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余秋雨作品集介紹
相關作品:
中國之旅——跟隨余秋雨的腳步
余秋雨學術專著系列——藝術創造論
借我一生
出走十五年(余秋雨自選集·精華版)/金收獲叢書
千年一嘆(修訂本)
千年一嘆(新版)
山居筆記:余秋雨最新插圖本
山居筆記:余秋雨最新插圖本
心中之旅——跟隨余秋雨的腳步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晨雨初聽
晨雨初聽 當代學生閱讀經典
歐洲之旅——跟隨余秋雨的腳步
笛聲何處-關於崑曲
藏著的中國
觀眾心理學——余秋雨學術專著系列
霜冷長河
非亞之旅——跟隨余秋雨的腳步
B. 藝術創造論讀後感
我給你寫個簡版的,估計你也沒看過。然後你大概擴充一下就好1000字應該不難。
藝術創造論,主要講解了自工業革命之後,改革所帶來的變化,其中根據文藝復興以及藝術領域帶來的靈感,改變了很多行業。
這里的藝術靈感指2方面,一方面是顯示色彩,另一方面是非現實主義思想。
顯示色綵帶來的創新是基礎性的,非現實色綵帶來的是富有挑戰性的,絕對創新性的。
大概就是這些內容。
C. 藝術創造論的作者簡介
余秋雨,1963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1967年畢業留校任教。「文革」結束後為該院講師、內教授,並曾任副院容長、院長職務。主講美學、中國現代文學史、戲劇理論史等課程,所著《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藝術創造工程》分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國家文化部優秀教材一等獎等獎項。散文集《文化苦旅》為他帶來不虞之譽,被目為學者型散文創作,與後出的系列散文《山居筆記》同受境內外華文文學界稱賞。
目錄
第一章 藝術本性
一 培根的定義
二 一種純粹而孤立的創造三 創造的說服力
第二章 藝術眼光
一 不是歷史眼光
二 不是政治眼光
三 不是道德眼光
第三章 人生意識
一 人生況味
二 人生命題
第四章 哲理品格
第五章 未知和兩難
第六章 集體深層心理
第七章 直覺
第八章 造型
第九章 象徵
一 符號象徵
二 寓言象徵
三 實體象徵
四 氛圍象徵
第十章 接受和參與
一 空筐結構
二 儀式結構
第十一章 宏觀的創造
一 創造適應
二 創造傳統
三 創造未來
D. 余秋雨著《藝術創造論》的電子版在哪能找到
電子版是沒有的
余老先生有著作權,是拿來賣錢的
E. 藝術創造論的作者的話
本書原名為《藝術創造工程》,是一份課堂講稿,完成於18年前,1987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990年後又存台灣允晨文化公司先後出過兩版。
一直有很多讀者來信希望住大陸重版此書,我總覺得理論著作不比文學作品,容易過時,自己又抽不出時間修改,沒有答應。但是,後來有一件事讓我改變了想法。那是2002年10月1日北京放長假的時候,中國現代文學館希望我在長假期的第一天為市民。由於通知匆忙,我無法准備,臨時憑記憶講了此書第五章《未知和兩難》中的部分內容。這個演講在中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欄目播出,後來根據觀眾要求而重播的次數,破了這個欄目的記錄。
這個現象有點奇怪,但我當時在講台上已經感受到了。這么多北京市民來聽我演講,有很大一部分是想解我在這些年一波又一波誹謗浪潮前的態度,並來為我作出當面聲援。但他們聽我一講藝術創造的深層奧秘,立即間驚訝而肅靜,而我己也覺得這種珍貴的藝術氣氛已經有點陌生。為此,我住演講最後發了一聲感慨,希望囂陣陣的文化藝術界,能有更多的人重新回過頭來做一點真正屬於文化藝術的事情。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匆匆翻看了一下這本舊著,居然喚回了不少自信,便刪削修改一遍,作為「余秋雨學術專著系列」的第一本付印。
關於這本書,有以下幾點需要向今天的讀者交代。
第一,我在寫作這部書前,已經長時間沉湎過從亞里士多德到康、黑格爾的精神體系,深知當時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的藝術理論教材,是何等極左和貧乏,因此故意與那種框架作對,只以國際美學思維和自身審美經驗為標准,自行構建。曾經滄海難為水,我自行構建的原則是力求簡潔、輕便、質感、明了,徹底放棄任何裝模作樣的理論架勢。
第二,我希望這本書能直接有助於藝術實踐者,特別是有助於准備從事敘事性作品創作的學生,因此努力增加感性解析。這很難,因為在藝術中,感性是至高目標,即便耗盡理性也無法完全到達,而且越是感性越能暴露解析者真正的審美水平。理論家最怕舉例,這一點,連黑格爾在《美學》中也常常露怯。所以,這本書中的探索有點冒險。我選取的理論偏重於法國因為覺得法國的藝術思維更靠近感性;我選取的實例偏重於電影,因為電影的綜合程度、空間效能和群體接受,比其他藝術更經得起分析。我更樂於分析當時剛剛面世的作品,因為這樣能使讀者有直接的切身感受。在寫作之時我正好擔任r中國首屆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的學術委員會主席,因此也順手牽羊,多分析了幾部莎士亞戲劇。
第三,我希望藝術實踐者面對藝術理論的時,不要被學究式的重重分割所嚇退,因此本書在探尋一種對古今中外都大致適合的「通理」結構。我把不同時空的藝術經驗邀於同室.熔於一爐,來展現人類對藝術認知的「異中之同」。由於我已在以前的著作中系統地梳理過「同中之異」,因此對於這次跨時空的邀集有一種選擇的自信。
第四,寫作此書,還需要另外一方面的膽量。因為就在寫作過程中,中國又掀起過好幾個極左的政治運動,不僅外國現代派文藝受到猛烈驅逐,而且只要稍稍離開一點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早年對文藝要求,都會受到嚴厲批判。一些「文革」中的大批判干將,又在化著名字整人、咬人,這種情況被人們稱為「倒春寒」。在這樣的形勢下寫這一本書,幾乎每一頁都有被扣上「資階級自由化」帽子的風險。但我畢竟是比較勇敢的,而當時文化界這樣勇的人還有不少。因此,重印這本書,對我還有另一番作用,那就是可以舉著它笑視今天還在忙碌的大批判干將們,說一聲:「我們是交手多次的老相識了,別來無恙?」
第五,希望今天的讀者者能注意我在18年前醒目提出的「創造」這個概念,理解這個概念對藝術的絕對意義,對整個中國文化沒落和再生的絕對意義。盡管我沒有預料到後來我們會面對那麼長時間的文化保守主義和藝術保守主義,但似乎又有一點模糊的預感。因,我在論述這個慨念的時候十分動情,在寫完十章之後又附加了寫法比較特別的一章。這最後一章,在出版當初由於具有廣泛的針對性面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這本書的內容,當時還應邀在國內不少省份講過。那都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連我的學生和聽眾,也已漸漸老去,更不必說我自己。老不怕。此生總算細細地鑽研過藝術了,這是人生很大的福分。
2004年7月於青海塔爾寺
F. 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來1946年生,浙自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
G. 余秋雨的資料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大陸著名美學家和作家,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並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並擔任多所大學的教授。事實上,要談論余秋雨在中國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談何容易。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聞名的中國美學家,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落其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艱澀難明。
生平簡介:
1968年8月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當時正逢浩劫,受盡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農場勞動。學校復課後又參加過教材編寫,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
1983年之後,由於出版了一系列學術著作如《戲劇思想史》、《中國戲劇史》、《觀眾心理學》、《藝術創造論》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後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當時獲此稱號的全國僅十五名。
1986年開始被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委咨詢策劃顧問,並被選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寫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辭職後更以親身歷險考察國內外各大文明為人生主業。所寫的《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開啟一代文風,長期位踞全球華文書暢銷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認目前全世界各華人社區中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在大陸公布近十年來全國最暢銷書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獨佔了四本。這些著作,獲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獎、中國出版獎、上海優秀文學作品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連續兩屆)、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台灣中國時報白金作家獎、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華語作家獎、香港電台最受歡迎書籍獎等。
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創立了「記憶文學」的新體裁,剛出版就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年度「全亞十大最重要的華語書籍」之一。
由於1999年之後主持香港鳳凰衛視對人類各大文明遺址的歷史考察,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貼地穿越數萬公里危險地區的人文學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報告恐怖主義控制區域實際狀況的學者。他相繼被聯合國選為研討《2004年人類發展報告》和參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會」的唯一中國文化學者。近年來,他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總標題下,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馬里蘭大學、紐約亨特學院和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發表演講,場場爆滿,引起很大的社會轟動。2005年春季在台灣各大城市的巡迴演講,每場都擁擠了數千名聽眾,被台灣媒體稱之為「難以想像的余秋雨旋風」。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編的《傾聽秋雨》一書,記錄了這一盛況。
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單位選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和「中國文化傳播坐標人物」。
任職、所獲榮譽及社會評價:
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在海內外出版過史論專著多部,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近年來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之餘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後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台灣聯合報讀書最佳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戲劇理論史稿》,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後獲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戲劇審美心理學》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因《行者無疆》獲得2002年度台灣白金作家獎。
就以其《文化苦旅》為例,當中一篇《沙原隱泉》,僅兩千五百字,純粹寫景和抒情的散文,卻寫得如詩如畫。此文主要內容是作者在敦湟縣內沙漠地上,獨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後又下山欣賞一灣清泉的過程和所見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繪沙山之美:「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著分割,金黃和黛赭都純凈得毫無斑駁,像用一面巨大的篩子篩過了。日夜的風,把山脊,山坡塑成波盪,那是極其款曼平適的波,不含一絲漣紋……」在美學家和作家的筆下,「光」、「影」、「線條」不再是一些只純是理論沒有生命的字詞,而是能感應作者內心深處的字眼。
至於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亦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戲劇理論史稿》,此書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著作,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戲劇審美心理學》,次年亦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其學術可見一二。
最近,余秋雨還擔任了青歌賽的綜合知識評委。
婚姻:
讀書迷上余秋雨
馬蘭和余秋雨的相識,是從余秋雨的名著《藝術創造工程》開始的。1989年,憑借著電視劇《嚴鳳英》,馬蘭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成功,成為中國最知名的黃梅戲演員。而那時候的余秋雨雖然已經是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但在民間的名氣卻遠遜於馬蘭。有一次,馬蘭的一位老師借給她一本《藝術創作工程》。通讀了這本書後,馬蘭被作者的睿智和學識深深地吸引和折服了。她說:「我當時想,這本書的作者肯定是一位閱歷豐富、滿頭白發,甚至可能帶著點學究氣的老先生。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倒是很想認識這位余秋雨老先生。」
前世已種下姻緣
不久,馬蘭去上海演出《遙指杏花村》。她冒昧地給余秋雨寫了封信,在信中說希望他來看戲。《遙指杏花村》的演出很成功,謝幕的時候,馬蘭四處張望,盼著余秋雨出現。這時,一個40歲的中年人一蹦一跳歪著脖子走上舞台,迎向馬蘭,嘴裡還喊著:「嘿,馬蘭,我就是余秋雨!」原來余秋雨對馬蘭也仰慕已久!兩人都覺得「前世早已經種下了姻緣,第一次會面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求婚方式簡單直白
戲劇演員和戲劇研究家的戀愛當然就像戲劇一樣。馬蘭說,和余秋雨認識後,她深深地被余秋雨的學問、智慧、幽默,余秋雨的人生態度、人格魅力深深打動了,更要命的是,馬蘭甚至覺得,「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覺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輩子就結過婚一樣,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個約定。」有一天,余秋雨突然對馬蘭說:「我覺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馬蘭馬上回了一句:「我覺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錯。」這就算是求婚,很快余秋雨和馬蘭結婚了。
「老夫少妻」樂融融
余秋雨比馬蘭整整大了16歲,「老夫少妻」式的結合曾經引來過許多人的流言蜚語。馬蘭卻說:「其實在心理年齡上,我們倆是差不多的。余秋雨有時候更像個孩子似的,比如走路的時候,他總是不好好地走,有時候會突然繞到我的面前,做個誇張的動作,嚇我一大跳!」平日,在家裡,兩個大小孩也經常互稱「余老師」、「馬老師」似的吹捧,余秋雨對馬蘭說:「老婆,我喜歡你的戲」,馬蘭則說:「老公,我喜歡你的書。」夫妻兩個經常出差,回家的時候,家裡總是很臟,余秋雨經常會「命令」馬蘭打掃干凈,還說:「我的忍耐只有一個小時!」可是一個小時過去了,剛才還「氣勢洶洶」的余秋雨就泄了氣,如同孩子似的連聲說「塵世嘛,臟點在所難免!」而以後出差回來,他總會在飯店裡就把臟衣服洗干凈,熨燙得乾乾凈凈地帶回來,見到馬蘭就連忙「邀功」,看看:「我疼老婆吧!」
「他不會害任何人」
這兩年,對余秋雨的批評多了起來。有的揭露他不肯承認的歷史問題,有的指責他著作中的硬傷,對於這些近似於狂轟濫炸的批評,馬蘭很難過,也很憤怒。因為她相信,余秋雨是一個極其善良的人。「他是一個大善的人。你打死他他都不會去害人。」2000年,余秋雨曾跟隨鳳凰衛視去中東做一個名為《千禧之旅》的節目,前後歷時好幾個月。開始的時候,馬蘭一直陪著余秋雨,後來由於當地局勢不穩,到了約旦的培特拉,馬蘭不得不回國。回憶當時的情形,馬蘭說:「分手的時候,車上的許多人都在哭,包括許多彪形大漢。但我沒有哭。可是車開的時候,揚起的灰塵中,我看到余秋雨手扶在車窗上,車窗留下一個很深的手印。我就突然在想:如果這輩子這張臉還能活生生回到我眼前的話,我這一生也算是沒有白過!」金陵晚報記者於峰
余秋雨與前妻李紅離婚經過
馬蘭(余秋雨現在的妻子)的男友在上海求學時不幸死於一次事故,余秋雨是當年負責處理此事的領導者之一,從而和馬蘭相識。余不顧自己的已婚身份,開始追求馬蘭。此時,余已經成名。余和一般成名的文人不同,他更善於處理人際關系。上海市委曾經專門在市委大院給了餘一套房子。據余的前妻李紅說,余已經做好了各種安排,她只有簽字。離婚後,余的前妻帶著女兒過著較為艱難的日子。余和李紅當年也曾是一對恩愛夫妻,不過變心的男人在後來的文章中只會提到前妻的種種不是。余秋雨的前妻李紅1979年和余秋雨結婚,1984年誕下女兒,1992年7月和余秋雨離婚。
作品:
1.戲劇理論史稿
2.戲劇審美心理學
3.中國戲劇文化史述
4.藝術創造工程
5.文化苦旅
6.山居筆記
7.霜冷長河
8.千年一嘆
9.行者無疆
10.笛聲何處
11.借我一生
12.余秋雨人生哲言
H. 《信客》作者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於浙江省餘姚縣,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回院長。中答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1980年陸續出版了《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2011年被授予甘肅聯合大學榮譽教授。
2010年起擔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I. 求一些文學作品的梗概
你要找的這個資料很容易找到啊,到書店或圖書館找本中國當代文學或者世界當代文學教程或簡介之類的就可以了啊,何必在網上辛苦尋覓呢?而且這么寬泛的資料,在網上一個個的找很費時耗力的,這個時候還是要靠紙質書籍啊。
J. 《文化苦旅》作者的簡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市),余秋雨演講相冊(19張)1962年畢業於培進中學,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文化大革命」期間,余秋雨的父親被同事誣陷錯劃為「右派」,叔父遭到紅衛兵及造反派的殘酷迫害而含冤自盡。1969—1971年,余秋雨赴江蘇吳江縣太湖農場勞動(即下放五七幹校)。學校復課後參加過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發起、組織的大學教材編寫。1975—1976年在恩師盛鍾健先生的幫助下,到浙江奉化縣一所半山老樓里苦讀中國古代文獻,研習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陸續出版了《藝術創造論》 《觀眾心理學》《中國戲劇史》 《戲劇思想史》 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學術著作。先後榮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委咨詢策劃顧問,並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稱號。 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1992年7月起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 1996年余秋雨辭去上戲院長職務,推薦其大學同班同學榮廣潤接任院長。 余秋雨多次出席央視青年歌手大獎賽擔任現場點評,成為青歌賽最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