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朝發明的耕田工具是
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其轅曲,因以名,區別於直轅犁。因其首先在版蘇州等地權推廣應用,又稱為江東犁。
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中文名
曲轅犁
外文名
bending plow
又稱
江東犁
出現
唐代後期的江東地區
標志
古代中國耕作農具成熟
快速
導航
發明
構造
優點
設計美學
簡介
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又稱江東犁。它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江東地區,它的出現是古代中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牽引的耕犁從春秋戰國才開始逐漸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1]
發明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定類型的生產工具標志著一定發展水平的生產力。農具的改進以及廣泛採用,對唐朝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江南地區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改進前人的發明,創造出了曲轅犁。[1]
㈡ 耕田工具是誰發明的
炎帝發明農耕之具首都北京有一處明清時建築——先農壇,是明清兩朝的帝王們祭祀炎帝、祈求五穀豐登的祭壇,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並且向世人開放。這里每天都有許多人或參觀緬懷、或散步健身,沐浴在雖已虛化卻依然神聖的先祖的祥瑞氣氛當中。 炎帝,又被後人稱為神農、田祖、先嗇、五穀王、五穀先帝、粟王、先農。之所以羅列這么多的稱呼,沒有其它原因,只因為確有這么多稱呼。只需稍微想一想,就會發現這些稱謂當中,每一個都充滿著對炎帝的敬愛和紀念,每一個都確立起炎帝在我們這樣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悠久歷史上的地位。中國歷經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以後,從神農氏開始進入了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的歷史時期。從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以及湖北京山屈家嶺等遺址發現的粟、黍、稻得知,我們的祖先懂得種糧至今已有七千年至六千年的歷史。到炎帝時代,人們對於農業的認識已經非常深刻,對農耕和土地的認識已經非常成熟。他們大規模墾荒造地,發展農桑,馴養動物,製造農具,邁出了人類文明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步。 神話《神農捋穗》中,神農發現了高粱和蕎麥。《咒鳥識谷》中神農從鳥吃谷籽知道了谷籽能食用。《神鞭降牛》和《降牛耕田》等神話都說神農始初教民以手掘地,後來以石掘地,再後來以人拉木耒耜犁地,直至學會馴牛,用牛力解放人力。雖然是神話,卻也符合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過程中的一般認識規律。 炎帝在阪泉之戰中敗給軒轅黃帝以後,蒙黃帝不殺,便來到歷山,開始焚林拓荒,從事稼穡。歷山,位於古舜都保岱西北3里處,古籍中又稱烈山、厲山。歷山背後有一塊面積約400畝的平台地,相傳就是炎帝墾荒的地方,這個地方叫四頃梁。清道光十五年重修的《保安州志》記載:「炎帝焚林耕種之處,四周崗阜圍合,儼如城郭,中為平地,田可四頃。故又名四頃梁。」炎帝時候,涿鹿城南的桑乾河泛濫,一片汪洋。炎帝帶人登上歷山山頂極目四望,發現北面有一大片平展展的山地。這塊山地四周有土丘環圍著,就像黃帝城一樣,這就是四頃梁。只見蒿草叢生,遍地荊棘。炎帝非常高興,他連蹦帶跳地跑下山頂,來到這塊平地上,立即帶領人們焚林墾田。熊熊烈火燃燒了好幾天,拔草、挖地,一天、兩天……那時候,刀耕火種的,刀是什麼樣的刀?石頭磨成的刀;斧是什麼樣的斧?石頭磨製的斧。這人手少,工具笨,進度特別慢。炎帝馬上派神鵲給黃帝傳信,請求派人來支援,以免誤了農時。連年戰亂,民生凋敝,黃帝正為恢復農業生產犯愁呢。一接到消息,立即給炎帝調派了一千名兵士趕到了四頃梁。大家一起汗流浹背地幹活,進度還是慢,那石刀、石斧一類的兵器一下只砸一個小坑。再看兵士們個個手上打了血泡,人人疼得呲牙咧嘴。炎帝心中焦急,怎樣才能加快進度呢?炎帝可是個經驗豐富、愛動腦筋的好庄戶,他很快就琢磨出了石犁,名耒耜,犁尖像熨斗似的,與兩側的刃一起破土。石犁中間有孔,與上面的犁架連接著,用繩子綁牢固。犁頭尖尖的斜插進土裡,前面有兵士拉,後面有兵士手扶犁架並用力向前推著。這個石犁所過之處,黃土盡翻花,這樣翻土耕地,既省了人力,效率又高了好幾倍。這是農具上的一次大革命,人們為這種農具的發明歡呼雀躍,由衷地稱贊炎帝,拜服他的智慧。文物是歷史的腳印,是文明的見證。今天,從黃帝城、阪泉、蚩尤寨、釜山等處發現的遠古石器、兵器、骨器、陶器等,正反映了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時期炎帝、黃帝、蚩尤以及先民們生產、生活、爭戰的本來面貌。 繼發明石耒耜之後,炎帝根據多年來了解的農具方面的知識,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了木耒耜。據說炎帝後來到湖南任職時,做了大量的木耒耜。如今,那裡以耒耜命名的以紀念炎帝的地名有耒山、耒水、耒陽等。 炎帝在四頃梁住著,專門負責為黃帝司農,連年墾荒種地,發現人們依然勞作辛苦,尤其是每年耕地的時候。愛動腦筋的炎帝又琢磨起來。他從人拉犁的姿勢上受到了啟發,便用牛耕田替代了人耕田。至今,在農村還可以看到幾乎完全一樣的牛耕田的場面。用牛力解放人力是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的。在我國,上古時期包犧氏時代就進入到了人工飼養家禽、家畜的歷史階段,這在考古學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們當地就流傳著馬師皇(皇帝的牧正)馴養六畜(指牛、馬、羊、雞、狗、豬)、神農馴牛耕田等民間故事。漢字中犁地的「犁」字用「牛」和「利」組字,說明人與牛、牛與農耕早在造該字之前就已經建立了親密的關系,牛與耕田犁地是分不開的。牛是一種溫順的大型牲畜,自古以來與人類相存相依,在人類與自然界的斗爭中,它吃苦耐勞,為農業生產默默效力,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受人類的感激甚至是崇拜。炎帝馴牛耕田,是農耕經濟的重大突破,也是生產力的第一次大解放,對於華夏這個農業大國來說,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意義。炎帝被尊為中華始祖之一、中國農耕經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當之無愧的。 傳說中,炎帝在歷山四頃梁拓荒種田,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因而,這里逐漸形成了一些村落,人們在這里安家置業,娶妻生子,繁衍不息。這些後人都以農為本,世代相傳。炎帝的兒子柱,因為善植百穀百蔬,而官為農正,即管理農業的大臣。到了虞舜時代,舜帝親自到歷山上焚林墾田,承繼著炎黃大業。 民以食為天。人類從茹毛飲血到耕田種植,表現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執著樸素的追求。始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開拓創造,他們開墾延展著種植的土地,他們堅守捍衛著生存的土地,因為他們的不斷探索,使人類的希望一次次變成了現實,使文明在他們的身後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讓我們記住,土地是民之根本,是社稷之源。始祖炎帝站在遠古的歷山頂上告訴著我們:請深愛滋育我們的土地,帶著這份深愛去進行新的發明創造。
㈢ 耕地的犁,最早出現於那一朝代,叫什麼
耒耜,象形字,古代的一種翻土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漢字部首之一,從「耒」的字,與原始農具或耕作有關。本義: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像木叉。耒耜的發明開創了中國農耕文化。
耒耜為先秦時期漢族的主要農耕工具。耒為木製的雙齒掘土工具,起源甚早。《周易·系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而《世本》則以為黃帝時人■「始作耒」。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發現有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畫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雙齒之上有一橫木,表明使用時以腳踏之,以利於耒齒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說的「跖耒而耕」。耒在戰國文獻中也很常見,或和■並提,據《考工記》,耒通高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耜為木製的鏟狀耕田工具,西周時為人們普遍使用,《國語·周語》所引《周制》,其中有「民無懸耜」之語。春秋戰國時仍繼續沿用,《孟子·滕文公》:「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呂氏春秋·孟春紀》說每年之春,天子要親載「耒耜」而來到籍田。《周禮》中還談到製作木耜的情況,《地官·山虞》:「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即選擇較小的樹木以作為耜材之用。《呂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見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寬度,而《考工記·匠人》則說「耜廣五寸」,則耜刃的寬度似隨地而異。
戰國時耜也稱為臿﹐故《說文》雲:「耜﹐臿也。」當時將臿和耒連在一起﹐如《韓非子·五蠹》說:「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由於方言關系﹐象東齊一帶稱臿為﹐如《孟子·滕文公》:「蓋歸反而掩之。」趙岐注:「﹐籠臿之屬。」」
㈣ 牛犁耕田發明者是黃月英
怎麼可能,我國耕牛犁田技術的使用,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黃月英是東漢末三國時期人物,遲了好幾百年呢。
㈤ 唐朝發明的耕田工具是什麼
1、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其轅曲,因以名,區別於直轅犁。因其首先在蘇州等地推廣應用,又稱為江東犁。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2、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鬱郁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
隨著水利的發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應的進步。當時,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轆轤、翻車還在普遍使用外,人們又創造了連筒、桶車、筒車和水輪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5)發明耕田犁地擴展閱讀:
唐政府很重視農田水利灌溉。據史載,在唐前期130多年中,興修的水利工程達160多項,分布於全國廣大地區。如貞觀年間,在莆田(福建莆田)築諸泉塘、永豐塘、橫塘以及國清等塘,總溉田1200頃。又如,714年(開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開甘泉、盪沙、靈長、千畝四渠,溉田數千頃。這些灌溉工程對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㈥ 誰是發明了農田
炎帝發明農耕之具首都北京有一處明清時建築——先農壇,是明清兩朝的帝王們祭祀炎帝、祈求五穀豐登的祭壇,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並且向世人開放。這里每天都有許多人或參觀緬懷、或散步健身,沐浴在雖已虛化卻依然神聖的先祖的祥瑞氣氛當中。 炎帝,又被後人稱為神農、田祖、先嗇、五穀王、五穀先帝、粟王、先農。之所以羅列這么多的稱呼,沒有其它原因,只因為確有這么多稱呼。只需稍微想一想,就會發現這些稱謂當中,每一個都充滿著對炎帝的敬愛和紀念,每一個都確立起炎帝在我們這樣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悠久歷史上的地位。中國歷經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以後,從神農氏開始進入了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的歷史時期。從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以及湖北京山屈家嶺等遺址發現的粟、黍、稻得知,我們的祖先懂得種糧至今已有七千年至六千年的歷史。到炎帝時代,人們對於農業的認識已經非常深刻,對農耕和土地的認識已經非常成熟。他們大規模墾荒造地,發展農桑,馴養動物,製造農具,邁出了人類文明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步。 神話《神農捋穗》中,神農發現了高粱和蕎麥。《咒鳥識谷》中神農從鳥吃谷籽知道了谷籽能食用。《神鞭降牛》和《降牛耕田》等神話都說神農始初教民以手掘地,後來以石掘地,再後來以人拉木耒耜犁地,直至學會馴牛,用牛力解放人力。雖然是神話,卻也符合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過程中的一般認識規律。 炎帝在阪泉之戰中敗給軒轅黃帝以後,蒙黃帝不殺,便來到歷山,開始焚林拓荒,從事稼穡。歷山,位於古舜都保岱西北3里處,古籍中又稱烈山、厲山。歷山背後有一塊面積約400畝的平台地,相傳就是炎帝墾荒的地方,這個地方叫四頃梁。清道光十五年重修的《保安州志》記載:「炎帝焚林耕種之處,四周崗阜圍合,儼如城郭,中為平地,田可四頃。故又名四頃梁。」炎帝時候,涿鹿城南的桑乾河泛濫,一片汪洋。炎帝帶人登上歷山山頂極目四望,發現北面有一大片平展展的山地。這塊山地四周有土丘環圍著,就像黃帝城一樣,這就是四頃梁。只見蒿草叢生,遍地荊棘。炎帝非常高興,他連蹦帶跳地跑下山頂,來到這塊平地上,立即帶領人們焚林墾田。熊熊烈火燃燒了好幾天,拔草、挖地,一天、兩天……那時候,刀耕火種的,刀是什麼樣的刀?石頭磨成的刀;斧是什麼樣的斧?石頭磨製的斧。這人手少,工具笨,進度特別慢。炎帝馬上派神鵲給黃帝傳信,請求派人來支援,以免誤了農時。連年戰亂,民生凋敝,黃帝正為恢復農業生產犯愁呢。一接到消息,立即給炎帝調派了一千名兵士趕到了四頃梁。大家一起汗流浹背地幹活,進度還是慢,那石刀、石斧一類的兵器一下只砸一個小坑。再看兵士們個個手上打了血泡,人人疼得呲牙咧嘴。炎帝心中焦急,怎樣才能加快進度呢?炎帝可是個經驗豐富、愛動腦筋的好庄戶,他很快就琢磨出了石犁,名耒耜,犁尖像熨斗似的,與兩側的刃一起破土。石犁中間有孔,與上面的犁架連接著,用繩子綁牢固。犁頭尖尖的斜插進土裡,前面有兵士拉,後面有兵士手扶犁架並用力向前推著。這個石犁所過之處,黃土盡翻花,這樣翻土耕地,既省了人力,效率又高了好幾倍。這是農具上的一次大革命,人們為這種農具的發明歡呼雀躍,由衷地稱贊炎帝,拜服他的智慧。文物是歷史的腳印,是文明的見證。今天,從黃帝城、阪泉、蚩尤寨、釜山等處發現的遠古石器、兵器、骨器、陶器等,正反映了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時期炎帝、黃帝、蚩尤以及先民們生產、生活、爭戰的本來面貌。 繼發明石耒耜之後,炎帝根據多年來了解的農具方面的知識,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了木耒耜。據說炎帝後來到湖南任職時,做了大量的木耒耜。如今,那裡以耒耜命名的以紀念炎帝的地名有耒山、耒水、耒陽等。 炎帝在四頃梁住著,專門負責為黃帝司農,連年墾荒種地,發現人們依然勞作辛苦,尤其是每年耕地的時候。愛動腦筋的炎帝又琢磨起來。他從人拉犁的姿勢上受到了啟發,便用牛耕田替代了人耕田。至今,在農村還可以看到幾乎完全一樣的牛耕田的場面。用牛力解放人力是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的。在我國,上古時期包犧氏時代就進入到了人工飼養家禽、家畜的歷史階段,這在考古學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們當地就流傳著馬師皇(皇帝的牧正)馴養六畜(指牛、馬、羊、雞、狗、豬)、神農馴牛耕田等民間故事。漢字中犁地的「犁」字用「牛」和「利」組字,說明人與牛、牛與農耕早在造該字之前就已經建立了親密的關系,牛與耕田犁地是分不開的。牛是一種溫順的大型牲畜,自古以來與人類相存相依,在人類與自然界的斗爭中,它吃苦耐勞,為農業生產默默效力,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受人類的感激甚至是崇拜。炎帝馴牛耕田,是農耕經濟的重大突破,也是生產力的第一次大解放,對於華夏這個農業大國來說,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意義。炎帝被尊為中華始祖之一、中國農耕經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當之無愧的。 傳說中,炎帝在歷山四頃梁拓荒種田,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因而,這里逐漸形成了一些村落,人們在這里安家置業,娶妻生子,繁衍不息。這些後人都以農為本,世代相傳。炎帝的兒子柱,因為善植百穀百蔬,而官為農正,即管理農業的大臣。到了虞舜時代,舜帝親自到歷山上焚林墾田,承繼著炎黃大業。 民以食為天。人類從茹毛飲血到耕田種植,表現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執著樸素的追求。始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開拓創造,他們開墾延展著種植的土地,他們堅守捍衛著生存的土地,因為他們的不斷探索,使人類的希望一次次變成了現實,使文明在他們的身後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讓我們記住,土地是民之根本,是社稷之源。始祖炎帝站在遠古的歷山頂上告訴著我們:請深愛滋育我們的土地,帶著這份深愛去進行新的發明創造。
㈦ 耕犁是怎麼發展成今天這樣的
平時耕地所見到的犁,大都是鏵式犁。它的特點是具有一個或者多個鐵鏵,用於破土和翻耕。
傳統的耕犁到唐代基本定型,一直到現在依然有許多地方再使用傳統曲轅犁進行犁地。
——以上內容摘自米萊童書《田野里的自然歷史課》
㈧ 漢代發明的耕地農具是什麼
人力翻車
漢代創造並製作人力翻車
翻車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式的提水工具——翻車。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時畢嵐發明了翻車,「翻車設機車以引水」。翻車的工作原理是:其上、下鏈輪,一主動,一從動,繞在輪上的翻板就是傳動鏈,這個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帶動翻車轉動,一面把水提上來。長期以來,翻車成為我國農村中應用最廣、最為重要的一種提水機械。馬鈞對翻車進行了改進,製造了新式翻車,結構精巧,能連續不斷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這種新式翻車也較省力,兒童都能轉動。以後,這種翻車發展為龍骨水車,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筒車
亦稱「水轉筒車」,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工具。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一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裡,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沖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唐詩人劉禹錫有《機汲記》加以描述。直至今日,雲、桂、川、甘、陝、粵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車」,依靠齒輪傳動帶動筒車;「高轉筒車」,通過兩大輪,將低處之水帶向高處,結構均巧妙合理,為我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唐陳廷章《水輪賦》:「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宋梅堯臣《水輪詠》:「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宋史.太祖紀三》:「六月庚子,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注邸中為池。」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一輪十筒挹且注,循環下上無時了。」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每輻用水筒一枚,前仰後俯,轉輪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為輪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筒車與三國時翻車比較,翻車轉動需人力帶動,而筒車則是隨水流自行轉動,可見優於前者。
㈨ 美國發明的一款犁地機,一小時就是105畝,為何叫大型機械
這是因為美國所發明的機器工作效率非常的高,一個小時150畝地,這種效率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有的時候大型機械並不是看外表,有的時候是看這些機器的工作效率是否強悍?像這種強悍的工作效率,往往會被很多人稱為大型機械,因為這種工作效率是一些普通的大型機械設備都不能完成的。所以對於科技發展來說,稱為大型機械設備是非常正確的。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美國的糧食生產主要控制在幾個大的私人糧食生產商手裡。所以這些私人生產商也決定了美國的糧食生產安全情況。
㈩ 是什麼發明奠定了犁耕的基礎
原始抄農業時期,已發明了整地、襲收獲、加工脫粒等三類農具。商周時期已產生中耕技術,出現了中耕農具,並且發明了青銅農具。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牛馬為動力的犁耕並發明了鐵農具,同時還創造了加工農具石磨。漢代是我國農具史上最為重要的時期,發明了整地機械耦犁和播種機械耬犁以及加工機械踏碓和風扇車。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一套抗旱保墒的耕耙耱技術,相應地創造了耙耱等整地農具。唐代在農具上的最大成就則是發明了曲轅犁,大量使用碾磨。宋元以後的農具雖有一些改良和進步,但沒有根本性的突破,中國傳統農具已經基本成熟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