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除號發明者的簡介有沒有
除號「÷」:除號「÷」稱為雷恩記號(Rahn's notation),是瑞士人J.H.雷恩於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數書中引用為除號,他用一道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費解分解的意思。至 1668年,他這本書之英譯版面世,這記號亦得以流行,沿用至今。 此外,萊布尼茲於他的一篇論文《組合的藝術》「Dissertatio de arte combinatoria」 內首以冒號「 :」表示除,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現在有些國家的除號和比號都用「:」表示。
Ⅱ 常用數學符號是誰創造出來的
加?減號(+?-),是15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創的?他在橫線上加一豎,表示增加?合並的意思回答;在加號上去掉一豎表示減少?拿去的意思?
乘號(×),是17世紀英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與加法有一定的聯系,所以他把加號斜著寫表示相乘?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認為"×"易與字母"X"混淆,主張用"*"號,至今"×"與"*"並用?
除號(÷),是17世紀瑞士數學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道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解的意思?後來萊布尼茲主張用":"作除號,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現在有些國家的除號和比號都用":"表示?
等號(=),是16世紀英國學者列科爾德創造的,他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
中括弧([])和大括弧({}),是16世紀英國數學家魏治德創造的?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7世紀的數學家哈里奧特創立的?
Ⅲ 常用數學符號是誰發明的
大數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畢達哥拉斯同志來回答你的問題:
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里就不下20多種。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說,賣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賣了多少。以後,當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時候,就在"-"上加一豎,意思是把原線條勾銷,這樣就成了個"+"號。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並起來表示,十七世紀初葉,法國數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幾何學》中,第一次用"√"表示根號。"r"是由拉丁字線"r"變,"--"是括線。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弧"{ }"和中括弧"[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創造的。
參考資料:http://www..com/s?wd=%BC%D3%BA%C5+%BC%F5%BA%C5+%B7%A2%C3%F7&cl=3
Ⅳ "比"號是誰發明的
我不知道你說的什麼意思
Ⅳ 發明比號的名人是誰
你比,好的,這個名單是哪個?我覺得應該是,祝醫生吧,應該發明了這個。
Ⅵ 數學符號的發明者和發明時間大全
加、減號「 +、-」是15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創的.他在橫線上加一豎表示版增加、合並的意思 ;在加號權上去掉一豎表示減少、拿去的意思.乘號「×」是17世紀英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與加法有一定的聯系 ,所以他把加號斜著寫表示相乘.後來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認為「×」易與字母「X」混淆 ,主張用「·」表示 ,至今「×」與「·」並用.除號「÷」是17世紀瑞士數學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 ,表示分解的意思.後來萊布尼茲主張用「∶」作除號 ,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現在有些國家的除號和比號都用「∶」表示.等號「=」是16世紀英國學者列科爾德創造的 ,他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中括弧「[]」和大括弧「{}」 ,是16世紀英國數學家魏治德創造的常用數學符號的發明者
Ⅶ 常用的數學符號是誰創造出來的
人們會計算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已經有好幾千年的歷史了。
但是使用+、-、×、÷等數學符號卻是近幾百年的事。那麼,這些符號是由誰創造出來的呢?
加、減號(+、-),是15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創的。他在橫線上加一豎,表示增加、合並的意思;在加號上去掉一豎表示減少、拿去的意思。
乘號(×),是17世紀英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與加法有一定的聯系,所以他把加號斜著寫表示相乘。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認為「×」易與字母「x」混淆,主張用「·」號,至今「×」與「·」並用。
除號(÷),是17世紀瑞士數學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道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解的意思。後來萊布尼茲主張用「:」作除號,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現在有些國家的除號和比號都用「:」表示。
等號(=),是16世紀英國學者列科爾德創造的,他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
中括弧()和大括弧(),是16世紀英國數學家魏治德創造的。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7世紀的數學家哈里奧特創立的。
這些數學符號既簡單,又方便。使用它們,是數學上的一大進步。
Ⅷ 數字是誰發明的
是印度人發明的。
在西元500年前後,隨著經濟、婆羅門文化的興起和發展,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Punjab)的數學,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天文學家阿葉彼海特,在簡化數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數字記在一個個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個符號,比如是一個代表1的圓點,那麼第二格里的同樣圓點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圓點就代表一百。
這樣,不僅是數字記號本身,而且是它們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樣擁有了重要意義,也就是說印度人是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
(8)比號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演變
公元前2500年前後,古印度出現了一種稱為哈拉巴數碼的銘文記數法。到公元前後通行起兩種數碼:卡羅什奇數字和婆羅門數字。公元3世紀,印度科學家巴格達發明了阿拉伯數字。公元4世紀後阿拉伯數字中零的符號日益明確,使記數逐漸發展成十進位值制,例如公元8世紀後出現的德溫那格利數字。
大約公元9世紀,印度數字傳入阿拉伯地區,從原來的婆羅門數字導出兩種阿拉伯數字:被中東的阿拉伯人使用的東阿拉伯數字和被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使用的西阿拉伯數字。東阿拉伯數字和阿拉伯人使用的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數字後來發展成我們廣泛使用的形式。
阿拉伯數字筆畫簡單,書寫方便,加上使用十進位制便於運算,逐漸在各國流行起來,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數字。
阿拉伯數字在Unicode碼中的位置是048到057。
Ⅸ 中國的標點符號是誰發明的
在1919年4月份,胡適、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6名教授很不原因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
所以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符號。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
因為古代樂器一般不添加標點符號,否則會給未經訓練的人造成閱讀困難。因此,1919年,馬玉藻,朱熹祖,錢玄同,劉甫,周作人,胡適等人共同提出新標點動議,上海商報於1919年2月出版了胡適的「中國哲學史綱」。
這是第一本用白話和新標點寫的「新書」。 1920年,在陳獨秀和胡適的支持下,王淵在上海一家小型出版社出版並出版了「水滸傳」。這是中國首次使用標點符號發表經典書籍。標點符號的使用在促進漢語白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9)比號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7年(1868年)2月,前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中的一名。
張德彝有一個習慣,無論到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景色、人物、風俗習慣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1868年至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
眼下這本書名為《歐美環游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的標點符號,雲:「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
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雖然張德彝不是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符號,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繁瑣,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
Ⅹ ÷是哪個國家數學家誰發明的
除號「÷」是17世紀瑞士數學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道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解的意思。後來菜布尼茲主張用「:」做除號,與當時流行的比號一致。現在有些國家的除號和比號都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