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奧地利學派市場秩序與企業家創造性

奧地利學派市場秩序與企業家創造性

發布時間:2021-10-17 11:11:05

①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現狀

對於經濟學界的許多人來說,「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自1970年前後起,指的是對卡爾·門格爾以及早期奧地利學派思想,尤其是經米塞斯和哈耶克發展的那些思想再度出現的興趣。這種興趣主要出現在美國,一些美國經濟學家發表了數量可觀的論著,主要包括默里·N·羅斯巴德(1962年)、伊斯雷爾·何茲納(Israel
Kirzner,1973年)、傑拉爾德·P·奧德里斯科爾(Gerald
P.O'Driscoll,1977年、1985年)、馬里奧·J·里佐(Mario
J.Rizzo,1985年)以及羅傑·W·加里森(Roger
W.Garrison,1978年、1982年、1985年)的著作。這一派的目標是突出奧地利學派關於市場是一種過程的解釋與主導現代經濟學的均衡理論的不同之處。其結果是,「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一詞常常被理解為只有部分是准確的(見懷特(White),1979年,第9頁),拒不採用現代數學和經濟計量技術。而規范經濟學則主要因均衡為方向而廣泛採用這些技術。現代奧地利學派中的這批經濟學家(有時被稱為新奧地利學派),確自認為早期傳統的繼承者。他們和主流新古典經濟學一樣贊賞市場有秩序的結果,但在理解這種結果實際是怎樣取得時,又與新古典主義有分歧。正是由於這批學者的努力,早期奧地利學派的許多著作的原文和譯文得到再版,在經濟學界內外吸引了大批讀者。 另外,還有一種與上述看法稍有關系的含義也被人與「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聯系起來了。這一觀點強調經濟決策的環境是極不確定的,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實際拒絕了許多已被接受的微觀經濟學理論。路德維格·拉赫曼,(1976年)指出,G·L·沙克爾(G.L.S.Shackle)的論著在這方面是奧地利學派(尤其是米塞斯的)主觀主義最為忠實的發展。拉赫曼本人的論著(1973年、1977年、1986年)也順著這條思想強調了個人選擇和市場結果的不確定性。
這種思路意味著,對系統理論研究結論所可能具有的重要普遍意義持嚴重的懷疑。因而,「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這一涵義便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和贊同歷史學派和制度學派研究方法的立場聯系了起來。鑒於早期奧地利學派以反對這兩種研究方法而聞名,可以想像,這種聯系被許多觀察家(尤其是主張繼承奧地利經濟學派主要傳統的學者)認為是一種諷刺,甚或是荒謬的。

② 我的一位老師說讓我們了解一下「奧派經濟學原理」,請問有哪些書籍是介紹它的

奧地利經濟學派(Austrian School)是近代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

主要書籍有:
門格爾的《國民經濟學原理》(1871),維塞爾的《自然價值》(1889),龐巴維克《資本與資本利息》中的第一卷《資本利息理論的歷史和批判》(1884)、第二卷《資本實證論》(1889);此外,龐巴維克的《馬克思體系的終結》(1896)也有較大的社會影響。

③ 奧地利經濟學派和芝加哥經濟學派的異同

•相同點
1.兩大陣營都主張私有權不可侵犯,都認為私有產權是交易,正義和社會進步的基礎。
2.二者都保衛自由資本主義,堅信斯密「看不見的手」的定律,認為個人幸福最大化和社會福利最大化來自於個人激勵行為,相信自由與秩序最終是和諧的。
3.二者都支持自由貿易,自由移民政策和全球化
4.二者都贊同開放資本市場,消費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和貨幣市場。
5.二者都反對對匯率,價格,租金,工資的控制,包括反對最低工資法。
6.二者一般都相信有限政府的意義,主張把政府職能限定於保衛國家,私人財產,有選擇的公共事務。
7.二者都贊成私有化,非國有化和放鬆管制
8.二者都反對企業福利主義和特權。
9.二者都反對中央計劃經濟和集權主義
10.二者都相信貧困可以消除,並認為自然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們都保衛所有個人(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的權利,即保衛所以個人擁有財產,使用財產和交換自己財產的權利(假定這些財產都是通過公正手段獲得的)
11.二者都反對凱恩斯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干預思想。
12.二者都反對赤字財政,累進制稅收和國家福利,主張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市場化取向。
13.二者都主張通過市場和產權方法解決污染和其他環境問題,通常認為環保主義者過度誇大了環境危機。
不同點
•第一,方法論上的區別。奧地利學派以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著作為圭臬,在經濟分析中主張演繹的,主觀的,定性的和市場運行過程中的分析方法。芝加哥學派以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著作為圭臬,主張歷史的,定量的和均衡的分析方法。弗里德曼和他的追隨者主張理論需要得到經驗的檢驗,如果經驗的結果於理論相矛盾,那麼就要拋棄理論或修改理論。米塞斯反對這種歷史方法,主張極端的演繹之推論。按照米塞斯和他的繼承者穆瑞。羅斯伯德以及伊斯雷爾。柯茲納的觀點,經濟學應當建立在「不言而喻的公理」的基礎上,歷史(經驗數據)不可能對理論進行證實或證偽。盡管對理論懷有某種疑問,但經驗數據充其量只能用來說明這種疑問。•第二,關於市場經濟中政府恰當作用觀點的區別。如何界定市場經濟中的外部性問題,公共物品問題,壟斷問題,不完全競爭問題和宏觀經濟不穩定的廣度與深度的問題?政府在多大的程度上具有控制「市場失效」的必要性? 奧地利學派一貫堅持自由放任政策,而芝加哥學派從長期來看發生了相應的調整與變化(有人說,兩大學派都是「反 ZF主義的」,但是,奧地利學派更加顯現了它的「反 ZF主義的」)藉助強大的競爭參與者的力量,亞當。斯密的自然自由秩序足以打破壟斷,還是針對壟斷問題,政府必須實施反壟斷法呢?奧地利學派一直主張自然主義和不幹涉主義。相反,以亨利,西蒙斯為代表的第一代芝加哥學派明顯持干預主義觀點,他們主張通過干預,打破大公司壟斷和其他形式的壟斷。以喬治。斯蒂格勒為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學派最初支持西蒙斯的干預主義,但是,最終改弦更張,贊成斯密的信仰,主張依靠競爭的力量和不幹預主義。

④ 朱海就的學術成果

已經發表論文30多篇,鍾情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已出版《市場的本質:人類行為的視內角與方法》、《企業網路的經容濟分析》等多部著作,並有《奧地利學派:市場秩序與企業家創造性》、《社會主義、經濟計算與企業家才能》以及《米塞斯傳》等多部獨立翻譯的譯著將要出版。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哥本哈根商學院(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戰略管理與全球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gegic Management and Globalization,SMG)訪問學者,師從中心主任Nicolai,J.Foss教授。

⑤ 奧地利學派和芝加哥學派在經濟主張上有何不同

相同點
1.兩大陣營都主張私有權不可侵犯,都認為私有產權是交易,正義和社會進步的基礎。
2.二者都保衛自由資本主義,堅信斯密「看不見的手」的定律,認為個人幸福最大化和社會福利最大化來自於個人激勵行為,相信自由與秩序最終是和諧的。
3.二者都支持自由貿易,自由移民政策和全球化
4.二者都贊同開放資本市場,消費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和貨幣市場。
5.二者都反對對匯率,價格,租金,工資的控制,包括反對最低工資法。
6.二者一般都相信有限政府的意義,主張把政府職能限定於保衛國家,私人財產,有選擇的公共事務。
7.二者都贊成私有化,非國有化和放鬆管制
8.二者都反對企業福利主義和特權。
9.二者都反對中央計劃經濟和集權主義
10.二者都相信貧困可以消除,並認為自然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們都保衛所有個人(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的權利,即保衛所以個人擁有財產,使用財產和交換自己財產的權利(假定這些財產都是通過公正手段獲得的)
11.二者都反對凱恩斯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干預思想。
12.二者都反對赤字財政,累進制稅收和國家福利,主張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市場化取向。
13.二者都主張通過市場和產權方法解決污染和其他環境問題,通常認為環保主義者過度誇大了環境危機。
不同點
•第一,方法論上的區別。奧地利學派以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著作為圭臬,在經濟分析中主張演繹的,主觀的,定性的和市場運行過程中的分析方法。芝加哥學派以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著作為圭臬,主張歷史的,定量的和均衡的分析方法。弗里德曼和他的追隨者主張理論需要得到經驗的檢驗,如果經驗的結果於理論相矛盾,那麼就要拋棄理論或修改理論。米塞斯反對這種歷史方法,主張極端的演繹之推論。按照米塞斯和他的繼承者穆瑞。羅斯伯德以及伊斯雷爾。柯茲納的觀點,經濟學應當建立在「不言而喻的公理」的基礎上,歷史(經驗數據)不可能對理論進行證實或證偽。盡管對理論懷有某種疑問,但經驗數據充其量只能用來說明這種疑問。•第二,關於市場經濟中政府恰當作用觀點的區別。如何界定市場經濟中的外部性問題,公共物品問題,壟斷問題,不完全競爭問題和宏觀經濟不穩定的廣度與深度的問題?政府在多大的程度上具有控制「市場失效」的必要性? 奧地利學派一貫堅持自由放任政策,而芝加哥學派從長期來看發生了相應的調整與變化(有人說,兩大學派都是「反 ZF主義的」,但是,奧地利學派更加顯現了它的「反 ZF主義的」)藉助強大的競爭參與者的力量,亞當。斯密的自然自由秩序足以打破壟斷,還是針對壟斷問題,政府必須實施反壟斷法呢?奧地利學派一直主張自然主義和不幹涉主義。相反,以亨利,西蒙斯為代表的第一代芝加哥學派明顯持干預主義觀點,他們主張通過干預,打破大公司壟斷和其他形式的壟斷。以喬治。斯蒂格勒為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學派最初支持西蒙斯的干預主義,但是,最終改弦更張,贊成斯密的信仰,主張依靠競爭的力量和不幹預主義。

⑥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後期發展

漢斯·邁耶1932年撰文批評「功能價格理論」,並提倡使用「遺傳因果」方法。這篇文章早就表明了在怎樣理解經濟學理論方面,奧地利學派與其他學派之間的差別。在此文中,邁耶批評價格均衡理論沒有解釋導致市場價格的行為「順序」。要理解這一順序,就必須理解構成這一順序的行為的最初原因。根據米塞斯和哈耶克後來撰寫的論著,有理由認為邁耶當時是一言中的,道出了奧地利學派思想中重要和與眾不同的含義。但是,在本世紀20年代,奧地利學者本身(和研究他們著作的人,如L·羅賓斯)似乎都忽略了這一點。看來,發生在兩次大戰間隔時期的那次著名論戰,即關於中央計劃經濟中經濟計算可能性的爭論,幫助哈耶克和米塞斯闡發了這一當時被忽略了的含義。仔細閱讀一下這次論戰的文獻就會發現,米塞斯和哈耶克也是在回擊他們的論敵——「主流」均衡派的論點時,闡明了奧地利學派在理解市場時強調過程、學習和發現(拉維(Lavie),1985年)。
米塞斯曾說過,經濟計算需要有價格提供指導;由於中央計劃經濟沒有生產要素市場,所以不可能利用要素價格來指導。奧斯卡·蘭格(OskarLange)和另一些學者反駁說,價格不一定僅指市場價格;由中央政府公布的被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經營者作為「參數」的非市場價格(就和企業理論中生產者在完全競爭的要素和產品市場上把價格作為參數一樣),也可以指導經濟計算。在駁斥這種說法時,哈耶克闡發了他對競爭性市場過程的解釋,提出競爭性市場過程是利用分散信息的發現過程(見哈耶克,1949年,第2、4、5、7、8、9章)。在同一時期,米塞斯提出了基本相同的市場過程特徵(他沒有像哈耶克那樣強調知識的作用,而是強調了在開放的不穩定的世界中企業家的行為(參見米塞斯,1940年和1949年)。根據米塞斯—哈耶克對市場過程理論的發展(並且承認這些發展揭示了早期奧地利學派傳統理論中隱含的思想。見:柯茲納(Kirzner),1985年,及賈菲,1976年),我們有理由在馬克盧普提出的奧地利學派傳統觀點後面再加上下述幾條:(7)市場(和競爭)是學習和發現過程;(8)個人決策是在不穩定環境中的一種選擇行為(此處認定有關選擇機會也是決策的一部分)。上述兩個觀點在奧地利學派的傳統中得到了發展,並成為由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著述而引起的對奧地利學派傳統學說再度重視的中心問題。在近幾十年中,美國學者再度重視該學派的傳統學說。

⑦ 什麼是企業家 怎樣才是企業家

對於企業家的定義和描述可以分成4種:

1、制度經濟學派的「技術結構階層」;制度經濟學派從「技術決定論」出發,

制度經濟學派從「技術決定論」出發,認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決定社會權力轉移和社會制度演進,在封建時代的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土地」,在資本主義時代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資本」,當儲蓄超過投資時,資本的決定力下降,步入後資本主義時代(現代資本主義),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變成「專門知識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形式」,理論知識成為社會核心,成為決策的依靠,這時權力也從資本家轉向「技術階層」,技術階層是指科技人員、管理階層。美國經濟學家小阿爾佛雷德·錢得勒稱這是「經理革命」;1973年,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研究從公元900-1700的西方經濟史,提出制度的產生是源於交易成本的節約,企業制度的設計成為經濟學界的焦點。同一時期,科斯的《企業的性質》使我們可以從產權決定角度研究企業和企業家,近年來我國國企改革目標就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希望從產權關系下解決企業經營者的激勵、約束、監督等問題;根據產權理論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產生委託代理關系,企業家的角色就是資產的代理人,擁有企業法人財產所有權;「企業家」這個詞16世紀出現在法語中,即指揮軍事遠征的人。18世紀法國人用這個詞定義其它種類冒險活動的人。1755年,法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坎博龍將企業家精神定義為「承擔不確定性」;1815年,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第一次將企業家列入經濟發展的要素之一,盡管薩伊忽略了資本形成的創造性和責任心——企業家精神重要的兩翼。

2、熊彼特的「創新功能說」;

1942年「創新主義經濟學之父」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比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主義》中,使「企業家」這一獨特的生產力要素成為最重要要素。熊比特指出,所謂創新就是企業家對新產品、新市場、新的生產方式、新組織的開拓以及新的原材料來源的控制調配,企業家被稱為「創新的靈魂」。

熊比特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經濟發展是動態的,是對現存的均衡狀況的改變。經濟發展不是因為人口、慾望狀態、經濟和生產組織的變化這些被稱為「生產擴張的外部因素」,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才是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才是經濟增長的內在因素,也就是說,創新是增長的靈魂,創新是公司成長迅速的原因。特別是在今天,傳統的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進步,創新精神十足的小公司發展超過傳統的大公司,美國小企業局的統計表明,新公司創造的新產品比大企業多250%。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一項研究認為,新公司每一美元研究與發展費用所獲得的創新利潤是大企業的4倍,新公司創新進入市場平均是2.2年,而大企業是3.1年。

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內核。創新,對傳統生產力要素的重新組合,使企業家成為企業的催生婆或者是走出困境的領路人。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巨額虧損,福特汽車公司的總經理艾科卡走馬上任,一舉扭虧為盈。同樣的企業、同樣的員工,僅僅是企業領導人就發生這么大的變化,似乎在用實踐說明企業家的真正價值。

3、卡森的「企業家判斷(Entrepreneurial judgement)說」;

卡森(Casson.Mark)對企業家和企業家職能的界定。卡森認為,企業家的功能是企業家判斷(Entreprenurial judgement ),企業家就是專為稀缺資源協調做出判斷的人。在企業家功能上,除肯定熊彼特的「創新功能」外,提出:1、套利功能;2、創造市場的功能。企業家通過中介和內部化兩種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改進交易制度,促使市場的形成。

4、我國實際生活中的企業家定義,是將經營者如廠長經理(Manager)當成企業家(Entrepreneur)。

中國企業主要是國企的改革歷程,發現國企經營者的選擇用過了委任、任命、承包等企業制度,均未有令人滿意的效果。我國學者認為中國企業根本就是「企業家缺位」,經營者只是「國家的幹部」;更有學者認為如果沒有經營者選擇機制的建立,實際上我們的經營者平均經營能力不會比總人口的平均能力高多少,我國國企虧損面達40%以上,除了其它因素外,經營者的選擇不當是最大的問題,以國企的經營者為例,沒有經營者的進出機制、淘汰機制,經營者隊伍仍然維持在一種令人難以滿意的水平。

綜合幾種分類:權威人士得出以下比較准確的定義:經濟理論與經濟實踐的發展線索都與企業家密切相關,企業家所擁有的特殊人力資本,是最重要、最稀缺的社會資源.從企業家的特徵、職能及其職能的實現來探索分析,有可能得到理論與實踐上協調一致的企業家定義答案.企業家的特徵是指企業家精神與能力的本質屬性,企業家的職能是由企業家市場職能、資源職能、管理職能、創新職能為主體的職能體系.企業家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具備企業家本質特徵,在一定環境條件約束下,最大限度實現企業家職能,並取得顯著成就的經營者.

⑧ 什麼才叫企業家

怎麼樣才叫企業家?

何為企業家(Entrepreneur),歷來有不同的見解。企業理論開創者之一法國經濟學家J·B·薩伊,最先對企業家作了定義:「把經濟資源從生產率較低、產量較小的領域,轉到生產率較高、產量更大的領域的人是企業家」。美國經濟學家黑爾斯的定義是,「所謂企業家,即那些能夠抓住經濟生活中的機遇,或能夠對經濟生活中發生的機會作出反應,通過創新為其本人和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從而使整個經濟體系發生變化的人。」
英國的經濟學家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指出:「企業家們屬於敢於冒險和承擔風險的有高度技能的職業階層」;「企業家們總是以自己的創造力、洞察力和統帥力,發現和消除市場的不均衡,創造出更多的交易機會和效用,給企業的生產過程指明方向,是生產要素組織化。」
奧地利學派的柯茲納,在其著作《競爭與企業家精神》中將企業家定義為:「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夠敏銳地發現市場獲利機會,具有洞察力的人」。美籍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指出:「企業家是實現創新、進行新組合的人,否則只能是管理者」。
英國經濟學家彭羅斯,把企業家的意義進行了提升:「企業家的事業心和對風險的態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因為企業家的事業心包含承擔風險的意志,探索避免風險的熱情,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以及把對利潤的追求當成自己的偉大使命」。美國學者奈特,在其博士論文《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認為,所謂企業家就是那些在極不確定的環境下,作出決策並必須自己承擔決策全部後果的人。他明確指出,企業家必然是「工商企業主」,而不是負責日常決策、領取薪水的經理。
當代美國經濟學家卡森,在《企業家:一個經濟理論》中對企業家定義的外延進行了拓寬:「企業家就是專門就稀缺資源的配置作出判斷性決策的人」。美國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家就是賦予資源以生產財富的能力的人。」日本學者Uiroshi Mannari認為,企業家是指「佔有或取得企業資產並承擔經營風險、從事市場交易的主體。」
盡管如此眾多的企業家定義給人不確定感,但其共同性還是鮮明的,那就是企業家既敢於創新又勇於承擔風險;企業家既能創辦企業,又能經營好企業。更重要的是,企業家不是一個實體概念,而是一個職能概念。當大多數人提到企業家時,趨向於把企業家與小企業聯系在一起。其實並非所有的小企業管理者都是企業家,許多小企業管理者並不進行創新,相當多的小企業管理者,不過是許多大型組織中保守的、循規蹈矩的縮影。企業家同樣可能存在於已經建立起來的大型組織中。GE的傑克·韋爾奇,就是大型組織卓越企業家的典範。

⑨ 論述題:請談談你對資本主義的理解。

題目看起來很隨意,其實是個很深刻的問題。要談談對「資本主義」的理解和認識,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實質是什麼?筆者經過參閱了一些資料,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傳統的看法

黃仁宇先生在與李約瑟共同撰寫《中國科技史》的十幾年裡曾對研究資本主義的諸多作者有過一個綜述:「寫資本主義的文章大略有三類。一類注重生產關系的轉變。一類注重資本主義精神。還有一類注重自然經濟之蛻變為金融經濟。」

事實上,黃仁宇持有的是一種整體演變的看法。即「資本主義」是一個社會歷史過程,是由許多原因生成的。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bdb2e60100c5b9.html) - 談談對「資本主義」的理解和認識(一)_歲月留痕_新浪博客
黃仁宇提到,形成「資本主義」的三個主要條件:(1)信貸關系的拓展。(2)專業經理人員的使用。(3)各種有利於資本主義管理的技術的社會共享。我們也可以認為這里的第一個條件包括了金融市場的發展或資本的自由流動。第二個條件其實是要求「企業家的自由進出」(隱含著「企業家與資本家職能的分離」)。第三個條件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的可計算性」(隱含著「信息的自由流動」)。「企業家的自由進出」被新奧地利學派的領袖克茲涅爾(Is-real Kirtzner)認做「資本主義」的定義。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到底「資本主義」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呢?還是歐洲人文化傳統與擴張精神產生的獨特結果呢?對於這個問題,余英時認為在歐洲資本主義誕生之前的幾百年裡,確實先有了一場連續不斷的,指向資本主義的精神運動。當然,我們還可以進行更深入的考查。例如黃仁字和李約瑟對威尼斯城邦民主與信貸擴張,低地尼德蘭的市民自治與貿易管理,到後來英國限制王權和金融發展的案例研究,以及他們對英國法庭法律變遷的研究。所以,政治,法律,這些「上層建築」的演變是伴隨了資本主義的「物質發展」的。政治事件與精神運動的關系(例如「三十年戰爭」)在歐洲十四到十七世紀間極其錯綜復雜。從宏觀上說,資本主義的經濟過程應當同時「伴隨」著一個精神過程,我們無法證明哪一個為主,哪一個為輔。但是從微觀上說,人的精神導向總會隨著人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發展(即擺脫物質生產的束縛)而越來越占據主要的方面。只不過現代精神仍受約束於「傳統」,而傳統的精神是從原始物質生產狀態脫胎而來的。所以我們才觀察到兩個過程(精神的和物質的)相「伴隨」的現象。

在「傳統的看法」里,馬克思和韋伯代表了兩個幾乎完全相反的看法,以致帕森斯(TalcottParsons)堅持認為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就是為了反對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而寫的。我假定雙方的觀點已經為讀者熟知。這里要討論的不是他們的觀點,而是他們的觀點或他們關於「資本主義」的概念可以從具體歷史過程中抽象出來的程度。

韋伯關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觀念與他對「歐洲理性」的理解有關。他著名的觀點是,商業行為,甚至大規模商業行為,在中國和印度都一直存在並早於歐洲。但那不是資本主義,因為那裡缺少一種「理性」,缺少一種依賴於精確計量的法律,會計,契約,僱傭關系,政治活動等等的有理性目標的社會組織。他定義「資本主義」為「用企業的方法實現人的需求」並且這種企業必須是「使用資本主義簿記方式的理性的資本主義企業」。韋伯大量地使用「系統地」這個詞,他認為「資本主義精神」是一種「理性地和系統地追逐利潤的態度」。他並且把一切「資本主義」分類成四:(1)非理性的,政治的資本主義。(2)非理性的,工業的資本主義。(3)理性的,政治的資本主義。(4)理性的,工業的資本主義。只有西歐的資本主義才屬於第(4)類。因此「資本主義」(同樣地,「社會主義」)做為理性的社會組織和政治運動在西方以外的社會中並不存在。

雖然韋伯也強調理性地僱傭和組織「自由勞動力」是資本主義的突出特徵,但他並沒有象馬克思那樣把「僱傭勞動」看成是「理解資本主義的軸心」。韋伯這種強調精神過程的「資本主義」概念於是很難從西歐社會具體的歷史中抽象出來。

馬克思的研究幾乎可以看成是對資本主義「微觀基礎」的研究。他的深刻性在與他同時代經濟學家的比較中立刻顯現出來。例如同時代人認為資本主義的實質在於對利潤的追逐或循環公式:「貨幣一資本一更多的貨幣」。這種看法在學術上納入一個很流行和著名的學派,我們不妨按黃仁宇的分類稱之為「金融的資本主義學派」。這類看法認為資本主義的實質在於「資本的堆積」,在於「金融資本的吞並行為」(acquisitive capitalism)。但是馬克思抓住了「剩餘價值」這個關鍵,來解釋「利潤」和資本的金融擴張如何成為現實可能性。「僱傭勞動」於是成為馬克思所理解的「資本主義」做為一種社會關系的實質。從我們的角度看,馬克思的僱傭勞動概念是可以應用到非西方社會的歷史過程中的,所以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概念比韋伯的有更大的普適性。當然,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的。對「價值」和價值創造過程的理解不同使其他經濟學家被馬克思視為「庸俗」。我在《經濟研究》中曾詳細闡述了以奧地利學派為首的主觀價值理論對價值創造過程的理解。按照門格爾和熊比特的理解,企業家或追逐「利潤」的人對於「剩餘價值」的創造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正是他們發現了價值的「剩餘」,正是他們的「企業家才能」使自由勞動得以組織起來,去獲取「剩餘價值」。如果說這是「剝削」,那麼可以認為「剝削有功」。

整體演變的看法固然是一種學者態度,但是要「學以致用」就不那麼方便了。大凡「整體」一定難以脫離歷史去看。那麼一個「整體的資本主義」觀念如何應用於中國社會的歷史呢?我們研究一個觀念是否可以從它由以產生的特定歷史環境中抽象出來,目的在於把這一觀念應用到其他的歷史過程中去。對於「資本主義」這一極其重要歷史觀念的抽象,是由哈耶克最後完成的。
二、「擴展程序的看法」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bdb2e60100c5bc.html) - 談談對「資本主義」的理解和認識(二)_歲月留痕_新浪博客
在芝加哥大學,哈耶克並不真正屬於芝加哥學派,因為他任教於「社會思想委員會」而非經濟系。但是如同奈特與芝加哥學派的關系一樣,哈耶克顯然是芝加哥傳統的原流之一。

哈耶克晚年最後一本書《致命的自負》第一句話是:「本書論證那個我們文明由以發生並賴以生存的東西,精確地說只能夠被描述為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該秩序通常被有些誤導地稱為資本主義。」我在這里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討論了哈耶克「擴展秩序」的意義。那是因為「經濟發展」這個概念所指稱的歷史過程本來就與「資本主義發展」相重合。《致命的自負》講的是道德問題,道德傳統的意義,人類理性的局限性和理性狂妄自負的危險。和馬克思一樣,哈耶克的目光曾勘察了人類知識的每一個領域。從這一歷程中,他得以抽象出「擴展秩序」做為「資本主義」的實質。在馬克思看見「僱傭勞動」的地方,哈耶克看到的是「擴展秩序」。

資本主義應當被稱為「擴展秩序」。從擴展秩序的概念看,把它叫做「資本主義」確實是有些誤導了。那是因為按照前述「傳統的看法」,人們對「資本主義」的理解總是圍繞著「資本」的種種性質(社會史的,金融的,僱傭勞動的)。在哈耶克看來,「資本」只是人類合作的秩序由以擴展的手段之一,它甚至不是必須的。例如,資本僱傭勞動的情形在知識社會和人力資本的時代不會成為人類合作的主要方式。哈耶克的後三個命題合起來說就是,擴展秩序這只「看不見的手」,是以私有產權為運作基礎的,而私有產權的道德基礎則是由傳統提供的,理性試圖對傳統進行整體設計和改造,那隻表明「科學主義」在哲學上的謬誤和理性的「致命的自負」。應當指出,哈耶克的「擴展秩序」概念是對「資本主義』僅為歷史過程的一個抽象。它可以應用於其他的歷史過程。事實上,哈耶克認為「擴展秩序」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實現。

以往叫做「資本主義」的東西,應當正名為「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它的基本要素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一直就存在著:財產權利,市場和交易,道德意識。所需要的是「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這個創造性,和制度與技術的創新一樣,蘊涵於無數文化實踐者的創新努力,取決於大眾擁有的創新自由。

三、資本主義的新特徵

詹姆遜是當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在他看來,當代資本主義並沒有超出資本主義的基本范圍,但他也承認,與古典資本主義相比,今天的資本主義已出現了新的特徵。

他具體歸納出當代資本主義有以下三個新的特徵: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bdb2e60100c5bd.html) - 談談對「資本主義」的理解和認識(三)_歲月留痕_新浪博客
其一,「商品化」。他說:「日益強化的政治與經濟的文化意義,並不是這些領域傾向於分裂與差異的結果,而是商品化本身越來越普遍和徹底的結果,這種商品化現在完全有能力將大片文化區域殖民化,而這些文化區域一直阻擋著普遍的商品化,一直確實與這種商品化的邏輯基本上處於相對峙和相矛盾的狀態。今天,文化基本上已變成了商業,這一事實所造成的後果是,過去通常被視為經濟和商業的東西也變成了文化,對所謂的『理想社會』和消費主義的各種診斷必須無視這一特徵。」他認為,「商品化」已嚴重到足以吞沒大片文化領域的程度,這一方面使文化已成了商業,另一方面則使先前被視為經濟和商業的東西也變成了文化。所以,當今的經濟和商業的東西已有了文化意義。他強調,經濟與商業的東西具有文化意義並不是其出現分裂的結果,而是商品化的結果。

其二,「消費主義」。他說:「至於消費主義,許多人可能指望,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對人類社會越過消費主義的經歷是必要的,假如這樣做是為了選擇一些與其宗旨根本不同的東西的話。但是,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地區來說,消費主義的嗜好在客觀上不再具有這樣的功用。可能的情況似乎是,20世紀60年代激進理論的下述預言:資本主義由於不斷滋生其體系所不可能加以滿足的新的需求和慾望,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種革命的力量,如今在新的世界體系的全球范圍內得到了應驗。」詹姆遜不同意人們對目前盛行的消費主義的作用的評價。他強調,消費主義在客觀上已失去這種正面效應。他贊賞20世紀60年代新左派的激進理論對消費主義的批評。

其三,「全球化」、「信息化」。他說:「在某種理論的層面上可以說,諸如結構性失業、金融投機、失控的資本流動、理想社會這些當下的緊迫問題,就它們都缺乏實質性內容,都比較抽象(與在另一個時代使用的『異化』這一術語相區別)而言,是深深地聯系在一起的。當我們再次涉及全球化、信息化這一主題時,我們將面臨辯證法反論的一面。當建立新的世界網路的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可能性,所伴隨的是今天世界體系中自主性的喪失,是任何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獲自己的獨立性,是任何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與世界市場相抗衡、相割裂、相對抗時,難於克服的困境就會出現。知識分子不可能憑著自己的想像就能找到一條捷徑。正是現實中結構性矛盾產生著對新的可能性的期望:我們至少能夠通過黑格爾所說的『否定的角度』,通過關注能被指望產生新的東西的那些地方,來把握這一現存的困境。」詹姆遜的這段文字有些晦澀,但只要仔細閱讀其意思還是清楚的。他論述了作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的「全球化」、「信息化」的內容、實質、危害。他清楚地指出,「全球化」、「信息化」是與結構性失業、金融投機、失控的資本流動聯系在一起的,建立世界網路是建立在民族自主權的喪失的基礎上的。

他在講到當代資本主義出現「全球化」、「信息化」的趨勢時說道:「全球化和信息化技術確實是新的資本主義『後現代』階段的主要創新,馬克思主義願從知識上和政治上去分析這些發展。惟有從世界體系本身的角度,才能理解具體化的理論與經濟學家的危機理論和新的結構性失業是一致的,而後者與金融投機、大眾文化的後現代性一樣都是同一整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只有從這樣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發展起一種新穎的國際政治實踐,它許諾在新世界體系中維持民族國家的獨立性,並找到一種辦法,從衰落的勞工運動和急速的資本轉移中吸取力量。」詹姆遜在這里不但指出了馬克思主義者應當擔負起分析「全球化」、「信息化」的歷史使命,而且描述了此後所必然產生的前景。

由於覺得「資本主義」對我來說是個比較深刻的問題,我暫且從上述「傳統的看法」「擴展程序的看法」和「資本主義的新特徵」來拼湊一些我對資本主義的粗淺認識。要想有更深刻的認識,還有待於我不斷地閱讀大量的關於「資本主義」的書籍,並作深入的思考

⑩ 企業家理論的企業家

何為企業家(Entrepreneur),歷來有不同的見解。企業理論開創者之一法國經濟學家J·B·薩伊,最先對企業家作了定義:「把經濟資源從生產率較低、產量較小的領域,轉到生產率較高、產量更大的領域的人是企業家」。美國經濟學家黑爾斯的定義是,「所謂企業家,即那些能夠抓住經濟生活中的機遇,或能夠對經濟生活中發生的機會作出反應,通過創新為其本人和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從而使整個經濟體系發生變化的人。」
英國的經濟學家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指出:「企業家們屬於敢於冒險和承擔風險的有高度技能的職業階層」;「企業家們總是以自己的創造力、洞察力和統帥力,發現和消除市場的不均衡,創造出更多的交易機會和效用,給企業的生產過程指明方向,是生產要素組織化。」
奧地利學派的柯茲納,在其著作《競爭與企業家精神》中將企業家定義為:「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夠敏銳地發現市場獲利機會,具有洞察力的人」。美籍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指出:「企業家是實現創新、進行新組合的人,否則只能是管理者」。
英國經濟學家彭羅斯,把企業家的意義進行了提升:「企業家的事業心和對風險的態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因為企業家的事業心包含承擔風險的意志,探索避免風險的熱情,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以及把對利潤的追求當成自己的偉大使命」。美國學者奈特,在其博士論文《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認為,所謂企業家就是那些在極不確定的環境下,作出決策並必須自己承擔決策全部後果的人。他明確指出,企業家必然是「工商企業主」,而不是負責日常決策、領取薪水的經理。
當代美國經濟學家卡森,在《企業家:一個經濟理論》中對企業家定義的外延進行了拓寬:「企業家就是專門就稀缺資源的配置作出判斷性決策的人」。美國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家就是賦予資源以生產財富的能力的人。」日本學者Uiroshi Mannari認為,企業家是指「佔有或取得企業資產並承擔經營風險、從事市場交易的主體。」
盡管如此眾多的企業家定義給人不確定感,但其共同性還是鮮明的,那就是企業家既敢於創新又勇於承擔風險;企業家既能創辦企業,又能經營好企業。更重要的是,企業家不是一個實體概念,而是一個職能概念。當大多數人提到企業家時,趨向於把企業家與小企業聯系在一起。其實並非所有的小企業管理者都是企業家,許多小企業管理者並不進行創新,相當多的小企業管理者,不過是許多大型組織中保守的、循規蹈矩的縮影。企業家同樣可能存在於已經建立起來的大型組織中。GE的傑克·韋爾奇,就是大型組織卓越企業家的典範。

閱讀全文

與奧地利學派市場秩序與企業家創造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