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屠呦呦為什麼能入圍全球20世紀最偉大人物
不過,無論屠呦呦是否最終入選,能夠入圍就已經表明,作為一名科學家,她的成果和貢獻已經舉世皆知和被認可。
這一點其實在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之時,諾貝爾獎委員會已經重點強調和明確了.對於屠呦呦為何能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獎委員會成員、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教授弗斯伯格(Hans Forssberg)稱,屠呦呦的獲獎「我們頒的獎是給從中醫葯當中獲得啟發、做出貢獻的個人,她能夠從中做出新葯,讓我們在全世界銷售。」而且,「尋找新葯的途徑有很多種,人類通過不同植物尋找治療方式由來已久,這可以激發我們尋找新葯的新觀念。」
2. 青蒿素的發明者是誰。青蒿素諾貝爾醫學獎
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
因為發現青蒿素,為人類抗瘧疾葯物發展開拓了新的方向,同時屠呦呦也成為了第一個捧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科學家。
青蒿素,化學式C15H22O5,分子量282.33,無色針狀晶體,味苦。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幾乎不溶。熔點156-157℃。青蒿素是從植物黃花蒿葉中提取的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葯物。主要用於間日瘧、惡性瘧的症狀控制,以及耐氯喹蟲株的治療,也可用以治療凶險型惡性瘧,如腦型、黃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與盤狀紅斑狼瘡。以青蒿素類葯物為主的聯合療法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疾標准療法。
3. 青蒿素是誰發明的
青蒿素是屠呦呦發明的,1972年8月,屠呦呦帶隊在海南島開展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臨床療效試驗。期間,倪慕雲設計了色譜柱分離的前處理,使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性部分的抗瘧作用再次得到提高。
鍾裕蓉從文獻獲知硅膠柱分離中性化合物更有效,於是便與助手崔淑蓮在倪慕雲柱前處理的基礎上,按文獻提供的方法用硅膠柱層析,石油醚-乙醚(後改為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脫,分離乙醚中性提取物。
1972年11月8日,改用上海試劑廠生產的硅膠柱分離,然後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石油醚(不同比例)多次洗脫。最先獲得少量的針狀結晶,編號為「針晶Ⅰ」(No.1或針1);隨後洗脫出來的針狀結晶編號為「針晶Ⅱ」(No.2或針2);再後來得到的另一種方形結晶,編號為「結晶Ⅲ」(No.3或方晶)。
同年12月初,經鼠瘧試驗證明,「針晶Ⅱ」是唯一有抗瘧作用的有效單體。此後,北京中葯所向「全國523辦公室」匯報時,將抗瘧有效成分「針晶Ⅱ」改稱為「青蒿素Ⅱ」,有時也稱青蒿素。再後,北京中葯所均稱「青蒿素Ⅱ」為青蒿素。
(3)蒿乙醚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該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4. 青蒿素的研究歷史
1964年,越南戰爭爆發,當時北越軍隊常出沒於山間叢林地區,而這一地區惡性瘧疾流行猖獗,且對奎寧及奎諾酮類抗瘧葯物如氯喹(chloroquine)等普遍出現了耐葯性,平民與軍隊的患病人數猛增,越南政府請求支援。中國政府於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5·23抗瘧計劃辦公室,統一領導《5·23 抗瘧計劃》的實施,其全稱為中國瘧疾研究協作項,代號為523。領導小組由國家科委(正組長)、總後勤部(副組長)、國防科委、衛生部、化工部、中國科學院各派一名代表組成,直接歸國家科委領導。辦事機構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字236部隊為主(推測為軍事醫學科學院代號),辦公室設在後字236部隊。不過,由於進展和當時的政治環境,523領導小組曾多次發生變動,如1971年5月22日廣州召開的全國瘧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談會上,領導小組改為由衛生部(正組長)、總後衛生部(副組長)、化工部和中國科學院組成。後來,一位研究人員曾調侃,正是由於這一項目,「使得在當時到處停工的醫葯研究單位留下了一支隊伍」。
1969年,在軍事醫學科學院駐衛生部中醫研究院軍代表的建議下,全國「523辦公室」邀請北京中葯所加入「523任務」的「中醫中葯專業組」。北京中葯所指定化學研究室的屠呦呦擔任組長。當時的基本思路是採取民間驗方,然後用有機溶劑分離葯用部位並進行相應的葯理篩選和臨床驗證,研究人員整理了多達808種可能的中葯。據稱她們開始並未考慮使用青蒿,因為它的抑制率極不穩定,12-80%,直至看到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將青蒿「絞汁」用葯,從而得到啟發,認為有效成分可能在親脂部分,改用乙醚提取。1971年10月,青蒿的動物效價由30%~40%提高到95%。1971年12月下旬,用乙醚提取物與中性部分分別對感染伯氏瘧原蟲 (Plasmodium berghei) 小鼠以及感染猴瘧原蟲(Plasmodium cyomolgi) 猴的瘧原蟲血症(parasitemia) 顯示 100%的療效。
1972年初抗瘧有效單體從中葯青蒿中分離得到,當時的代號為「結晶Ⅱ」,後改名為「青蒿Ⅱ」,最後定名為青蒿素。1972年3月8日,《用毛澤東思想指導發掘抗瘧中草葯工作》的報告在523計劃內部會議上發布。效果雖好,但在批量生產時相關葯廠不願意承擔提取葯品任務,使得項目組只好把實驗室當成了生產車間,而由於乙醚易燃,結果在屠呦呦作報告的當日,由於操作人員不慎而引發大火,這一事故差點使得計劃夭折。
由於計劃時間進度緊張,為了盡早應用於臨床,1972年5月計劃部分相關研究人員(包括屠呦呦)用自身進行人體試驗並獲得通過,8月在海南部分地區進行臨床試驗,在選試的 21 例瘧疾患者中, 感染惡性瘧或間日瘧(subtertian or tertian malaria)者各佔半數. 經治療後, 患者的發熱症狀可迅速消失, 血中瘧原蟲的數目銳減;而接受氯喹的對照組患者則無效(個別數據存在爭議,也有個別參與人員回憶年份為1973年)。
1977和1979年,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在中國《科學通報》與《化學學報》上發表,同年青蒿素的新分子及其報被美國權威的《化學文摘》收錄。
1979年9月,依國家醫葯管理總局建議,523計劃列入各級民用醫葯科研計劃之中,不再另列醫葯軍工科研項目。1981年3月3日-3月6日,523計劃舉行最後一次小組會議;5月該會議紀要下發,523計劃結束。
1981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主辦的第四屆瘧疾化療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上,屠呦呦就《青蒿素的化學研究》一題作首位發言,引起與會代表極大的興趣,並認為「這一新的發現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於將為進一步設計合成新葯指出方向」。在這次報告中,屠呦呦提出應研發復方青蒿素以防止和延緩抗葯性出現的設想,但並未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中國開始自行研發復方葯物,開發出復方蒿甲醚等系列復方葯。2005年,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發表文章,指出研究發現使用單方青蒿素的地區瘧原蟲對青蒿素敏感度下降,這意味著瘧原蟲有開始出現抗葯性的可能,世衛組織開始全面禁止使用單方青蒿素,改用青蒿素的聯合療法(artemisinin combination therapy,ACT),並推薦多種聯合治療, 即每種方案包括青蒿素類化合物, 配以另1 種化學葯物。這說明當年中國科學家的預見是對的。
1986年,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獲一類新葯證書,1992年獲得「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1997年獲得「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之一稱號。
2011年9月,屠呦呦因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貢獻,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貢獻,「or he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Malaria」,與另外兩位科學家獲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5. 屠呦呦青蒿素的發現給人們什麼感悟
屠呦呦的精神中,有一種更令人佩服、值得人學習的就是在科研工作中甘於奉獻、默默無聞的工作態度。在她沒得獎之前,沒有人知道她是誰,她也沒在乎過自己住的什麼房子、是不是院士。
可能好多科研工作者,在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成功結論前,都是默默無聞的,或者漫長的時光中都是在摸索道路中被消耗掉。但是沒有認真的忘我的犧牲精神作為前提更不會登上真知的燈塔。所以,科學家屠呦呦給我們的展現不僅是科研上的碩果,更是精神上的鼓舞。
青蒿素的發現這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出發點是基於中醫理論,最終也確實取得了預期的成果。以青蒿素類葯物為主的聯合療法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疾標准療法。
(5)蒿乙醚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青蒿素的發現歷程
1971 年 5 月 21 日~6 月 1 日全國瘧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談會在廣州召開,會後,北京中葯所重新組織了研究小組,屠呦呦仍任組長,與組員鍾裕蓉繼續提取中葯,郎林福和劉菊福做動物試驗。
根據北京中葯所的葯物篩選記錄,1971 年 7 月 26 日篩選(序號 16)青蒿抑制率 12%,9 月 1 日(序號 114)青蒿醇抑制率 40%,10 月 4 日(序號 191)青蒿乙醚抑制率達 100%。1971 年 1月起,屠呦呦小組開始大量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並於當年 6 月底完成了狗的毒性試驗。
為了能盡快開展臨床試驗,在當年對青蒿乙醚提取物對狗的毒性試驗結果尚存在一定爭議的同時,6~8月期間,屠呦呦、郎林福、岳鳳仙與章國鎮、嚴述常、潘恆傑、趙愛華、方文賢先後以不同劑量分作兩批進行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部分的自體試服,均未出現明顯的毒副作用。
6. 屠呦呦成諾貝爾醫學獎中國第一人,她的"青蒿素"到底是個啥
青蒿素是從復合花序植物黃花蒿莖葉中提取的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的一種無色針狀晶體,其分子式為C15H22O5,由中國葯學家屠呦呦在1971年發現。
青蒿素是繼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後最有效的抗瘧特效葯,尤其是對於腦型瘧疾和抗氯喹瘧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點,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葯物」。
商用的青蒿素主要來自於植物提取物,理論上植物中青蒿素含量達以上的青篙才有提取青蒿素的價值。而天然植物中青蒿素的含量受地理環境、採集時間、採集部位、氣溫和施肥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北方產的黃花蒿中青蒿素含量極低。
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是以萃取原理為基礎,主要有乙醚浸提法和溶劑汽油浸提法。揮發油主要採用水蒸汽蒸餾提取,減壓蒸餾分離。
其工藝為:投料---加水---蒸餾---冷卻---油水分離---精油;非揮發性成分主要採用有機溶劑提取,柱層析及重結晶分離,基本工藝為:乾燥---破碎---浸泡、萃取(反復進行)---濃縮提取液---粗品---精製
7. 青蒿素的發現者是誰
青蒿抄素是我國在世界首先研製成功的一種抗瘧新葯,它是從我國民間治療瘧疾草葯黃花蒿中分離出來的有效單體。它的研究始於60年代中期。在周總理親自批示下,數百名科學家經過堅持不懈的深入研究而取得的成果。它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究開發並在國際上注冊的為數不多的一類新葯之一,被世界衛生組織評價為治療惡性瘧疾唯一真正有效的葯物。伊斯坦布爾第十屆國際化療會議上6000名各國醫壇專家公認青蒿素為治療瘧疾的中國神葯,是世界醫葯史上的剖舉,是對人類的重大貢獻。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提供經費進行驗證推廣。
由於青蒿素不溶於水,在油中溶解度也不大,其劑型僅為栓劑,生物利用度較低,影響了其葯效的發揮。從8O年代中期起,國內就開始研製青蒿素衍生物及復方。我國又研製成功青蒿琥酯、蒿甲醚和雙氫青蒿素3個一類新葯,青蒿琥酯、蒿甲醚可以口服和注射,而雙氫青蒿素則用於口服和栓劑。還開展了抗瘧復方的研製,研製出了復方雙氫青蒿素和復方蒿甲醚。目前已上市品種有雙氫青蒿素制劑、青蒿琥珀酸酯制劑、蒿甲醚制劑和復方蒿甲醚等。
8. 科學家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究竟對人體有什麼作用
青蒿素又名黃蒿素,是從菊科植物黃花蒿莖葉中提取分離得到的一種化合物。其多種衍生物如雙氫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均是治療瘧疾的有效單體。在常見的抗瘧疾類葯物中,青蒿素是最主要的組成成分。當然,在功效作用方面,青蒿素顯然是遠不止抗瘧疾這一種作用的,作用具體如下:
一、 抗瘧疾 青蒿素在治療瘧疾方面有著低毒和速效的特點,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最有效的抗瘧疾類葯物。其在抗瘧疾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青蒿素在活化後可產生自由基,在自由基出現後,其就會與瘧原蛋白進行結合,從而導致瘧原蟲的膜結構遭到破壞,從而使其死亡,對瘧疾這一病症起到徹底的治療效果。
青蒿素能夠治療瘧疾是屠呦呦教授付出了無數血汗在研究中發現的,但是對於葯物的使用,人類必須時刻保持警惕,這樣做既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健康,也是為了愛護自然的和諧。
9.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的角度,屠呦呦為何能成功研發青蒿素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與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之間沒有關系。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講的是人在不同環境、境況下的不同需求,或者說在不同物質條件下不同的需求遞進。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是個很偶然的事情。1969年,胡志明找到毛,說越南的瘧疾太厲害,奎寧已經作用不大,要求中國能有對付瘧疾的辦法。毛把這事交給周,周遂讓人組織研發團隊攻關。當時有500多人組建了攻關團隊,並囑咐要用科學方法,中醫方法不靠譜。屠呦呦因為學過生葯提取(雖然屠呦呦分配在中醫研究院,之前學的是化學葯),就讓屠呦呦當了很多小組中一個小組的組長。500多人的團隊從檢驗古方、民間方子及各種有關治療瘧疾的方子開始,檢驗了上百個古方,沒有發現有治瘧疾的葯性成分。又開始檢驗宣稱能治瘧疾的植物(中葯材),檢驗了上千的中葯材,也沒有發現有能治瘧疾的葯性成分。只好開始檢驗非中葯材。當時的檢驗、從葯材或植物中提取生葯,是統一按照化學方法進行的,所有的小組用的方法都一樣,就是先用水提取,再用乙醇提取,最後用乙醚提取。屠呦呦小組有個叫王亞剛的人,在提取黃花蒿時,已經用了水和乙醇方法,在要用乙醚方法提取時,趕巧來了一個調令,讓王亞剛去別的單位搞什麼研究。這樣,作為小組長的屠呦呦接手了王的工作,用乙醚提取黃花蒿。這一提取不要緊,把黃花蒿素給提取出來了,黃蒿素素在乙醚液里有能抑制瘧原蟲的葯性作用。
這就是事實,並非像屠呦呦自己說的是看了晉代煉丹師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才想到用乙醚去提取的,屠的本意是想抹去當時的檢驗方法,同時也抹去王亞剛選擇黃花蒿、並快要發現黃花蒿素的工作成就,屬於給自己造神、搶功勞(就像牛頓說蘋果掉他頭上才使他發現了萬有引力、而其實是為了搶胡可的功勞編造出來的故事一樣)。屠呦呦是幸運的,並不是她有多大能耐,當時是個技術員、只要趕上檢驗黃花蒿,並能做完三部提取步驟,就能發現黃花蒿素。也因此(加上造假搶功勞),多次評院士都有很多院士反對。
10. 治療瘧疾的青蒿素是怎麼發現的
2015年10月5日,「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那麼,青蒿素到底是什麼呢?
《詩經》曰:「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首詩就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的名字由來。或許是機緣巧合,或許是冥冥中註定,這位叫「呦呦」的女科學家和她的研究團隊,從黃花蒿中發現了專門治療瘧疾的葯物——青蒿素,從而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
瘧疾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瘴氣。該病是由雌性按蚊叮咬人體,將其體內寄生的瘧原蟲傳入人體而引起,表現為寒熱往來,反復發作,俗稱「打擺子」。若治療不及時,可出現貧血,以及腦、肝、腎、心、腸、胃等受損引起的各種症狀。
在青蒿素之前,一直使用喹啉類葯物來治療瘧疾。但是,喹啉類葯物經過幾十年的臨床應用之後,瘧原蟲對它產生了強烈的抗葯性,葯物的療效急劇下降。人們都期待著新的抗瘧葯物的出現。
20世紀60年代初,全球瘧疾疫情高發,難以控制。時值越南戰爭,美、越兩軍均深受其害。焦慮中的越南求助於中國。黨中央、國務院下令,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葯。一個代號為「523」的項目應運而生。作為該項目的一員,屠呦呦和她的團隊隨即開展研究。通過查閱本草文獻,「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早在公元前2世紀,先秦醫方書《五十二病方》已經對植物青蒿有所記載;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瘧功能;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說它能「治瘧疾寒熱」。
研究團隊兩年的艱辛實驗都沒有突破性進展,這不免讓大家產生了困惑。屠呦呦再回過頭仔細研讀中醫古籍,希望從中醫古籍上面得到啟迪。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她從《肘後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中受到啟發。古人為何將青蒿「絞取汁」,而不用傳統的水煎熬煮之法?屠呦呦意識到,高溫煎煮可能破壞了其中的活性成分。於是,她重新設計了實驗方案,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來提取青蒿素。
這個細節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1971年10月4日,在經歷了近200次實驗的失敗後,屠呦呦終於獲得了對動物體內的瘧原蟲抑制率為100%的青蒿的近親黃花蒿中性提取物。
從《詩經》到《肘後備急方》、《本草綱目》,再到青蒿素的發現,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這個過程正是中醫葯傳承、發展、創新、提升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