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價值與交換價值,價值與價格分別是什麼關系
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交換價值是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比例或關系。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是統一的,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相關介紹:
抽象交換價值連接商品價值,商品價值形式採取抽象交換價值;具體交換價值連接價值量或價格,價格是具體交換價值的貨幣形式。
商品價值與商品價格的關系就是抽象交換價值與具體交換價值的關系。在深層次上是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關系。也就是個人具體勞動與社會抽象勞動的關系。
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我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使用價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
② 交換能帶來價值嗎,請詳細回答,謝謝
交換創造價值!
「交換是一種奇妙的交易,交換雙方總是得到好處。」(《資本論》第一卷第179頁注14)。
「就使用價值看,交換雙方顯然都能得到好處。雙方都是讓渡對自己沒有使用價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使用的商品。但好處可能不止這一點。如賣葡萄酒買穀物的A,在同樣的勞動時間內,大概會比種植穀物的B釀出更多的葡萄酒,而種植穀物的B,在同樣的勞動時間內,大概會比釀酒的A生產出更多的穀物。
可見,與兩人不進行交換而各自不得不為自己生產葡萄酒和穀物相比,用同樣多的交換價值,A能得到更多的穀物,B能得到更多的葡萄酒。因此,就使用價值看,可以說,『交換是雙方都能得到好處的交易。』」(《資本論》第一卷第179頁)。
這樣看來,人們之所以交換,是為了得到更多的使用價值。就價值方面來講,看不出任何交換的理由,「在不變的等價物支配下,貿易是不可能的。」(《資本論》第一卷第186頁注33)。A、B兩人在交換的過程中,根本就沒有關心過什麼價值,他們關心的是交換能否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穀物或葡萄酒。如果交換不能帶來更多的使用價值,甚至反而減少原有的使用價值,毫無疑問,他們寧可自己生產,也不會交換。交換的基礎,就是交換雙方在相同的勞動時間內能得到更多的使用價值。換句話說,交換的基礎就是提高交換雙方的生產率。它和商品的價值量沒有任何關系。
假如通過交換A多得到20公斤穀物,而B反而要損失5升葡萄酒。
在此情況下,B應退出交換,因為交換不等價。因此平時的所謂的等價交換根本就不可能發生,但是,根據交換是為了提高生產率的原則,則完全是另外一種情形。
對A來說,他就願意只生產葡萄酒,並用葡萄酒交換穀物,因為交換得到的穀物比自己生產得到的要多。
對來B來說,他就願意只生產穀物,並用穀物交換葡萄酒,因為交換得到的葡萄酒比自己生產得到的要多。
所以,交換不是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的,而是按照提高生產率的原則進行的。當他的生產率提高時,相同勞動時間得到的價值量就會增加。結論就是:交換能創造價值!
③ 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和價值的關系是
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交換價值是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比例或關系。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是統一的,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相關介紹:
抽象交換價值連接商品價值,商品價值形式採取抽象交換價值;具體交換價值連接價值量或價格,價格是具體交換價值的貨幣形式。
商品價值與商品價格的關系就是抽象交換價值與具體交換價值的關系。在深層次上是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關系。也就是個人具體勞動與社會抽象勞動的關系。
(3)創造價值就是交換價值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我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使用價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使用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交換價值
④ 為什麼說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是統一的,交換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
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1、首先,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交換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2、其次,使用價值是永恆的范疇,交換價值是商品經濟的范疇。
3、再次,使用價值的存在不以交換價值的存在為前提。
4、最後,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是為了獲取交換價值,不是為了獲得使用價值;商品消費者是為了獲取使用價值。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解決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矛盾。
(4)創造價值就是交換價值擴展閱讀
商品的價值表明:
1、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才會有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存在的物質承擔者。
2、價值是由抽象勞動而不是具體勞動形成的,具體勞動和自然物質相結合創造出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中才成為價值。
3、價值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只有在商品交換中,通過一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的相互對等、相互交換的關系才能表現出來;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4、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互相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
⑤ 馬克思是如何區分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
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產品價值。馬克思還將價值分為使用價值(use value)(給予商品購買者的價值)某個物品使用的價值(多麼有用)如水有高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exchangable value)(給予商品提供者的價值)可交換其他商品的價值(多麼值錢)如黃金有高交換價值。(出自資本論第一卷Capital volume I)。在經濟學中,價值是商品的一個重要性質,它代表該商品在交換中能夠交換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價值通常通過貨幣來衡量,成為價格。這種觀點中的價值,其實是交換價值的表現。而古典經濟學則認為價值和價格並不等同。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商品價值。馬克思還將價值分為使用價值(給予商品購買者的價值)和交換價值(使用價值交換的量)。經濟價值的本質是人類經濟產品、關系發展過程中的人類勞動作用。包涵創造產品的使用價值與創造生產關系的勞動價值。《資本論》中的價值概念特指交換價值,即資本關系下的本質。不能以局部范疇的價值代替一般的價值形態,同時一般的價值形態不等於局部的價值形態。價值的實踐必須以一定的范疇確定。
⑥ 對個人來說,生產不一定創造價值,但交換卻一定創造價值,真是這樣嗎為什麼
生產出來的產品,在交換之前僅具有使用價值,即可供人們使用的屬性(自然屬性),只有拿到市場上去,通過交換,才能實現價值,從而成為商品。
⑦ 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價值。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具有對立性。區別在於屬性不同,使用價值體現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體現商品的社會屬性。范疇不同使用價值是永恆的范疇,價值是商品經濟的范疇。
三者又具有對立性,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是相互排斥,不可兼得的。要獲得商品的價值必須放棄商品的使用價值,要得到商品的價值就必須放棄商品的使用價值。
(7)創造價值就是交換價值擴展閱讀:
使用價值是指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出現之前,人們在交換中普遍注意到的是物的使用價值,並且將其與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系,提出了交換物的「效用」問題。這顯然是在離開了市場的社會屬性之後,在生產活動中單純考察使用價值而得出的一個結論。
後來這種觀點為庸俗經濟理論所繼承,又進一步提出了「效用遞減規律」,也就是將物的「效用」同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系,使它們之間構成一種函數關系,當人們的需要得到一定滿足之後,物相對於人的「效用」就逐漸降低,以致為零,若繼續增加即為「負效用」。
在這里,我們暫且不去評論「效用遞減規律」的科學性,僅就這種觀點來看,說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與交換實踐中,對使用價值這一概念有了共同的認識,這就是,凡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物,不論是自然佔有物還是勞動產品,都不具有使用價值。
實際上,使用價值在市場中具有兩種基本屬性,一是相對於人類而存在的自然屬性,這種屬性反映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也就是自然佔有物或勞動產品作為自然界的物質而存在,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其使用價值由物的自然屬性加以規定。這種自然屬性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得到開發,而有些則反之。
這說明物的使用價值是隨著人類物質生產活動方式的不斷進步而被不斷得到開發和利用的。如果包含在物中的有用性越多,那麼為人類所利用的范圍就越廣,因而物的使用價值也就越大。二是交換者主觀需要上的使用價值。不為交換者主觀需要的物品,即使具有使用價值,也很難用於交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使用價值
⑧ 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區別和聯系
1、二者的聯系
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是統一的,交換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二者共處於商品的統一體中,互相依賴、互為條件、不可分割,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在一定條件下 (商品交換成功)使用價值可以轉化成交換價值。
2、二者的區別
(1)二者的含義不同。
使用價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交換價值是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交換價值相交換的量的比例或關系。
(2)二者所體現出來的關系不同。
使用價值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
交換價值體現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即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二者在商品中的地位不同
使用價值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屬性,因而是商品的自然屬性;
交換價值是商品特有的屬性,因而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4)二者在商品中的作用不同。
不同的使用價值決定了不同的商品需要交換;
交換價值是商品交換的基礎,決定了商品交換的比例。
(8)創造價值就是交換價值擴展閱讀:
從純粹使用價值的交換到價值的交換,曾經歷了混雜物的交換、具體使用價值的交換和價值的交換三個階段,這是一個歷史演進過程。
我們知道,不同種的使用價值是由不同質的具體勞動創造的,然而,在交換產生的初期,交換物首先是由不同種的使用價值組成的混雜物構成的,並且將其作為一種使用價值進行交換,只要這些混雜物有所區別,能夠滿足某種心理上的不同需要,那麼交換就可以完成。
這種交換方式完全是由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一定的社會條件所決定。一方面它說明了當時人們還缺乏對使用價值的認識,另一方面說明由於交換物是由共同體內部的勞動者共同生產的,是他們勞動的共同結晶,因而作為剩餘物可以當作一種交換物進行交換。
這是由社會條件決定的,它反映了共同體內部勞動的共同性質。雖然這種共同勞動還局限於每個共同體內部,還不具備整個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然而就其內部而言,它是統一的,是他們共同勞動的直接產物。
由共同的勞動轉化為對立的勞動,從而通過不同種使用價值的交換也即具體勞動的交換,抽象出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可以說是勞動形態發展的歷史必然。只有通過不同種使用價值的交換,才能抽象出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也就是抽象勞動。
因而,由純粹使用物品的交換轉變為抽象勞動的交換,必須以具體使用價值的交換為歷史前提。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由勞動的統一發展為勞動的對立,通過對立勞動的交換進而又發展為人類勞動的統一,從而轉化為新的聯合勞動,不正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在市場交換中的再現嗎?
交換不僅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完成著勞動形態質的飛躍,使之發展為新的聯合勞動,同時也為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奠定著基礎。
⑨ 交換價值的基礎和內容是價值還是使用價值
交換價值的基礎和內容是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是統一的,交換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任何使用物品其價值都可以有多種使用價值形式。但是作為商品,具有特殊的屬性,這就是交換。所以只有交換價值才能反映商品價值,因為它既是商品的特殊使用價值,又反映了商品的本質特徵。
(9)創造價值就是交換價值擴展閱讀:
一種商品可以有許多種交換價值,這說明在各種商品之間,存在著一種使它們相互比較的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因為物的有用性在質上各不相同,不同質的東西無法進行量的比較。
撇開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就只剩下勞動產品的屬性,進而撇開創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形式,各種勞動都表現為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即抽象勞動。作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形成商品的價值。不同的商品依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換,是因為它們凝結了同量人類勞動,具有等量的價值。
物化的等量勞動的交換是通過物與物的交換來表現。因此,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價值的表現形式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它從簡單的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最後發展為成熟的貨幣形式。
⑩ 究竟是勞動創造價值,還是交換創造價值
勞動創造價值
但是需要交換行為體現價值,沒有交換雖然已經有了價值但這種價值並不能為人所用,就像你種稻子自己吃,塔也有價值,但是沒有交換行為你就不知道它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