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朝代)人陶器發明了陶器
(舊石器時代)人陶器發明了陶器
② 蛋殼黑陶杯的出土時間是什麼時候
1928年,在山東章丘龍山城子崖出土了一種黑陶.它小巧玲瓏,外表漆黑油亮,薄如蛋殼,重量極輕,壁厚僅為0.3毫米,最薄處僅有0.1毫米,被形象地稱為「蛋殼陶」.它把黑陶的製作推向了極致,堪稱東方藝術珍品、世界陶藝一絕.這一考古發現轟動了世界.
③ 被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的蛋殼黑陶杯 他是哪個文明古國的見證
山東博物館所藏蛋殼黑陶杯,是龍山文化蛋殼黑陶器的典型代表。蛋殼黑陶杯,1960年出土於山東濰坊姚官莊遺址。陶杯口徑11.2厘米,通高17.5厘米。器壁薄如蛋殼,由杯身和器柄座兩部分組成。整個陶杯體態輕盈,陶色純黑有光澤,紋飾樸素無華,僅僅是器柄底座裝飾有多層凹凸線條,代表了當時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
蛋殼黑陶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文化遺址,以「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被世界各國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1928年,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平陵城附近的斷崖上,發現了數片漆黑、光亮、有的甚至薄如蛋殼的陶片,經考證,這些陶片竟是4500年前的先民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這一發現立即轟動了世界,揭開了考古史上劃時代的一頁。其中,蛋殼黑陶器是山東龍山文化特有的標志性陶器,也是我國古代制陶藝術的巔峰之作。直到上世紀60年代,山東濰坊姚官莊遺址出土了一批蛋殼陶,才使人們對蛋殼陶的真面目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
龍山文化黑陶器不以裝飾取勝,而是以造型見長。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態,以復雜造型為主,簡單者較少,但都端莊優美,質感細膩潤澤,光澤沉著典雅,具有一種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靜之美,欣賞價值極高。常見器型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和鼎等。
黑陶工藝精美,造型典雅生動,甚至還能像蛋殼一樣薄,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創造出這等連現代文明都無法企及的業績的呢?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這種高超的制陶工藝又為何神秘失蹤了長達四千多年呢?這是史學界的不解之謎,更是考古界和人類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謎。
經研究表明,我們的先人早在4600年前就已經掌握了先進的封窯滲炭技術,讓彌漫在窯中的濃煙通過科學的「熏煙滲碳」技術,將煙中的碳粒滲入了坯體而呈黑色。龍山文化製作蛋殼黑陶的製作過程十分復雜,使用的陶泥是經過反復淘洗的細泥,陶胎內不見任何雜質,其質地細密,幾乎沒有滲水率。陶泥做好後,經過拉坯、陰干、磨光、雕刻,干透後,再經木炭燒制、出窯雕刻等十幾道工序,最終才能燒製成一件黑陶。尤其是蛋殼陶杯,杯壁厚度均勻,最薄處僅為0.2~0.3毫米。胎體表面經長時間打磨,使石英雲母、絹雲母等反光物質的顆粒順著一個方向排列,對光線的反射由漫反射改為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發光。即使是現代化工藝發達的今天,研究人員模仿燒制如此輕薄的陶器也是相當困難。
龍山文化時期蛋殼黑陶杯,多出自較大型的墓葬。在墓中也往往是單獨擺放,不與其他的隨葬物品混雜,可見其地位顯要。蛋殼黑陶杯的造型一般都是頭重腳輕,器壁超薄易碎。因此推斷這類器物不可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應是龍山文化時期富貴人家享用的隨葬禮器,極可能是一種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那就意味著當時社會已產生階級分化而即將告別原始的蒙昧。
可以說,蛋殼黑陶杯的出現,即已掀開文明的曙光。由於其應用范圍大多為禮器,很少用於日用器皿,所以產量較少,因此而彌足珍貴。
④ 絕世佳作蛋殼黑陶杯是一件怎樣的國寶
作為新石器時代的陶器,1960年山東日照市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蛋殼黑陶杯堪稱山東龍山文化的標志性陶器,也是我國古代制陶藝術的巔峰之作。蛋殼黑陶杯的製作之精令人驚嘆。整個器型可分為三段,上面是一個敞口杯,中間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為底座,由一根細管將三段連接起來,燒成後毫不變形,輕巧秀致,可見當時制陶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這類器物超薄的器壁如同蛋殼一般,因此素有「蛋殼黑陶」的美稱。「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亮如漆」,質地細膩堅硬。該器形僅見於少數大中型墓葬,極可能是一種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通過蛋殼黑陶杯,我們可以領略四千多年前黑陶製作工藝的極致之美。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
中國古代陶器中,有一個群體特別與眾不同,它僅見於山東境內龍山文化的早中期遺址,可能與此地獨有的陶土材質和獨特的制陶方法有關,也是當地人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的反映,它就是蛋殼黑陶,而高柄杯又是其僅有的一種器形,其蛋殼黑陶的製作工藝達到了中國古代制陶史上的頂峰。
山東省博物館所藏的這款蛋殼黑陶杯,是龍山文化蛋殼黑陶器的典型代表,代表了當時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由杯身和器柄底座兩部分組成。杯身上部像一個淺盤,盤子中間是同心圓的圓環形狀。圓柱形杯身套入粗壯的器柄底座內,杯身和底座黏合得天衣無縫,製作技藝美妙絕倫。整個陶杯體態輕盈,陶色純黑有光澤,紋飾朴實無華。
蛋殼黑陶杯的高柄處為泥質黑陶,器表烏黑光亮;寬斜口沿,深腹杯身,細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裝飾六道凹弦紋;細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並裝飾細密的鏤孔,貌似籠狀。其內放置一粒陶丸,將杯子拿在手中晃動時,陶丸碰撞籠壁會發出清脆的響聲,杯子站立時,陶丸落定能夠起到穩定重心的作用,設計十分巧妙。這件高柄杯的造型體態輕盈,挺拔秀麗,製作技藝美妙絕倫,是一件絕無僅有的古代藝術珍品。
蛋殼黑陶杯
⑤ 蛋殼黑陶杯有什麼文物價值
蛋殼黑陶器皿是山東龍山文化特有的標志性陶器,也是我國古代制陶藝術的巔峰之作。這類器物超薄的器壁如同蛋殼一般,因此有「蛋殼黑陶」之美譽。龍山文化製作蛋殼黑陶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經過了反復淘洗的細泥,陶胎內不見任何雜質。其質地細密堅硬,幾乎沒有滲水,說明龍山文化時期的制陶工匠對陶土的選擇和燒窯技術的掌握均已達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今天的研究人員模仿燒制如此輕薄的陶器也是相當困難,可見龍山文化時期掌握燒制蛋殼黑陶技術的工匠,定是當時的尖端人才。
蛋殼黑陶高柄杯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發展而來,多在墓中發現,但並非凡墓皆有,而是出自較大型的墓葬。其在墓中也往往是單獨擺放,不與其他的隨葬物品混雜,以表明其位置顯要。蛋殼黑陶高柄杯的造型一般都是頭重腳輕,器壁超薄易碎。因此推斷這類器物不可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應是龍山文化時期富貴人家享用的隨葬禮器。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器皿不以色彩、紋飾為重,乃以造型和工藝見長,風格簡潔爽利,應是當時人們審美觀念的一種反映。
蛋殼黑陶杯僅僅出土於少數的大中型墓葬之中,說明它在當時就是一種極高貴的用品,並非常人可以享用。既然是一種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那就意味著社會上已產生階級分化並且即將告別原始的蒙昧。可以說,蛋殼黑陶杯的出現,已掀開文明的曙光。中國古代的陶製品器形規整,厚薄均勻,顏色純正,舉世聞名的蛋殼黑陶杯被世界各國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中最精緻之製作」。
⑥ 蛋殼黑陶器是在什麼時候發現的
1960年山東濰坊姚官莊的遺址中發現並修復的三件蛋殼黑陶杯,是第一次見到的完整的蛋殼黑陶器。這種陶器,陶質細膩,器壁均勻,造型優美,漆黑光亮,薄而豎實,器壁厚僅為0.5~1mm,薄的程度類似蛋殼,故稱為「蛋殼陶」。其中一件是高17cm,口徑11.9cm,大寬沿外折,與杯口近平,邊沿微向上略高於杯口,下部杯柄作圓筒形,下收成圜底。杯身套在一個敞口、圈足的杯形器座上,飾凹弦紋數道。另一件蛋殼黑陶杯高12.4cm,口徑11.3cm,寬平沿,筒形腹,下接豆形杯座,座上有透雕組成的寬頻紋飾。還有一件蛋殼黑陶杯也是高12.4cm,口徑14.2cm,陶杯有兩部分組成,杯身寬平沿,圜底,套入杯座中,杯座類似豆狀,並有透雕及刻畫紋飾。這種蛋殼黑陶的發現,充分反映了龍山時代的先民們制陶手工業的發達和陶工們的豐富經驗和精湛的技巧。
⑦ 蛋殼黑陶杯是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它真的是用蛋殼製作而成的嗎
「蛋殼黑陶杯」並非用蛋殼製造,只是因為它像蛋殼一樣薄而得名。到底有多薄呢?經過精密測量,最薄的蛋殼陶杯厚度僅有0.2——0.3毫米,因而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1928年,在山東濟南東龍山鎮的城子崖,考古學家們被一些小碎陶片驚呆了,它們「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1934年,山東日照西城鎮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黑陶,其中就有「蛋殼黑陶杯」。
總結:人們把具有這四個特點的黑陶稱作「蛋殼陶」,而「蛋殼黑陶杯」是其代表作品。如上圖所示,它造型精美,上面是個敞口的小杯,中間是雕著圓孔的圓柱形手柄,下面是覆盆狀底座,整體纖巧秀美,高貴典雅。它多被用來盛水或酒,但這種器皿頭重腳輕,且僅出土於大型墓葬,預示著它大概不是生活用品,而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⑧ 1960年山東濰坊姚官莊的遺址中發現並修復的蛋殼黑陶杯被稱為什麼
1960年山東濰坊姚官莊的遺址中發現並修復的三件蛋殼黑陶杯,是第一次見到的完整的蛋殼黑陶器。這種陶器,陶質細膩,器壁均勻,造型優美,漆黑光亮,薄而豎實,器壁厚僅為0.5~1mm,薄的程度類似蛋殼,故稱為「蛋殼陶」。
⑨ 原始人製作出來的蛋殼黑陶,為什麼被稱作當時的黑科技
在新石器時代流行的陶器文化中,蛋殼黑陶絕對堪稱是當時的黑科技,畢竟本身燒制黑陶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還要把陶器器壁燒制的如同蛋殼般薄卻不碎裂,就更加需要技術了。
(一)龍山文化
大家比較熟悉的新石器文化如仰韶半坡,當時流行的多為紅陶,但是到了之後的龍山時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其中快輪制陶技術使用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為蛋殼黑陶的產生提供了比較的技術支持。
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人們便將其稱之為“蛋殼黑陶”,它代表著當時這一類型陶器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