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荷馬史詩是如何發展的
關於荷馬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有的人說確有其人,而另外一些人說實際上並不存在荷馬這樣一個人,他不過是一些行吟詩人的集體的代名詞。有一點我想我們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像這樣規模巨大的史詩靠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的。這種經驗在我們中國的文學史上也有,比如說《水滸傳》,經過胡適先生和其他學者的考證,它是經過了一個很漫長的時期,一點一點積累,最後是由施耐庵來把它集大成的。同樣荷馬史詩也是經過了幾百年的積累,而後,可能有這樣一個人把它集大成,形成了現在的史詩文本。這是西方文學史上不斷在探討的一個問題。關於荷馬的史詩,傳說中有很多部,被確認為荷馬作品,最重要的有兩部,一部叫做《伊利亞特》,中文名字也有翻譯成《伊利昂紀》,另外一部叫《奧德賽》,中文也有翻譯為《奧德修紀》。兩部史詩都是24卷,《伊利亞特》是15693行,《奧德賽》是12105行。《伊利亞特》主要寫的是長達10年的特洛伊戰爭的最後51天,以阿喀琉斯的兩次憤怒作為主要的情節,用藝術幻想的方式,比較全面地展示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風習等等各方面的狀況,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雄大活潑的人物。《奧德賽》寫的是在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奧德賽在返回自己故鄉的路上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而他的妻子在故鄉等待他的20年當中,拒絕了許許多多的求婚者,保持了自己對於丈夫的忠貞,而且派了自己的兒子去尋找丈夫。當奧德賽歷盡了艱難險阻和兒子會合後,一起設計懲處了那些不斷騷擾他妻子的求婚者。關於這兩部史詩,可以從多方面加以介紹。文學藝術作品,最主要的價值要看它是否能夠藝術地塑造人物,揭示人物的心理,藝術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荷馬史詩最主要的成就,它所以被稱為西方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主要就在於它塑造了一批非常豐滿的。具有重大的歷史內涵和藝術價值的人物。我們下面就舉出《伊利亞特》的主人公阿喀琉斯來作一簡單介紹。
阿喀琉斯是愛琴海女神忒提斯和人間的國王佩琉斯結合生下來的孩子,他有著太陽神般的鬈發、剛直的鼻子和堅強的下巴以及魁梧有力的身軀和非常高強的武藝;他有一種渴望戰斗冒險的英雄性格,剛生下來的時候他的母親得到了先知的警告:你的兒子要麼默默無聞而長壽,要麼在戰場激戰中早天。作為母親當然希望兒子活得長,所以當特洛伊戰爭爆發時,希臘的男子都要到前線去打仗時,忒提斯就把阿喀琉斯化裝成女孩子,讓他混在女孩子中間,想用這種方法躲過這場戰爭。但是俄底修斯(奧德賽)是一個智者,到了女孩子群里一下子就把阿喀琉斯認出來了,這樣阿喀琉斯就不得不上戰場了。母親很悲傷,但是阿喀琉斯很高興,他義無反顧地跟著俄底修斯上了戰場。他武藝高強,在戰場上連連獲勝,以至於特洛伊士兵一聽到阿喀琉斯的名字,一看到阿喀琉斯的鎧甲出現,就心涼膽戰、魂飛魄散。可以說,阿喀琉斯是希臘聯軍中最重要的、出色的將領。
當他的朋友帕特洛克羅斯被特洛伊人殺死以後,他憤怒至極,這時候他表現出來的不只是勇敢,而且帶有一種殘暴,他一路殺將過去,屍體堆積如山,把克珊托斯河的河道都給堵塞了。這時候河神站出來說,阿喀琉斯你不能這樣亂殺人,阿喀琉斯不由分說,挺起長矛對著河神就刺過去,嚇得河神驚慌逃竄。當殺死他朋友的特洛伊將領赫克托爾出來和他兩陣對決的時候,赫克托爾說我們可不可以立一個約:如果誰殺死了對方,不要凌辱他的屍體,把他的屍體送還給他的家人。阿喀琉斯不由分說挺著長矛刺過去。他殺死了赫克托爾,赫克托爾在臨死前再一次哀求阿喀琉斯不要凌辱他的屍體,阿喀琉斯根本不聽,把赫克托爾的屍體拴在馬後,繞著自己朋友的屍體跑了三圈,然後把他解下來,讓周圍的將領每個人上去戳一槍,戳得赫克托爾的屍體千瘡百孔,而且他下令暴屍三天。這里我們看到阿喀琉斯渴望戰斗、渴望冒險,在他憤怒的時候甚至表現出一種很強烈的殘忍。所以黑格爾講了這樣一段話:
關於阿喀琉斯,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人!高貴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這個人身上顯出了它的全部豐富性。」荷馬所寫的其他人物性格也是如此,例如,俄底修斯、第阿默德、阿雅斯、阿伽門農、赫克托爾、安竺羅瑪克,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徵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所以我們說,荷馬史詩的創造者有理由驕傲地宣布。他們創造了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個「人」。
⑵ 荷馬史詩中的眾神是基於哪些因素被創造出來的
荷馬史詩是一部純粹的英雄主義和神話主義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它的兩部曲。伊利亞特把筆墨集中於眾英雄齊心協力沖破萬難攻下特洛伊城的經過,眾英雄形象鮮明、氣質各異,其敘事結構宏大,氣勢浩盪。奧德賽則集中敘述了主人公奧德賽回家的經過與他的兒子帖雷馬科的尋找父親以及二人報仇的經過。?
荷馬史詩是古代希臘從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過渡時期的產物。史詩所著力刻畫的英雄人物身上大部分既洋溢著氏族英雄的氣概又顯現著早期奴隸主的意識。?
阿基琉斯勇猛過人,銳不可擋;他能夠顧全大局,不計前嫌,毅然出戰;他愛憎分明,因好友的陣亡而悲痛欲絕,殺死對手後又將其拖於戰車後以泄憤。這些都體現了他英雄主義的本色。可是他因為個人利益蒙受了損失就拒絕參戰,並且為了顯示自己的重要地位而不願和解,最終導致了希臘軍隊的重大傷亡,這種易怒與任性正顯示了他身上所具有的氏族貴族的個人意識。
相比之下,赫克托爾更具有英雄主義氣概和集體主義精神。他預感到城邦將被摧毀,自己將要陣亡,妻子將淪為奴隸。可是他毅然代父上陣,身先士卒,最後血灑疆場。《伊利昂紀》中對於赫克托爾辭別妻子出戰和陣亡後全城為其舉哀的場面的描寫加重了這一形象的悲劇色彩。?
奧德修斯是荷馬史詩中奴隸主特徵最明顯的一個人物。他是伊大卡王,又是希臘軍中智勇雙全的將領。他具有作為奴隸主的各種品質和才幹。他足智多謀,能言善辯;他具有百折不撓的勇毅,雖歷盡磨難仍一心要返回家鄉;他對愛情專一,抵制住了女神們的種種誘惑最終回到了妻子身邊;他關心下屬,同情奴隸,受人愛戴。同時,他也有虛偽狡詐的一面,對不忠的家奴也極其殘忍。?
由此可以看出,史詩在竭力渲染各個英雄人物高貴品質的同時,並沒有迴避他們的缺點,有時甚至還是嚴厲的批評。所以,一直以來,人們還把荷馬史詩看作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軀。?
應該說,作為一部古希臘社會向奴隸制過渡時期形成的作品,史詩中的貴族化傾向是難以避免的。在當時,由於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而導致貴族與平民日益分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個人財富不容侵犯逐漸被當作一種社會准則。貴族們為集團既得利益而奮勇作戰更被看作是一種至高無尚的高德。史詩所著力刻畫的一個個英雄形象也正是這些部落貴族的代表。他們的思想不僅代表著一種積極樂觀、勇於進取的人生態度,更代表著與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相匹配的社會道德規范。?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它的兩部曲。伊利亞特把筆墨集中於眾英雄齊心協力沖破萬難攻下特洛伊城的經過,眾英雄形象鮮明、氣質各異,其敘事結構宏大,氣勢浩盪
⑶ 哪兩項著作被認為是荷馬創作的
奧德賽和伊利亞特被認為是荷馬創作的 。
大約公元前9~前8世紀,荷馬出生在古希臘愛奧尼亞。他自幼雙目失明,但聽覺異常靈敏,且有一副好嗓子。8歲時,出於愛好也是為了謀生,他跟從當地著名的一名流浪歌手學藝。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荷馬成了一名十分出色的盲人歌手。
老師去世後,荷馬背著老師留下的七弦豎琴獨自一人到各地賣藝。他四處漂泊,幾乎踏遍了希臘的每一寸土地。每到一處,他一邊彈琴,一邊給人們吟唱自己創作的史詩。他的詩在七弦豎琴的伴奏下,美妙動聽,情節精彩,很受人們的歡迎。
幾年下來,荷馬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其他歌手見荷馬的史詩那麼受歡迎,也爭相傳唱。這樣,荷馬的史詩便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到公元前6世紀中葉,雅典城邦的統治者組織學者把口頭流傳的荷馬史詩整理成文字,就是現在人們讀到的《荷馬史詩》。
(3)荷馬創造擴展閱讀
早在古希臘時代,著名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哲學家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馬是兩部史詩的作者,直到18世紀初,歐洲人仍然認為荷馬是歷史上確實存在過的一位遠古的偉大詩人。
在18世紀初年,法國僧正多比雍與維柯則率先發難。他們認為,此前人們一直篤信不疑的荷馬並不存在,他只不過是希臘各族說唱藝人的總代表,而不是一個人,兩部史詩前後相隔數百年,不可能是一人一時之作。這一新的觀點,可謂石破天驚,迅速在西方學術界引起轟動,「荷馬問題」驟起。
⑷ 《荷馬史詩》的作者究竟是誰
《荷馬史詩》由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組成,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情況和邁錫尼文明。它不僅具有文學藝術上的重要價值,而且在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也提供給後世很多東西。正是這樣一部巨作使人們產生了懷疑:《荷馬史詩》真的是荷馬寫的嗎?如果是,那他又是如何獨自一人完成這部巨作的呢?
鑒於《荷馬史詩》內容浩大廣博,許多學者認為《荷馬史詩》最初可能只是樂師關於古代傳說的口頭文學,由荷馬整理成冊。因此,荷馬並不算是《荷馬史詩》的真正作者。
而且,公元前7世紀(或公元前6世紀)留下來的一首古詩曾經有過這樣的記載:「(荷馬是)住在契奧斯島(愛琴海中一個島)的一個盲人。」一個盲人就更不可能完成《荷馬史詩》這樣浩大的寫作。
人們已經確定,荷馬是古希臘在公眾場合表演吟誦詩歌的人,即古希臘人所稱的「吟唱詩人」。而且,《荷馬史詩》中一些段落,很有短詩的味道;詩中若幹事件發生的時代似乎比其他部分更早,充分表明《荷馬史詩》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由很多「作者」創作完成。
美國學者帕里又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了這部史詩,發現史詩具有一整套程序化的語句。這些程序化的用語符合配樂詠唱的古希臘詩歌的特有規律,也便於在沒有文字的條件下口頭傳誦和即興創作。而如此大量而固定的程序用語,顯然不能出自一個詩人的創造。
同時,人們發現《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語調和主題差異也較大。比如,《伊利亞特》描寫的主要是發生在幾日內的事,且強調戰陣軍功;而《奧德賽》所述事跡則長達10年之久,它專寫幻想和神仙魔鬼。
因此,德國學者基希霍夫、英國史家格羅特等人認定:兩部史詩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古老的神話傳說與特洛伊戰爭的英雄故事是它最原始的素材,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經過許多民間詩人的增刪、修飾,最後由一位大詩人(如荷馬)進行加工整理而成,這種說法已日益為學術界的人所接受。
但至今為止,人們對《荷馬史詩》及其作者的研究與爭辯還未停止。
⑸ 荷馬史詩 荷馬式的比喻 例子
1、用自然景象作比喻的,如描寫阿喀琉斯盾牌時說:
「他拿起了那面厚重的盾牌,遠遠地射出光芒,好像是月亮,又彷彿是水手們在海上被逆風從家鄉飄進魚游的大道時回首望見的那荒涼高原上農場的火光。」
2、用狩獵作比喻的,如墨涅拉俄斯看到赫克托耳沖過來時,拔腳逃跑,詩中是這樣描寫的:
「墨涅拉俄斯丟下屍體,掉頭就跑,但是他走一路跑一路止不住地回過頭去看,就像一頭雄獅,被牧人們和他們的獵犬拿著槍從羊欄里趕出來,心裡不免帶著幾分恐懼,可是他實在不太願意離開那個農場。」
3、用農事作比喻的,如詩中對墨涅拉俄斯殺死歐福耳玻斯的描寫:
「現在一切都浸飽鮮血了,他就像一棵幼樹一樣躺在那裡。就像一個園丁拿了根橄欖樹的秧,找了一個空曠的地方栽種著,讓它可以更多地吸收水分,那根樹秧長成一棵姿態優美的幼樹,在陣陣微風中搖曳著,並且已經開出白花了。」
「誰知有一天,忽然颳起了一陣狂風,把這棵幼樹連根拔起,直挺挺地倒在地上了。」
(5)荷馬創造擴展閱讀:
「荷馬式比喻」是描寫性的比喻,上述例子都足以說明這一點。荷馬史詩中還使用了—些固定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強調、突出人物的外部特徵,如頭盔閃亮的赫克托耳、牛眼睛的赫拉、閃眼的雅典娜等,為世界文學史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荷馬史詩中的詩句語言流暢、優美、自然,比喻生動形象,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動植物來喻人,這種方法被後人贊譽為「荷馬式的比喻」。荷馬史詩是用質朴、流暢的口語寫成的,因而具有明顯的口頭文學特徵。
詩人善於使用比喻,整部作品有180個。這些比喻多數取材於大自然的景象、狩獵以及農事等方面,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和激發聯想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於當時文學還不善於用環境描寫的手法,因此這種比喻既可以增強讀者的現實感,又能夠收到形象化的效果。
⑹ 荷馬史詩的 故事
荷馬史詩 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史稱作「荷馬時代」,因荷馬史詩而得名。荷馬史詩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馬史詩相傳是由盲詩人荷馬寫成,實際上它是許多民間行吟歌手的集體口頭創作。史詩包括了邁錫尼文明以來多少世紀的口頭傳說,到公元前6世紀才寫成文字。它作為史料,不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情況,而且反映了邁錫尼文明。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由這兩部史詩組成的荷馬史詩,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傑作。 《伊利亞特》敘述希臘聯軍圍攻小亞細亞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以希臘聯軍統帥阿加米農和勇將阿溪里的爭吵為中心,集中地描寫了戰爭結束前幾十天發生的事件。希臘聯軍圍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將阿溪里憤恨統帥阿加米農奪其女俘,不肯出戰,後因其好友戰死,乃復出戰。特洛耶王子赫克托英勇地與阿溪里作戰身死,特洛耶國王普利安姆哀求討回赫克托的屍體,舉行葬禮,《伊利亞特》描寫的故事至此結束。 《奧德賽》敘述伊大卡國王奧德賽在攻陷特洛耶後歸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寫的只是這十年中最後一年零幾十天的事情。奧德賽受神明捉弄,歸國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處遭難,最後受諸神憐憫始得歸家。當奧德賽流落異域時,伊大卡及鄰國的貴族們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羅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羅普用盡了各種方法拖延。最後奧德賽扮成乞丐歸家,與其子殺盡求婚者,恢復了他在伊大卡的權力。 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古希臘上古時代的歷史也都是以傳說的方式保留在古代先民的記憶之中的,稍後又以史詩的形式在人們中間口耳相傳。這種傳說和史詩雖然不是真正的史學著作,但是它們保留了許多古代社會的歷史事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因此可以說它們已經具備了史學的某些功能和性質。它們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臘史學。 《荷馬史詩》記載了古希臘先民在同異民族的戰爭中和同大自然的斗爭中所創造的英雄業績。它分為兩部分:一是《伊里亞特》(Iliad),敘述了古希臘人征服特洛伊人的經過;二是《奧德賽》(Odyssey),描寫了參加特洛伊戰爭的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班師途中迷失道路、輾轉漂流了10年重返故鄉的經過及其沿途所見所聞。 《荷馬史詩》並非一時一人之作,而是保留在全體希臘人記憶中的歷史。特洛伊戰爭結束以後,一些希臘城邦的民間歌手和民間藝人就將希臘人在戰爭中的英雄事跡和勝利的經過編成歌詞、在公眾集會的場合吟唱。這些故事由民間歌手口耳相傳,歷經幾個世紀、經過不斷的增益和修改,到了荷馬手裡被刪定為兩大部分,成為定型作品。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當皮西特拉圖(Pisistratus,約公元前605年~527年)在雅典執政時,它才被最後用文字固定了下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荷馬史詩》,是公元前3至2世紀由亞力山大里亞的學者們編訂過的作品。 英雄史詩都是以一定的歷史事實為基礎的。《荷馬史詩》就向我們展示了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時希臘人的社會狀況、以及希臘人從氏族s公社進入奴隸制社會的過渡形態。從《荷馬史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古希臘在從氏族公社向國家轉變的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來自外部和內部的暴力干擾;古希臘的國家組織純粹是通過私有財產的產生和階級分化、直接從氏族公社中產生出來的。 另一方面,英雄史詩中的內容描寫都充滿了神話傳奇色彩。《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統,就是具有神所賦予的力量他們在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往往就能夠決定歷史的變化方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英雄史詩所宣揚的是一種英雄史觀。只不過 英雄史詩中表現出來的
⑺ 荷馬史詩開創了哪些文學傳統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荷馬
它是任何人談到西方文學的時候都絕不可能避開的一個話題;它是所有類型的西方文學的先驅,時至今日基於它的寫作仍是西方作家常採取的策略;它可能稍顯無聊,但它展現了一幅真實的古希臘城邦生活圖景,那些先民的原始而樸素的思想穿越兩千五百年的時空,在今天展現在每一個地球人的眼前。它是荷馬史詩。
如果你想深入解析任何一位西方作家,你必須先讀荷馬史詩。作為西方敘事文學的開創者(當然少不了《吉爾伽美什》),《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我們統稱這兩部史詩為「荷馬史詩」,因為傳說中這兩篇史詩的作者是古希臘的偉大詩人荷馬)為後世的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提供了無數的事件模式。我首先注意到的是神性,神力對現實世界的干涉以及神與人的交往構成了荷馬史詩中不少故事情節的推動力。從史詩的開頭我們就能發現神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招災的
憤怒,它給阿開亞人[1]帶來了無窮盡的痛楚,
把眾多豪傑強健的魂魄打入了哀地斯的冥府,
而把他們的軀體作為美食,扔給狗和各種
兀鳥,從而實踐了宙斯的意圖——開始吧,
從初始的那場爭斗,卓越的阿基琉斯和
阿特琉斯之子、民眾的王者阿伽門農鬧翻分手。
(《伊利亞特》1.1-7)
[1]指希臘人。
這段短短七行的選段中,已經出現了三位神祗的名字。開頭的「女神」指的是繆斯——希臘神譜中的詩樂之神——詩人在展開自己的敘述之前先要提及她的名字,以說明史詩不是他個人的創作,而是神給他以無盡的靈感。這已經成為荷馬史詩中一種程式化的表達。在後文的表述中繆斯的名字也常常出現,比如作者敘述阿開亞聯軍參戰人員時就以這樣的詩句開頭,《奧德賽》的開頭也有類似的表述:
告訴我,繆斯,你們居家奧林匹斯山峰,
女神,你們總是在場,知曉每一件事由,
而我們卻不解其情,只能滿足於道聽途說的傳聞。
告訴我,誰是達奈人的王者,統領他們?
(《伊利亞特》1.484-487)
告訴我,繆斯,那位聰穎敏睿的凡人的經歷,
在攻破神聖的特洛伊城堡後,浪跡四方。
他見過許多種族的城國,領略了他們的見識,
心忍著許多痛苦,掙扎在浩淼的大洋,
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使夥伴們得以還鄉。
但即使如此,他卻救不下那些朋伴,雖然盡了力量:
他們死於自己的愚莽,他們的肆狂,這幫
笨蛋,居然吞食赫利餓斯的牧牛,
被日神奪走了還家的時光。開始吧,
女神,宙斯的女兒,請你隨便從哪裡開講。
(《奧德賽》1.1-10)
第一段選文中同時把死亡比作「打入哀地斯的冥府」,把一系列悲慘的事件歸結為「實踐了宙斯的意圖」,更能顯現出作者創作時篤定的「人事不能脫離神而存在」的思想。任何大事的成敗都少不了神力在背後幫助,荷馬史詩中的人雖然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但是他們的命運在這個意義上是完全掌握在神手中的:神的力量遠超凡人,凡人根本不可能有反抗神諭或者對抗神的行動的機會。神在主導人物命運的時候常直接介入人物的爭斗,改變原來事情的走向:
然而,墨奈勞斯,幸福和長生不老的神祗沒有
把你忘懷,尤其是宙斯賜賞戰禮的女兒,
其時站在你的面前,替你擋開銳利的飛箭。
她動作輕快,將箭矢挪離皮肉,改變落點
(《伊利亞特》4.127-130)
如這樣的神改變槍矛或者箭矢落點的例子在《伊利亞特》冗長的戰斗描寫中多如牛毛,凡是讀過這些場景的讀者一定對神的從中干預深有印象。神還可以裝扮成凡人的樣子來幫助或迷惑凡人(如赫克托耳被阿基琉斯殺死的一段),他們秉承命運(倒不如說是宙斯的「金天平」)做事,將成功的榮耀或是死亡的痛苦降臨在不同英雄的頭上。兩部史詩中幾乎沒有人反抗神的例子——僅有的例子都以人失敗而告終。希臘人對他們虛構出來的奧林匹斯山巔的神靈抱有極端敬畏的態度,也許後世人(尤其是現代人)看到他們這樣一種近乎痴狂的崇神文化都會感到吃驚和不理解。我想古希臘的神話起源於人類對未知的恐懼,雖說古希臘文明燦爛輝煌,但是在他們那個年代人類掌控自然的能力終究有很大的局限,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生老病死他們都根本沒有能力抵抗。在遇到這種事件的時候人會嘗試尋找一個能夠依靠的實體,試圖憑借這個實體解決自己的所有問題——設想你在考試發卷前很緊張,你可能會採用默念某樣東西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壓力,這其實和古希臘人遇到的情況很類似——然後世界的原始部落就不約而同地產生了某種對虛構力量的崇拜。有的部族選擇崇拜圖騰,有的部族把注意力轉向日月星辰,有的部族有動物崇拜的習慣……而這些崇拜在漫長的原始歲月里會發展為一種支配人類行為的力量,由於對自然對未知的恐懼,人類會自動跳進自己為自己創造的神學的樊籠里。這樣一種對神的至高無上的服從在歐洲的歷史上屢見不鮮,中世紀這一歐洲的黑暗年代就是最好的例證;直至十九世紀,宗教的力量在工業化浪潮仍未普及的諸多農村地區和落後國家中仍處於最高地位,該時段俄羅斯的文學作品幾乎無不和宗教扯上關系或乾脆把宗教作為寫作的主題之一。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古希臘人把它創造出來,然後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它被傳到地中海沿岸,隨後是歐洲各地。因此,在以後的文學作品中出現的諸多因宗教而起的爭斗也就不難理解原因了。
對於我們這些中國讀者而言,這種過分虔誠的宗教信仰會更難被我們理解和接受。中國並不像西方國家那樣有過教權大於皇權的時代,中央集權的統治和儒家的思想才是我們一脈相承的能與歐洲的宗教傳統相比的東西。中國人整個的家庭觀念和社會觀念有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儒家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警句,來自於孔孟遠見卓識的創造,而非對某種特定宗教的信仰。我覺得在閱讀這些作品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抱著接受的態度——文化背景的差異固然會造成諸多閱讀上的不便,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影響同為人類的他們創造的同樣燦爛輝煌的歐洲文學。
除了宗教之外,一些在荷馬的年代已經被創造出來的寫作主題也值得我們關注。雖然這些題材在今天的敘事文學中已經幾近於被「寫爛」的狀態,但我們不能忘記在先民的年代每一種基本題材的創造都是文學上一個巨大的突破。《伊利亞特》所描述的特洛伊戰爭本來就是由爭奪美女海倫這一簡單原因而起,阿伽門農這一偉大人物的撒謊更導致了《伊》開篇的激烈的爭斗,於是心存憤恨的阿基琉斯在之後的戰斗中遲遲不幫助阿開亞聯軍,導致特洛伊軍隊一度殺到阿開亞人的海船前。(以下的選文中前兩段是阿伽門農的話,後一段是阿基琉斯的話。)
阿伽門農用嚴厲的命令粗暴地趕走了老人:
「老傢伙,別讓我再見到你,傍臨我們深曠的船舟!
將來不許再來,今天也莫要逗留,
否則,你的節杖和神的條帶將不再為你保佑。
我不會交還姑娘,很快她會變得老態龍鍾,
在遠離故鄉的阿爾戈斯,我的房宮,
她將與我同床,和布機作伴,巡走穿梭,
(《伊利亞特》1.25-31)
現在,你又對達奈人卜釋起神的意志,
聲稱遠射手之所以使它們備受煎熬,
是因為我不願意接受光燦燦的贖禮,把姑娘
送回克魯塞斯的懷抱。
(《伊利亞特》1.109-112)
好了,我要返回弗西亞;這是件好得多的美事,
能夠乘坐彎翹的海船回家。我不想忍受侮辱,
呆在這里,為你積累財富,增添佳寶庫藏!
(《伊利亞特》1.169-171)
同時我們也能看見不少貪生怕死的戰士的例子——這從側面說明當時的戰士比起戰死沙場更願意苟活下去,「活著比一切都重要」這一主題也已經在荷馬史詩中被創造出來。同時,在接下來的選段中甚至能看到一些古希臘父系社會的影子(它一直影響到近代的西方社會,茨威格的《家庭女教師》便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某某之子」的描述便是最好的例證:
阿德瑞斯托斯抱住他的膝蓋,懇切說講:
「活捉我,阿特柔絲之子,收取足份的贖償。
家父盈實富有,財寶堆積在他的居家,
有青銅、黃金和艱工冶鑄的灰鐵——
他會用難以數計的贖禮歡悅你的心房,
假如聽說我還活著,在阿開亞人的船旁。」
(《伊利亞特》6.45-50)
親情也是史詩中一個重要的話題,每次戰斗結束後總能見到親眷期盼戰士回家的畫面:
特洛伊人的妻子和女兒們蜂擁而來,一路顛跑,
圍著他,詢問起她們的兒子、兄弟、丈夫和
朋友。赫克托耳告囑所有的女子,要她們挨個
對神祈禱;然而許多女眷的盼等,只有哀號。
(《伊利亞特》6.238-241)
或者是勸阻孩子上戰場的畫面,其最突出的莫過於普里阿摩斯勸阻赫克托耳的一段。
然而對於其他人等,這只是一次短暫的愁凄,
比之他們的悲痛,對你,如果你被阿基琉斯殺擊。
回來吧,我的孩子,退入城裡,如此方能挽救特洛伊
人和他們的婦女,不致把巨大的光榮送交
裴琉斯的兒子,墊上你珍貴的性命。
哦,可憐我的悲慘,活著,仍可感覺,但卻遭受
如此不幸。
(《伊利亞特》22.54-60)
從以上的選段中,可以看出在那個年代人類的社會結構就已經奠定,家庭、國家、財富,這些組成後世歷史的關鍵詞彙,在那個遙遠的年代就已經鋪散在愛琴海星羅棋布的小島表面。這其實是非常令人激動的,須知那個時代人們的主要金屬器具還是青銅,鐵的冶煉技術還十分不成熟,以至於它的價值比當今不知要高多少;須知那個時代的人類只能進行短程的航行,每個文明之間相互獨立,輝煌的自然科學在那個年代連自然大門的門檻都沒有跨過,而那時的社會和思想卻延續至今。於是我們看到無數的西方作家在史詩中尋找他們寫作的題材,卡夫卡曾有題為《塞壬的歌聲》的短篇小說(出自《奧德賽》),喬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更是令每一個章節與《奧德賽》中的每一卷一一對應。你盡可以想像那個先民開拓探索的偉大時代。雅典衛城如今只剩下聳立的石柱和破碎的劇場,但只要你想到三千年前的先民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用石塊寫下了建築的偉大詩篇(據某些考據,特洛伊戰爭發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其時中國處於商代),這些建築里流芳千古的悲喜劇一幕幕上演,你將不禁對那些人類文明的先驅肅然起敬。
話說回來,我個人覺得讀史詩是一件需要極強耐心的事情,大量的程式化語句的運用和一再重復的情節很容易讓讀者感到厭煩。相比之下,我覺得卡夫卡的東西簡直是不能再有趣了——但是讀書畢竟不是為了爽嘛。你必須承認它是西方文學的先驅,在漫長的閱讀過程中你可以窺見那段輝煌的歷史,從而在以後的閱讀中你可以讀懂那些基於史詩的用典劇情,我想這已經夠了。
⑻ 《荷馬史詩》的作者究竟是誰為何一直有疑惑
相傳《荷馬史詩》是由古希臘的盲人荷馬創造的《伊利亞特》《奧德賽》兩部長篇史詩的統稱,編寫過程參考了民間流行的短歌。是古希臘口述文學最經典的作品,同時也是西方文學中的經典,在歷史、地理以及考古和民俗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荷馬,古希臘盲詩人。生平和生卒年月不可考。相傳古希臘長篇敘事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即是他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據此,他生活的年代,當在公元前10~前8世紀之間。目前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荷馬的存在或不存在,所以也有人認為他是傳說中被構造出來的人物。而關於《荷馬史詩》,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當時經過幾個世紀口頭流傳的詩作的結晶。 荷馬史詩寫的是公元前12世紀希臘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戰後的故事。史詩的形成和記錄,幾乎經歷了奴隸制形成的全過程。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在小亞細亞一帶就有許多歌頌戰爭英雄的短歌流傳,這些短歌的流傳過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強了這次戰爭英雄人物的神話色彩。經過荷馬的整理,至公元前8世紀和7世紀,逐漸定型成為一部宏大的戰爭傳說,在公元前6世紀的時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到公元前3世紀和2世紀,又經亞里山大里亞學者編訂,各部為24卷。這部書的形成經歷了幾個世紀,摻雜了各個時代的歷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臘人的全民性創作。 來源:文存閱刊
⑼ 荷馬史詩是荷馬失明之前創造的嗎
古希臘人一直將荷馬史詩視作希臘文化的精華將荷馬視作民族的驕傲,但丁更稱荷馬為「詩人之王」。但自17世紀末以來,漸漸開始有學者對於荷馬是否確有其人,以及他的籍貫、生活年代、史詩是否他一人所作等一系列問題都有不同看法,形成「荷馬問題」。
古代曾留下多篇荷馬傳記,但內容矛盾,難作參考。荷馬的生存年代約為公元前十二世紀到公元前七世紀,關於他的籍貫問題,古代流傳下來兩行詩,都提到七座城邦,或說他的家鄉就在這七座城邦之中。根據史詩的內容和語言特點,荷馬可能是小亞細亞西部的伊奧尼亞人,最後死在愛琴海的伊奧斯島。也有古代作家指荷馬從巴比倫被擄到希臘,「荷馬」一字在古希臘文正作「人質」解。
美國學者米爾曼·帕里(英語:Milman Parry)的研究,是「荷馬問題」的研究史上一個轉捩點。實地研究過南斯拉夫游吟詩人的傳統後,帕里指出荷馬史詩正屬這類游吟傳統,最大的證明就是荷馬史詩里充斥的所謂「荷馬式套語」。凡是游吟詩人,都備有大量那類套語,以便湊合格律,即興演出。荷馬史詩很多看來矛盾的地方,正是出於湊合格律的需要。
⑽ 為什麼說荷馬創造了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個人
這是一段關於阿喀琉斯的故事,各位看《伊利亞特》,就可以看到這里已經跟我們前面講到的那些神很不相同。在阿喀琉斯的性格當中實際存在著一個三角形:一方面他很重視自己的榮譽、尊嚴,這絕對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榮譽和尊嚴,他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另外,他有一種忘我戰斗的冒險精神,這甚至是很殘暴和魯莽的;但是,他還有另外一面,他很善良,他對他的朋友,對他的父親,包括對待普里亞莫斯。所以我們說阿喀琉斯已經不再像前面我們講的那些神話里的人,那些人是一種單性的人,是某一種情緒的符號,而阿喀琉斯,是一個人。所以黑格爾講過這樣一段話,說阿喀琉斯是一個人,高貴的人的多方面性在這個人身上顯出來了。荷馬所寫的其他一些人物性格也是如此。例如,奧狄修斯,比亞莫德,阿亞斯,阿伽門農,哈克多爾,安得羅馬克,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整體,一個世界。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徵的寓言似的抽象品。所以我們說荷馬有理由很驕傲地說他創造了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