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不論勞動生產率如何改變,同一勞動時間創造的總價值量不變
那生產工業品當例子,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相應減少,則單位產品的價值量減少(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所以即使生產率提高了,生產的產品多了,但是每個產品的價值量少了,總價值量還是相對穩定的。
直觀的說:
一年前你生產一個產品要100分鍾,它值100元
技術革新後現在你生產一個同樣的商品只要50分鍾,但是它只值50元
在同樣生產1000分鍾的時間內,原來創造了1000元價值,現在同樣還是1000元
② 單位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量不變,如何理解這句話,這里的價值量是抽象勞動創造的嗎
這一觀點的理論情境是,社會生產部門中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
時間是衡量商品價值量的天然尺度,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量大小,時間一定,價值量一定。
商品的價值量,都是抽象勞動創造的。
③ 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量不變,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拜託各位大神
錯。 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量不變,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 社會勞動生產率 成反比。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它有個別勞動生產率與社會勞動生產率之分。 勞動生產率的兩種表示方法。勞動生產率,指勞動者生產某種使用價值的勞動效率。它有兩種表示方法:一是以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二是以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勞動生產率有個別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之分。個別勞動生產率是指生產同一商品的不同生產者的生產效率或能力。社會勞動生產率是指某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它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各個勞動者個別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數。
④ 如何理解「單位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量不變」這里的價值量是抽象勞動創造的嗎
這一觀點的理論情境是,社會生產部門中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時間是衡量商品價值量的天然尺度,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量大小,時間一定,價值量一定。商品的價值量,都是抽象勞動創造的。
⑤ "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不變."為什麼
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必要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價值總量就是單件商品的價值量乘以商品總量
所以假如社會勞動時間縮短,則商品的價值量減少,但也意味著生產的商品更過了.所以價值總量不變.
價格總額是社會所有商品的價值表現形式。價值總額是社會所有商品的價值總和。商品的價值總量:商品的價值總量是指某一部門或某一商品生產者在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的價值量的總和。它等於商品的數量與單位商品價值量的乘積。
在傳統政治經濟學往往把商品的數量看做使用價值量。價值總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無關,與個別勞動時間成反比,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而價值量一般是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並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與個別勞動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個別勞動時間與個別勞動生產率雖然不能直接決定商品的價值量,但整個社會的個別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生產率的變化,會引起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從而引起商品價值量的變化。
⑥ 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為什麼不變急!
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但社會加值總量始終不變,所以單位勞動者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內的社會價值量不變,記得高中好像是這么講得
⑦ "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不變."為什麼怎麼給學生解釋
價值是一種人支配人,人玩人的社會關繫上的勞動。價值如果是一種人類勞動,那麼邏輯就非常露骨了,也就是說它代表的不是財富,而是權力(奴役),把它當成財富、蛋糕的《資本論》批為商品(貨幣)拜物教。正如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就十分露骨,「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所謂異化活動,就是不屬於自身,而被他人支配與自身不斷對抗的異己行為。
價值代表的是權力(奴役),自然就與技術生產效率無關,揭示了整個資本主義的權力體系。正如我支配你1小時,可以支配你1小時用鋤頭挖出,也可以支配你用拖拉機挖土,還可以支配你1小時給我跑圈供我取樂。
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的結論是,通過商品之間按相同勞動時間的交換比例進行交換,那麼自然就得出價值是一種抽像的人類勞動,抽像人類勞動的含義就在表明,它是人支配人,人玩人社會關繫上的勞動。從而總量價值是與技術無關的因素,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表明單個商品的價值取決於技術生產率,但總量價值確與技術無關。
產量不等於產值,資本主義追求的是利潤,是更高的產值,而不是最大化的使用產量,因此企業造就了階級斗爭。
正如物質生產效率較低的行業,可以有物質生產效率較高行業,一樣的利潤、產值,甚至更高的利潤,因此技術生產率完全就與總量價值無關。
這個從自然力與人支配人的權力關繫上區別很好理解,人類勞動也是自然力的一部分,更高的技術生產率,無非是知道一種更有效的引導自然力的方式,但這僅是針對轉化物質在那種形態下客觀存在的有用屬性而言,與人支配人,人玩人的權力關系根本就無關。(即商品生產中人類勞動的二重性)
正如大自然是質能守衡的,不可能說在人類史前就存在多少價值(金錢),不可能說金錢(價值)是守衡,很顯然價值是代表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權力)關系。
不僅現實很好找到例子,邏輯上也很好證明這一點。比如有蘋果與梨兩種商品,1個人一年生產100噸蘋果,1個人一年生產200噸梨,商品按相同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那麼則是按100噸蘋果交換200噸梨,即1:2的比例進行交換。
如果蘋果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發生變化,梨則不變,假如一個人一年時間生產200噸蘋果,按相同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則是200噸交掀200噸,即1:1的比例進行交換。
在這里商品按相同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的比例並沒有被打破,至於蘋果與梨還有沒有沒發生交換(即沒有賣出去的)與問題的實質無關。
⑧ 勞動生產力提高,但同一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不變,勞動時間一定,那社會總價值又是如何增大的
勞動生產力提高,但同一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不變,勞動時間一定,那社會總價值又是如何增大的?
這個命題是錯誤的。
⑨ 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單位時間生產的價值的數量為什麼不變
前提是在勞動生產率變動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全國的勞動生產率都提高了,原來一個小時生產10件產品現在20件了,使用價值增加了,但是由於競爭單位產品的價格下降了,也就是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價值量下降了。
商品的價值量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
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①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②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價值總量不會發生變化。
假如,生產一件服裝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1小時,一件服裝的價值量為100元,現在,整個社會生產服裝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0倍,那麼,(1)一件服裝的價值量是多少?(2)在1小時內生產的服裝價值總量是多少?
分析1:在社會勞動生產率未提高之前,生產一件服裝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1小時,一件服裝的價值量為100元,現在,整個社會生產服裝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0倍,那麼,一件服裝的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
1÷10=0.1(小時)
由於商品的價值量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一件服裝的價值量為:
100×0.1=10(元)
整個社會生產服裝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0倍後,一件服裝的價值量由100元變為10元。可見,「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分析2:整個社會生產服裝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0倍後,在1小時內生產的服裝總量為:
1÷0.1=10(件)
整個社會生產服裝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0倍後,在1小時內生產的服裝價值總量為:
10×10=100(元)
由此可見,「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價值總量不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