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叫奇特性構思法、聯想法、草圖法如何區別
●奇特性夠想法
奇特性構思法
運用這種方法形成的方案一般具有原創性。這些構思在歷史上很少發生,或從來沒能發生過,甚至有些構思在當前的科學、技術、經濟條件下無法實現。
例如:我們可以設想一種台燈,只要人坐在燈旁,依靠人體的熱量就能使台燈發光,並使人看清東西,這樣既節省電能,又能照明。可以自由清洗的手機;手機經過變形可以成為一個筆記本電腦;你能想像可以天天做美夢嗎?(奇思妙想」產品:「可以自由清洗的手機」 、「筆記本電腦手機」、「美夢機」)
●聯想法
通過聯想到一些事物而制定設計方案
「比如聯想到鷹眼就發明了攝像機」
Ⅱ 五個聯想小發明
隨便把2個不相乾的東西捆到一起,整好看點,就成另一件東西了~~~夠簡單吧!
Ⅲ 設計的 奇特構思法 模仿法 聯想法有什麼區別(通用技術)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您好,我看到您的問題很久沒有人來回答,但是問題過期無人回答會被扣分的並且你的懸賞分也會被沒收!所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 一,你可以選擇在正確的分類下去提問,這樣知道你問題答案的人才會多一些,回答的人也會多些。 二,您可以到與您問題相關專業網站論壇里去看看,那裡聚集了許多專業人才,一定可以為你解決問題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網上好友問友打聽,他們會更加真誠熱心為你尋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關網站直接搜索. 四,網上很多專業論壇以及知識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資料,我遇到專業性的問題總是上論壇求解決辦法的。 五,將你的問題問的細一些,清楚一些!讓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麼意思! 謝謝採納我的建議! !
Ⅳ 什麼是聯想發明法
瑞士工程師喬治·德梅斯特拉爾很喜歡打獵。每次打獵回來總發現有一內種大薊花粘在他的衣服上,粘容得很緊,不易摘下。他逐漸對這種長有倒刺的野花發生了興趣。有一次,他摘下一朵花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花上長有許多小鉤子。原來是這種小鉤子緊緊地粘住了布料!由此,他聯想到,假如在布上放置一些類似的小鉤子,不就能夠將兩片布牢固地粘合在一起嗎?經過反復思索,德梅斯特拉爾認為自己的設想是符合實際的。於是,他採取分析和類比的方法,經過8年的研究實驗,終於製造出由兩條尼龍帶組成的尼龍搭扣。具體結構是:在一條尼龍帶上布滿小鉤,另一條上布滿小圈,將二者相對擠壓就能牢牢地粘合一起了。這項發明是在1957年完成的,相繼在許多國家獲得專利權。這種創造發明技法叫聯想發明法,也叫想像法。
Ⅳ 好的創造發明思路
行家說,一項成功的小發明創造並不難,它同大的發現發明比起來,往往要容易得多,因為這些小發明創造選擇的課題比較廣泛,比較簡單,所解決的問題比較單一。為此,發明創造要瞄準小目標,隨時注意發生在身邊的小問題,把自己的發明念頭和創造力,上緊發條。
小發明創造技法之形態改變法
圓溜溜的西瓜容易滾動碰傷,運輸也不方便。於是,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培育出了方形西瓜。這樣裝載和運輸起來就方便多了。
現有的一些物品和方法,換一種方式看:改變現有東西的形狀,改變製作工藝,改變物品的結構,如把原來方形的改成圓形的,把直的改成彎的,把紅色的改成藍色的,把無香味改成有香味的……你也許會覺得比原來的更方便些。這種發明技法叫做形態改變法。
小發明創造技法之移植法
把大家已經知道的原理,已有的物品或方法等,移植運用到自己的發明上,得到一項新的發明,這種方法叫做移植法。這種技術性移植是發明創造的一條重要途徑。
充氣太陽灶太陽 能對人們極有吸引力,但目前的太陽灶造價高,工藝復雜,又笨重(50千克左右),調節也麻煩,野外工作和旅遊時攜帶就不方便了。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明確了主攻方向:簡化太陽灶的製作工藝,減輕重量,減少材料消耗,降低成本,獲取最大的功率。他們首先把兩片圓形塑料薄膜邊緣粘結,充氣後就膨脹成一個拋物面,再在反光面上貼上真空鍍鋁滌綸不幹膠片。用打氣筒向內打氣,改變裡面氣體壓強,隨著打氣的多少,上面一層透明膜向上凸起,反光面向下凹,可以達到自動會聚反射光線的目的。這種無基板充氣太陽灶只有4千克重,拆裝方便,便於攜帶。該發明實際上是多種移植的結果:他們把充氣玩具的技術,日常商品商標的不幹膠貼片,凸透鏡似的拋物面結構,移植到新的太陽灶上來,他們把課本上的光學、流體力學的原理等知識,移植到太陽灶的設計上,從而成功地完成了小發明。
蠟燭是人們常用的一種照明工具,但燭焰怕風,燭體不易固定,亮度不能控制。怎樣改進這些缺點呢?他先考慮固定燭體與防風,他將蠟燭插在一個鐵筒中,罩上一個玻璃罩。他聯想到卡口式燈泡的固定方式,並借用到蠟燭燈上,安了個彈簧以使燭焰保持在燈罩的最佳中心位置。
怎樣使蠟燭不流淚呢?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不斷降低蠟燭頂部溫度,使熱量向四周傳導散發。汽車的發動機前面均有金屬散熱片,是否也可以借鑒到蠟燭燈上來呢?他在潤膚香脂金屬盒上鑽一個大孔,將剪好的散熱片剪成電扇片的形狀,在中心打一個同樣的大孔,將剪好的散熱片焊接在盒上(兩者的大孔要對齊)。
怎樣控制燭焰的亮度呢?他受煤氣爐的空氣閥的啟發,用內外兩個帶氣窗的套圈套在一起(內圈用散熱片下面的鐵盒,外圈用一另做的塑料圈),通過轉動氣門來控制空氣流量,實現了調節燭焰亮度的願望。這個發明可說是一項2移花接木的綜合體,燈罩是從煤油燈來的,固定方式是從卡口燈泡來的,散熱片是從汽車來的。
由此可以看出,移植法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發明思路,同學們掌握得好,能搞出相當好的小發明。
運用移植法大關鍵是要擴大知識面,了解一些新技術、經常分析一些物品或其某一結構的原理、功能。這樣,大腦里可供移植的信息多了,你搞小發明時就可信手拈來,為你所用。
小發明創造技法之聯想法
聯想是一種科學的、豐富的想像過程,是由一事物的表象、詞語或動作想到另一事物的表象、詞語或動作。比如你見到意志堅強的人就聯想到鋼鐵,見到兇狠的人就聯想到豺狼。
當你研究一個發明對象時,把你已經知道的物品或曾經看到的某種現象同研究的對象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從中受到啟發,或者是對某種技術的模仿和借鑒,從而打開思路,創造出新的東西來,這種小發明的方法稱為聯想法。
一天,武漢市的王帆同學去姑姑家,看見姑姑正忙著綉花。只見姑姑綉花時,總要先把針尖朝下一紮,拉直綉線,然後翻轉手腕,使針尖朝上,再朝上扎出來,手就這樣一針上一針下來回不停地動著。王帆問姑姑:"這樣上下翻轉不累嗎?"姑姑說:"累。綉一天花,手腕又酸又痛!"王帆看著姑姑勞累的樣子,便想能不能改進一下這種傳統的綉花方法呢?
又有一天,王帆在電視上看到漁民織網的情景,漁民拿著兩頭尖尖的梭子直著穿過來,直著穿過去,就把網織好了,根本不用翻轉手腕。王帆馬上聯想到:把綉花針也製成跟織網梭一樣兩頭帶尖、中間開孔的樣子,不就解決了翻轉手腕的問題嗎?於是,他請在機械廠做工的姑父作了一根兩頭有尖,把針鼻挪到針中間的綉花針。姑姑一試,果然省力,手腕不再酸痛,而且因為減去了翻轉手腕的動作,還提高了效率。這項小發明獲得了第四屆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一等獎。
運用聯想法要求同學們在平時多看、多想、多在腦中放一些供聯想的事物。有時也許只是一句話、一個故事、一次游戲,都會激發起你發明的靈感。
小發明創造技法之組合法
如果你細心觀察和思考,就可以發現你周圍的許多東西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體組合而成的。如帶橡皮的鉛筆是由橡皮和鉛筆組合而成,電水壺是由電熱器與炊壺組合而成。帶日歷的手錶,帶溫度計的台歷架,帶有圓珠筆的鋼筆等,都是由兩種東西組合而成的一種新東西。像這樣將已有的兩種或多種物品或部件進行巧妙地組合,構成新的更好的物品的發明方法稱為組合法。
組合可分為近緣組合和遠緣組合。
近緣組合是指待組合的事物原本是"一家人",或者是"直系親屬",它們常常在一起"接觸",雖各自有著不同的功能,但彼此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那麼,可以將它們"固定化"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桿秤這種傳統的計量工具,使用時間不下千年了。但由於它的秤桿和秤砣是分開的兩個部件,所以攜帶很不方便,特別是有些人還利用換秤砣的方式坑人,使消費者深受其害。於是,四川的張鵬程同學對傳統的桿秤作了改進,他在桿秤上開槽,把秤砣做成條形,並把兩者通過活節鉚在一起,使兩者不能分開,再刻上編碼。不用時,可以把秤砣鑲在桿秤的槽里,既攜帶方便,又可防止弄虛作假,有利於維護消費者的利益。
這項名為"編碼桿秤"的小發明榮獲了第五屆全國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一等獎。其成功之處就在於巧妙地將秤桿和秤砣這兩件"形影不離"的部件綜合在一起,把傳統的桿秤來了一番革命性的變革,是成功地運用近緣組合的範例。
許多同學喜歡用鋁制飯盒買飯或帶飯,但這種飯盒盛菜時很不方便。能不能把盒蓋與盒體組合在一起製成"飯菜盒"呢?首先可以將普通飯盒的盒蓋加深些,使之可盛菜。其次將盒蓋與盒體用合頁連接起來,買飯時,打開盒蓋,盒體盛飯,盒蓋盛菜,用一隻手即可端住,特別是在無桌放飯盒時用尤其方便。
有時兩件事物不是"親戚",甚至一點聯系也沒有,但把它們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後,就增加了新的功能,出現了新的事物,這就是遠緣組合。如傘是大家常用的雨具,而手電筒是照明用具,兩者本不相干,但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下雨天走夜路時,既可遮雨,又可照路,一舉兩得。還有人把星座圖繪制在傘面的內側,那麼在打傘的同時又可觀察星空,增加天文知識,豈不妙哉!
小發明創造技法之一擴大增加法和小發明創造技法之縮小省略法
書報上的字太小,老年人看不方便,就藉助放大鏡來看。放大鏡的作用,就是把字"擴一擴"。
原來的電視屏幕較小,看電視節目費力,所以大屏幕彩電相繼問世。這是把屏幕的面積和電視的體積"擴一擴"。
很多人喜歡看圍棋比賽,但棋盤太小,不可能像看籃球一樣觀戰。於是,把棋盤的面積和棋子的大小"擴一擴",做一個特大的棋盤掛在牆上演示比賽,讓棋迷們一飽眼福。
傘是人們常用的擋雨避陽工具,有人將它的面積擴大、再擴大,變成了街頭巷尾設攤者使用的晴雨大傘、露天海濱浴場遊客享受的太陽傘,使傘又找到了新的用途。 瞧,"擴一擴"、"加一加"也會變得很奇妙,會引發出相當不錯的發明。當你把一樣物品進行擴大面積、擴大聲音、擴大距離、延長時間、延伸長度、加高高度、增加數目、增添配料等擴增處理,物品的功能和用途可能就會發生本質的變化。這種"擴一擴"、"加一加"的小發明技法叫作擴大增加法。
太多了,只要願找,網上可查到很多。
祝你成功吧。
參考資料:http://www.zxskj.com/bbs/bbs_detail.asp?bid=1&aid=235等
Ⅵ 照相機是人類運用模仿法還是聯想法發明的
是應用小孔成像的光學原理發明的,如果說模仿的話,就是模仿人的眼睛成像。
Ⅶ 聽診器的發明是屬於聯想創造法嗎
回答:聽診器的發明屬於聯想創造法。 聽診器是1816年由法國醫師林奈克發明的。當時,林奈克為一胸痛的肥胖病人看病,他將耳朵貼在病人的胸前,但是病人肥胖的胸部,隔音效果太強了,聽不到從內部傳出來的聲音。林奈克非常懊惱,在小路上漫步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這時,正好有兩個小孩蹲在一條長木樑兩端游戲,一個小孩敲他那一端木樑,另一端的孩子則把耳朵貼在木樑上,靜聽彼端傳來的聲音。林奈克思路頓開,立刻返回醫院,用紙捲成圓錐筒,用寬大的錐底置於病人的胸部,傾聽了一陣,驚喜地發現,可以聽到病人胸部內的聲音了。 林奈克經過多次試驗,試用了金屬、紙、木等材料不同長短形狀的棒或筒,林奈克最後改進製成了長約30厘米、中空、兩端各有一個喇叭形的木質聽筒。由於聽筒的發明,使得林奈克能診斷出許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被後人尊為胸腔醫學之父。 林奈剋死於1826年,年僅45歲。 1840年,英國醫師喬治.菲力普.卡門改良了林奈克設計的單耳聽筒。卡門認為,雙耳能更正確地診斷。他發明的聽診器是將兩個耳栓用兩條可彎曲的橡皮管連接到可與身體接觸的聽筒上,聽筒是一中空鏡狀的圓椎。卡門的聽診器,有助於醫師聽診靜脈、動脈、心、肺、腸內部的聲音,甚至可以聽到母體內胎兒的心音。 1937年凱爾再次改良卡門的聽診器,增加了第二個可與身體接觸的聽筒,可產生立體音響的效果,稱為復式聽診器,它能更准確地找出病人的病灶所在。可惜凱爾的改良品未被廣泛採用。近來又有電子聽診器問世,它能放大聲音,並能使一組醫師同時聽到被診斷者體內的聲音,還能記錄心臟雜音,與正常的心音比較。雖然新型聽診器不斷問世,但是醫師們普遍愛用的仍然是由林奈克設計,經卡門改良的舊型聽診器。
Ⅷ 聯想是誰發明的
聯想總裁楊元慶在解讀這個全新的字母組合時表示,「novo」是一個拉丁詞根,代表「新意」,「le」取自原先的「Legend」,承繼「傳奇」之意,整個單詞寓意為「創新的聯想」。報導指出,打江山時需要締造「傳奇」,想基業常青則要不斷「創新」,從Legend到 Lenovo,在品牌標識更疊的過程中,柳傳志對標識含義轉換中的巧合特別滿意。
聯想大事記
1984年11月1日,20萬元,11人創立聯想,當時名稱是:中國科學院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
1985年推出第一款具有聯想功能的漢卡產品聯想式漢卡,聯想這一品牌名稱由此而來。
1988年6月23日香港聯想開業,新技術發展公司與導遠公司和中國技術轉讓公司共同創辦香港聯想,採用英文名稱:Legend.第一次使用了聯想作為公司名稱。
1989年11月聯想集團公司成立,第一次在國內把聯想作為企業及集團名稱。
1990年推出聯想電腦,聯想開始生產及供應聯想品牌個人電腦。
1994年2月14日聯想股票在香港上市,聯想品牌首次在海外財經市場亮相。
1996年,聯想首次超越國外品牌,市場佔有率位居國內市場第一,並持續6年穩居榜首。
1999年聯想電腦以8.5%的市場佔有率榮登亞太市場PC銷量榜首。
2001年4月1日,聯想集團實行資產重組、分拆上市。
2002年8月,聯想成功推出萬億次計算機,成為國內首台實測速度超過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
2002年12月3日-7日,LEGEND WORLD 2002技術創新大會圓滿舉行,標志著聯想在產品技術上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2004年聯想集團將其英文名稱修改為Lenovo Group Limited,並成為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夥伴。
2004年12月8日,聯想集團和IBM簽署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的協議。
2005年8月10日,聯想集團公布2005年第一季度業績,期內實現純利3.57億港元,是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後,首次計入該業務的季度財務報告。
Ⅸ 聯想發明法是指人們利用大腦的聯想心理機制,促使大腦由一種事物聯想到另一種
聯想就是由某種事物想起和它有關的事物。它是人類認識、研究和運用較早的一種心理活動。
有兩種方法,一種就要隨機一聯想法,另一種叫做強制聯想法其中其實強制聯想法才是我們人為干涉的一種聯想方式。
Ⅹ 從動物聯想到的發明有那些
尊敬的用戶,您好!
仿生學是一門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領,利用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原理來研製機械或各種新技術的科學技術。
仿生學(模仿鳥類)仿生學一詞是1960年由美國斯蒂爾根據拉丁文「bios(生命方式的意思)」和字尾「nlc(『具有……的性質』的意思)」構成的。
仿生學(bionices)在具有生命之意的希臘語言bion上,加上有工程技術涵義的ices而組成的詞語。大約從1960年才開始使用。生物具有的功能迄今比任何人工製造的機械都優越得多,仿生學就是要在工程上實現並有效地應用生物功能的一門學科。例如關於信息接受(感覺功能)、信息傳遞(神經功能)、自動控制系統等,這種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在機械設計方面給了很大啟發。可舉出的仿生學例子,如將海豚的體形或皮膚結構(游泳時能使身體表面不產生紊流)應用到潛艇設計原理上。仿生學也被認為是與控制論有密切關系的一門學科,而控制論主要是將生命現象和機械原理加以比較,進行研究和解釋的一門學科。
蒼蠅,是細菌的傳播者,誰都討厭它。可是蒼蠅的楫翅是「天然導航儀」,人們模仿它製成了「振動陀螺儀」。這種儀器目前已經應用在火箭和高速飛機上,實現了自動駕駛。蒼蠅的眼睛是一種「復眼」,由3000多隻小眼組成,人們模仿它製成了「蠅眼透鏡」。「蠅眼透鏡」是一種新型光學元件,它的用途很多。「蠅眼透鏡」是用幾百或者幾千塊小透鏡整齊排列組合而成的,用它作鏡頭可以製成「蠅眼照相機」,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張相同的相片。這種照相機已經用於印刷製版和大量復制電子計算機的微小電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質量。
另外還有
有聲納(蝙蝠)直升機(蜻蜓)
祝您生活愉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