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章是誰發明的
「印章」這個詞彙起源於現代,它是對所謂璽、印、圖章、圖記、鈐印、戳記等的總稱謂。印章的起源歷史悠久。據載,20世紀30年代就曾在殷墟發掘出三枚銅印。《左傳·襄公》中記載有與「璽」有關的文字,證明最晚在春秋中期,印章已應用於社會生活。不過,現在所能看到的較早的出土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和漢印。
封建社會時期印章使用制度森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璽」是天子專用印的稱謂,臣子庶民之印只能稱之為「印」、「章」、「記」等。漢代規定諸侯之印也可以稱「璽」,丞相、大將軍之印稱「章」,其餘官吏、百姓之印皆稱「印」。魏晉以後,歷代大體沿用秦漢制度。
但是,印章制度在清代有所變化。據載,清朝規定帝王之印稱「璽」或「寶」,親王以上之印也可稱「寶」,郡王及以下官員之印稱「秩」,欽差大臣之印稱「關防」,一般眾吏之印則稱「鈐記」或「圖記」,而百姓之印只能稱「圖章」、「私印」,等級明確,不可僭越。進入現代社會,印章只有公章、私章之分了。
② 四大發明在唐代發明的是
火葯和印刷術
因為年代久遠科學上沒有四大發明的具體時間,所謂的XXX年發明了XX其實不準確的。具體時間中科院教授也怕說不了,只能說個大概時間
造紙術 據考古發現,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有了紙,不過這時的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質量也差,還不能用於書寫。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造紙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還採用樹皮等一些含纖維的東西。並採用石灰鹼液蒸煮的加工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後紙張開始代替竹帛,在全國推廣。
印刷術 我國造紙發明以後,由於出版書籍的需要,印刷術也隨之產生。公元6世紀初的隋、唐之際,出現了最早的雕版印刷術。這種印刷術一般用木材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給字板塗上墨,印在紙上。由於節工省時。很快盛行起來。宋代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 (971年)於成都板印《大藏經》,共印5048卷,雕版達13萬塊,用了12年的時間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規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間,雕刻工畢?又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即用膠泥做成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用這些活字排版,既節省費用,又大大縮短了時間,十分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現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將膠泥活字改為木活字,創造了轉輪排字架。此後還出現了錫、銅、鉛等金屬材料製成的活字。
火葯 火葯是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公元8~9世紀,煉丹家已經知道硫磺、硝石與木炭混合燃燒時,會發生劇烈的反應。這樣,在唐代就發明了以這三種物質為原料的黑色火葯。到宋元時期,各種葯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並且先在軍事上得到使用,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葯武器。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銅火鏡,製造於元年順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炮,由於靠火葯作為推動力,其威力較大,稱它為「銅將軍」。
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別光滑的地盤上,用以指南,稱為司南。到宋代後期,人們又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後,也會產生磁性。於是又出現了以此為原料的指南針。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人們又開始使用了以此為原料水浮式指南針在陰雨天辨別方向
③ 印章是何時出現的
現代政府通過在護照上加蓋官方印章來證明其真實有效,公證員也是通過將自己的印章附在某個人的簽名之後來證明其有效性,這些做法都是大約7000年前始於美索不達米亞的一種習俗的延續。今天,美索不達米亞的圓筒印章已成為最有吸引力的、通常也是最美麗的手工製品。
各式各樣的巴比倫印章圓筒印章雖然尺寸不一,但通常都很小,是以凹雕的形式刻成的。這種印章在濕泥版上滾過時會留下一道連續的印跡。大約到公元前3000年時,美索不達米亞人開始在圓筒印章上鑽一個直上直下的孔,以便主人可以將它釘在衣服上,或者用一根繩子串起來掛在脖頸或手腕上。
多數圓筒印章是用寶石和半寶石製成的,但木頭、金屬、玻璃、象牙、骨、烘乾的黏土和其他材料也可用來製作印章。早期印章上的圖案非常繁復,之後趨於簡單,再後來印章雕刻的技術得到復興,印章上的圖案變得紛繁多姿,並且栩栩如生。雕刻這些圖案時先在印章上鑽下小孔,然後把這些小孔連接起來,成為所需要的形象。
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在我們只能使用放大鏡甚至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方寸之間,古美索不達米亞人卻能在這彈丸之地做出大文章。
④ 唐朝有哪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版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權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⑤ 印章的發展概況,從隋唐到明清。
(1)春秋戰國時期的印章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在激烈變化的社會、政治、經濟活動中,需要使用信物憑證。印章的製作要經過復雜的契刻、冶鑄工藝,因而使用印章較之簽字畫押更難於復制模仿,更具有可信性,能起防奸辨偽的作用。因而作為憑信用具和權力象徵的職能受到社會公認。當時中央王室給各諸侯國的國書,各諸侯國之間乃至民間交往簽訂各種契約,都鈐蓋印章作為盟守信約的信物憑證。印章還是權力的象徵物,各級權力機構在發布政令、宣布政策法令時也以印章作為權威信物昭示於眾。政府任命官吏也要授予印章,作為委託行使職權的證明,類似後世的委任狀。官吏們受印後,在公務活動中便須把印章佩帶在身,作為職務級別的標志物。在經濟活動中,印章被作為徵收稅收、管理關市、檢驗商品、統轄、禁止違禁物品流通市場的標志。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日庚都卒車馬」印,即是烙馬印。其體積比一般印章大幾倍,就是用火加熱後在馬匹上烙制編號歸屬標記用的。現代各國管理軍馬仍在沿用這一作法。印章也應用於製造業的商品標志。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陶器、漆器上就有用印章模印生產廠商名號的。如1954年在鄭州白家莊發現的陶文,有刻劃壓印的姓氏、里名、紀年文字。可能是制陶工匠的姓名、廠址或銷售地、生產年代的印記。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漆器上有「咸亭」、「安亭」、「許市」等印文,用以表明漆器的產銷地點。
春秋戰國時代的印章,因用銅鑄造,使用時按在泥上,稱為「鈢」〔xi喜〕或「□」〔xi喜〕。後世發現這一時代的印章,因歷史久遠統稱為古鈢。古缽無論是鑄文為職務的官印,或私人姓名印、吉語印或圖案肖形印,形制都比較小,因而又稱「戰國小鈢」。古鈢形狀各式各樣,除常見的方形外,也有圓形、長方形、矩形等形制。印背鑄紐,以鼻形紐最多。各種紐式均有穿孔,供穿系佩帶。戰國時官印由各級官員佩帶在身,蘇秦號稱佩六國相印。官印隨身佩帶的習俗一直延續到魏晉以前。據《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記,張耳與趙王歇被秦軍圍在巨鹿,陳余按兵不救。諸侯軍解巨鹿圍後,張耳怨責陳余,陳當即解下印綬交張耳,張開始驚愕,俄頃乃悟,隨後佩帶在身,表明接受了陳余的引咎辭職。根據史書記載,漢代皇帝的鈢印也是隨身佩帶的。《漢書·霍光傳》載,漢昭帝死後,霍光等建議立昌邑王的兒子賀繼位,不久發現賀淫亂無能,群臣不得已建議皇太後廢黜新皇帝。他們把昌邑王賀叫來,宣讀了皇太後的詔書,隨即解下他身上佩帶的璽印,奉給太後,一場換代的改組活動便完成了。當時一般士人也把印章當作裝飾品和吉祥物佩帶在身。死後隨葬。同印章一起佩帶的還有玉石牙角製作的環、璜、□〔xi戲〕等,走起路來,叮當作響,被當作象徵節操高尚的儒雅風度。
古鈢的印文除少數是在鑄好的銅印上鑿刻白文印外,大多是鑄造的。其工藝程序與製造青銅器相似,需經刻模、制模、澆鑄等工序。刻模時保留印文字體實線,刻去印底,待翻模後即鑄出了朱文印;白文印即是在制模時刻去印文實線,印文凹於印面。在刻模時白文印工藝較朱文印便捷,因之古鈢中以白文印為多。春秋戰國的青銅鑄造工藝已發展到成熟階段,印章的製作工藝大多極為精美。
古鈢印文,因各國割據,文字體貌不盡相同,稱為六國古文,屬於大篆體系的篆文。較之鍾鼎文,筆畫圓曲宛轉,結體追求象形的圖畫意味,自然生動,富於動態美和節奏感。以這種崇尚變化的文字入印,在布局上又常常靈活地增減筆畫,移易偏旁,安排印文也無拘無束,善作活潑的穿插,形成空靈奇險的藝術風貌。創造出許多富於藝術意象的篆刻作品。古缽的製作工藝精美、功能多樣、形制豐富,在篆刻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標志著中國篆刻藝術的第一個發展高峰。古缽在藝術上的成就,為明清以來印壇仰慕,對篆刻藝術民族傳統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戰國 平陰都司徒
(2)秦漢魏晉時期的印章
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封建大帝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採取了推動統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典章制度方面,改變商周以祭祀禮儀中使用禮器——鼎作為王權象徵的傳統作法,代之以鑄造印章。在制定典章制度時,對印章的名稱、使用材料、形制、印紐式樣等,都作了嚴格的等級序列規范。規定皇帝使用的印章用楚國的玉石雕刻,稱為「璽」,官員人等的印章稱「印」、「章」。還設置了稱為「符節合丞」的專門機構,監管印璽制度的實施,嚴禁逾制濫用。從此,皇帝用璽的制度為封建時代歷代王朝沿襲。皇帝的玉璽成為皇權交替、冊封的憑據和鎮國之寶。玉璽作為國之重器被禮敬珍藏,如漢昭帝時,「霍光博陸侯輔政,殿中嘗有怪,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取璽,郎不肯授。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光甚誼之,增郎秩二等。」《漢書》中這則記載,歌頌了一個管理璽印小官吏忠於職守的精神。他敢於拒絕執行上級不符法規規定的指令,冒著生命危險保衛國璽。使霍光受到震動,授予這個管印官吏提升二級的嘉獎。
喪失玉璽,即為亡國的象徵。西漢末,新莽篡政就是以奪取帝璽為標志的。「漢平帝崩,孺子未立,璽藏長樂宮。玉莽即位,請璽。太後元帝後王莽之姑不肯授,莽使安陽侯王舜論指,太後怒罵曰:『若自以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何用此璽?』」後來王莽又施加壓力,太後盛怒之下,將璽扔置地上。王莽得璽,完成了篡政的鬧劇(引自《文獻通考》)。南朝的陳叔寶也是抱著玉璽逃竄,宣告了陳朝的滅亡。沿至明清在修建紫禁城時,仍把存放玉璽的殿宇置於中軸線上太和殿後的顯要位置。窺測神器,成為顛覆王權的代稱。
秦代官員和百姓用的印章,形制與戰國古缽大致相像,仍以銅鑄居多,印紐式樣仍尚簡朴。私人印中出現了造型精美的龜形紐。除姓名印外,出現了以吉祥語句作印文,開後世以詩詞格言入印的先河。秦印在形式上的突出特徵是印面除邊框線外,又加「田」字形界格。低級官吏的章,只有正方形的一半,加「日」字形界格,稱為「半通印」。
秦印文體稱為摹印篆,較之大篆更為簡化、規整,與小篆結體相近,字形近方形,筆畫方中寓圓,運轉流暢,結體秀美奇峭,具有靈動活潑的氣勢。由於加用了田字形界格,使欹〔qi七〕斜生動富於變化的印文,在規整的界格內,形成了新的穩定和諧。秦印的印文除朱文、白文外又增添了朱白相間的新穎處理手法。一印之內,朱白互補,將筆畫繁簡懸殊的印文,通過刻底、留白的線條與塊面交錯,造成視覺上的平衡感,增添情趣,引人入勝。
漢代的典章制度,多沿秦制。漢初的印章形制式樣仍保留秦代印章的特點,並在制度上作了進一步的規定。據東漢衛宏著《漢舊儀》記載,漢代皇帝有六璽,都用價值昂貴的白玉製成,雕刻蟠龍、奔虎印紐。印文為:「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等。皇後的璽印與皇帝同制。1974年陝西咸陽一位中學生在上學的路上,發現了被埋在積土中的一方白玉印章,刻有「皇後之璽」的白文字樣。經考古部門考證,確認是與文獻記載相符的漢代皇後玉璽。《漢舊儀》中還記載,當時規定按官職的高低不同所用的印章分別稱「章」或「印」。私人印章則須在姓名之後加「私印」二字。同時對各等級印章的材質、紐式及印綬的顏色都有嚴密的規定。任命官吏以頒發印章為標志,類似現代任命書的作用。官員們也要把印章佩帶在身上,用以表明官階等級並示尊嚴。遇有要事即鈐印於封泥,作為行使權力的憑證。各級政府發布政令都要鈐加印章。漢私人印章,除姓名印,還有肖形印、吉語印。形式有兩面印、多面印和套印等。肖形印在印面上刻人與馬、牛、羊、駱駝等動物形象。還有以多面印的形式,刻出代表東西南北方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圖形的四靈圖案。各種動物形象造型誇張,富有浪漫色彩,呈現出漢代繪畫的藝術特色。
漢印文體稱為繆〔miao妙〕篆,是一種帶有隸書意向的篆體文字。字形方正,筆畫平直,結體勻稱工整。氣勢渾厚、明快,具有質朴自然、豐滿安定的美感。漢印中還有一些以蟲鳥篆入印的印章。蟲鳥篆是裝飾化的篆書,起止筆畫融合蟲鳥的形象。筆畫捲曲縈繞,運轉舒展靈動。蟲鳥為龍鳳的原型形態,以蟲鳥篆入印,代表龍鳳的祥瑞之徵,寄寓吉祥祝福。反映了人們追求安定幸福的美好願望。漢魏時期還有一種稱為懸針篆的印文,即在繆篆的基礎上,將垂直的筆畫加以誇張,使收尾筆形垂長,顯出尖銳的筆鋒。東漢時期的衡量器具上常採用這種篆體。
漢印多為鑄造白文,線條粗壯、均勻,稱為大白文、滿白文,加蓋泥封上,印文十分清晰、飽滿。後世鈐印紅印泥後,朱白對比鮮明,豐滿明快,非常醒目。此外還有不少鑿刻的印章,多是武將佩印。漢代戰事頻繁,在戰斗中往往急需增補新的軍事指揮官。給這些增補的將領頒發印綬,來不及從容鑄造,就由軍中刻印工匠們在預先鑄造的印坯上匆匆刊刻成印,故又稱為急就章。這類鑿印,多為較細的白文印。高級官員為兩鑿成文,印文結體比較規整;低級官員則為一鑿成文,具有隨意自然的氣質。急就章呈現的朴茂自然、不加修飾、拙中寓巧的印風,為後代的篆刻家們追摹。對後世篆刻藝術刀法的形成具有啟迪意義。
漢 陷陣司馬
漢代印章鑄造精美,尤其在篆刻藝術形式美方面,呈現與戰國古鈢迥然不同的藝術風貌。印文結體嚴謹莊重而又有縝密的構思變化,具有質朴壯美的審美情趣,為歷代篆刻家崇尚。後世許多篆刻家,特別是明清聲勢浩大的諸多篆刻藝術流派,無一不在秦漢印中吸取藝術營養,在繼承秦漢藝術成就上推陳出新,求得發展。秦漢印章與戰國古鈢在中國篆刻發展史上雙峰並峙,形成中華民族可資寶貴的文化財富,是篆刻藝術的寶庫。
古代的璽印都是鈐加在封泥上的。有大批的實物遺存可證。《淮南子·齊俗訓》:「若璽之抑填」,填即是指封泥。古代封泥是用來封緘書信和物品的。封物時,用繩索將物品捆紮後,在繩索的結節和繩的兩端加泥鈐印,封泥起了鎖封的作用,可以防止開啟包裝。封緘書信時,則把竹木簡牘加上木檢,用繩索扎緊。木檢上刻有方孔,把繩索兩端穿到方孔中,用泥封住方孔,鈐加印章。使木檢、繩索和封泥連為一體。最後在木檢上寫上收書人的姓名、地點,稱為「署檢」。用這種封緘方法可防止書信在輾轉投遞過程中被私拆泄密。
封泥的使用,據文獻資料載,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通行,從考古實物遺存看,漢代極為盛行。現已知在陝西、山東淄博發現漢封泥700餘枚,1920年在朝鮮平壤附近的樂浪遺址、1956年在湖南長沙河西嶽漢墓、1957年在呼和浩特漢古城遺址、1974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都出土了漢代的封泥,可見漢代使用封泥的地域十分遼闊。
東漢發明造紙術後,至南北朝時紙張的生產和使用已很普遍,逐漸取代竹木簡成為文房用品。封泥也漸漸廢弛。鈐蓋印章改在紙上用朱紅印色。《北齊書·陸法和傳》記載「上樑武帝書『朱印名上』」,這是紙張上使用印色的最早文獻記錄。在南齊、唐代傳世的法書、繪畫作品和新疆出土的文牘上也可見到墨色或硃色的印跡。
漢玉印 皇後之璽
封泥之制廢弛後,在地下沉睡了近千年。1822年(清道光二年)在四川、陝西等地發現封泥後,當時人都不明其為何物,曾定名為「印范」。直到1898年經清代學者劉鶚考證始定名為封泥,並徵信於文獻記載,使人們了解到唐代以前古璽印的使用習尚。
現代國際交往中使用火漆印封緘機密國書,海關驗放進出口貨物鈐加的鉛封,其作用和使用方法都與中國古代封泥很相像。不過這是源自歐洲中世紀的文化現象,是在中國封泥停止使用以後才興起的。
(3)唐宋遼金時期的印章
唐宋時代的印章制度,據文獻記載十分冗繁。對帝王、主要職官的印章規格、使用材料、印紐式樣以及印綬的顏色都有詳細的規定。武則天對秦始皇以皇帝印稱璽的定名問題提出質疑。她認定「璽」字與象徵死亡的「息」字同音,視為不祥。於公元694年(延載元年)改變皇帝璽印的印文「皇帝之璽」為「皇帝之寶」,並以印章尺寸的大小、厚薄作為等級尊卑的標志。最高級別的官印增大至55毫米左右,以下依次遞減,這樣唐宋時代的官印體積都較秦漢時代增大一至兩倍或更多。此外還規定官印一律用朱文,朱文又稱陽文,以附會乾坤陰陽之說,體現君權神授。實際上是由於造紙術發達後,書寫材料普遍採用紙張,鈐印方式已不同於先秦和漢代用封泥。封泥的拉力有限,印章體積過大,封泥容易損壞,同時鈐蓋印章改用印泥後,朱文也較白文鈐印在紙上的字跡清晰易辨。唐宋印章印面擴大容量增多,為了填充印面的空白,出現了對字體繁贅處理的現象,將筆畫少的字,加以屈曲盤繞,逐漸發展成字字皆用此法,形成一種書體,被稱為九疊篆。古代以九為極數,號稱九疊極言屈曲之繁,不是每一筆畫盤曲的確數。實際上唐宋九疊篆只是將字頭筆畫或豎畫寫成三四折。金代印章中偶有印文七折、八折之例。九疊篆筆畫繁瑣、板滯,缺乏藝術韻致,且難以辨識。由於符合封建統治者追求的繁褥、腫塞的所謂廟堂氣;結字難識又符合了防止偽造的要求,因此唐宋時期出現的九疊朱文印,一直被俟後的元、明、清王朝沿用作為官方用印的專用篆文。為顯示朝廷頒賜的聲威,九疊篆又稱尚方大篆。
唐宋時期官方印章增加了「以明所屬」的功能,即在宮廷收藏的書法、繪畫等藝術品上鈐加收藏印章。唐初就建立了宮廷收藏藝術品的機構,凡經皇帝看過的收藏品,都加蓋「貞觀」年號印章,作為內府收藏的記號。此後南唐、西蜀、北宋、南宋都相繼此制。南宋以後私人收藏也漸成風氣,收藏鑒賞印的形式也隨之增多,逐漸形成專門的印種。書畫收藏印的興起,造成印章與書畫作品的結合,不僅為篆刻藝術開拓了新的用途,還使印章創作,在追求與書畫藝術協調一致中,由完全以實用功能為主,轉為匠心經營的藝術創作,促使篆刻藝術別開生面。
唐宋時期私人用印章的實物遺存所見極少,只在同時期的文書、書畫作品上見到一些姓名印和齋堂名號印。如唐李泌的「端居室」、宋代米芾〔fu服〕的「楚國米芾」、「祝融之後」、「米姓之印」等等,為數不多。唐宋時代是中國文學藝術空前繁榮發展的時代,書法界接連涌現的一個個精於楷書、草書的大師,引起人們的驚羨、贊譽。他們的成就吸引了社會的關注。可是專習篆書的書法家卻寥若晨星,著名的篆書家只有李陽冰一人而已。印章藝術在隋唐至宋遼金的700年間,也處於同樣低落的狀態。
唐中書省之印
金副元帥之印
(4)元代的印章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後,宣布以國師八思制定的文字為元帝國的國書。仿效唐宋制度,為各級政權官員頒行印章時,均以八思巴文製作印文。受這種印風的影響,當時蒙古族貴族刻制私人印章,也以八思文的簽名字樣入印,作為憑證信用的專門符號。因而元代印章出現了一種很獨特的形式——「花押」。花押印皆朱文,印形以長方形居多,也有葫蘆形或琵琶形的。流行的印文款式是上面一個漢字楷書體姓氏字樣,下加一個簽名押文。因盛行於元代,又稱為元押。
八思巴文印或花押,只在元代官府、軍事將領和蒙古貴族間流行,文職官員及廣大漢族民眾仍沿用以篆書入印的印章。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fu斧〕(公元1254—1322年)在書法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精通篆籀〔zhou宙〕、隸、楷、行、草各種書體,以風格秀麗溫婉、流暢遒勁著稱。元代是文人畫形成的時代,文人畫追求詩、書、畫、印結合,流行在繪畫作品上加詩文題跋及鈐蓋作者姓名、字型大小、別號及詩詞格言印章。趙孟頫不屑於使用篆文書藝低劣的印章,自己設計了印文,求助於印工,鑄造成與自己書畫風格相協調的自用印。趙孟頫的篆書,吸收唐代李陽冰玉筯篆的特點,用筆圓潤、線條勻凈、風格秀逸。鑄成朱文印章,遒勁的朱文連著細紋印邊,形成疏朗空靈、妍美有致的藝術風格。由於趙孟頫是最早設計印章的書法家,後世的篆刻家往往尊他為篆刻家。他設計的朱文印的印文形式,被稱為圓朱文(或元朱文)。圓朱文印的藝術特徵,被當作篆刻藝術中典雅秀麗類型的印章模式,號稱「鐵線篆」,受到明清篆刻家的重視和師法。
元 蒙古文官印
趙孟頫還對古印作過譜錄,書名《印史》。同時代的吾丘衍對篆刻藝術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所著《學古編》是中國第一部專門論述篆刻藝術的專著,借鑒傳統畫論、書論和詩論評述了印章藝術的規律,從理論上促進了中國篆刻學的形成。
(5)明清時期的印章
1368年建立的漢族地主階級統治的明王朝和至1911年被推翻的滿族貴族建立的清王朝,先後統治中國達500多年。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劇烈變革的時期。
為了醫治在推翻元代統治戰亂中造成的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的局面,明初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生產的措施,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對外貿易也相應發達起來。經濟和手工業的發展造成城市的繁榮,全國除北京、南京之外,又出現了30多個新興的城市。進入清代,由於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加速了這些城市的開發和沿海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在這些城市裡,人文薈萃,文化發達,交通便利,為職業藝術家的產生創造了生存條件。篆刻藝術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明清時期的印章,形成實用與藝術功能分流的趨勢。注重實用價值的印章更為普及,經濟和社會交往的頻繁,使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需要以印章作為社會生活中的憑信用具,印章的社會需求量增大,加之資源豐富、價格低廉、便於製作的石質印材的發現,也為印章的普及提供了可能。以鐫刻印章為業的手工業行業應運而生。
明清時期的官印製作規格嚴謹。明代的印章制度極為完備,對各級官印的質地、書體都有明確規定。如皇室及各級政府的官印,用金、玉印材,鑄九疊文;將軍印用銅材,鑄柳葉篆;藩王印用玉材,鐫玉筯篆;監察御史用八疊文等。清代沿用明代印製,只是印文可根據印章頒行區域,相應採用漢、滿、蒙、藏幾種文字。以一印中並用漢滿兩種文字的官印為多。一般官印為長柄直鈕。藩王以上用印均雕刻精美的蟠龍鈕。官印的形制、印文設計及製作工藝都較宋元時期有較大的提高。
標志著明清篆刻藝術繁榮發展的是藝術印章。唐宋時期出現的書畫收藏鑒賞印,元代興起的文人畫詩、書、畫、印結合的主張,形成篆刻藝術與書法、繪畫藝術的結合。明清兩代書法、繪畫藝術的發展,也帶動篆刻藝術同步發展。明初畫家王冕(公元1287—1358年)首創以花乳石刻制印章,石質印材的發現為大批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文人、書法家、畫家參與篆刻創作提供了契機,篆刻不再只是手工業者鑄造的工藝產品,也不再局限於作為憑信用具,而成為篆刻家創造的藝術品,同時又是進入商品流通領域的文化商品。篆刻作品以商品的形式獲得社會承認和流傳,客觀上推動了篆刻藝術風格多樣化的形成。文字訓詁學和考古學的發展,又為篆刻家們提供了借鑒古代篆刻藝術傳統的有利條件。在經濟發達地區,篆刻家相對集中,他們師生相繼,師友交流,逐漸形成集中於某一地區的篆刻藝術流派。這些篆刻藝術流派的創始人,大多是藝術修養全面的書法家、畫家或詩人,各有「印外功夫」,在篆刻創作上追求標新立異,發展藝術個性。他們具有深厚的藝術功力,善於吸取古代藝術遺產的精華,形成獨特的藝術風貌。他們影響和帶動一批批追隨者,或在技藝上傳承,或在藝術上相互影響,推動了篆刻藝術的發展和提高。篆刻藝術流派紛呈的局面,使篆刻藝術在持續發展中,呈現絢麗多彩的藝術風貌。明清兩代篆刻藝術無論就創作規模、藝術成就、理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開創性的進展,把中國篆刻藝術推向成熟發展的新階段。
⑥ 古代四十發明是什麼
應該是四大吧?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指南針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縷懸法指南針 據沈括記載復制模型)。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 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准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一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青銅和漆器都比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較小,司南轉動起來很靈活。這種底盤內圓外方,四周還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線和文字。現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銅盤和塗漆的木盤;還有東漢時候的一幅石刻,刻著一個小勺子放在一個小方台上,有人認為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帶上司南。 司南必須放在光滑的底盤上旋轉,底盤還必須放平,否則就會影響它指南的作用,甚至會使它從底盤上滑下來。因此,人們發明司南以後,又繼續不斷地研 究改進指南的工具。 指南魚 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割據局面。北宋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新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科學技術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宋朝時候,我國在指南針的製造方面,跟造紙法和印刷術一樣,也有很大的發展。 大約在北宋初年,我國又創制了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 當時有一部有名的軍事著作,叫《武經總要》,其中說:行軍的時候,如果迂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應當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和指南魚辨別方向。《武經總要》這部書是在北宋仁宗慶歷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寫成的。這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我國已經有指南魚,並且把它應用到軍事方面去了。 指南魚用一塊薄薄的鋼片做成,形狀很象一條魚。它有兩寸長、五分寬,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 鋼片做成的魚沒有磁性,所以沒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還必須再用人工傳磁的辦法,使它變成磁鐵,具有磁性。 關於怎樣進行人工傳磁,《武經總要》沒有明白的記載,但是它指出,指南魚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說,要拿一個密封的合子藏起來。根據這一點來看,當時的人工傳磁法大約是這樣的:把鋼片做的魚和天然磁鐵放在同一個密封的 合子里,使它們接觸,時間久了,鋼片做的魚就也會具有磁性,變成磁鐵。 原來,不管磁化或者沒有磁化的鋼鐵裡面,每一個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鐵」。沒有磁化的鋼條,它的分子毫無次序地排列著,「小磁鐵」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鋼條,所有的「小磁鐵」都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同性的磁極朝著一個方向,不用說,整個鋼條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塊磁鐵,緊緊擦著一根沒有磁化的鋼條,老是從這一頭向另一頭移動,那麼,由於磁鐵的吸力,普通鋼條中的分子也都順著一個方向排列起來,這樣,就完成「傳磁」的工作了。《武經總要》上講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這種人工傳磁方法。 我國人民發明用人造磁鐵做指南魚,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說明我國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當豐富的磁鐵知識了。 使用指南魚,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個光滑的銅盤,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會影響指南的作用,因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敏,更准確。 當時不但有鋼片做的指南魚,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宋代《事林廣記》記載了用木頭做指南魚的方法:用一塊木頭刻成魚的樣子,象手指那樣大,在魚嘴往裡挖一個洞,拿一條磁鐵放在裡面,使它的S級朝外,再用蠟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針從魚口裡插進去,室南魚就做好了。把指南魚放到水面上,魚嘴裡的針就指向南方。 指南龜也是用木頭刻成的,放磁鐵的辦法和木頭指南魚一樣,插在尾部。指南龜不放在水裡,人們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個洞,把它裝在光滑的竹釘上面,使它便於自由轉動,它尾部的那根針,也會自動指向南方。 這種木頭指南魚和指南龜,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術的方士創造的,做成以後只是用來變戲法。所以《事林廣記》的作者,把它們當作《神仙幻術》了。 火葯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煉丹家制葯時,逐漸發現硫黃(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燒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間(904~906),在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葯箭,還出現「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作燃燒性兵器。宋朝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廣備攻城作,其中有生產火葯的部門。《武經總要》一書記載了火葯的三種配方,生產火葯已達相當規模。盡管生產技術嚴格保密,仍傳入遼朝,故從日本大量進口硫黃的同時,又嚴禁硫黃和焰硝向遼出口。宋神宗趙頊時,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葯弓箭、火葯火炮箭等兵器。遼道宗時,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閱火炮」。南宋時,水軍也配備了霹靂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設有火葯兵器製造業。早期火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後,火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顯著增大(見彩圖火箭(模型)將火葯筒縛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葯燃燒時產生的後推力帶動箭支前進,宋代軍隊配備的火葯武器之一)。金朝火葯製造技術來源於遼,金軍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後,在宋、金、元之間的戰爭中,火葯的使用愈益頻繁。金末抗擊蒙古軍時,曾使用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宋代出現了類似近代炮彈的鐵火炮,卻仍用拋石機投射;又發明了突火槍,以巨竹為筒,發射「子窠」,類似於後世槍炮,卻尚未使用金屬發射管。這是遼、宋、 金代火葯兵器進步的極限,卻已決定了後世火葯兵器的發展方向。總之,遼、宋、金代可算是人類使用火葯的奠基時期。到元、明又發現了銅鐵鑄造的管狀火器——銃和炮。 火槍 南宋時候,火葯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為了防禦金兵的侵擾,南宋的軍事家們就不斷想法改進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個叫陳規的軍事學家,發明了一種管形火 器——火槍,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進步。 這種火槍是用長竹桿做的,竹管里裝滿火葯。打仗的時候,由兩個人拿著,點著了火,發射出去,用它燒敵人。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管形火器。把火葯裝在竹管里做成火槍,在火葯的應用上是個了不起的進步。用拋石機發射火葯,不容易准確地打中目標;有了管形火器,人們就可以比較准確地發射和適當地操 縱火葯的起爆了。 火槍發明以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發明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葯,還放一種叫「子窠」的東西。用火把火葯點著以後,起初發出火焰,接著「子窠」就射出去,並且發出象炮一樣的聲音。 這種「子窠」,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種最早的子彈,可惜古書上沒有說明。 火槍的作用只在燒人,突火槍卻能發出子窠打人,比火槍又前進了一步。 火槍和突火槍,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們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槍炮,就是從它們慢慢發展來的。 造紙術的發明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新的造紙術使舊的不便書寫的麻紙變成了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工藝。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據20世紀中葉以來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出土的麻質古紙,專家確認為西漢麻紙的片狀纖維物,說明造紙術可能出現在蔡倫之前,而且可能與人們對紡織用麻的處理過程有關。但這些西漢麻質古紙上都沒有發現可以辨識的書寫文字,加上對化驗分析結果解釋不同,對西漢是否已出現了造紙術中術界尚有很大爭議。閃此《後漢書·蔡倫傳》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記載,是迄今為止有時間和人物的准確記載造紙術的最早記錄,廣為人們承認。 蔡倫(62~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宮廷手工作坊。和帝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龍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造紙之前,書寫記事的紙實際上是絲織物(縑帛),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藝加工,製造植物纖維紙,一種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紙。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受到和帝贊譽。造紙術於是廣為天下所知,蔡倫造的紙被稱為「蔡侯紙」;105年則被普遍認為造紙術的發明年代。 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和推廣,使紙的使用在東漢後日漸多起來。從考古發掘出的東漢古紙看,已有不少帶有書寫字體,而且質量明顯提高。這些東漢古紙,或是詩抄,或是書信,或是書札的殘部,都是東漢末年的產物,准確的應屬永初四年(110)前後。科學家對1974年甘肅武威旱灘坡的東漢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跡的古紙進行了細致的科學分析,發現古紙已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柔性,厚度與現代機制原稿紙相當,原料為大麻等麻類纖維,纖維交結細勻緊密,且有單面塗布加工,說明當時的造紙工序已相當精細,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東漢時紙的使用,有許多書稿文獻都有記載。如《後漢書·鄧皇後紀》中所說的貢紙和《後漢書·百官志》中所說的宮廷內專管紙墨的少府守宮令和尚書令右丞,說明紙在宮廷內已廣為使用。而《後漢書·延篤列傳》所載的牘記紙和書寫紙及《北堂書抄》中所載的信紙,則說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紙書寫的了。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傑出的成就。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率先出現,使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超過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人才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紙的出現和推廣,使漢以後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紙的質量越來越好。漢中平二年(185),山東造紙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紙」,史稱「子邑之紙,妍妙輝光」。公元2~5世紀,左伯紙、張芝筆和韋誕墨曾是文人墨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但縱觀漢代的書寫材料佔主要地位的仍是簡牘和縑帛。直到晉以後,經濟發展,造紙術流傳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造紙材料豐富,才出現了較多較好的紙。晉代盛行的讀書、抄書和藏書之風都得益於紙的普及和推廣。抄經熱、藏書熱和因傳抄左思《三都賦》而出現的洛陽紙貴,都是紙普及後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景觀。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 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 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時候,有個傑出的詩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 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里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繫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 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歷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系呢?」歷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 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里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歷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 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 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里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築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里稱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裡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 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後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傢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 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侯,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診視。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十六世紀末年,日本侵入朝鮮,把朝鮮的銅活字和木活字搶去不少。於是,日本人也學會了活字印刷術。 我國的印刷術還傳到了越南。十五世紀的時候,越南開始用雕版印刷術的方法印書。十八世紀初,他們也開始用木活字印書了。 歐洲印刷術的產生,也受了我國印刷術的深刻影響。 元朝時候,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他們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紙幣可以代替金銀使用,覺得非常新奇。在他們寫的游記中,對於中國的紙幣記載得很詳細。 當時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書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練。有的歐洲人在那裡住過好幾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術帶回歐洲去了
記得採納啊
⑦ 唐朝初年,人們從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啟發,發明了()
術;煉丹家;唐;火炮;突火槍;「震天雷「;戰國;司南;北宋;阿拉伯!
⑧ 唐朝重大發明和科技創新有哪些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868年,《金剛經》的印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技術。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一行發起這次大規模的天文測量主要目的有二。其一,中國古代有一種傳統理論:「日影一寸,地差千里。」劉宋時期的天算家何承天根據當時在交州(今越南河內一帶)的測量數據,開始對此提出了懷疑,但長期未能得到證實。
隋朝天算家劉焯則提出了用實測結果來否定這一錯誤說法的具體計劃,他說:「交愛之州,表北無影,計無萬里,南過戴日,是千里一寸,非其實差。」他建議:「請一水工,並解算術士,取河南北平地之所,可量數百里,南北使正。審時以漏,平地以繩,隨氣至分,同日度影。
得其差率,里即可知。則天地無所匿其形,辰象無所逃其數,超前顯聖,效象除疑。」但這個建議在隋朝沒有被採納。一行的測量則實現了這一計劃。
其二,當時發現,觀測地點不同,日食發生的時刻和所見食象都不同,各節氣的日影長度和漏刻晝夜分也不相同。這種現象是過去的歷法所沒有考慮到的。這就需要到各地進行實地測量。
(8)唐朝發明章擴展閱讀
唐朝,唐朝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疆域遼闊、交通發達,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比較暢通;前期統治者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周邊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無;政府對外採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交往頻繁等都為唐王朝國力的強大和文化的發達奠定了堅實基礎。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期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
⑨ 這個是唐朝李世民的印章嗎印章是什麼材質的,是否有收藏價值
現代的假貨。李世民印四字是電腦里的經典繁方篆。不信自己打出來看看。至於材質那是人工合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