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了語言

創造了語言

發布時間:2021-10-24 17:49:24

1. 是誰創造了語言和人為什麼要創造

1語言是人類為了交來流和適應生產力源的發展的必然的產物
2中國的語言傳說是一個叫倉頡的人發明的,我認為語言最先的創造是又人類在實際的生活中創造的,最先的語言只是一個音的表達,後來人們慢慢習慣了稱呼這個東西的固定發音,加之時間的打磨變形成了現在的語言
3人是群居的動物,在遠古也不例外,人群居在一起就有人去領導去管理去支配,語言就是因此而統一的

2. 語言是誰發明的

語言是整個人類一起發明的。
語言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為了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人類把無意義的語音按照各種方式組合起來,成為有意義的語素,再把為數眾多的語素按照各種方式組合成話語,用無窮變化的形式來表示變化無窮的意義。
語言是生物同類之間由於溝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統一編碼解碼標準的聲音訊號。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各種表達符號。人們藉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人們的彼此的交往離不開語言。盡管通過文字、圖片、動作、表情等可 以傳遞人們的思想,但是語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媒介。

3. 是誰創造了語言

在中國,是女媧;在外國,是耶和華(上帝)。
女媧創造了人類,所以也就創造了語言;
耶和華創造了人類,也就創造了語言。
這種問題也來問。

4. 誰創造了語言

目前有四種比較主來要的理源論解釋語言誕生。第一種觀點提出人類語言來自模仿,比如古人類看到荒野中的狗在叫,人類學狗的叫聲叫「汪汪」,以後慢慢便用「汪汪」聲來指代狗。第二種觀點是19世紀初出現的「叮當理論」,即自然主義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本質,本質發出聲音來都會出現回聲,這種回聲創造很多詞彙,比如英文中的ball,b代表彈性,all代表一種圓滾滾的物體。第三種觀點是我們熟悉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起源理論,認為勞動創造語言,最初的語言是在勞動中從號子發展而來。第四種觀點提出語言產生於感情,在表示憤怒、愉快等感情沖擊下,強大氣流通過聲帶產生語言,並認為人類基本感情喜怒哀樂發出的聲音,形成最基本的詞彙。

5. 語言是誰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參考資料:人民網-人民日報
滿意請採納

6. 為什麼人類會創造出語言

作者丨丹尼爾·L·埃弗里特

摘編丨徐悅東

人類的語言是如何出現的?在語言起源的過程中,語法是最先出現的,還是最後才形成的?這些問題都是語言學研究的大問題。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是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觀點,他提出了「普遍語法」理論,並認為語言的誕生是由於大約5萬年前到10萬年前的單個基因突變而產生的,這種突變使得智人擁有了建構復雜句子的能力。

不過,在《語言的誕生》中,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埃弗里特並不認同這個流行的觀點。他認為,語言起源於符號發展。語言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從標引符號逐漸演變成圖像符號,最後演變成象徵符號,這些象徵符號和其他象徵符號結合起來產生語法,構建出更復雜的象徵符號。在這個階段,手勢和語調及意義最終會結合形成完整的人類語言,而這種整合可以傳遞突顯說話者要告訴聽話者的信息,這在語言起源的過程中極為重要,卻備受忽視。

相對於喬姆斯基對語法和語言形式的關注,埃弗里特更強調人類的文化是如何促進語言發展的。不同於在學院中皓首窮經的語言學家,埃弗里特對美洲原始部落進行了近40年的實地考察,並發現語言不是我們這個物種的固有屬性。語言是100多萬年前直立人的發明,文化的發展促使他們需要這樣的工具進行交流。在這一百多萬年中,語言與人類生理、心理和文化共同進化,互相影響,最終形成了今天人類的語言,並讓人類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以下節選自《語言的誕生》第四章,有刪節,經出版社授權刊發。

《語言的誕生》,[美]丹尼爾·L. 埃弗雷特(Daniel L.Everett)著,何文忠/ 樊子瑤/ 桂世豪譯,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4版

什麼是語言?語言確實是直立人發明的嗎?在此應當重申一下基本原則:語言來源於人類發明、歷史、物質和認知發展的融合。將人類引向今天所說的語言的第一個發明是圖像符號,然後是象徵符號。

考古學證據實際上支持了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在符號發展理論中推測的順序—標引符號首先出現,然後是圖像符號,再然後是象徵符號。我們發現,在史前時代的記錄中,標引符號早於圖像符號出現,圖像符號早於象徵符號出現。此外,可能所有生物都會使用標引符號,為數不多的生物可以識別圖像符號,只有人類慣於使用象徵符號。盡管皮爾士其實認為圖像符號比標引符號簡單,但他首先考慮的是人類對標引符號的闡釋,而不是—在我看來—這些符號本身是如何在自然界被發現的。

報紙大標題、商店管理條例、電影字幕和其他非典型現代語言形式偶爾會提醒人們語言可以多麼簡單。有一些著名的語言例子讓人想起電影中出現的早期語言:

你簡。我泰山。

吃。喝。男人。女人。

還有商店的標語:

無襯衫。無鞋子。無服務。

無票。免洗。

甚至布告板上也可以找到這種例子:你喝。你開車。你進監獄。

盡管語法簡單,但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這些例子。這樣的短語很有趣,因為它們證明人類可以理解並不具有語法框架的語言。直立人的語言可能和這些例子一樣簡單,不過可能更難以理解。然而,所有這些例子都表明,跟直立人的語言一樣,智人的所有語言在語義欠明的情況下也能被人准確地理解。在理解語言、人或文化時,語境至關重要,解釋必須從整體角度來進行。其有機結構是怎樣的?與環境的關系是怎樣的?它創造的東西又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是從整體角度來看待語言的發明和演變的。

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的人類學家奧古斯丁·富恩特斯

(Agustin Fuentes)

對此進行了詳細研究。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擴展演化合成」

(extended evolutionary synthesis)

。富恩特斯的這個術語意為,研究人員不應該談論物種個體特徵的進化,如人類語言之類,相反,他們需要了解整個物種的進化,了解其行為、生理和心理,了解其生態位及其與其他物種的相互影響。富恩特斯主張,人類物種的全貌同時與生物、文化和心理有關,這都是擴展演化合成的一部分。

同時,富恩特斯聲稱目前的文化模型

(文化是什麼以及它與人類心理和身體的相互作用)

是很不發達的,人們至少對於文化是什麼還沒有達成廣泛共識。但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及文化與我們互動的方式似乎確實是存在的。我們將環境的許多特徵和屬性視作語言進化的一部分,並由此對語言進行解釋,但這些特徵和屬性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定義,其含義也沒有得到大多數專家的普遍認同。對語言演變理論而言,理解社會角色、文化及其與個體認知功能的相互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然而,我們對於這些概念的含義幾乎沒有達成任何共識。雖然我們對身體了解得多一點,但即使關於我們的身體構造,也存在很大分歧。

為了更好地理解影響我們進化的環境因素,先對社會環境加以定義會有很大幫助。我們首先來看一看難以捉摸的「文化」。文化理論是理解語言演變的基礎。事實上,沒有一個完備的文化理論,就沒有完備的語言發展理論。

(我)

關於文化的一個想法如下:

文化是一個抽象的網路,塑造和連接社會角色、分層的結構化知識領域以及層級價值觀。文化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並不斷被重新詮釋。文化的作用、知識和價值只存在於其成員的身體

(大腦是身體的一部分)

和行為中。

文化是抽象的,因為它摸不著、看不見、聞不到,是不能直接觀察的。然而,文化的產物,如藝術、圖書館、政治角色、食物、文學、科學、宗教、風格、建築、寬容與偏執,都是具體的、看得見的、有形的。文化作為一種動力,只存在於社會個體中。社會成員在對一系列價值觀和價值觀的相對優先序列達成一致時,他們就共有了一種文化。文化成員反過來會共享知識和社會角色。人們通過社會個體成員的行動,觀察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及其應用,還有不同社會角色的期望。這是行動中的文化。

就像直立人一樣,每一個現代人,都要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了解作為社會成員哪些更重要哪些更不重要,以及所有成員共有的知識。他們通過言傳身教將這些傳授給後代。所有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會學習這些東西,其他生物也一樣。

如今,關於語言起源有一種與我的理論大相徑庭的說法,並且在一些人當中很流行。這種說法認為語言是跟數學公式一樣的無形對象。在這種觀點中,語言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語法。如果在交流系統中找不到這種類型的語法

(分層遞歸語法)

,那麼這種交流形式就不是一種語言。這一觀點的支持者還認為,語法是在大約6.5 萬年前到5 萬年前因為突變而突然出現的。盡管這一說法被人們廣泛接受,但令人吃驚的是它並沒有多少證據,而且與「語言是發明出來的,但後來被人屬不同物種逐漸改變,以適應不同的文化」的說法相比,該說法並不那麼符合事實。

盡管人們最好將語言理解為一項發明,但突變觀點卻很有影響力。這個理論來自諾姆·喬姆斯基

(Noam Chomsky)

從20 世紀50年代末開始出版的著作。有些人認為,喬姆斯基是當今世界頂尖的語言學家。但喬姆斯基認為語言僅僅是一種遞歸語法,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觀點。早在1972 年,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

(John Searle)

在《紐約書評》上發表的一篇書評中就指出,喬姆斯基的語言概念實際上有多麼奇怪。

喬姆斯基

喬姆斯基的觀點非同尋常,因為我們知道語言不需要復雜的語法結構。有些人可能就像本章開頭的例子一樣,只是將單詞和簡單的短語結合起來,讓語境來引導他們理解。語言就是語法這個觀點存在一個主要問題,那就是缺乏對語言中意義的來源和作用的理解。而本書的觀點是:語法對語言是有幫助的,但是世界上的各種語言的復雜程度各不相同,包括直立人已經滅絕的語言。而且,不同語言的復雜性可能相去甚遠。換句話說,語言並非僅僅是語法的同義詞,它是意義、形式、手勢和音高的組合。語法輔助語言,但其本身並不是語言。

無論其生物基礎如何,語言都是由心理、歷史和文化所塑造的。這里解釋一下圖4-1 的含義。

為了深入了解語言本身如何發展的真實細節,必須對兩種發展觀加以區分,即均變論與災變論。

在大多數科學領域中,被視為基本真理的是均變論,而不是災變論。在物理學領域,很少有人質疑均變論假設。物理定律顯示,至少在「宇宙大爆炸」之後,沒有證據表明宇宙的自然現象發生了變化。在地質學方面,查爾斯·賴爾

(Charles Lyell)

1833年的著作《地質學原理》

(Principles of Geology)

在一定程度上以提倡地球歷史研究中的均變論而聞名。通過均變論的假說,我們可以提出一個自然選擇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古代生命形式是以漸進的「嬰兒蹣跚學步」向現代生命形式轉變的。

而談到語言演變,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拒絕像喬姆斯基那樣的災變論觀點,原因包括這種觀點對相關的遺傳學理論缺乏論述,以及未能解釋文化對語言產生的影響。此外,災變論無法解釋這個事實:突變對於語言是多餘的,因為沒有突變也可以解釋語言的演變。在沒有獨立證據的情況下使用突變理論並沒有說服力。事實上,語言是突變的產物這種說法,根本沒有提供任何有助於理解語言演變的見解。也就是說,在沒有突變的情況下,語言的演變也可以基於漸進、均變的假設得到解釋,因此關於特定語言基因和特定語言突變的說法是多餘的。

當然,人們可以自由地提出突變或其他任何觀點來構建一個理論,突變也確實是進化的驅動因素之一。但根據經驗法則,對進化記錄提出突變說必須遵循「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不要假設發生了奇跡」的原則。提出突變是人類語言演變的一個關鍵環節時,必須完整解釋是什麼樣的進化力量導致突變傳播的,否則不過是在呼喚奇跡。即使語言能力是一種突變,諷刺的是,它也只能在沒有語言的時代產生學習語言的能力。除了需求和突變之間缺乏同步,提出突變說的人還必須解釋,在突變發生時,某一特徵

(如語言)

的生存優勢是什麼。這樣的解釋必須超越推測而訴諸證據,不能僅僅是「語言或語法使思

7. 語言是誰創造出來的

計算機語言是人創造出來,這個具體你可以查相關資料,人類的語言是經過千年文明的沉澱,慢慢形成的

8. 怎麼創造一門語言

首先,先推薦一下一果殼的這兩篇文章,並向其致敬:
創造屬於自己的語言!(上)
創造屬於自己的語言!(下)
(這兩片文章是按照語音、詞彙、句型、語法、文字、文明系統的順序來寫的,不是很符合中國人的習慣。)

下面開始回答問題:
sabalarm ef l daham nuluda buhaluma minimal langenzer pol ef kaladopyia.——pyhalarm
「選擇創造一門人工語言意味著你從現在開始可以不受現實語言的束縛、做任何天馬行空的想像了。」——創識語
復雜的來說,創造一門人工語言大概分為這么幾步:
基礎能力准備
確定基本語句
確定發音系統
確定語言符號
確定語法體系(多動詞、修辭如雙關將士A士兵B)
構造單詞、完成句子、試寫及翻譯句子
檢測該語言是否滿足基本表達需要
為該語言設定一個完整的文明體系
一、基礎能力准備(1.基礎知識准備 2.創意思維准備)
pylaha dah numegen anlaha af choofy ,meafy muluda pol ef fedofy sabalade.——pyhalarm
本文將盡可能多的提供信息和選擇,幫助各位創造出一門令人滿意的人工語言。——創識語
1.基礎知識准備:
(1)目的:創造人工語言前,先來思考一下創造的目的吧~
寫秘密日記或用於秘密交流
用自己創造的文字書寫秘密日記,只給自己閱讀、或向同伴炫耀;用特殊的發音規則來和同伴秘密交流。基於此類型目的創造的人工語言,常常通過文字的改寫替換(書面)、加密演算法(電腦)、發音規則的改變(口語)來實現。推薦參看兒童黑話及其發音規則。
為虛構世界中的種族而發明的土著語
當前的文學創作、影視作品以及網路游戲中,常常需要虛構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種族(如精靈、矮人等)。而當對其衣著打扮、禮儀風俗等方面的描述已不能完全滿足「完善其文明」的需求的時候,就有必要通過發明一門獨一無二、符合其文明類型的語言了。基於此類型目的創造的人工語言,意在完善架空世界的種族文明,通常根據其文明水平來確定其常用詞彙,之後再組建句子;特別的,如果使用地方不是特別多(如前面的pyhalarm創識語)可以直接創造要使用句子。推薦參看魔戒作者托爾金創造的各種中土世界的語言,如精靈語、矮人語。
創造一門能夠取代英語等主流自然語言的人工語言
《聖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中有這樣的描述:人類曾聯合起來打算修建一座可以通往天堂的高塔。此事驚動了上帝,為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改變並區別開了人類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進而無法建造高塔。(可以搜索巴別塔了解更多)創造一門日常使用的語言,意在為世界大同而貢獻一份力量,但其對創造者的要求非常高,因為不僅需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還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推薦參看波蘭籍猶太人柴門霍夫博士1888年發明的世界語(基於印歐語系)。
創造一門新的計算機編程語言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的編程語言超過 2500 種。如果你對此有興趣,當然可以多創造一門編程語言。如想要了解哪些編程語言最為為流行,可以搜索TIOBE編程語言社區排行榜。推薦參看Urban Müller在1993年創建的「Brainfuck"語言,該編程語言僅由八個符號構成,卻符合「圖靈完全」思想。
基於實驗或研究的目的發明的語言
實驗研究推薦參看邏輯語,該人工語言最初的創造的目標是驗證"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與動物交流推薦參看耶基斯語,該語言為與黑猩猩交流而創造。
為特殊人士創造的輔助語言

9. 人類是怎麼創造出語言的

呵呵 《聖經·舊抄約·創世襲記》第11章宣稱,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此故事試圖為世上出現不同語言和種族提供解釋。

10. 人類是怎麼發明語言的

實際上這是一個未知的命題,對此人們有很多猜想:

1、勞動起源說

也許語言是勞動創造文明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或間接導致語言的產生,總之,勞動對意識與語言的產生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論著中有詳細的論述。

2、神授說

很多宗教都有這種說法,即使沒有宗教,早期人類對超出人類認知的事物常常推給一種超越人類能力的存在,神這個概念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們一般認為這種存在是早期人類想像出來的,但某些科幻作品中也常常設定成這種超越人類能力的生物是確實存在的,比如外星人、史前文明等,當然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只不過,這種存在的「神」的語言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3、手勢說

這種說法認為語言是從人類的身體姿勢發展而來的,也就是說先有肢體語言,最初的語言的外殼不是聲音符號而是肢體符號。

4、擬聲說

這種說法認為原始人聽了自然界的聲音進行模仿,並用這種聲音代表發出生聲的事物。

5、感嘆說

這種說法認為人們在用聲帶振動發出聲音表達情緒的過程中開始創造出更多更豐富的表達情緒的聲音,漸漸形成豐富的語言。

6、擬象說

音以聲擬象,字以形擬象,比如有人認為上古漢語「大」字發音時聲音大,「小」發音時聲音小,「長」字在發音時聲音長,「短」字在發音時聲音短,至於字以形擬象就是象形字了。

7、進化說

這與勞動起源說有重疊的部分,但並不是以哲學的角度來思考,而是用科學,甚至有人認為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產生了語言基因,當然,也有人說人類之所以會有語言基因,是語言創造出來之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被「寫入」基因。

實際上,還有很多種猜想和假說,但大體可以劃分為「連續性」和「非連續性」兩種,連續性假說是說語言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類似於動物的簡單交流中慢慢演變成復雜的語言系統。非連續性假說則認為,語言是突然出現的,可能跟人類基因演化和突變有關。此外,在語言的起源問題上,還有一源說與多源說的對立,特別是在發源地上爭論更加激烈,呵呵!

有學者指出,解決語言演化問題的難度不亞於破解物種演化之謎,語言仍屬於科學上尚未破解的謎題,哲學與宗教都可以直接以猜想言之鑿鑿,但科學需要證據,可惜我們尚未有確實的證據來證明語言到底是怎樣產生的,當然追求未知謎題的過程才是人類文明得以進化的根本,而人類對語言起源謎題的探索同時也可能人類探索文明起源並認識人類本身有很大的幫助。

閱讀全文

與創造了語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浪工商局 瀏覽:142
徐州市工商局吉鎮簡歷 瀏覽:401
韶關馬鞍山門票 瀏覽:860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 瀏覽:930
光谷工商局手機電話 瀏覽:720
旅遊公共服務體系發展規劃 瀏覽:106
工商登記時出資時間怎麼填 瀏覽:188
淘寶代購投訴工商局 瀏覽:837
西安電視問政工商局 瀏覽:306
濮陽公共服務車輛違章 瀏覽:88
兵團改進優化公共服務情況 瀏覽:673
公共服務廉潔化總結 瀏覽:957
公共衛生服務成果 瀏覽:398
新疆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管理員登錄 瀏覽:485
江蘇鹽城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6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匯報 瀏覽:175
馬鞍山江傑 瀏覽:762
招投標公共服務 瀏覽:541
報關注冊登記證書變更 瀏覽:430
涪城區工商局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