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民們怎麼做出大米的
種子播在准備好的秧田上,當苗齡為20∼25天時移植到周圍有堤的水深為5∼10公分(2∼4吋)的稻田內,在生長季節一直浸在水中。
耕種方式
稻米的種植技術,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國發明的。傳說中是神農氏教導人們如何種稻。
目前稻的耕種除傳統的人工耕種方式,亦有高度機械化的耕種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驟:
整地:
種稻之前,必須先將稻田的土壤翻過,使其松軟,這個過程分為粗耕、細耕和蓋平三個期間。過去使用獸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來整地犁田,但現在多用機器整地了。
育苗:
農民先在某塊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會被稱為秧田,在撒下稻種後,農人多半會在土上灑一層稻殼灰;現代則多由專門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來使稻苗成長,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關鍵。在秧苗長高約八公分時,就可以進行插秧了。
插秧:
將秧苗仔細的插進稻田中,間格有序。傳統的插秧法會使用秧繩、秧標或插秧輪,來在稻田中做記號。手工插秧時,會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幫助農人將秧苗分出,並插進土裡。插秧的氣候相當重要,如大雨則會將秧苗打壞。現代多有插秧機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狀不是方型的稻田中,還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會呈南北走向。還有更為便利的拋秧。
除草除蟲:
秧苗成長的時候,得時時照顧,並拔除雜草、有時也需用農葯來除掉害蟲(如福壽螺)。
施肥:
秧苗在抽高,長出第一節稻莖的時候稱為分櫱期,這段期間往往需要施肥,讓稻苗成長的健壯,並促進日後結穗米質的飽滿和數量。
灌排水:
水稻比較倚賴這個程序,旱稻的話是旱田,灌排水的過程較不一樣,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後,幼穗形成時,還有抽穗開花期加強水份灌溉。
收成:
當稻穗垂下,金黃飽滿時,就可以開始收成,過去是農民一束一束,用鐮刀割下,再紮起,利用打穀機使稻穗分離,現代則有收割機,將稻穗捲入後,直接將稻穗與稻莖分離出來,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為稻穀。
乾燥、刪選:
收成的稻穀需要乾燥,過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曬谷,需時時翻動,讓稻穀乾燥。刪選則是將癟谷等雜質刪掉,用電動分谷機、風車或手工抖動分谷,利用風力將飽滿有重量的稻穀自動篩選出來。
Ⅱ 中國插秧機的發明者是誰
原江蘇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插秧機課題主持人、第一架水稻插秧機發明者——(非營養缽的)活苗移植機創始人、現年83歲的退休高級工程師楊國。
Ⅲ 求購背式插秧機,這個機器是誰發明的有知道的嗎
我想買一台背式插秧機
Ⅳ 秧馬這種水稻插秧工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秧馬,舊時中國農具,流行於長江中下游水稻產區。是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從北宋時期開始大量使用,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
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時發明,尚無定論。北宋開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騎坐其腹以棗木或榆木製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於船背。如插秧,則用右手將船頭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後以雙腳使秧馬向後逐漸挪動;如拔秧,則用雙手將秧苗拔起,捆縛成匝,置於船後倉中,可提高功效及減輕勞動強度。宋代大詩人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並安排實物進行示範表演。當時,在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均有秧馬使用。元代以後,繼續不絕,各種式樣的秧船,皆從秧馬演化而來
。宋代蘇軾《秧馬歌序》:「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梧為背,欲其輕,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宋樓壽《耕織圖.插秧》詩:「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被將教秧馬,代勞民莫忘。」元袁士元,喜雨三十韻》:「木龍漫吼江頭月,秧馬猶沉屋角煙。」木龍,指龍骨水車。清陸士儀《思辨錄》:「按秧馬制甚有理,今農家拔秧時宜用之。可省足力,兼可載秧,供拔蒔者甚便。」
Ⅳ 宋朝是發明了插秧農具" "還出現了__翻車
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例如新式水車龍骨翻車和筒車。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鞅馬。
Ⅵ 插秧機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
原江蘇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插秧機課題主持人、第一架水稻插秧機發明者
——(非營養缽的)活苗移植機創始人、
現年83歲的退休高級工程師楊國。
Ⅶ 南宋時期發明了「秧馬」用於插秧、減輕勞動程度、那麼「秧馬」是怎麼用的、偶很想知道、
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時發明,尚無定論。北宋開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騎坐其腹以棗木或榆木製成,背部用揪木或桐木。操作者坐於船背。如插秧,則用右手將船頭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後以雙腳使秧馬向後逐漸挪動;如拔秧,則用雙手將秧苗拔起,捆縛成匝,置於船後倉中,可提高功效及減輕勞動強度。宋代大詩人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並安排實物進行示範表演。當時,在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均有秧馬使用。元代以後,繼續不絕,各種式樣的秧船,皆從秧馬演化而來。宋蘇軾《秧馬歌序》:「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梧為背,欲其輕,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宋樓壽《耕織圖.插秧》詩:「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被將教秧馬,代勞民莫忘。」元袁士元,喜雨三十韻》:「木龍漫吼江頭月,秧馬猶沉屋角煙。」木龍,指龍骨水車。清陸士儀《思辨錄》:「按秧馬制甚有理,今農家拔秧時宜用之。可省足力,兼可載秧,供拔蒔者甚便。」
Ⅷ 種了2000畝水稻,請問插秧機、直播機、拋秧機,該如何選擇
規模化種植水稻的農戶,目前播種水稻的有插秧機、水稻直播機、水稻拋秧機三種機器。三種機器都有優勢也有缺點,如果要讓用戶選擇,的確是難以取捨的,所以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
如果是種了2000畝水稻,筆者認為這三類機器都可以考慮,但一定要從中選擇最適合的一種,當然要准確的選擇就要搞清楚這三種機器各有什麼優缺點。
以下筆者就以農機經銷商的 身份詳細的介紹三種機器,希望能為你購買決策提供幫助。
四、三種水稻播種機械優缺點綜合比較和產品選購建議表:機插秧、直播、有序拋秧機主要指標對比
筆者把插秧機、直播機、有序拋秧機三種機器和三種種植方式的優劣勢集中在上面的表中,用戶在選擇產品時可以綜合比較,從而決定具體該購買什麼樣的機器。
關於三種機器的選購,筆者提供個人的一些意見和建議:
1、規模化種植優先選擇插秧機和直播機
目前看,國內能達到2000畝種植規模水平的,水稻插秧機和水稻直播機都可以滿足需求,水稻插秧機最好選擇高速乘坐式,以及高速乘坐式里的8行機。
2、優先選擇成熟的產品,密切關注拋秧機的發展
插秧機和直播機都是很成熟的產品,尤其是插秧機,在國內推廣了近三十年,農機和農藝都很成熟,所以建議優先選擇,其次才是水稻直播機。
3、重點關注直播無人飛機
這是新產品,但筆者認為其後期的發展速度和價值要遠遠高於地面機械水稻插秧機、直播機和拋秧機,直播無人飛機的最大優勢是效率,目前直播無人飛機已經有撒播、精量直播、條播三種機型,後期有望取代大部分地面播種機械。
Ⅸ 何謂拋秧技術來歷、技術優缺點
水稻拋秧技術 水稻拋秧栽培技術是60年代在國外發展起來的一項新的水稻育苗移栽技術。它是採用缽體育苗盤或紙筒育出根部帶有營養土塊的、相互易於分散的水稻秧苗,或採用常規育秧方法育出秧苗後手工掰塊分秧,然後將秧苗連同營養土一起均勻撒拋在空中,使其根部隨重力落入田間定植的一種栽培法。它改變了沿襲幾千年的農民「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拔秧、插秧傳統習慣,具有省工、省力、省種子和秧田、操作簡單、高產、穩產、高效的優點,是水稻栽培技術的一項重大改革。 我國在60年代就開展了常規稻小苗人工掰塊拋秧試驗,70年代至80年代的初期, 在引進日本拋秧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拋秧技術的研究。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迫切需要省工、省力、高產栽培技術應用於生產。通過農業科研和推廣單位及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這項技術逐步走向成熟並應用於生產。1993年10月, 國家科委將「拋秧稻增產技術」列為國家重點技術推廣項目,促進了拋秧稻的迅速發展,示範面積和應用范圍逐年擴大、產量水平不斷提高,並由開始的北方的一季稻逐步發展到南方稻區一季稻、雙季早、晚稻以及再生稻等,單產也已達到每公頃9000千克以上。 1. 拋秧栽培的優越性 (1) 節省勞力,減輕勞動強度 拋秧稻採用軟盤育苗, 整地方便,拋秧容易,與常規栽插方式相比,一般拋秧稻每公頃可省工22.5~37.5個,工效提高5~8倍, 提早插秧季節。一般軟盤旱育拋栽每個勞力1天可拋栽0.4~0.47公頃, 縮短了栽秧時間, 搶住了插秧季節。 (2) 有利於穩產、高產 拋秧栽培水稻可縮短返青期,促早生快發,尤其是低位分櫱增多,提早成熟,有利於高產、穩產。據湖南湘鄉市農技中心測產,早稻拋植栽培每公頃產量7605千克, 比手工插植增加稻穀301.5千克, 晚稻拋植每公頃產量7980千克, 比手工插植增加稻穀495千克。 (3) 省種、省專用種田,且有利於集約化育秧。拋秧栽培的秧田與本田比一般為1∶30~50, 且秧苗成秧率高,每公頃晚稻大田可省雜交稻種7.5~11.25千克, 晚稻省雜交稻種7.5千克,早、晚稻各省90%的秧田。 (4) 節省成本, 提高經濟效益 據湖南湘鄉農技中心91~93年雙季稻試驗, 每公頃大田省地膜、拱架等成本150元, 省早晚稻種子60元、育秧肥料45元, 扣除育秧盤折舊費105元、雙季稻可省成本150元, 加上增產的效益、節省秧田的費用810元。推廣一公頃雙季稻拋植栽培可凈增值960元左右。 2. 拋栽水稻的生育特點 拋秧栽培無需手工一蔸一蔸地插秧, 而是經歷一種由拋到落的過程,拋栽小苗帶土、秧根入土淺,田間無行株距規格,拋後秧苗姿態不一,有直立,有平躺。因此與移栽稻相比,秧苗的生理特點有很大差異,具體表現在: (1) 秧苗活蔸快, 沒有明顯的返青期。據觀察,一般中小苗拋栽,拋後1天露白根, 2天基本紮根, 3天長新葉; (2) 分櫱發生早、節位低、數量多,但成穗率稍低。水稻拋植栽培,莖節入泥淺,分櫱節位低,分櫱數增加,最高莖櫱數明顯高於手插秧。據對雜交晚稻汕優64測定, 拋植比插植分櫱節位低2-3個, 最高莖櫱數比手插增加30%左右。 (3) 根系發達。拋栽的秧苗傷根少,植傷輕,入土淺,發根比手插秧早。拋後由於新葉不斷發生,分櫱增多,具有發根能力的莖節數迅速增多,發根力增加,根量迅速擴大,且橫向分布均勻。據觀察,雜交晚稻威優64拋後3天, 拋植比手植的單株白根多5.2條, 分櫱盛期總根多31.6%, 白根數多27.3%。 (4) 葉面積大, 水稻拋栽後, 前期出葉速度快, 總葉片數多,後期綠葉數多。此外,葉片張角大,株型較鬆散,田間通風透光性好。拋秧稻各生育期葉面積指數均較大,據江蘇淮陰測定,拋植汕優63最大葉面積指數比手插稻高12.45%, 成熟時生物產量高10.89%。 (5) 單位面積穗數多, 穗型偏小, 穗型不夠整齊。據測定,拋植汕優63下層穗佔14.1%~19.8%, 較手插多2.7%~5.9%, 穗數比手插高14.6%。每穗實粒數107.5粒, 比手插少5.1粒, 結實率與空秕率與手插相當。拋秧稻產量比手插稻高10.3%。 參考文獻: http://ke..com/view/156498.htm
Ⅹ 中國第一台插秧機的出現時間
世界上第一台插秧機誕生在我國。
1952年11月,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農具系(南京農機化所前身)成立由蔣耀等人組成的水稻插秧機研究組,我國有組織的插秧機研究正式拉開序幕。
1956年春,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農具系研製出人拉單行鐵木結構插秧機,同年又研製出畜力4行梳齒分秧滾動式插秧機,命名為「華東號插秧機」,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成型的水稻插秧機。
該插秧機的誕生對於世界插秧機技術的發展貢獻巨大。開創了橫嚮往復式移送秧技術原理,並一直沿用至今;開創了梳齒式縱拉分秧、滾動插秧的分插原理,成為當代縱向切塊取秧、回轉式插秧分插原理的雛形。
在此基礎上,我國插秧機技術不斷發展完善。1967年11月,南京農機化所牽頭研製的東風-2S型機動水稻插秧機通過鑒定,20世紀70年代大面積推廣,並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1981年5月獲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