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起源之書

創造起源之書

發布時間:2021-10-18 09:08:29

⑴ 找一本介紹人類起源的書。名字忘了,老外寫的。從宇宙大爆炸講起,到地球的形成,再到

下面即使沒有你要找的那本數,但是肯定有你需要的。

第一推動叢書是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科普書籍,適合有興趣的青少年看。該系列的書都是從外國科普著作中翻譯過來的,已出了4輯。

第一輯包括: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霍金)
《時間簡史續編》(史蒂芬·霍金)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史蒂芬·霍金)
《細胞生命的禮贊——一個生物學觀察者的手記》(L·托馬斯)
《可怕的對稱——現代物理學中美的探索》(阿·熱)
《皇帝新腦——有關電腦、人腦及物理定律》(羅傑·彭羅斯)
《時間之箭——揭開時間最大奧秘之科學旅程》(彼得·柯文尼)
《上帝與新物理學》(保羅·戴維斯)
《原子中的幽靈》(P.C.W.戴維斯, J.布朗)
共9本。
第二輯包括:
《時空本性》(史蒂芬·霍金)
《黑洞與時間彎曲——愛因斯坦的幽靈》(基普·S·索恩)
《千億個太陽——恆星的誕生、演變和衰亡》(魯德夫基彭哈恩)
《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S·錢德拉塞卡)
《數學:確定性的喪失》(M·克萊恩)
《誇克與美洲豹——簡單性和復雜性的奇遇》(M·蓋爾曼)
《驚人的假說——靈魂的科學探索》(F·克里克)
《我們為什麼生病——達爾文醫學的新科學》(R·M·尼斯)
《水母與蝸牛——一個生物學觀察者的手記》(L·托馬斯)
共9本。
第三輯包括:
《宇宙的琴弦》(B·格林)
《時間、空間與萬物》(B·K·里德雷)
《生命是什麼》(埃爾溫·薛定諤)
《終極理論之夢》(S·溫伯格)
《從反粒子到最終定律》(理查德·菲利浦·費曼)
《宇宙為家》(S·考夫曼)
《未來50年》(J·布洛克曼)
《科學新領域的探案》(S·考夫曼)
《智慧的動力》(約翰·立恩哈德)
《存在之輕——質量、以太和力的統一性》(弗蘭克·維爾切克)
共10本。
第四輯已出版8本:
《果殼里的60年》(S·W·霍金等)
《時空的未來》(S·W·霍金等)
《物理天文學前沿》(F·霍伊爾等)
《四維旅行》(R.L.普瓦德萬)
《邏輯的引擎》(馬丁.戴維斯)
《新量子世界》(安東尼·帕特里克·沃爾特斯)
《亞原子粒子的發現》(斯蒂芬·溫伯格)
《宇宙新視野》(C·C·皮特森、J·C·布蘭特)

⑵ 有沒有講世間萬物名字的起源的書

1中文名:漢字的起源

作者:王婷圖書分類:人文社科出版社:中華學林出版社書號:9787806682289發行時間:2002年05月地區:大陸語言:簡體中文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本書創立漢字學新理論——漢字發明說。其內容為:漢字起源於生殖崇拜文化,發明於太極文化,創造於刻契、繪畫、結繩、編貝等。漢字發明說認為,漢字的造字之法為:1.發現發明法;2.組合發明法(形聲、指事、會意);3.仿生發明法(象形);4.特殊用途發明法(假借、轉注);5.誇張發明法。這5種發明法就是一部完整的漢字發明史。第一批漢字不是象形字。「象形論」者貶低了漢字的發明思想和科學內涵,禁錮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考古材料證實:漢字發明於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6300年以上的歷史。漢字啟動了人類文明。

編輯本段圖書目錄

自序·科學的漢字第一章揭開漢字的起源之謎第一節一點解釋第二節理論與方法第三節太極圖考古第四節兩儀考古第五節「生」字考古第六節四象考古第七節八卦考古第八節河圖洛書考古第九節夏姓太陽族徽考古第十節上古太極文化環境第十一節發明漢字的契機和文字的基本特徵第二章揭開漢字發明之謎第十二節世界上第一對文字——祖和妣第十三節世界上第一個會意字——生第十四節四方第十五節四季第十六節八卦(風上)第十七節八卦(風中)第十八節八卦(風下)第十九節八卦(火)第二十節八卦(地和水)第二十一節四爻第二十二節十天干第二十三節十二地支第二十四節數目字第二十五節《易經》文字觀第二十六節漢字的造字之法第二十七節總論第三章比較研究第二十八節古文字打假第二十九節文字多源論與漢字發明說的比較第四章認識漢字第三十節華夏第一字第三十一節陶符印記辨讀第三十二節甲骨文釋讀

編輯本段後記

漢字的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這是一些關於古漢字的圖片

2漢字包括「文」和「字」兩部分。所謂的「文」,即漢字最小的形義結合單位;而所謂的「字」,則是由文及以「文」為「拼義字母」組合成的全部漢字。比如,「宀」(man)和「子」是兩個「文」。「宀」是房屋的象形,作為漢字的「拼義字母」,它表示的意思是房屋;「子」也是象形,象裹於襁褓中的嬰兒之形,作為漢字的「拼義字母」,它表示的意思是嬰兒。「字」這個字,則是由「宀」和「子」組合而成的會意字——在屋裡生孩子(「字」的本義即為「生子」。《易·屯》六二爻詞「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的「字」,即用本義)。漢字之所以被稱作「字」,就在於「字」是由「文」孳生出來的,是以「文」為父母的「子」。數量龐大的漢字,由有限的漢字「拼義字母」即「文」組合而成。把握「文」的形義關系,由「文」入「字」,「文」、「字」互動,是漢字教學本應遵循的最根本的傳承規律之一。而我們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卻始終以「字」為最小的意義單位,把組成「字」的「文」即漢字的「拼義字母」,無情地棄置於教學視野之外。此其一。

組文成字的方法,古人概括為六種類型即所謂的「六書」(實際上可簡約為「四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基本類型)。所有的漢字,無論其形體差異如何龐雜,統統是按照有限的「字法」——「六書」來加以結構的。把握「六書」,按照結構漢字的「字法」對每一漢字進行組「文」成「字」的類型解析,亦是漢字教學本應遵循的最根本的傳承規律之一。而我們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卻始終以「詞」為最小的語法單位,把組「文」成「字」的方法即「六書」亦即表現漢字拼義規則的「字法」,無情地棄置於教學視野之外。此其二。

其三,絕大多數漢字具有多個義項,如《現代漢語詞典》對「安」字的解釋,便包括了「安定」、「使安定(多指心情)」、「對生活、工作等感到滿足合適」、「平安;安全(跟『危』相對)」、「使有合適的位置」、「安裝;設立」、「加上」、「存著;懷著(某種念頭,多指不好的)」、「姓」、「<書>疑問代詞」等十餘個義項。一個漢字,無論其具有多少義項,統統可分為「本義」與「非本義」兩大類。「本義」是一個漢字與其字形、字音「三位一體」的原初義項;而其「非本義」義項無論有多少,除了部分假借義外,統統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派生出來的引申義。將字形解析與字的本義掛鉤,理清本義與各引申義間的邏輯關系,同樣是漢字教學本應遵循的最根本的傳承規律之一。而我們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卻始終以「隨文釋義」的方式講解字義(即只講某字在某課課文中出現時的具體義項,而不講該字的本義及本義與具體義項間的關系),甚至索性「以詞代字」(即以對雙音節詞的詞義解釋,代替對構成該詞的各個單字的字義解釋),乾脆將字義的講解棄置腦後。

近一個世紀以來,漢字教學實踐的日益系統化缺失和趣味化缺失,教學效果的日益高耗能化和低效率化,正是上述語文教學實踐存在的三大失誤所造成的必然性後果。

促使漢字教學實踐重返遵循漢字教學傳承規律的正途,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基於這一認識,去年下半年我開始動手撰寫《漢字DNA》一書。在撰寫過程中,一些同事和我交流時講,「字」由「文」組合而成、「六書」是組「文」成「字」的結構方法、各項引申義皆以本義為綱……,諸如此類的漢字知識,大家都曾在古代漢語課堂上學到過一些,但如今在現實中卻好像根本用不上;面對許多看上去很簡單的常用字,只能望字興嘆,卻無從下手對它們進行解析。所以,如果能有一本實用性的,對現代常用漢字進行解析的書,那就方便多了。

同事們的話引導了我。於是,作為《漢字DNA》一書的姊妹卷,我先行撰寫了這本《常用漢字解折》,對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1988年發表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2500個常用漢字進行解析。

作為對現代常用漢字進行解析的實用手冊,本書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一、以「文」為基礎,重點解析字形與本義的形義關系,兼及聲義關系和形聲關系,並通過對這些關系的解析,將漢字教學內容深入到漢字的「拼義字母」——「文」。引導人們掌握由「文」入「字」、「文」、「字」互動的傳統漢字識字法。

在每個字的解析中,對構成該字的「文」所表示的意義進行簡略說明,並以漢語拼音,標明難識之「文」的現代讀音。在分析每個字的形義關系時,對字形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者進行簡略說明,以揭示某簡化字字形與該字初文字形一脈相承的演化軌跡。

二、以「六書」為綱,對常用漢字的形體結構進行解析,並通過這種解析,揭示漢字組「文」成「字」的「字法」,即傳統漢字有規律可循的結構方法。

由於學界對「六書」中「轉注」一類的理解,向來歧見紛出,莫衷一是;而實踐表明,拋開「轉注」似乎並不影響對漢字的形義解析,因此,本書對漢字形體結構的解析,未使用「轉注」這一含糊不清的類別。「六書」中的「假借」類型,涉及到「構字法」與「用字法」,而且二者的界限往往難以劃清;再者,「假借」類的字最初也無非是按照「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結構法製造的,因此,本書對漢字形體結構的解析,一般也不以「假借」為專門的結構類型,而僅在對字義的解釋中,點明該字已凝固化了的假借義(如本義為「頭頂」的「天」,假借指天空;本義為「鼻子」的「自」,假借指自己;本義為「鬍子」的「而」,假借為連詞,等等),或常見的假借義(如「蚤」假借為「早」,「矢」假借為「屎」,等等)。

形聲字的數量在漢字總量中所佔的比重最大,所以,在對形聲字的分析上面,我們也就自然而然地格外多用了些氣力,並在以下兩點上有所突破:

1.漢語聲、韻的古今變化,使得許多形聲字與它的聲符在現代讀音上產生了巨大差異,從而使大量形聲字的聲符失去了現實標音功能。本書將一些重要的漢語聲、韻變化規律,融會於對形聲字及其聲符讀音的簡要說明中,並註明了它們在古代讀音系統中的關系,以期通過對這些聲、韻變化的了解,部分地還原某些形聲字「無效聲符」的標音作用。如:

「拖:形聲,從手,施(shī)省聲(施、拖古音近,二者審透准旁紐,歌部疊韻)……」;「拐:形聲,從手,冎(guǎ)聲(冎、拐古音近,二者見群旁紐,魚支旁轉。『拐』、『緺』亦以『冎』為聲旁)……」等。

2.大量被前人歸為「形聲字」類型的漢字,其聲符實際上並非單純的標音符號,認真思考就會發現,它們往往是構成該字的義符之一(如「脹/脹」、「帳/帳」、「漲/漲」的字義皆由「張/張」的「張大」、「張掛」等義引申而來,因此「張/張」和「張/張省」不僅是「脹/脹」、「帳/帳」、「漲/漲」的聲符,而且是它們的義符之一;再如「侖/侖」有條理義,因此「輪/輪」從「侖/侖」以表示有條理的輻條,「論/論」從「侖/侖」以表示有條理的言論,「淪/淪」從「侖/侖」以表示有條理的水紋,「倫/倫」從「侖/侖」以表示有條理的人際角色關系,因此,「侖/侖」在「輪/輪」、「論/論」、「淪/淪」、「倫/倫」諸字中不僅是單純的聲符,而且充當義符),甚至就是該字的初文(如「然」本身就是「燃」的初文、「能」本身就是「熊」的初文、「莫」本身就是「暮」的初文、「前」本身就是「剪」的初文等等)。本書將這類字歸為「會意兼形聲」的結構法類型,並對這些表義的聲符進行了簡略說明。

三、在對字形與本義的關系進行解析之後,以「本義」為原始點,以引申關系的遠近為邏輯線索,排列、說明各字條所轄諸義項,並通過這種排列和說明,彰顯本義與諸引申義間的脈絡關系;對假借義以及由假借義派生出來的引申義項,也都照此予以排列和說明。如:

亭:形聲,從高(象形,象「亭」之形)省,丁聲(丁、亭上古音近,二者端定旁紐,耕部疊韻),本義為亭樓(王粲《七哀》:「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引申指民居聚集[《說文》:「民所安定也」)、民居編制單位(《後漢書百官志》:「十里一亭,十亭一鄉」)、郵亭(《前漢書平帝紀》:「因郵亭書以聞。」註:「郵亭,行書之舍,卽今驛遞」)、亭舍(《風俗通》:「行旅宿會之所館也」)、停留(《釋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風俗通》:「亭,留也。」按:此義後以「停」為專字);又引申指矗立(《黃庭經》:「九原之山何亭亭。」按:「亭亭玉立」之「亭」由此義引申而來)、正(《史記五帝紀》:「以征不亭。」按:「亭午」即正午)等。

草:形聲,從草,早聲(早、草上古音同,二者從母雙聲,幽部疊韻),本讀「zào」,本義為皂角,即「皂」的本字(《說文》:「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子』。從艸早聲」)。假借為「慅」表示憂愁(《詩經·小雅·巷伯》:「驕人好好,勞人草草。」《集傳》:「草草,憂也」)。又假借為「草木」的草(「草木」的「草」本字為「艸」。「艸」,象草之形,讀「cǎo」)。由草木義引申指荒地(《商君書·墾令》:「農不敗而有餘日,則草必墾矣」)、粗糙(《史記·陳丞相世家》:「以惡草具進楚使。」按:「草率」、「了草」之「草」即用此義;「草書」之「草」由此義引申而來)、初稿(《三國志·魏書·崔琰傳》:「琰從到處取表草視之。」按:「草稿」、「詩草」之「草」即用此義)、起草(《漢書·藝文志》:「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按:「草擬」之「草」即用此義)等。

在對字義所作的解釋中,除了引用古代文獻為書證外,我們還有意選用了含有能夠彰顯某一詞義之字的成語和現代漢語詞彙作為例證,目的也正是為了打通字的本義與引申義、本義與假借義、古義與今義之間的隔膜。

撰寫這部書的目的是普及漢字傳統識字法。這本書里的大量知識,來自於對前人研究結果的扒羅搜集和對照比較後的擇善而從,亦有一部分屬於我本人的研究結果。受個人能力的限制,本書的失誤之處肯定不少。故使用本書者,開動腦筋,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擇善而後從之可也。

3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轉注和假借。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於用字的方法。

關於漢字的造字法,從漢朝以來,相沿有「六書」的說法。六書之首,就是象形法。

1.所謂象形法,象形字當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來表示具體實物,而是用來表示與實物有關的概念。例如:「大」字,原來是像一個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狀,手足展開,就表示「大」的意思了。這種從名詞推廣到形容詞的造字法,是後來發展出來的。象形字雖然起源最早,但數量卻最少。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寫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因為宇宙間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徵都造一個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畫不出來,而且即使畫得出,這種依樣畫葫蘆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後來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又發明了另一種造字法——指事法。

2.所謂指事法,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這種造字法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性的符號,即不成圖形的符號(成了圖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類是附合在圖形上的符號。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用指事法造字,這是漢字從象形發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這種方法還不能普遍地應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為符號的點、橫等跟其他筆畫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於是我們的祖先又想出了一個辦法,用幾個圖畫合起來表示一個意思,即會意法。

3.所謂會意法,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漢字發展到這一步,還不能滿足表示的需要。因為有些意思畫三四個圖還不能解決問題。要是畫五六個或七八個圖才能解決問題,那就不像一個字,倒像是一幅年畫了。要是真的這樣,那今天我們寫起來多麻煩啊,寫一篇短短的文章,就等於編一本厚厚的連環畫了。我們的祖先有著無窮的智慧,他們想到了文字是記錄說話的,說話跟聲音有關,那麼文字是不是可以把聲音記下來呢?於是就又發明了形聲字。

4.所謂形聲法,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形聲字是在象形、指事、會意的基礎上產生的。盡管它還屬於表意性質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漢字形體的束縛,溝通了方塊漢字與語音的聯系,這是漢字從表意邁向表音的一個重大發展,成了漢字發展的主流。今天我們所用的漢字,80%以上都是形聲字。用形聲法造字非常方便,與金木水火、鳥獸蟲魚有關的字以及嘆詞、擬聲詞,幾乎都是形聲字。這種造字法,直至今天還可以不斷地造出新字來。比如較近發現的化學元素「鎇、鋦、鐒」等,都是用新造的形聲字來命名的。拿簡化繁體字來說,形聲法也是被優先採用的,如「優」、「響」等等,舉不勝舉。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六書」當中除了上面講的四種造字法以外,還有兩種:轉注法和假借法。

5.所謂轉注法,過去的說法很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為了適應方音分歧和語音的發展而採取的一種造字法。如原有一個「老」,表示年紀大的意思,而由於時間和地區的不同,又有用kǎo這個音表示老的意思,於是又造出了一個與「老」字部首相同、讀音相近和意義相同的「考」字。但「考」字的形旁是「�」,聲旁是「�」,因此,「考」字就其造字法而言,也是形聲字。

6.所謂假借法,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義的一種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為第二人稱代詞。這種假借現象,當初大多是因為沒有本字而暫借一個同音字替代,但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久借不還,鵲巢鳩佔了。有的字本身的意義,倒是後來另找出路才有著落的。例如「然」,本是燒的意思,底下四點已經是火了,可是被「然否」借用後,只好自己在旁邊再加一把火,變成「燃」字(形聲)。

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語里有的詞,沒有相應的文字對應。於是就找一個和它發音相同的同音字來表示他的含義。例如「自」本來是「鼻」的象形字,後來借作「自己」的「自」。

馬賀山:揭開漢字起源之謎【二】

——兼評郭沫若關於文字起源的一些論斷

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發展】一文中說:「殷代的金文,字數不多,因為有銘的青銅器佔少數。銘文也不長,每每隻有三兩個字。銘文長至十數字或數十字者為數極少,大抵都是殷代末年的東西。但在殷代金文中有一項很值得注意的成分,那就是有不少的所謂「圖形文字」。這種文字是古代民族的族徽,也就是族名或者國名。在結構上可以分為兩個系統,一個是刻畫系統(六書中的「指事」),另一個是圖形系統(六書中的「象形」)。刻畫系統是結繩、契木的演進,為數不多。這一系統應該在圖形系統之前,因為任何民族的幼年時期要走上象形的道路,即描畫客觀物象而要能像,那還需要有一段發展的過程。隨意刻畫卻是比較容易的。刻畫系統的族徽之比較少,也就證明它們是早期的文字,先出世而也早下世。這種文字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已見其萌芽,在殷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彝銘上也還有所遺留。」

「中國文字的起源應該歸納為指事和象形兩個系統。指事系統應當發生於象形系統之前。指事先於象形也就是隨意刻畫先於圖畫」。

【一】關於此指事非彼指事,此象形非彼象形。

郭沫若先生在這里所說的指事和象形,與倉頡所造的六書中的指事和象形,並不是一回事,倉頡所造的六書中的指事和象形,是指六書中的兩種造字方法,是過河時所必走的兩個橋,只有過了橋,才會產生文字,才會進入漢字系統。而郭沫若先生在這里所說的指事和象形,是另有所指,『指事先於象形也就是隨意刻畫先於圖畫。』簡言之,郭沫若先生在這里所強調的是,指事就是『隨意刻畫』,象形也就是『圖畫』。『隨意刻畫』和『圖畫』永遠是隨意刻畫』和『圖畫』,顯然不會成為文字,也不會成為造字方法,正像刻畫符號永遠是刻畫符號一樣,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礦石永遠是礦石,如果它不進入倉頡的爐內,就永遠練不成鋼鐵---成不了漢字,也進不了漢字系統。漢字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的,它是倉頡傾一生心血,絞盡腦汁,嘔心瀝血,發明創造出來的,倉頡不僅發明了漢字,還發明了大篆,還發明了六書,有人想懷疑和否定倉頡造字,想離開倉頡造字,單獨的使用倉頡的指事字和象形字的造字方法,這是明顯的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將這兩種造字方法,生硬的安在陶工使用的刻畫符號上面,是行不通的。因為刻畫符號不是文字,與倉頡發明的文字無關。多年來有人混淆文字與刻畫符號的界限,說文字起源於刻畫符號或圖畫文字,這是受了郭沫若先生的影響。實際上,中國文字真正起源於鳥跡,鳥獸之跡給了倉頡造字以啟示和靈感,其他說法皆不準確,離開鳥跡和倉頡,談論文字的起源,都是走偏鋒,都是走狹路,都不會得出正確的結果。

⑶ 中國鬼神起源之書是什麼

山海經
十八卷(內府藏本)

晉郭璞注。卷首有劉秀校上奏,稱為伯益所作。案《山海經》之名奀?見《史記·大宛傳》,司馬遷但雲《禹本記》、《山海經》所言怪物余不敢言,而未言為何人所作。《列子》稱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似乎即指此書而不言其名《山海經》。王充《論衡·別通篇》曰,禹主行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所不至,以所見聞作《山海經》趙煜《吳越春秋》所說亦同。惟《隨書·經籍志》雲,蕭何得秦圖書,後又得《山海經》,相傳夏禹所記。其文稍異,然似皆因《列子》之說推而衍之。觀書中載夏後啟、周文王及秦、漢長沙、象郡、餘暨、下巂諸地名,斷不作於三代以上,殆周、泰間人所述,而後來好異者又附益之歟?觀《楚詞·天問》,多與相符,使古無是言,屈原何由杜撰?朱子《楚詞辨證》謂其反因天問而作,似乎不然。至王應麟《王會補傳》引朱子之言,謂《山海經》記諸異物飛走之類,多雲東向,或曰東首,疑本因圖畫而述之。古有此學,如《九歌》、《天問》皆其類雲雲。則得其實矣。郭璞注是書,見於《晉書·本傳》。隋、唐二志皆雲二十三卷,今本乃少五卷,疑後人並其卷帙,以就劉秀奏中一十八篇之數,非缺佚也。隋、唐志又有郭璞《山海經圖贊》二卷,今其贊猶載璞集中,其圖則《宋志》已不著錄,知久佚矣。舊本所載劉秀奏中,稱其書凡十八篇,與《漢志》稱十三篇者不合。《七略》即秀所定,不應自相牴牾,疑其贗托。然璞序巳引其文,相傳既久,今仍並錄焉。書中序述山水,多參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玄部兢字型大小中。究其本旨,實非黃、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難考據,按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諸家並以為地理書之冠,亦為未允。核實定名,實則小說之最古者爾。

-

---出《四庫總目提要》

⑷ 世界上第一本書的起源

關於圖書的產生,有一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說,即河圖洛書。
中國最早的古籍《尚書》中也有同樣的說法。有人進一步解釋說:伏羲統治夫下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和「書」畫成八封,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河圖》、《洛書》,是由一系列的神秘符號所組成的數字方陣。它們是經過周、秦、漢幾代儒生方士們之手加工後的形態,其原始面貌已無法知曉了。有人認為它是古代游牧民族所畫的立體的天象圖(《內蒙古師范學院學報》一九八九年第六期);還有人認為它是由自然界的天然痕跡--龜甲發展而成的抽象符號,是中國第一部圖書(《大學圖書館通訊》一九八八年第四期),並認為《河圖》與《洛書》在中華文明史上曾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華夏文化的源泉也可以說就是「河洛文化」,而《河圖》《洛書》)則是河洛文化的初基。它所建立的辯證思維的模式,對後世的思想、哲學、文學和科學都有重要的影響。孔子曾說過:「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史記•孔子世家》)

⑸ 我的起源一個地圖的起源之書大概可以提升多少戰力

一個地圖的起源之書,估計最少能加幾千到一萬,越到後面加的越高的。建議起源之書都做了。

⑹ 歷史上的書是誰發明的啊

書的起源 圖書是記錄語言的,語言是用文字表達的。沒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書。文字是怎樣 起源的呢? 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 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 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 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 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 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 「結繩記事」,就是在繩子上打結,用結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來表 示不同的意義。現在,這種記事方法在漢族中已絕跡了,可是在我國兄 弟民族中,如雲南的僳僳族、哈尼族,台灣的高山族,都還有這種結繩 記事的習慣。 除了結繩,刻木記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頭上刻上許多不同的符號來表示不 同的事物。 這種結繩和刻木是幫助回憶記事的符號,是書的前身,但還不算文字,如果要 說「文字」,就是以後發展起來的「圖畫文字」。我們的祖先把從事生產勞動,與 周圍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的事物畫在他們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國周口店山頂洞以 及法國、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發現和留存著舊石器時代人所繪的畫,這些畫畫 得很逼真,使人一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就慢慢地只用幾根線條來組成一個 大概形似的輪廓,把原來復雜細致精確的圖畫,簡化為一定形式的圖案符號,使人 們看到這個符號,就能知道代表什麼事物,這么一來,這些簡化的原始文字元號就 和語言有了意象關系。以後就逐漸地用它來代替語言表達思想,進而交流經驗、傳 播知識,這樣,便出現了原始的圖畫文字。 這種圖畫文字,起初是很不統一的。有繁有簡,後來就有人進行整理、統一、 簡化,也使書寫方便了。當時,整理創造文字的人很多,這里要說的就是傳說的倉 頡造字。我國古代曾有這樣的記載,說倉頡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生下來就會 字。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但 是話又說回來,歷史上是否真有倉頡這個人呢,這就很難說了,這都是根據傳說和 古書的記載流傳下來的。不過,說它長有4隻眼睛,文字是他一人創造,這是不符 合事實的。因為文字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社會生活共同創造的,倉頡只不過對文 字進行搜集和整理罷了。

⑺ 書的起源 書的起源

書的起源
圖書是記錄語言的,語言是用文字表達的。沒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書。文字是怎樣
起源的呢?
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
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
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
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
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
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
「結繩記事」,就是在繩子上打結,用結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來表
示不同的意義。現在,這種記事方法在漢族中已絕跡了,可是在我國兄
弟民族中,如雲南的僳僳族、哈尼族,台灣的高山族,都還有這種結繩
記事的習慣。
除了結繩,刻木記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頭上刻上許多不同的符號來表示不
同的事物。
這種結繩和刻木是幫助回憶記事的符號,是書的前身,但還不算文字,如果要
說「文字」,就是以後發展起來的「圖畫文字」。我們的祖先把從事生產勞動,與
周圍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的事物畫在他們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國周口店山頂洞以
及法國、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發現和留存著舊石器時代人所繪的畫,這些畫畫
得很逼真,使人一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就慢慢地只用幾根線條來組成一個
大概形似的輪廓,把原來復雜細致精確的圖畫,簡化為一定形式的圖案符號,使人
們看到這個符號,就能知道代表什麼事物,這么一來,這些簡化的原始文字元號就
和語言有了意象關系。以後就逐漸地用它來代替語言表達思想,進而交流經驗、傳
播知識,這樣,便出現了原始的圖畫文字。
這種圖畫文字,起初是很不統一的。有繁有簡,後來就有人進行整理、統一、
簡化,也使書寫方便了。當時,整理創造文字的人很多,這里要說的就是傳說的倉
頡造字。我國古代曾有這樣的記載,說倉頡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生下來就會
字。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但
是話又說回來,歷史上是否真有倉頡這個人呢,這就很難說了,這都是根據傳說和
古書的記載流傳下來的。不過,說它長有4隻眼睛,文字是他一人創造,這是不符
合事實的。因為文字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社會生活共同創造的,倉頡只不過對文
字進行搜集和整理罷了。

⑻ 誰知道《起源之書:火之編年史》在哪裡有的賣

在當當網應該有賣的

閱讀全文

與創造起源之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