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史記中的女性人物
妲己,,甄姬
⑵ 平凡的世界人物賞析
1、孫少平
一個窮困的農村青年,然而他又是有知識的農村青年。務實,勇於聽從精神的召喚。無論是吃著高粱面饃、喝著剩菜湯的高中生活,還是下地務農的農民生活,甚至走出土地後的打工生活,孫少平身上都昂揚著精神的高傲、揮灑著靈魂的矜持。物質的匱乏和精神的充盈讓孫少平的生活始終五味雜陳。
2、孫少安
哥哥孫少安是奮斗精神的另一個代表,與孫少平追求飛揚的生活不同。他的沉穩和精明都是內斂的。長子的家庭責任和過早的承擔世事,使得孫少安難以走出土地和家族的束縛,變成了農村變革的先覺者。然而,他的愛情和婚姻都遭遇了挫折。
3、田潤葉
田潤葉同樣是一個農民的女兒,所不同的是,她生活在城市,這里的文明與開放程度較高,所以在潤葉身上脫離了世俗的偏見,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對於孫少安這個從小生活在一起的人,潤葉一直是喜歡的,她並不認為門第有多重要,在她看來,「門當戶對不如兩個人有情意」,所以她並不介意孫少安貧寒的家境,更沒有看不起孫少安的農民身份。
4、田曉霞
田曉霞天真爛漫、單純、善良、勇敢,當她與孫少平偶遇以後,漸漸地發展成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田曉霞的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從小在城市中長大,沒有經受過陝西農村的艱苦生活,但是她絲毫沒有城市嬌小姐的樣子,反而非常的朴實、堅強。
5、賀秀蓮
賀秀蓮是孫少安從山西娶回來的媳婦,她沒有什麼文化,性格潑辣,與溫柔知性的潤葉形成鮮明的對比。她自從嫁給孫少安以後就成為孫少安的賢內助。賀秀蓮身強體壯,吃苦耐勞,家裡家外是一把好手。
(2)湯葯發明的代表性人物擴展閱讀
路遙為《平凡的世界》嘔心瀝血,為記錄時代的巨大變革嘔心瀝血。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遙首先是把他的目光注視於平凡人的命運。一個人,不管他多麼平凡,只要他是為自己的生活意義而奮斗,那麼他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與時代的巨大變革就都是息息相關的。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小說於1991年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其後更是暢銷多年、廣為流傳。小說主人公對土地的復雜感情,以及他們的自尊與奮斗的精神,影響了一代人。
參考資料:網路:《平凡的世界》
⑶ 孫思邈公元多少出生他活了多少歲
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庄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
⑷ 中國歷史上的忠孝人物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⑸ 中國歷史上十大名醫 做出了哪些貢獻
扁鵲
戰國時醫學家,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
華佗
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炙各科,外科尤為擅長,「麻沸散」的使用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還發明了「五禽戲」。 據人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還永遠懷念他。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廟里的一副對聯,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總結了華佗的一生:「醫者刳腹,實別開岐聖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
張仲景
字名機,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一年(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漢醫學家,辭官業醫,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葯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制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後世也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歷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聖」,故有「醫聖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與張仲景同時代的華佗讀了《傷寒論》後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時陶弘景說:「惟仲景一方,最為眾方之祖」。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可見張仲景醫方的寶貴。《傷寒論》至今仍指導著臨床實踐,也是醫家必讀。
皇甫謐
字士安,小時名靜,晚年自稱玄晏先生。魏晉醫學家。西晉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人縣朝那鎮)人。著名醫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炙學成就,在針灸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另著有《帝王世紀》等。
葛洪
字稚川,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西晉思想家、醫葯學家。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於晉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於東晉興寧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葯,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他還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學家,在醫學和制葯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後救卒方》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匱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孫思邈
京兆東原人(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出生於隋開皇元年,卒於唐永淳元年。活了102歲(也有說他活了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葯王」。一生致力於醫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創立臟病、腑病分類系統,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錢乙
字仲陽。北宋醫學家,始以兒科著名,後擢太醫丞,為公卿宗戚看病,名聲大著,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其所著《小兒葯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另有《傷寒指徵》、《嬰孩論》等。
馬希麟
山東肥城人,清末著名中醫學家,被後世譽為醫仙,著《諸病奇方》《奇方醫論》。他年輕立志行醫,經過多年潛心學醫,博覽醫書,因其專攻醫術,素重醫德,濟世扶傷,而醫術聞名。他精通於內外婦兒各科,在噎嗝、反胃二症及辯癲、狂、癇之異治卓越有識。在治病上尤其同情窮人,其軼事流傳頗多。
李時珍
字東璧,號瀕湖,明朝醫學家,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世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窮搜博採,歷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葉天士
葉桂,字天士,號秀岩,清醫學家。江蘇吳縣人(1667-1746),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采都是當地的名醫。葉桂幼時便隨父親學醫,14歲時,父親去世,便又隨父親的一位姓朱的門人繼續學習。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沒幾年,就超過了教他的朱先生,聲名遠播。他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其聲望地位,並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貫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溫熱論》至今仍被臨床醫家推崇備至。對治奇經、脾胃、兒科等病尤為擅長,尚有《葉案存真》、《末刻本醫案》。
⑹ 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他們是什麼時期的人
1、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
2、華佗 (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3、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4、孫思邈(541年—682年,存在爭議,詳見正文「年齡爭議」目錄),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
5、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⑺ 關於孫思邈
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庄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⑻ 孫思邈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
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庄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據傳孫思邈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制葯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葯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葯王」。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論,提出傷寒禁忌十五條,頗為後世傷寒學家所重視。
他搜集了東漢至唐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葯、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屬其晚年作品,系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一百八十九門,合方、論、法二千九百餘首,記載葯物八百多種,尤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
他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
只要「良醫導之以葯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他極為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
孫思邈將道教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相結合,把養生學也作為醫療內容。認為人到暮年,體態特徵和生理、病理都有變化。欲求長壽,須注意飲食起居等養生之道。他在《千金要方·養性序第一》中特別強調老年人「唾不至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並「兼之以導引、行氣」及「房中補益」之術。
他對人之衰老過程和表現,心理特徵和變化,以及老年疾病、保健、醫療等都有全面的觀察和深透的分析。
認為老年人當從事諸如調氣、按摩、導引、行氣以及散步等適合老人特點的活動,從而豐富了道教內修的內容與方法,並對煉丹服食以求長生成仙的道教方術作了探索。
認為服食金丹而成仙是「神道懸邈,雲跡疏絕,徒望青天,莫知升舉」。
但他把煉丹作為制葯的手段,其目的在於救急濟危。他煉制的「太一神精丹」,即「主客忤霍亂,腹病脹滿,屍餫e惡風,癲狂鬼語,盅毒妖魅,溫症」。
史載其著作計三十餘種,唯多亡佚。現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國著名醫學著作。其他如《攝養論》《太清丹經要訣》《枕中方》等數種,尚有部分佚文可見。
⑼ 孝敬父母的代表人物
《二十四孝》上的人物都是!現代的王希海,翟導演,許世友,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