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盤尼西林發明的意義是什麼
問得好,不過我也不知道青黴素發明的意義,一樓說的有一定道理。
青黴素應用半個世紀以來,盡管有不少新抗菌葯物相繼問世,但青黴素仍不失為敏感菌所致感染的首選葯物。如破傷風感染在應用破傷風抗毒素的同時,仍應同時使用青黴素。還有大葉性肺炎,腦膜炎等等。青黴素都是首先用葯。
青黴素的作用機理是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從而抑制細菌的合成。而人體細胞是沒有細胞壁的,所以青黴素對人體沒有毒付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青黴素沒有腎毒性。主要是變態反應(過敏反應)。所以青黴素應在皮試後,皮試結果為陰性者才能使用。因其葯物作用原理,所以孕產婦及哺乳期婦女均可使用青黴素。
⑵ 盤尼西林的發明有什麼重大意義
青黴素(盤尼西林一般指青黴素)的研製成功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它的出現開創了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
通過數十年的完善,青黴素針劑和口服青黴素已能分別治療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繼青黴素之後,鏈黴素、氯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不斷產生,增強了人類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能力。
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單環類、頭黴素類等。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
青黴素類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於β-內醯胺類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
使用該品必須先做皮內試驗。青黴素過敏試驗包括皮膚試驗方法(簡稱青黴素皮試)及體外試驗方法,其中以皮內注射較准確。
皮試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約有25%的過敏性休剋死亡的病人死於皮試。所以皮試或注射給葯時都應作好充分的搶救准備。
在換用不同批號青黴素時,也需重作皮試。乾粉劑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試液均不穩定,以新鮮配製為佳。而且對於自腎排泄,腎功能不良者,劑量應適當調整。此外,局部應用致敏機會多,且細菌易產生抗葯性,故不提倡。
⑶ 那位朋友知道 盤尼西林發明者的傳奇故事
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歷山大爵士,也就是盤尼西林的發明者。1944年,他受封騎士爵位,並得到諾貝爾醫學獎。他因在1928年從青黴菌中提取出了抗生素青黴素(又名盤尼西林)而聞名,並因此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弗萊明是一個窮苦的蘇格蘭農夫。有一天他在田裡勞作時,聽到附近泥沼里有人發出求助的哭聲。他急忙放下農具,跑到泥沼邊,發現一個小孩掉到糞池裡,弗萊明趕緊把這個小孩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隔天,有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從車里走出來一位優雅的紳士,他自我介紹是那位被救小孩的父親。紳士說:「我要報答你,你救了我小孩的性命。」農夫說:「我不能因救你的小孩而接受報酬。」就在那時,農夫的兒子從茅屋門走出來,紳士問:「那是你的兒子嗎?」農夫很驕傲地回答說:「是。」紳士說:「我們來個協議,讓我帶走他,並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小孩像他父親一樣,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你驕傲的人。」
⑷ 是誰發明了盤尼西林 他得諾貝爾獎是怎麼回事
1928年2月13日英國倫來敦大學聖瑪莉醫自學院細菌學教授弗萊明在他一間簡陋的實驗室里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由於蓋子沒有蓋好,他發覺培養細菌用的瓊脂上附了一層青黴菌。這是從樓上的一位研究青黴菌的學者的窗口飄落進來的。使弗萊明感到驚訝的是,在青黴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見了。這個偶然的發現深深吸引了他,他設法培養這種黴菌進行多次試驗,證明青黴素可以在幾小時內將葡萄球菌全部殺死。弗萊明據此發明了葡萄球菌的剋星—青黴素。1938年由麻省理工學院的錢恩(Earnest Chain, 1906-1979)、弗洛里(Howard Florey, 1898-1968)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 1911-2004)領導的團隊提煉出來。
距青黴素最遠的細菌個大、色濃,活力十足;距青黴菌較近的細菌個較小、色較淺,活力較差;而最接近青黴菌的細菌個最小、色發白,顯然已經死亡。由於青黴素的發現和大量生產,拯救了千百萬肺炎、腦膜炎、膿腫、敗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時搶救了許多的傷病員。青黴素的出現,當時曾轟動世界。為了表彰這一造福人類的貢獻,弗萊明、錢恩、弗羅里於1945年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⑸ 青黴素是怎樣發明的
青黴素的發現者是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
1928年的一天,弗萊明在他的一間簡陋的實驗室里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由於蓋子沒有蓋好,他發覺培養細菌用的瓊脂上附了一層青黴菌。這是從樓上的一位研究青黴菌的學者的窗口飄落進來的。
使弗萊明感到驚訝的是,在青黴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見了。這個偶然的發現深深吸引了他,他設法培養這種黴菌進行多次試驗,證明青黴素可以在幾小時內將葡萄球菌全部殺死。
弗萊明據此發明了葡萄球菌的剋星—青黴素。
青黴素又被稱為青黴素G、peillin G、 盤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黴素鈉、苄青黴素鈉、青黴素鉀、苄青黴素鉀。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
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單環類、頭黴素類等。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
青黴素是一種高效、低毒、臨床應用廣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製成功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它的出現開創了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通過數十年的完善,青黴素針劑和口服青黴素已能分別治療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白喉、炭疽等病。
繼青黴素之後,鏈黴素、氯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不斷產生,增強了人類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能力。但與此同時,部分病菌的抗葯性也在逐漸增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研人員目前正在開發葯效更強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獲得抵抗基因,並以植物為原料開發抗菌類葯物。
⑹ 盤尼西林的發明有什麼重大意義有什麼用諾貝爾獎
盤尼西林是第一種能治療人類疾病的抗生素。它的發明說明人類有進步了諾貝爾獎是瑞典著名化學家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
⑺ 盤尼西林是誰發明的
英國的弗萊明發明的。盤尼西林也稱青黴素,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內烷、能破壞細菌的容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它的出現開創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通過數十年的完善,青黴素針劑和口服青黴素已能分別治療肺炎、肺結核、腦膜炎、心內膜炎、白喉、炭疽等病。
⑻ 青黴素是怎麼發明的
自古以來,傳染病就是人類的大敵。直到青黴素被發現,傳染病才得內以治癒,人類的容平均壽命也得以延長。青黴素是一種療效非常好的抗菌素,是從青黴菌培養液中提制的葯物,是第一種能夠治療人類疾病的抗生素。
青黴素的發現者是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1928年的一天,弗萊明在他的一間簡陋的實驗室里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由於蓋子沒有蓋好,他發覺培養細菌用的瓊脂上附了一層青黴菌。這是從樓上的一位研究青黴菌的學者的窗口飄落進來的。使弗萊明感到驚訝的是,在青黴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見了。這個偶然的發現深深吸引了他,他設法培養這種黴菌進行多次試驗,證明青黴索可以在幾小時內將葡萄球菌全部殺死。弗萊明據此發明了葡萄球菌的剋星——青黴素,並把它命名為「盤尼西林」。但當時未引起重視,而且青黴素的提純問題也還沒有解決。
1935年,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和僑居英國的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合作,終於解決了青黴素的濃縮問題。當時正值二戰期間,青黴素的研製和生產轉移到了美國。青黴素的大量生產,拯救了千百萬傷病員。這一造福人類的貢獻使弗萊明、錢恩和弗洛里共同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⑼ 盤尼西林的發明者是誰
一次,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先生應邀去一所學院講學,受到了從未有過的熱烈的歡迎。他說此行不虛,因此婉言拒絕了校方付給他的100美元的報酬。 第二天早晨,那所學院的院長對學生們動情地說:「在我主持這家學院的20年期間,我曾經邀請過幾十位人士前來向學生們發表演說。但是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人拒絕接受他的演講酬金,因為,他認為他已在其他方面有所收獲,足以彌補他的演講酬金。這位先生是一家全國性雜志的總編輯,因此我建議你們每個人都去訂閱他的雜志。因為,像他這樣的人一定擁有許多美德及能力,是你們將來離開學校踏入社會必須用到的。」 不久,拿破崙·希爾所主編的《希爾的黃金定律》雜志社收到了這些學生6000多美元的訂閱費。在以後的兩年中,這所學院的學生以及他們的朋友一共訂閱了50000多美元的雜志。 弗萊明是一個窮苦的蘇格蘭農夫。有一天他在田裡勞作時,聽到附近泥沼里有人發出求助的哭聲。他急忙放下農具,跑到泥沼邊,發現一個小孩掉到糞池裡,弗萊明趕緊把這個小孩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隔天,有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從車里走出來一位優雅的紳士,他自我介紹是那位被救小孩的父親。紳士說:「我要報答你,你救了我小孩的性命。」農夫說:「我不能因救你的小孩而接受報酬。」就在那時,農夫的兒子從茅屋門走出來,紳士問:「那是你的兒子嗎﹖」農夫很驕傲地回答說:「是。」紳士說:「我們來個協議,讓我帶走他,並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小孩像他父親一樣,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你驕傲的人。」 農夫答應了。後來,在紳士的資助下,農夫的小孩從聖瑪利亞醫學院畢業,並成為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歷山大爵士,也就是盤尼西林的發明者。1944年,他受封騎士爵位,並得到諾貝爾醫學獎。 Sir 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蘇格蘭生物化學家,他因在1928年從青黴菌中提取出了抗生素青黴素(又名盤尼西林)而聞名,並因此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