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理解科學技術和管理在商品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1 在現代復經濟中,技術、管理制在經濟增長、價值創造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重要。
2 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也是生產勞動者,他們和普通工人的具體勞動共同創造了使用價值,他們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勞動共同形成了價值。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勞動大多是復雜勞動。復雜勞動是倍增的簡單勞動,能比普通勞動創造更多的價值,所以也該獲得更多的報酬。在現代社會中,復雜勞動所佔的比重不斷增大。
3 科技人員的勞動創造價值不等於科技本身創造價值。科技人員的勞動是一種活勞動的形式,科技則是一種物化勞動的形式。商品的價值只能由活勞動創造,而物化勞動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創造價值。科技在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時,分別作用於生產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方面,科技在生產上的應用使勞動對象的范圍更廣、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技可以培養出素質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高素質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結合形成了新的生產力,從而使得社會平均勞動的性質出現了新的變化,最終體現在商品的價值創造上。
Ⅱ 談談你對科學技術的認識
傳統認為,科學是人類所積累的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的知識體系。
我們所說的「科學」指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技術泛指根據自然科學原理生產實踐經驗,為某一實際目的而協同組成的各種工具、設備、技術和工藝體系,但不包括與社會科學相應的技術內容。
科學與技術是辯證統一體,技術提出課題,科學完成課題,科學是發現,是技術的理論指導;技術是發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
科學技術所開拓的生產力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對科學技術的使用不當,又引發了世界范圍內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其作用大大超過了資金、勞動力對經濟的變革作用。科技主要的實用有高科技電子產品,平板電腦,最好的手機,家裡最好的廚具等等。
另外科技還可以:
1.機器人替代人類的體力勞動
未來智能機器人負責采礦、生產、加工、運輸、建築、清潔等體力勞動,未來搬磚機器人完全自動化的搬磚蓋房,或者用電腦控制遙控機器人搬磚蓋房。
2.腦電波控制電腦
不同的思維產生不同的腦電流,不同的腦電流產生不同的腦電波,腦電波控制電腦,取代鍵盤和滑鼠。這項技術已經取得一些成果了。未來人類可以用意念溝通:意念轉化為腦電波,對方的接收器再把腦電波轉化為聲音,傳到耳機里。
3.電動且自動駕駛的汽車
這項技術已經取得一些成果了。
4.空調服
未來的空調服,像宇航員的衣服,除了口部外,其它地方是密封的、不透氣的、隔熱的,背後背的是又小又輕的空調,夏天可以穿這樣的衣服逛街,廚師和煉鋼工人最需要這種衣服。
5.生態樓
分為:停車層、居住層、種植層、太陽能面板層。
例如:1-5層是停車場,6-20層是居住層,21-40層種植莊稼,41-60層鋪設太陽能面板。莊稼層和太陽能面板層要求透光好,因此要做成沒有遮光牆壁的、環形或條形的,以便在空隙間透光。未來的城市和農村完全一體化,不再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
Ⅲ 怎樣理解科學技術是創造財富的重要源泉(4分
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②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版志;③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權新是發展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④在現代社會,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創造財富的重要途徑;等等。(4分,每答出一點得1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試題分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是發展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而現代生產就要靠科技提高生產力的發展,創造財富,據此回答即可。
Ⅳ 如何正確理解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這既是生產力提高的一種結果,同時又為生產力的進
一步提高創造了條件。正因為這樣,
小平同志才會斷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並不是每個人
都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報以歡呼。相反, 有相當多的人
, 堅持這樣一種觀點: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
劍,它既可以造福人類,又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
一
現在銀行利用高科技設備如計算機幫助工
作,這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 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工作
強度,又方便了顧客。但是
, 計算機的普遍使用又
帶來另類問題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種高科技手
段破壞計算機網路、盜竊銀行機密文件
, 侵犯儲戶
利益,
獲取非法利益。尤其讓人不安的是
, 隨著科
技水平的提高
, 這種所謂的高科技犯罪越來越多
, 讓人產生一種
「道高一尺
,
魔高一丈」的感覺。再
如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和平利用原子能
,
解決人
類能源危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殺傷力極大
的原子彈也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生產出來了
,
過來又給人類帶來了更大的危機。類似現象都給
支持
「
科學技術是雙刃劍」這一觀點的人提供了證
據。因此當上世紀末科學家成功培育出
「
克隆羊」
後
,
有些人不是歡呼
,
而是憂慮
,
擔心這種技術的
[收稿日期]2005-07-01
濫用給人類帶來災難
!
應該承認這種擔心有其理由
,
但是堅持這種擔
心不利於我們去提高科技水平。比如:克隆技術可
以用於器官移植等諸多方面
,
為許多病人解除痛
苦。但是由於擔心被不當利用
,
所以許多國家禁止
或者限制發展克隆技術。這會不會成為一種新的
「
因噎廢食」呢
?
科學技術到底是第一生產力還是雙
刃劍呢
?
要回答清楚這些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
先我們需要清楚什麼是科學技術。對這一問題
,
教
科書這樣回答
:
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的知識體系
,
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一種精神力量。技術是生
產過程中的勞動手段、工藝方法
,
是人們科學知識、
勞動技能和生產經驗的物化形態。這段話其實是比
較淺顯易懂的,但是必須指出的是
,
這里提到的
「
自
然」這一概念它的范疇非常廣
,
不僅包括一般意義
上的大自然」
「 ,
「。
「
或自然世界」更包括人類社會」
而我們容易犯一個錯誤:只承認自然科學的研
究對象是自然,而不承認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也是
反自然。比如當說到某某是科學家的時候
,
我們會想
當然的認為此人是研究自然科學的
,
而不會想到此
人是研究社會科學的。好象科學家這個稱呼是研究
自然科學的學者的專利
,
研究社會科學的學者配不
上這個稱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理解上的誤區。這
[作者簡介]何國正
(
1973-
)
,男,湖北宜昌人,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講師。
44
何國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
個誤區多少說明我們對科學理解的片面。其實
,
不
僅研究自然科學的學者可以是科學家
,
研究社會科
學的學者同樣也可以是科學家。只要他在本專業領
域的水平足夠高就可以了。
二
毛澤東曾說過這么一句話「:世界上的知識只
有兩門
,
一門叫做生產斗爭知識
,
一門叫做階級斗
爭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
晶。」現在很多人不同意這種說法,大概是認為這種
觀點有點「左」
「
是右」
吧。這種觀點是左」
「
暫時不去
討論
,
筆者認為
,
這句話至少把科學技術
(
知識
)
的
內涵進行了全面的概括。也就是說
,
完整的科學體
系應該是既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只研
究自然科學的科學
,
是不完整的科學體系。只有既
研究自然科學
,
又研究社會科學
,
才是完整的科學
體系。
甚至有必要給自然科學改個名字
,
因為自然科
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
,
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也是自
然。也就是說,自然科學這個名稱應該是雙方的共
稱
,
憑什麼讓一部分科學把自然科學這個名字給
「
霸佔」了
?
不過改名字是很困難的
,
因為習慣成自
然嘛。所以在本文中自然科學只是科學的一部分
,
如物理、數學、醫學等,而不包括社會科學。
但是我們至少要有這種意識
,
切不可讓自然科
學把科學給
「
霸佔」了
!
具體到實際科學研究中,也
是如此。以我們前面提到的克隆技術為例:克隆技
術無可非議是科學
(
技術),屬於自然科學范疇。但
克隆技術本身和由誰來掌握克隆技術、由誰來使用
克隆技術以及克隆技術為誰服務等是兩個完全不
同的概念。
克隆技術是科學,需要我們去研究。但由誰掌
握克隆技術、如何使用克隆技術、使克隆技術為人
服務更是一門科學
!
更需要我們去研究
!
克隆技術
是純自然科學的
,
但它的掌握和使用一定帶有社會
科學的因素。只研究自然科學
,
不研究它被誰掌握
和為誰服務
,
不是對科學的一知半解
,
就是對科學
的一種偏見。
遺憾的是現在就存在這樣一種一知半解和偏
見:大家都是熱衷於研究自然科學
,
而對於自然科
學掌握在誰手上
,
在為誰服務並不關心
,
更不去研
究它。好象這些問題不是科學家需要研究的問題似
的
,
即使有所注意
,
也只是非常抽象地說什麼科學
要為人類服務。
為什麼需要研究科學技術掌握在什麼人手中、
在為誰服務這些問題呢
?
難道科學技術不是普照之
光
?
難道它還會偏愛某些人
,
歧視另外一些人
?
是
的,至少到目前為止,科學技術還不是普照之光
,
從
某種意義來說
,
它甚至是一種奢侈品
,
只為少數人
服務。很多人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堅持,科學無國
界,是為全人類服務的。這種想法當然好,但可惜的
很,到目前為止這還是一種空想。
西方早期有位經濟學家叫奈克爾
,
他曾經說過
這樣一句話:(在西方國家),對財富佔有的不均又擴
展到對知識的佔有上。這句話說得不那麼直接
,
如
果說直接一點就是:有錢人才能讀得起書
,
能夠掌
握更多的知識
,
沒錢的人就讀不起書
,
掌握的知識
也少。其實,不僅西方國家如此
,
中國也不例外,中
國歷史上的知識分子
,
大多數出自比較富裕的家
庭,真正從下層社會里走出來的
,
只是少數,即便是
這一少部分
,
也在
「
學而優則仕」的
「
改造」下被
「
改
造」了。也就是說,在私有制條件下
,
掌握科學知識
需要一個重要條件,即當事人必須要有足夠的經濟
實力
,
如果沒有的話
,
掌握科學的道路將是非常艱
難和崎嶇的。
「
有教無類」在私有制社會中只是一個
美麗的幻想。
通過這些分析
,
可以確定
:
科學的內涵非常復
雜,其中的部分內容
,
是全人類的財富
,
按照馬克思
的觀點
,
這部分內容不帶有階級性
,
是科學的自然
屬性。所有的科學家都可以團結在一面旗幟下。另
外一部分內容,並不是普照之光
,
反而帶有階級性
,
即是為一定的階級或集團服務的
,
這是科學的社會
屬性。
正因為這樣
,
所以才會出現一方面
「
科學技術
是第一生產力」
,
另一方面
「
科學技術是雙刃劍」這
一奇怪現象,才會出現有人反對發展科學技術的現
象。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很多
時候使用某項技術需要向技術所有者交專利轉讓
費。如果不交的話就不能使用它
,
那就更談不上服
務了。而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競爭社會里
,
掌握技術
的強者對於沒有掌握技術的弱者來說
,
難道不會構
成威脅嗎
?
科學技術不是雙刃劍又是什麼
?
三
通過上述分析
,
筆者覺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
產力」這一觀點和
「
科學技術是雙刃劍」這種說法都
有各自的局限或片面性。前一種觀點沒有考慮科學
的社會屬性,過於樂觀。後一種說法則不利於我們
何國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
提高科學技術水平,過於悲觀。因此,有必要把二者動者的利益就越大,所以他們只會利用科學技術來
綜合起來。把這二者綜合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是相反。
事,幸運的是,前人已經替我們做了這項工作
,
只不在筆者看來,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最大的現實意
過現在很多人大概都忘了。這個人就是列寧,因為義在於:把這個問題討論清楚後
,
我們就知道降低
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全人類的首要的生產力就是工普通老百姓接受教育的成本的重要性了。近十年
人,勞動者。來,尤其當政府事實上實行
「
教育產業化」這一政策
為什麼說這句話把上述二方面都綜合起來了後
,
普通百姓接受教育的成本越來越高
,
已經到了
呢
?
第一,科學不僅包括自然科學本身,還包括由誰相當多家庭無法承受的地步。對於教育收費為什麼
掌握,由誰使用及為誰使用等內容。而這些內容都提高這么快
,
政策制訂者有自己的理由
,
比如學校
與人有關。撇開人來談科學談生產力
,
談不出什麼經費緊張,要用收來的學費增加教育投入等等。可
結果。第二,是不是只要人掌握了科學技術,這個科是,這項政策短期內也許可以使學校的教育經費增
學技術就會成為生產力
,
甚至成為第一生產力呢
?
加,但它的直接後果卻是剝奪了許多老百姓及其子
這也未必,因為不同的人利益不同
,
或者說
,
人分屬女受教育及掌握科學技術的權利。既然老百姓無法
不同利益集團。科學技術為某一個利益集團創造效走進大學走進課堂,那麼大學增加的教育投入與他
益並不一定會給其它集團也帶來好處
,
有時候反而們有什麼關系呢?我們甚至可以分析得出
:
教育投
會帶來災難。所以不能籠統地談人類
,
而必須細化入增加的越多,他們越不利。因為教育投入增加越
到底是哪一類人。第三,為什麼只認定工人或者勞多,就使得那些能夠享受這些投入的學生可以更方
動者是首要生產力而不是把全人類都看成生產力便快捷地掌握知識,這些學生在競爭中的優勢會更
呢?這樣說是不是階級性太強了?的確,這句話帶有明顯。而那些無法走進校園接受教育的學生則被越
比較明顯的階級性,所以很多人不願意接受。不過
,
甩越遠。最後的結果是:國家增加教育投入是一把
在一個真實的社會里
,
誰敢拍胸脯說他是站在全人雙刃劍。能夠享受這些投入的人得到的是正效益
,
類的利益這一角度來說話的
?
能夠不僅僅站在自身不能夠享受這些投入的人得到的是負效益。最嚴重
角度而是站在本利益集團角度說話已經非常不容的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會導致一種惡性循環
,
易了。第四,從整個人類進步的歷程來看,勞動者在無異於飲鴆止渴。
其中起的作用最大
,
如果讓他們掌握科學技術
,
對因為我們本來是想解決教育經費不足這個問
加快人類的進步最有幫助。第五
,
勞動者靠什麼來題,但出現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
是因為學
創造財富呢?一個是靠體力,另一個是靠智力。體力費太低嗎?不是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水平不高。我
是有限的,智力是無限的。如果不讓他們掌握科學們以為是學費太低導致教育經費不足
,
因此提高學
技術,生產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話。第六,勞動者掌費標准。這就使得大量勞動者無法掌握科學技術
,
握了科學技術會不會反過來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呢
?
勞動者不能夠掌握科學技術
,
生產力怎麼能夠提
如果從某個勞動者來看,這種可能性存在。但從整高
?
生產力不提高
,
教育的投入又怎麼能夠增加
?
體上來看,就沒有必要過於擔心。因為勞動者的利
「
教育產業化」不是飲鴆止渴又是什麼
?
這就是研究
益與生產力的發展是同方向的
,
生產力越發展,勞這個問題的現實意義
!
Ⅳ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它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影響著人類社會。正如馬克思「把科學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麼什麼是「科學」「技術」呢?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它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技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和手段。
人們一般總是把科學與技術聯系在一起,這表明科學與技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科學是一種精神活動現象,屬於意識形式范疇,它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規律的理性認識;技術是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它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方法、技巧、工藝和能力等的總和,是物化的科學。長期以來,科學和技術的革命總是平行地分別發生的。從19世紀開始,特別是在當代,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的聯系日益密切,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已經一體化。「科學技術革命」反映的正是這一嶄新的社會現象。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的同時,也產生了負面效應,給人類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禍害。
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首先,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其次,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多更新的生產資料等。第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二、科學技術發展是現代社會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點所在。最明顯的是科學技術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自從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三、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例如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消費方式、學習方式、休閑方式以及娛樂方式。
Ⅵ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在一個國家發展中的作用
(l)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學技術之所以成為社會最高的革命力量,是因為其不僅可以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而且能使生產力得到不斷的加速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使生產關系發生變革,進而引起上層建築的變化。因此,科學技術的發展,最終必然要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2)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在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促進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包括工業、農業和國防事業等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樣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整個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
(3)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在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能鞏固和發展進步的社會政治制度。一在我國,只有把社會主義與科學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才能有效地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4)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在於以科學技術武裝人能提高勞動者和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因為先進的生產工具不僅由人來使用,而且也是由人來創造的。鄧小平指出:「勞動者只有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豐富的生產經驗,先進的勞動技能,才能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培養 「四有」公民,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5)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在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能推動教育的發展。教育是科學技術的基礎,反過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使教育內容、教學方法不斷產生變革,而且使教育觀念也不斷地產生變化。所以,教育一定要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理所當然地包括面向現代科學技術。
(6)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在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能推動現代國防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是現代國防的基礎。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都依賴於科學技術的發展。
Ⅶ 怎樣理解科學技術和管理在商品價值創造中的作
1 在現代經濟中,技術、管理在經濟增長、價值創造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回出,越來越重要。
2 技術答人員和管理人員也是生產勞動者,他們和普通工人的具體勞動共同創造了使用價值,他們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勞動共同形成了價值。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勞動大多是復雜勞動。復雜勞動是倍增的簡單勞動,能比普通勞動創造更多的價值,所以也該獲得更多的報酬。在現代社會中,復雜勞動所佔的比重不斷增大。
3 科技人員的勞動創造價值不等於科技本身創造價值。科技人員的勞動是一種活勞動的形式,科技則是一種物化勞動的形式。商品的價值只能由活勞動創造,而物化勞動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創造價值。科技在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時,分別作用於生產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方面,科技在生產上的應用使勞動對象的范圍更廣、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技可以培養出素質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高素質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結合形成了新的生產力,從而使得社會平均勞動的性質出現了新的變化,最終體現在商品的價值創造上。
Ⅷ 怎樣理解科學技術是創造財富的重要源泉(4分)
【答案】抄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②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志;③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是發展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④在現代社會,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創造財富的重要途徑;等等。(4分,每答出一點得1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是發展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而現代生產就要靠科技提高生產力的發展,創造財富,據此回答即可。
考點:本題主要考查科技對創造社會財富的意義。
Ⅸ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科學技術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革命是社會動力體系中的一種重要動力,「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革命主要是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來推動社會發展。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加深遠,更加強烈。主要表現在:
第一,現代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首先,現代科技革命使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發生了質的變革,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資料、勞動對象越來越成為科技的物化,勞動者「智化」程度越來越高。其次,它導致了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傳統產業在技術改造中面目一新,新的「知識產業」迅速興起。再次,它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調整。
第二,現代科技革命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現代科技革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人們生活方式的四個基本要素,即生活主體、生活資料、生活時間和生活空間,從而引起現代生活方式發生新的變革。
第三,現代科技革命推動思維方式的變革。愛因斯坦說過:「科學對於人類事務的影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學直接地,並且在更大程度上間接地生產出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工具。第二種方式是教育性質的,它作用於心靈。盡管草率看來,這種方式不大明顯,但至少同第一種方式一樣銳利。」現代科技革命使思維方式具有系統性、整體性、開放性、動態性、創造性等特徵,並使認識活動出現數學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趨勢。
現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動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充分展現出科學技術全方位的社會功能。它用最新的事實印證著馬克思所認為的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然而,現代科技革命中出現的「技術決定論」思潮與馬克思主義的科技觀之間有著原則的區別。馬克思主義在強調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的同時,也強調生產力中其他要素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對社會的推動作用;在強調科技的社會功能的同時,也強調社會諸因素,特別是社會生產對科技發展的影響和制約作用。馬克思主義歷來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但從來不贊成技術決定論。
2.科學技術發展與「全球問題」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像一把雙刃劍,既為造福於人類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也帶來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 全球問題是指人口增長過快、糧食短缺、能源和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等具有世界性影響和全球性質的問題。(1)「全球問題」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全球問題」的出現,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由於科學技術廣泛應用與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發的;「全球問題」也深刻地反映了科學與價值的矛盾。科學技術的發展既有同人的需要和發展相和諧的一面,但不合理的應用也會有同人的需要和發展相沖突的一面。(2)「全球問題」不僅是個自然問題、科學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涉及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組織、各種社會認識和整體實踐的復雜問題。「全球問題」從根本上說,還是我們人自身的問題,是人的活動方式和社會建制問題。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帶來幸福還是災難,全取決於人自己,而不是取決於工具。刀子在人類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來殺人。」(3)為此,應改變我們人類的活動方式,變革和完善社會制度或社會體制,創造合理利用科學技術的社會環境,確立整體觀念和全球意識,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對話。
伴隨著「全球問題」特別是人類生態環境的惡化,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其核心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意保護資源和改善環境,使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首先,它表明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自然史和人類史彼此相互制約,一旦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遭到破壞,社會的發展就會出現災難性後果;其次,它也表明社會發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人類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無疑應把人類利益作為發展的最終目標,但同時應尊重自然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把人類的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把人類的內在尺度和客觀世界的外在尺度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