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太空梭發射的時間,地點,人物
阿特蘭提斯號,我只之到一名,森東尼
㈡ 太空梭的發明有什麼重要性
太空梭為人們開辟了自由進出太空的通道,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讓人進入太空,把一些衛星「放」到軌道上去,也可以把那些已失去功能的衛星修復,或者拖回地面來「動手術」後,再讓它回到天上去。例如1984年4月6日,美國「挑戰者號」第五次上天時,帶著5名宇航員及一顆重11噸的衛星。它入軌後,把攜帶的衛星「放」進了預定的軌道,再改變方向去修復已失效了的「太陽觀測衛星」。太空梭在480千米的高度上飛行,以每秒26米的相對速度迎接目標。4月8日,太空梭離它僅只60米了,這時宇航員納爾遜帶上了噴氣背包步出機艙,到太空中去抓它。他努力了三次,好不容易才抓住了衛星的太陽帆板,可由於用力太猛,衛星急速地翻滾起來……後來還是由地面指揮中心發出了新指令,才使它重新穩定,並由機械手把它拖進了太空梭。宇航員給它調換了一些部件後,於4月12日再重新放回太空,使它恢復了先前的功能。現在許多行星探測器,如「麥哲倫」金星探測器,「伽利略」木星探測器等都是在太空梭上發射出去的。
太空梭不僅大大降低了發射人造衛星的成本,而且有明顯的商業價值。由於那兒幾乎處於失重狀態,因此可以提煉出最純的稀有金屬,能夠製造出在地球上無法製造的合金,合成一些平時無法製造的葯物,甚至用來作為商業性飛行。1984年8月30日,「發現者」首次航行時,6名宇航員中有個名叫查爾斯·沃克的工程師,就是世界上第一個自費太空遊客。機票價格是8萬美元。當然這個35歲的科學家是有自己目的的,人們估計他想在太空中製造一種用於治療癌症的酶。至今,美國的確已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在太空生產的商品,1985年美國國家標准局已正式標價出售了。那是一種小得肉眼難以分辨、直徑僅10微米的聚苯乙烯微粒,它們是絕對標準的球狀體,極其均勻劃一,十分惹人喜愛。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僅從通信衛星和資源衛星中,每年的收益就高達900多億美元,俄羅斯拍的一些衛星照片,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高達3000萬美元一幀,所以收入十分可觀。
㈢ 神舟十號的發射時間、地點和意義
神舟十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921工位」,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由長征二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成功發射。
神州十號的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載人飛船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已經建成,未來中國航天將進入空間站時代。
北京時間2013年6月26日8時7分許,搭乘3名中國航天員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位於內蒙古中部草原上的「神十」任務主著陸場預定區域內蒙古四子王旗順利著陸,返回艙目視燒蝕正常、外觀良好。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順利出艙,身體狀況良好。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說,在承擔的使命上,神九主要是進行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實現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的突破。而神十雖然還要繼續進行與天宮一號的自動和手動空間交會對接,但是其重點轉向對這些技術的驗證和應用。
相當於載人飛船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要進一步定型階段,為以後進一步開展空間實驗室的研究和空間站的建設奠定一個天地往返的運輸系統。在具體實驗內容上,神十增加了繞飛,也就是神十飛船計劃繞著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進行繞飛。這一實驗的成功對建造空間站同樣非常重要,因為空間站上可能有多個對介面,飛行器要從多個方向與它對接,這就需要對飛行器繞飛進行進一步考核。
㈣ 航天科學發明的時間\地點\意義
外國的不知道,因為那是機密,通常一些超前的科學被各國視為機密。
中國航天史是從一九五六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這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意義我舉一條:中國的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你可以加上中國二字,因為你這樣寫沒人說你錯,但是你沒加中國的話,就錯了。
㈤ 太空梭是什麼時候發明。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
198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架可重復使用的美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飛向地球軌道,進行第一次飛行試驗。而20年前的這一天,人類才首次進入太空。
太空梭是一種有人駕駛的、可以重復使用的航天飛行器,是往返於地球和外層空間的空間運載工具,一身兼有火箭、飛艇和飛機三者之長。美國早在1969年就開始進行太空梭的可行性和技術條件的研究,70年代進行製造。第一個軌道飛行器「企業號」於1977年8月12日由改裝的波音747飛機背負,進行了載人滑翔著陸試驗,而第二個就是「哥倫比亞」號。
哥倫比亞太空梭是由軌道飛行器,外儲箱和兩個助推器組成。軌道飛行器是太空梭的主要部件,由機頭、機身、機屬以及兩個三角形機翼和垂直屬更構成,總長37米,翼民黨2 4米,重68噸。機頭是密封駕駛艙,可坐4—7人,艙內具有與地面大致相同的大氣環境,在室內工作可以不穿宇宙服。機身是個大貨艙,可裝23噸貨物。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發射,對於肯尼迪航天中心周圍成千上萬的圍觀者來說是一幅奇異的景色。太空梭防空而起的速度比很多熟知各種航天器起飛情況的人所想像的還要快得多。從兩個團體燃料助推器尾部噴。噴出的桔黃色火舌有180米長,60米寬。它烤得外掛燃料箱後部發出耀眼的白色光澤。長長的灰白色塔柱形煙霧拖在飛機後面,一直可以延伸到發射架。其景色之壯觀可以和1972年阿波羅17號飛船的發射相媲美。
哥倫比亞首航的指令長是約翰·揚,駕駛員是羅伯特·克里平。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在太空試驗太空梭各個系統的機能,打開和關閉飛機的貨艙門,緊急穿戴壓力服等。「哥倫比亞號」按預定計劃統地球飛行了36圈,歷時54小時 20分。14日,太空梭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空軍基地安全著陸。
「哥倫比亞號」的首航成功,為人類開發和利用空間提供了一種新的運載工具,這是空間科學技術的一個重大突破,標志著空間科學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哥倫比亞號」1982年11月進行了第次商業飛行,將兩顆通訊衛星射入同步軌道。
㈥ 太空梭什麼時候發明的
198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架可重復使用的美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飛向地球軌道,進行第一次飛行試驗。而20年前的這一天,人類才首次進入太空。
㈦ 太空梭是誰發明的
太空梭是美國宇航局發明的。
1969年,美國宇航局第一次大膽地提出了製造一種新型航天運載工具的設想。他們想發明一種既可以飛往外太空,又能夠在進入太空之後重新返回地球,以便於宇航局進行重復使用的太空梭。
太空梭的完整設計方案於1972年完畢,美國工程師花費了5年時間,終於在1981年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太空梭。1981年4月12日,第一艘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美國首次升空,它的成功發射是世界航天史上的一個奇跡。
(7)太空梭發明的的時間地點意義擴展閱讀:
從1981年至1993年底,美國一共有5架太空梭進行了79次飛行,其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5次,挑戰者號10次,發現號17次,亞特蘭蒂斯號12次,奮進號25次。每次載宇航員2至8名,飛行時間從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參加太空梭飛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員。
太空梭的59次飛行中,在太空施放衛星50多顆,載2座空間站到太空軌道,發射了3個宇宙探測器,1個空間望遠鏡和1個γ射線探測器,進行了衛星空間回收和空間修理,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探測實驗成果。美國太空梭創造了許多航天新紀錄。太空梭首航指令長約翰·楊6次飛上太空,是當時世界上參加航天次數最多的宇航員。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宇航員約翰·楊(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
㈧ 發明太空梭的意義
1可以當載人飛船用,把人送入太空,而且可以重復使用,費用比載人飛船小的多,有書上說是載人飛船的二十分之一。並且載人數量大。
2可以運貨,充當空間站的流動送貨車。
3可以當運載火箭,將衛星放在其貨艙中,飛到指定軌道後釋放衛星。
4流動空間實驗室,作用和空間站一樣,不過費用小,使用靈活。
㈨ 太空梭的出現有什麼意義
太空梭的出現,為衛星發射新辟了路徑。因為它運行在近地185~1100千米的軌道上,那裡幾乎沒有重力,因而施放衛星只需要比地面上小得多的推力就行了。加上太空梭有高達30噸的運載能力,完全可以把各種大小的衛星先裝入機艙,再帶到太空中去發射。這就好比把地面的衛星發射場,搬到了太空中的太空梭上。衛星從太空梭彈射出來後,再讓衛星上的發動機點火工作,將衛星送入預定的位置。
同樣的道理,太空梭也可以在低地球軌道捕捉和修理失效的衛星。太空中那些昂貴的衛星,有時也會突然損壞,或未能進入預定軌道,或「服役」期未滿而停止工作。那些因某個零部件損壞而「短命」的衛星,如讓其在太空中「流浪」,真是極大的浪費。此時,太空梭利用機動飛行,去接近衛星,實行「上門服務」,就地「診斷修理」。有些衛星實在無法修理,就帶回地面「住院治療」。這些「絕活」,絕非是運載火箭所能幹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