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格律
格律是指一系列中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准則。
中國古代近體詩、詞在格律上要求嚴格,其他如古體詩、現代詩歌、歐化詩歌等沒有確定的、嚴格的格律要求。
1、起源年代:南北朝齊梁時期
2、主要題材:四律,五律,七律,絕句
3、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安石,李商隱
4、相關書籍:《切韻》《廣韻》《平水韻》
(1)格律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1、格律的來由:
格律本是來自音樂,在音樂散佚後,經研究者總結古詩歌的共同規律,便形成了如今的格律。
2、格律的要素:
般有四大要素:用韻、平仄、對仗、字數。其中律詩最為嚴格,必須滿足全部要素。近體詩中的絕句以及詞、散曲一般不需要對仗。古體詩相對最為寬松,一般只有不嚴格的用韻的概念。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么叫,我們也跟著這么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的「齊梁體」和楚辭,其他的都被稱為古體。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格律
Ⅱ 宋詞格律派的始祖是
周邦彥
格律詞派起源於唐末、五代的花間派,盛行於宋代詞壇,是詞家的主要流派之一。
南宋苟安,一些詞家逃避現實,學習周邦彥,專在詞的藝術技巧上下功夫,刻意求工,重視聲律,講究辭藻,形成了詞史上的格律詞派。從詞史的角度看,格律詞派產生有其主客觀的原因,客觀上,是格律詞派不滿辛派詞人的豪放叫囂,矯枉過正。
主觀上,是姜夔等人沒有蘇辛的政治地位和胸襟氣度,他們不滿社會現實而又不敢正視,於是走上了鑽研聲韻,探討技巧的道路,在詞的格律技巧上有著重要的貢獻。
格律詞派的創始人和代表是姜夔,其他還有吳文英、周密、張炎、王沂孫等人。
南宋後期於辛詞外別立一宗的是姜夔。姜上承周邦彥,下開格律詞派。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為自度曲,如《揚州慢》等自度曲十七首,均旁註音譜,是現存宋人詞集中僅見的完整的詞曲譜(經夏承燾先生研究,使之重為世人所知)。
其時及稍後詞壇較有影響者如吳文英、史達祖、王沂孫、周密、張炎等人,均以音律之講究、辭句之精美為權輿,重形式而輕內容,與辛派詞人走了相反的道路。倒是宋末文天祥以及劉辰翁的一些詞作,成為辛棄疾、陸游等愛國詞的嗣響。
Ⅲ 詩詞曲格律的由來
有的是根據一定的音律定的詞牌 有的是第一個人寫了一首詞 然後這首詞出名了 後面就有人根據第一首詞的音韻格式填了別的詞 比如李白寫了一道《菩薩蠻》,某人覺得這首詞寫的很好 所以他也想寫一首 就照著李白的律重新填一些詞 再後來又有人按照這個詞律填 這樣就形成了新的詞牌
Ⅳ 新格律詩的代表人物是誰:
1923年,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人發起成立新月社,開始是個俱樂部性質的團體,共後,因提倡現代格律待而成為在詩壇上有影響的社團。
新格律詩派因此逐步形成,由於新格律詩派源自於新月社,所以也稱為新月派。
1925年,聞一多回國,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並於1926年4月1日創辦《詩刊》,團結了一大批後期"新格律詩派"的新詩人。
新格律詩派是中國新詩史上活動時間長並在創作中取得了較高成就的詩派。新格律詩派提出了「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提倡格律詩,主張詩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講究文辭修飾,追求煉字煉意,其鮮明的藝術綱領和系統理論對中國新詩的發展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新格律詩派詩人中,徐志摩是最有代表性的傑出詩人。
Ⅳ 近體詩是誰提出的
近體詩,這是與「古體」相對而言的詩體;也稱今體詩。它是指唐代形成並定格的格律詩體。由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求四聲、八病等聲律、對偶的新體詩發展而來,至唐初沈佺期、宋之問時始定型,為唐以後人常用的詩體,因與古體詩相對而言,故稱。其字數、句數、平仄、對仗和押韻都有嚴格的規定,主要類別有律詩和絕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別(六言較少見)。絕句每首四句;律詩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稱排律或長律,偶有六句三韻的律詩,稱為三韻小律詩。
古體詩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漢族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范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系,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 ,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來避律。
Ⅵ 格律詩音響創始人是誰有這么回事嗎
小說不大真的
Ⅶ 詩詞中的平仄韻律究竟是什麼時候又是什麼人規定的
我國古代文學的重要形式是詩歌,兩千多年來薪火相傳。但關於詩詞歌賦和對聯平仄韻律的發端,比較權威的說法是,南朝齊時由沈約等人最早開始研究的。《南史•陸厥傳》中記載:「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跳,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彀。汝南周顆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為四聲。 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 世呼為永明體。」
可見,「永明體」產生的過程,就是發現四聲,並將它運用到詩歌創作之中。
唐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都有文人墨客研究詩詞韻律並撰寫成小冊子來規范約束詩詞曲韻律使用,保證了這些作品的優美動聽以及傳唱不衰。古人也有很多關於推敲詞句的典故 ,成為文壇佳話。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的《聲律啟蒙》成為最有代表性的普及型讀物,適合幼兒和青少年學習使用,是一本典範的詩詞聲律教科書。作者是車萬育,該書在聲韻研究方面成為獨具一格 影響深遠的範本,後期多人效仿,但無出其右。
Ⅷ 是誰發明的古詩具體,有朝代
和古詞分別在盛唐和晚宋到達了頂峰。作為地球上最復雜的漢語文學,唐詩內宋詞成為世界古典文學里一容顆最燦爛耀眼的明珠。
唐宋人的貢獻包括了詩詞格律的音樂化、規范化。唐詩宋詞有極其嚴格復雜的格律,所以,我們國家需要有一些專業人才去終身研究古文字、古漢語、古典文學、古典詩詞,特別是唐宋詩詞的格律。
詩詞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音調、用韻、章法。其中以音調最為重要,用韻為其次。
那什麼叫韻呢?每個中國字的發音由聲母、韻母所組成的,韻母相同的字稱為同韻字。古人沒有拼音,為了方便使用,只能把若干同韻字組成韻部,並把具有代表性的字作為部的名稱,而裡面全是韻母相同的字。
古人的聲調音韻和今人有很大的差異,要研究古詩詞聲調音韻是非常復雜的。古代沒有錄音機,後人只能從前人的詩歌作品和有關音韻的書籍去推斷。
Ⅸ 詩詞格律中的平仄最早是誰定的
一般規定,一聲二聲是平聲,三聲四聲是仄聲,記住這些,平仄就明白了。不過,因為古人發音和今人不一樣,你就別糾結陽平什麼的了!下一步,好好注意個別字的今平古仄,或者平仄一樣,或者平仄一樣,字意思不一樣,你把這些資料搜索以下。隨時查閱!你目前的任務是寫詩,出作品,至於出律了,再修改就可以了!
Ⅹ 律詩最早是由誰提出的
律詩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就開始出現廣義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問定型狹義七律,其成熟於中晚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仗。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廣義律詩允許失粘,狹義律詩不允許失粘。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
廣義律詩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許拗格存在,允許三仄尾。如崔顥的【黃鶴樓】就是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