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翻車是馬鈞發明的還是改進的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
據古籍記載,東漢末年有個叫畢嵐的人曾有翻車的製造,但那時的翻車還比較粗糙,大抵應該說是我國鄉村歷代通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直到三國時期,機械發明家馬鈞重新發明創造了一種新式翻車,才使得翻車廣泛推廣應用,從而形成了從東漢到三國翻車的正式產生。
據《後漢書·張讓傳》記載,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畢嵐曾製造翻車,用於取河水灑路。馬鈞在京城洛陽任職時,城內有地,可辟為園。為了能灌溉,他製造了翻車(即龍骨水車)。清代麟慶所著的《河工器具圖說》記載了翻車的構造:車身用三塊板拼成矩形長槽,槽兩端各架一鏈輪,以龍骨葉板作鏈條,穿過長槽;車身斜置在水邊,下鏈輪和長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鏈輪為主動輪;主動輪的軸較長,兩端各帶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動拐木,驅動上鏈輪,葉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將水排出,再沿長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環,連續把水送到岸上。馬鈞所制的翻車,輕快省力,可讓兒童運轉,「其巧百倍於常」,即比當時其他提水工具強好多倍,因此,受到社會上的歡迎,被廣泛應用。直到20世紀,中國有些地區仍使用翻車提水。
馬鈞當時在魏國作一個小官,經常住在京城洛陽,當時在洛陽城裡,有一大塊坡地非常適合種蔬菜,老百姓很想把這塊土地開辟成菜園,可惜因無法引水澆地,一直空閑著。馬鈞看到後,就下決心要解決灌溉上的困難。於是他又在機械上動腦筋。經過反復研究、試驗,他終於創造出一種翻車,把河裡的水引上了土坡,實現了老百姓的多年願望、馬鈞創適的這種翻車,"其巧百倍於常",用時極其輕便,連小孩也能轉動。它不但能提水,而且還能在雨澇的時侯向外排水。可見進步之多,功效之高。這種翻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從那時起,一直被中國鄉村歷代所沿用,直至實現電動機械提水以前,它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貳』 如何評價馬鈞的一生
馬鈞的一生雖有過許多的發明創造,但一直未受到當時的統治者、官府的重視。然而,他的發明卻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後人敬仰他,稱頌他為「天下至巧」。馬鈞已作為「巧思絕世」的機械發明家永遠載入史冊。
『叄』 為什麼稱馬鈞為「巧思絕世」的機械發明家
由於馬鈞改進了織綾機,發明了龍骨水車,製造了指南車、拋石機、「水轉百戲」等精巧的機械裝置,在歷史上曾獲得了「巧思絕世」的機械發明家的美稱。
『肆』 翻車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製造的三國時期魏國發明家馬鈞發明的翻車是怎樣灌溉農田的
風力:加個傳送帶就ok,至於怎樣裝,就是你的問題了
水力:原理同風力,只是多了一步,就是要加裝個水輪機
畜力:還是一樣的原理,讓它拉磨盤,磨盤不就相當於一個風車或者水輪機嗎?
對於風力發動機,直接加動力傳送帶就行。至於水力和畜力,因為力的方向與翻車轉動方向不一致,它們是在水平面旋轉的動力,翻車需要的是在垂直面上旋轉的動力。兩個動力間加兩個45度的咬合齒輪即可。這些齒輪市場上可能有得買,平常生活中我都看到很多地方用到它
『伍』 馬鈞發明了什麼
馬鈞發明了很多東西,最突出的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織綾機、改制諸葛連弩、發專明龍骨屬水車、輪轉式發石機、水轉百戲圖等,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馬鈞在手工業、農業、軍事等方面有很多發明創造,是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機械製造家,馬鈞的創造發明,就算拿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也非常了不起,何況是在1700多年前。
此外,馬鈞在軍事上兵器製造方面也有不少發明創造。蜀國諸葛亮在出師北伐時,曾發明了一種可以把箭接連發射出去的連發射遠器——連弩。它每次可發數十箭,威力很大,當時已經年老的馬鈞,還改進過連弩,使連續發射的威力增加幾倍。
(5)發明家馬軍擴展閱讀:
馬鈞在傳動機械方面的研究,造詣是很深的,成績也是極其卓著的。"水轉百戲"的研製成功,足以說明這一點。
一次,有人進獻給魏明帝一種木偶百戲,造型相當精美,可那些木偶只能擺在那裡,不能動作,明帝覺得很遺憾。明帝問馬鈞:"你能使這些木偶活動嗎?"馬鈞肯定地回答道:"能!"明帝遂命馬鈞加以改造。
沒有多久,馬鈞則成功地創造了"水轉百戲"。他用木頭製成原動輪,以水力推動,使其旋轉,通過傳動機構。
『陸』 三國時期魏國發明家馬鈞,發明和改良過過許多實用物品,可是為什麼他不出名呢
因為無論是指南車、翻車、發石車還是連弩等等,馬鈞都是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改良,而後人更容易記得的是原創者和該項發明的最早出現時間。所以如果不是探究科技發展史,馬鈞很少被提及。
『柒』 三國時期魏國發明家馬鈞發明的翻車是怎樣灌溉農田的
風力:加個傳送帶就OK,至於怎樣裝,就是你的問題了
水力:原理同風力,只是多了專一步,就是屬要加裝個水輪機
畜力:還是一樣的原理,讓它拉磨盤,磨盤不就相當於一個風車或者水輪機嗎?
對於風力發動機,直接加動力傳送帶就行。至於水力和畜力,因為力的方向與翻車轉動方向不一致,它們是在水平面旋轉的動力,翻車需要的是在垂直面上旋轉的動力。兩個動力間加兩個45度的咬合齒輪即可。這些齒輪市場上可能有得買,平常生活中我都看到很多地方用到它
『捌』 魏國大發明家馬鈞,都留下了哪些發明
魏國的大發明家馬鈞,他的一生留下了很多偉大的發明。比如說新式的織綾機,還有水轉百戲,龍骨水車,輪轉式發石車等。
三國時期的馬鈞是我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機械發明家,當時他的很多發明對,當代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他在機械方面的造詣也很深,人們稱他為“天下之名巧”,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位魏國的機械師到底都有哪些發明。
第三,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又叫做翻車,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一開始的翻車很簡陋,粗糙,後來馬鈞對翻車進行了改造,並且廣泛的推廣出去,很多地方都開始使用馬鈞發明的龍骨水車。
『玖』 機械發明家馬鈞製造了什麼
在我國的江南的一些地方,至今還在使用著一種木製的灌溉工具——龍骨水車,它的最初發明者不是近代人,更不是現代人,而是古代的一位傑出的機械發明家——馬鈞。由於他改進了織綾機,發明了龍骨水車,製造了指南車、拋石機、「水轉百戲」等精巧的機械裝置,在歷史上曾獲得了「巧思絕世」的機械發明家的美稱。
『拾』 馬鈞是怎樣製造機械的
馬鈞,是三國時代的一位紡織機械革新家、發明家。字德衡,曹魏扶風(今陝西興平)人。從小口吃,不善言談。出身貧苦,少年時沒有太多的機會讀書,常要為生活奔波,因此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勞動人民。他注意實踐,特別是生產工具的構造,而且勤於動手,對一些機械原理,進行刻苦鑽研,努力創造革新,取得了不少成就,在魏明帝(226—239)時,被譽為「天下之名巧」。
織綾機的創新
我國是著名的絲綢之國,是生產絲織業最早的國家。西漢時,有一種織綾的提花機,是120綜,120躡的(一綜是一根經線,一根經線安裝一個踏板叫躡),效率很低,兩個月才能織一匹綾。到三國時,雖然多次經過簡化,改進到60綜、60躡和50綜、50躡,但仍十分笨拙。
馬鈞看到大家使用這種綾機,操作起來很是費時費力,為了提高大家的生產效率,節約勞動時間,於是,馬鈞就下定決心改良這種織綾機。他深入到織綾生產中,對舊式織綾機進行了認真研究,重新設計了一種新式織綾機。新織綾機簡化了踏具,改造了桄運動機件(即開口運動機件)他把原來的60躡、50躡減為12躡,用12根躡控制60餘片綜,經過這樣改進,新織綾機不僅更精緻,更簡單適用,織綾機的生產效率也提高了四五倍。特別是他發明了兩躡合控一綜的「組合提綜法」,用這種方法織出的花綾,花紋圖案奇特,配置變化多樣,織物表面具有立體感,景物生動逼真,光澤明暗相間,層次變化無窮,馬鈞的創造使當時魏國所產絲織物能與成都的蜀錦媲美。經改造的新織綾機,受到了廣大絲織工人的歡迎,這是馬鈞一生中最早的貢獻,它大大加快了我國古代絲織衛業的發展速度,也為我國家庭手工業織布機奠定了基礎。
龍骨水車的發明
水車的應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大約在東漢時期,翻車就出現了,翻車又叫龍骨水車。據古籍記載,東漢末年有個叫畢嵐的人曾製造過翻車,但那時的翻車還比較粗糙。
到了三國時期,有一回馬鈞在魏國做一個小官,住在京城洛陽,當時在洛陽城裡,有一大塊坡地非常適合種蔬菜,老百姓很想把這塊土地開辟成菜園,可惜因無法引水澆地,一直空閑著。機械發明家馬鈞看到後,就下決心要解決灌溉上的困難,於是他又在機械上動腦筋。經過反復研究、試驗,他終於創造出一種翻車,把河裡的水引上了土坡,實現了老百姓的多年願望。馬鈞發明創造的這種新式翻車,叫做龍骨水車,龍骨水車應用齒輪的原理使其汲水,用時極其輕便,連小孩也能轉動。它不但能提水,而且還能在雨澇的時候向外排水。在近代水泵發明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
水轉「百戲圖」
馬鈞真不愧為「巧思絕世,變化百端」的發明家,水轉「百戲圖」的創制更是印證了這一美名。一次,有人進獻給魏明帝曹睿一種木偶百戲,造型相當精美,可那些木偶只能擺在那裡,不能活動,明帝覺得很是遺憾。於是明帝就問馬鈞:「你能使這些木偶活動嗎?」馬鈞肯定地回答道:「能!」明帝遂命馬鈞加以改造。沒有多久,馬鈞就設計製造出了「平地實之,潛以水發」的「百戲圖」。他用木頭製成原動輪,以水力推動,使其旋轉,這樣,上層的所有陳設的木人都動起來了。有的擊鼓,有的吹簫,有的跳舞,有的耍劍,有的騎馬,有的在繩上倒立,還有百宮行署,真是變化無窮,千姿百態。並且這些木人出入自由,動作極其復雜,巧妙程度使原來的百戲木偶無法比擬。水轉「百戲圖」,被時人稱為「巧變百端」的三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