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圖的發明者是
地圖簡史
在史前時代,古人就知道用符號來記載或說明自己生活的環境、走過回的路線等。現答在
人們能找到的最早的地圖實物是刻在陶片上的古巴比倫地圖(如圖01-01) 據考這是4500多年前的古巴比倫城及其周圍環境的地圖,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發源於北方山地,流向南方的沼澤,古巴比倫城位於兩條山脈之間。
留存至今的古地圖還有公元前1500年繪制的《尼普爾城邑圖》,它存於由美國賓州大學於1 9世紀末在尼普爾遺址(今伊拉克的尼法爾)發掘出土的泥片中(如圖01-02)。圖的中心是用蘇 美爾文標注的尼普爾城的名稱,西南部有幼發拉底河,西北為嫩比爾杜渠,城中渠將尼普爾 分成東西兩半,三面都有城牆,東面由於泥板缺損不可知。城牆上都繪有城門並有名稱注記 ,城牆外北面和南面均有護城壕溝並有名稱標注,西面有幼發拉底河作為屏障。城中繪有神 廟、公園,但對居住區沒有表示。該圖比例尺大約為1∶12萬。
留存有實物的還有古埃及人於公元前1330~前1317年在蘆葦上繪制的金礦山圖。
Ⅱ 地圖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夏商時期就有了,那時叫輿圖。輿圖是一種地圖,輿的意思是車的底座,用來承載物體的,因為地圖上載有山川、城鎮、四方地物,所以古人就把地圖叫作輿圖,把地理學叫作輿地學,甚至把看風水叫作勘輿學。
公元3世紀西晉裴秀用「制圖六體」繪成的《禹貢地域圖》,是見於記載的最早的中國歷史地圖。它是一部普通歷史地圖集,表示從傳說中的大禹時代至西晉初年的歷史地理概貌。成圖略晚的杜預《春秋盟會圖》,則是最早的古今對照的專門歷史地圖。唐貞元十七年 (801)賈耽製成的《海內華夷圖》廣三丈、高三丈三尺,內容上溯《尚書·禹貢》、下及當代,范圍包括唐朝版圖及其鄰國。它是首創「古墨今朱」雙色注記法的歷史地圖。上述地圖惜已失傳。
北宋稅安禮繪成的《歷代地理指掌圖》44幅,始於帝嚳,迄於北宋,至今尚有宋、明刊本流傳。這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
20世紀初楊守敬在其門人協助下編繪刊行的《歷代輿地圖》,44組、34冊,以《大清一統輿圖》為底圖,收錄了自春秋至明的重要地名,全部朱墨套印、古今對照,比以往的圖集要精確、詳細、實用。楊守敬的《水經注圖》(刊於1905年)是中國專門歷史地圖中最重要的一種。
至少已流傳1700多年的中國歷史地圖,其數量要比其他國家多,水平要比同時代其他國家的同類地圖高,但有如下不足:①缺乏較精確的地理圖為底圖;②只包括中原王朝的政區范圍,邊疆地區極其簡略或空白;③除個別圖外,比例尺都太小,容量有限;④內容以疆域政區沿革為主,自然地理和其他人文地理內容很少;⑤據文獻編繪,實際調查測繪極少。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A.赫爾曼編繪的《中國的歷史地圖集》除歷代政區外,還包括有先史時期的遺址分布圖和一些重要城市圖。80年代出版的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不僅彌補了過去各圖的缺陷,而且在內容上也遠較舊圖豐富。同時,台灣省出版有程光裕、徐聖謨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1980、1984)。
各國編繪歷史地圖的起點和發展不同,至今已有很大進展。
世界歷史地圖
① 普通歷史地圖。有英國的 《繆爾歷史地圖集》(1956)和《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1978)、法國的《拉露斯世界歷史地圖集》(1978)、蘇聯的《蘇聯歷史教學地圖集》(第1冊,1948;第2冊,1949;第3冊,1950)、美國的《世界歷史地圖集》(1976)、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世界歷史地圖集》(第1冊,1976;第2冊,1978)、義大利的《世界歷史地圖集》(1981),以及《非洲歷史地圖集》(1985)、《南亞歷史地圖集》(1978)、《日本歷史地圖》(1982)、《伊朗歷史地圖集》(1971)和《加拿大歷史地圖集》(第1卷,1987)等。其中以英國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影響較大,已譯有10多種文本,中文本於1982年出版(見圖)。它是一部自古至今的大型世界歷史地圖集,有論文、圖片、表格與地圖配合,論文不僅是對圖幅的說明,也是對歷史的高度概括。圖集的詳度不夠,中國部分有不少需修訂完善之處。
② 專門歷史地圖。有《世界考古地圖集》(1975)、《蘇共黨史地圖集》(1976)、《第一次世界大戰地圖集》(1970)等。
Ⅲ 中國地圖是誰發明的
地圖的起源,有人推測比文字的起源還要早。因為原始地圖跟圖畫一樣,把山川、道路、樹木如實地畫進地圖里,是外出狩獵和出門勞作或旅行的指南。
千百年來,在我國民間就廣泛流傳著《河伯獻圖》的神話故事。傳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感動了河伯。河伯是黃河的水神,禹為治水踏遍山川、沼澤,忽一天看見河伯從黃河中走來,獻出一塊大青石,禹仔細一看,原來是治水用的地圖。禹藉助地圖,因勢利導,治水取得了成功。「傳說」雖然不能證實地圖起源的具體時代,但從側面說明,約在四千年以前,我國先民已經使用地圖了。
Ⅳ 人類最早的地圖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20世紀末期,考古學家在伊拉克北部的約爾根特佩發現一幅公元前2300年製作、現已磨損的小塊地圖。從地圖上可以看到一片地區,四周為小丘環抱,一條運河或水道從中穿過,而且標出了被佔用的土地的位置——在地圖中央用楔形文字標明了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的面積。這塊泥版上的文字多已損壞,無法辨認,但周邊代表東南西北的字樣還清晰可見,使之成為迄今發現的有地圖基本特徵的世界上最早的地圖。
公元前600年前後巴比倫的「世界地圖」美索不達米亞人繪制地圖最初是為了土地交易。在隨後的2000年裡,美索不達米亞又出現了種類繁多的地圖和平面圖。地圖可分為三類:一是主要包括耕地、城牆和運河的圖,這些都是為土地交易而繪制的土地平面圖;二是城鎮圖;三是世界地圖。
繪在泥版上的城市地圖美索不達米亞人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反映在他們製作的粘土地圖上。在公元前600年前後巴比倫的一塊泥版上,刻下了巴比倫人對世界和宇宙的認識,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世界地圖。從這幅地圖上可以看到巴比倫四周有多個毗鄰國家,已知的世界則為一個環形海洋所包圍。海洋的外側是一些偏遠地區,如「見不到太陽的土地」等,在圖例上還有棲息在這些偏遠地區的神獸的名稱。從中心向下延伸的平行線代表幼發拉底河。在與之交叉的長方形中標有另一個長方形,代表伊拉克南部的沼澤地區,旁邊是呈角狀的波斯灣。那幾個小圓居魯士帕薩加迪宮廷遺址(前6世紀)帕薩加迪在波斯語中是「波斯營房」之意,它是居魯士二世建立的都城,這里是宮廷的台基遺址。圈代表巴比倫周邊的國家,其中包括亞述、烏拉爾圖(亞美尼亞)和伊朗西部地區。這幅圖畫得極為簡略,其主要目的就是為子顯示位於世界邊緣的與巴比倫相關的4個地區。這4個地區是用從環形海洋伸出的三角形表示的,三角形里的說明文字對棲息在那裡的神獸作了描述。從整體上看,這幅地圖與兩千年後中世紀歐洲製作的地圖極為相像。
Ⅳ 世界地圖是誰發明的
16世紀,荷蘭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地圖學家墨卡托(GerarsMercator1512-1594),他編制了新的《世界地圖》、《地球一覽》圖集,發明了等角正軸圓柱投影——墨卡托投影。這不僅把人們對世界逐漸完善的認識反映到地圖上,而且其等角航線為直線的特性,給當時歐洲航海事業巨大支持。墨卡托於1538年繪制了第一張世界地圖,這是從北極的角度俯視繪制而成。貼在他擁有的托勒密地圖集內。
Ⅵ 中國地圖誰發明的
千百年來,在我國民間就廣泛流傳著《河伯獻圖》的神話故事。傳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感動了河伯。河伯是黃河的水神,禹為治水踏遍山川、沼澤,忽一天看見河伯從黃河中走來,獻出一塊大青石,禹仔細一看,原來是治水用的地圖。禹藉助地圖,因勢利導,治水取得了成功。「傳說」雖然不能證實地圖起源的具體時代,但從側面說明,約在四千年以前,我國先民已經使用地圖了。
據史籍記載,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我國就誕生了地圖。《漢書.郊毅志》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像九州」的記載。《左傳》中有:「惜夏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像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意思是說,在夏朝極盛時期,遠方的人把地貌、地物以及禽獸畫成圖,而九州的長官把圖和一些金屬當作禮品獻給夏禹,禹收下「九牧之金」鑄成鼎,並把遠方人畫的畫鑄在鼎上,以便百姓從這些圖畫中辨別各種事物。文中的「百物而為之備」,很明顯說明是供牧人、旅行者使用的圖。可惜,原物流傳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因戰亂被毀而失傳。
據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斷,後來的《山海經圖》是從夏代九鼎圖像演變而來的,也是一種原始地圖。在《山海經圖》的「五藏三經圖」上,畫著山、水、動物、植物、礦物等,而且注記著道里的方位,是較規范的地圖形式。由此可以說,中國在夏代已經有了原始的地圖。
Ⅶ 中國什麼時候有地圖的,地圖來源是什麼
地圖起源很早,傳說在人類發明象形文字以前就有了地圖。人類要在一個地方定居,開展生存活動,就要記錄下這地方的山川、水澤、土地狀況。出走遠地就要辨別方向、熟識路途的山丘、溝壑、河流、湖澤、樹木、道路,要出得去,回得來。沒有文字就用符號、線段、極簡易的圖形描繪成示意地圖。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決定在洛河流域建洛邑。《尚書》中《洛誥》就記述了有人就圖興建的事。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和管理需要,出現了不同用途的地圖。《周禮》中列舉執掌不同用途地圖的部門二十餘個。有的掌「版圖」(戶籍圖)、有的掌「土地之圖」、有的掌「金玉錫石之地圖」、有的掌「天下圖」(全國性區劃圖)、還有的掌「兆域之圖」(墓葬地圖)等。1977年河北平山縣發現戰國時中山王陵墓形式范圍示意圖。
戰國時期,軍事地圖更為普遍。《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分別附圖9卷和4卷。《管子·地圖篇》曾道,凡統帥軍隊者,必事先詳盡熟悉和掌握軍事活動地區的地圖。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三幅西漢初年地圖。一幅為地形圖,一幅為駐軍圖,另一幅為城邑圖。距今已有2100多年。
中國公元3世紀,已提出繪制平面地圖的科學理論。西晉時山西聞喜人裴秀(223~271)主持繪制《禹貢地域圖》,明確提出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
Ⅷ 地圖誰發明的
地圖的發明 最早的地圖大約是公元前2250年美索不達米亞(現今伊拉克人)人製作的,起先,地圖僅僅包含一小塊當地區域。
Ⅸ 地圖是誰發明的
地圖的起源,有人推測比文字的起源還要早。因為原始地圖跟圖畫一樣,把山川、道路、樹木如實地畫進地圖里,是外出狩獵和出門勞作或旅行的指南。
千百年來,在我國民間就廣泛流傳著《河伯獻圖》的神話故事。傳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感動了河伯。河伯是黃河的水神,禹為治水踏遍山川、沼澤,忽一天看見河伯從黃河中走來,獻出一塊大青石,禹仔細一看,原來是治水用的地圖。禹藉助地圖,因勢利導,治水取得了成功。「傳說」雖然不能證實地圖起源的具體時代,但從側面說明,約在四千年以前,我國先民已經使用地圖了。
據史籍記載,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我國就誕生了地圖。《漢書.郊毅志》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像九州」的記載。《左傳》中有:「惜夏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像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意思是說,在夏朝極盛時期,遠方的人把地貌、地物以及禽獸畫成圖,而九州的長官把圖和一些金屬當作禮品獻給夏禹,禹收下「九牧之金」鑄成鼎,並把遠方人畫的畫鑄在鼎上,以便百姓從這些圖畫中辨別各種事物。文中的「百物而為之備」,很明顯說明是供牧人、旅行者使用的圖。可惜,原物流傳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因戰亂被毀而失傳。
據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斷,後來的《山海經圖》是從夏代九鼎圖像演變而來的,也是一種原始地圖。在《山海經圖》的「五藏三經圖」上,畫著山、水、動物、植物、礦物等,而且注記著道里的方位,是較規范的地圖形式。由此可以說,中國在夏代已經有了原始的地圖。
Ⅹ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圖出現在什麼時候(要真是的啊)
一、我國的地圖學有悠久的歷史,見之於記載的古地圖很多,可惜大部分已經散佚。現存最早的地圖,是1973年底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現的三幅繪在帛上的地圖:一幅地形圖、一幅駐軍圖和一幅城邑圖。它們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不但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繪制的地圖。
二、這三幅圖所示的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與現在通用的地圖正好相反。其中的地形圖長寬各九十六厘米,繪有山脈、河流、居民點、道路等,已具備了現代地形圖的基本內容。此圖的地理范圍相當於今廣西全州灌陽以東,湖南新田、廣東連縣以西。經過量算,其主要部分的比例為一比十八萬。圖中主區包括當時的長沙國(諸侯國)南部,即今湘江上游、瀟水流域、南嶺、九崇山一帶,圖的精確度相當高。圖中用閉合曲線。比較准確地表示了山脈的山體及延伸走向。對九嶷山的表示方法更有獨創之處,除了用較粗的閉合曲線勾出山體外,又用細線畫成魚鱗狀,層層重疊地表示峰巒起伏的特徵,與現在的等高線畫法相似。圖上還比較准確地繪出大小河流三十多條,詳細而明確地繪出了居民點八十多個。圖上的河流、道路、居民點和山脈一樣,均用統一符號表示。此外,此圖已具有現代地圖「主區詳而鄰區略」的特點。圖的准確程度表明,它是以相當科學的測量方法為基礎繪成的,其熟練的清繪筆法,說明制圖水平也很高。
三、駐軍圖長九十八厘米、寬七十六厘米,以黑、紅、藍三色繪成,它所包括的范圍是地形圖的東南部分,比例較地形圖約大一倍。它是一幅軍事守備圖,圖中除繪有山脈、河流、道路、居民點外,還標注了九支駐軍的布防、防區界線和指揮城堡等。駐軍圖反映了漢初長沙國駐防備戰的軍事情況,對研究西漢時代的作戰思想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圖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軍事地圖。
四、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地圖,反映了我國古代相當高的地圖測繪水平,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地理,尤其是研究西漢歷史地理的珍貴資料。它們的發現,不但是我國地圖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也為世界地圖學史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