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重國的井田制是誰發明的

重國的井田制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10-30 08:09:11

Ⅰ 歷史上的井田制是怎麼回事,井田制的特點是什麼

井田製作為古代奴隸社會的經濟支撐,是周代長期實施的一種基礎政策。《春秋穀梁傳》有言:「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又有《漢書·食貨志》記載:井方一里,是為九夫,八家共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制農具的興起以及社會制度的變革等諸多因素,井田制開始逐漸瓦解,最終倒在了歷史的車輪之下。

古代庠序

《漢書》中還說:「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常,五常為州,五州為鄉。鄉,萬二千五百戶也。」這個數目完全對得上一里的戶口。

鄰長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級,至鄉而為卿也。

Ⅱ 我國第一個廢除井田制的人是誰

(二)井田制衰亡的歷史過程
井田制從衰落至消失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西周中葉以後,井田制就逐步暴露了其內在的矛盾而被一步步的改革和拋棄。井田制衰落的核心是公田制度的衰落;但公田制度並不是土地私有發展便即刻消退的,而是一步一步被拋棄。而且,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井田制在各國的變化也不是同步的。大體上,其衰亡大致經歷了這么幾個過程 :
1、實物地租的開始實行。
公元前770年,周宣王宣布在其直接控制的邦國內「不籍千畝」。公田和私田,一律「徹田為糧」。開始由勞役地租向實物地租轉變。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和管仲實施「相地而衰征」。
2、實物地租成為普遍的地租制度,公田被分割,私田正式納入征稅范疇。
公元前645年,晉國「作爰田,作州兵」,劃公田為私田,分賜有功之臣。
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初稅畝」 ,履畝而稅。
公元前408年,秦簡公「初租禾」,實行實物地租,廢止勞役地租。
3、土地分配製度和耕種制度的改變。
「制轅田」,將「爰田而居」的定期分配製改為「自爰其處」的長期佔有制。這種長期佔有是私有化過程非常重要的一步。
4、井田制的徹底廢除。
公元前359年和350年,商鞅在秦的兩度改革 ,「終於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完整的從法權方面廢除了井田制度——農村公社或其次生形態田土形式的正式廢除」 。古老的「田裡不鬻」的政策從此廢除了。土地自由買賣合法化,私人的土地所有權正式從制度上建立。

Ⅲ 井田制是什麼時候實行的

井田制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商時有文字記載,西周時盛行。那時,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而其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屬於國家)據說,夏朝曾施行過井田制,商朝、周朝的井田制因夏而來。到西周時已發展很成熟。到春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諸多原因井田制逐漸瓦解井田制是把耕地劃分為多塊一定面積的方田,周圍有經界,中間有水溝,阡陌縱橫,像一個井字。一人耕種大約100畝(約合今70公畝)。100畝為一個方塊,稱為「一田」。甲骨文中的「田」字也是由此而來。一井分為9個方塊,周圍的8塊田由8戶耕種,謂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歸耕戶所有;中間是公田,由8戶共耕,收入全歸封邑貴族所有。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塊井田都是900畝,還存在諸如800畝,1000畝這樣的特殊情況。由於關於井田制的相關考古資料的缺乏,有學者卻認為,井田制可能僅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這種制度可能從未得到嚴格的實施。井田制度體現了中國夏、商、周三代社會的基本政治經濟制度,可以將它定義為:井田制度是建立在以井田作為一種有效的產權供給制度為基礎的中國夏、商、周三代社會的農業生產方式及其制度結構安排的總體描述;同時也可以解釋為微觀經濟活動如何與宏觀價值構造相結合以實現資源包括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兌現率最大化的一種社會政治經濟關系。結果,隨著這種產權制度的有效性的喪失而失去其現實意義並退出歷史舞台。公元前361年,商鞅在秦國實施改革,主要內容有:「廢井田」、「開阡陌」、「民得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Ⅳ 求王莽復興井田制度的歷史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

西漢自宣帝以後,元、成、哀、平四個皇帝都極端荒淫腐朽。朝廷大權落到外戚手裡。漢元帝皇後王政君的幾個兄弟,王鳳、王商,王音、王根4人以及侄王莽,先後擔任大司馬的職務。大司馬在當時是掌握政務軍事重權的高官。其他一些重要官職和刺史郡守,也都出於王氏門下。王氏集團從上到下形成了一股勢力。

漢哀帝死後,漢平帝繼位。他是一個9歲的小孩,完全受大司馬王莽的擺布。王莽用小恩小惠收買人心,拉攏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結交官僚貴族。當他認為准備妥當之後,就毒死平帝,立孺子嬰為皇帝,由他輔政,稱「攝皇帝」。這樣,他還不滿足,公元8年,乾脆踢開孺子嬰,自己登上皇帝的寶座,把國號改為 「新」,篡奪了漢朝的政權。次年改元為「始建國」。

王莽當政後,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他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持「新」朝的統治,打出《周禮》的旗號,宣布實行改制。公元9年,王莽宣布全國土地改稱「王田」,不許買賣。仿照古代井田制,規定一家男口不滿8口而田過一半(900畝),多餘的土地分給九族、鄰里、鄉黨。無田的人,一夫一婦可以受田百畝。同時,他還把私家奴婢改稱「私屬」,也不許買賣。王莽要推行的所謂「井田聖法」,不僅沒有解決社會土地問題,相反又把農民禁錮在「王田」里當牛做馬;不僅沒有解放奴婢,而且把佔有奴婢作為制度固定下來。實質上是復古倒退的改革。

王莽實行了多次幣制改革,使用了金、銀、龜、貝、錢、布五物六類,28種貨幣,稱為「寶貨」。不僅名目繁多,而且將早已失去貨幣性能的原始貨幣,如龜殼、貝殼等拿來使用,造成了嚴重的金融混亂,貨幣貶值,而每改革一次,就是王莽集團對人民的一次大搜刮。大量的黃金、白銀流到他們的腰包。

王莽還實行了「五均六管」,即在全國幾大城市裡設「五均司市」負責管理市場,平衡物價,收稅和貸款;實行鹽、酒、鐵器官賣;錢由政府統一鑄造;收山林、池沼和農商、手工業稅,表面好似有益於民,實際是王莽集團的又一次變相搜刮。王莽所用「五均六管」官,都是些大富商。如薛子仲、張長叔等人,都有家資數千數萬。這些人有了特權,便乘機收賤賣貴,投機倒把,大發橫財,幣制改革已給商業帶來嚴重的創傷,百姓更是一貧如洗。貧苦農民無處謀生,就連上山打獵、放牧,以及捕鳥、捕魚、養家畜、養蠶、紡織,甚至縫補、算卦都要上稅。

除此之外,王莽還多次改動官名和縣名。如改大司農為羲和,後改為納言,改少府為共工,改郡太守為大尹,縣令長為宰。先據《堯典》正十二州名分界,後又據《禹貢》改為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後又恢復舊稱,他頒行五等爵,濫加封賞,卻把受封的人留在長安食祿,有的人因為俸祿無著不得不佣作為生,更多的官吏則競為奸利,受賄賂以自給。這些改革不僅不能解決社會矛盾,反而使社會矛盾加劇。貧苦農民一旦觸犯了「新法」,就要被罰為官奴婢。因犯禁被捕,押解長安去服勞役的人一次竟達10萬之多。在王莽當政期間,還挑起了對東北和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大量征發徭役和物資,使人民更陷入悲慘境地。王莽卻用搜刮來的民財肆意揮霍,大興土木,修建廟宇。他還託言古時皇帝納120女致神仙,將民間女子大批選入宮中,供其淫樂。

王莽的改制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了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大起義,新朝遂告滅亡。

Ⅳ 井田制是什麼時候開始實施的

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土地佔有制度。井田就是方塊田。「井田」一詞 ,最早見於《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據說,夏朝曾實行過井田制。商朝、周朝的井田制因夏而來。到西周時已經發展很充分。到春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井田制逐漸瓦解。

井田制就是把耕地劃分為一定面積的方田,周圍有經界,中間有水溝,阡陌縱橫,像一個井字。一人耕種大約100畝(約合今182公畝)。100畝為一個方塊,稱為「一田」。甲骨文中的「田」字也是由此而來。一井分為9個方塊,周圍的8塊田由8個人耕種,中間則是8個人的公田。

但同樣有學者認為,井田制度也可能僅僅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於實際地形地貌的千差萬別,這種制度可能從未得到嚴格的實施。

井田制度是可以還原出來的中國夏、商、周三代社會的基本政治經濟制度,可以將它定義為:井田制度是建立在以井田作為一種有效的產權供給制度為基礎的中國夏、商、周三代社會的農業生產方式及其制度結構安排的總體描述;同時也可以解釋為微觀經濟活動如何與宏觀價值構造相結合以實現資源包括資源資源與社會資源兌現率最大化的一種社會政治經濟關系。結果,隨著這種產權制度的有效性的喪失而失去其現實意義並退出歷史舞台。

Ⅵ 古代井田制是誰發明

最早為孟子「創造」,再由漢代經學家們不斷完善,最後鬧出了王莽改制,土地國有化的大鬧劇。實際上從商到周,再到春秋,真實的經濟方式應該是「徹、助、貢」的一個過渡。

Ⅶ 歷史上的井田制是什麼

井田制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商時有文字記載,西周時盛行。那時,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而其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屬於國家)井田制是中國春秋以前土地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井田就是方塊田。「井田」一詞 ,最早見於《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據說,夏朝曾實行過井田制。商朝、周朝的井田制因夏而來。到西周時已經發展很充分。到春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井田制逐漸瓦解。 井田制就是把耕地劃分為一定面積的方田,周圍有經界,中間有水溝,阡陌縱橫,像一個井字。一人耕種大約100畝(約合今182公畝)。100畝為一個方塊,稱為「一田」。甲骨文中的「田」字也是由此而來。一井分為9個方塊,周圍的8塊田由8戶耕種,謂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歸耕戶所有;中間是公田,由8戶共耕,收入全歸封邑貴族所有。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塊井田都是900畝,還存在諸如800畝,1000畝這樣的特殊情況。 有學者仍然缺乏考古支持下猜想,井田制度可能僅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於實際地形地貌的千差萬別,這種制度可能從未得到嚴格的實施。 井田制度是可以還原出來的中國夏、商、周三代社會的基本政治經濟制度,可以將它定義為:井田制度是建立在以井田作為一種有效的產權供給制度為基礎的中國夏、商、周三代社會的農業生產方式及其制度結構安排的總體描述;同時也可以解釋為微觀經濟活動如何與宏觀價值構造相結合以實現資源包括資源資源與社會資源兌現率最大化的一種社會政治經濟關系。結果,隨著這種產權制度的有效性的喪失而失去其現實意義並退出歷史舞台。 公元前361年,商鞅在秦國實施改革,主要內容有:「廢井田」、「開阡陌」、「民得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編輯本段起源 「井田」一詞 ,最早見於《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夏代曾實行過井田制。商、周兩代的井田制因夏而來。井田制在長期實行過程中,從內容到形式均井田制有發展和變化。井田制大致可分為八家為井而有公田與九夫為井而無公田兩個系統。記其八家為井而有公田者,如《孟子·滕文公上》 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記其九夫為井而無公田者,如《周禮·地官·小司徒 》載 :「 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之事。」當時的賦役制度為貢、助 、徹 。助即服勞役於公田 ,貢為繳納地產實物。 周行徹法,當為兼行貢、助兩法。結合三代賦役之制來分析古時井田之制的兩個系統,其八家為井而有公田、需行助法者自當實行於夏、商時期。井田制其九夫為井而無公田者當始實行於周代。周朝行助法地區仍沿用八家為井之制,惟改私田 、公田之數為百畝;而行貢法地區則將原為公田的一份另分配於人 ,故有九夫為井之制出現 。古時實行易田制( 即輪耕制),一般是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以上所說井田之制,當為在不易之地所實行者,是比較典型的。至於在一易之地、再易之地等如何以井為耕作單位進行區劃,已無法推知,井田之間立五溝五塗之界以便劃分土地和進行生產。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發展演變而來,其基本特點是實際耕作者對土地無所有權 ,而只有使用權。土地在一定范圍內實行定期平均分配。

Ⅷ 歷代井田制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

安陽小屯商代甲骨卜辭中已出現「井」、「田」兩字,井之原意為井水,後引申演化為對同飲一井之水的居民聚落(包括其所耕田地)之稱。直至鄭玄注《周禮》,方有以古時田制「似井之字」,故稱「井田」之說。田字已具古時田制之形,並不需要以井字再加修飾。後世又有以井字為模擬占時田制之形而造者,更屬望文生義。今解井田,當取其古時原有之義,即同井者所耕之田。古時「耕」字有作「阱」者,當是反映了古時人們以同井之人為一個耕作單位的史實。

中國古代農業起源甚早,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已開始實行定居耕作。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河北邯鄲澗溝、河南湯陰白營、洛陽矬李、山西襄汾陶寺等龍山文化時期聚落遺址和長江下游地區的江蘇吳縣澄湖、崑山太史淀、嘉興雀幕橋等良渚文化時期聚落遺址中,均已發現有井,與「黃帝穿井」的傳說相印證。可見中國古代鑿井技術發明之早。此一時期鑿井,主要為飲水之用,隨之形成了人們聚井而居的居住方式和以同井之人為一個耕作單位的勞動和管理方式。漢武梁祠石室黃帝畫像左題雲:「黃帝多所改作,造兵,井田,垂衣裳,立宮宅。」杜佑《通典》卷三雲:「昔黃帝始經土設井,以塞爭端;立步制畝,以防不足。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於中。……夫始分之於井則地著,計之於州則數詳。迄乎夏殷,不易其制。」其說雖晚出,當有所本。據此可推測井田制的起源之早。《論語•泰伯》雲:禹「盡力乎溝洫」。《左傳•哀公元年》載,夏少康失國,逃奔有虞,「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其「一成」,為方十里;百井之田。據此可知,夏代確曾實行過井田制。商、周兩代的井田制當因夏而來。井田制在長期實行的過程中,從內容到形式均有所發展和變化。

井田制大致可分為八家為井而有公田與九夫為井而無公田兩個系統。記其八家為井而有公田者,如《孟子•滕文公上》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榖梁傳•宣公十五年》載:「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則非吏,公田稼不善則非民。」《韓詩外傳》卷四載:「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為一井。廣三百步,長三百步為一里。其田九百畝,廣一步,長百步為一畝。廣百步,長百步為百畝。八家為鄰。家得百畝。余夫各得二十五畝。家為公田十畝,餘二十畝共為廬舍,各得二畝半。」記其九夫為井而無公田者,如《周禮•地官》小司徒條載:「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之事。」《考工記》匠人條載:「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司馬法》載:「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為匹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十成為終,終千井,三千家,革車十乘,士百人,徒二百人。十終為同,同方百里,萬井,三萬家,革車百乘,士千人,徒二千人。」

Ⅸ 歷史上的井田制是什麼

井田制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商時有文字記載,西周時盛行.那時,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而其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屬於國家)井田制是中國春秋以前土地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井田就是方塊田.「井田」一詞 ,最早見於《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據說,夏朝曾實行過井田制.商朝、周朝的井田制因夏而來.到西周時已經發展很充分.到春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井田制逐漸瓦解.
井田制就是把耕地劃分為一定面積的方田,周圍有經界,中間有水溝,阡陌縱橫,像一個井字.一人耕種大約100畝(約合今182公畝).100畝為一個方塊,稱為「一田」.甲骨文中的「田」字也是由此而來.一井分為9個方塊,周圍的8塊田由8戶耕種,謂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歸耕戶所有;中間是公田,由8戶共耕,收入全歸封邑貴族所有.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塊井田都是900畝,還存在諸如800畝,1000畝這樣的特殊情況.
有學者仍然缺乏考古支持下猜想,井田制度可能僅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於實際地形地貌的千差萬別,這種制度可能從未得到嚴格的實施.
井田制度是可以還原出來的中國夏、商、周三代社會的基本政治經濟制度,可以將它定義為:井田制度是建立在以井田作為一種有效的產權供給制度為基礎的中國夏、商、周三代社會的農業生產方式及其制度結構安排的總體描述;同時也可以解釋為微觀經濟活動如何與宏觀價值構造相結合以實現資源包括資源資源與社會資源兌現率最大化的一種社會政治經濟關系.結果,隨著這種產權制度的有效性的喪失而失去其現實意義並退出歷史舞台.
公元前361年,商鞅在秦國實施改革,主要內容有:「廢井田」、「開阡陌」、「民得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編輯本段起源
「井田」一詞 ,最早見於《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夏代曾實行過井田制.商、周兩代的井田制因夏而來.井田制在長期實行過程中,從內容到形式均井田制有發展和變化.井田制大致可分為八家為井而有公田與九夫為井而無公田兩個系統.記其八家為井而有公田者,如《孟子·滕文公上》 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記其九夫為井而無公田者,如《周禮·地官·小司徒 》載 :「 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之事.」當時的賦役制度為貢、助 、徹 .助即服勞役於公田 ,貢為繳納地產實物.
周行徹法,當為兼行貢、助兩法.結合三代賦役之制來分析古時井田之制的兩個系統,其八家為井而有公田、需行助法者自當實行於夏、商時期.井田制其九夫為井而無公田者當始實行於周代.周朝行助法地區仍沿用八家為井之制,惟改私田 、公田之數為百畝;而行貢法地區則將原為公田的一份另分配於人 ,故有九夫為井之制出現 .古時實行易田制( 即輪耕制),一般是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以上所說井田之制,當為在不易之地所實行者,是比較典型的.至於在一易之地、再易之地等如何以井為耕作單位進行區劃,已無法推知,井田之間立五溝五塗之界以便劃分土地和進行生產.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發展演變而來,其基本特點是實際耕作者對土地無所有權 ,而只有使用權.土地在一定范圍內實行定期平均分配.

Ⅹ 什麼是井田制是哪個朝代的一種制度

1)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應當運用生產關系概念,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三點去分析井田制內容。①西周的土地所有權屬於周王(這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②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和自由買賣,還要交納一定的貢賦。在生產方式上,奴隸主貴族強迫奴隸集體耕種,剝奪奴隸的勞動成果(這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產品的分配形式)。這一制度曾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與其他制度一同推動西周走向強盛。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2)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掌握周初實施分封制的原因。目的、分封的對象、被封諸侯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的三項義務、主要諸侯國(結合課文地圖《西周主要諸侯國》,掌握主要封國的地理位置)。(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關系①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沒有井田制就沒有分封制。②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③兩種制度都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從而保證西周了的強盛。④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的分封制也就從根本上瓦解了。

閱讀全文

與重國的井田制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