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秒的概念什麼時候有的
古代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以日圭、日晷、水鍾、單擺,利用觀測日影的變化或水位的變化來計時。隨著科技進步,近代科學家發明單擺鍾及石英振盪器,利用單擺或石英晶體的振盪周期來計時。但上述計時方式易受環境、溫度、材質、電磁場甚至觀測者觀測角度等影響,穩定度不佳,須由天體(地球自轉、公轉、月球公轉)周期來校正。
1960年以前,CIPM(國際計量大會)以地球自轉為基礎,定義以平均太陽日之86400分之一作為秒定義。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穩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轉為基礎,定義西元1900年為平均太陽年。秒定義更改為:一秒為平均太陽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穩定度約為10-9。
二十世世紀中葉,由於量子力學的發展,發展了諸如光譜超精細結構、鎂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離震盪場等實驗及研究,使量子頻率標准取代以天體運動為標准之天體時而成為計時標准。1967年,CIPM定義秒是銫133原子(Cs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此秒定義一直維持至今。
秒定義可以以銫原子頻率標准器來實現,其穩定度依據各標准器的製造方法、維護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銫頻率標准器HP-5071穩定度約在10-12左右,法國LPTF實驗室以絕對溫標10-6度的銫原子噴泉製成的原子鍾,穩定度約在10-16左右。
㈡ 秒是計時單位,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秒計時的
一天24小時是為了更好的規劃時間,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考慮了時間的緣故,現在社會各種電子產品上精確到的位數都是秒,秒是計時單位,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秒計時的?大約在幾十年前,世界相對穩定,國際上就把秒作為了計時單位,從那個時候開始,秒正式成為了基本的計時單位。
秒作為計時單位,對於宇宙來說如同滄海一粟,我們已知的宇宙是在130億年前爆炸產生的,就連地球也有46億年的生命,過去一秒或者100年對他們來說都差不多,但對於只有百年壽命的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的每分每秒,珍惜他才會嘗盡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才會更有滋味。
㈢ 秒錶什麼時候發明的
英國發明的,大約時間在1850年至1920年間把
㈣ 分鍾和秒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我們的先人是以時辰(兩小時)計算,,比如 午時,辰時
若說是以24小時制那是古埃及人。當然精確到秒是得是英國
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准航海鍾;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㈤ 秒是誰發明的
德國人發明的,希特勒的手下那些心狠手辣的納粹發明的,他們將尤太人排成一行,用步槍對著最後一個人的頭,開槍後子彈會穿過一個又一個的頭顱,一槍殺掉好幾個人,以次取樂,殘忍至極!
㈥ 秒錶發明者資料
秒錶是 Louis Moinet 於1816年發明的,中文維基網路上是錯誤的。
在 Chronograph – Watch Complications Explained對秒錶的歷史作了詳細的描述
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東西描述都是外文,整理還是你自己來吧
㈦ 秒時分誰發明的有人知道嗎告知一下
古代中國的時間制度,與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和定時器的使用有關。古中國的計時單位是年、月、日、時、刻,時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單位,時是指時辰,刻是漏壺的箭尺上的分度。古代中國早期對一日時段的劃分並不統一,即使在西漢之後,仍並行著3種時制,即十時制的更點制度、十二時制及漏刻制,且各朝代的時刻劃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更點制只用在夜間的記時。下面就十二時制、漏刻制與其變遷做一探究與考證。
唐代以前,十二時制的最小單位就已經精確到相當於今天的10分鍾
十二時制(唐代時辰制已經細分精確到相當於今天的10分鍾)
古人很早就發現日月星辰等天象的運動和時間有某種聯系,掌握天象運行的規律,觀測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擺陣,便可向天問時。十二時制源自古人觀察太陽所在的方位來決定時刻。
所謂「方位」,就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天文歷算學家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極為中心劃分的十二方位,分別以十二辰表示,認為太陽每晝夜繞北極旋轉一周,依次經過天穹上的十二個方位,因而這十二辰便成為劃分一日時段的單位,以太陽所經天穹的方位來計時。
這十二辰也等同於後來渾天論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劃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區,稱為十二星次,其計時方式從原先稱日加某方位或時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時加卯),最後簡稱某時(卯時),這種計時方式最早出現在西漢時的文獻,如《周髀算經》言日加酉之時、日加卯之時;《漢書·翼奉傳》言日加申,又言時加卯;而《吳越春秋》亦雲「今日甲子,時加於巳」,至《南齊書·天文志》始有子時、丑時、亥時等十二時辰的時稱。
為了提高測量精確性,後來更精細的二十四方位制也用來表示時間,尤其是在南北朝時經常使用。如《晉書·律歷志》記載黃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乃描述月食時間在二十三點左右,且日、月所在方位相對。又如《隋書·律歷志》記載北齊後主武平「六月戊申朔,太陽虧……至日食,乃於卯甲之間。」即說明日食在五至六點之間。
唐代以前使用的十二時辰或十二方位,為了記載的更詳細准確,又把它劃分為更細的單位,把一時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稱來表示。其後又把每個1/4等分,以強弱的名稱區分為3等分,因此一時辰可細分為12個分單位,其中每個分單位等於現今的10分鍾。其計時的劃分方法,在《晉書·律歷志》景初歷的記載較為詳細。
例如《隋書·律歷志》記載「見行歷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時加丑,月在未半強上,食十分之三半強,虧起正東」,預測月食發生時間是在時加丑,月在未半強上,就是凌晨2點10分至20分(02:10 ~ 02:20)之間。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己未,依歷月行在室七度,時加戌,月在辰太強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虧起西北」,則預測月食發生時間是在時加戌、月在辰太強上,即晚間8點40分至50 分(20:40 ~ 20:50)之間。
漏刻制
《隋書·天文志》:「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其後因以命官,周禮挈壺氏則其職也。其法,總以百刻,分於晝夜。」這段話是描述古中國的漏刻計時制度。漏刻,是古中國的水鍾,以水量的變化來計量時間,自周朝以來,歷代都設有專職機構負責管理與開發,民間應用也相當普及,是古中國最重要而普遍的定時器。
漏刻的計時單位是刻,是在用竹或木製成的指示水深的箭尺上,於對應一個晝夜升降的長度內分劃為100個間距,每個間距就是1刻。箭尺下端固定在浮舟上隨水面升降,利用箭壺水位的等速變化,觀測箭壺上箭尺顯示的刻度來計量時間。在形制上主要有下漏(泄水型)、浮漏(受水型)及秤漏(權衡型)。主要的發展順序是單壺泄水型沉箭漏、單級受水型浮箭漏、二級補償式浮箭漏、三級補償式浮箭漏、秤漏、四級補償式浮箭漏、以及漫流式浮箭漏。
因漏刻制早就與夜間的更點制結合,古人把漏刻分晝漏和夜漏兩種。因為不同季節晝夜長短不等,即在冬夏之間,晝夜漏都隨節氣的變化而有增損,所以全年不能僅以單一箭尺來測量時間。自古一般以使用41支箭或48支箭為多,而使用箭尺數目和漏刻本身的精確度與其所在的緯度有關。因此,漏刻計時制度主要在解決晝漏和夜漏刻度的分配與箭尺的更換問題。
在實用上,不同季節晝夜時刻的分界點是經過具體測量日出與日落時刻而制定的,古人定「日出前二刻半而明(旦),既沒後二刻半乃昏」,以昏為入夜,旦是晝的開始。因此從昏至旦的刻數是夜漏刻數,百刻減夜漏刻數就是晝漏刻數,一般都以正午為起漏之時。例如在北緯36.5度地區,若1年用48支箭,則冬至時晝漏是四十刻。冬至之後,白晝漸長,晝夜漏都隨節氣變化而增損,並需每半個節氣(約7.7日)換一次箭尺,直到夏至,這時晝漏是六十刻。夏至之後,白晝漸短,晝夜漏都隨節氣變化而損增,直到冬至。 十二時制與百刻制的配合,隋代記載,百刻制已經細分精確到相當於今天的14秒多.
漏刻也是古中國重要的天文計時儀器,因此十二時制與漏刻制的結合是必然的事。然而十二時與百刻之數並不成整數倍的關系,兩者的配合較為困難。自東漢以來,歷代都提出改革漏刻制的意見,改百刻為十二的倍數,如九十六、一百零八、一百二十。有實踐施行者,如新莽始建國元年至地皇四年(9年~23年),實施一百二十制有15年;梁武帝天監六年至大同十年(507年~543年),實施九十六制有36年;梁武帝大同十年至陳文帝天嘉年間(544年~560年代),實施一百零八制約有20年,但是時間都不長。
實踐證明改革百刻制的途徑不易行得通,只能從十二時制與百刻制的調合方面尋求配合。在實用上,漏刻制度中也把每刻細分成較小的刻度,自漢代到南北朝把每刻分為十分,因此不能提供十二時制與百刻制調合的條件。
隋《大業歷》(597年~618年)以來,十二時制與百刻制二者配合運用日益明顯,每刻細分的數目必是12的倍數,有每刻是二十四分或六十分,其中大都採用一刻是六十分。又因隋唐漏刻發展上已使用多級補償式浮箭漏,精度上也得到進一步的改善,提供一刻是六十分的客觀條件。
兩者配合的方法就是:「晝夜百刻,每刻是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故晝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於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這是古法。」用法如隋《大業歷》在二十四節氣的日出日入時刻的記載,有卯八刻十九分和辰初刻五十分等。</p> 相當於現在的2個小時。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鍾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鍾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希望對你有幫助。 1960年以前,CIPM(國際計量大會)以地球自轉為基礎,定義以平均太陽日之86400分之一作為秒定義。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穩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轉為基礎,定義西元1900年為平均太陽年。秒定義更改為:一秒為平均太陽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穩定度約為10-9。
二十世世紀中葉,由於量子力學的發展,發展了諸如光譜超精細結構、鎂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離震盪場等實驗及研究,使量子頻率標准取代以天體運動為標准之天體時而成為計時標准。1967年,CIPM定義秒是銫133原子(Cs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此秒定義一直維持至今。
秒定義可以以銫原子頻率標准器來實現,其穩定度依據各標准器的製造方法、維護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銫頻率標准器HP-5071穩定度約在10-12左右,法國LPTF實驗室以絕對溫標10-6度的銫原子噴泉製成的原子鍾,穩定度約在10-16左右。
地球自轉一周不是24小時,24小時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共同結果!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日
地球自轉一周(360度)時間為23小時56分04秒,比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為一日計24小時」少一點。人類自己感覺不到地球在自轉,故習慣於把日出日落到再次日出稱之為一日。
一日劃分為24小時是古埃及人制定的。每小時又劃分為60分鍾,每分鍾又分為60秒。這樣一日就有24×60=86400秒。這些時、分、秒都成了時間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