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印刷技術發明

印刷技術發明

發布時間:2021-10-16 14:45:26

⑴ 印刷術是那個發明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歐洲地區。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印刷術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雕版印刷的過程大致是用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把紙覆蓋在板面上,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唐朝後期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使用可以移動的膠泥或金屬字塊,用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復使用的印刷版。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德國古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使活字印刷術普遍使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⑵ 印刷術的發明

印刷術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印章、拓印、印染與雕版印刷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的發展是否會導致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呢?不可否認這三種技術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作為一項新的發明,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必須有它的創新內容,社會的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自秦代統一文字以後,漢字發展迅速。東漢《說文解字》收字9353個,南北朝成書的《玉篇》收字2.2萬余個。用這么多字表達思想,每一個字又有若干筆畫組成,書寫起來費事、費時。儒家、道家、釋家及諸子百家竟相發展,著作越來越多。《漢書·文藝志》收各類著作14,994卷,《隋書·經籍志》收50,889卷,隋內府藏書37萬卷。中國人口眾多,西漢末年已有近6000萬,東漢僅太學生就有5萬之多。讀書人要讀正史和經典,對書籍需求量很大。此外佛教、道教教徒中的識字者也要讀佛經、道經。這樣,社會對書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如果我們看一下雕版印刷的刻板和印刷的過程,就會發現它從印章、拓印、印染技術那裡繼承了什麼,又發展了什麼。雕版印刷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將書稿的寫樣寫好後,使有字的一面貼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約凸出版面1~2毫米。用熱水沖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過程就完成了。印刷時,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勻刷於板面上,再小心把紙覆蓋在板面上,用刷子輕輕刷紙,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將紙從印板上揭起,陰干,印製過程就完成了。一個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張,一塊印板可連印萬次。

我們看到,刻板的過程有點象刻印章的過程,只不過刻的字多了。印的過程與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紙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過程,有點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陽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陰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紙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見,雕版印刷既繼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術,又有創新技術。

雕版印刷的發明時間,歷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經過反復討論,大多數專家認為雕版印刷的起源時間在公元590~640年之間,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發現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剛經」末尾題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樣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開始只在民間流行,並有一個與手抄本並存的的時期。唐穆宗長慶四年,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長慶集》作序中有「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燁賣於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燁賣」就是叫賣。這說明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白居易的詩的傳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1944年,發現於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時期開始印製大部儒家書籍馮道始印「五經」。以後,經典皆為版刻本。

宋代,雕版印刷已發展到全盛時代,各種印本甚多。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棗木。因此,對刻印無價值的書,有以「災及梨棗」的成語來諷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棗樹木。可見當時刻書風行一時。

雕版印刷開始只有單色印刷,五代時有人在插圖墨印輪廓線內用筆添上不同的顏色,以增加視覺效果。天津楊柳青版畫現在仍然採用這種方法生產。將幾種不同的色料,同時上在一塊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於紙上,印出彩色印張,這種方法稱為「單版復色印刷法」。用這種方法,宋代曾印過「會子」(當時發行的紙幣)。

單版復色印刷色料容易混雜滲透,而且色塊界限分明,顯得呆板。人們在實際探索中,發現了分板著色,分次印刷的方法,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幾塊印刷板分別載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於同一張紙上,這種方法稱為「多版復色印刷」又稱「套版印刷」。 「多版復色印刷」的發明時間不會晚於元代,當時,中興路(今湖北江陵縣)所刻的《金剛經注》就是用朱墨兩色套印的,這是現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復色印刷在明代獲得較大的發展。明清兩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設立經廠,永樂的北藏,正統的道藏都是由經廠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龍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許多官刻書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後,到16世紀中葉,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印製於1341年,我國現存最早的雙色套印實物。

活字印刷的發明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詔書,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活字排印的開始,不過他雖已發明,未能廣泛應用」。古代的印章對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啟示作用。關於活字印刷的記載首見於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麼效率,如果印數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為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製成20多個字,以備一版內有重復時使用。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內,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簽,以備檢索。畢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實驗發現木紋疏密不一,遇水後易膨漲變形,與粘葯固結後不易去下,才改用膠泥。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發現的刊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鑒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1100~1103)年活字本。這是畢升活字印刷技術的最早歷史見證。

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為濟國公,老年時從沈括那裡學來了畢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點小改動,把鐵板改為銅板。銅板比鐵板傳熱性好,易使粘葯熔化,但銅板比鐵板價格貴,這對一個公爵來說就算不了什麼。

元代的姚樞(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楊古用活字版印書,印成了朱熹的《小學》和《近思錄》,以及呂祖謙的《東萊經史論說》等書。不過楊古造泥活字是用畢升以後宋人改進的技術,並不是畢升原有技術。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饒州推官,集磁戶,造青磁《易經》一部。所謂青磁(活字)據專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燒成的陶活字。

1718年山東泰安人徐志定製成陶活字,印《周易說略》。他將泥土煅燒後製成活字用以排版印書,採用的仍然是畢升用過的方法。

19世紀安徽涇縣的翟金生,因讀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所述的畢升泥活字技術,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書的想法。他費事30年,制泥活字10萬多個。1844年印成了《泥版試印初編》。此後,他又印了許多書。20世紀60~70年代在涇縣還發現了翟金生當年所制的泥活字數千枚。這些活字有大小五種型號。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畢升的發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對泥活字可行性的懷疑。

1962年發現於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

與楊古同時代的王禎(1271~1368年)創制了木活字。王禎是山東東平人,是一位農學家,做過幾任縣官,他留下一部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農書》。王禎關於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選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這本書內。他在安徽旌德請工匠刻木活字3 萬多個,於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試印了6萬多字的《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見效率之高。這是有記錄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禎在印刷技術上的另一個貢獻是發明了轉輪排字盤。用輕質木材作成一個大輪盤,直徑約七尺,輪軸高三尺,輪盤裝在輪軸上可以自由轉動。把木活字按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分別放入盤內的一個個格子里。他做了兩副這樣的大輪盤,排字工人坐在兩副輪盤之間,轉動輪盤即可找字,這就是王禎所說的「以字就人,按韻取字」。這樣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舉。元代木活字印本書雖已失傳,但當時維吾爾文的木活字則有幾百個流傳下來。

明代木活字本較多,多採用宋元傳統技術。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的《唐詩類苑》、《世廟識余錄》、嘉靖間(約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術由於得到政府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展。康熙年間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於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印製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這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

用金屬材料製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個發展方向。在王禎以前,已有人用錫做活字。但錫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難,難於推廣。公元15、16世紀之際,銅活字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銅活字印刷在清代進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數量達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了,估計用銅活字達100~200萬個。

印刷技術的對外傳播

中國是印刷技術的發明地,很多國家的印刷技術或是由我國傳入,或是由於受到中國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日本是在中國之後最早發展印刷技術的國家,公元8世紀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經了。朝鮮的雕版印刷技術也是由中國傳入的,高麗穆宗時(998~1009年)就開始印製經書。中國的雕版印刷技術經中亞傳到波斯,大約14世紀由波斯傳到埃及。波斯實際上成了中國印刷技術西傳的中轉站,14世紀末歐洲才出現用木版雕印的紙牌、聖象和學生用的拉丁文課本。我國的木活字技術大約14世紀傳入朝鮮、日本。朝鮮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礎上創制了銅活字。

我國的活字印刷技術由新疆經波斯、埃及傳入歐洲。1450年前後,德國的谷騰堡受中國活字印刷的影響,用合金製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

印刷技術傳到歐洲,加速了歐洲社會發展的進程,它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提供了條件。馬克思把印刷術、火葯、指南針的發明稱為「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中國人發明的印刷技術為現代社會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⑶ 你認為印刷技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發明嗎

印刷術不是,造紙術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發明,沒有紙的普及,文化傳播不會那麼快。
印刷術只是加速了以紙為媒介的文化的傳播。

⑷ 印刷技術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中國的印刷術歷史悠久,早在東漢興元年(105年)蔡倫發明紙張之前,春秋戰國時代末期已經發明了在絲織品上採用陰圖紋的鏤空版印花的孔版印刷術。隋末唐初,即公元7世紀初期又發明了雕版印刷,到了北宋時期印刷巨匠畢升採用活字印刷術(1041年),在我國印刷史上開創了紙張上活字版印刷的新紀元。在隨後的近1000年發展中,印刷術又經歷了凹版印刷、平版印刷等工藝變革。

⑸ 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

(5)印刷技術發明擴展閱讀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

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印刷術的特點是方便靈活、省時、省力,是古代印刷術的重大突破 。

中國的印刷術,源遠流長,傳播廣遠。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它隨中華文化的誕生萌芽,隨中華文化的發展演進。如果從其源頭算起,迄今已經歷了源頭、古代、近代、當代四個歷史時期,長達五千餘年的發展歷程。

早期,中國人民為了記載事件、傳播經驗和知識,創造了早期的文字元號,並尋求記載這些字元的媒介。

由於受當時生產手段的限制,人們只能用自然物體來記載文字元號。例如,把文字刻、寫在岩壁、樹葉、獸骨、石塊、樹皮等自然材料上。由於記載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貴,因此,只能將重要事件做簡要記載。大多數人的經驗,只能靠口頭進行傳播,這嚴重影響著社會文化的發展。

⑹ 有關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歷程的資料

只貼了些基本的,具體請看網路(參考資料)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
雕版印刷
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做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1、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印刷術。 2、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3、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
印刷術
《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5、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6、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刷術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7、隋唐之際(7世紀左右),出現雕版印刷術。早期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佛像、經咒、發願文以及歷書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鋒紙印普賢像,施給僧尼信眾。 8、北宋時期(11世紀左右),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這是印刷業的一次革命,對中國、歐洲、乃至世界文化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特別是傳入歐洲後,有力推動了其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進行。

⑺ 印刷術的發明者是誰

北宋仁宗慶歷元年至八年間,即公無1041-1048年間,一位名叫畢升的普通勞動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沈括比畢升小十幾歲,是同時代的人,而且畢升製造的陶活字後來歸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夢溪筆談》中關於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是翔實可信的。
然而,一些歐洲人曾經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於谷騰堡。是西德人。他發明鉛活字印刷術,大約是公元1440-1448年間的事,比畢升發明陶活字印刷術整整晚了400年。

⑻ 印刷技術從古到今的歷史

印刷技術從古到今的歷史:

印刷術的發展歷程與發展史,利用印刷術形成的產業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中國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隨著紙和墨的出現,印章亦流行起來。4世紀時,道教徒把印章放大,以印製文字稍多的符咒。這實際上是一種以蓋章的方式印刷文字的方法。

與此同時,石碑拓印也在發展,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把紙鋪到版印刷,即為雕版印刷術。專家們認為雕版印刷術的誕生年代大約是在公元7世紀前期的唐朝初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

套版彩色印刷術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術,它是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復雜、高精度的印刷技術。套版印刷術發明的初期,一般只能印刷朱、墨兩種顏色的套印本,稱為朱墨本,或叫雙印。後來,技術日臻完善,繼而發展成用四色、五色來套印稱為四色本、五色本等。

套版彩色印刷術誕生於我國,但到底發明於何時至今仍無明確結論。根據歷史記載,北宋時期(960—1127年)已出現了銅版印刷的青、藍、紅三色 「交子」,但未發現實物。元朝末年(14世紀中後期)已有朱墨兩色套印的《無聞和尚注金鋼經》。

1974年在山西應縣佛宮寺內發現了三幅彩刷的《南無釋迦尼佛》,據與同時發現的其它文物相印證,其印刷年代應在遼代統和(983—1012年)年間。看來,套版彩色印刷技術的發明不晚於此,確切年代還有待於考古發現和研究。

我們今天能見到的套版彩色印刷品大多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這段時間是我國套版彩色印刷術的發展時期,很多印刷品極為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更多種顏色套印的技術已經成熟,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術——根據沈括《夢溪筆談》 「卷十八」記載。最早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是我國宋朝人畢升,時間是公元1041—143年。在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中國還出現過不少其它材質的活字,有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和鉛活字等等。但只有木活字流傳了下來。

至於近代西方鉛活字印刷的引入。是在1590年中國澳門排印拉丁文《日本派赴羅馬之使節》一書時才得見。值得一提的是木活字的使用,元代王楨在任安徽旌德縣縣官時曾著有一部學術巨著《農書》,因字數較多,使用雕版印刷不僅耗資高,而且還費時費力。

後請木匠刻木活字3萬,先行試印6萬余字的《大德旌德縣縣志》,獲得了成功。為方便排版,王楨發明了轉輪排字架,使排字從完全手動轉為使用簡單機械,提高了效率。他還把木活字製作方法和操作程序進行了認真的記錄和整理,寫成《造活字法》一書。

刻書是繼沈括記載畢升活字印刷術的又一部記載我國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主要歷史文獻。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早於西方近400年。而且,與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具有省時,省料之優點,為中國和世界的印刷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現代的鉛字印刷也是活字印刷的一種。自動排字鑄字機。需要鑄造的字由打字機一樣的鍵盤輸入,每打完一行字,機器會自動將那些字的字模放下,隨即射出合金鉛自動鑄造出輸入的字。其操作與自動排字同樣依靠鍵盤輸入,但得到的是單個字的,比手工排字進一步。

油印技術———油印又叫孔版印刷。這種印刷方法是用鐵筆在紙、布或金屬薄鐵上刻劃出微孔,以此作版置於紙或其它類承印物上、加油墨後,用輥和刮片使油墨從刻版上的微孔漏印到紙上。中國早在1200年前的唐代就出現過類似於今天油印技術的鏤空紙版印刷和絲網漏印方法。

用來在絲織物上印製花卉和圖案,稱之為「夾纈」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術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國的匈牙利人蓋斯特泰納。1881年左右,他用塗蠟的纖維紙作為模版,用鐵筆把要印刷的資料刻於其上,鐵筆刻寫之處,纖維便出現微孔,然後將油墨刷於版上。

用滾筒壓緊推動,使油墨透過蠟版,粘附在下面的紙上。發明家愛迪生在20世紀初也對孔版印刷進行過研究,他把鐵筆與馬達配合起來,通過控制馬達來使鐵筆在紙上刻劃,製成油印版。雖然這處方法當時未得以廣泛重視,未能投入實用,但其原理卻啟發了後人。

1888年,蓋斯特泰納用打字機代替鐵筆,他將打字機上的色帶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蠟紙上,字跡在蠟紙上留下痕跡。卸下蠟紙,鋪於紙上,塗墨壓印,獲得了成功。10餘年後,奧地利人克拉博發明了旋轉式油印機,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凹版印刷術——凹版印刷術大約產生於15世紀中葉,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圖文低於空白部分,版面結構類似於我國古代的拓石,只是著墨部位正好與拓石相反。由於用這種印刷方法印刷出來的成品表面墨跡微微凸起,易於辨別,難以模仿,所以多用於印製鈔票,郵票等有價證券。

凹版印刷的印版可分為雕刻凹版,蝕刻凹版和照相凹版。雕刻銅凹版印刷是義大利人腓納求賴發明的,1477年,曾有人用此方法印製過地圖。到19世紀初葉,歐洲開始用此方法復制名畫,印有價證券,使凹版印刷術逐漸地發展一種獨具特色的印刷方法。

現代膠版印刷與照相凹版印刷:膠版的畫線具有親油性,可吸附油墨;濕滾筒供應水分的非畫線部分則不附沾油墨。版上所沾附的油墨是用來印在膠質布捲筒上,再轉印在紙面上的。此即為膠版印刷。在照相凹版印刷的銅上有經腐蝕而產生的凹洞可製作畫線,由凹洞的容積來決定畫線的濃淡。

先將滾筒塗上油墨,再用刮刀刮過,只留下凹洞的油墨,當壓過時凹洞中的油墨就印到紙上了。凸版印刷術——凸版印刷就是印刷的圖文部分高出空白部分,印刷時,圖文部分塗墨,然後覆紙、加壓,油墨就從印版上轉印到紙面上。

在中國發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響下,公元1445年,德國人約翰·古騰堡製成了鉛活字和木製印刷機械。當時,中國和朝鮮早已出現了鉛活字,但夏天騰堡不僅使用鉛、錫、銻來製做活字,而且還製做了鑄字的模具,因此製做的活字比較精細,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很先進。

他還創造了壓力印刷機和研製了專用於印刷的脂肪性油墨。由於古騰堡的一系列創造發明,從而成為了舉世公認的現代印刷術的奠基人,他所創造的一整套印刷方法,一直沿用到19世紀。在古騰堡創造了凸版印刷術後,西歐亦有人仍在不斷地為提高印刷技術而努力。

先後創造和完善了紙型鉛版、橡皮凸版等復製版的製作工藝、提高了凸版印刷品的質量、印量和印速。平板印刷術——平板印刷術按版材的不同可以分為石版、膠版和珂羅版。石版印刷是1778年前後由捷克斯洛伐克人遜納菲爾德發明的。

他在印刷樂譜時,發現表面有微孔的石板塗上油脂能吸附油墨,而未塗油脂部分因其具有蓄水性而不能吸附油墨。根據這種現象,他發現了油水相拒的原理,從而發明了石版印刷術,並曾著有《石版印刷術》一書流傳於世。

膠版印刷是在石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一種平版印刷技術。1817年,遜納費爾德用薄鋅版代替了笨重的石板,並採用了圓壓筒的印刷方式,解決了石版技術不易套準的缺點。1905年,美國人魯培爾又在遜納費爾德的平版印刷機上加裝了一個橡皮滾筒。

使得印版上的圖文經過橡膠滾筒再轉印到紙面上,印版和紙張之間不產生直接接觸,創造了一種間接平版印刷方法。珂羅版也是一種平版印刷方法,是法國人海爾巴托於1869年發明的。因都用磨砂玻璃作版材,因此也叫玻璃版印刷方法。

這種印刷方法可利用照相來製版,能最精確的印刷名人書畫、碑帖、美術作品以及古版書籍。由於平版印刷術,特別是膠版印刷方法與其它類型的印刷方法相比具有製作成本低、工藝簡單、磨損小、速度快、適用范圍廣等特點。

加之新光源、新感光材料,精密照相設備的配合以及製版逐步科學化和印刷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得該印刷方法獲得不斷發展,從而成為今天印刷業的主流。

(8)印刷技術發明擴展閱讀:

深遠意義:

印刷術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光輝篇章,而建立這一偉績殊勛的莫大光榮屬於中華民族。印刷促進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推廣,書籍價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獲得知識,因而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書籍普及會使人們的識字率提高,反過來又擴大了書籍的需要量。

此外,手工業者從早期印行的手冊、廣告中發覺印行這類印刷品可以名利雙收。這樣又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和書寫能力。促進了人類文化知識廣泛的傳播和交流,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關於印刷術的故事: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畢升,北宋布衣。湖北英山縣人,卒於北宋皇佑四年二月。宋初為書肆刻工。宋慶歷年間,他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

宋朝時候,雕板印刷大為盛行。雕板印刷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木頭鋸成一塊一塊大小一樣的板子,使之平滑,然後在一張薄紙上寫字,反貼在板子上,用刀雕刻成文字凸起來,再刷上墨,鋪上紙,用軟刷在紙上輕輕刷過,揭下來,紙上就有了白底黑字。

一本書的字數自然是相當多的,所雕的板也不止一塊,每一塊都照這種方法刷印成文。全部印刷工作完畢,一頁一頁地裝訂起來,那就成了一本書。當時,杭州西山有個號稱「神刀王」的雕板師傅,刀下功夫遠近聞名,有口皆碑。許多人慕名前來拜師,「神刀王」一概不收。

可他晚年的時候,卻破格收下了一個平民出身的小徒弟——畢升。這是啥原因呢?原來,「神刀王」不但看中了畢升那股靈巧勁兒,更喜歡他那忠厚、誠實的品行。他覺得,把自己的本領傳給這樣的人,到死的時候也就可以瞑目了。

畢升跟著「神刀王」一學就是幾年,技藝大有長進。有一次,師傅雕刻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讓畢升在一旁觀察揣摩。誰知還剩下最後一行時,畢升一不小心,碰了師傅的手臂,把刀下那個「之」字刻壞了。畢升難過極了。晚上,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他先是暗暗埋怨自己,後來又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雕板印刷太麻煩了,能不能改一改呢?從那天起,他一有空兒就琢磨這件事。一天,他在西湖邊散步,發現一個江湖畫師正在往一幅風景畫上蓋圖章,湊近仔細一瞧,真新鮮,那畫師竟把三枚圖章串在一起。

畢升頗有興趣地看了一會兒,忽然,猛一擊掌,高興地大叫起來:「有辦法了!有辦法了!」他一溜煙跑回住處,用膠泥作成一個一個方塊,幹了以後,刻上反字,一字一塊;接著用火將這些活字燒硬,按韻排列在特製的木格里;然後根據需要將活字排在鐵框里固定好。這樣就可以刷上墨印書了。

採用活字印刷,既方便,又節約。這種新技術,很快就被推廣到全世界。

⑼ 印刷術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印刷術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查看全部3個回答
我來答有獎勵

收起有獎發布
問題回不好答?答加入戰隊答題,獎勵更多


hjt1942
LV.112020-03-14

關注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術 ,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在唐朝中後期已經廣泛使用。中國宋代的一介布衣升升發明了泥活字,德國人古登堡最終集大成發明了鉛活字。鉛活字印刷術經濟實用,促進了歐洲出版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歐洲的現代化,風靡全世界。

閱讀全文

與印刷技術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