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塤的發明人

塤的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10-17 19:49:15

⑴ 誰再黃帝時期發明了八個樂器

應該抄只有六大樂器。據東漢經學家、文學家馬融《長笛賦》中記載了中國古代最早的六大樂器琴、瑟、簧、塤、鍾、磬的最先發明者。
「昔皰羲作琴,神農造瑟,女媧制簧,暴辛為塤,倕之和鍾,叔之離磬。」意思說琴是由伏羲最先發明的,瑟是由神農發明的,簧是由女媧發明的,塤是由暴辛發明的,倕發明了鍾,叔發明了磬。其中皰羲即伏羲,為遠古時代的東夷部落酋長;神農為炎帝,烈山氏、赤帝;女媧為傳說中的女神,又傳說為伏羲的妹妹;暴辛為周平王時的諸侯;倕,為黃帝時人,又一說為堯帝時人;叔,為舜帝時人。

⑵ 陶塤的起源是什麼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國中原地區有一個小夥子叫做塤,他非常喜歡唱歌,也喜歡吹奏各種樂器。

有一天,塤在街上撿到一個破舊的陶壺,這個陶壺樣式非常特別,塤便利用這個陶壺改造成了一件樂器。

塤非常喜歡這個樂器,他覺得這個樂器能抒發自己的情意。塤天天都要吹,凄婉纏綿的樂聲如泣如訴地飄呀飄……。

後來,有一個漂亮姑娘叫做張小紅,是張員外家的千金小姐。張小紅聽到了塤動人的樂聲,被這悠揚婉轉的樂聲所感染,她喜歡上塤這個聰明的小夥子。

於是,張小紅讓父親請來了這個叫塤的小夥子,張員外見這個小夥子相貌英俊卻衣衫襤褸,他心中很不悅,很快叫人把他打發走了。

塤雖然見到了張小紅,卻被她父親趕了出去。塤也很喜歡這個漂亮的姑娘,他日思夜想病倒了,口裡叫著姑娘的名字離開了人世間。

據說,塤的心卻變成了一顆紅寶石,一位過路的匠人看見了這塊晶瑩剔透的紅寶石和那個陶壺樂器,於是他就拾起紅寶石,鑲嵌在陶壺樂器上,將這件破舊的陶壺樂器打造成一個「心」形的飾物,然後擺在集市裡賣。

後來,張小紅路過集市,她看見這件樂器,馬上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親切感,她想起了塤,於是就買了下來帶回家裡。

小紅姑娘睹物生情,她又想起了塤,她很是傷心,禁不住落下淚來,姑娘的眼淚滴在紅心寶石上,這件樂器被姑娘的淚水浸潤了以後,忽然碎裂開來。

後來,人們得知了這個故事,為了紀念發明這個樂器的塤,便將它稱為塤了。

塤是我國最古老的土類樂器,也是我國古代吹奏樂器之一。

相傳塤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田獵工具。遠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人們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後來,隨著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塤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最早的塤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制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

塤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塤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了兩個音孔,能夠吹三個音。

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比如人們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掘的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約7000多年的歷史。還有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一,約6000多年歷史。

到了夏商周時期,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後來,人們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的陶塤,有3個音孔,能吹4個音。

商代的塤比原始時期和夏代有了較大的發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為常見,形體多為平底卵形。戰國時期陶塤也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狀的。

到了晚商時期,塤發展到5個音孔,能吹6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塤已經有6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5聲音階和7聲音階了。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6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到了春秋時代,以和為美曾經是一個重要的音樂審美觀,「塤唱而篪和」,是儒家「和為貴」的哲學思想在音樂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內容舒緩平和,有助於教化,體現了當時的音樂審美觀點。而塤的聲音恰恰和諧動聽,其音樂功能是顯著的。

春秋時期人們認為:

塤具治後之德,聖人貴淹。於是,錯凡銀、借福勃。

這便說明了塤是一種中音吹奏樂器,因為它的音色古樸淳厚,同古人說話時慣用的高頻調相比,顯得格外柔潤。所以,在我國先秦時期,塤特別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和喜愛。

⑶ 從6000多年前發明的塤,到1928年發明的特雷門琴,人類為什麼要發明各種樂器呢

早期是為了配合祭祀,繁衍生息,比如用樂器取悅另一半,後來為了戰爭,也有為了助興,陶冶情操之類

⑷ 鈸是誰發明的

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公認是發源於黃河流域的。而自從上古黃帝與蚩尤戰於巨鹿之野開始,也就同時開始了中華各民族的融合過程。戰爭-和平—戰爭-和平的交替(所謂「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帶來的,是中華民族越來越發展、越來越龐大的進程。
樂器,作為音樂文化的載體,當然也會伴隨著民族的發展和融合而發展和融合。大概從戰國時代的第一次各民族大融合過程(秦本來就是西方的少數民族國家,它倒是屬於黃河流域的;而北方的燕、南方的楚、東方的吳越……都不是黃河流域的民族國家)。這些民族流行的各種樂器現在恐怕都應該算是「我們漢族的民族樂器」了吧?
在中國的古代樂器中,除了「水火」沒有成為樂器(現在有了音樂噴泉,似乎「水」也已經進入了樂器行列),金、木(竹)、土(玉)、絲、革都是樂器的製造原料。而且那些樂器應該都可以算是「我們漢族的民族樂器」的。簡單羅列一下,例如:
金:鍾、鑼、鈸……
木(竹):笛、簫、笙、竽、梆……
土(玉):塤、罄……
絲:琴、箏……
革(角):鼓、角……
如果把漢末到隋唐之間的第二次中華民族大融合期間形成的樂器也算作「我們漢族的民族樂器」的話,那可就多多了。包括琵琶、胡琴、揚琴、箜篌、橫笛、嗩吶、木魚、鼙鼓……
注意看一看,就會發現:上面的「第一批」樂器,其名稱往往都是用一個漢字來稱謂的;而上面的「第二批」樂器,其名稱就都是兩個字的了。這些「兩個字的樂器」雖然應該都是從周邊民族流傳進來又經過「漢化」改造而形成的,但其始祖的那些民族,要麼連整個民族都已經融合到漢族裡了,要麼那個民族已經不再能作為那種樂器的代表民族了。所以稱這些樂器為「漢族樂器」也已經沒有什麼不妥。
而再在其後,才有了用三個以上的漢字來稱呼的樂器諸如什麼「馬頭琴」、「冬不拉」……這些則肯定不能被認定為什麼「漢族樂器」的啦

⑸ 塤發明於何時何地有什麼歷史

塤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從考古發現證明: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後,已出現了塤的初形,如半坡、河姆渡等古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陶塤在歷史上的出現很早,而且為數不少,並從新石器時代一直沿用至今。最早的塤只有一個吹孔,經過了很長時間,塤體上才出現了音孔。如山西萬榮縣荊村遺址出土的管形一音孔塤,距今有六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二音孔塤,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的魚形四音孔陶塤,這一時期在陶塤下端已出現帶有懸掛裝飾物的小孔,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河南安陽殷墟侯家莊1001號墓出土的骨制紡錘形六音孔陶塤,距今有三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塤從一孔演變到六孔經歷了約三千年,即新石器時代到殷代。塤自商代以後的一千多年中,一直保持在五、六個音孔的水平上。陶塤的形狀逐漸定形,從筆管形、珠形、帽形、鬼臉形、動物形轉向梨形、下平上尖的卵形。解放後諸多專家對古塤經過了多年的研製,在古塤的基礎上研製出八孔陶塤、九孔陶塤、十孔陶塤等。使這一沉睡了多年的古老樂器重新回到樂壇上,擴展了塤的音域,增大了塤的音量,可以任意轉調等。

《世本》有"辛公造塤"之論。《拾遺記卷》載「庖犧灼土為塤」陶塤為庖犧氏所發明,其說難以考據。塤都為陶制,用泥土捏製成形,涼干後再用火燒成。在製作的材料上也有出現過:骨、象牙、木等。我國古代把樂器分為:金、石、土、木、革、絲、竹、匏八音,其塤為「土」的代表性樂器,是一種音色柔合的旋律樂器。在整個樂隊中起到填充中音、和諧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說:「正五音、調六律、剛柔必中、輕奇迷失,將以金石以同恭,啟笙、竽而啟批極。」《詩經·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塤,伯氏吹箎」的文字記載。在西漢時期曾出現過木製塤,「笙以木刻其本而不匏,塤亦木為之」。到宋時,木質塤逐漸盛行,並大有用木塤代替陶塤之勢,故統治者認為:有違八音古制,因而被其明令禁止使用。

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塤一直為皇都九五至尊獨享。以作雅樂之用。塤的演奏大到宮廷慶典、祠宗廟、敬天地鬼神,小到房中樂(相當於現在的室內樂),無處不在,可見其在中華民族古代音樂史的地位。

塤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綿綿不絕,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也許正是塤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塤和塤的演奏一種神聖、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樂書》說:「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和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鍾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鍾,要皆中聲之和而已」。

古人將塤的聲音形容為立秋之音,更使我們體會到一幅朦朧而另人神往的藝術畫面:秋天是金黃色的,是冷靜的,是另人深思的,時光流逝,又有一種淡淡的悲凄和感傷。秋風掃落葉的現實,又使人平添幾分愁緒。這就是塤的聲音,這就是立秋之音。

中國古人吹塤,吹了幾千年,其聲濁而喧喧然,寄託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對時光長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時光仍在無情地推進;中國古人吹塤,吹了幾千年,其聲悲而幽幽然,融匯了古代墨客騷人們對封閉而沉重的中國歷史無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歷史仍然在按中國既定的軌跡運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塤,不是一般用來把玩的樂器,塤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這就難怪它?「質厚之德,聖人貴焉」了。

陶塤樂器結構簡單,攜帶方便,音色具有神秘、空靈,滄桑的特點尤如天籟之音,有非常顯鮮明的古樸風格,使人產生強烈的返樸意識。以致近年來深受現代人的喜歡,涌現出大批學習、演奏、研究陶塤的愛好者、專家,使塤這一中國文化瑰寶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得以繼承和發展。

⑹ 陶笛是誰發明的

陶笛的鼻祖是中國的古老樂器塤發展演變而來的 目前市面的12孔潛艇式陶笛是根據義大利陶笛發展演變的

⑺ 古代樂器的塤是什麼樂器,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塤,是一種開口吹奏樂器。發明塤的靈感來自於一種叫「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在一根繩子的一頭拴上石頭,依靠繩子的離心力擊打獵物。事實上,有些石頭是自然中空,在飛舞過程中產生鳴響,啟發了先民製作出了原始的塤。現存最早的塤是在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的,距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了。

⑻ 「塤」最早出現於什麼朝代

塤是古人技法樂器,管樂器里邊全世界最早的在全國6700多年以前出現的古樂器。在西安的半坡出土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有該種樂器,那時候是將其用做打獵用的集合人的像號角一樣的工具。當時只有一個一個小3度的孔,後來就發展到當做樂器來使用。商代的時候塤已經發展到五孔,該五孔以後就成為一種正式的樂器使用,但是由於五孔再也沒有發展,明清時代塤就失傳了。

從半坡到漢唐,塤經歷了由單音孔到多音孔的演變過程,逐漸形成能表達高雅、清麗、悲壯、深沉、凄涼之意的成熟樂器,被封建帝王們封為"雅樂" 盛行於宮廷。《詩經·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chi)"這樣的關於描寫塤在古代宮廷盛典中的演奏情景。

由於塤從明代起就失傳於民間,所以對二十多年前的現代人來說,相當多的人對塤是陌生的。1984年在洛杉磯奧運會上,一位名叫杜次文的北京青年男子用古塤演奏的古曲《楚歌》令所有在座的人為之驚嘆,從此"中國魔笛"便成為塤的別稱。從此開始引起民樂學術專家和民間藝人們的關注。

陰佔中是陝西蒲城縣平鹿鄉的鄉村音樂教師。十多年來因為喜愛古塤的音色,痴迷於塤文化的他,在自己家裡設了一個手工作坊專門從事塤的研究與製作,成為陝西民間的小有名氣的專業制塤人。

在這條遺留著古代文化韻味的古街上,塤已經變成了旅遊商品跟陶質工藝品。但作為樂器,這些出自製陶藝人手中的塤,還不能夠被稱為樂器。它們只能吹出基本的音階,不論是在音域、音色還是工藝製作上都不夠規范。

閱讀全文

與塤的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