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發明故事的讀後感100子
[《100個發明故事》讀後感(蔡曉晴)]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100個發明故事》,這本書的作者是徐麗紅等,《100個發明故事》讀後感(蔡曉晴)。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些發明家經過探索,艱苦,辛勤的勞動。發明家們面對了許許多多的失敗,可他(她)們並沒有放棄,而是不斷的嘗試和實驗,最終發明他們發明了一些別人意想不到的作品,發明家們也變得著名。
讀了《100個發明故事》這本書,我知道了這些發明是離不開發明家的靈感、艱苦的探索和辛勤的勞動。他們發明的作品的經歷是不同的,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讀後感《《100個發明故事》讀後感(蔡曉晴)》。」
這些故事告訴了我發明家發明出的作品是經過他們勇於嘗試才發明出來的,並且還要有耐心,不然是不能發明出別人意想不到的作品。我要學習發明家勇於嘗試的精神和耐心。如果,沒有麻醉葯和人工心肺機等,許多人只能讓可怕的疾病奪去寶貴的生命等,我們應該謝謝這些偉大的發明家。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後發明一些作品來幫助受苦受難的人。
〔《100個發明故事》讀後感(蔡曉晴)〕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⑵ 發明發現的故事的讀後感,70字怎麼寫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在家拉個不停。家裡人不堪這種「鋸床腿」似的聲音的干擾,向小姑娘求饒。女孩一氣之下,跑到一處幽靜的樹林,獨自奏完一曲,忽然聽到一位老婦的贊許聲。老人說:「我的耳朵聾了,什麼也聽不見,只是感覺你拉得不錯!」於是,女孩每天清晨來這里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連聲贊許:「謝謝!拉得真不錯!」終於有一天,女孩的家人發現,女孩的琴聲變得非常優美動聽,便驚奇地問她得到了哪位名師的指點。這時女孩才知道,樹林中那位老婦人是著名的器樂教授,而她的耳朵從沒有聾過。這個小女孩是幸運的,她從贊美聲中得到了進步的力量。由此可見,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就學會了愛。我認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應當適時地對一些學生加以贊美,使他們獲得一種精神動力,獲得一種成長的力量。對缺乏自信的學生一點贊美,使他們獲得自信;對遭受挫折的學生一點贊美,使他們獲得克服困難的力量;對自律性差的學生一點贊美,使他們獲得進步的動力……贊美的力量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句贊美的話能當我十天的口糧。人們對贊美的渴望是最持久、最深層次的需要。有句俗話說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酷暑寒。中國100位業務過硬的人中,有67位因人際關系不暢而在事業中嚴重受挫,難以獲得成功,他們共同的心理障礙是:難以啟齒贊美別人。在人際交往中,與其贊美自己不如贊美對方,對方高興你就成功了一半。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誠懇地贊美他,既鼓勵了他,也讓自己找到了榜樣。一句贊美鼓勵的話,讓學校老師認為無可救葯的孩子成為大發明家;一句贊美鼓勵的話,讓後進學生成就自己的事業。贊美的力量,鼓勵的火花,曾經讓許多人的生命,有了奇跡般的改變。在科學史上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那就是:一位小學生,由於他的耳朵失聰、加上他思維方法奇特,老師認為他是無可救葯的,於是,就把他退學了。回到家裡母親並沒有對孩子失望,並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最聰明的,你將來一定能有大作為,今後媽媽在家教你。在媽媽輔導下,他完成了學業,後來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去世時,為了悼念他,全美國熄燈五分鍾。他就是大發明家愛迪生。假如,沒有母親的肯定和贊美,這個世界上將會多一位頑皮的孩子,少一位大發明家,電燈和錄音機的發明將會向後推遲若干年。一個世紀前,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的一個工廠里,有一位剛剛滿十歲的童工,他很渴望成為一名歌唱家,可他的第一位老師卻當頭給他潑了一瓢涼水,老師對他說:「你不可能成為歌唱家,你根本沒有好的歌喉。你唱歌的聲音就像穿過百葉窗的風一樣。」但,孩子的母親知道他的宏志之後,沒有像那位老師那樣,而是驚喜的把孩子緊緊的擁進懷里,並說:「媽媽相信你會成功的。」在以後的日子裡,這位母親為了省錢給兒子上音樂課的學費,走路連鞋都捨不得穿。後來,正是這位貧窮母親的贊揚創造了奇跡,改變了孩子的命運。他成為了義大利著名的歌唱家。他就是卡盧梭(1873-1921)。有一位男孩高考落榜後很悲觀,父親看在眼裡疼在心上。父親並沒對孩子失望,鼓勵孩子說:「我兒子雖然沒考上大學,但我相信我兒子一定能大有作為的,兒子,你只要發揮你計算機的特長,老爸相信你會有前途的。」在父親鼓勵和資助下,這個高中生從經營電腦開始,後來成為了擁有億萬資產的企業家。家長的鼓勵和贊美既能使孩子樹立遠大理想,又能使孩子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心。在講學歷又不唯學歷的今天,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作為家長的一定要清楚一個道理:接受學歷教育是孩子成功的一個捷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沒有學歷的有成為發明家的、有成為企業家的……等等。在面對孩子升學失利時,家長應該端正心態,一定問問自己是讓孩子未來有成就還是有學歷,假如,沒有學歷也能有所作為,也能成為社會上有用人才,那麼,不能升學是否也不要大驚小怪?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建立起奮斗的信心,比逼孩子更是明智之舉。一位曾經由於在社會教育、講演方面的傑出貢獻獲得美國政府精神獎的講演家,同時,他又和另一位夥伴經營一個世界著名企業的企業家。他在人生道路上獲得巨大成功後,他一直覺得這一切的成就的取得與他小學一位教師在他作業本上寫的一段鼓勵他的話有關。於是,他去拜訪年邁的老師,以表示他的感激之情。在他要與老師分別時他說:「影響他一生的是在小學時老師在作業本上寫的一句鼓勵的話。」老師脫口而出說:「這句話是: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因為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當時企業家非常驚訝,接著問:「老師幾十年過去了,你還記得給我寫的這句話,我那時學習成績很不好,你怎麼能看出我一定能成功?」老師笑著說:「我在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作業本上寫的都是這句話。」這時企業家才悟到:不是老師看出了他是天才,而是,老師的善良和愛心對他的鼓勵,才使他變成了人才。上個世紀70年代,在一個農村小學,有一位小男孩,由於家庭困難他必須幹完家裡農活後才能上學,因此,他經常曠課。因為老師了解他家情況,所以,他曠課老師也不批評他,他的學習成績很一般,在班級只能排在中下等水平。當時小男孩的班主任老師是他三哥哥的小學班主任老師,他三哥哥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學生。在小男孩三年級時,他三哥哥在工廠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班主任老師在課堂上經常講他三哥哥的故事,這些故事當時對小男孩沒有太大的影響。一天,課間老師在教室看學生玩耍時,老師突然說了一句:小男孩的腦子有點像他三哥哥,只要一努力,學習成績就能超過xxx同學(班級第一名)。由於小男孩的成績實在是太一般了,同學們都用老師這句話來諷刺他。回家後,他想:老師為什麼以有哥哥那樣學生為榮為傲?我為什麼不能?就是因為哥哥品學兼優,而自己不行,自己為什麼不行?就是因為經常不上學。這時小男孩暗暗下定決心:從今天起自己早起晚歸幹活,堅持上學。結果小男孩一年後,學習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這大大的增強了他的自信心。到中學後,他繼續努力,當他九年級畢業時,正好是一九七八年,已經恢復了高考,農村中學應屆畢業生200多人,只有2人考上了大學,其中就有小男孩。後來,他成為了某大學的一名教授。每當他與學生交流時,他總會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按當時條件看,本來應該成為一名本分的農民,就是三年級時老師的鼓勵讓我沒有成為農民而成為了一名教授。這位農民兒子從教後,從來不以學生當時的成績論英雄,而是,不斷的激發學生的理想和夢想,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有一年,他教的工科學生中有一位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當他得知這位學生不喜歡他教的工科專業,而喜歡哲學時,在他鼓勵下,這位學生大學四年級時,從二本工科專業報考並考取了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正像一位老師說的那樣:鼓勵和贊美能讓白痴變天才,謾罵與打擊能讓天才變白痴。整個社會都認識到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升學和學生畢業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這是認知和教育體制的矛盾,需要社會進步來解決這個矛盾。在這種矛盾的教育體制面前,我們家長和基礎教育工作者,是以培養學生遠大理想為目標,還是以學生升學為目標?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為目標,還是以學生考試的分數為目標?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目標,還是以題海為目標?是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為目標,還是以逼迫學生熬到足夠的學時為目標?目標不同,將會影響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和教育方法。初等教育方法和學生的習慣,不僅影響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性,同時,對學生一生都會有極大的影響。對於這個問題,不僅應該引起我們家長和初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而且,也應該引起整個社會的重視。為別人鼓掌就是給自己加油歌德說過「最真誠的慷慨就是贊賞」。待人處事,最有效的靈丹妙葯就是能夠適時地給他人播撒心靈上的陽光和雨露,即:感謝、鼓勵、欣賞和贊美。接受是一種能力,欣賞是一種心境,只有懂得欣賞和感恩的人,才能真誠的肯定和贊美別人。人們在外面世界與工作中追求肯定,俗話說的好:「士為知己者」,古時荊軻受燕太子丹賞識,願為他刺殺秦王,雖然明知必無疑;現在也有很多現代版的荊軻,為老闆赴湯蹈火,往往只因為老闆一句話:「公司發展不能沒有你啊」。前任福特汽車總裁皮特森就有習慣每天寫紙條稱贊員工。他說「你每天最重要的十分鍾,就是你花在鼓勵員工上的時間。」皮特森認為,管理人「把事情做對」,領導人更要「做對的事」,如果只照書本做管理,只從企業經營的角度去衡量員工的努力,進展有限,但如果同時用腦與用心去領導,誠心肯定每個人以激發個人動力,當每個人都成功時,團體必能成功。作為領導者,具有欣賞之心,勇敢地把成就給部下,贊美部下的優點,不僅能很好的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而且,能夠很好的獲得追隨者,建立起自己的領導魅力。常懷感恩之心,欣賞之心,去肯定同事甚至是競爭對手的優點,這樣,不僅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也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取長補短,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強自己奮斗的動力。為別人鼓掌是給自己加油;為別人成就歡呼,能喚醒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美,這似乎是人的天性。人與人之間需要贊美作為紐帶。贊美別人,可以給予對方鼓勵和支持,使好的行為得以延伸和發展。所以,贊美不是可有可無的,只要它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狀態就能更長久,更穩定。贊美他人是一門藝術,它能夠體現出贊美者的素質和人格,並且還能體現出贊美者良好的交際能力。試想,被贊美者聽了一番贊美的言辭後,心裡會多麼高興,一定會產生前所未有的自尊和自信。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贊美別人。不過,贊美不是陰奉陽違,也不是溜須拍馬,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同時也應當牢記,贊美不能過頭,贊美者要有一個度,否則會適得其反。平凡的人需要贊美,歷史上的一些偉人正是因為經常受到別人真誠的贊美,才發奮圖強,最終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贊美是偉大的,它寄託著美好的希望和祝願,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別人的贊美,也應該不吝嗇對別人的贊美。希望可以幫到你啊。
⑶ 發明故事讀後感100
寫讀後感要注意
首先要設置一個境界 把你讀的文章引出來 後面加一句 讀了之後深受感觸等話語
再把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
然後把你的想法另起一段寫出來 要是自己的真情實感
然後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個文章的觀點
最後升化主題
簡單說就是四個步驟:引,議,聯,結.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⑷ 數學領域中的發明心理學的讀後感
數學有兩種品格,其一是工具品格,其二是文化品格。由於數學在應用上的極端廣泛性,因而在人類社會發展中,那種揮之不去的短期效益思維模式特別是在實用主義觀點日益強化的思潮中,必然會導致數學之工具品格愈來愈受到重視,更會進一步向數學純粹工具論的觀點傾斜。相反的,數學之另一種更為重要的文化品格,卻已面臨被人淡忘的境況。
《數學領域中的發明心理學》是法國著名數學家雅克·阿達瑪的一本名著,是一本數學方法論的經典著作。著重論述了以「無意識思維」為核心的數學發明心理過程,給人以強烈印象。雖然嚴格地說,無意識問題應是專門的心理學家所關心的事,但他同時牽涉到數學和心理學這兩個領域。具有相當深厚的文化理念內涵和價值。他又不僅僅是關於數學方法論的論述,而且還能夠讓學習數學和研究數學的人們從中認識到關於數學發明的一般性思維規律的論述。
在數學的(乃至一般的)發明創造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創造靈感,或稱之曰「頓悟」的現象,這種頓悟的出現,既不能簡單地歸之於機遇,也不能無為地說成是邏輯推理「對中間階段的跳躍」,而是經歷了一種很復雜的,至今尚未被我們完全認識的「無意識思維」過程之後的結果。所謂無意識思維,乃是指思維者本人既沒有意識到他的存在,也沒有受到意識支配的一種思維過程。
關於發明所需要的條件,已被近幾十年最偉大的天才人物所闡明,他的名字為科學界所熟知,而且整個近代數學都在隨著他的脈搏跳動,此人就是亨利·龐加萊。龐加萊的例子取自他自己的最了不起的發現中的一個,即他關於富克斯群和富克斯函數理論的研究,在這個理論中閃爍著他的思想光輝。起先,龐加萊對這種函數冥思苦想了整整兩個星期,企圖證明它的不存在,但這個想法以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後來,在一個不眠之夜,並且是一種我們以後要談到的特定條件下,他構造出了第一類這種函數。就在此時,他又開始地質考察的旅行生活,途中的許多事使他忘掉了自己的數學工作,當他正要去駕車其他地方時,他剛把腳放到馬車上的一剎那,一個思想突然閃現在他的腦海,這個思想就是他用以富克斯函數的變換與非歐幾何的變換是等價的。在旅行結束後,龐加萊給出了這個思想的證明。此後他就把注意力轉換到與此有關系的一些算術運算問題上去,但沒有取得什麼成功,並且看起來也不像與他以前的研究工作有什麼聯系。由於龐加萊對自己的失敗感到厭煩,到海邊度過了幾天,並考慮了一些其他的事情。有一天,當他正在懸崖上散步時,一種新的思想在他的腦海中又和上一次同樣地突然閃出來,而且,同樣是一種簡單而確定的思想,這個思想就是不定三元二次型的算術變換與非歐幾何變換是等價的。
這兩個結果使龐加萊認為:肯定存在著另外的富克斯群,因此也就還存在著與他在那個不眠之夜所想到的富克斯函數不同的富克斯函數,以前找到的只是一類特殊情況。然而更嚴重的困難使得他的工作由此陷於停頓。此時如果堅持不懈地致力於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得到好的結果。但他當時沒有這樣做,亦即未能克服面前的困難。直到後來,當龐加萊在軍隊中服役的日子裡,跟上兩次一樣,這一問題卻又出乎意料地獲解了。龐加萊為此而補充說:「最令人驚奇的首先是這種『頓悟』的出現,所說的這種『頓悟』,乃是在此之前的一段長時間內無意識工作的結果。在我看來,在數學的發明中,這種無意識工作的作用確實是毋庸置疑的。」
面對龐加萊的這種情況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解答是:①與前些日子的努力似乎毫無關系,因而難以認為是以前工作的結果;②出現得非常突然,幾乎無暇細想。這種突然性和自發性,在若干年之前也曾被當代科學的偉大學者赫姆霍爾茲指出來過,他在1896年的一個重要講話中就曾說到過這一點。由於赫姆霍爾茲和龐加萊的講話,這種情況已被認為是任何一類發明所共有的。格拉哈姆·沃爾斯在他的《思維的藝術》一文中,提議將這種現象稱為「頓悟」。在頓悟之前一般地有一個醞釀階段,在此階段,研究似乎完全中斷,問題彷彿被丟棄在了一邊。
我們不僅不能否認無意識的存在,而且我們還必須強調指出,如果沒有無意識,恐怕我們什麼事情都做不成。首先,思想只有當用語言表達出來時,才是最清楚的,然而當我們講出一句話的時候,下一句話在哪兒?顯然這第二句話並不在我們當時的意識范圍內,因為此時的意識只有被第一句話所佔有;然而此時我們卻在思考第二句話的內容,這句話是准備在下一時刻出現在我們的意識中的,如果我們此時不在無意識中思考著句話,那麼下一時刻他就不會出現了,但是我們這兒所說的無意識是很表面的,因為他很接近於意識,它可以立即轉化為意識。
這種情況就是弗蘭西斯·高爾頓的所謂意識「前室」現象。為了表示這種較淺的無意識過程,我們當然可以用以與「無意識」涇渭分明的「下意識」這個詞。但是還有另外一個詞,這就是「意識的邊緣」。對心理學而言,在運用內反省法時,下意識狀態是很有用的。事實上,離開了下意識,內部反省是不可能進行的。但是對某種狀態,用下意識這個詞就不一定確切。這一點沃拉斯等心理學家曾用視野做過比喻:「在我們的視野中有一個很小的圓圈,在這圓圈中,我們看的很最清楚,而在這個圓圈的旁邊還是有一個不規則的區域,即視野邊緣。在這個區域中,離開視野中心愈遠,我們就看得愈模糊。人們往往對視野邊緣的存在性不太關心,因為其中任一對象一旦引起我們的關心,我們就會立即把視野中心對准它。由此我們就可明白,為什麼我們往往會忽視意識邊緣中的事情,因為我們一旦對它有興趣,它就立即成為我們的全部意識的對象了。但有時,我們也可作些努力,使它仍然處在意識邊緣的地位而去觀察它。」一般地說,把意識和意識邊緣截然區分開是很困難的,但是關於我們目前感興趣的「發明」這樣一件事中,這種區分就稍微容易些。因為在發明過程中,我們把思想高度集中在問題的求解上,只有當問題獲解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去顧及當時在意識邊緣所發生的事情。
現在很多人的問題肯能出現了,問題在於對無意識的理解是否正確,無意識是不是一種特殊的神秘的東西。事實上,真正神秘之處使我們大腦的功能,即我們的大腦為什麼能夠思考!這種精神過程是怎麼回事?人類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我們對這些問題的了解即毫無進展,不管是對這種或那種精神過程,我們至今還是一無所知。至於說無意識和意識究竟哪個更高級,我認為提出這種問題是愚蠢的。當你騎在一匹馬上時,你說它比你高級還是低級?當然,馬比你強壯,又比你跑得快,但你卻能讓它做你所要它做的事。同樣的,我也不知道氧氣和氫氣哪個更高級,也不知道左腿和右腿哪個更高級,實際上,它們在行走中是相互合作的,意識和無意識也是這樣,一種合作而相互彼此的關系。
大量的例子表明,這種無意識思維過程的存在,而且,一旦承認了無意識思維的存在性,頓悟現在便得到很好的科學解釋。無意識思維在發明創造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這是由發明的本質所決定的。任何領域中的發明,都是思想組合的方式進行的。也即,發明就是將各種「觀念原子」(這使龐加萊用以描述各種基本思想元素的一個形象化的比喻)進行千千萬萬的組合,再從中選出有用的組合,而這種選擇的標准時所謂「科學的美感」。在發明過程的組合與選擇這樣兩大步驟中,由於無意識思維不受理智之條條框框的約束,而僅僅服從於人的直覺中之和諧的美感,因而比有意識的思維過程更為深刻和奏效。然而我們並不能如下所述那樣去理解上面的說法,即由此而認為當你面對一個問題時,你可以什麼也不要干,而只要抱有求解此問題的願望,然後就可以去睡覺了,等到明天早晨醒來時,答案就會突然出現在你面前。顯然這是一種荒唐可笑的誤解。
事實上,情況完全不是這樣,任何問題,只有經過了深思熟慮以後,認識才會產生飛躍。例如,我們在開頭所提到的,龐加萊把腳放在馬車他班上時所發生的事情,就是在此之前經過了深思熟慮以後所產生的飛躍。牛頓關於萬有引力的發現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曾經被問到,他是如何發現這個定律的。他回答說:「我就是不斷地想,想,想。」這件事也許是軼事,但是始終如一的努力,一定是發現這個定律的必要條件。他有一個信念,即任何東西(不論是不是蘋果)既然都掉向地球,那麼月亮也一定是這樣掉向地球,正是這種自覺的信念和頑強的努力,才使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如果不是經過一定時間的有意識的艱苦努力,盡管這些努力沒有產生結果,完全是一種盲目的摸索,那麼突然的靈感是不會產生的,可是這些努力並不是白費的。實際上,正是通過這些努力才使得無意識機器能以開動起來,亦即如果沒有這些艱苦努力,無意識機器是不會開動起來的,從而什麼靈感也不會出現,那麼牛頓也只是看著蘋果掉下來,只是有幸撿到了一個蘋果,而發現不了萬有引力定律。
伴隨著靈感而出現的絕對的感覺一般是正確的,但是也可能欺騙我們。究竟是對是錯,還要由我們稱之為「理由」的東西來確定,或者說,還要去證明它們。當然這一證明過程是有意識的。龐加萊說過,無意識不可能做相當長的運算。如果我們以為無意識具有這種能力,具有自動運算的性質,那我們就可以在睡覺之前考慮一個代數運算的問題,而到第二天早晨醒來時就得到結果了,顯然永遠不會有這種事發生。實際上,對於無意識的自動性質是不能這樣來理解的。正確的運算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並且具有頑強的意志和符合規則,因而完全是自覺的和有意識的工作。這種工作是在靈感產生以後的又一個有意識階段。如此,我們這里似乎遇到了一種自相矛盾的結論,當然我將對此做些說明,如同我對牛頓的情況所作的說明那樣。所說的自相矛盾,就是一方面我們看到了作為我們靈魂的最高本能之一,我們的願望,我們的意識在整個發明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他是支配著無意識的;但在這里,他似乎是從屬於無意識的,因為他是在無意識以後產生的。但實際上,這兩個階段不僅很難分開,而且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說,它們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
至此,我以根據阿達瑪在數學發明工作中的體會,以及對我所了解的無意識思維有關問題就此結束。總之,我們所觀察到的在發明過程中所出現的無意識的種種情況,都將在數學之文化品格和心理學中放射光芒。
數學乃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工具和精髓,因為數學的內容和方法不僅要滲透到其他任何一個學科中去,而且要是真的沒有了數學,則就無法想像其他任何學科的存在和發展了。尤其是我們談到的數學之文化品格之無意識思維,會讓我們更好地學習數學,了解數學,體會數學的本意,並實際的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服務我們,方便我們。書中說到過的:對於那些當年接受過立足於數學之文化品格數學訓練的學生來說,當他們後來真正成為哲學大師、著名律師或運籌帷幄的將帥時,可能早已把學生時代所學到的那些非實用性的數學知識忘得一干二凈了。但那種銘刻於頭腦中的數學精神和數學文化理念,卻會長期的在他們的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就是說,他們當年所受到的數學訓練,一隻會在他們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中潛在地起著根本性的作用,並且受用終身。
⑸ 《神奇的數字》讀後感300字
神奇的數字
前幾天,我和媽媽一起去了小商品城,我們來到二樓玩具區,裡面各種各樣的玩具真是琳琅滿目。
忽然,我被一位畫畫的阿姨吸引住了,我安靜地站在旁邊觀看。只見阿姨手裡拿著一隻最小號的排筆,小心翼翼地在畫板上畫著。我正看得入神,阿姨說:「小朋友你也來試一試吧!」我高興地說:「好的,你教我畫行嗎?」
我坐下來,阿姨把顏料給我准備好,又告訴我筆上的水不能太多,根據畫上的數字找對應的顏色。按照阿姨的方法我很快就把白雲和房子畫好了。
在我的央求下,最終媽媽還是給我買了一幅小的,是一隻可愛的kitty貓圖案,我真是太喜歡這幅畫了。小朋友你們也來畫一畫這種神奇的數字油畫吧!
⑹ 最古老的智慧數字讀後感450字
我喜歡讀韓國人寫的科普童書,因為它有吸引力,《最古老的智慧數字》就是這么一本書。
書中小數學天才麥斯凡和機器人把我們帶到了『討厭數國』,用小雞『嘰嘰』的游戲,讓我理解了數和物的一一對應關系,還把『嘰嘰』法立刻實際應用抓住了偷綿羊的賊。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科學的目的,麥斯凡向『討厭數國王』推廣了『有點懂博士』的『鼻嘰數』,解決了重復記數的麻煩。
簡化運算,方便書寫,是數學發展的方向,麥斯凡為『討厭數國王』策劃了『數字發明大會』,引進了阿拉伯和印度兩位人材,推廣了阿拉伯數。
吃一塹長一智,才能更上一層樓,麥斯凡向『討厭數國王』解釋了納稅人虧了原因後,用欠債引進負數,糾正了稅收的錯誤。
這些故事讀起生動活潑,既有懸念,也有道理,還很搞笑,結合游戲過關方式引人入勝地解說了古埃及數和比倫數→羅馬數→阿拉伯數和0→負數的歷程。
我特別喜歡書中的『網上聊天』古希臘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對麥斯凡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看似簡單,連我最佩服的爺爺和小叔有時也答錯了呢!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不得不到網上去查,有時只好翻答案,無形中長了知識。
書中的『繽紛世界』更是小偵探、小科學家的樂園,當我用書中的知識推理出了正確的答案,心裡總是分外的高興。
我抄摘了兩個有趣的問題:
①格列弗的身高是小人國人身高的12倍,格列弗吃一頓飯是小人國人的多少倍呢?不是12倍,也不是12×12×12倍,而是268倍,為什麼是268倍呢?我爺爺也想不出來。
②只用1-5的九九乘法口訣,也可以計算6-9的乘法。
舉個例:9×7,先用9、7各減5得數組A(4、2),再把數組(5、5)減去A數組得到數組B(1、3),數組A相加(4+2)=6就是9×7的十位,數組B相乘(1×3=3)就是9×7的個位。有趣嗎?你能找出道理嗎?
⑺ 發明故事的讀後感一百字。
我有非常多的書,媽媽為了提高我的知識面,給我買了幾百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發明的故事》。這是英國的安娜·克雷伯恩寫的。裡面有非常多的插圖,介紹了很多發明。
我們人類對萬事萬物充滿了興趣,除了體悟和發覺以外,還在用理性不斷探索著世間萬物,發現這其中的規律,開拓著屬於自己的、全人類美好未來。
人類一直都是發明家:從史前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利用身邊各種材料製作用工具、機械,還有玩具。人類發明的進程至今從未停過。
許多發明讓我們干起活來更迅速。比如約瑟芬發明的洗碗機;有些發明,比如珀斯·肖發明的貓眼反光鏡,讓我們開車更安全。有些發明,比如相機,可以讓我們把美好瞬間記錄下來……所以人們總說,發明是人類進步的關鍵。是各種各樣的發明將我們帶入了現代化的社會。
你可能以為發明家就是在小閣樓里埋頭苦幹,用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做出許多瘋狂新玩意的人。的確如此,,電視的發明者就是這樣工作的。但都是從日常生活中得到靈感的。
在暑假中,我也有靈感。在做數學題時,需要用到圓規,畫好之後又要用尺子量半徑。為何不把尺子和圓規合二為一呢?我把尺子卡在圓規之間,但畫出的圓的半徑只能是尺的長度。於是我剪下一段皮尺,用502強力膠粘上,可這樣要量的半徑比尺短,尺捲起,就量不了。突然,我腦袋裡靈光一閃,目光落到了皮尺上伸縮裝置上,只要把它裝到皮尺上,就ok了!
俗活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的發明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