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饅頭,是誰發明的
諸葛亮
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軍隊車馬准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遂生一計,即命廚子以米面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從此,在民間既有了「饅頭」一說,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麵塑行的祖師爺。明代郎瑛在其筆記《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裡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復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現在的饅頭。而有餡的,則成為包子。
各地關於饅頭和包子的稱呼
目前,中國在江浙滬地區,仍然把帶餡不帶湯的饅頭叫做「饅頭」,而不帶餡的叫做「白面饅頭」。而「包」是指帶湯的。如蘇州湯包。這和北方不一樣。北方話中,帶餡的即為「包子」,不帶陷的叫做「饅頭」。
『貳』 饅頭最早是誰發明的…
饅頭現在已成為中國人的主食之一。提起饅頭可謂歷史悠久,它源於中國。據傳在三內國時期,諸葛亮容為安定後方而進軍西南,在橫渡瀘水時,因瘴氣熏天,毒液漫流,過河士兵中體弱者多觸水致死,軍隊難以挺進。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於是命殺牛宰豬,包成面團,投於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在古代,「饅頭」文化是豐富的。宋代詩人陸游曾有詩句:「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餚。便覺此常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詩後自注道:豬肉作饅頭之餡。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說廟里做饅頭,說明清代時期饅頭已擴大了食用范圍。「饅頭」也出國門,走進了日本,如「秦良饅頭」,曾很受日本僧賞識。
現在,隨著國際上使用酵母的普及,特別是在中國的普及,饅頭已是多樣化了,工藝已經有很大的改善,製作也更精美。現在饅頭不光是注重口感,還注重營養和保健,越來越為人們的健康著想。
『叄』 饅頭誰發明的
饅頭的起源來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源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里,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用49顆人頭祭供。"諸葛亮想到這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做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
『肆』 饅頭是誰發明的
在高承《事物抄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
饅頭,又稱之為饃、饃饃(僅限於晉語、閩方言有此稱呼),中國傳統麵食,以麵粉和水發酵後蒸制而成,外形通常是半球形、長方體,大小從直徑4厘米左右到直徑15厘米左右均有。中國北方傳統上以饅頭(華北、東北、西北地區)或面條(西北、華北、中原)作為主食。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由此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饅頭,如白面饅頭,玉米面饅頭、菜饅頭、肉饅頭、生煎饅頭、油炸饅頭,叫法也不盡相同,北方也有稱之為蒸餅、炊餅、餑餑、饃等,江南一帶則只有「饅頭」一說。
饅頭有利於保護胃腸道,胃酸過多、脹肚、消化不良而致腹瀉的人吃烤饅頭,會感到舒服並減輕症狀。
『伍』 三國時期有饅頭或者餅嗎,誰發明的,諸葛亮
有,諸葛亮發明的。
諸葛亮佂孟獲後,回來時候遇到一條河漲水,過不去。
據說要用人頭祭奠,但是諸葛亮不想殺人,就用面做成頭的形狀,成為「蠻頭」,後市稱之為「饅頭」。
『陸』 誰發明了饅頭
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 軍隊車馬准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遂生一計,即命廚子以米面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從此,在民間既有了「饅頭」一說,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麵塑行的祖師爺。明代郎瑛在其筆記《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裡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復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現在的饅頭。而有餡的,則成為包子。
『柒』 三國演義中,饅頭這樣東西是誰發明的
饅頭是三國來的諸葛亮發明的源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
按習俗需要拿17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
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
另表:饅頭原來是因為做了是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捌』 饅頭是誰發明的
諸葛亮
饅頭的由來
饅頭是三國的諸葛亮發明的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回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答
按習俗需要拿17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
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
另表:饅頭原來是因為做了是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討伐他。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另一個辦法:用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因為稱「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玖』 饅頭是誰發明的
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 軍隊車馬准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遂生一計,即命廚子以米面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從此,在民間既有了「饅頭」一說,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麵塑行的祖師爺。明代郎瑛在其筆記《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裡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復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現在的饅頭。而有餡的,則成為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