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天二十四小時是誰發現的
人們把一天分為24小時,也就是12*2小時,對此至少有兩種解釋。
第一個劃分依據是手的食指至小指之間的指骨個數。古巴比倫人根據這個數字把一天分成了12個相等的時段。第二種解釋涉及到天文學,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埃及人的日歷上標注著一年有36個「星期」,每個星期都有10天。每一個星期的開始都以黎明時分某顆特定的星星升起為標志。這36顆星星將夜晚自然地分成12等份,類似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埃及人把白天也分成12等份。由此產生一天24小時的劃分方法。
參考資料
《網路知識》
Ⅱ 一天24小時誰發明的
在應用公歷中,由於發現世界時在各地的不統一性,於是,在1879年,加拿大鐵路工程師伏列明提出了「區時」的概念,這個建議在1884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得到認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統一世界計量時刻的「區時系統」。「區時系統」規定,地球上每15°經度范圍作為一個時區(即太陽1個小時內走過的經度)。 這樣,整個地球的表面就被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的「中央經線」規定為0°(即「本初子午線」)、東西經15°、東西經30°、東西經45°……直到180°經線,在每條中央經線東西兩側各7.5°范圍內的所有地點,一律使用該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准時刻。
這種世界時區的劃分以本初子午線為標准。從西徑7.5°到東經7.5°(經度間隔為15°)為零地區。由零時區的兩個邊界分別向東和向西,每隔經度15°劃一個時區,東、西各劃出12個時區,東十二時區與西十二時區相重合;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平太陽時作為本區的標准時。
「區時系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各地時刻的混亂現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種不同時刻存在, 而且由於相鄰時區間的時差恰好為1個小時,這樣各不同時區間的時刻換算變得極為簡單。因此,一百年來,世界各地仍沿用這種區時系統。
規定了區時系統,還存在一個問題:假如你由西向東周遊世界,每跨越一個時區,就會把你的表向前撥一個小時,這樣當你跨越24個時區回到原地後,你的表也剛好向前撥了24小時,也就是第二天的同一鍾點了;相反,當你由東向西周遊世界一圈後,你的表指示的就是前一天的同一鍾點。 為了避免這種「日期錯亂」現象,國際上統一規定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當你由西向東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時,必須在你的計時系統中減去一天;反之,由東向西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就必須加上一天。
Ⅲ 一天24小時制是從哪兒起源的
中國從宋代以後,每個時辰又細分為「初」和「正」兩部分,比如「子初」指的是 23:00 到午夜 0:00之間的一個「小時 (較小時辰)」,「子正」指的是午夜 0:00 到凌晨 1:00 之間的一個小時。
這個攜帶型的赤道日晷就是將正午到次日正午的時間按「初」和「正」分為 24 個時段,與現今時刻的制度是不謀而合的,「小時」之稱也由此而來。 公元 1504 年,西洋人華耳 (walther) 發明了人們給地球劃分了24個時區,這就是24時計時法的根本由來。
(3)一天24個小時是誰創造出來的擴展閱讀:
1、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2、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
3、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半夜0/24時為「子時」,凌晨2時為「丑時」,凌晨4時為「寅時」,早上6時為「卯時」,上午8時為「辰時」,10時為「巳時」,12時為「午時」,下午2時為「未時」,下午4時為「申時」,傍晚6時為「酉時」,晚上8時為「戌時」,晚上10時為「亥時」。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10時直殺到下午2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計時
Ⅳ 時間到底是什麼概念一天24小時是誰提出來的一秒鍾是怎麼判斷出來的
一天為何分為24小時,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時期。第一種解釋是手的食指至小指之間地指骨個數。古巴比倫人根據這個數字把一天分成了12個相等地時段。第二種解釋是古埃及人地日歷上標注著一年有36個「星期」,每個星期都有10天。每一個星期地開始都以黎明時分某顆特定地星星升起為標志。這36顆星星將夜晚自然地分成12等份,類似地,隨著時間地推移,埃及人把白天也分成12等份。由此產生一天24小時地劃分方法。這就是西方將一天等分為24部分習慣的由來(中國的傳統是將一天等分為12部分,也就是一天12個時辰)。
一小時分為60分鍾,是出於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當時居住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同時古巴比倫人書寫數字的方法,更值得我們注意。他們引入了以60為基底的位值制(60進制),希臘人、歐洲人在16世紀亦將這系統運用於數學計算和天文學計算中,直至現在60進制仍被應用於角度、時間等記錄上。
Ⅳ 是誰發明的時間為什麼一天會是二十四小時
人們把一天分為24小時,也就是12*2小時,對此至少有兩種解釋。 第一個劃分依據是手的食指至小指之間的指骨個數。古巴比倫人根據這個數字把一天分成了12個相等的時段。第二種解釋涉及到天文學,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埃及人的日歷上標注著一年有36個「星期」,每個星期都有10天。每一個星期的開始都以黎明時分某顆特定的星星升起為標志。這36顆星星將夜晚自然地分成12等份,類似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埃及人把白天也分成12等份。由此產生一天24小時的劃分方法。 參考資料 《網路知識》
Ⅵ 現代的24時計時法是誰發明的
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來表示時間;後來,人們利用測太陽影子的方法來確定時間,這是日晷,由 「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24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中央。當太陽照著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道了時間,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因此,人們又發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來計算時間,這就是銅壺滴漏,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而且應用也很普遍。再後來,人們發明了鍾表,計時就越來越准確了,也就有了我們今天學習的24時計時法。
十六世紀中葉,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從教堂中的吊燈中受到啟示,發明了擺鍾,從此鍾表就誕生了。不過,當時鍾表極其簡陋,只有一根指示「小時」的時針,只有到了十八世紀才出現了分針,秒針是在十九世紀才出現的。人們將一天分為24小時,1小時60分鍾,1分鍾60秒。一秒鍾就是一個平均太陽日的1/86400。
Ⅶ 每天的24小時的來歷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轉一周的時間,也就是一個白天加一個黑夜,共計24小時。地球是橢圓形的,自己不會發光,所在同一個時間里,地球只有一半向著太陽,向著太陽的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面,太陽的光照不到地球上,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於地球在不停地自轉,這樣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規律的循環。
通常把太陽要升起來的時候叫白天,這就是一天的開始。在白天轉為黑夜的時候,也就是太陽落下去的時候叫做黑夜。一天,通常是指這個天象變化的規律,就很容易被人們所掌握,並利用它來作為計算時間的基本單位。一天,是歷法上的第一種單位。
這種用太陽定出來的日,叫做"太陽日"。太陽日又有"真太陽日"和"平太陽日"兩種。真太陽日有長有短,這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冬季地球離太陽遠一些,所以公轉就慢一些。地球公轉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時間也就有長有短。因此"真太陽日"的時間是不完全一樣長的,這樣用起來就很困難。為了方便起見,歷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陽日,而是一個長短不變的日,這個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陽日的平均時間長度,就叫"平太陽日"。按照現在慣例,一日的時間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時,把24小時作為一日。依照現在慣例,一日是從半夜0點開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時止作為一天。但是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又把一天的二十四個小時分為十二個時辰,也就是用民間的十二個屬相來代替。恰好每個時辰是兩個小時,每逢單數進位,而每個時辰又分為三個部份,為初時、正時和末時,每天的交替時間是從當日的半夜十一點整開始為第二天的子時,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0點。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為初子時,11:40分到12:19分為正子時,12:20分到凌晨1:00整為末子時。而每天中午11:00整到11:39分為初午時,11:40分到12:19分為正午時,12:20分到下午1:00整為末午時,其它依此類推。
用日來計算短的時間很方便,如三、五天、十天、八天,但計算長的時間就很困難,所在在計算時間上還有月、年和世紀等。
陽歷、陰歷、農歷
陽歷(即公歷),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由"儒略歷"修訂而成。儒略歷是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帥儒略、愷撒決定採用的歷法。
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運動作為根據的歷法。它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回歸年)為一年。一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積累4年共有23小時15分4秒,大約等於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閏年。但是4年加1天實際回歸年多了44分56秒,積滿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約多算了3天。
陽歷閏年規定:公元年數可用4整除的,就算閏年;為了要在400年減去多算的3天,並規定公元世紀的整數,即公元年數是100的整數時,須用400來整除的才算閏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閏年。這樣就巧妙地在400年中減去了3天,陽歷規定每年都是12個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為的規定,現在規定每年的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
陰歷,是根據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來制訂的。因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又有太陰歷之稱,是純粹的陰歷,我國使用"農歷",一般人叫它"陰歷",那是不對的。農歷不是一種純粹的陰歷,而是"陰陽歷"。
陰歷把月亮圓缺循環一次的時間算做一個月,12個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圓缺循環一次--一個朔望月,是29天12時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為方便,陰歷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兩種,逢單的月是大月30天,逢雙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實際上,一個朔望月並不正好等於一個大月和一個小月的平均數--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個朔望月實際上要比354天多8小時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陰歷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閏年,每逢閏年就在12個月多加一天。陰歷的閏年是355天。這樣,陰歷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長度是354天8小時48分。它的一年比回歸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個多月,17年就要短6個多月了。所以使用這種歷時,新年不一定在冬天過,它可以在春天過,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過。它的惟一好處就是陰歷上的每一個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狀。
陰歷作為一種歷法,由於它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相協調,所以當今世界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國家一般已經廢棄不用了。
農歷,是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歷相同,但農歷運用了設置閏月的辦法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歷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歷好。
現在所有的農歷,據說我們的祖先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使用了這種歷法。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夏歷。解放後還仍然叫做夏歷,1970年以後我國改稱為"農歷"。至於"農歷"一名的由來,大概因為由於自古以農立國,所以制訂歷法必須為農業服務。
農歷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農歷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歷並不完全一樣,因為純粹的陰歷是大小月交替編排的,而農歷年大小月是經過推算決定的。
農歷每一個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陽地球中間,且以黑著的半面對著地球的時候)。有時可能出現兩個大月,也可以連續出現兩個小月。由於朔望月稍大於29天半,所以在農歷的每100個歷月里約有53個大月和47個小月。
農歷是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回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多月。為了要把多餘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歷的閏月。有閏月的一年也叫閏年。所以農歷的閏年就有13個月了。至於閏哪個月是由節氣情況決定的。
我國歷法淵源甚遠。《尚書?堯典》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以及「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等記載。雖然《尚書》乃後人所託,井不足以證明當時已認識到每個回歸年長度為366天,但是對於農事活動來說,「年」是最重要的周期。這是原始社會的人們從生產實踐中得到的。我國歷法採用干支記法。東漢以前只以記日,建武三十年(54)以後,始以記年。
Ⅷ 一天24小時是誰提出的啊
一年,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周的時間。全長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這叫"回歸年"。
歷法上的年為了應用方便,不採用回歸年,而是採用了完整的天數。公歷的平年是365天,閏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閏,每百年少閏一次。使用的整天數的年歷法上叫做"歷年"
農歷是根據月亮的朔望月共12個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個閏年。閏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氣候變化的周期,氣候由冷變熱,再由熱變冷;這包括了人們從事農業自耕種到收獲的全過程。所以人們從很古的時候起,就用氣候冷熱周期變化這個自然規律作為計算時間的大單位,把一年作為制訂歷法的根據。
一個月,就是月亮繞地球一周,也就是一個朔望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日12時44分3秒,這叫做"歷月"。眾所周知,月亮是個球體,由於月亮繞著地球不停地公轉,同時又跟著地球繞著太陽轉,所以月亮對地球和太陽的位置也在不斷地變動,月亮對著我們照亮的這一面,有時有,有時無,有時多,有時少,這就形成了月亮的圓缺循環。當我們看不到月亮的時候,叫做"朔"(多在陰歷的初一和三十日)。過十四、十五天,我們就會看到圓圓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陰歷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這次望到下次望,這就是月亮繞地球轉了一周,就是一個月,我們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圓缺循環變化的規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們很早就把它作為計算日子的單位,把朔望月作為制訂歷法的根據。陰歷的一個月,就是根據朔望月定出來的。
Ⅸ 24小時怎麼由來的,誰定得時間是24小時
中國從宋代以後,每個時辰又細分為「初」和「正」兩部分,比如「子初」指的是 23:00 到午夜 0:00之間的一個「小時 (較小時辰)」,「子正」指的是午夜 0:00 到凌晨 1:00 之間的一個小時。
這個攜帶型的赤道日晷就是將正午到次日正午的時間按「初」和「正」分為 24 個時段,與現今時刻的制度是不謀而合的,「小時」之稱也由此而來。 公元 1504 年,西洋人華耳 (walther) 發明了人們給地球劃分了24個時區,這就是24時計時法的根本由來。
(9)一天24個小時是誰創造出來的擴展閱讀
分段計時法(十二時計時法、上下午計時法)】深夜12時(0時)是一日的開始。1天的24小時又分為兩段,每段12小時。從深夜12時起到中午12時叫做上午(午前),再從中午12時起到深夜12時叫做下午(午後)。生活中通常採用這種計時法。
古代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以日圭、日晷、水鍾、單擺,利用觀測日影的變化或水位的變化來計時。隨著科技進步,近代科學家發明單擺鍾及石英振盪器,利用單擺或
石英晶體的振盪周期來計時。但上述計時方式易受環境、溫度、材質、電磁場甚至觀測者觀測角度等影響,穩定度不佳,須由天體(地球自轉、公轉、月球公轉)周期來校正。
Ⅹ 24小時制是誰發明的
由於天文學家測出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為24個小時,正好在這24小時里有了晝夜的更替,因此就有了24小時制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