奪,他算不算人民的一員?「與人民為敵的人」如何界定?這個概念是不是適合古代社會?如果不適合,古代社會又是如何定義人民?如果適合,皇帝算不算人民?他不是最大的剝削者嗎?他是不是敵對分子?好皇帝和壞皇帝的區別在哪裡?不管怎麼界定,總會有人不是歷史的創造者。
看來老師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於是我們求助於專家。有一個專家的定義比較中肯。他認為:人民只是一個政治概念,其內涵和范圍可大可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問題面前,人民的范疇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值,或者可以這樣界定人民:人民是占據國民主體的力量,這只力量反映了該國的主流民意,凡是為主流民意出頭的政治力量就擁有了人民的支持,所以人民是倡導或者順應主流民意的團體的政治基礎,也就是該團體的「人民」。
他的意思是說,不同時間不同團體都有自己的「人民」。而且人民並不一定都代表進步和正義,只是反映主流民意。
這樣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歷史只是一部分人創造的。而且,歷史上那些叱吒風雲的卻又站在主流民意對立面(或稱敵對分子)的人物,卻沒有創造歷史。
看來這不是個好結論。但問題出在哪裡?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閱讀《黎澍文集》,才豁然開朗。黎澍早在1984年就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兩種提法提出公開批評。他在《歷史研究》上發表的《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中說: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物質財富的生產是創造歷史的前提,也是人們第一個歷史活動,並有它自身的歷史。……實際上,創造歷史的前提即當時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經濟條件,好比是舞台,沒有舞台唱不成戲。舞台提供演出的物質條件,戲的內容必然要受到舞台的制約,只能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演出,如在奴隸社會的舞台上登場演出的角色,只能是和奴隸社會有關的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但舞台不能決定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戲的具體內容。」
也就是說不能因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就認為只有他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都參與了歷史的創造。
黎澍的文章給不讀原著的那些歷史學家當頭一棒。他們打著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大旗,紛紛撰文質問黎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辯護。為了回應反對者的質問,他在1986年又發表了《再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在邏輯推理上的錯誤:
「我認為可以作出一個判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觀點完全錯誤,不僅有轉述中產生的錯誤,而且最初提出這個命題的邏輯推理也是錯誤的,不值得苦心加以維護。」
黎澍進而指出,這兩個命題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提法,而分別是蘇聯學者普"尤金和我國歷史學家範文瀾提出的,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經典提法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我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這個經典提法是不易誤解的。
2. 2.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
3.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是英雄還是人民群眾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用唯物史觀考察中國歷史,就會得出中國歷史是由中國人民創造的,中國人民是中國歷史上的真正英雄的必然結論。
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
人民從事物質生產勞動,發明新的勞動工具,生產滿足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各類物品,創造出一個「人化的自然」。
人民在社會生產和交往中,建立起多種類型的社會關系和制度體系,構建起愈益完善和復雜的人類社會,推進社會形態和歷史面貌的更新變革。
人民進行精神生產,發展科學文化,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投身社會革命,成為改革創新的主體力量,是社會歷史進步的推動者。
人民創造歷史,並不否認個人特別是傑出人物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個人的歷史作用,必須和人民的歷史主體作用統一起來理解把握。傑出人物只有滿足人民利益、順應人民願望、得到人民支持,才能成就豐功偉業、彪炳史冊。他們的歷史貢獻,歸根到底要從人民創造歷史的總動力中得到說明。
2、中國人民書寫了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
中華民族的統一、中華疆域的開拓、中華文明的發展、中華歷史的輝煌,根本上是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產物。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造紙術、火葯、印刷術、指南針等偉大科技成果,是中國人民依靠不斷創新作出的文明貢獻。
令世界各國驚嘆不已的中華文明,蘊藏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軍事等卓越成就之中,無不是中國人民辛勤勞動、富於智慧的實踐結晶。
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由於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的空前迸發和極大增強。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要求我們始終發揚偉大民族精神。
3、中國人民培育了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
精神的力量是無形的,是強大而持久的。與5000多年中華文明相伴隨,與可歌可泣的中國歷史相印證,與屹立東方的中華兒女相映照的,是中華民族的靈魂,這就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生長於中國大地,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命運一同脈動。中國人民在廣闊的國土上辛勤勞動、生產生活,自然界氣候多樣、地形多樣、物種多樣,唯有創新生產工具,唯有不畏艱難困苦,才能生存發展。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形成的偉大長征精神、抗戰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都是中華民族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精神燈塔。
歷史和現實雄辯證明,偉大的民族精神為中華兒女注入了強烈的家國情懷,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價值認同,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4. 所有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個說法對嗎為什麼運用馬克思原理分析
歷史的創造者屬於所有人民的說法是對的。因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唯物史觀重要的社會歷史范疇。它有量的規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數;同時又有質的規定性,它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包括一切對歷史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不管歷史的情況如何變化,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對於歷史發展具有決定作用,它全面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
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創造活動本身要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社會歷史條件,是指一切現存社會要素的總和,大體上分為經濟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種類別。經濟條件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其中生產力對人們創造歷史的作用具有決定的意義。
5. 請用歷史唯心主義的角度回答歷史的創造者,歷史的決定者,歷史的主宰者是誰
歷史唯心主義的角度
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等少數傑出人物是歷史的主宰。
仙佛神靈、天道等決定了歷史的發展。
6.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經典的誤解(一) 我們一直以來接受著這樣的「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句話寫在我們中學的政治課本里和大學的公共課教材中。一開始我對此深信不疑,直到後來接受了另外一些教育,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使我陷入了困惑。 何謂人民?教科書和老師都告訴我們:「人民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但這個概念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比如,「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在被剝奪政治權利之前是否屬於人民?如果是一種錯誤的剝奪,他算不算人民的一員?「與人民為敵的人」如何界定?這個概念是不是適合古代社會?如果不適合,古代社會又是如何定義人民?如果適合,皇帝算不算人民?他不是最大的剝削者嗎?他是不是敵對分子?好皇帝和壞皇帝的區別在哪裡?不管怎麼界定,總會有人不是歷史的創造者。 看來老師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於是我們求助於專家。有一個專家的定義比較中肯。他認為:人民只是一個政治概念,其內涵和范圍可大可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問題面前,人民的范疇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值,或者可以這樣界定人民:人民是占據國民主體的力量,這只力量反映了該國的主流民意,凡是為主流民意出頭的政治力量就擁有了人民的支持,所以人民是倡導或者順應主流民意的團體的政治基礎,也就是該團體的「人民」。 他的意思是說,不同時間不同團體都有自己的「人民」。而且人民並不一定都代表進步和正義,只是反映主流民意。 這樣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歷史只是一部分人創造的。而且,歷史上那些叱吒風雲的卻又站在主流民意對立面(或稱敵對分子)的人物,卻沒有創造歷史。 看來這不是個好結論。但問題出在哪裡?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閱讀《黎澍文集》,才豁然開朗。黎澍早在1984年就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兩種提法提出公開批評。他在《歷史研究》上發表的《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中說: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物質財富的生產是創造歷史的前提,也是人們第一個歷史活動,並有它自身的歷史。……實際上,創造歷史的前提即當時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經濟條件,好比是舞台,沒有舞台唱不成戲。舞台提供演出的物質條件,戲的內容必然要受到舞台的制約,只能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演出,如在奴隸社會的舞台上登場演出的角色,只能是和奴隸社會有關的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但舞台不能決定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戲的具體內容。」 也就是說不能因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就認為只有他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都參與了歷史的創造。 黎澍的文章給不讀原著的那些歷史學家當頭一棒。他們打著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大旗,紛紛撰文質問黎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辯護。為了回應反對者的質問,他在1986年又發表了《再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在邏輯推理上的錯誤: 「我認為可以作出一個判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觀點完全錯誤,不僅有轉述中產生的錯誤,而且最初提出這個命題的邏輯推理也是錯誤的,不值得苦心加以維護。」 黎澍進而指出,這兩個命題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提法,而分別是蘇聯學者普"尤金和我國歷史學家範文瀾提出的,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經典提法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我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這個經典提法是不易誤解的。
7. 關於"誰是歷史的創造者"問題的邏輯分析
我們一直以來接受著這樣的「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句話寫在我們中學的政治課本里和大學的公共課教材中。一開始我對此深信不疑,直到後來接受了另外一些教育,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使我陷入了困惑。
何謂人民?教科書和老師都告訴我們:「人民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但這個概念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比如,「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在被剝奪政治權利之前是否屬於人民?如果是一種錯誤的剝奪,他算不算人民的一員?「與人民為敵的人」如何界定?這個概念是不是適合古代社會?如果不適合,古代社會又是如何定義人民?如果適合,算不算人民?他不是最大的剝削者嗎?他是不是敵對分子?好和壞的區別在哪裡?不管怎麼界定,總會有人不是歷史的創造者。
看來老師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於是我們求助於專家。有一個專家的定義比較中肯。他認為:人民只是一個政治概念,其內涵和范圍可大可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問題面前,人民的范疇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值,或者可以這樣界定人民:人民是占據國民主體的力量,這只力量反映了該國的主流民意,凡是為主流民意出頭的政治力量就擁有了人民的支持,所以人民是倡導或者順應主流民意的團體的政治基礎,也就是該團體的「人民」。
他的意思是說,不同時間不同團體都有自己的「人民」。而且人民並不一定都代表進步和正義,只是反映主流民意。
這樣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歷史只是一部分人創造的。而且,歷史上那些叱吒風雲的卻又站在主流民意對立面(或稱敵對分子)的人物,卻沒有創造歷史。
看來這不是個好結論。但問題出在哪裡?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閱讀《黎澍文集》,才豁然開朗。黎澍早在1984年就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兩種提法提出公開批評。他在《歷史研究》上發表的《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中說: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物質財富的生產是創造歷史的前提,也是人們第一個歷史活動,並有它自身的歷史。……實際上,創造歷史的前提即當時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經濟條件,好比是舞台,沒有舞台唱不成戲。舞台提供演出的物質條件,戲的內容必然要受到舞台的制約,只能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演出,如在奴隸社會的舞台上登場演出的角色,只能是和奴隸社會有關的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但舞台不能決定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戲的具體內容。」
也就是說不能因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就認為只有他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都參與了歷史的創造。
黎澍的文章給不讀原著的那些歷史學家當頭一棒。他們打著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大旗,紛紛撰文質問黎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辯護。為了回應反對者的質問,他在1986年又發表了《再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在邏輯推理上的錯誤:
「我認為可以作出一個判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觀點完全錯誤,不僅有轉述中產生的錯誤,而且最初提出這個命題的邏輯推理也是錯誤的,不值得苦心加以維護。」
黎澍進而指出,這兩個命題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提法,而分別是蘇聯學者普"尤金和我國歷史學家範文瀾提出的,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經典提法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我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這個經典提法是不易誤解的。
8.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是英雄還是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恩格斯曾經說過:歷史活動是群眾的內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容著的群眾」。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8)歷史的創造者是誰馬原擴展閱讀:
以不同形式從事和促進生產實踐活動的人民群眾,必然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這是最簡單、最明顯的事實,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事實。
勞動群眾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為人們從事一切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任何人要從事科學、文化、藝術等精神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和一定的物質手段,這些都是勞動人民通過生產實踐創造的。
9. 在誰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問題上,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
主管唯心主義者認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主觀唯心主義者認為版,「我」的精神(意識)權就是世界的本體(世界的創造者),「我」就是上帝。世界的創作者當然也是歷史的創作者。客觀唯心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體是(意識)精神,即精神是世界的創造者,但這個精神是客觀的,是在「我」以外客觀存在著的,即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
無論是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他們都認為精神意識是歷史的創造者、推動者。
10.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出處,說明誰在哪本書里說的
馬克思說的是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The people are the makers of history.
1、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回人民群眾創答造的社會物質財富,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保障。人民群眾的這一創造作用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原理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因為作為人民群眾主體的勞動群眾,乃是生產力的體現者。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首先,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科學、文化、藝術的唯一源泉;其次,勞動群眾為人們從事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再次,勞動知識分子在精神財富的創造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既是社會革命的決定力量,又是社會改革的決定力量。社會革命、社會改革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不可能自發地起作用,必須通過人民群眾這一社會變革的主體才能實現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