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防偷錢包,要製作發明,想製作個防偷錢包,所以我想買個電棒和一個距離警報器,然後拆了,通過遠程遙控,
只知道有個叫瑞保安防的他們是專賣這類東西的,有沒有你要的就不知道了。3-23
2. 電棒是誰發明的
名稱:神經擾頻電棒
發明者:弗雷德·皮爾森
發明經費:5萬美元
所花時間:6年
6年前,皮爾森看到10歲的兒子在空中揮舞著熒光玩具劍砍來砍去,萌生了發明一種自衛武器的想法。當時,他觀察到兒子的玩具劍可以很輕易地伸長三倍,收縮自如。皮爾森由此想到,如果給它通上電,那麼就可以讓攻擊者在一定的距離內無法近身。
盡管51歲的皮爾森從未發明過任何東西,但是他還是決定試一下。他把兒子的玩具拆開,在劍軸上纏上玻璃纖維,然後配上電線,再增強電力。兩周後,一個電流強度為3毫安培、電壓為5萬伏的神經擾頻器就製成了。不過,直到6年後,這一發明才完全成型。
像警棍的作用原理一樣,這個神經擾頻器通過電流作用於大腦,使得對方無法控制自己的部分軀體,但是又不至於產生致命作用,而且由於它伸縮自如,很便於攜帶。一般警棍的電壓達到十幾萬伏至上百萬伏。
3. 慢羊羊村長和灰太狼的所有發明
1.
灰太狼大王的發明:
《大小葯丸》
《強力磁石》
《聲控炸彈》
《唇印鎖》
《彈簧鞋》
《蘑菇地雷》
《跳舞鞋》
《泡泡機》
《夢幻牙膏》
《地震儀》
《長毛菌》
《蝸牛遲緩液》
《聽話蠶豆》
《夢想成真葯水》
《暴力留聲機》
《爆炸紙》
《充氣衣服》
《伸縮高蹺》
《快樂薯片》
《魔方鎖》
《特效化肥》
《噴射飛行器》
《充氣油畫》
《甲蟲堡壘》
《抑制植物生長素》
《紙巾製造機》
《抓羊娃娃機》
《腐蝕蘑菇》
《懶人手電筒》
《怪獸糖》
《黑暗道具》
《來來羊羊屋》
《天才頭帶》
《代打貼紙》
《傻瓜葯粉》
《心軟噴霧劑》
《好脾氣機器人》
《青蛙眼鏡》
《動物軟糖》
《無敵坦克》
《時光機》
《慢動作眼鏡》
2.
慢羊羊村長的發明:
《飛碟型捕狼器》
《草本隱身膏》
《蹄印鎖》
《防狼噴霧》
《防狼套裝》
《抽水機》
《地動儀》
《時光鬧鍾》
《尋狼導彈》
《無敵拳套》
《驅狼電棒》
《遙控天線》
《母雞套裝》
《垃圾清潔工》
《使植物快速增長葯水》
《五彩手環》
《機械護羊犬》
《惡心餅干》
《萬能拉鏈》
《五隻機器寵物》
《表情符號》
《大眼葯水》
《極速發條》
《如意湯婆子》
《失物追蹤器》
《垃圾處理機》
《骨骼重組機》
《增高鞋墊》
《力量提升機》
《金耳朵》
《預言筆記本》
《保安系統》
《誠實雨雲》
《開心一槍》
《超人服》
《災難屋》
《優點強化機》
《奇奇花》
《良師益友機器人》
《快慢時間鍾》
《無痛葯丸》
《美言果汁》
《灰太狼牌垃圾桶》
《睡夢王八拳》
《季節轉換機》
《小小報告機》
《溫柔子彈》
《概率推測機》
《勤奮圍裙》
《逃生背包》
《逃生鞋》
《德智體葯丸》
《成長魔鏡》
《發型魔棒》
《變聲巧克力》
《安全門》
《測謊儀》
《封口膠》
《黑房子》
《力量石團結號戰艦》
《紙飛機》
《光能冰箱》
《好榜樣蛋糕》
《爆破葯水》
《速度提升液》
4. 民國時有電擊槍嗎
當然沒有抄。電擊槍是20世紀末襲發明的。
電擊槍,在國外也稱STUN GUN ,國內屬於違禁物品,禁止生產銷售持有,故現在民用防身器材一般設計成棍狀,類似於電筒,俗稱電棒,然兩者原理類似,只不過外形不同而已。
電擊槍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期的科幻小說中,也有人根據其原理稱其為「電休克槍」。該槍沒有子彈,它是靠發射帶電「飛鏢」來制服目標的。槍裡面有一個充滿氮氣的氣壓彈夾。扣動扳機後,彈夾中的高壓氮氣迅速釋放,將槍膛中的兩個電極發射出來,命中目標後,倒鉤可以鉤住犯罪嫌疑人的衣服,槍膛中的電池則通過絕緣銅線釋放出高壓,令罪犯渾身肌肉痙攣,縮成一團。
5. 怎樣才能讓電射出去 發明一個電槍 抓壞人時 用真槍怕打死 用電棒還追不到 發明電槍
早就有了,警察常用的電子激光槍,我曾經還用過呢!
6. 閃電的能力目前可以被利用么
截至2020年7月18日,並沒有相關報道證實閃電的能力可以被利用。但是閃電產生的一些附加的作用可以被利用,具體介紹如下:
閃電可將空氣中的一部分氮變成氮化合物,借雨水沖下地面。一年當中,地球上每一公頃土地都可獲得幾公斤這種從高空來的免費肥料。
通過閃電產生的電力約為十億瓦特,而超級閃電至少有千億瓦特,甚至可能達到萬億至十萬億瓦特。雷電交加時,空氣中的部分氧氣被激變成臭氧。閃電過程中產生的高溫又可殺死大氣中90%以上的細菌和微生物,從而使空氣變得更加純凈而清新怡人。
(6)小發明電棒擴展閱讀:
據統計,每年地球上空會出現31億多次閃電,平均每秒鍾100次。每次放電,其電能高達10萬千瓦時,連世界上最大的電力裝置都不能和它相比。另外,大氣中還含有78%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游離氮。
閃電時,電流高達10萬安培,空氣中氣體的分子被加熱到3萬度以上,致使大氣中不活潑的氮與氧化合,變成二氧化氮。大雨又將二氧化氮溶解成為稀硝酸,並隨雨水降至地面與其他物質化合,變成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
據測算,全球每年由雷雨而合成的氮肥就有20億噸。這20億噸從天而降的氮肥,相當於20萬個年產1萬噸的化肥廠的產量總和。
7. 電棒誰發明的
現代文明的確應感謝美國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是他製成了第一盞具有商業價值的白燈,為人類帶來了光明。然而,康拉德·休伯特也應受到同樣的尊敬,100年前從俄國移民到美國的他發明了手電筒。
休伯特下班回家,一位朋友自豪的向他展示了一個閃光的花盆。原來,他在花盆裡裝了一節電池和一個小燈泡。電門一開,燈泡照亮了花朵,顯得光彩奪目。休伯特看得入了迷,這件事給他以啟示。他有時在夜晚黑暗中走路,高一腳低一腳很不方便,就在不久前他還不得不提著笨重的油燈到漆黑的地下室找東西。他想,如果能用電燈隨身照明,不是實用方便嗎?於是,休伯特把電池和燈泡放在一個管子里,結果第一個手電筒問世了。
8. 靜電摩擦棒怎麼用
靜電學是電學中最古老的學科,現在靜電應用技術和靜電防護技術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對經典靜電學作一較為詳細的回顧也是很有意義的。本文綜述了對經典靜電學的發展和其在物理學中所起的作用。概括了16世紀到19世紀科學家對靜電現象和靜電規律的研究及本世紀靜電技術的發展概況。
1、古代人類對靜電的認識
2500年前左右,(靜電學是物理學中人類認識的最古老的自然現象-物理學史) 古希臘哲學家塔勒斯(Thales,640-546 B.C.)在研究天然磁石的磁性時發現用絲綢、法蘭絨摩擦琥珀(Amber)之後也有類似於磁石能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所以,塔勒斯成為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靜電實驗者。電這個詞起源於希臘語ελεκτρον(琥珀)。
公元三世紀,晉朝張華的《博物志》中也有記載:「今人梳頭,解著衣,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吒聲」這里記載頭發因摩擦起電發出的閃光和噼啪之聲。
但直到16世紀,除了偶爾發現埃爾摩(Elmo)火外, 對靜電別無其它記載。埃爾摩火是發生在船桅桿上或其附近的發光現象。在航行於地中海上的水手中間長久流傳著一個「神火」的故事,他們在暴雨將來臨的危急時刻,多次地發現在桅桿尖上有一種不祥的火光,開始時水手們把它看做末日的來臨。但當他們多次平安脫險後,這火光反而變成了安慰的源泉。水手們把它命名為聖.埃爾摩火,用來象徵他們所信仰的聖徒埃爾摩的保護。
2、經典靜電學基礎理論的建立
電學之父WillianGlbert(英國人,1540-1603)重復了塔勒斯的實驗。他想為什麼琥珀這個用於裝飾用的東西摩擦之後會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是否其它的珠寶也有類似的性質呢?他用其它的珠寶作實驗,結果發現鑽石、蛋白石和藍寶石摩擦之後也有象琥珀樣吸引其它輕小物體的性質。他後來還發現其它物體也有類似的性質,如紫晶、玻璃、黑色大理石、硫磺、臘等。他注意到這些物質經摩擦之後雖然能吸引東面,但不像磁石樣具有指南北方向的性質,他把這些用摩擦能帶電的物質叫為「摩擦起電物體(Electrics)」。而把摩擦不能帶電的物體叫「非摩擦起電物體(no-electrics)」。
為了進一步研究這些物體的吸引能力, Gilbert還發明了第一個驗電器(versorium)用來檢驗帶電物體。這是一個中心可以轉動的很輕的木材或金屬做成的細針,當摩擦過的琥珀靠近時,細針可以轉動。他還發現在天氣乾燥的時候這些物體容易產生吸引力。Gilbert被稱為是電學之父。不久,Otto Von Guericke (1602-1686, 德國人)發現電的排斥現象。如果把帶電棒接近金屬屑時,它們開始吸引,然後排斥。
1678年Guericke製造了第一個摩擦靜電起電機。他把硫磺粉碎熔化後灌入一個直徑為六英寸的空玻璃球內, 在其中間插入一條木棒作為軸, 硫磺冷卻後,把玻璃球破碎,做成一個硫磺球。 當球迅速轉動並用布或直接用手摩擦硫磺球時能產生很大的火花。1709年英國科學家(Francis Hauksbee,1666-1712)做了一個類似於Guericke的靜電發生器, 用一個大輪帶動一個小輪使得球轉得更快, 他計算球的線速度達到29英尺/秒, 當用毛皮摩擦球時, 強烈的放電會使球發出綠光。當他把臉貼近帶電球時他覺得有一股微風吹來。這種摩擦靜電起電機經過不斷改進,後來在靜電實驗中起過重要的作用,直到十九世紀 W. Holtztr和A.Topler分別發明感應起電機後才被取代。 他還發明了第一個靜電計(Electroscope)。把彎曲的稻草掛在絕緣的金屬棒的一端, 他發現當帶電體接近時稻草會時排斥而張開。他的另一個重大發現是:當把兩個相距1英寸的球放在一起, 而摩擦其中之一時, 兩球都發光,這一現象在當時他不了解, 實際上這就是靜電感應現象。
Stephen Gray (1666-1736,英國人), 在1720年發現絲綢, 干木材, 毛發經摩擦也能起電。他在研究琥珀吸引特性的傳遞時發現了導體和非導體的區別。他摩擦一根約一米長的空玻璃管, 為了保持玻璃管內干凈, 他把一塞子塞入玻璃管的一端, 當他摩擦玻璃管時, 他發現塞子也能吸引輕小物體。他認為這種吸引力可以傳遞。從此, 他繼續以實驗來試驗電的這種傳遞能力。他把一個直經約一英寸的象牙球鑽一小孔, 然後插入一小木棒, 小木棒的另一端插到玻璃管的塞子上, 他發現摩擦玻璃管時,這球也具有同樣的吸引力。他用了一根十八英尺長的釣魚桿代替小木棒, 而且實驗成功了。後來他試驗了線, 他發現連到玻璃管塞子上的線也能傳遞這種性質, 然後他把一條三英尺長的大麻繩連到塞子上, 這象牙球仍然吸引。為了更進一步試驗這種性質,他站到房項上去, 發現即使站到34英尺高,象牙仍能吸引羽毛。他又發現濕線比干線傳遞得更遠。由於在他的附近沒有更高的懸崖或建築物, 他想從水平方向延長這線。他把線掛在一房屋的橫梁, 這時吸引力不再傳遞了,他認為電跑到橫梁中去了。Gray的好友Granvile Whelter建議用絲綢線作懸掛線, 因為絲線會阻止電的損失, 在採用了Whelter的建議之後, Gray把線增長到100米,但絲線再也承受不了如此的負荷。這時他又把絲線換為金屬線以增加其強度, 可是他又發現實驗不靈了,最後他又換用更粗的絲線,實驗又行了,見圖6。從這些實驗中, Gray認為某些材料如鐵、銅是導體,而另一些材料如絲綢是絕緣體。
Charles Du Fay (1698-1739, 法國人)1733年重復了Gray的許多實驗之後發現絕緣起來的金屬也可以摩擦起電。他認為任何物質只要絕緣起來之後都可帶電, 從而認為Gilbert把物體分為「摩擦起電物體」和「非摩擦起電物體」是不對的。他用金箔做實驗, 發現用摩擦帶電的玻璃棒使金箔帶電之後會排斥另一個帶同種電的金箔,又會吸引用摩擦帶電的硬樹脂使之帶電的金箔, 他認為有兩種電, 一種是Vireous Electricity「玻璃電」(現在我們叫正電), 另一種是Resinous Electricity「樹脂電」(現在稱之為負電)。他想到:帶相同電的物體互相排斥, 帶不同電的物體彼此吸引。但他沒有給這兩種電定義正負極性。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做了許多實驗後認為有兩種電荷存在, 即正電荷和負電荷。他的一個有名的實驗是兩個人站在用臘做成的平台上, 第三個人站在地面上, 用布摩擦玻璃棒後使站在絕緣台上的一個人帶上玻璃棒的電,另一個站在絕緣台上的人帶上布的電, 若這兩個人的手指接觸時會感到電擊。若他們兩個人的任何一個與站在地面上的人接觸後再用手指互相接觸, 電擊就弱些。1747年,他認為摩擦後的玻璃棒帶正電, 而樹脂帶的電為負電。雖然這是很了不起的一步, 以後科學有可能將富蘭克林的這種選擇顛倒過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 電子就可能定義為帶正電而不是負電的了,當然正電流的方向就是電子運動的方向而不是其運動的反方向了。富蘭克林認為靜電的產生不是由於摩擦了「摩擦起電物質」引起的, 而是由於「電流體」(Electric fluid)的轉移,雖然這概念不完全正確,但是實際過程卻與後來的發現基本相符合。
Ewald (1700-1746, 德國人) 於1745年把玻璃瓶灌入半瓶水,上面塞上塞子, 然後從塞子中穿入一釘子直到釘子恰好觸及水面, 然後他把釘子的一頭連到靜電起電機上, 使電能通過釘子傳到水裡。他發現這瓶能貯電, 貯存到一定程度之後它能吸引小物體或產生火花, 他後來把水換成其它的液體如水銀、酒精後,能產生更大的火花。這種能貯電的瓶就是第一個電容器。萊頓大學教授Pieter von Musschenbroek (1672-1761,荷蘭人)重復了Ewald的實驗後, 他把瓶的內外用金屬箔襯托, 從瓶口的塞子中插入金屬線直到它觸及瓶內的金屬箔而發明了萊頓瓶(Leyden Jar)。
萊頓瓶的發明為電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條件, 它對於電學知識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Jeau Antoine Nollet(法國人)曾做了一個當時最為壯觀的演示實驗,他在巴黎大教堂, 在路易十五皇室成員面前, 令七百個修道士手拉手地排成一條九百英尺長的隊伍, 一端的人接觸帶電萊頓瓶的外部, 當另一端的人接觸萊頓瓶的另一端時, 七百個修道士全部因電擊而跳起來。萊頓瓶的發明為富蘭克林的重要發現提供了新的工具。富蘭克林在萊頓瓶的內外壁分別連一導線, 把導線分開一定的距離後放在桌子上, 用絲綢線懸掛一塞子, 使它在這兩導線之間來回擺動分別觸及這兩導線, 直到萊頓瓶不帶電為止, 這證明了萊頓瓶內外壁有正負電荷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