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科學能創造什麼用

科學能創造什麼用

發布時間:2021-10-29 12:11:16

❶ 科學給人們帶來了什麼好處

20世紀是生物科學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數理科學的廣泛而深刻地滲人到生物科學領域以及一些先進的儀器設備和研究技術的問世,生物科學已進入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動過程及其規律以及生命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規律的生命科學的新時代。由於應用先進技術,生命科學在微觀和宏觀兩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生命科學的理論成就為自然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遺傳物質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被認為是20世紀自然科學的重大突破之一。由於生命科學的進步向數學、物理學、化學以及技術科學提出了許多新問題、新概念和新的研究領域,生命科學已成為zi世紀的主流科學之一。,「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深入發展,將有可能從更深層次上了解人體生長、發育、正常生理活動以及各種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並為醫學提供防治策略、途徑和方法。「水稻基因組計劃」的順利開展,對zi世紀農業的發展,解決糧食問題,將產生巨大的影響。當今人類面臨的人口、食品、健康、環境、資源等重大問題都同生命科學有密切關系。由此看出,科學的目的在於認識世界,技術的目的在於利用、改造和保護自然,造福人類。生命科學要為人類造福轉化為生產力,必然與技術相結合,才能在生產上發揮巨大作用。於是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生命科學理論的不斷發展,與丁程技術相結合,開辟了生物技術(也叫生物工程)新領域。例如,通過基因重組技術,pcr技術、dna和蛋白質序列分析技術、分子雜交技術、細胞和組織培養技術、細胞融合技術、核移植技術,等等,促進了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染色體工程、組織工程、胚胎工程等生物工程的誕生與發展,已在工業、農業、醫療衛生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從當今世界生物技術的發展來看,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日新月異,其產業化的勢頭強勁,國際間的競爭日趨激烈。 在20世紀 70年代,生命科學領域取得了兩項對人類生活和經濟活動具有深刻影響的技術突破:一個是重組dna技術,另一個是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這兩項革命性技術的出現,帶動了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現代生物技術群及新興產業。 現代生物技術,是指人們利用生物體及其亞細胞結構和分子,研究、設計和製造新產品,或預期性地改變生物的特性乃至創造新的物種或品種,使之獲得人們所期望的品質 它是一門以應用為主的綜合性技術體系。在 20世紀 90年代,克隆羊多莉的誕生,體細胞克隆技術的重大突破,以及dna擴增pcr技術的問世又進一步推動了生物技術革命性的發展。生物技術革命是20世紀末科技領域的重大事件,是蒸汽機和電能應用以來世界近代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也是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生物技術已經成為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界,克服自身所面臨的人口膨脹、糧食短缺、環境污染、疾病危害。能源和資源匾乏、生態平衡破壞及生物物種消亡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可靠手段和工具。我國在zi世紀也將面臨著人日、資源和環境等一系列問題的嚴重挑戰。加強生物技術的發展,有利於解決糧食等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問題;有利於改善廣大群眾的健康狀況,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促進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傳統產業改造和產業升級;有利於帶動有效需求,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生物技術將是對世紀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必將帶動和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正如信息技術支持著今天蓬勃發展的經濟一樣,生物技術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❷ 科學能創造生命嗎

科學本身是不能夠創造生命的,科學屬於認識范疇,認識只有指導人的實踐才能夠創造生命。比如克隆技術。

❸ 科學帶來的好處

現代科技為我們帶來了太多的好處,大家都知道。手機讓交流更加方便,運輸工具的更新等為外出等提供保障,網路為我們提供的無限的信息,電力、核能等提供生活的「必需品」。這些都是現代技術帶來的方便。

但凡事都有兩面,高科技帶來很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麻煩。車輛的加多加劇了車禍等非正常死亡人數。為了掌握這些高科技,需要花太多的時間來掌握,對來說也是一種付出。同時高科技帶來的環境危害嚴重地影響了生存的環境和生活質量,帶來了身體上的危害。

❹ 科學知識給人帶來什麼好處

論科學的精神功能
李醒民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一)科學的批判功能——破除迷信和教條的功能。
科學是迷信的天敵,教條的剋星,也是人為的權威的消解劑。科學從誕生之時起,就擔當起批判者的角色,以破除迷信和教條為自己開辟前進的道路:它既不承認神祗的權威,也不承認宗教和古代學者的權威(如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教條)。科學一方面破除科學內部的迷信和教條——曾經是生氣勃勃的科學思想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成迷信和教條(如牛頓的絕對時空概念和力學自然觀)——為自身的健康發展掃清思想障礙;另一方面也破除科學外部的迷信和教條,把人們從專橫的精神權威和僵化的思想枷鎖中解放出來,從而發揮自身固有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誠如T. H.赫胥黎所說:「科學乃破除舊思想之健將也。」
科學的內部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部破除迷信、克服教條的批判史。科學的外部史也是這樣,西方的啟蒙運動和中國的五四運動都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沒有理由懷疑科學是智慧的源泉,是神秘和迷信的驅除者。」 就連費耶阿本德這位激進的反科學批評家也不得不承認,「在17和18世紀科學確實是解放和啟蒙的機器」。他說:

毫無疑問,科學曾經是反對專制的迷信的先鋒。正是科學使我們能不顧宗教信仰而擴充知識和智慧的領域;正是科學使人性掙脫了傳統的思想桎梏而得到了解放。古老的思想方式在今天已一錢不值,這正是科學告訴我們的。科學和啟蒙是一回事——即使最極端的社會批評家也相信這一點。

科學何以具有如此神奇的威力和功能呢?關鍵在於科學的獨創性和革命性。凡是能夠進入科學知識寶庫的,非有獨創性莫屬。而獨創性的東西,無一不是新穎的、前所未有的,總會或多或少地難以與現存的科學概念框架和社會習俗或傳統相容。當這樣的新東西積累到相當程度時,舊的科學概念框架無法容納了,於是便出現科學危機。在科學危機時期,相當多的科學人往往依舊墨守舊觀念——要知道,即使獨創性的科學觀念,經過一定的歷史時期,也會蛻變為僵化的教條乃至迷信,從而妨礙科學前進的步伐。此時,科學的批判或啟蒙應運而生,以便為新觀念的涌現掃清思想障礙。在對千瘡百孔的舊科學概念框架修補無濟於事之時,科學革命就來臨了——這是科學的內在邏輯。科學革命打碎了舊科學框架,引起科學觀念急劇而根本的改造。新科學觀念具有難以估量的精神力量,它會越出科學共同體,在社會、文化、思想層面產生摧枯拉朽的效應。情況正如李克特所說:科學並不是通過「擴散」進入其他文化的,而是作為摧毀其他傳統文化形式的一種力量進入的,而且它反過來也同樣破壞性地作用於西方傳統之上。
(二)科學的社會功能——幫助解決社會問題的功能。
對於諸多社會問題,科學和技術成為尋求答案的最好辦法之一,或者至少提供了防止這些社會問題進一步惡化的最佳手段之一。比如為了解決人口爆炸這個社會問題,我們除了從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建立社會保障、加強法制建設等方面著眼外,科學和技術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醫學、人口預測和規劃、避孕機理研究等屬於科學的范疇,而改善衛生條件、改良供水設施、研製避孕葯丸和工具等直接與科學導致的技術相關。許多抱怨科學和技術的人,恰恰出自對這種顯而易見的事實視而不見。
皮爾遜曾經以魏斯曼的遺傳假設為例說明,科學在解決有關社會問題時能發揮重大作用。他說:「與從柏拉圖時代到黑格爾時代的哲學家提出的任何國家理論相比,科學能夠隨時對社會問題提出具有更為直接意義的事實。」例如,在國家教育撥款、濟貧法的修正和管理、公共和私人的慈善事業等問題的決策方面,常常以社會本能和個人偏見形成判斷的強大因素。要保證判斷是道德的或是社會的判斷,「它首先取決於知識和方法,對這一點無論怎麼經常地堅持也不算過分」。因此,「純粹科學最終對實際生活的直接影響是巨大的」。
在解決社會問題時,我們首先不得不提出多種相關計劃和方案進行評估或評價,以便從中挑選出最適宜、最劃算的——這就是決策。科學在技術評估(technology assessment)、風險評價(risk evaluation)和決策(decision making)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舉足輕重的。在決策模型中,少不了熟悉客觀情況和具備相關能力的科學家,因為他們能夠基於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倫理,針對特定的項目提出可供選擇的方案,說明各自的長短優劣、利弊得失,建議優先採納的順序。當然,最後的決定則是由人民選出的代表即政治家拍板的。
(三)科學的政治功能——促進社會民主、自由的功能。
我曾在一篇短文 中指出,作為知識體系、研究活動、社會建制的科學,在諸多方面都與以民主和自由為特色的現代社會和諧一致的,並有助於社會民主和自由的健全發展。其實,默頓早在1942年就提出這樣一個綱領性的命題:「科學為與科學精神氣質(ethos)一體化的民主秩序提供了發展機會。」 托默的論述更為細致和具體:科學思維能夠自動加強民主文化,即通過為日常生活提供精神模式來加強民主,彷彿科學就是民主的核心。這種看法基於如下思路:受杜威哲學影響的美國知識分子,對於提高生活質量一直抱有樂觀主義態度,因此他們把科學包括在那種樂觀主義精神之中。包括的方式有三種。一是把繁榮歸功於科學和技術。另外兩種方式依靠歐洲的啟蒙運動科學模型,即認為來自科學的理性主義的思維方法可以為成功和幸福指明方向。其一假定一個好政府必須以科學原理和方法,尤其是以實驗方法為基礎——林肯所謂的「政府即實驗」。其二是相信科學思維會提高生活的無形質量,譬如說解放公民的思想。總之,他們把改革和繁榮同科學聯系起來,認為民主和繁榮的哲學核心就是一整套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價值,而科學思維則居於這些價值的中心。有人乾脆說:「美國民主是科學方法的政治翻版。」杜威則一言以蔽之:「科學是專司社會普遍進步的器官。」
也就是在那篇短文中,我這樣寫道:

眾所周知,民主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而科學的目的、前提、過程、結果、方法和精神無一不是自由的。在這一點,民主與科學可謂殊途同歸、相得益彰。民主和科學作為人類的兩大思想發明和社會建制,其最高的價值恰恰在於把人導向自由。更何況,「人存在的本質就是自由」,「人註定是自由的」(薩特),在這種意義上,人的存在、民主和科學的存在本質上是同一的,民主和科學的價值和意義即是人的價值和意義。在當前,形形色色的後現代主義者和反科學主義者一葉障目,不遺餘力地攻擊所謂的「科學的暴政」,這實在無異於唐吉訶德與風車搏鬥,顯得既荒唐又可笑。

內格爾似乎主要從「破」或批判的角度,說明了科學能夠把人從不自由的境況中解放出來:「獲得了那種關於各種事件和過程的知識;把人的心靈從往往滋生著野蠻習俗和嚴重恐懼的古代迷信中解放出來;削弱了道德教條和宗教教條的理性基礎,結果揭露了非理性習慣的硬殼為社會非正義的延續提供的偽裝;更一般地說,科學逐漸形成和發展了向傳統信念質詢和挑戰的知識氛圍,與此相伴隨,在以前往往不接受批判反思的領域中,科學採納了根據可靠的觀察資料,以及對關於事實問題或方針問題的可能假定進行評價的邏輯方法。」這一切「足以表明科學事業對於表達和實現那個與自由文明的理想普遍聯系的抱負,已做出了多麼大的貢獻。」 馬克思似乎主要從「立」或建設的角度,闡述了科學如何把人導向自由。科學間接導致了物質財富的增長和閑暇時間的增加,為人類走向自由打好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尤其是,人類獲得自由的關鍵之一,應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使勞動真正成為自由的、有吸引力的活動,成為個人自我實現的手段。為此,勞動必須具有社會性和科學性。這樣一來,勞動才有可能從一種負擔變成「身體鍛煉」,「變成一種快樂」,「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更新他們所創造的財富世界,同樣地也更新他們自身。」(馬克思語) 馬克思的這些預言,今日在科學和技術研究工作中,在高技術產業中,在有關的藝術創造和文化事業中,不是已經部分地實現了嗎?難怪有人這樣說:「科技有一最為根本的正面價值不容忽視:科技的發展乃人類建立真正平等社會的唯一憑藉。」 由此看來,充滿自由品格且與民主秩序和諧的科學的精神價值和人文意義——這是科學存在的至高無上的理由——是怎麼估計也不會過分的。
(四)科學的文化功能——塑造世界觀和智力氛圍的功能。
科學最重要文化功能就是告訴我們宇宙或自然界是什麼樣子,乃至為什麼是這個樣子而不是其他樣子。在近代以降的文明世界中,人的世界觀和智力——「我們最有價值的資源是智力和獨創性。」 ——氛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學形成的。拉奇對此有明確的認識:「我們的世界觀現在不可避免地由科學承擔,因此,任何力求得到一個統一的、連貫的、有意義的關於外部和內部實在圖像的人,必須掌握科學是什麼,它說什麼,它應該在我們的概念世界和實踐世界恰當地扮演什麼角色。」
薩立凡指出,科學能夠比較正確地告訴我們,人在宇宙中的真實地位。人的世界觀因科學而愈益明了,每一門科學都直接致力於此目的。任何命運的觀念要博得人們的注意,必須要有科學的宇宙觀為其背景,無論是預言家的、哲學家的或是詩人的幻想,必須接受這些前提。科學所啟示的宇宙,不管是由於科學加於心靈的直接影響而啟示,還是加於宗教、哲學和藝術的影響而間接啟示,都是科學對於我們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貢獻。 洛倫斯揭示出,科學深刻地改變並開闊了我們文化的眼界。科學完全改變了幾個大的文化神話,否定了許多迷信,把我們從「著魅的」世界解救出來,把真義給予瘴氣、古怪念頭、極光、災禍和生命力,重新闡釋心身的自然的和培養的因素和其他種類的神秘事物。科學揭示了死亡、遺傳和身體健康的發生和原因,使我們洞察到我們來自何處,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我們的所見所聞、一言一行。 克萊因以作為一種方法、藝術、語言、知識、也是一種精神的數學為例,全面展示了科學的文化功能:

在西方文明中,數學一直是一種主要的文化力量。……很少有人懂得數學在科學推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物理科學理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至於數學決定了大部分哲學思想的內容和研究方法,摧毀和建構了諸多宗教教義,為政治學說和經濟理論提供了依據,塑造了眾多流派的繪畫、音樂、建築和文學風格,創立了邏輯學,而且為我們必須回答的關於人和宇宙的基本問題提供了最好的答案,這些就更加鮮為人知了。作為理性精神的化身,數學已經滲透到以前由權威、習慣、風俗所統治的領域,而且取代它們成為思想和行動的指南。最為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寶貴的、無可比擬的人類成就,數學在使人賞心悅目和提供審美價值方面,至少可以與其他任何一種文化門類媲美。

其實,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文化活動,科學文化也對其他文化不無裨益。巴爾的摩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科學知識究竟給普通人帶來什麼好處呢?他的回答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科學進展對人類文化做出的貢獻。不斷地收集我們自身以及我們周圍環境的知識,乃是當代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種文化活動。科學與藝術一樣,都能說明人類對其自身及其與其他事物關系的看法。……所有這些知識,都有助於我們確立政治辯論和藝術創作的基本原則。」 以此觀之,邦格理直氣壯的斷言看來並非言過其實:「科學藉助它的精神力量和物質成果,開始占據現代文化的中心。」
(五)科學的認知功能——認識自然界和人本身的功能。
好奇是人本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史前時期的先民,盡管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但還是力圖了解自己周圍的世界以及其自身。從溫飽問題得以逐漸緩解的農業社會開始,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更是與日俱增。這也不難理解:腸胃的空虛需要食物來填補,精神的貧乏需要知識來充實。科學是關於自然界和人本身的知識的巨大而可靠的源泉:它不僅決定了人們對世界的總看法,而且也能詳盡地告訴人們世界的細節的知識。薛定諤說得好:「我們熱切地想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何處去,但唯一可觀察的只有身處的這個環境。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如此急切地竭盡全力去尋找答案。這就是科學、學問和知識,這就是人類所有精神追求的真正源泉。對我們所置身的時空環境,我們總是盡可能想知道更多。當努力尋找答案時,我們樂在其中,並且發現它引人入勝(這或許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所在?)。」 陶伯則一語中的:我們生活在科學意識統治的世界中,科學作為認知活動,簡直創造了世界觀 。
「科學的主要功能是創造和優化關於外部世界的新知識」 ,「科學的價值在於對自然的一致性的不斷完善的認識之中。」 萊伊(A. Rey)以科學的代表物理科學為例,說明了科學的知識價值的重要性:「科學尤其是物理學具有功利主義的價值,事實上是值得重視的價值。但是,那是它們作為無私利的知識的價值旁邊的小事一樁。為前者而犧牲這個方面是忽視物理科學的真正本性。我們甚至可以說,物理科學本身自然而然地僅有知識的價值。」迪昂贊同萊伊的觀點,他在其科學哲學名著中專門探討了這個問題。他也認為,物理科學的知識價值高於它的實用價值:「物理學理論不僅具有實際的功用,而且尤其具有作為物質世界的知識的價值。」
為什麼人們如此之高地估價科學的知識價值呢?除了能滿足我們的精神需求和對於世界、自身的認識外,它對於人類種族的延續,對於理解世界的意義,對於比較可靠地達到我們的各種各樣的目的,都是須臾不可或缺的。賴文斯確認,觀點對於人種的倖存,對於因潛在的感覺輸入而引起信息爆炸的世界有意義,是絕對不可缺少的。科學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普適性的觀點,闡明了我們與世界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從而使我們有可能理解它們,並指導我們的行動。 庫瓦利斯指出,大多數科學知識是有價值的,因為它幫助人們達到各種各樣的目的。我們是掠奪自然還是拯救敏感的生態系統,科學知識將是有用的。科學知識比來自非科學傳統的知識主張更可靠,因為後者未被以相同的嚴格方式加以檢驗。因此,依據科學知識做判斷的人和所做的判斷也比較可靠。
科學的知識功能或知識價值的重要地位,決定了科學家把對科學工作評價的重點放在知識創新上,由此也順理成章地確立了科學的自主性和自由品格。默頓這樣寫道:

科學家在評價科學工作時,除了著眼於它的應用目的外,更重視擴大知識自身的價值。只有立足於這一點,科學制度才能有相當的自主性,科學家也才能自主地研究他們認為重要的東西,而不是受他人的支配。相反,如果實際應用性成為重要性的唯一尺度,那麼科學只會成為工業的或神學的或政治的女僕,其自由性就喪失了。

(六)科學的方法功能——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維方式的功能。
以實證方法、理性方法、臻美方法為特色的科學方法 ,是科學的重要內涵之一。科學方法不僅是科學得以興旺和統一的根據,而且它在科學自身之外也具有巨大的功能。科學方法在其他各個非科學學科或部門或多或少的應用,給這些學科帶來新的生機或轉機。科學的方法和思維方式,也有助於處理困擾我們的社會問題乃至個人問題,從而大大有益於人類共同體。皮爾遜言之有理:「受到科學方法訓練的心智,很少有可能被僅僅訴諸激情、被盲目的情緒激動引向受法律制裁的行為,而這些行為也許最終會導致社會災難。」把科學方法帶進社會問題的領域的人,「他將不滿意僅僅皮相的陳述,不滿足僅僅訴諸想像、激情、個人偏見。他將要求推理的高標准、對事實及其結果的洞見,他的要求不能不充分地有益於共同體。」 列維特則自信地宣稱:

科學是人類經驗的一個領域,總體上說,它在認識論上獲得了巨大的、絕對的成功。在這一點上,用不著羞澀和缺乏自信。它就同任何其他歷史一樣,是一個絕對的事實。科學是我們唯一明確的鼓舞人心的模式,告訴我們證據如何搜集和權衡,理論如何被提出、驗證,以及在需要的時候如何進行修改甚至駁斥。科學是一種人類實踐,當它的主張得到內部邏輯的確證之後,它有權直面所有的競爭對手,並單獨成為公眾關注的無數領域中決策的實際基礎。這樣說不是提出一種「科學的」主張,即各種知識的探索必須向著一般科學或者一門特殊科學的榜樣奮斗。它所斷言的是,科學之外的任何學術領域和研究模式都沒有像科學那樣在公共領域擁有絕對的權威。

毋庸諱言,正像科學不是萬能的一樣,科學方法或科學思維方式也不是萬能的。任何一種美妙絕倫的方法,若使用不當或者超越了它的適用范圍,不僅無用,而且說不定還會惹禍。貝倫布盧姆揭示這一點:「科學的果實可以作為進一步的努力的激勵物起作用;科學思維的習性可以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並影響我們在其他領域的思維。但是,即使最好的方法,如果誤用或根本不用,那也是無用的。」
(七)科學的審美功能——給人以美感和美的愉悅的功能。
科學是理性的詩歌,抽象的繪畫,符號的音樂。的確,科學像藝術一樣,也充滿美妙的想像、斑斕的色彩及和諧的旋律。大凡科學大家,在科學發明中都有體驗到科學的美的魅力和由此而引發的審美感的強烈震顫。彭加勒深有體會地說:「一個名副其實的科學家,尤其是數學家,他在他的工作中體驗到和藝術家一樣的印象,他的樂趣和藝術家的樂趣具有相同的性質,是同樣偉大的東西。」 他繪影繪聲地描繪了數學家在數學創造中所體驗到的類似於繪畫和音樂給予的樂趣:

他們贊美數與形的微妙和諧;當新發現向他們打開意想不到的視野時,他們驚嘆不已;他們感到美的特徵,盡管感官沒有參與,他們難道不樂在其中嗎?……對所有傑出的藝術家來說,情況難道不也是這樣嗎?

薩立凡也持有類似的看法:科學具有美學價值,許多科學都被說成是超越之美物,尤其是數學。在科學中,我們可以設計出與《神曲》一樣完美的方略來,即令我們知道這些方略是真實的,那也不會減少它們美麗的魅力。用於求學說的方法也往往同學說一樣美麗。一部巧妙、艱難與經濟的思想作品常常供給美學以極大的興趣,這並不因享用此興趣的人少而降低。通常人們不把電磁理論和相對論當作一首詩,僅僅是因為文字和教育的隔閡。 皮爾遜則一語道破了科學和藝術在美學上相通的原因,並強調科學比藝術更能使人們的審美感得到滿足:「藝術作品和科學定律二者都是創造性想像的產物,都是為審美判斷的愉悅提供材料。」「科學達到的真理是能夠持久地滿足審美判斷的真理的唯一形式」,「因為它是永遠不會與我們的觀察和經驗相矛盾的唯一的東西」。
對科學的審美和鑒賞不是科學家共同體的專利,一般人在學習和鑽研科學時也有可能獲得科學美的體悟。在學習平面幾何時,你難道沒有為歐幾里得體系的邏輯之美而震撼?在接觸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麥克斯韋電磁方程式和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式時,你難道對在十分簡單、對稱、優美的公式中涵蓋的深奧的宇宙秘密無動於衷?此時,我們像科學家一樣,也被科學美俘獲,融化在美的極樂世界中——這是一種多麼崇高的精神境界!難怪彭加勒把心靈的美的享受看得比物質和金錢享受有意義得多:

講究實際的人要求我們的無非是生財之道。這些是非曲直無須作答;相反地,可以恰當地詢問他們,聚斂如此之多的財富有什麼用處呢,而且為賺錢逐利耗費時日,我們不得不把能使我們獲得心靈享受的藝術和科學置之腦後。這豈不是「為生存而犧牲生活的全部理由」嗎?

(八)科學的教育功能——訓練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功能。
在科學的萌芽時期,柏拉圖就洞察到科學的教育功能:「算術能喚醒天性懶散、遲鈍的人,使他們善於學習、記憶並精明起來,藉助這種神奇技藝的幫助,他可以遠遠超過他的天資所能達到的境地。」 在近代科學誕生之後,人們更為清醒地認識到,科學在訓練心智、陶冶性靈、提升精神境界諸多方面都扮演著獨特的角色。例如,孔多塞對此頗有遠見卓識。1792年,他以法國公眾教育委員會的名義,向國民議會提交了「關於公眾教育總組織法令的報告和計劃」。他說:「眾多動機促成了那種對數理科學的偏愛。首先,對於那些不打算進行長久沉思、不探索任何知識的人來說,甚至這些科學的初等學習也成為發展他們的智力、教育他們正確推理並分析自己思想的最可靠手段。……這是因為,在自然科學中,思想比較單純,受到比較嚴格的限定,還因為它們的語言比較完美等等。這些科學對偏見,對心智的渺小都提供了補救。這種補救即使不比哲學本身更確實,也至少比它更普遍。」 如果說這是從正面闡述科學的教育功能的話,那麼愛因斯坦則從防微杜漸的角度強調同樣的事情:物理學和數學「像一切高尚的文化成就一樣,它們作為一種有效的武器,以防止人們屈從於消沉乏味的物慾主義,這種物慾主義反過來能夠導致毫無節制的利己主義的統治。」
科學的教育功能主要並不在於科學知識,而在於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皮爾遜不滿意人們太容易忘記科學的純粹教育方面了,尤其是忘記科學方法的教育。他說,科學訓練的第一要求即它在方法上的教育。與手工教育和技術教育相比,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把教育置於純粹科學,將會取得最大的成就。同時,科學也比哲學能為現代公民提供更好的訓練,因為哲學方法不是基於從事實的分類開始的分析,而是通過內部深思達到它的判斷的,容易受個人偏見的影響,從而導致無數對抗的和矛盾的體系。科學則不然,它立足於事實的分析,不同的人研究相同的事實可以導致實際一致的判斷。他的結論是:「近代科學因其訓練心智嚴格而公正地分析事實,因而特別適宜於促進健全公民的教育。」 中國學人對此也有真知灼見。任鴻雋說:

科學於教育上之重要,不在於物質上之知識,而在其研究事物之方法;尤不在研究事物之方法,而在其所與心能之訓練。科學方法者,首分別事類,次乃辨明其關系,以發現其通律。習於是者,其心嘗注重事實,執因求果,而不為感情所蔽,私見所移。所謂科學的心能者,此之謂也。此等心能,凡從事三數年自然物理科學之研究,能知科學之真精神,而不徒事記憶模仿者,皆能習得之。以此心求學,而學術乃有進步之望。以此心處世,而社會乃立穩固之基,此豈不勝於物質知識萬萬哉。吾甚望言教育者加之意也。

❺ 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

一、科技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和人類進步。
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將人類推進到了蒸汽時代,社會生產力極大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應用使人類進入到電氣時代;
如電話、電報的發明與應用,促進了人類電訊事業的發展,使人們的交流更加便捷,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應用,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
現在的互聯網,能使人們盡早的了解國家大事,時事新聞,在家飽覽群書,就是「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還有交通工具的發展,能使在遠方的親人到異地去看望親人。醫學發展使很多大病痊癒,失去器官的還可以克隆。
二、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加快社會生活的節奏,改變人們的作息方式、交往方式、學習方式、消費方式、娛樂方式。把我們帶入信息時代。它為我們提供了處理、儲存和傳遞信息的手段,給學習、工作帶來便利。現代化的交通、通訊等手段,使地球變小,人們交往方便、快捷。同時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家庭職能社會化,一部分原來由家庭承擔的早期教育和家務勞動分離出來由社會承擔。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人類不必用主要勞動去從事延續人類自身所需的物質資料的生產,而從事精神生產活動,從事科學、藝術、文化、教育等事業的創造性活動。勞動生產率提高,人們可全面自由地發展,向最高理想邁進!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越來越發達,正是因為科技發達,所以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越來越方便。
比如,我們現在人口越來越多,多虧科技發達了,樓房也可以越建越高了,這樣就減輕了地面的壓力。而且我們現在上下樓大多都是使用電梯,方便多了。再看我們現在的廚房,使用天然氣、微波爐、電冰箱等高科技發展產品,大大縮減了我們煮飯的時間。還有就是我們每天使用的電腦、電話,電腦使我們的實現很多人腦暫時不能實現的事情,通過網路我們可以解決很多心中的疑問。電話呢?則方便我們的交流,特別是行動電話,使得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進行交流。

❻ 科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我們熟知一句老話:「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在今天,科學家經常跨國工作,成為人類社會最國際主義的一個群體,全球化的先鋒隊。那麼,科學家還需要祖國認同嗎?

科學工作者的國家認同

科學家是否需要祖國認同,這要看是哪個國家的科學家。在這個西方人佔主導地位的時代,生為中國人的科學家,即使想忘掉祖國,也不容易。

我在美國讀書時有個中國同屋,讀材料學博士,是教育部最早的公派留學生之一,尖子里的尖子。但在共和國前30年,他的家境很苦,父親靠拉板車養活妻子和6個孩子。赴美不久,他就信了基督教,而且開始激烈批評自己的祖國,那個管理不善,而且不信上帝的祖國。他的博士論文研究尖端的陶瓷材料,可畢業後卻長期找不到工作。在美國,尖端陶瓷材料的應用屬於與軍事科技相關的「保密行業」,不容外國人插足。所以,盡管他不喜歡中國,卻無法通過美國政府的安全檢查(security clearance)。後來,他在一家公司做實驗員,工資每小時不足10美元。再後來,他放棄自己心愛的專業,轉行去做晶元質量檢查員。雖然工資隨著IT業水漲船高,但那是一種普通而平靜的生活。作為美國名牌大學的材料學博士,在自己的祖國從事尖端陶瓷材料研究,沒有security clearance問題,他可以成為最出色的材料學專家。

不是大陸人的華人又如何呢?1964年,年輕的李文和離開了令他失望的台灣,去美國讀博士。畢業後,他成為一名核專家,在美國能源部所屬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工作,是那裡受擁戴的精英科學家之一。李文和認同美國,熱愛這個給了他機會和富足的新家園。他踢足球,喜歡野外活動,還是個好丈夫、好父親。他經常參加學術活動,甚至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來中國進行學術交流。每次北京之行,他都和美國情報機構配合,了解中國核專家和核研究進展。有報道說,他的夫人早就是美國情報機構的合作者。然而,1990年代後期,因為中國的快速崛起,美國右派掀起了反華浪潮,其中主要的指責是中國竊取美國的核武技術。美國情報機構斷定,中國偷了美國的核彈頭微型化技術。但他們找不到根據,於是,華裔核專家李文和成了情報機構邀功請賞的替罪羊。

1999年底,並非武器專家的李文和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捕,從他工作了20多年的實驗室被除名,還喪失了退休金。美國聯邦調查局威脅用電椅處死他,就像當年用電椅處死向蘇聯泄漏核技術的羅森伯格夫婦。李文和被獨自關押在一個牢房裡,沒有窗戶,燈永遠開著,日夜不熄。他被戴上手銬腳鐐,還經常挨餓。世紀之交的2000年元旦,他獨自一人在囚室中挨過。李文和感到,美國政府明知他不是間諜,卻要逼他自殺,把案子作實。在被關押了9個月後,他被迫「認罪」,承認曾把一些毫無敏感性的公共信息數據下載到個人電腦里,以表明美國政府抓他有理,這才換取了釋放。現在,李文和依然認同美國,但他在新近出版的自傳里這樣寫道:

在被囚禁的無比孤寂的日子裡,我經常想,我也許犯下了人生中最大的錯誤,不該在1964年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使自己淪落到了今天的局面。獄中面壁,我不得不得出一個慘痛的結論:無論多麼睿智,無論如何勤奮工作,像我一樣的亞裔,像我一樣的華裔,永遠不會被美國社會所接受,永遠是「外國人」。

對於美國人而言,李文和是美國公民,卻是中國人。對於中國人而言,他是美國人。科學無國界,但對於來自被壓迫民族的科學工作者來說,他們註定有祖國,不管他們自己承認還是不承認。

在悲劇的祖國

在悲劇的祖國,成功的科學家依然是悲劇。

今年2月,美國《時代》周刊載文,抨擊巴基斯坦的「核彈之父」卡迪爾汗。1953年,17歲的卡迪爾汗入讀位於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的D.J. 理工學院,不久又去歐洲學習,獲得博士學位後在荷蘭從事原子學研究。1976年,當印度開始原子彈項目,40歲的卡迪爾汗回國,領導巴基斯坦的原子彈研究。20多年後,巴基斯坦擁有了原子彈,「核彈之父」卡迪爾汗成為國家英雄,兩次榮獲國家最高勛章。學校的教科書里記載著他的故事,全國各地的汽車上都印著他的肖像。他成了巴國知名度最高的人,比國家總統的知名度還高。

然而,在美國和西方看來,穆斯林國家是不能擁有核武器的,所以對巴基斯坦實行「制裁」。卡迪爾汗大概相信,原子彈能減輕穆斯林世界受到的壓迫和屈辱,試圖向其他穆斯林國家出售一些核技術設備。他顯然過於天真了,美國中央情報局早已盯上了他,在他的寓所和工作場所里都安插了間諜,甚至收買了他最親信的助手。現在,卡迪爾汗已被自己國家的政府逮捕,而且受美國情報人員的訊問。重壓之下,他不得不招供一切真相,甚至編造一切美國所需要的謊言,供其要挾伊朗等其他國家。
這就是「巴基斯坦國」。很幸運,中國不是這樣的。所以說,在悲劇的祖國,成功的科學家也是悲劇。

在成功的祖國

「科學無國界」的先決條件是祖國的成功。祖國是科學工作者成功的依託。

1996年,在北京中關村西北方,矗立起一座航天城。那裡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是僅次於美國休斯敦宇航中心、俄羅斯宇航中心的世界第三大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三年前,我在互聯網上讀過一篇文章,寫北京航天城的故事。

1998年11月21日,中國第一艘航天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發射中心升空,從點火升空到返回著陸,成千上萬條調度命令均由北京控制中心發出。擔任總調度的是年輕的申勁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神舟一號升空的那天,剛好是他25歲生日。一年後飛船返回時,申勁松發現飛行狀態有些不對。但他只有20秒鍾的時間決定如何處理,而決定的後果卻是巨大的。他作了決定,而且作對了。返回艙落地的一刻,申勁松失去了感覺,腿發軟,汗水從緊攥的拳頭中流出。這天,是他26歲生日—他已經在機房中呆了整整一年。到2002年神舟三號升空時,這個1973年出生的大男孩才不過28歲,卻已經連任三屆總調度。

事實上,整個北京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員都是青年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全部是中國自己培養的。與高能物理及原子彈不同,中國載人航天沒有經驗豐富、胸有成竹的專家領軍,就靠這些剛出校門的年輕人。現在已經成為控制軟體專家的歐余軍,1995年畢業於長沙國防科技大學,1998年開始負責遙控保障軟體的編寫。那是個決定飛船能否安全返回的關鍵性軟體,包括所有指令、指令鏈和注入數據,但卻沒有任何現成的資料可供借鑒,一切要從零開始。中國飛船能否安全回來,就全看這個25歲的小夥子了。整整兩年零八個月,歐余軍沒白沒黑日夜苦幹,終於把軟體做了出來。結果發現有問題,被推翻,全部的心血付之東流。小夥子傷透了心,一個人躲在機房裡失聲痛哭。中心的領導堅信哀兵必勝,堅持不換人,讓他繼續干。離飛船上天只剩下幾個月時間了,歐余軍成了拚命三郎,不管什麼時候,人們走進機房,都見他端坐在那裡冥思苦想,像個活菩薩。任務完成了,他的身體也垮了,得了腎積水,經常疼得滿頭是汗。這時,中國第一次飛船發射開始,一切全新,有許多軟體只有他一個人會發送指令。醫生護士把他從醫院抬到指揮大廳,邊輸液邊打鍵盤,在擔架上堅持了幾天幾夜。直到飛船返回後,他才被送回醫院做手術。

為什麼要講他們?因為在航天中心旁邊的中關村科技園區,他們的同學、朋友月薪上萬元。可在飛航中心,申勁松的月工資只有人民幣1300元。申勁松是這樣說的,「如果單從掙錢的角度,很多事情都幹不成了。外面的誘惑確實很大,但我既然幹了這個,就要認認真真地干。這個機遇不是每個人都能遇上。對一個人來說,一輩子能趕上一次就非常難得了。」

在那篇文章後面,有個跟帖:

1992年畢業前,酒泉來人,希望我們這些學控制的人去那裡工作,並且明確說是為了宇宙飛船工作。可我們當時想的都是出國、考研,對此漠不關心。在動員大會上,許多人插科打諢,胡言亂語,嘲弄帶隊的軍官。學校也沒起正面作用,只是應付了事,找了幾個拿不到學位的差生和來自邊疆地區的學生糊弄軍隊。十年了,我們這些人出了國,成了所謂洋博士、土博士,可老實說,都是行屍走肉,所學所用都在為外國人牟利,而且我們的所謂成果在他們面前是如此的淺薄、渺小、微末。是那些當年被我們嘲弄和不理解的同學們真正在為祖國奉獻著,我真不知道將來見面時如何面對他們。我們是逃兵,受良心的譴責。

為中國航天事業獻身的這群年輕人「成功」嗎?也許成功,也許不成功。也許有些將來成功,也許有些將來也不算成功。中國「兩彈一星」的元勛之一任新民院士早年在美國任教,如果沒有新中國的建立,他也許會留在美國過平靜的生活。1949年,34歲的任新民回到祖國,成為遠程導彈的材料專家,負責設計製造了發射中國第一顆衛星的「長征一號」火箭。1985年,任先生年已70,因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貢獻才為人所知。而在此前,並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所謂「成功」。他85歲時,國家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和「航天獎」。然而他說,「航天事業是集體的事業,個人的作用很小,很小。」

其實,這些成功的或者所謂「不成功的」的科學工作者都獲得了成功,因為他們的祖國成功了,祖國是他們成功最堅強的後盾。他們推動了共和國的進步,與共和國一道前進。人民會忘記很多事情,但將永遠尊敬和記住這樣一群人:他們為祖國生死攸關的重大事業當了螺絲釘。這些人不屈不撓,忠貞愛國,延續了關於中華民族的偉大神話,成為中國精神遺產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們從此懂得,即便是那些所謂「不成功」的科學工作者,他們與共和國重大進步聯系在一起的業績,也會博得同胞們永恆的紀念,為世世代代的中國科學工作者樹立榜樣。

科學工作者的祖國

祖國是個抽象概念,比起薪水、工作環境、僱主的招牌,乃至城市戶口、居住條件,祖國似乎是虛無縹緲的。

然而,中國的科學就是為「祖國」而興起的,是為挽救國家危亡而興起的。「科學救國」是中國第一批科學家的願望和動力,中國科學界向來有愛國主義傳統。國家的進步依賴科學。沒有科學,沒有現代科學精神的普及,沒有用科學精神取代迷信和蒙昧,沒有普及科學精神的現代教育,就沒有我們國家從貧弱走向強大富裕的今天。祖國依靠科學工作者,科學工作者背靠祖國,於是撐起了中國這棟大廈,這大廈也給科學工作者帶來了榮耀。數學家陳省身和物理學家楊振寧落葉歸根,就是這兩者之間相互依存關系的寫照。世界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以千百計,但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贏得諾貝爾獎,那榮耀屬於一個復興中的古老文明,屬於中國民眾億萬雙期待的眼睛。

祖國在哪裡?祖國就是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和這土地上的人民。祖國就在你面前,就在你的學位論文里,就在你的實驗室里,就在你每天就餐的食堂,就是你每天面對的同學、老師、同事。祖國的興亡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的行為積累起來的。當我們未來的科學家工程師們去廟里算命,買飯不排隊,甚至加塞兒,那就是國家落後的原因。如果念書只是為了出人頭地,不惜踩著別人往上爬,就不善與人合作,就會偷懶,走歪門邪道,就抄襲、剽竊、造假數據,甚至會把國家的科研經費「洗」出來給自己買汽車房子。這樣,我們的國家就落後,就貧困。

的確,中國仍然貧窮落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家,很多地方不如別人的家。在一個遍地小農的國家,我們好不容易建設起強大的工業,卻發現夜晚的天空沒有了閃亮的星斗,城市裡的空氣骯臟得令人窒息,茂密的森林變成了荒原,遼闊的草原變成了黃沙。空氣臟了,水不夠了,能源枯竭了,生物多樣性正在被迅速扼殺。綠色的中國變成了黃色的中國,黃色的中國又正在變成灰色的中國—到處都是扼殺生命的工業化學污染。於是,工業化了,我們的國家卻還是發展中國家,看不到成為發達國家的希望。不僅如此,我們的制度不合理,腐敗官員貪贓枉法,而給國家帶來光榮的宇航科學家卻只得到勉強糊口的工資。我們還有很多公民蒙受冤屈,卻投訴無門,正義不得伸張。

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們全體公民,特別是肩負著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科學家、工程師們,要一起來努力,用我們大家的手把這座房子撐住。

別人的房子再好,是別人的家;我們的房子再破,是自己的家。我們的家是我們乃至我們的父母兒女、兄弟姐妹的依託,能給我們遮風擋雨,給我們一份終極的歸屬感。為了撐住我們的這座簡陋的房子,為了把這座房子變成堅固舒適的廣廈,為了一個工業的而且是綠色的中國,科學工作者要時刻准備著,准備吃虧,甚至做出犧牲,正如北京航天城裡的那些年輕人。

我們不如別人,我們承認。但知恥而後勇。我們勇敢,我們不屈不撓,如愚公挖山不止,前赴後繼,世代努力,把國家建設成最好的家。這就是祖先留給中華精英們的忠誠精神。

忠誠是什麼?忠誠是:成不了一顆引人注目的茂密大樹,就成為樹底下的一粒泥土。這不是中國普通民眾所固有的精神,這是精英才有的精神。正是這種精英文化孕育了我們民族的希望和未來。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你的國家落後、貧困,所以出色的你在外不受尊重。你的國家先進、富裕、強大,你沒有成名成家,但永遠不敗,因為這國家的成功有你一份,你與國家共同進步。

中國的進步屬於世界

有人會說,畢竟「科學無國界」啊。你這不是狹隘民族主義嗎?不是的。第一,中國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強,加上海外的華人,大概接近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國的進步是對全人類進步的巨大貢獻。中國的貧困落後問題解決了,解決第三世界貧困落後問題的能力就會有決定性的提高,全世界的貧困落後問題也就接近於解決了。第二,科學無國界,但高科技有國界。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封鎖高科技,以保持他們對落後民族的壓迫、剝削。中國的進步,中國的科技進步,就是打破高科技的國界限制,就是對「科學無國界」的真正實踐,就是給全世界被壓迫、被侮辱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希望。因此,祖國的進步是中國科學工作者的神聖使命,這使命屬於世界,屬於全人類,是人類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講一個故事作為結尾。有位國民黨將領,從大陸敗退到台灣後,因為是敗軍之將,不被重用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他辭職去了南非,做點小生意過日子。那時南非與台灣關系密切,都自稱是反共的堅強堡壘。與美國一樣,那時候的南非還奉行種族隔離政策,比美國還嚴格。黃種人是有色人種,在公共汽車上必須坐後排座,前排的座位屬於白種人。四十年前的1964年10月17日,這位先生乘公共汽車,上車後,他習慣地往車後面走。司機對他說,你可以坐前排了,不用去後面了。老先生非常詫異,說:「我是中國人。」司機說,「我知道,我看出來了。」老先生說,「那,我不就應該坐在後面?」司機說,「難道你沒看今天的報紙?昨天中國爆炸了原子彈。能造出原子彈的民族當然是優等民族。從今天起,中國人都可以坐前排座。」老先生一下子就愣住了。過了一會兒,他淚流滿面地說,「這車我不坐了,我下車走路。」

是啊,對這位老先生來說,認同祖國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情,那裡面摻雜著無數個人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委屈與失望。紅色中國的強大為他掙來了前排座位,掙來了一個民族整體的尊嚴,掙來了世界的進步,卻也斷絕了他跟著蔣介石反攻大陸回家鄉的希望。

我們的家或許很醜陋。但那是我們自己的家。

(本文系作者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開學典禮上的演講,本刊略作刪節)參考資料: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946033792909312/20050705/579968.shtml

❼ 科學有什麼用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創造力

1,科學一點都沒用啊,什麼用都沒有,但是,你現在用的空調電風扇,電視機電腦,乃至房子,自來水,電力,都和科學掛鉤啊。

2,中國人沒創造力?只從古代的四大發明開始,中國一直在影響世界,沒有中國的四大發明,世界是個什麼鬼樣子?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沒有消失,沒有間斷的國家,我們該為中國感到自豪,雖然有點扯遠了,但是一個國家人民的創造力才是民族、國家強盛的根本,是中國現在很多地方比不上外國!可你想想!你用一個國家和全世界200多個國家比,你跟我說比不了?!這不是廢話!我們現在要想的是,從中國看世界,而不是從世界看中國!!!

❽ 科學創造著什麼

生產 力,人類文明!以及你的幸福!

閱讀全文

與科學能創造什麼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