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胡思亂想的人擁有創造性天賦嗎
胡思亂想和創造性天賦有什麼關系,沒什麼關系,幾率很小!
⑵ 如何擺脫恐懼
[文] 克里希那穆提 -------------------------------------------------------------------------------- 我們是害怕事物本來的樣子,還是害怕我們認為的樣子?比如說死亡,我們是害怕死亡的事實,還是害怕死亡的觀念?事實是一回事,而事實的觀念又是另一回事。 克:這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需要高度的注意力。而且如果我們沒有充分地探索,去體驗我們探索的每個步驟,到最後,我們仍然無法免於恐懼。 恐懼是什麼意思?恐懼什麼?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恐懼,而我們不需要去分析每種類型。但是我們能看見,當我們不完全了解關系時,恐懼便會存在。關系並不是只存在人與人之間,而存在於我們和自然、我們和財產、我們和觀念之間。而只要不完全了解關系,就一定有恐懼。生活是種種的關系。活著就要有關聯,而沒有關系就沒有生活。沒有任何事物能孤立存在,而只要心靈尋求孤立,就一定會有恐懼。所以,恐懼不是抽象的事物,它只有在和某事有關聯時才存在。 現在的問題是。首先,要克服任何事物,必須一再地戰勝它。但沒有問題最終能被克服、戰勝的,它只能被了解,而不是克服。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過程,而克服的過程,只會導致了進一步的混亂和恐懼。與一個問題抵抗、主宰、爭斗或築牆防衛,只會製造更進一步的沖突。然而,如果我們能了解恐懼,逐步地進入,探究它所有的內容,那麼恐懼便無法以任何的形式回來——而這也就是我所希望我們現在能做的。 我說過,恐懼不是抽象事物,它只存在於關系中。那麼,我們所謂的恐懼是什麼意思呢?終究,我們害怕不存在,沒有改變。現在,當有害怕不存在、不進步的恐懼,或對未知、死亡的恐懼時,可以借著決心、結論或選擇來克服嗎?當然不行。只有壓抑、升華或替代造成了進一步的抗拒,不是嗎?所以,恐懼不能借著任何規條或抗拒的形式來克服的。尋找答案,或經由知識、口頭的解釋,都無法從恐懼中獲得自由的。 現在,我們在害怕什麼呢?我們是害怕事實或關於事實的觀念嗎?請注意這點。我們是害怕事物本來的樣子,還是害怕我們認為的樣子?比如說死亡,我們是害怕死亡的事實,還是害怕死亡的觀念?事實是一回事,而事實的觀念又是另一回事。我是害怕「死」這個字,還是事實本身?因為我害怕這個字、這個觀念,我就從來不了解事實,沒有看到事實,沒有和事實有直接的關系。只有當我和事實有完全的交流時,才沒有恐懼。但是如果我沒有與事實交流,就會有恐懼,而只要我對事實有觀念、意見、理論,和事實就不會有交流。所以我必須非常清楚:我害怕的到底是字、觀念還是事實?如果我與事實面對面,沒有什麼好了解的,事實就在那裡,而我可以處理它。但是如果我害怕這個字,那麼我就必須了解這個字,深入探究這個字的含義是什麼。 比如說,有人害怕寂寞,怕痛、怕寂寞的痛苦。的確,恐懼的存在是因為人從不真正地正視寂寞,人們從不願和它完全地交流。當人們對寂寞的事實完全開放自己,就能了解它是什麼。但是人們的觀念、意見,是基於以前的知識,而就是這個觀念、意見和以前的知識,創造了恐懼。所以,恐懼顯然是命名、稱呼、投射符號以表現事實的結果,也就是恐懼和用字是分不開的。 所以,我對事實的意見、觀念、經驗和知識,都會造成恐懼。只要把事實言語化——給予事實一個名稱,然後認同它或譴責它——只要思想如旁觀者一樣判定事實,就一定會產生恐懼。 思想是過去的產物,它只能經由口語、符號、印象存在。只要思想干擾事實,就一定會有恐懼。 所以,是心靈創造出恐懼,而心靈是思考的過程。思考使用言語來表現。你不能沒有文字、符號、印象地思考;這些印象是偏見、是先前的知識、是對心靈的理解,投射在事實之上,而從其中就誕生了恐懼。只有在心靈能夠看清事實,沒有詮釋,沒有命名、沒有貼標簽,才有免於恐懼的自由。這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那些我們有的感情、反應和焦慮,迅速地被心靈認同,並予以命名。嫉妒的感覺就與「嫉妒」一詞認同。現在,有沒有可能不去認同一種感情、並在沒有為它命名的狀況下去看待一種感情嗎?為感情命名可讓它持續下去,增加力量。當你為恐懼命名的時候,你就強化了它,但如果你沒有命名,只是看著那種感覺 ,你會發現它離開了。因此,如果人希望完全免於恐懼,必須了解命名、投射符號、印象以及給事實命名的全部過程。也就是,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時候,才能有免於恐懼之自由。認識自己是智慧的開端,是恐懼的終點。 克:為什麼我們想要永久擺脫慾望?你稱為性的慾望,別人稱之為依賴、恐懼的慾望等等。我們為什麼想要永久擺脫任何慾望呢?因為那個特定的慾望在煩擾我們,而我們不想被打擾。這就是我們所有的想法,不是嗎?我們想要自我封閉,不被打擾。也就是,我們想要孤立,但是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孤立存在的。在追尋上帝的過程中,所謂的宗教人士正在尋求完全的隔絕,從而不再被打擾,但是這種人不是真正虔誠的。真正虔誠的人是那些全然了解關系而沒有問題、沒有沖突的人。並不是他們不被打擾,而是因為他們不尋求確定,他們了解打擾,因此,不會因為安全的慾望而產生自我封閉的過程。 現在,這個問題需要深入的理解,因為我們正在處理感覺,就是思想。對最大部分的人來說,性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們變得沒有創意、害怕、封閉、阻絕了各種方向,性是他們發現的唯一能放鬆的事情,可以暫時地逃避。在短暫的自我放逐中,「我」與它所有的麻煩、混亂和煩惱都消失了,而產生了極大的快樂。借著忘卻自我,會產生穩定感和放鬆感,我們在宗教、經濟方面沒有創造性,在其他方面也一樣,因此,性變得極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是像留聲機一樣地記錄,重復我們所學過的語句;在宗教上我們是機器人,機械化地追隨神職人員;在經濟和社會方面,我們被環境的影響約束、綁死了。我們能有任何放鬆的機會嗎?顯然不行;而沒有放鬆,就會有挫折。這就是為什麼性行為,是一種放鬆,會成為我們如此重要的問題。而社會通過廣告、雜志、電影來鼓勵,並且刺激它。 只要這種心靈——就是結果,是感覺的焦點——把性看作解放的方法,性一定會出問題;而只要我們無法廣泛地創造,不只在某一特定的方面,這個問題就會持續下去。創造與感覺無關。性是屬於頭腦的,而創造力不是頭腦的產物。創造力從來就不是頭腦的產物、思想的產物,而性是一種感覺,也絕不可能是有創造力的。它可能會生出嬰孩,但這顯然不是創造力。只要我們依賴感官來解脫,以任何形式來刺激,一定會有挫折,因為頭腦已經變得無法明白創造力是什麼了。 這個問題不能借著任何的戒律、禁忌、社會的公告或制裁來解決。只有當我們了解頭腦的全部過程時,才能解決,因為頭腦是性。它是頭腦的印象、幻想和影像,這些刺激使它成為性,而當頭腦是感覺的結果,它只會變得愈來愈感官了。如此的心靈是無法具有創造力的,因為創造不是感覺。只有當心靈不再追求任何形式的刺激,不論外在或內心的,它才可能全然地安靜、自由,而只有在那種自由中才有創造。我們已經使性進入了某種醜陋的東西中,因為它是我們僅有的私密感覺,所有其他的感覺是公開、開放的。但是只要我們以任何形式的感覺當作解脫的方法,它只會增加問題、混亂和麻煩,因為解脫無法經由尋求結果而來到。 發問者想要永久了結性的慾望,因為他有個思想是:那時他的所有干擾都會消失,這也就是為什麼他要尋找、努力的原因。這種努力使他無法自由地了解心靈的過程。只要心靈尋求永遠沒有任何干擾的狀態,就會封閉起來,而因此無法有創造力。只有當心靈從希求達成某事,從追求成功的慾望中解脫出來,從而沒有恐懼時,它才可以全然安靜。只有在那個時候才可能擁有創造力。 克:我希望你不只在聽文字表面的意義,因為它們會是另一種誤導,浪費時間。但是如果你是真的去體驗我們所討論的事,那麼它們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即使你用有意識的心靈去了解文字,如果你體驗過,那麼無意識的心靈也參與了。有這樣的機會,無意識會顯示它的全部內容,從而引發完全的自我了解。所以我希望你不只在聽談話,而實際地去經驗我們談到的事。 愛是一種感覺嗎?愛是一種心靈的產物嗎?你能想一想愛嗎?你能想到愛的對象,但是你不能想到愛,是嗎?我能想到我愛的人,我可以有個畫面、人的印象,回憶我們關系中的那些感覺。但愛是感覺、回憶嗎?當我說「我想要愛與被愛」,這難道不是一種思想和思想的反應嗎?思想是一種愛嗎?我們是這么認為,不是嗎?對我們來說,愛是一種感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所愛的人有一種影像;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思念他們、依賴他們的原因;這就是思想的過程,不是嗎? 目前,思想在各方面受到挫折,因此它說:「我在愛中發現快樂,所以我必須要有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緊黏著所愛的人、為什麼我們想在身體及心理佔有所愛之人的原因。我們創造法律以保障我們所愛的事物,不管是人、鋼琴、財產、觀念或信仰,因為在佔有中——與它所有的嫉妒、恐懼、懷疑和焦慮——我們會覺得踏實。所以,我們已使愛變成心靈的產物,而且裝滿在心中。因為心是空虛的,心靈就說:「我必須有那種愛。」而且我們借著妻子、丈夫以充實我們自己。經由愛,我們試著變成某種人物。也就是說,愛變成有用的東西,我們利用愛,當作手段來達到目的。 所以,我們已使愛變成一種心靈的產物。心靈變成愛的工具,而心靈只是感覺。思想是記憶對感覺的反應。沒有了符號、文字和形象,就沒有記憶,沒有思想。我們知道所謂愛的感覺,我們也緊靠著它。而當它失敗時,我們需要相同感覺的其他感情。所以,我們愈培養感情,我們就愈培養出所謂的知識——這只是記憶而已——而愛就愈少。 只有當你了解心靈的全部過程時,才能有愛。愛不是屬於心靈,而你不能思考愛。當你說「我想要愛」,你就正在想它,你正在渴望它,這是一種感覺,達到目的的手段。因此你要的不是愛,而是刺激。你需要一種手段以充實你自己,不管是人、工作或特別的刺激等等。的確,那不是愛。愛只有在忘卻自我,和借著認識自己以解脫自己時,才會出現。借著認識自己帶來了解,以及當心靈的全部過程完全顯示出來並得到了解時,你就會知道愛是什麼。然後你會發現愛無關乎感覺,不是滿足的手段。愛是自發的,沒有任何結果。愛是存在的一種狀態,而在這種狀態中,「我」伴隨著對它的認知、焦慮和佔有都不見了。愛不能只是「自己」的活動,不管有沒有意識,它持續地存在著。所以說,了解自我、了解認知的中心是「我」是非常重要的。紐約·一九五〇年六月十八日
⑶ 如何面對恐懼
近日,楊冪突然在微博上致歉:「很抱歉,也很內疚,這次自己沒能成功克服內心的恐懼…」。原來,在綜藝《密室大逃脫》里,面對從高空跳下的艱巨任務,她因恐懼而崩潰大哭,放棄了挑戰。
KY作者 / 夏超
編輯 / KY主創們
References:
Chisholm, D. C., & Hurley, J. D. (1994).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fear. Psychological reports, 74(3), 847-850.
Kounang,N.(2015).What is the science behind fear?.CNN.(Kounang,2015)
Lieberman, M. D. (2013). Social: Why our brains are wired to connect. OUP Oxford.(Lieberman,2013)
MHF.(N.D.).How to overcome fear and anxiety.mentalhealth.
Rokke, P. D., & Rehm, L. P. (2001). Self-management therapies.
Sagar, S. S., & Stoeber, J. (2009). Perfectionism, fear of failure,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The central role of fear of experiencing shame and embarrassment.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31(5), 602-627.
Thompson, G. (2006). Fear: The Friend of Exceptional People. Summersdale Publishers LTD-ROW.(Thompson,2006)
Wikihow,& Griffin,T.(N.D.).How to Overcome Fear.wikihow.
Zenasni, F., Besancon, M., & Lubart, T. (2008). Creativity and tolerance of ambiguity: An empirical stud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42(1), 61-73.
⑷ 恐懼的根源在於自尊感低嗎
當你的自尊感低下的時候,你經常會為恐懼所左右,害怕現實,覺得生活於此間不踏實。你害怕事實,無論是關於自己或他人。你拒絕他們、排斥他們、壓制他們。你害怕自我偽裝的崩塌、害怕拒絕、害怕失敗的恥辱,有時甚至害怕成功帶來的責任。你生活更大的目的在於避免痛苦而非體驗歡樂。
那些在充滿「挫折」、「消極」的自我心像以及各種批評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經常會成為吹毛求疵的人,缺乏足夠的自尊。「害怕被拒絕」的恐懼因此成為「害怕變化」,於是他們隨波逐流,追求與社會制度相配的安全與地位,不敢「輕舉妄動」。「害怕變化」最後成為「害怕成功」,「害怕成功」幾乎和「害怕被拒絕」一樣強烈。
「害怕成功」之所以會充斥在我們的社會中,原因在於我們小時候所受的教育。在嬰兒時期,我們一直被撫抱,接著,我們開始知道,有許多事情是我們做不好的,有許多事情是我們不應當去做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會在電視上看到心目中的英雄,彼此互相指責、互相殘殺、互相破壞對方的生活,然後,奇跡般地在最後關頭完成任務。我們在家中看到心目中的模範人物——我們的父母為金錢問題困擾,有時候也不是那麼相愛,可能他們收看「歡樂家庭」的晚間電視新聞時,還會厭惡地搖著頭。在我們以10多歲青少年或小大人的身份踏入這個世界之前(現在的小孩子,呆在「家庭旅館」的時間越來越長了),我們得到了這樣的指示:今天的世界,比我們父母那個時代糟多了。我們被警告說,由於物價的關系,我們將永遠無法擁有一棟很好的房子,我們現在只能盼望住進一棟12層高的狹小的公寓里。
所有這些令人泄氣的現象中,又產生了一種最奇怪的矛盾現象,我們的父母對於沒有太多時間陪伴我們享受美好時光而感到深深地愧疚,因此他們企圖收買我們的愛,於是供給我們大量的金錢,以及各種他們無法享受的物品,最後,他們卻告訴我們,出去奮斗,為自己的權益去奮斗,要幹得比他們好。同時,他們還對我們做了很微妙的暗示提醒:「既然我們對你的前途做了這些重大的犧牲,那麼,你絕對不能失敗。」
結果我們就產生了「害怕成功」的後遺症,甚至對任何嘗試都恐懼。它的特點就是拚命為自己做合理的解釋,以及盡量地拖延。「我無法想像自己獨自獲得成功。」「我可以替你辦妥這件事,但我無法替自己辦妥。」「我按照他們通知,在早上8點30分就去應征,但我到了那兒,應征的隊伍已經排了半條街道,所以,我就離開了。」「我很願意做這件工作,但是我沒有足夠的經驗。」「我會把那件事辦妥的,只要我有充分的時間……在我退休之後。」
大多數人都了解,普通人只要運用想像力,就能發揮創造力。他們都曾經閱讀過一些偉人傳記,這些偉人本來也都是普通人,他們都是在克服重大的缺點與障礙之後,才成為偉大的人物的。但一般普通人,卻無法想像這種情形會發生在他們自己身上。他們使自己安於平凡或失敗,並在希望與嫉妒中度過一生。他們養成了回顧過去的習慣(加強了失敗的意念),並且幻想同樣的情形會再出現(預測失敗)。他們受制於別人所定下的標准,因此,經常把目標定得高不可及。他們既不真正相信夢想能夠實現,也未充分准備有所成就,因此,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
失敗已固定在他們的自我心像中,就在似乎已有突破達到頂點或真正進展的時候——他們卻把它弄砸了。事實上,對成功的恐懼感,使他們拖延了成功所必需的准備工作以及創造的行為。而為失敗所找出的合理解釋,正好可以滿足這種微妙的感覺:「如果你們也經歷過我的遭遇,你們也不會有所進展的。」
如果我們感到自己無法理解必須應付的現實生活的至關重要的部分,如果我們以無助的心態面對生活中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因害怕成功或害怕失敗而不敢堅持理想,如果我們感到現實是自尊感的敵人(或假設它是),那麼這些恐懼會挫傷我們的意識的效力,並進一步使問題惡化。
對待生活的基本問題,如果我們以這樣的態度,如「我是誰,怎麼會知道!」「我是誰,怎麼會判斷!」「我是誰,怎麼能肯定!」或者「有意識真危險」,或者「努力去理解、去思考都是徒勞」,那麼在起步時我們已經傷殘了。若連自己都認為自己的追求不可能實現或無價值,那麼我們還會努力求索嗎?
我們的自尊感並不能決定我們的思想,它們之間的關系沒有那麼簡單。自尊感影響的是我們的情感推動力。我們的情感趨向於鼓舞或滯後我們的思想,推動我們追求或躲避事實、真情或現實,引導我們趨近或遠離成功。
⑸ 你究竟為什麼會產生恐懼心理
恐懼是一種全球性的消極心理,它到處壓迫著人們。在人們的恐懼中,有很多是年幼時某種價值觀受到威脅後產生的後遺症。
心理學家將恐懼分為兩類,一類是「害怕被拒絕」;另一類是「害怕成功」。
「害怕被拒絕」的恐懼往往是因為小時候受過批評。這些批評則來自父母、親戚或老師,而最嚴重的是同輩夥伴的批評。這些批評把我們和錯誤連接在了一起。
不妨聯想一下,幼年時期,如果我們犯錯誤或失敗時,父母的反應是什麼?「壞孩子」「淘氣鬼」「再不乖,就把你趕出去」「不聽話,壞人來了就把你賣給壞人」。父母一時無心的責備,無形中給孩子的行為貼上了標簽。然而不幸的是,孩子對自己的行為並無認知能力,於是造成了行為與觀念的混淆,從而導致了不安的後果。入學後玩伴又會給你取些綽號:「大頭」「四腿田雞」「糊塗蟲」「竹竿」「雀斑」「胖子」「齙牙」。
一個人上了大學或進入了社會,情況並未改善,這時經常被別人批評:「無聊」「刻薄」「呆板」「假認真」「頑固」「粗野」「虛偽」「激進派」。在充滿挫折、消極的綽號以及各種批評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經常會成為吹毛求疵的成年人,缺乏足夠的自尊。「害怕被拒絕」的恐懼因此成為「害怕變化」。他們隨波逐流,追求與社會制度相配的安全與地位,不敢「輕舉妄動」。
「害怕成功」充斥在我們的社會中,原因在於我們小時候所受的教育。嬰兒一直被撫抱,接著孩子開始知道,有許多事情是做不好的,有許多事情是不應當去做的。孩子也從電視中看到,許多演員在戲中互毆、廝殺、破壞別人的生活等等,但每當節目終了,一切也就恢復正常了。這種種變化,在孩子心中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未成年的孩子在踏入社會前,都是住在家中。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父母相偕外出工作。家,成了每天住宿的旅館。孩子們今天的遭遇,比起當年父母未踏入社會前的遭遇惡劣了許多。由於人口的膨脹,人們住的往往都是十幾層的住宅,住宅旁是大馬路,活動空間狹窄,以至孩子自小養成凡事將就的心態。在所有這些令人泄氣的現象中,還有一種現代流行的反常行動,父母在子女年幼時因為工作的緣故無法盡心照顧、愛護子女,因此在父母心中產生了強烈的內疚,他們往往用金錢來彌補自己的不安,藉此換取孩子的愛。他們還對孩子做了微妙的暗示和提醒:「既然我們對你的前途做了這些重大的犧牲,你將來一定要好好乾,一定要勝過別人,絕對不能失敗。」結果使孩子產生了「害怕成功」的心理,甚至對任何嘗試都感到恐懼。它的特點就是拚命為自己找合理的解釋,以及盡量地拖延。「我無法想像自己獲得成功。」「我按照他們的通知,在早上8點30分就去應征,但我到了那兒,應征的隊伍已經排滿了半條街道,所以,我就離開了。」「我很願意做這份工作,但是我沒有足夠的經驗??」「我會把那件事辦妥的,只要我有充足的時間??在我退休之後。」
大多數人都了解,只要運用想像力,就能發揮創造力。人們都曾經閱讀過一些偉人傳記,這些偉人本來也都是普通人,他們都是克服重大的缺點與障礙之後才成為偉人的。但人們卻無法想像這種情形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於是便使自己安於平凡或失敗,並在希望與嫉妒中度過一生,並養成了回顧過去的習慣(加強了失敗的意念),並且幻想同樣的情形會再出現(預測失敗)。由於人們受制於別人所定下的標准,因此經常把目標定得高不可及。他們既不相信夢想能夠真正實現,也未充分准備有所成就,因此,許多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
事實上,對成功的恐懼感,使人們拖延了成功所必需的准備工作以及創造性行為。而為失敗找出的合理解釋,正好可以滿足這種微妙的感覺:「如果你們也經歷過我的遭遇,你們也不會有所進展的。」
恐懼症患者對付恐懼感所採取的方法都是盡可能地躲避,期望這樣去克制內心極度的、持久的不安全感。然而,正是躲避行為製造了一個惡性循環,使不安全感持久存在。讓人的行為越發受限制,使人的自信也越發減少;越缺乏自信,恐懼感也就越強。
恐懼是一種強烈的心理體驗,是由心理作用引起的一系列身心變化,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人類心理應變的一種本能。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了解恐懼產生的原因和表現,通過身體的或心理上的治療最終戰勝恐懼。
⑹ 情緒:如何將恐懼,憤怒,嫉妒蛻變為創造性的能量
任何情緒的轉化都是不能有沉溺,這就需要自我覺察力,這可以通過心理成長得到提升。
⑺ 怎樣克服焦慮恐懼心理
降低對自己的要求
一般來講爭強好勝——事事都力求完善,事事都要爭先——的人容易緊張和焦慮。花有千種,人生各異。各人有各人的長處和優勢,追求事事超人,樣樣在前,既無可能也無必要。有些地方你不如他人,但卻在某一方面你比別人強。所以你要認清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放低對於自己的要求,凡事從長遠和整體考慮,不過分在乎一時一地的得失,不過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自然就會使心境鬆弛一些。
轉移關注點
如果緊張焦慮來自面臨的事情沒有辦法解決,不要陷入此景的糾結和對抗中,這只會讓你情緒變得更糟糕。暫時轉移注意力,是緩解當下情緒的有效方法,你可以把視線轉向窗外,使眼睛及身體其他部位適時地獲得鬆弛;或是做八到十個深呼吸,接著讓身體活動起來;也可以回想一件讓你輕鬆快樂的事情;再者,可以看一些幽默片可以有效的釋放我們的焦慮,如果你本身是一個幽默的人,嘗試在跟人交流的時候表現出來。你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來選擇適合的方式。
停止貼標簽
貼標簽會導致自我誇大、強化症狀。國內心理專家李宏夫老師指出:關於焦慮症的各種知識信息越來越多,但真正能給焦慮症患者幫助或是有價值的卻寥寥無幾。由於焦慮症患者沒有良好的內心防禦機制,往往會把自己的狀況與其對照,造成內心更大的壓力和負擔,更有甚者起初只是一些焦慮、緊張的小情緒,最後卻被自己強化為較復雜的焦慮症。所以,不要輕易地給自己貼標簽。
幽默一點
幽默對消除緊張焦慮有神奇的效果,研究發現那些處於緊張狀態下的人往往更容易發笑。實際上發笑就成了發泄緊張焦慮的一種方法。所以在緊張的時候聽一聽郭德綱的相聲會比較有幫助。如果你平時就是一個有幽默感的人,你可以將其表現出來達到緩解緊張焦慮的目的。
⑻ 如何建立創造力自信心
要有足夠的實力,創造力的話,想像力高的人一般創造力都不錯,多想想你沒有想像過的東西,再創造出來,慢慢的,你的創造力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