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簡字譜誰發明

簡字譜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10-17 23:47:19

『壹』 簡譜是由哪個國家誰發明

簡譜是指一種簡易的記譜法。有字母簡譜和數字簡譜兩種。其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後經德國人改良,遂成今日之貌。

『貳』 簡譜是誰發明的

所謂簡譜,是指一種簡易的記譜法。有字母簡譜和數字簡譜兩種。一般所稱的科譜,系指數字簡譜。數字簡譜以可動唱名法為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讀音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個數字的時值名相當於五線譜的4分音符。 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17世紀時法國天主教方濟名會教士J·J·蘇艾蒂加以改進後用來教唱家教歌曲。18世紀中葉,著名的法國思想家J·J·盧棱再加改進,大力倡導,並編入他的《音樂辭典》之中。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里斯和E·J·M·謝韋3人的繼續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因此這種簡譜在西方被稱為「加—帕—謝氏記譜法」。 19世紀末葉,簡譜傳到日本,再傳入中國。1904年沈心工編著出版的《學校唱歌集》是中國最早自編的一本簡譜歌集;之後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學校,30年代隨著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簡譜得以在群眾中廣泛流傳。 關於字母簡譜,主要為美英等國所通用。其中如H.C.格洛弗首創,J.柯溫完成的可動唱名法。它以d、r、m、f、s、l、t,7個字母作為基本音符,其中除第7音讀作ti外,其餘各音與數字簡譜的讀音一樣。有關半音的記法:遇升高時一律加e,降低時一律加a,高八度在右上角標1,低八度在右下角標1。其時值及節拍則以縱線表示強拍,雙點表示弱拍;橫線表示延長,單點表示數音連結成一拍。 由於簡譜的記法與中國的工尺譜(流行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文字譜)相當接近,在中國簡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就世界范圍而言,中國是把簡譜吸收的最好、最發揚光大的國家。而五線譜,通過教育體制,以西方為中心的音樂教育,已基本流行於各個國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項目之一,它為世界音樂統一於一譜提供了基礎。 在中國簡譜的發明者是李叔同。

『叄』 簡體字誰發明的

漢字簡化簡史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
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
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
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
」。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營」、「壽」 、「盡」、「敵」「繼」、「燭」、「壯」、「齊」、「淵」、「婁」、「顧」
、「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顏元孫著《干祿字書》 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
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 范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 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 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 」、「禮」、「舊」、「與」、「庄」、「夢」、「雖」、「醫」、「陽」、「鳳 」、「聲」、「義」、「亂」、「台」、「黨」、「歸」、「辦」、「辭」「斷 」、「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 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 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 ,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 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 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 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 》,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准字表》,收簡體字3
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
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 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
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 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
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 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
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 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 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 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 〔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 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
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 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 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
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 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
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 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 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准。

而在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同樣也在簡化漢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字(稱為「異體簡 化字」),均與中國公布的簡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簡體字總表》,收
簡體字2248個,包括了中國公布的所有簡化字,以及10個中國尚未簡化的, 如「要」、「窗」。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刪除這10個
簡化字和異體簡體字,從而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馬來西亞:1972年成立「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1981年出版《
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泰國:本來規定華文學校一律不準用簡體字教學,在聯合國以簡體字為漢字標
准後,宣布取消原來的限制,於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學簡體字
,發行簡繁對照表手冊,並在小學課本上附加簡繁對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漢字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民間也長期流行一些簡體字。1 946年日本內閣公布《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 字,與中國簡體字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相同的有9個。

南朝鮮:1983年《朝鮮日報》公布第一批簡體字90個,在《朝鮮日報》 上使用,與中國相同的有29個,差不多相同的有4個。

台灣和香港不使用簡化字,除了對簡化漢文字的認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政治上的對立局面,沒有可能接受這種形式的大陸的變革

『肆』 簡體字誰發明的,為什麼要用簡體字

問題一:簡體字是長期累計的,不是單個人的發明,有的簡體字從春秋時期就有了。

問題二:為了提升識字率。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

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為大家所知悉,事實上,文字簡化運動應和白話文運動相提並論,因為兩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學者的建議引起蔣介石的關注。他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傑詢問漢字簡化的可行性。

(4)簡字譜誰發明擴展閱讀:

一、支持

1、從歷史地位來看:簡體字並不是憑空捏造,大部分的簡體字歷史都在千年以上,有些甚至比繁體字歷史更為悠久,古往今來不管是創造、使用與改進漢字的都是最普通的民眾。由此可見,簡體字的地位是由人民賦予的,而不是長著四隻眼睛的神話人物倉頡。

2、從實用方便來看:簡體字添加了大量的形聲字與會意字,使人更方便書寫與記憶,能在更小的字體下清晰的顯示,人的眼睛也看起來更舒適,而密密麻麻的繁體字無論如何也做不成一本辭海的縮印本。

二、反對

1、對簡體字最大的詬病之處莫過於合並字,比如:人才與剛纔、茶幾與幾個,郁蔥與憂郁,原本是兩個字,簡體字把它們合並為一個讀音相同、筆畫較少的那個字,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喜好繁體書法的人士常常用錯字以至於出洋相。

2、簡體字部分由行、草演化而來,楷書書寫後美觀程度受到極大影響。

3、字形復雜對印刷的影響雖然存在,但我國已經基本克服了這一問題。辭海縮印本中「編纂」的纂,「饕餮」等字復雜程度不遜於大多數繁體字,但都實現了比較完美的印刷。

『伍』 簡體字是誰發明的

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錢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兩年發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於1956年通過,再於1964年和1986年.這2年更新改進後,沿用至今。 詳細資料: 簡體字的由來 中國近百年的漢字簡化運動著重形體簡化,主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五四〃運動時期。於1922年,錢玄同發表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簡省漢字筆畫的提議》等一批論文。當中指出當時的漢字筆畫太多,不適用於學術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錢玄同編成了《簡體字譜》,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門從中選了三百二十四個字,並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是歷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簡體字。可是,這件事受到當時復古守舊派人士反對,故此這個簡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建國以後的簡化運動。於1950年,大陸教育部開始搜集常用簡體字。1956年1月,國務院通過 《漢字簡化方案》,並在全國分批推行。該方案共收簡體字五百一十五個,簡化偏旁五十四個。到了1964年,文改會編印了 《簡化字總表》。該表在 《漢字簡化方案》的基礎上,用簡化偏旁類推的方法,將簡化字的數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個。1986年,大陸發表經過個別調整的 《簡化字總表》,作為人們學習使用簡化字的規范。這總

『陸』 簡體字是誰發明的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

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經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為後來採用(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第38頁)。太平天國最有名的簡化字是「囯」(王是玉的本字,比國字少一點,字體左右對稱,寓意太平。太平軍打到哪裡,囯字就用到哪裡),不過太平天國滅亡後,文字簡化運動也停止。太平天國是東亞第一個進行系統性漢字簡化的政權,甚至影響到後來的民國以及新中國的漢字簡化運動。

現代階段,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群眾曾經創造了許多簡筆字,這些新造字被稱為「解放字」,如團、隊、護、憂、極、溝、歷、藝、鑰、鄉、憲、習、滅、噸、叢等。1949年5月,一直致力於改革漢字的語言學家黎錦熙聯同多所高校的語言文字專家,向延安五老之一的吳玉章建議成立一個文字改革研究會,恢復屢被戰亂打斷的文字改革工作。

(6)簡字譜誰發明擴展閱讀

簡化是文字發展總的趨勢。自文字產生之日起,簡化就一直存在。除漢語外,國外許多文字也經歷過由繁到簡的變遷。德國早先使用花體字,從藝術上看很不錯,但是由於書寫困難,就逐漸演變成跟英文形式接近的文字。日本以前學寫中國字,後來簡化成了漢字和字元的組合。

人的行為更崇尚「省力原則」。簡體字之所以「受寵」,跟人的行為特徵、人的本能也有著根本聯系。「人總是希望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務,總是有意無意地堅持著『省力原則』,在繁體字和簡體字之間,選擇簡體字就體現了這一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簡體字打敗了繁體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簡化字

『柒』 簡譜是誰發明的!

所謂簡譜,是指一種簡易的記譜法。有字母簡譜和數字簡譜兩種。一般所稱的科譜,系指數字簡譜。數字簡譜以可動唱名法為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讀音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個數字的時值名相當於五線譜的4分音符。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17世紀時法國天主教方濟名會教士J·J·蘇艾蒂加以改進後用來教唱家教歌曲。18世紀中葉,著名的法國思想家J·J·盧棱再加改進,大力倡導,並編入他的《音樂辭典》之中。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里斯和E·J·M·謝韋3人的繼續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因此這種簡譜在西方被稱為「加—帕—謝氏記譜法」。 19世紀末葉,簡譜傳到日本,再傳入中國。1904年沈心工編著出版的《學校唱歌集》是中國最早自編的一本簡譜歌集;之後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學校,30年代隨著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簡譜得以在群眾中廣泛流傳。關於字母簡譜,主要為美英等國所通用。其中如H.C.格洛弗首創,J.柯溫完成的可動唱名法。它以d、r、m、f、s、l、t,7個字母作為基本音符,其中除第7音讀作ti外,其餘各音與數字簡譜的讀音一樣。有關半音的記法:遇升高時一律加e,降低時一律加a,高八度在右上角標1,低八度在右下角標1。其時值及節拍則以縱線表示強拍,雙點表示弱拍;橫線表示延長,單點表示數音連結成一拍。由於簡譜的記法與中國的工尺譜(流行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文字譜)相當接近,在中國簡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就世界范圍而言,中國是把簡譜吸收的最好、最發揚光大的國家。而五線譜,通過教育體制,以西方為中心的音樂教育,已基本流行於各個國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項目之一,它為世界音樂統一於一譜提供了基礎。 在中國簡譜的發明者是李叔同。

『捌』 中國簡譜是誰發明的

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那時有一個天主教的修道士名為蘇埃蒂;他用1 2 3 4 5 6 7來代表七個音來寫譜教歌,爾後寫了一本小冊子名為《學習素歌和音樂的新方法》,那時西方人極注重發明創造和版權等個人成績,才被即載入史冊。
17世紀時瑞士人,名盧梭;1742年在法國巴黎向科學院宣讀了一篇論文《音樂新符號建議書》再提這「數字簡譜」,因當時他寫《懺悔錄》一書,反而名聲大增。 人一出名,書也出名,《音樂新符號建議書》也被人重視了。
18世紀中葉此後,又有一批法國的音樂家、醫生、數學家等把「數字簡譜」加以整理,完善。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里斯和E·J·M·謝韋3人的繼續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因此這種簡譜在西方被稱為「加—帕—謝氏記譜法」。
在1882年這種記譜法傳入日本,1904年再由沈心工等傳入中國。1904年沈心工編著出版的《學校唱歌集》是中國最早自編的一本簡譜歌集;之後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學校,30年代隨著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簡譜得以在群眾中廣泛流傳。
關於字母簡譜,主要為美英等國所通用。其中如H。 C。格洛弗首創,J。柯溫完成的可動唱名法。它以d、r、m、f、s、l、t,7個字母作為基本音符,其中除第7音讀作ti外,其餘各音與數字簡譜的讀音一樣。
有關半音的記法:遇升高時一律加e,降低時一律加a,高八度在右上角標1,低八度在右下角標1。其時值及節拍則以縱線表示強拍,雙點表示弱拍;橫線表示延長,單點表示數音連結成一拍。 由於簡譜的記法與中國的工尺譜(流行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文字譜)相當接近,在中國簡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就世界范圍而言,中國是把簡譜吸收的最好、最發揚光大的國家。
而五線譜,通過教育體制,以西方為中心的音樂教育,已基本流行於各個國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項目之一,它為世界音樂統一於一譜提供了基礎。 在中國簡譜的發明者是李叔同。

閱讀全文

與簡字譜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