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從阿炳創造

從阿炳創造

發布時間:2021-10-18 20:55:11

1. 阿炳在創造這首樂曲表達了他怎樣的心聲

《二泉映月》便是阿炳在雙目失明後,流落街頭,以賣藝為生之時創作的,作品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流露出如泣如訴、如悲似怒的情調及對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現了一個經歷舊中國生活坎坷和磨難的流浪藝人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從中可以體會作者阿炳在黑暗的舊社會追求光明、樂觀向上的可貴精神。

思想感情: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的精神

2. 阿炳為什麼能創造二泉映月

http://ke..com/view/25105.html?wtp=tt阿炳介紹
我想阿炳一方面是有音樂天賦,另一方面是有對社會強烈的責任感。

3. 阿炳創造的樂曲二泉映月還有哪些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間盲藝人華彥鈞(阿炳)創作並於1950年親自錄音傳譜的二胡曲。該曲問世以來,不僅以二胡獨奏形式 華彥鈞是我國傑出的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他自幼在音而且還被改編成各種形式的器樂曲,以它那優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樂內涵而聞名國內外。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作者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聯繫到阿炳在舊社會的不幸遭遇,從音樂中我們可以感到作者在借景抒情、感嘆身世時,還流露著對舊社會進行控訴的憤懣之情。在《阿炳曲集》中曾這樣介紹:「他在雙目失明之後……用音樂形象來描繪他想像中舊時曾目睹的美麗風景」,「但當時感到的卻是周圍漆黑的一片。這就使得他在宛轉優美的旋律中,時時流露出感傷凄涼的情調來」。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4. 阿炳為什麼創作

阿炳,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後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22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二胡,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度日如年。
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為他錄制《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總的來說,就是一開始是迫於生計,後來則是出於民族義憤,用他的音樂才華說話。

5. 阿炳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二胡映月》

阿炳原為無錫城區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頭吳地小山歌、長篇敘事歌、灘簧、說因果和絲竹樂等鄉土音樂的熏陶,對音樂非常喜愛。在父親的教習下,他十六七歲便學會了結構繁復、技法多變的梵音,吹、拉、彈、打、唱、念樣樣精通,並能正式參加道教法事音樂的演奏活動。年過而立之後,阿炳的境遇急轉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鴉片等惡習導致生活潦倒,隨後患上眼疾,雙目相繼失明,再到後來便流落街頭賣藝,生活十分貧困。底層的生活讓他歷盡了人世的艱辛,飽嘗了舊社會的辛酸屈辱。但才藝出眾的阿炳,經常通過拉二胡、彈琵琶、說新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通過音樂揭露當時的黑暗。他把自己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通過音樂反映出來,產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寫照,是他情感宣洩的傳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創作天賦,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淚下的音符,使聽眾在旋律中產生共鳴。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愛並引為經典,是阿炳創作的成功,是他創作天賦的體現。[3]
曲名由來:
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當時參加錄音的還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無錫報發表過《樂曲定名經過》一文,他在文中寫道: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說:「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阿炳說:「《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點頭同意,於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二泉:無錫二泉池設有漪瀾堂、二泉亭等建築。農歷每月望日前後,月戀水,水懷月,同輝水韻。佳景天成。[4]

樂曲賞析編輯
在眾多的演奏形式中,人們對《二泉映月》的內涵把握也有著不同的見解。傾聽《二泉映月》是暢快的,融入其中後,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彌珍,回味悠長。在這憂傷而又意境深邃的樂曲中,不僅流露出傷感愴然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而且寄託了阿炳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全曲將主題進行時而沉靜,時而躁動的變奏,使得整首曲子時而深沉,時而激揚,同時隨著音樂本身娓娓道來的陳述、引申和展開,使阿炳所要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深刻地展開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同時也表達了他內心的一種豁達以及對生命的深刻體驗。[2]

6. 盲人阿炳是怎麼在逆境中創作的

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民間藝人——阿炳。他生活艱辛,創作出《二泉映月》這首在全中國都享有盛名的經典二胡曲目。我們的音樂課本中都說過:阿炳受到日本侵略者的迫害,雙目失明,生活艱辛,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寫出了經典二胡曲目《二泉映月》,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日寇侵略下的悲慘生活。可事實上,阿炳的眼睛究竟是如何失明的呢?

先看看無錫人闞獻之的描述,他也是阿炳生前的好友。他曾經對其侄子王亞法說道:「阿炳原名華均彥,因命中五行缺火,取小名叫阿炳········阿炳長大後,因交友不慎,染上梅毒和阿芙蓉癖,他的雙眼也因梅毒而失明,此後人們就叫他『瞎子阿炳』他也樂意接受。」從這里可以得知,阿炳的失明其實是由於感染了梅毒所致。接著還寫道:「阿炳人緣很好,敵偽時期,汪偽搞清鄉,一到黃昏,城門就關閉。守城的偽軍喜歡聽阿炳拉二胡,所以不管他多晚進城,只要聽到他的胡琴聲,衛兵就出來開門,讓他進城。」所以,按照闞獻之的說法,阿炳和日偽軍關系好像不錯,並沒有收到他們的迫害。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其他人的說法。

還有最直接最露骨的一段揭露,在《蘇州》雜志2010年第2期,刊登了作家東苗的文章《陸文夫一生的「阿炳情節」》,文中寫道:「我能說,阿炳的眼睛不是被日本憲兵用硝鏹水弄瞎的,而是嫖堂子,得了花柳病(梅毒發作)!我能說,阿炳愛賭博,抽鴉片,敗光了香火旺盛的雷尊殿,才弄的『赤腳地皮光』!我能說,阿炳好端端的當家道士不做,自甘墮落,偏要做討飯叫花子似得流浪藝人!我能說,阿炳拉胡琴並非勤學苦練,只靠悟性。同一曲子,每次拉都不一樣,任憑他即興發揮!我能說,《二泉映月》並非阿炳所作,源於風月場中,婊子和嫖客調情時,唱的淫曲《知心客》!」當然,還有好多內容,這里就不再列舉,不過,至少通過以上不同出處的描寫記敘,我們基本可以肯定,阿炳失明並非由於日寇迫害,而是他自己生活不檢點,感染梅毒發病所致!至於《二泉映月》究竟是不是阿炳所作,這里沒有更多的證據進行佐證,所以不作判斷。

當然,寫這些並非為日本兵開脫,也並不是想說阿炳就是漢奸之類的,只是想通過文章還原一些真實的歷史,盡管這些真相可能並不美好。

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據說他生平唯一留存下來的影像,只有一張日偽統治無錫時期「良民證」上的標准照。相片里那個帶著盲人眼鏡,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頂破氈帽下面的面孔,透著生活的艱難和滄桑。也許命運給阿炳的磨難,正是成就他那些動人心魄樂曲的緣由。這個華清和的私生子,生來就被剝奪了家庭慈愛的權利。當他的生母無奈地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抵抗世俗的歧視,這個孩子性格中一些隱秘的部分已經可見端倪。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回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的眼光所見之處,也許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從資料中知道,他是叫著「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華清和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往後的日子說來也令人唏噓!無錫城中道觀洞虛宮里雷尊殿的新任當家道士華彥鈞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賭甚至吸食鴉片。荒唐的生活帶來荒唐的結果:因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喪失對道觀的控制。流落街頭後,族人安排江陰的農村寡婦董彩娣來照顧他。世事就是這樣矛盾。痛苦絕望中的阿炳沒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後的日子裡,一個說唱時事,在街頭賣藝,以「瞎子阿炳」聞名的創作型民間藝人新生了。
阿炳在這個賣藝為生的時期創作了他最為動人的樂曲。圍繞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傳有許多故事,我在偶然中讀到其一個,說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黎松壽孩童時期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後來他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一曲終了,過來一個人訊問他拉的是什麼曲子。老師告訴他,這位問他的先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黎松壽說這樂曲是家鄉一個民間藝人教的,沒名字。楊蔭瀏說這曲子好,還說他們正在收集民樂,要用剛從國外進口的鋼絲錄音機錄下這樣好的民間音樂。黎松壽和楊教授約好,回到家鄉一直等到9月份,楊蔭瀏和曹安和兩位教授才來到無錫。這次他們帶來的任務是錄制無錫的道教音樂。等錄完這些道教音樂,黎松壽堅持請他們去錄阿炳的樂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楊蔭瀏教授輕聲問這曲子的名字,阿炳說沒名字。楊教授說沒名字不行,要想一個。阿炳接著說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楊教授又說,《印月》這名字跟廣東音樂重了,要不叫映月,無錫有映山湖么,阿炳說,好,你的學問大,就聽你的。
對這件事情,黎松壽先生在他的回憶文章里說:1950年9月2日,我和妻子陪著楊蔭瀏、曹安和兩位先生找阿炳錄音,那天從晚上7點半才開始錄。錄音的時候,阿炳因為身體很不好,手勁也不夠,琴也是臨時找的,所以錄音保存下來的《二泉映月》並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後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錄音後的第23天,好像是無錫牙醫協會成立大會的文藝演出。阿炳支撐著病體出門,由於他走得慢,到會場時演出都快結束了。我扶著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話筒前面。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對話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開始是彈琵琶,後來台下有人叫著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體,不要拉。阿炳說了一句:「我給無錫的鄉親拉琴,拉死也甘心。」接著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記得滿場都是人,連窗戶上也站滿了人。演出結束的時候,台下掌聲和叫好聲不斷,阿炳聽見就脫下頭上的帽子點頭示意。
80多年前,無錫街道的上空常常飄揚著阿炳賣藝乞討所奏響的琴聲。他的即興演奏,不僅成就了《二泉映月》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擺脫了那種賞玩式的心態,上升為一種與我同在的共命運感。對人世的關懷,對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難,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貝多芬相提並論。不是說人活著多麼艱難,或者古人掛在嘴邊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為。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心靈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樂里常常感覺到的,在那一瞬間,就是能分清許多是非。我記憶里有過一段介紹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的文字,說他在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這首樂曲時流著眼淚告訴別人:「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阿炳因為1950年那次錄音保留了他創作的六首樂曲:即今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這是一件萬幸的事情。作為民間藝人,他艱苦的一生也許只是有史以來無數血淚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個機會,不僅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用音符來表達,還能藉助音樂這種工具來感染其他的心靈。

7. 《二泉映月》這首曲子是阿炳創作的,他是什麼人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1893-1950)。後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4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25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二胡,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催弟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 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催弟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

8. 阿炳創造二胡名曲怎樣的艱辛

1950年夏天,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學家楊蔭瀏與曹安和攜帶著一台進口的鋼絲錄音機來到無錫,找到了當地有名的民間藝人──「瞎子阿炳」,要為他的演奏錄音。當兩位專家說明來意後,阿炳回答說:「我已經有兩年不演奏樂器,我的技術荒疏了,我的樂器一件也不能用了。」據傳,兩年前曾有老鼠咬斷了阿炳的琴弦,作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認為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即放棄了演奏。楊蔭瀏先生聽說後立刻為阿炳購買了二胡和琵琶,與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勸,阿炳終於同意了演奏。他說:「我荒疏得太久了,讓我在家裡練上三天再演奏吧。」三天後,兩位專家錄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第二年,楊、曹兩位專家再次到無錫拜訪阿炳的時候,這位飽經滄桑的藝人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六首樂曲也成了絕唱。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阿炳沒有被人們所忘記,他的名字已經由無錫傳到了北京,傳遍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阿炳在民間:

阿炳是這位藝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叫「華彥鈞」(1893?-1950),是江蘇省無錫東亭人,是當地「雷尊殿」一位道士──華清和的兒子。華清和名號為「華雪梅」,擅長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樂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為精通。

華彥鈞4歲喪母,隨父親在道觀里學習音樂演奏;20歲時,父親患病去世;21歲時患了眼病,35歲雙目失明;因社會動亂、生活無著,道產賣空,他無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頭,以賣藝為生,飽受了人間的艱辛和苦難。

華彥鈞天資聰穎,自小學習十分刻苦。冬天,為了彈好琵琶,他用冰塊摩擦雙手鍛煉指功;夏夜,他在練二胡時將雙腳泡在水裡,以防蚊蟲的叮咬;真可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由於這種勤學苦練,他在13歲時已經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16歲時已得到了無錫道教界的一致公認。此後,華彥鈞不顧父親和道教長輩們的指責,沉迷於與浪跡天涯的民間藝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並由此廣泛學習了各地豐富的民間音樂。

華彥鈞的民族器樂演奏植根於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民族底蘊,它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從民間藝術遺產中超凡脫俗,創作、改編、演奏出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作品。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曾在街頭編唱過《漢奸的下場》等小調;他著名的二胡曲《聽松》以南宋名將岳飛抗金的史實寄託了對民族解放的期望。在抗戰勝利以後,他又編唱了《前走狼,後走虎》等在街頭演唱,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這種新聞活報式的藝術創作和表演,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民主意識。

華彥鈞在二胡、琵琶等藝術作品中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造詣,但他留下的只有創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親傳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被收入了1956年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成為中國近現代民間音樂研究的寶貴遺產。

華彥鈞作品簡介:

二泉映月:無錫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稱,是阿炳常去遊玩的地方。他雙目失明後,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樂形象來描繪他想像中的舊時曾目睹的美麗風景,而他當時所感到的卻是漆黑一片,這就使得他在婉轉優美的旋律中,時時流露出傷感愴涼的情調。

聽松:樂曲描寫宋代偉大的愛國將領岳飛,率領義勇軍士,進行衛國戰爭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間寄託著抗戰勝利的心情。樂曲個性鮮明堅強,引子氣魄闊大,一、二、三段都滿含著不平凡的情調和結構,成功地抒寫了奮斗的勇氣和勝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聲音特別濃厚有力。

寒春風曲: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說是道家失傳了的《梵音》曲調而楊蔭柳先生研究的結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從曲名看是描寫春天所吹寒冷的風,從樂曲本身讓人感受到的是被壓迫的沉重的唉嘆和對光明的無限嚮往。

大浪淘沙:據阿炳生前所言,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彈奏,而加進了琵琶的技術的。此曲經楊蔭柳、曹安和二位先生錄音並記譜才得以保存下來。樂曲結構緊湊,共分三段,音樂情緒從原來的深沉憂怨發展到活潑有力最後在充滿樂觀和自信的樂聲中結束。

龍船:原是民間所流行的一個琵琶曲調。樂曲中琵琶的彈奏是模仿端午節民間比賽龍船時,龍船上的羅鼓聲與歌唱聲。開頭是模鼓,中間為好戲段,每段是一個民歌或一段器樂曲調,各段之間,又夾進模仿羅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這是阿炳父親華雪梅親傳的琵琶曲,與《昭君怨》及《塞上曲》沒有相似之處。

華彥鈞二胡演奏藝術的風格與特點:

民間音樂家華彥鈞(1893-1950),江蘇省無錫市東亭小四房人。他自幼在音樂上受到父親(無錫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的嚴格訓練,深入學習與掌握了道教科儀音樂和當地的民間音樂。以後,他又廣泛地學習和接觸了江南一帶的民間歌曲和地方戲曲音樂,掌握了多種民族樂器的演奏,奠定了自己藝術創造深厚的傳統素養與基礎。華彥鈞中年時,因病雙目失明,社會動亂,生活無著,開始了流浪賣藝生涯。華彥鈞飽嘗了勞動人民的辛酸痛楚,受盡了權勢們的欺凌,個人生活的苦難遭遇和民間藝人在社會的低下地位,使他的情感與社會底層人民更加接近,這對華彥鈞的藝術創作與音樂風格特點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
華彥鈞的演奏是他音樂風格特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華彥鈞的二胡演奏是感人至深的,他的藝術修養淵博,技巧精湛高超,細膩深刻,瀟灑磅礴,在當時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華彥鈞演奏的風格與特點,體現在他使用二胡的形制與定弦法上。華彥鈞繼承的是我國民間"托音胡琴"的形制與定弦方法。即二胡的兩根弦使用中弦(外弦)與老弦(裡弦),演奏小工調(宮=D)樂曲時,其弦法是sol-re弦(a-e1);演奏正宮調(宮=G)樂曲時,其弦法是do-sol弦(g-d1)。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均運用的這種弦法。這種弦法的特點是比民間二胡另一種形制與定弦方法"主音胡琴"低五度("主音胡琴"定弦為d1-a1)。同樣演奏正宮調樂曲,由於二胡形制與定弦音高的差異,"托音胡琴"用do-sol弦,"主音胡琴"用sol-re弦,在二胡旋法進行上亦形成較大差異,演奏"托音胡琴"樂曲比"主音胡琴"更為低沉厚重。特別是"托音胡琴"裡弦空弦音(全曲最低音)的頻繁使用,創造了獨特的旋律風格特點。
其次,在演奏方面,華彥鈞二胡演奏右手的弓法,以短弓見長,多一字一弓。音量飽滿,堅實有力,這與他用的弦比較粗和經常在室外演奏有關。華彥鈞對二胡連弓用的不多,但用得極有特點,往往是由弱拍進入強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進行。這種弓法進行破壞了原節拍有規則的力度變化,有助於表現樂曲中激憤不安的情緒。
華彥鈞二胡演奏左手的指法,最大特點是對民間演奏中定把滑音的發展運用。他把民間常用的食指、中指滑音的演奏推進了一步,以豐富、加深旋律的感染力。如《二泉映月》,旋律音g2不用四指,而用食指滑音,使旋律進行豐滿有力,增添了旋律的活力。除了食指滑音的應用外,在《寒春風曲》里,中指滑音的運用,配合裡弦較柔和、低暗的音色,獲得獨特的藝術效果。
華彥鈞為了更好地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樂曲的感情,在民間器樂演奏的基礎上,對二胡演奏技術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打破了舊的傳統演奏技法的局限,突破了江南民間的演奏習慣,豐富了二胡演奏的表現能力。

對苦難人生的詠嘆和感悟:

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淚流滿面,不自主地跪下去,他說這是真正的天籟,是世界級名曲,聽他是要跪下去聽的。小澤是華彥鈞的千古知音,他指揮過無數世界名曲,都沒有下跪,唯一使這個超級指揮家下跪的是中國的《二泉映月》。創作《二泉映月》的是一個在民間慘遭折磨57年孤苦飄零貧困已極的曠世天才華彥鈞!

小澤為何對華彥鈞下跪,他一個西裝筆挺、月進萬金的世界級大師對中國一個形近乞丐的人下跪,他跪得合情合理、跪得有水平有風度,他對形近乞丐的華彥君下跪乃是他音樂生涯的最高音符,是他生命音符最華美的樂章,亦是他完美人格的輝煌閃爍的絢麗火花,他向一個身淪為「乞丐」的藝術家的天才作品下跪才顯出他超凡絕俗的天才鑒賞力,是《二泉映月》給小澤人生煥發了神彩,是小澤把《二泉映月》首次奉獻給世界──那早是為全人類創造的,不過是華彥君周圍的人眼瞎耳聾,只有楊蔭瀏、曹安和初聞即發現她的超出群倫的華美。世人常說「瞎子阿炳」,凡這樣說的人他自己才是瞎子和聾子,那是耳明眼亮(即使肉體的眼瞎了,心靈的眼也灼灼逼透世人),心與天地交流的偉人華彥鈞,他決不遜於貝多芬,就象曹雪芹不遜於托爾斯泰、巴爾扎克一樣!

使小澤下跪的《二泉映月》是在短短七分鍾演釋了人類在地老天荒中的誕生、發展、拼搏苦鬥勝利的過程。那是一部綿長久遠的人類史的音樂凝鑄,每個音符每個音響都透出人類前行的腳步,人類在荊棘苦難的行程;那是每一個真正的人的生命私語,世界上哪個真正的人沒有苦難的磨勵?沒有苦難的生命就沒有價值的生命!那更是浸在苦水、鹽水、辣水、酸水中遍嘗生命苦難的華彥鈞的生命體驗,並把這超人的體驗用從宇宙中抓捕音符完美表現出來,這個頑強的表現意圖又是他對苦難的藐視與抗爭。起碼在中國,迄今未有在音樂上超過他的佳作。用文學、美術表現人生達到千聽不厭、萬聽成迷的作品大約還沒有吧!所以,我很煩感人們輕飄飄地說「瞎子阿炳」,這是對人類天才的輕蔑,只是表示他的愚頑瞎聾無知而已,小澤跪著聽他,虔誠拜他,國人對自己天才那能太輕慢?每次我聽到有人說「瞎子阿炳」,我總是很嚴肅莊重地糾正:曠世天才華彥鈞!

《二泉映月》以一聲長嘆開頭,這是人類之嘆,象初生嬰兒的哭聲,懂了事,通了人情的人不能不嘆,你要發展要完美就遇到坎坷,你不能不嘆!這一聲長嘆是超人之嘆,亦是常人之嘆。為什麼嘆?下面的第一主題就演釋一股泉水在幽暗、曲折、深邃、崎嶇的山谷中嗚咽地奔突,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一股在山谷奔突的泉水,曲折而艱難。如華彥鈞這樣的人生是奔突在禿山寒石荒漠中的流沙,連水的滋潤都沒有,每步都是苦難,都是掙扎,都是突圍,都是把生命抻得很細很長欲斷的程度,有時又壓得很扁很小,擠壓炸了沒了的程度。但是,生命就是生命,他苦難而不屈服,歷經磨難而更加堅韌,失敗後更激起昂揚鬥志,這才是生命的價值和華彩。而如賈寶玉似的生命,他也有煩悶、有苦煩,他的生命泉水如在蘇州園林假山石中奔突的泉水,雖曲折變幻而凜冽潤澤,有韻有聲!《二泉映月》第一個主題是生命嘆息後對生命的形象描繪:這樣路途險阻的山路,這樣奔流不息的水流,這樣游刃有餘堅韌耐磨的生命,正是在忽明忽暗忽高忽低忽平忽險忽堅忽柔的山谷中歷練呀!華彥鈞抓住了生命的真諦,先用音符形象地描繪他在苦難中的煉獄過程,這是對真生命的如實描摹,用音符描摹得如此逼真透徹每個人的心靈、骨髓、魂魄,確實前無古人。第二樂章是對生命的頌歌。這個頌歌用稍有變化的音符重復6次,反復詠嘆歌吟,其意是生命如此艱辛、生命如此可愛、生命如此多變、生命因艱辛多變耐磨、而可愛可親,生命於人只有一次,無論怎麼艱辛苦難也讓他發光煥彩,在詠嘆歌吟的音節中時時跳躍著顯示清風明月、流水飄花的美艷篇章,展示著大自然的華美,美麗的大自然既能撫慰受苦的心靈,又能激勵人向上……。世間的音符在華彥鈞手指下變幻出如此迷人的音色,《二泉映月》的音色是美麗動人至深的,她的微妙旋律能震撼、敲擊每個人的心靈牽扯的每一絲神經撥弄出每個人的情之所鍾,身之所感,心之所盼,神之所嘆!那種娓婉、那種纏綿、那種沉鬱、那種不棄不舍的追求、那種如泣如訴的哀怨、那種含著淚水的昂揚和笑臉,表現了華彥鈞雖歷經苦難折磨而對生活依然熱戀的情感、嘆息、傾訴、描繪苦難、惋嘆生活、品味苦難、超躍苦難、熱戀生活、希望生活、戰勝生活、哀而不悲、怨而不怒,如在陰晴互變的天氣中行在山陰道上,風光旖旎中有一種昂揚柔韌的高雅情調──這是我無數次欣賞《二泉映月》的感悟,短短七分鍾,勝似觀賞前人的《江山萬里圖》和《清明上河圖》,那有形的圖畫感人至深,使我產生追憶古代的市井繁華的幽思,而這無形有韻的《二泉映月》竟無微不至地融入我的生活的每一個空間,使我對現實、歷史、未來產生深愛的激情,對生活萌生哲理的思索和詩意的聯想,音樂的力量不可抗拒。真是大音希聲,短短七分鍾超邁人類千古音壇名曲,如靈魂的驚雷、如心靈的閃電,以一種聞所未聞的至高、至聖、至純、至美的天籟之音擊中了小澤征爾那飽覽世界名曲的對天籟有極強敏感的天才的心靈,使他不得不跪下去,這是五體投地的崇拜,這是心悅誠敬仰,這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天才作品本不要炒作,她的一絲一縷、一字一行、一線一色都是擊打人的靈魂的!我相信,貝多芬可以藐視身為高官的大詩人歌德的卑俗的人格,但不敢輕藐身著百納衣瑟抖在無錫街頭靠彈琴謀生的大天才華彥鈞,華彥鈞通過《二泉映月》已使自己高潔深邃,華美的靈魂飛躍天庭,與那些超躍時空的聖者為伍而俯視人間、悲憫人間,又傾情傾愛人間!

靈魂已飛躍天庭的華彥鈞卻無奈地痛苦地徘徊無錫街頭,他身著打滿補丁的臟舊長袍,戴著產於清朝的小黑眼鏡,而且歪戴著,背上背著陳舊的琵琶,手中拿著二胡,在他那善良溫柔美麗的妻子(能夠識別天才、深愛天才、與天才為伍的女人就是美麗幸福的)的攙扶下,以自己天籟之音,游盪在無錫的大街小巷,他們足跡大約遍布了無錫城的每一寸土地。那二十多年,美麗的無錫是幸運的:每天有天籟之音在市井飄盪,世界級大師在這里演奏,不過由於大師被命運強迫「化裝」為乞丐而蒙敝了一個個肉眼凡胎,這又是無錫人的不幸,他們不識天才真面貌,而淡漠無情地侮辱他、嘲弄他,有時還打罵他,叫他「瞎子阿炳」,把他當做乞丐,但畢彥鈞不是乞丐,他從不乞討要飯,他只演奏音樂,天籟之音的音樂,聽得懂得,賞他幾文錢,聽不懂的罵他幾句,這有什麼呢?天才都是「超人」,他一笑置之,只要有一飯活命,就熔鑄他的天籟之聲!大約在華彥鈞44歲,雙目失明9年以後,他在世俗輕侮又加上亡國之痛的1937年,此時,青年的王洛賓在六盤山的一間客棧中認識了善唱「花兒」的女老闆「五朵梅」,這個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聲樂教授,沙皇公主)的高徒,音樂系的大學生拜倒在布衣短衫的農村老婦面前,從此,一生沒有離開大西北,成了中國歌王亦成了享譽世界的「歌王」,這是大西北之幸,「五朵梅」之幸,亦是王洛賓之幸,假如楊蔭瀏、曹安和早認識華彥鈞10年,中國得有多少名曲走向世界?但是,天才就得受命運折磨,天才就得受苦難洗禮,曹雪芹處在「舉家無食常賒粥」的困境中創造了與人類同輝的《紅樓夢》,華彥鈞也只能在市井流浪中創造《二泉映月》。有一個細節非常感人:當楊、曹兩位找到患病在身的華彥鈞想給他錄音時,華彥鈞已兩個月沒有彈琴,說沒有琴,楊蔭瀏從樂器行給他借了一把低檔二胡,曹安和把自己的琵琶借給華彥鈞,華彥鈞為了恢復一下手指,於是他又硬撐病弱之身,身背琵琶,手拉二胡,在妻子攙扶下,在無錫街頭彈弄兩天,這是多麼可悲的情景:生於苦難長於苦難,成才於苦難的大師已與苦難融為一體,沒有苦難的伴隨竟不能恢復藝術靈感了,這是苦難創造的痛苦,天才的可悲宿命。於是1950年9月20日,他用那把低檔二胡為楊、曹二位彈奏了《二泉映月》,他說自己腦子中有700多首曲子,等病好了再錄。很快《二泉映月》震動了北京、全國,23天後,無錫人才知道華彥鈞的不平凡,請他在大劇院舞台上第一次正式演出,還穿著他的破衣衫,從照片看他演奏得很吃力,很認真,這是獨特的大師演奏,這也是他生命的最後絕唱,於同年12月24日,一代天才病死無錫!二十多天後,他美麗的妻子亦死去。這是很可嘆的。楊教授盡管使華彥鈞的名曲留下來了,但當地政府是否救助了華彥鈞?一代琴師為什麼晚年連二胡都沒有?這些細節人們只能憑杜撰推想,對地創造了《二泉映月》的偉大心靈的經歷我們就很少知道,假如有中國的羅曼.羅蘭,能追尋華彥鈞的生理路程和心理路程,再加上哲理浸潤,詩意發揮,一定能創造一部不下於《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傑作,但是「一窮二白」的中國沒有這個幸運,多虧楊蔭瀏、曹安和二位有德有功之人,為中國的一個天才留下了天籟之音。我想在茫茫中國大地上,從古迄今,象華彥鈞這樣的天才一定埋沒了不少,所以,我很佩服那句外國諺語:「千萬不要輕慢底層的陌生人,那可能是化裝的天使!」而華彥鈞就是一個化了裝的聖人,聽了他的音樂,回顧他的人生,我痛哭流涕,還不如不知道作者的身世好!

自古天才與苦難比鄰而居。甭說孔子、孟子、耶酥都是少年喪父家庭孤苦的苦難身世,隨便一翻世界文學史,那苦難鑄造的天才就頻頻閃爍:美國的愛默生幼年喪父,英國的毛姆八歲喪母、十歲喪父,日本的川端康成一歲喪父、二歲喪母,中國的魯迅、胡適、瞿秋白都少年喪父,沒有父親的家庭如風雨中飄泊的破船,一定倍感人世辛酸苦難,這辛酸苦難就使他們幼小心靈多了許多細膩、敏感、堅韌、頑強,更使大腦中多了許多智慧,偉大的高爾基亦是童年父母雙亡,也考察過少年孤獨的天才心路。他說過一句殘酷而真實的話:一個人要想成才,少年喪父母是個有利條件。華彥鈞的身世更浸滿苦水,他父親華清和(雪梅)是無錫雷尊寺的當家道士,他本不應要妻,但還是為情所困取個寡婦,生下華彥鈞,他本是私生子,生下不久其母死亡,和做道士的父親過清寂貧寒的寺廟生活,其艱辛痛苦是自然的。家庭的苦難、社會的苦難淹泡一個個幼小的天才心靈,如聖水一般培育著天才之花釀制天才之果,當曹雪芹在孤寂的西山忍飢挨寒含苦茹辛滴血描繪賈、黛情緣時,其心靈痛苦何如?當華彥鈞千萬次修改《二泉映月》時,其心境亦可依不同人做不同想了!後世的凡夫俗子在席夢思軟床上享受天才創作的精神瓊漿時,可知每一部輝煌的作品後都隱藏著無數辛酸?這個世界凡成就都是汗水釀造,凡輝煌都是苦難鑄成。

作為天才作曲家的華彥鈞不是只能譜哀惋纏綿悱惻的「文曲」,他的《聽松》是描繪、頌揚氣壯山河的岳飛的,其曲悲壯昂揚,是頗富陽剛之氣的「武曲」,亦名《聽宋》,《大浪淘沙》的琵琶曲則演釋了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情,是真正的豪放曲。華彥鈞一生創創作近千首曲子,可惜只傳下不足十首,這是封建專制扼殺天才給人類造成的難以彌補的損失!

9. 阿炳是怎樣創作出《二泉映月》的

《二泉映月》是阿炳真正的偉大創造,它通俗、平民化而又高雅。琴專音是世俗的,阿炳拉著二屬胡,面對的是他自己和最普通、最下層的百姓。那弦上流淌著的琴音,富有民間通俗的音素,馬上就能被稍具二胡樂感的人所感悟。琴音又是高雅的,它已不具民間小調濃烈的地方性,沒有了旋律較為簡單的小唱,也沒有阿炳賣藝時模仿的各種動物叫聲、女人吵架聲。這是阿炳在西風簌簌、長街夕照、孤月冷夜、昏暗陋室中,引自心靈深處的「依心曲」,它訴說著阿炳自身的遭際與痛苦、身世與不幸、不可逆轉的個人命運的悲哀,吞飲著無盡憂傷的乾涸之淚,體驗著真正的人生況味。這就是一種超越,正是這種超越,使《二泉映月》高於世俗之上,顯得超凡脫俗。

閱讀全文

與從阿炳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