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催眠曲的音樂治療
1974年世界音樂治療聯合學會成立,標志著音樂治療學作為一門正式學科得以確立。傳統的音樂治療概念為,以心理治救治和方法為基礎,運用音樂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使求治的人在音樂治療師的共同參與下,通過專門設計的音樂,經歷音樂體驗,達到消除心理障礙,恢復或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作為一門藝術,音樂能給人們巨大的精神享受,但音樂治療卻與音樂欣賞不同,它的目的是調節人體身心狀態,通過改善症狀,提高生存質量。因此音樂治療的對象主要是存在身心症狀的亞健康狀態者和臨床病人。當然也會有一些健康人為了維護健康的目的來尋求音樂漢字。鑒於音樂治療關注的是人身心兩方面的整體調節,強調改善症狀,提高人體自愈能力和生存質量,而不是針對病原體和病灶。因此,音樂治療作為綜合療法的一部分或康復治療方法之一,可廣泛用於臨床各科病人。作為單獨的治療方法,音樂治療主要用於功能失調和身心疾病患者如功能性高血壓、功能性胃腸病,睡眠障礙、心境障礙(如抑鬱焦慮性障礙)和自閉症等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
另外,不良生活方式、社會及職業壓力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引發的「亞健康狀態」已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點。「亞健康狀態」是指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診斷,卻過早表現出疲勞增加,活力、反應能力降低,適應能力減退;軀體症狀主要表現為疲勞、睡眠障礙、疼痛、便秘或腹瀉等;心理症狀主要為強迫、敵對、焦慮和抑鬱。這些亞健康身心症狀都能通過音樂治療得以改善。 人類具有豐富的情緒和情感,除了喜、怒、憂、思、悲、恐、驚外,還有平靜、輕松、愉悅、喜歡、愛慕、崇拜、嫉妒、敵意、孤獨、空虛、渴望、依戀等情緒,並因外界情況的變化,存在極其微妙、細膩和復雜的情緒變化。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看到美好的東西、得到所喜歡的人的寵愛等自然會產生愉快情緒;而當自我發展受阻、被打擊、批評、辱罵等自然會產生郁悶、生氣和憤怒的情緒。科學家將情緒分為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客觀事物符合並滿足人的某種需要,表現為愉快、喜悅、滿意和幸福等稱為正性情緒;個體的需要受到阻礙得不到滿足,表現為沮喪、失望、悲哀、抑鬱、焦慮和憤怒等稱為負性情緒。
不同的情緒狀態可使人產生不同的身心狀態。在適宜的正性情緒的影響下,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和心血管、消化系統等功能可保持良好狀態,有益於健康。長期的負性情緒如抑鬱和焦慮,會使人產生疲勞無力,工作和學習效率低下,對生活和工作失去興趣,嚴重者引發睡眠障礙、疼痛、消化功能失調等症狀甚至導致心理或軀體疾病。
在諸多的藝術表現形式中,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夠像音樂可以准確而細致入微地描述人類情緒活動的微妙變化,能夠直接、迅速、靈敏地作用於人的情緒活動。這是因為當人類感知音樂音響的變化,會不由自主的、直接產生相應的音樂情緒反應。例如,人們會從《二泉映月》的音樂中感到悲哀,會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開始幾小節中體驗到緊張、震撼和威脅的感覺,而莫扎特甜美的音樂能使人獲得平靜和愉悅的情緒體驗。
人的情緒活動和大腦功能關系密切,在判斷音樂正負情緒成分的任務中,右半球起主導作用。國外學者採用腦認知成像技術,進行了人類音樂感知大腦認知活動的特徵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音樂與語言的腦功能區是分離的;左側腦在音樂時間序列、節奏辨別等方面起作用,右腦則在音高、旋律、和聲感知處理過程中起優先和主導作用;大腦兩半球間及半球內各腦區間有相互的協同作用。
另外,當受試者聽可產生愉快情緒的音樂時,左側大腦的額葉激活,而恐懼和悲傷的音樂則顯示右側大腦額葉激活。激活程度與情緒強度相關的部位,還包括海馬旁回和額葉區。音樂引起被試者產生愉悅高峰體驗時,腹側紋狀體、中腦、杏仁核、眶額皮層和腹側內側前額皮層(M PFC)激活。這些部位能影響支配人體內分泌和內臟器官活動的下丘腦。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促進人體分泌相關激素、酶與神經遞質,從而發揮它們的生物學效應。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音樂治療從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開展音樂心理和行為治療開始,逐漸引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運用音樂、聲學、物理、生物學、心理學、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創造出不同類型、多元化的音樂治療方法。同時,各國傳統音樂與傳統醫學相結合,也形成各具特色的音樂治療方法和技術。
音樂治療方法大體上分為聆聽法、主動法、特色音樂治療法和其他技術。 即通過聽特定的音樂以調整病人的身心,達到治療的目的。各國由於文化傳統以及音樂治療的發展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聆聽技術,例如超覺靜坐法、音樂處方法、音樂冥想法、音樂想像法、聆聽討論法、積極聆聽法、名曲情緒轉變法等。
其中,音樂處方法也許是很多人熟悉的一種形式,醫生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音樂讓病人進行聆聽,如抗抑鬱可選擇《春天來了》、《喜洋洋》,降血壓選用《良宵》、《漢宮秋月》,催眠選用《二泉映月》、《燭影搖紅》等。治療多採取集體聆聽,每日1次,每次1小時,30天為一個療程。治療前後需測定病人的血壓、心電圖、白細胞及免疫球蛋白等項生理指標,以用來對照治療效果。音樂冥想法在日本很流行,冥想即指深沉的思索和想像,音樂冥想法是按照音樂的功能,選擇不同樂曲編制特定的音樂帶,進行聆聽和冥想。
樂曲分別用於人的起居和情緒調節的各個方面如「早晨的音樂」、「催眠音樂」、「焦慮不安時的音樂」、「悲傷的音樂」、「腸胃不適的音樂」等。編制的樂曲主要選用西歐古典音樂或專門創作的音樂。實施音樂冥想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如「進入冥想」、「退出冥想」,並且聆聽時有規定的姿勢。 是在美國得到較大發展的一種療法。實施時由治療師誘導病人進入放鬆狀態,讓病人在特別編制的音樂背景下產生想像,想像中會出現視覺圖像,這些圖像具有象徵意義,常與病人潛意識中的矛盾有關。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治療師引導病人訴說產生的想像,並在音樂結束後與病人討論想像內容的意義。這種療法還有一套完整的技術,稱「引導想像和音樂」。
音樂治療中遵循的一個原則是音樂要與情緒同步。如一個人處於強烈悲痛情緒時,不能立即選用歡快的樂曲聆聽,而要用《悲愴交響樂》或民樂《江河水》一類的樂曲,以求宣洩悲痛之情,引導病人盡情發泄直到心中郁結的悲哀得以化解,等病人逐漸感受到輕松後,再聆聽平靜舒緩的樂曲,經過一段調整,情緒有了轉換後,才能逐步聆聽較輕快的樂曲。治療過程中所有病人聆聽的樂曲需要有經驗的治療師精心安排。 體感音樂治療是通過聽覺和觸覺(感受振動)接收及傳導的方式,使人體感知音樂以達到治療身心的目的。它由體感音樂、治療方案和體感音響設備三方面組成,也可以認為是由硬體設備與軟體技術(音樂和治療方案)兩方面構成。體感音響設備主要包括音源-分頻-放大裝置、音箱或耳機和附加換能器的外周設備如床、墊、台、椅、沙發等組成,其效用是使人在聆聽音樂的同時身體也能感受到音樂聲波振動。體感音樂是一類特殊製作的、富含低頻、以正弦波為主的治療性樂曲。
在一般情況下,人體不能感受空氣傳導的聲波振動但可感受到液體和固體傳播的聲波振動。這種振動可通過人體骨骼—聽覺器官—聽神經或觸覺感受器(感受振動)—感覺神經傳導通路上傳到大腦,使人感知聲音。試驗結果表明,單一頻率的強烈振動可引起人體不良反應,如血管收縮、神經系統的損傷等振動病。
體感振動音樂聲波為不同頻率、不同聲壓的正弦波疊加形成的有規律性、周期性的樂音聲波。這種樂音聲波產生的低頻振動為和諧的、非單一頻率、以正弦波為主、隨音樂旋律和節律變化而變化、強度控制在50分貝以下的低頻振動。同時,在治療中還可根據受治者的感覺調控振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國外近20年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已表明,體感音樂振動對人體沒有不良反應。治療目的不同,體感音樂樂曲在旋律、頻率、節奏等方面也有所差別。治療方案是在臨床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內容包括評估治療對象的身心狀態和音樂素養,確定治療方案,選擇體感音樂樂曲,確定音量、振動強度、治療時間及療程等。體感音樂治療的生物學效應表現為橫紋肌肌肉放鬆、胃腸蠕動增加、皮溫升高、血壓下降、脈搏數減緩;血流加快、微循環明顯改善、身體熱輻射趨於平衡等;心理效應主要是調整情緒,可使人平靜、放鬆、愉悅和誘導睡眠。臨床研究證實,體感音樂療法可明顯改善亞健康狀態者的疲勞、睡眠障礙、疼痛和消化道症狀。國外,它多用於各類疼痛、腦損傷所致的運動語言和認知障礙、抑鬱、焦慮狀態、睡眠障礙、功能性高血壓、胃腸功能障礙等的臨床治療,同時也在預防褥瘡、便秘、臨終關懷和壓力管理等方面應用。但它不能應用在急性炎症、妊娠、血栓症、活動性出血、低血壓、放置起搏器或支架和重度精神疾病等病人中使用。
今天,音樂療法的發展使得音樂具有了另一種魅力,它蘊含的意味也許足以使終日競爭奔忙、身心疲憊焦慮的現代人得到徹底的休息,遠離激烈的競爭和緊張的生活節奏;使身患疾病的人感受到希望和快樂;使身心障礙的人得到心靈的緩釋。當然,健康的人也不妨在生活中多聆聽一些名曲陶冶性情,或者閑暇的時候走向大自然,去聆聽那些自然之聲如啄木鳥啄木的斷斷續續的篤篤聲,隆隆的雷聲,風刮過麥地的刷刷聲、鴿子的咕咕聲等,去感受自然之美和人生的寧靜,讓自己的身心得和人生得到放鬆。
⑵ 音樂治療是什麼
我覺得音樂治療的目的和應用領域,操作方法的當代音樂療法在國內外的發展趨勢,音樂療法,已遠遠超出了應用心理學的領域,也就是說,音樂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個分支,是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但涉及范圍更廣的獨立的學科,因此,上述定義可以作為藍西綜合音樂心理學而不是一個全面的音樂治療定義。應用音樂療法不僅涵蓋了心理學、醫學、音樂學也涉及教育,甚至很多未知的科學。音樂治療的臨床研究也表明,題目本身並不和其他學科的理論研究之間的關系,但在音樂和臨床療效的治療方法,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綜合心理學、音樂治療的定義醫學、音樂為一體的學科,至少可以認為這一定義音樂治療本身是不全面的。」
⑶ 如何培養自己的音樂創造性
如何培養自己的音樂創造性
下面,用Pros指代以音樂為職業/專業的人,Non-pros指代不以音樂為職業/專業的人。
我認為最大的區別是Non-pros沒有那麼大的壓力去執行自己的學習計劃。雖然創造音樂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情,但學習音樂並不應該是可以隨便對待的事情。
創造力來自於鑒賞力(而鑒賞力是可以被訓練的),不是縹緲的靈感------這似乎是在宣揚」創作是不需要靈感的」,我在此想說的是,靈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對一個作品的最終成型而言不是大的影響因素。
Non-pros偶爾能創造出一些不錯的音樂,但這種偶然的創作具有不確定性,相反的是pros擁有更持續穩定的創作能力,他們有更高的概率來創造高質量作品,而且他們有更多的創作量,兩者最終決定了pros的高產出。
有的人好幾年才寫一首爛歌,有的人一周寫好幾首,積累幾年,選出最好的作品拿出去讓人評判。
杜拉斯說,才華橫溢,就是把所思所想寫下來,寫成音樂和書。
⑷ 睡眠音樂的療法
人類具有豐富的情緒和情感,除了喜、怒、憂、思、悲、恐、驚外,還有平靜、輕松、愉悅、喜歡、愛慕、崇拜、嫉妒、敵意、孤獨、空虛、渴望、依戀等情緒,並因外界情況的變化,存在極其微妙、細膩和復雜的情緒變化。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看到美好的東西、得到所喜歡的人的寵愛等自然會產生愉快情緒;而當自我發展受阻、被打擊、批評、辱罵等自然會產生郁悶、生氣和憤怒的情緒。科學家將情緒分為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客觀事物符合並滿足人的某種需要,表現為愉快、喜悅、滿意和幸福等稱為正性情緒;個體的需要受到阻礙得不到滿足,表現為沮喪、失望、悲哀、抑鬱、焦慮和憤怒等稱為負性情緒。
不同的情緒狀態可使人產生不同的身心狀態。在適宜的正性情緒的影響下,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和心血管、消化系統等功能可保持良好狀態,有益於健康。長期的負性情緒如抑鬱和焦慮,會使人產生疲勞無力,工作和學習效率低下,對生活和工作失去興趣,嚴重者引發睡眠障礙、疼痛、消化功能失調等症狀甚至導致心理或軀體疾病。
在諸多的藝術表現形式中,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夠像音樂可以准確而細致入微地描述人類情緒活動的微妙變化,能夠直接、迅速、靈敏地作用於人的情緒活動。這是因為當人類感知音樂音響的變化,會不由自主的、直接產生相應的音樂情緒反應。例如,人們會從《二泉映月》的音樂中感到悲哀,會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開始幾小節中體驗到緊張、震撼和威脅的感覺,而莫扎特甜美的音樂能使人獲得平靜和愉悅的情緒體驗。
人的情緒活動和大腦功能關系密切,在判斷音樂正負情緒成分的任務中,右半球起主導作用。國外學者採用腦認知成像技術,進行了人類音樂感知大腦認知活動的特徵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音樂與語言的腦功能區是分離的;左側腦在音樂時間序列、節奏辨別等方面起作用,右腦則在音高、旋律、和聲感知處理過程中起優先和主導作用;大腦兩半球間及半球內各腦區間有相互的協同作用。
另外,當受試者聽可產生愉快情緒的音樂時,左側大腦的額葉激活,而恐懼和悲傷的音樂則顯示右側大腦額葉激活。激活程度與情緒強度相關的部位,還包括海馬旁回和額葉區。音樂引起被試者產生愉悅高峰體驗時,腹側紋狀體、中腦、杏仁核、眶額皮層和腹側內側前額皮層(M PFC)激活。這些部位能影響支配人體內分泌和內臟器官活動的下丘腦。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促進人體分泌相關激素、酶與神經遞質,從而發揮它們的生物學效應。
可以選擇的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音樂治療從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開展音樂心理和行為治療開始,逐漸引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運用音樂、聲學、物理、生物學、心理學、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創造出不同類型、多元化的音樂治療方法。同時,各國傳統音樂與傳統醫學相結合,也形成各具特色的音樂治療方法和技術。
音樂治療方法大體上分為聆聽法、主動法、特色音樂治療法和其他技術。聆聽法又稱「接受式音樂治療」,即通過聽特定的音樂以調整病人的身心,達到治療的目的。各國由於文化傳統以及音樂治療的發展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聆聽技術,例如超覺靜坐法、音樂處方法、音樂冥想法、音樂想像法、聆聽討論法、積極聆聽法、名曲情緒轉變法等。
其中,音樂處方法也許是很多人熟悉的一種形式,醫生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音樂讓病人進行聆聽,如抗抑鬱可選擇《春天來了》、《喜洋洋》,降血壓選用《良宵》、《漢宮秋月》,催眠選用《二泉映月》、《燭影搖紅》等。治療多採取集體聆聽,每日1次,每次1小時,30天為一個療程。治療前後需測定病人的血壓、心電圖、白細胞及免疫球蛋白等項生理指標,以用來對照治療效果。音樂冥想法在日本很流行,冥想即指深沉的思索和想像,音樂冥想法是按照音樂的功能,選擇不同樂曲編制特定的音樂帶,進行聆聽和冥想。
樂曲分別用於人的起居和情緒調節的各個方面如「早晨的音樂」、「催眠音樂」、「焦慮不安時的音樂」、「悲傷的音樂」、「腸胃不適的音樂」等。編制的樂曲主要選用西歐古典音樂或專門創作的音樂。實施音樂冥想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如「進入冥想」、「退出冥想」,並且聆聽時有規定的姿勢。
音樂想像,簡稱GM療法,是在美國得到較大發展的一種療法。實施時由治療師誘導病人進入放鬆狀態,讓病人在特別編制的音樂背景下產生想像,想像中會出現視覺圖像,這些圖像具有象徵意義,常與病人潛意識中的矛盾有關。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治療師引導病人訴說產生的想像,並在音樂結束後與病人討論想像內容的意義。這種療法還有一套完整的技術,稱「引導想像和音樂」。
音樂治療中遵循的一個原則是音樂要與情緒同步。如一個人處於強烈悲痛情緒時,不能立即選用歡快的樂曲聆聽,而要用《悲愴交響樂》或民樂《江河水》一類的樂曲,以求宣洩悲痛之情,引導病人盡情發泄直到心中郁結的悲哀得以化解,等病人逐漸感受到輕松後,再聆聽平靜舒緩的樂曲,經過一段調整,情緒有了轉換後,才能逐步聆聽較輕快的樂曲。治療過程中所有病人聆聽的樂曲需要有經驗的治療師精心安排。
主動法又稱「參與式音樂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病人通過直接參加音樂活動以改善行為。如樂曲和節奏的練習、演奏樂器、擊鼓、吹彈、歌唱等。
特色音樂治療法等主要是各國傳統音樂和傳統醫學及物理方法相結合的音樂治療方法,如音樂與電療相結合的
音樂電療,音樂與針灸相結合的音樂電針療法,音樂與五色結合的音樂色光療法,音樂與聲學相結合的體感振動音樂療法。其他技術包括音波再生技術、發聲練習、擊鼓療法等。
體感音樂治療
體感音樂治療是通過聽覺和觸覺(感受振動)接收及傳導的方式,使人體感知音樂以達到治療身心的目的。它由體感音樂、治療方案和體感音響設備三方面組成,也可以認為是由硬體設備與軟體技術(音樂和治療方案)兩方面構成。體感音響設備主要包括音源-分頻-放大裝置、音箱或耳機和附加換能器的外周設備如床、墊、台、椅、沙發等組成,其效用是使人在聆聽音樂的同時身體也能感受到音樂聲波振動。體感音樂是一類特殊製作的、富含低頻、以正弦波為主的治療性樂曲。
在一般情況下,人體不能感受空氣傳導的聲波振動但可感受到液體和固體傳播的聲波振動。這種振動可通過人體骨骼—聽覺器官—聽神經或觸覺感受器(感受振動)—感覺神經傳導通路上傳到大腦,使人感知聲音。試驗結果表明,單一頻率的強烈振動可引起人體不良反應,如血管收縮、神經系統的損傷等振動病。
體感振動音樂聲波為不同頻率、不同聲壓的正弦波疊加形成的有規律性、周期性的樂音聲波。這種樂音聲波產生的低頻振動為和諧的、非單一頻率、以正弦波為主、隨音樂旋律和節律變化而變化、強度控制在50分貝以下的低頻振動。同時,在治療中還可根據受治者的感覺調控振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國外近20年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已表明,體感音樂振動對人體沒有不良反應。治療目的不同,體感音樂樂曲在旋律、頻率、節奏等方面也有所差別。治療方案是在臨床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內容包括評估治療對象的身心狀態和音樂素養,確定治療方案,選擇體感音樂樂曲,確定音量、振動強度、治療時間及療程等。體感音樂治療的生物學效應表現為橫紋肌肌肉放鬆、胃腸蠕動增加、皮溫升高、血壓下降、脈搏數減緩;血流加快、微循環明顯改善、身體熱輻射趨於平衡等;心理效應主要是調整情緒,可使人平靜、放鬆、愉悅和誘導睡眠。臨床研究證實,體感音樂療法可明顯改善亞健康狀態者的疲勞、睡眠障礙、疼痛和消化道症狀。國外,它多用於各類疼痛、腦損傷所致的運動語言和認知障礙、抑鬱、焦慮狀態、睡眠障礙、功能性高血壓、胃腸功能障礙等的臨床治療,同時也在預防褥瘡、便秘、臨終關懷和壓力管理等方面應用。但它不能應用在急性炎症、妊娠、血栓症、活動性出血、低血壓、放置起搏器或支架和重度精神疾病等病人中使用。
今天,音樂療法的發展使得音樂具有了另一種魅力,它蘊含的意味也許足以使終日競爭奔忙、身心疲憊焦慮的現代人得到徹底的休息,遠離激烈的競爭和緊張的生活節奏;使身患疾病的人感受到希望和快樂;使身心障礙的人得到心靈的緩釋。當然,健康的人也不妨在生活中多聆聽一些名曲陶冶性情,或者閑暇的時候走向大自然,去聆聽那些自然之聲如啄木鳥啄木的斷斷續續的篤篤聲,隆隆的雷聲,風刮過麥地的刷刷聲、鴿子的咕咕聲等,去感受自然之美和人生的寧靜,讓自己的身心得和人生得到放鬆。
⑸ 音樂療法治療肝鬱的創新之處
肝鬱氣滯,導致氣機不暢,氣滯則血瘀。血瘀則生病。治療肝膽相關的疾病,要求疏肝解郁,郁解氣自通。音樂療法的創新來自於緩解了患者的心理壓力,區別於以往的湯針法,別具一格
⑹ 音樂治療技術適合哪些人群學習呢
1. 音樂可以讓身體放輕松,好的音樂可以紓解壓力,避免因自律神經緊張失調而導致慢性疾病的產生。
2. 音樂可以敲開封閉的心靈,紓解憂郁苦悶的心情,甚至音樂還可以做到某些程度的心靈治療。
3. 音樂可以刺激腦部,活化腦細胞,適當的音樂刺激對腦部的活動有很大的幫助,甚至達到防止老化的功效。
4. 音樂可以提升創造力、企劃力以及刺激右腦,尤其是古典樂曲,對右腦的訓練與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5. 音樂可以幫助入眠、提高免疫力、增加神經傳導速率、增強記憶力與注意力,讓人的身心都得到適度的發展、解放。
6. 音樂的旋律可以使嬰兒呼吸平靜、心跳減緩,讓嬰兒不再哭鬧不安,也可以刺激嬰兒的大腦思維能力,讓他更聰明。
⑺ 幼兒園音樂創造性名詞解釋
幼兒園音樂創造性: 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體驗和領悟音樂的真諦,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傳統的音樂教學忽略了對孩子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對幼兒的個性發展及創造力的培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今音樂教育提倡適宜兒童個性,擴展創造性經驗的音樂欣賞教育
⑻ 啟發人創造性思維的音樂有哪些
藍色多瑙河、歡樂頌、平沙落雁
⑼ 音樂治療該如何使用
在專業的音樂治療過程中,治療師需要評估患者的病症及嚴重程度,定製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並定下治療目標,治療師必須非常清楚音樂能給治療對象帶來什麼改變,這和隨意地聽音樂有本質區別。
除了音樂本身的作用,治療師與治療對象之間的關系與配合尤為重要。「治療師知道如何用音樂烘托氛圍,」尹譽霏舉例說,「我曾治療過一個患『惡劣心境障礙』的患者,當時選擇的治療方法是歌曲創作,他唱自己寫的歌,我彈琴伴奏。其中有一段患者情緒較為激動,表達有些吃力,我就用和聲烘托給他支持並鼓勵他表達。唱完後,患者哭了很久,他覺得那一刻他把憋了幾年的情緒發泄出來了。」
音樂能起到類似於「葯物作用」的四種效應:心理效應,人的情緒、認知跟著音樂變化;生理效應,音樂能引發全腦反應,從而影響人的免疫系統、內分泌、神經遞質釋放等;社會效應,當我們與他人分享音樂時,社交能力和人際關系得到促進;審美效應,音樂之美作為生命中的積極資源可以喚起生存信念。
音樂治療有許多方式,主要分四類:聆聽體驗,如讓治療對象談論聆聽音樂後的感受、描述想像的畫面等;再創造,如通過唱歌、打節奏的方式改善協調能力和注意力;即興演奏,演奏簡單的樂器與他人進行互動;音樂創作,如改寫歌詞、即興歌唱。
音樂雖好,但並非什麼病都能治。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葯物治療為主,音樂治療作為輔助;對於焦慮症、神經衰弱患者來說,音樂治療也需配合葯物治療,但其改善症狀的效果很好,可以進行深入的治療;而對於壓力大的年輕人、亞健康的中青年、退休的老年群體,只要對音樂有興趣,都可以通過音樂治療來解決心理問題、心理創傷或使自己心靈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