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中幸盛」的七難八苦。
七難:日月失度難、星宿失度難、災火難、雨水難、惡風難、亢陽難、惡賊難
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
2. 山中鹿之助發誓「受盡七難八苦」也要復興尼子家,「七難八苦」是指哪七苦哪八難
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
七難:日月失度難,星宿失度難,災火難,雨水難,惡風難,亢陽難,惡賊難.
七難另一解釋是:火難,水難,羅剎難,刀杖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
3. 八苦的八苦出處
八苦乃眾生輪回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為四諦中苦諦之主要內容。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會苦。七愛別離苦。八五受陰苦。汝等當知。此八種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諦實是苦。集諦者。無明及愛。能為八苦而作因本。當知此集。諦是苦因。滅諦者。無明愛滅絕於苦因。當知此滅。諦實是滅。道諦者。八正道。一正見。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業。五正精進。六正語。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諦是聖道。若人精勤。觀此四法。速離生死。到解脫處。汝等比丘。若於此法。已究竟者。亦當精勤為他解說。
一曰生苦,誕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會苦,「所不愛者而共聚集」也。(《大涅盤經-第十二》)
六曰愛別離苦,不由己與所愛之人之事離別之痛苦也;(《大涅盤經-第十二》雲:「何等為愛別離苦?所愛之物破壞離散。」)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滿足也。(《大涅盤經-第十二》雲:「求不得苦,復有二種:一者所希望處,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報。」)
八曰五盛陰苦,由色、受、想、行、識五種因素組成,生滅變化無常,盛滿各種身心痛苦也。(《大涅盤經-第十二》雲:「何等名為五盛陰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一)生苦,有五種,
1)受胎,謂識托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凈。
2)種子,謂識托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
3)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間夾如獄。
4)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
5)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丑等。
(二)老苦,有二種,
1)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
2)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
(三)病苦,有二種,
1)身病,謂四大不調,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舉身沉重;風大不調,舉身倔強;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
2)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
(四)死苦,有二種,
1)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
2)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
(五)愛別離苦
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
(六)怨憎會苦,
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
(七)求不得苦,
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陰盛苦,
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陰,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盛,熾盛、容受等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稱五陰盛苦。「五盛陰」也作「五陰盛」,「五陰」即「五蘊」,是佛教所說的構成眾生身體的五種要素:色(相當於物質)、受(感受)、想(表象、知覺)、行(意志)、識(精神的總體),色指身,受想行識指心,五陰就是人的身心。
這八苦可以分為二類:第一類是生老病死,這是人生的自然過程之苦;第二類是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和所欲不得,這是主觀願望所不得滿足之苦。最後歸結為「五盛陰」,「五盛陰」指對人生的愛戀與追求,以此為苦,說明人的存在本身為苦。這樣,苦就具備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個人,苦都是在所難免的。
【八苦(梵as!t!au h!khata^h!,藏sg-bsn%albrgyad)】
(一)指有情所受的八種苦惱∶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盛陰。主要在說尚諦中之苦諦的內容。茲將八苦表列如次∶
(1)生苦(ja^ti-h!kham%)∶指報分之時所產生的苦痛。《五王經》以識支到出胎為生,《涅盤經》則分為五位∶{1}初出是受胎之初,系識支之位;{2}至終是色心具足之時,系名色支之位;{3}增長是名色增長,為六入之位;{4}出胎;{5}種類生,指出胎後到老死之間,運運剎那新起,或人生而有貧富、貴賤、男女、丑端等差別。此五位常為眾苦所依止,故稱生苦。
(2)老苦(jara^-d.)∶指衰變時的苦痛。北本《涅盤經》卷十二將『老』分成『念念老』及『終身老』,或『增長老』及『滅壞老』。『念念老』是剎那生滅,指識支至老支之間的念念變遷;『終身老』是一期生滅,指白發枯形色變之時。『增長老』是指從少至壯念念增長;『滅壞老』是指由壯至老念念滅壞。此二者是就前述的『念念老』開衍而來。
(3)病苦(vya^dhi-d.)∶指由四大增損而引起的病患苦惱。北本《涅盤經》卷十二雲(大正12·435a)∶『病謂四大毒蛇互不調適。』蓋病有身病及心病二種。身病是色陰之病,乃四大不調所致,有因水風熱產生,也有因雜病或容病等產生。若地大不調,則舉身沉重;若水大不調,則舉身胖腫;若火大不調,則舉身蒸熱;若風大不調,則舉身倔強。所謂容病,是指遭遇刀杖之難、為鬼魅所附等。心病是指恐怖、憂愁、愚痴等,一切心理上的苦惱。
(4)死苦(maran!a-d.)∶指五陰壞滅之苦,即舍離所受之身時的苦痛。死有命盡死、外緣死二種。命盡死又細分『壽命盡而福未盡』之死、『福盡而壽命未盡』之死,以及『福壽俱盡』之死三種。外緣死也細分『非分自害死』、『橫為他所殺害』,及『俱死』三種。
(5)愛別離苦(priyaviprayoge-d.)∶指與自己所親愛者別離的痛苦。《五王經》雲(大正14·796c)∶
『何謂恩愛別苦?室家內外,兄弟妻子,共相戀慕,一朝破亡,為人抄劫,各自分張,父東子西,母南女北,非唯一處,為人奴婢,各自悲呼,心內斷絕,窈窈冥冥,無有相見之期。』
(6)怨憎會苦(apriyasam!prayoge-d.)∶指與怨憎者相遇的苦痛。《五王經》雲(大正14·796c)∶
『世人薄俗,共居愛欲之中,共諍不急之事,更相殺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隱藏無地,各磨刀錯箭挾弓持杖,恐畏相見,會遇迮道相逢,各自張弓澍箭,兩刀相向,不知勝負是誰,當爾之時,怖畏無量。』
(7)求不得苦∶全名為『雖復希求而不得之苦』(yad api^cchaya^ paryes!ama^n!o na labhatetad api h!kham%)。指不能如願、不得所欲的苦痛。《大乘義章》謂所求有因果二者,因中有『求離惡法而不得』,以及『欲求善法而不得』二種;果中有『求離苦事而不得』,以及『欲求樂而不得』二種。又此苦果之事各有內外之別,人天之樂果及三塗之苦報等為內,資生眷屬等為外。
(8)五盛陰苦∶經作五陰盛苦,新譯作略說五取蘊苦(sam!ks!epen!a pan~copa^da^naskandha-d.)。『五盛陰』與『五取蘊』只是譯語的差異,upa^da^na有盛、取、受等義,故舊譯作五受陰,略稱五陰、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種。取、盛、蘊等都是煩惱的異名。蓋五蘊生自煩惱,也常生煩惱,故五盛陰苦又稱五陰苦。《四諦經》即用此略名。《大毗婆沙論》卷八十七則稱作『略說一切五取蘊苦』,並謂前七苦皆是有漏身所攝,故名。然古師以此『五盛陰苦』具五陰熾盛之義,將『盛』看作形容詞,或解作『貯蓄、容受』之義,與新譯家之說不同。即《大乘義章》卷二所雲(大正44·512c)∶『五盛陰者,五陰熾盛,名五盛陰。陰盛是苦,就體立稱,是故名為五盛陰苦。亦盛者,盛受之義。五陰之中,盛前七苦,是故名為五盛陰苦,若正應言五陰盛苦。』
其他
一日本戰國˙山中鹿之介《中阿含經》卷七分別聖諦經、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
二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別出以下八苦:寒苦、熱苦、飢苦、渴苦、不自在苦、自逼惱苦、他逼惱苦、一類威儀多時住苦。
4. 人生的「七苦八難」是什麼啊
七難八苦
喜歡日本戰國的人大多知道一個人物叫山中鹿之介。關於山中鹿之介的故事中,最有名的一個就是他為了使主家尼子再興,他對著新月祈禱,說願意經受七難八苦。
然而在中文網路之上,我搜索後驚奇地發現,絕大部分介紹山中鹿之介的文章中,都把這個詞誤作七苦八難。所以我感到有必要寫篇文章來糾正一下。
七難八苦來自佛教的概念,雖然佛教裡面各種數字非常多,以至於比較難記憶,七難八苦的概念不小心被記成七苦八難也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深入理解一下,其實也並不太難記。
八苦,其實原來只有四苦:生老病死。這個我們都非常熟悉了。後來佛教覺得這四苦不夠歸納世上所有的痛苦,就又給加了四個: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於是成為八苦。
《中阿含經》中把人生間的苦諦歸納為四苦八苦,這個詞(四苦八苦)目前還是日語中的常用詞。了解了這個,我們就可以知道,只有八苦,沒有七苦。
然後來說七難。佛教中七難有多種說法,泛指各種災難。具體來說,有說是:日月失度難、星宿失度難、災火難、雨水難、惡風難、亢陽難、惡賊難;也有說是:火難、水難、羅剎難、刀仗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還有說:人眾疫疾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第四種說法是:王難、賊難、火難、水難、羅剎難、荼枳儞鬼難、毒葯難。
各種七難說法分別代表什麼,我們不是佛門中人,自然不必去深究。不過,雖然我們對七難不太熟悉,但是對它的反面七福卻是很了解的。
佛經中曰:七難即滅,七福即生。佛經中雖說七福,但並沒有說明什麼是七福,這給了後人以想像的空間。日本人根據這句話,創造出了七福神:惠比須、大黑天、毗沙門天、弁財天、布袋、福祿壽、壽老人。(也有以吉祥天和猩猩來代替福祿壽和壽老人的)
七福神分別對應七種福,日本人也相應地定義了七福:律義(即清廉)、有福、威光、愛嬌、大量、人望、壽命。
我們只要記得,七難為七福的對立面,自然就不會搞錯成八難。
不過呢,雖然不存在七苦,但是八難倒也是有這種說法的。
佛教中還有一句話,叫做三途八難。三途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三道輪回:畜生、餓鬼、地獄。而八難,則是阻礙佛道修行的八個障礙,內容是三途再加上長壽天、北俱盧洲、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
於是,也有人用八難這個詞來形容世間的災難,還有人把八難引申為「飢渴寒暑水火刀兵」,只是這些用法都比較少見。
不管怎麼說,山中鹿之介的原文,說的是「願はくは、我に七難八苦を與え給へ」,這個是確定無疑的。而「七難八苦」也是佛教中用來形容各種災禍的一個非常常見的說法。
5. 山中鹿介
山中鹿之介幸盛生於天文十四年(公元1545年)8月15日,月山(島根縣能義郡廣瀨町)麓的新宮谷。幼名甚次郎,其父是尼子氏的重臣——山中三河守滿幸。母親是立原源太兵衛久之姐。他也是著名尼子十勇士筆頭。
鹿之助出生的時候,滿幸當時正隨同尼子晴久在備後國小早川領內作戰,不幸死於和來援的毛利軍的戰斗中。由於父親早亡,他由母親獨自一人撫養成人。鹿之介幼年時,有一次與兄長一起被母親叫到床塌前。在那,他第一次看到家傳的鹿角肋立三日月盔。兄長指著這副有著巨大鹿角前立的甲胄對鹿之介炫耀道:「甚次郎,這是咱們家傳的寶胄,現在已經傳給我了,等我元服後披上它出陣斬敵首,就是象父親一樣真正勇猛的武士了。」鹿之介羨慕的看著鹿角盔,隨後低下頭說道:「我也要戴上它,我也要成為真正的武士。」母親此時接著說道:「你們兩個記住,永遠也不能忘記主君尼子家的大恩,你們的父親對你們寄予厚望,希望你們成人後討伐萬惡的敵人毛利氏,讓尼子家恢復以前的輝煌。」鹿之介兩言泛著淚光,出門對著山端的新月發下了那個著名的誓言「讓我受盡七難八苦!」 。 九歲的時候,因為他長兄身體病弱,有次被別人侮辱,他居然拿起太刀就斬殺了那個侮辱他兄長的傢伙,尚在如此年幼之時,就體現出了血性。
十六歲時,山中鹿之介迎娶了龜井秀綱之女,一度改姓龜井,但是由於他的兄長山中鐮次郎自幼體弱多病,就又由他回去繼承了山中家家督的位置,作了當時尼子家的接班人晴久之長子尼子義久的近侍。那年,他第一次出陣,隨同尼子義久攻略山名氏的支城伯耆尾高城,首戰即斬殺山名驍將菊地音八正茂,一戰成名。
天文二十四年(1555年)著名的嚴島之戰後,安藝國的毛利元就擊敗了謀叛大內義隆的陶晴賢,從他手中奪取了山陽的大部分地區,並且在與九州豐後的大友氏和解以後,開始全力攻擊尼子氏。永祿六年(1563年)尼子氏的宿敵毛利氏北上討伐山陰。毛利的進軍勢如破竹,連續攻落尼子家的數座支城,逼近了通向月山富田城的咽喉要沖,也是尼子十旗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白鹿城。當時白鹿城僅有兵二千,缺乏兵糧,而面對的是毛利的一萬之眾。尼子義久決定增援白鹿城,派遣了以其弟尼子倫久為總大將的一萬兵士。鹿之介在其配下,他向倫久提出建議,要求由他們這些近習做為先鋒,沖入敵陣作攪亂攻擊,然後主力進行合圍,但是家老們以其年幼為名,否決了他的計劃。9月23日,在白鹿城附近兩軍合戰。由於毛利元就的二子——小早川隆景,吉川元春巧妙的作戰,尼子的援軍在戰場上崩潰。是役,鹿之介擔任了殿軍,因為他的勇猛,尼子敗軍安全的撤退,在毛利軍的追擊下避免了潰散。但是白鹿城最終還是沒有守住。
之後,鹿之介負責保衛從海上到富田城的補給線,在伯耆弓浜一帶和毛利軍的杉原盛重進行反復拉鋸戰。永祿八年(1564年),毛利軍從管谷口、御子守口、塩谷口三處對毛利發動總攻擊,尼子軍依託堅固城池勇敢作戰,鹿之介在鹽谷口討取了敵將高野監物。
毛利軍逐漸對富田城形成包圍之勢,鹿之介面對的是益田藤包家臣名槍手品川大膳所部。品川大膳此人常常將「討取勇士山中鹿之介」掛在嘴上,為了這個,他還改名為惚木狼介勝盛,原因是鹿吃了惚木的嫩芽會脫落鹿茸,而狼則以鹿為食。在他看來終於有機會和鹿之介交手了,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是日,狼介於富田川岸看到一名身著赤絲威大鎧、頭戴鹿角三日月盔的武將在對岸疾馳。那武將正是山中鹿之介,他也知道了狼介的改名,決定以一騎打的方式來決一勝負。兩人都向富田川的川中島移動,狼介抬弓一箭,企圖狙擊鹿之介。鹿之助的從者十勇士之一秋上伊之介眼疾手快,立即射斷了狼介的弓弦,大喝 「使用飛行道具,如此卑怯」。於是兩人拔刀對戰,數合以後纏斗在了一起,鹿之介控制住了狼介,但是無法割下他的首級,這時鹿之介突然以左手拔出腰刀刺入狼介的腹部,因為疼痛,狼介失去了抵抗能力。鹿之介取下了他的首級後在兩軍陣前大聲吼道「出雲之鹿討取了石見之狼!」 ,尼子軍士氣大振。「出雲之鹿」山中鹿之介的勇名從此響徹整個中國地方。
可是,這只是一時的勝利,老謀深算的元就對難攻不落的富田城採用了兵糧戰術。永祿九年(1566年),完全處於毛利軍包圍之下的富田城的糧倉已經見底,尼子的首席家老宇山久兼又因為尼子義久中了離間計而被殺。富田城內人心惶惶,士氣低落,不斷有人逃跑。最後總共只剩下大約300人左右,尼子義久不得已,自縛開城投降了毛利元就,被押解到安藝軟禁。一度是中國地方最大大名的「十一州太守」(在尼子晴久時代是八州)尼子氏在出雲國滅亡了。
在和狼介作戰中受傷的鹿之介因為當時在杵築治療而躲過一劫,永祿十年他去了湯治的有馬溫泉避難,然後去了京都。有一種說法是他為了尼子的再興周遊武田、上杉、北條、朝倉所領各地,學習他國軍法,3年後又回到了京都。
永祿十二年(1569年),毛利家平定了山陰以後,又和豐後的大友氏重燃戰火,在北九州陷入了膠著狀態,從而造成了山陰軍事的空白。鹿之介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便協同立原久綱為出雲入國作準備。他們尋訪到尼子新宮黨的遺孤——十六歲的孫四郎在京都東福寺出家,他還俗以後改名尼子勝久,作為尼子氏再興的旗頭。據說,勝久是個文武雙全,擁有仁愛之心的名將,作為當主也得到了家臣們的愛戴。
鹿之介等350名尼子遺臣得到在但馬活動的海賊——奈佐日本助的幫助,從隠岐島取道美保關登陸,宣布了尼子再興。很快就陸續有舊臣加入,再興軍膨脹到3000人,以真山城作為拠點,開始進攻月山富田城。雖然當時守衛富田城的只有天野隆重以下300人,但是他巧妙的配置部隊,運用有利的地勢,來阻擋也鹿之介的攻擊。眼看無法奪回富田城,鹿之介把兵勢指向了石見和伯耆。然而在這時,尼子再興軍的協力者隠岐豪族隠岐為清被毛利軍寢返,在美保關作亂。鹿之介決定討伐。尼子十勇士中的橫道兄弟在美保關之戰中立下了戰功,得到鹿之介和立原久綱的感狀。但是這次作戰牽制了再興軍,失去了擴張的良機。
毛利當然不能讓尼子坐大,次年正月,毛利輝元、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以下13000人的大軍直指石見、出雲。尼子家的軍議會上,眾人都明白,如果毛利家的援軍進入了富田城,那麼出雲奪還,尼子再興的機會就徹底失去了,於是決定迎擊。鹿之介率領6800士兵在布部山——從石見路到富田城的必經之道布下陣勢。布部山易守難攻,尼子軍在各個登山隘口都布下了大量士兵防衛。感到難以正面攻擊的吉川元春於是向土民問出了上山的小道,親自率領別動隊從小道上山,對尼子的本陣突然襲擊,由於主要的力量都分布在登山要道,尼子的本陣措手不及,大混亂。這時候山下的毛利軍本隊也發動了攻擊,在上下夾擊之下,尼子軍敗北。
布部山之戰後,主君尼子勝久的尼子再興軍的殘兵敗將逃往末次城。毛利軍乘勝追擊,大軍很快突入出雲和伯耆,尼子勝久又敗往真山城。當時鹿之介在伯耆的末石城籠城。攻入伯耆的是吉川元春的部隊,他知道鹿之介的勇猛,心生一計,揚言要攻擊在末石城側面的大山寺。鹿之介得到這個消息,准備和大山寺的部隊夾擊。當天夜間,吉川元春突然命令向大山寺行軍的部隊折返,迅速包圍了末石城,鹿之介促不急防,由於是准備夾擊的而沒有進行防禦措施。被吉川攻入城中,他本人也被俘獲。吉川元春原來准備把鹿之介斬首,但是在宍戸隆家的勸說之下,吉川元春念在是鹿之介位名將,給予饒恕。而改為把他幽閉在尾高城。
但是鹿之介從來沒有放棄過主家,無時不想逃跑,一直在尋找機會。有段時間他瘓上了赤痢,經常要去廁所,看守也對他放鬆了警惕。一天夜裡鹿之介看準了機會越牆而去,逃向了因幡。元春恐怕他和尼子軍再度合流,便強攻在真山籠城的勝久,落城之後,勝久逃去了隠岐島。
逃亡到因幡的鹿之介為了獲得再興的資金聚集了尼子殘黨4 0 0餘人從事海盜活動,在沿海掠奪。在他結束了海盜行為以後,又奪取了桐山城作為確保在山陰活動的據點。當時,因幡守護山名豐國的家臣武田高信在鳥取城叛亂,豐國想請求鹿之介的幫助。為了擴大勢力,鹿之介答應了他。很快攻下了武田方的甑山城,武田高信來包圍甑山城,結果反而被擊退,鹿之介順勢出擊,一氣功落鳥取城。因為這個功績,山名豐國勸說他加入,說尼子再興是不可能的事了。就在這個時候,在京都的立原久綱催促他上洛,於是鹿之介在元龜三十年(1572年)的冬天辭別了山名家又去了京都。
在京都他和立原准備投到當時在近畿勢力如日中天並准備向中國地方擴張的織田信長帳下。於是從隠岐島接來勝久,通過織田的山陰方面司令官明智光秀的引見拜見了信長,信長對他們也是贊譽有加,稱其為「好漢」,並且賜給鹿之介名馬「四十里鹿毛」。讓他們加入明智光秀的配屬。
元龜三十一年12月,鹿之介帶領3000名士兵再度回到因幡。當時,在鹿之介離去以後,山名豐國很害怕毛利的進攻,所以現在他看到尼子軍在織田的支持下又重整旗鼓,於是答應協力尼子家的復興。因幡國大半歸於尼子家傘護之下。但是,1575年2月,尼子軍離開鳥取城去攻擊若櫻鬼城之時,山名卻又被毛利方寢返,尼子軍再度陷於不利處境,估計是當時明智的勢力遠在丹後,而吉川和小早川已經逼近了因幡,山名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利益,在毛利的威脅和利誘之下被寢返。8月,兩川攻入因幡,攻破了尼子在因幡最後的據點私都城,1576年5月,鹿之助向但馬退卻,堅守了3年的因幡又再度失去。
回到京都的鹿之介跟隨光秀在討伐謀叛的松永久秀的戰斗中,活躍在大和國的戰場上。1577年9月,織田信長派遣羽柴秀吉開始攻略毛利,進入姬路城。進入了姬路的秀吉意識到處於因幡,美作,備中結合部的上月戰略位置重要,於是要求赤松氏的上月城主加入織田方,遭到拒絕後就迅速攻落了上月城。勝久,鹿之介屬下的800尼子軍入城守備。但是,當時毛利的同盟宇喜多直家的5000兵眾很快來攻,考慮到兵寡城薄,尼子軍被迫放棄上月城退回了姬路。
第二年8月,羽柴軍二萬一千大軍開始向播磨攻略,再度奪回上月城。又配備尼子舊軍守備。立原久綱認為上月城實在太小,難以守衛,請求勝久和鹿之介放棄,但是鹿之介認為為了尼子家的復興和報答秀吉,作為援護守衛上月是應該的。4月,為了奪取上月,控制織田勢力的進一步西進,毛利軍的六萬大軍向羽柴發動征伐。尼子軍陷入重重包圍,猶如風前的燭火。秀吉准備救援上月,然而三木城的別所長治在這時候突然發動叛亂。秀吉措手不及,向信長請求援助,但是信長命令他放棄上月城和尼子家,集中攻擊三木城。於是秀吉沒有多餘的兵力援助尼子,只能放棄。但是他派譴了一名使者通知鹿之介,他會派兵佯攻毛利,讓尼子軍乘機突圍而出。但是,籠城雙方的實力太過懸殊,三個月後,上月終於落城,鹿之介被俘。
尼子失敗以後,毛利軍宣布城兵可以活命,但從勝久以下的骨幹全部被命令切腹,而鹿之介懷著要刺殺吉川元春的心思,沒有切腹。但是,毛利是絕對不會允許他這個夙敵活著的。他被押送往松山城毛利輝元本陣的途中,路過備中國甲部川,在他向水面眺望時,突然奉了毛利輝元命令的刺客河村新左衛門將他一刀砍入水中,然後兩人又在水裡格鬥。這時候,毛利家的另外兩名刺客——福間彥右衛門、三上淡路守也趕到了,身負重傷的鹿之介終於死在他們的刀下。七難八苦的生涯,在三十四歲結束。他的首級被龜井茲矩安葬在因幡國氣高郡的幸盛寺,法名幸盛寺殿潤淋浄了居士。
而鹿之介的長子山中新六幸元此時尚幼,原本他被過繼到了山中氏的一族——別所家重臣黒田幸隆家作為養子,但是由於別所長治的叛亂,三木城被羽柴軍攻擊落城,黒田幸隆戰死,他幸而被他的叔父——鹿之介的弟弟山中信直救出。在上月落城鹿介被刺殺後山中信直帶著他去了攝津國伊淡城下的鴻池村。在那裡鹿介的兒子新六幸元逐漸長大,並把自己的名字改作了鴻池新右衛門直元,放棄了武士身份,從事商業。他以釀清酒起家,逐漸把商業圈擴展到大坂、江戶。後來還從事海運、金融貸款。打下了現代日本著名鴻池財團的基礎。他們的始祖山中鹿之介的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始終在鼓舞著後代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6. 佛說人間七難八苦指什麼
「佛說我們人間有「八苦」,但不說「七難」,而是「八難」,其有另外的含義。 一、先說「八苦」:佛說我們人有很多苦,歸納起來有八種: 1、生苦:人在母親肚子里很苦,出生時也要經歷痛苦; 2、老苦:人老的時候,有氣力衰退、身體老化之苦;
7. 人生的「七苦八難」是什麼啊
你好,八苦指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和五陰熾盛。其實原來只有四苦:生老病死。這個我們都非常熟悉了。後來佛教覺得這四苦不夠歸納世上所有的痛苦,就又給加了四個: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於是成為八苦。
佛教中七難有多種說法,泛指各種災難。具體來說,有說是:日月失度難、星宿失度難、災火難、雨水難、惡風難、亢陽難、惡賊難;也有說是:火難、水難、羅剎難、刀仗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還有說:人眾疫疾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第四種說法是:王難、賊難、火難、水難、羅剎難、荼枳儞鬼難、毒葯難。
8. 史上最強日本史的第三部
圖書資料
書 名: 史上最強日本史3
作者:櫻雪丸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原江蘇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12-1
ISBN: 9787550609464
開本: 16開
定價: 29.80 元
內容簡介
以通俗流暢的筆法講述日本的歷史,本書是《史上最強日本史》系列的第三部。
目錄
一、關原後的第一場較量
二、德川家的繼承人
三、第一個兒子
四、少年小早川秀秋
五、千姬出嫁
六、兒子們的事兒
七、少主誕生
八、將軍托拉斯
九、江戶城物語
十、二代將軍秀忠
十一、家人
十二、本多派and大久保派
十三、琉球往事
十四、薩摩征琉
十五、天皇的綠帽子事件
十六、皇位買賣
十七、二條城會見
十八、將軍一家
十九、母與子
二十、親方謝利名山
二十一、一個饅頭引發的故事
二十二、岡本八大事件
二十三、武藏!小次郎!
二十四、鄰家姑娘的信
二十五、Samurai
二十六、大久保忠臨事件
二十七、福音傳來
二十八、切支丹武士
二十九、伊達政宗你去死吧
三十、文字獄日本版
三十一、寫信,我的朋友
三十二、失業了也能很強
三十三、大阪冬之陣
三十四、大阪夏之陣
三十五、最後一戰
三十六、平衡之術
三十七、東照大權現
三十八、看不見的危機
前言
正經說來,我第一次接觸日本歷史是在學齡前,當時看《哆啦A夢》(那年代叫《機器貓》)的時候,大雄(那時候叫康夫)他爹冒出來一句:山中鹿之介向月亮祈求七苦八難,以磨煉自己的人生。這是我人生中所知道的第一個真正在這個地球上存在過的日本歷史人物,比東條英機更早。再後來,閑著沒事兒去學了日語,玩了些以光榮公司為主所製作的歷史策略游戲,之後,又去啃了一些司馬遼太郎之類的歷史小說。再再後來,去日本遛了個彎兒。在東京的書店裡閑逛的時候,意外地發現,即便是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也是一堆堆的,暫且不論質量,至少在數量上,並沒有呈現出一種被本國歷史書所過多壓倒的趨勢。原來,他們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對我們的了解啊。這是好久之後的感想,當時只念叨著趕快買到當期的《少年JUMP》(著名熱血漫畫雜志,內有《火影忍者》《海賊王》等漫畫的長期連載),然後回家一邊吃蛋糕一邊看而已。一直到數年後的今天,我才開始有了一個這樣的打算,那就是自己動手寫一部關於日本的歷史作品。說正經的,日本歷史在中國的地位或者說處境,是相當尷尬的。對於國人來說,最難忍受的並非背叛,而是被以下克上。這里的上下,尤指父子關系、師生關系等最為緊密的上下關系。估計也是老天開眼,給中國弄來日本這么一號鄰居。長期的歷史糾結以及現實矛盾,終於造就出了日本歷史甚至是關於對日本了解的作品在國內的處境。我並不指望能夠由自己來打破這個尷尬或者天上哐當一個落雷將這個現狀給破了,但至少能夠做點什麼。至少得讓人知道,日本歷史中的人並非各個都是龜田小隊長。即便是龜田小隊長,那也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下才會出現的人。如果小隊長生在今天的東京,那多半也會擠著電車上下班,然後在書店的人群中穿梭著去買《少年JUMP》。這部作品所選擇的歷史年代,是從戰國中期一直到江戶時代的終結這三百年。之所以這么選,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三百年對於日本的意義尤為重要。簡單說來,這是一個起了承上啟下作用的三百年。整個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從來都沒有經歷過像戰國那麼混亂的年代,也從來沒有經歷過像江戶幕府那麼穩定的年代。因為混亂,所以造就了一批開創穩定盛世的英才,也因為多年的穩定,才奠定了日本日後騰飛的基礎。作為作者的我來說,能做到的,只有盡量努力地還原歷史真相以及歷史人物。事實上,剝開歷史的外衣,我們會發現那些所謂的大人物,其實跟我們一樣,同樣天熱了想開空調,天冷了要暖氣(如果有的話),高高在上的,只是他們所站的位置,而不是人本身。據說豐臣秀吉在當上關白(當時日本最高位官員)的第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他的原主君織田信長,在夢境里,信長對秀吉只說了一句話:猴子,把草鞋給我拿來!
櫻雪丸
9. 信長14里,一個武將最多可以擁有多少個特性
神原康政 的韋馱天
山中鹿之介的 七苦八難。 本多宗勝的 花實兼備。 立花宗茂的 西國無雙。 真田幸村的 真的武士。 真田信隆的 攻彈正。 保科正俊的 槍彈正 上杉的 軍神 。武田的 風火山林。毛利元就,謀神。
10. 七苦八難是什麼意思
七難八苦
喜歡日本戰國的人大多知道一個人物叫山中鹿之介。關於山中鹿之介的故事中,最有名的一個就是他為了使主家尼子再興,他對著新月祈禱,說願意經受七難八苦。
然而在中文網路之上,我搜索後驚奇地發現,絕大部分介紹山中鹿之介的文章中,都把這個詞誤作七苦八難。所以我感到有必要寫篇文章來糾正一下。
七難八苦來自佛教的概念,雖然佛教裡面各種數字非常多,以至於比較難記憶,七難八苦的概念不小心被記成七苦八難也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深入理解一下,其實也並不太難記。
八苦,其實原來只有四苦:生老病死。這個我們都非常熟悉了。後來佛教覺得這四苦不夠歸納世上所有的痛苦,就又給加了四個: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於是成為八苦。
《中阿含經》中把人生間的苦諦歸納為四苦八苦,這個詞(四苦八苦)目前還是日語中的常用詞。了解了這個,我們就可以知道,只有八苦,沒有七苦。
然後來說七難。佛教中七難有多種說法,泛指各種災難。具體來說,有說是:日月失度難、星宿失度難、災火難、雨水難、惡風難、亢陽難、惡賊難;也有說是:火難、水難、羅剎難、刀仗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還有說:人眾疫疾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第四種說法是:王難、賊難、火難、水難、羅剎難、荼枳儞鬼難、毒葯難。
各種七難說法分別代表什麼,我們不是佛門中人,自然不必去深究。不過,雖然我們對七難不太熟悉,但是對它的反面七福卻是很了解的。
佛經中曰:七難即滅,七福即生。佛經中雖說七福,但並沒有說明什麼是七福,這給了後人以想像的空間。日本人根據這句話,創造出了七福神:惠比須、大黑天、毗沙門天、弁財天、布袋、福祿壽、壽老人。(也有以吉祥天和猩猩來代替福祿壽和壽老人的)
七福神分別對應七種福,日本人也相應地定義了七福:律義(即清廉)、有福、威光、愛嬌、大量、人望、壽命。
我們只要記得,七難為七福的對立面,自然就不會搞錯成八難。
不過呢,雖然不存在七苦,但是八難倒也是有這種說法的。
佛教中還有一句話,叫做三途八難。三途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三道輪回:畜生、餓鬼、地獄。而八難,則是阻礙佛道修行的八個障礙,內容是三途再加上長壽天、北俱盧洲、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
於是,也有人用八難這個詞來形容世間的災難,還有人把八難引申為「飢渴寒暑水火刀兵」,只是這些用法都比較少見。
不管怎麼說,山中鹿之介的原文,說的是「願はくは、我に七難八苦を與え給へ」,這個是確定無疑的。而「七難八苦」也是佛教中用來形容各種災禍的一個非常常見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