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何謂創新怎麼創新
自從2014年LKQ在一次會議上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倡議後,創新創業越來越被社會所關注並認可。國家和地方都有相應的優惠政策來鼓勵支持創業者進行創新創業。所以,這不由得讓小編對創新的方法與路徑進行反思。通常創新的方式包括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重新定義,重新組合等方式。小編想通過對以下幾種普適的創新方法討論中得到可復制的創新路徑。
最後,小編想說的是,也許我們不能如歷代科學家般創造出新的東西,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投資可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東西,但我們依舊有著屬於自己的思考。我們仍有機會在浩如煙海的產業中,尋找到其中一個產業的可改進之處。那便是我們可能去創新創業的機會,也是我們最可行的創新路徑。
B. 科技創新都有什麼要求
知識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創新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知識創新的核心科學研究,是新的思想觀念和公理體系的產生,其直接結果是新的概念范疇和理論學說的產生,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技術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的價值實現,其直接結果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良性互動,提高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管理創新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社會政治、經濟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創新,也包括微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其核心內容是科技引領的管理變革,其直接結果是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使所有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文化基礎,沒有新的理論學說和公理體系,不可能有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反過來又為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管理創新則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微觀與宏觀環境。技術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硬體」,而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則是社會進步的「軟體」,它們對國家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
C. 談談你對科學創新的理解
科學創新的理解:
談科技創新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創新,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於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或知識創新是提出新觀點(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發現和新假設)的科學研究活動,並涵蓋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以新的視角來重新認識已知事物等。原創性的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結合在一起,使人類知識系統不斷豐富和完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產品不斷更新。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引領的管理創新作為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科技創新的主題,是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知識、新藝術的一部分,它自身也是電子信息或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發現和新假設的集成。
科技創新涉及政府 、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際組織、中介服務機構、社會公眾等多個主體,包括人才、資金、科技基礎、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創新氛圍等多個要素,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復雜作用下的一種復雜涌現現象,是一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
從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構成的技術創新雙螺旋結構出發,進一步拓展視野,技術創新的力量是來自於科學研究與知識創新,來自專家和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信息技術引領的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推動了管理創新,這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制度創新,也包括微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無疑是我們所在這個時代創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之間的協同互動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創新。
D. 如何做到創新
首先,這也是與個人的情況相關的,如果你沒有一個靈活,富有創意的頭腦,再努力也是白費的,有一句話不是這么說的嗎,天才是1%靈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比99%的汗水都重要!我給你找了關於這方面的一些資料,你看看吧,如果還需要的話給我你的郵箱我給你發過去一些,有個人心得與案例....
★
組合法
組合創新是很重要的創新方法。有一部分創造學研究者甚至認為,所謂創新就是將人們認為不能組合在一起的東西組合到一起。日本創造學家菊池誠博士說過:「我認為搞發明有兩條路,第一條是全新的發現,第二條是把已知其原理的事實進行組合。」近年來也有人曾經預言,「組合」代表著技術發展的趨勢。
總的來說,組合是任意的,各種各樣的事物要素都可以進行組合。例如,不同的物品可以進行組合,不同的材料可以進得組合,不同領域不同性能的東西也可以進行組合;兩種事物可以進行組合,多種事物也可以進行組合;可以是簡單的聯合,也可以是結合或混合。
★
類比法
所謂類比發明法,就是一種確定兩個以上事物並尋找同異關系的思維方法。即根據一定的標准尺度,把與此有聯系的幾個相關事物(這既可是同類事物,也可是不同類事物)加以對照,把握住事物的內在聯系進行創造。
類比方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常常運用到的。比如,為了買一樣稱心如意的商品,常要跑幾個商店,從商品的價格、功能狀況、使用價值和經久耐用的程度等方面進行比較,然後確定是否買下。但是,這不是類比發明,因為他沒有創造,只是在同類產品中挑選好一點的,與我們講的類比發明法是不同的,這里要求的是在類比中有新的創造。類比法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發明方法,人們對各種不同的事物進行類比,從類比中不斷地產生出新的創造設想,獲取更多的創造成果。
★
聯想法
聯想發明法是依據人的心理聯想而發明的一種創造方法。那麼,樣想是什麼呢?普通心理學認為,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現象不公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而且在回憶、推理、創造的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新的創造都來自於人們的聯想。
聯想可以在特定的對象中進行,也可在特定的空間中進行,還可以進行無限的自由聯想。而且,這些聯想都可以產生出新的創造性設想,獲得創造的成功。我們還可從聯想的不同類型,發現不同的聯想方法,去進行發現、發明和創造。
聯想的方法很多,我們還可以從韻蟮囊蜆
瞪先ソ
辛
耄
部梢讕菔攣鐧耐
嘣
蛉ソ
辛
耄
箍梢源郵攣鎦
湎喙靨匭勻ソ
辛
搿8髦指餮
牧
敕椒ǘ伎梢圓
齟蔥灤隕柘耄
竦靡恍┏曬
N侍獾墓丶
皇竊擻媚囊恢至
敕椒ǎ
丶
謨諼頤且
餼鍪裁次侍猓
枰
惺裁創叢歟
鐧皆躚
哪康模換蛘呤裁囪
腦て諛康畝濟揮校
皇竅胗興
叢旆⒚鰲D敲矗
頤薔陀Ω
莞髯緣牟煌
蠛拖敕ǎ
幸獾鞀蛭摶獾厝ソ
辛
耄
恿
氤繕
納柘脛腥セ竦靡恍┐蔥碌南咚鰲?
總之,創新是有規律可循的,人們經過學習和訓練會使創造力獲得迅速提高,創造潛能得到有效開發。這對於我們提高技術創新效率、創新水平、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極為有益。
E. 如何實現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戰略
來第一、要把自源主創新的戰略重點放在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上,重點支持事關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和長遠利益的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
第二、要加快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大力推動產學研結合,完善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機制,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第三、充分發揮政府在自主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科技宏觀管理體制,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
第四、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創新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激發企業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特別要全面發揮人才資源在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要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必須把知識產權戰略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積極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法治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大幅度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
第六、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結構優化升級是推動自主創新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
F. 簡述創新的基本過程
創新原理是對現有事物構成要素進行新的組合或分解,是在現有事物基礎上的進步或發展,是在現有事物基礎上的發明或創造.創新原理是人們從事創新實踐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創新雖有大小、高低層次之分,但無領域、范圍之限.只要能科學地掌握和運用創新的原理、規律和方法,人人都能創新,事事都能創新,處處都能創新,時時都能創新. 如果滿分的文化是100分的話,創新就是101分的文化,最後的那個1分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東西。
G. 創新需要具備的基本要素
第一,批判精神。這是創新意識的第一要素。創新首先意味著對舊觀念、舊事物的揚棄,是要拋開舊的,創造新的。因此,創新意識就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它不迷信、崇拜任何偶像、教條和一切不適應現實情況變化的舊觀點,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善於吸取舊事物、舊觀念中的合理因素,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提出自己的新創意、新思想。
第二,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以發現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為目標的,新穎性、獨特性和求異性是它的顯著特徵。創造性思維,對人的行為和決策都有直接的重要影響。它是正確理論指導下長期的艱苦實踐和科學的求實精神、研究方法相融合中的再創造。我們應當注意吸取人類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斷增強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善於運用發散性思維研究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探索應對問題、解決矛盾的新途徑、新方法。
H. 要怎樣做才能夠創新
科學時報:創新型人才培養 路在何方
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擔負著為社會提供創新人才的重任。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國家對創新型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如何培養出合格的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了擺在高校面前的重要命題。
什麼是創新和創新型人才
創新應分三個層次
王夢恕:我認為創新有三個層次的內涵:首先是完全自主創新,即能夠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全面的創新,這是最高級的創新;其次是集成創新,即將現有的成果進行重新的融合,從而產生新的成果;再次就是消化吸收再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最低級別的創新。
按照學習的規律來說,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是學生在創新中要走的一條必經之路,但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連這種最低級的創新都很難做到。
創新型人才需要「頂天立地」
錢鋒:對於創新而言,一方面是要圍繞國家的需求進行研究,另一方面,則要圍繞學科的前沿需要進行探索性研究。與此對應的,在人才培養上,我們也應該培養一種「頂天立地」的人才。所謂「頂天」是指能夠圍繞學科最新的前沿進行知識創新;所謂「立地」是能夠立足於國家發展的現實問題,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進行高新技術創新。
我們並不要求目前高校所培養出的學生,每一個人都同時具有「頂天立地」式的才華,這樣的「全才」即使有,也是非常少的。高校培養出的學生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夠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才能,就能達到創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對於那些在知識創新方面能夠取得很大成果的人,我們並不能要求他們在應用方面對國民經濟建設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反之亦然。
學會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
劉經南:我認為創新型人才,要能夠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前人的成果,發現前人的問題;並能夠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見解或技術來解決他們所發現的問題。
葛曉音:我心目中的創新型人才,無論文理,都應該能夠善於發現其所在領域內的前沿性課題,並能夠提出較為新穎的思路和方法,切實地解決一些具有難度和深度的問題,推進相關學科的發展。
高校創新 問題何在?
人才培養忌浮躁
龔克:對於高校來講,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並不是短期內就能達到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頒布一兩項措施、搞一兩次活動並不一定能立竿見影。
我認為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上,高校還需要理性,一定要忌浮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況發生。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要不斷啟發,不斷養成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根本方向是人的發展,是激發學生的潛能,拔苗助長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在當前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中,如果我們僅僅把教育方向鎖定在知識傳授上,把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作為考核學生評價標准,便很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但如果把教育目標放在人的素質的提升上,相信會有大批的創新型人才涌現出來。
人的發展是人的素質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發展,知識的發展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組成部分,現在大量的學生不是智商不行,而是情商不夠,不能夠與他人進行很好的協作,也不善於從全局觀察問題,這不是某一個知識點掌握不牢所造成的,而是沒有一種「大氣」——真正進行科學研究,如果沒有這種大氣,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利祿,是不可能成為創新型人才的。
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當前一些高校的態度已經有些浮躁了,這也是社會浮躁的一個突出表現,而這樣的心態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南轅北轍的。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真正創新人才輩出的國家,他們並沒有整天將創新型人才培養掛在口頭上。因此,我們也應該認真思考,在體制、機制、環境等方面,我們究竟出現了哪些問題,才造成了相對於國外一些國家我們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如此不利。
重視不足 質量下降
章青: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便是促使高校正確認識自身的社會職能,而高等學校最重要的職能是為國家培養各方面的合格人才,但很多高校對此重視不夠。
大學的「大」,是大師之「大」,而非恢宏的大門和鱗次櫛比的樓堂館所。西南聯大沒有大樓,有的是茅草頂土坯屋,師生的物質生活都極其艱苦。但是,它卻培養了人文和科技領域的大批精英,其中有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蜚聲中外的學學術大師。高成材率的秘密就是教授不帶片紙、如數家珍;學生學貫中西、文理兼通,知道向著目標而奮斗。在這個方面,高校應該認真研究70年前的西南聯大。
葛曉音:近年來,作為創新型人才重要組成部分的博士生質量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這是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問題。盡管目前有不少博士生還是很優秀的,但依然存在著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比如一些博士生不能獨立選擇課題,或者有了題目卻找不到思路,更有甚者,還要導師列大綱、改文字。經過多年發展,各個高校的學科整體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在逐漸降低。對於學科本身而言,尤其是對一些傳統學科而言,如果沒有深廣的積累,是很難發現問題的。
盡管針對這一問題,高校也普遍採取了一些激勵機制,但是這些激勵機制鼓勵不了學生去真正地創新,我們還需要仔細研究一些輔導的具體方法。
應試教育 扼殺人才
劉經南:有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知識差距,尤其是知識創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過了財富的差距。可見,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發展的決定性推動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和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大學的第一要務。
目前,我國高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還有一些本質上的問題需要解決。
中國的人口多,而優良基礎教育的資源並不多,迄今為止,基礎教育的環境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所以使得中國的學生從小開始就接受應試教育的模式。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善於考試,但不善於思考;適合於記憶,但不適合於探索,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
創造性和探索性都是人的天性。而我國現在的應試教育、文理分科等教育模式卻恰恰扼殺了人的這種天性,把人訓練成了「機器」,抑制了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高等教育要培養創新人才,首先要過的一關,就是把「機器」還原成人。
鄭蘭蓀:創新型人才要具備的素質應該包括全面的知識、較強的動手能力、活躍的思維。要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就要從基礎教育抓起,但現在的高中文理分科,卻為學生全面掌握知識設置了障礙。
此外,目前奧林匹克競賽在國內的中小學非常流行,為了拿名次,很多學校都對中學生進行專門的集中訓練,這對學生的發展非常不利,也造成這些學生從中學起就開始嚴重偏科。
比如學生如果要想在市一級的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上拿名次,他就必須一門心思地學化學,而將其他科目基本放棄;要想在省內比賽拿到名次,他就必須將大學相關專業的基礎課學一遍;要想在全國比賽上拿名次,甚至連大學相關專業的選修課都要學習。
學生為什麼願意這樣做呢?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在高考中賭一把:如果在奧林匹克競賽拿到名次,就有可能獲得高校的保送資格,我們不應該用這種方式來鼓勵學生參加奧林匹克競賽。
我在給大一新生上課時,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廈門大學的生源水平較高,有些學生曾在各種奧林匹克競賽中拿到不俗的成績,由於參賽的需要,他們在中學就學習了不少大學里的課程,進入大學後,這些學生對專業知識雖然有一些了解,但又有不少欠缺,這不僅給教學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葛曉音:這幾年,國家逐年加大了對於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投入,但是投入和產出未必成正比。
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傾向是,為了所謂的「創新」或者「意義重大」,往往提出一些無法在項目期限內完成的大題目。而研究者為了不影響後續項目的申請,又不得不趕著按時結題,其結果就出現了許多大而空或者人雲亦雲的選題。盡管可能申請到一些項目,還能夠在項目期限內完成,但是最後完成的質量絕對不會高。有時候,要在一個科研項目中挑選出幾篇有分量的論文來,都成為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對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資金投入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但現在的投入力度已經不小,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如何使這種投入變得更有效。追求大、空、虛是目前最大的問題,也因此製造了很多的學術泡沫。
我認為,科研人員在選擇或審查項目課題的時候,應該本著「寧小毋大」、「寧實毋虛」的原則。即使某個問題在學術上並不能算是「大問題」,但如果能夠切切實實地解決,比光搭一個大而空的架子要有價值得多。
但現實情況是,很多人都朝相反的方向走,都在拚命地造大船。長此以往,創新從何而來?
培養能獨立研發的創新人才
王夢恕:在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中,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生產水平還不發達,這兩大領域的創新還遠未能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如果現在大談知識創新,把優秀年輕人都吸引到知識創新上來,就會造成農業、工業領域人才的短缺,從而制約經濟的發展。
假設我們有100億元的資金,那隻是一個數字,而不是資產,但如果是有價值100億元的鐵路,那才是國家的富強。因此,我們要引導更多優秀的學生學習農業、工業相關的專業,培養能夠獨立研發新技術的高層次創新人才。
如何改進培養方式?
博士教育應「少而精」
葛曉音:我認為,在博士生培養的問題上,最關鍵的是要對博士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如果對於現成的問題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在自己的學科方向發現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有所創新。
我國的博士生數量已經居於世界第一,但是博士生質量卻令人擔憂。這與現在的高校擴招有關。上世紀80年代初,我的研究生導師指導我時,可謂是「手工作坊」式的精心培養,一屆只招一兩個學生,一直帶到畢業後,再招另外的學生。我到現在之所以還能夠從事一些創新工作,就是得益於我的導師。
目前比較好的一種培養方式應該是一屆只招少量真正優秀、有研究潛力的學生,等這屆學生畢業後再招下一屆。招生一定要嚴格,培養一定要精心。由於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就需要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指導,這需要花費導師相當大的精力。導師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學生太多,培養效果就不會太好。
創新應與實際相結合
王夢恕:造成目前學生創新能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科研和實踐的脫節,我曾經接觸過一些企業,它們不願意與高校合作研發新技術的原因是,將一筆錢投進去,最後得到的只是幾篇論文,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見不到實際效益。
我對學生的要求,首先是品德端正,現在高等教育對學生品德的教育非常欠缺,學生首先要把人文學科學好,有愛國精神、事業心、責任感;其次是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才是理論水平。
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我首先讓他們把復雜問題簡單化,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問題解決後,再把簡單問題復雜化,進行理論總結。這樣才能有所創新,而且實踐證明也是有效的。
不管是創新還是創新人才培養,都要跟實際的工程相結合,具有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很重要。培養創新人才,要教會學生研究方法,而不是讀死書、鑽牛角尖,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
龔克:我們所說的學習不單單指書本上的學習,還包括實踐中的學習,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發掘已有的知識和待解決問題之間的差距,這就是創新空間。所以大學要培養創新型人才,一定要搞科研,而且是高水平的科研,通過科研實踐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劉經南: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建立一種以探究為特徵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與科研互動,促進教師與學生互動,注重培養學生嚴謹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方式。同時,也要建立以能力為取向的實踐模式,通過加強實踐教育和創業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強化師資 找準定位
錢鋒:大學的任務是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而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我們需要一批能夠培養人才的人才,即我們的教師。近些年,大學普遍進行了擴建,從硬體條件來說,高校普遍得到了改善。但高校應該是「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對於高校而言,建大樓比較容易,但擁有一批本身具有創新意識,並能夠將這種意識傳播給學生的老師則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高校首先要給予這些學生一個明確的定位,即一定要弄清楚,高校培養這些學生,是需要他們圍繞知識創新來解決前沿科學問題,還是立足於解決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進行技術創新,並將技術轉化成為生產力,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至少在高層次的人才方面,我們應該找准這樣的定位,這與中小學教育不一樣,中小學教育更多的是講究全面發展,但大學則要分很多專業,並對學生有意地進行一些側重,培養他們在某些專業上的特長,「頂天立地」的全才是很難培養出來的。
重視人的教育
龔克: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在這個問題上,如果不育種、不施肥、不澆水,一心只盼著開花是不行的。我們一方面要有定力,同時也要看準方向,對於需要改革的東西,一定要作有力度的改革。從教育的角度講,我認為應該做以下一些轉變。
第一,我們目前的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以學科專業為本,而不是以人為本,現在大學中有很多的提法都將學科看得特別重,但教育的目的到底是發展學科還是發展人?其答案應該顯而易見。
當今的高等教育是在工業化的背景下興起的,而工業化的特點便是把人當成工具,這一點相對於封建社會的教育來講,是一個進步,因為它結合了社會的需要,可以做到經世致用。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其中最大的局限便是限制了人的發展,而在目前我們所處的後工業化時代,面對著世界發展新的形勢,我們的教育也應該有所改變。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的發展,也要適應人的發展,要把兩者結合起來,對於高等教育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
第二,要把知識教育,轉變成素質教育,在我們的教育觀念中,很多時候是把素質教育放到知識之外的,比如目前很普遍的一個的提法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升素質,在這種三元化的架構下,素質被放到了對知識、能力的補充地位,這不是素質教育,而只是補充了的知識教育,素質是一個更高層面的概念。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識、能力,當然談不上具有高素質,但如果只有知識、能力,也談不上高素質,因為這中間還包括品德、作風等其他因素。
我們現在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以知識傳授體系為主,大學中評價學生優劣、評獎學金等,依然把分數高低作為決定性因素,而分數高低又是由知識的掌握程度決定的,此外,學校對學生的動手能力、人文知識的考察同樣也會轉化成分數,這些「素質教育」的內容最終也都會變成了對知識的考核,這方面,我們必須有一定的改變。
在我看來,我們目前的考試制度實行的是「千分制」,即以百分制加小數點後一位計算成績,這就會造成學生過多地在分數高低的問題上糾纏。我在歐洲上學時,實行的是五分制,其結果就是在知識考核上形成了一個大平台,在這樣的平台上,學生是否有合作能力,是否有創新意識,就能夠形成一個比較了。
第三,從以教為主轉變成以學為主,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我們現有的考核體制全是在考核「教」,我們需要教師提供好的教育,如果學生沒有積極性,不可能有好的教學質量。
教和學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在人的幼年時期,主要是以教為主,而成年之後,主要通過自學達到終生學習的目的,而這種由教到學的轉變就是要在大學階段完成。
大學一定要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但現在我們對「學」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學質量的好壞完全在教師的身上,而事實上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如果不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能幫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何談創新型人才?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劉經南:當前,為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很多研究型大學都採用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大學生普遍進行的共同內容的教育,即「通」、「寬」、「全」式的博雅教育,旨在克服專業教育的狹窄和不足,努力造就知識寬廣、基礎深厚、博學多才、素質全面,能對不同學科或專業進行融會貫通的人才。
通過通識教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創造比較寬松的學習環境,提供更多實踐、更多接觸社會和走向國際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獲取持續發展和厚積薄發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具有多學科知識背景和多視界思維模式的創新人才。
不可否認,當前世界各國大學的主體仍然是專業教育,但是只有把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具有全面素質基礎且精通某一專門學問的創新型人才。
提出通識教育並不是要否定專業教育,而是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全面發展的人出發,希望將通識的理念貫穿在專業教育的全過程中。專業教育以通識理念為指導,以通識教育為基礎和前提。只有建立在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才是高水平的。
高校社會如何互動?
龔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單單是學校的事,對於創新能力的形成而言,學生階段一定是一個重要階段,但是職業生涯中的經歷也同樣重要。在這方面,學校首先需要更新教育觀念,如果不重視教育觀念的更新,便無法構建起一個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在老的觀念下,無論什麼樣的改革,都只是在修補這樣的體系,這樣即使有個別創新人才出現,也無法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全面發展。
社會也應該為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一些支撐,比如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不足,並不是高校不願意讓學生實踐,而是學生很難走出去,企業也不願意讓學生實習。
在歐美國家,企業不僅樂於接納學生實習,還要給學生一定的報酬,現在我們的情況是:學校需要給學生的實習進行補貼,因為畢竟實習的成本要比課堂上高很多。學校的實習費用有時並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這方面還需要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通過一些制度化的建設,解決企業的一些顧慮,打通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渠道。
《科學時報》 (2009-3-17 B1 大學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