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全氣囊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1953年復8月18日,美國人約翰,赫特製里特獲得了「汽車緩沖安全裝置」的專利權。赫特里特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賓夕法尼亞州工程師。1952年,他和他的家人遭遇了一次交通事故。在這次事故中,他為躲避一個障礙物而猛打方向盤進行制動,他和妻子都用手臂本能地保護坐在前座中間位置上的女兒。這次事故後他意識到必須有一個更好的方法來保護乘員。兩周之後他繪好了設計圖紙交給了代理人,這份圖紙確定了今天安全氣囊的雛形。不久,德國賓士公司率先使用了該設計方案。
『貳』 安全氣囊的發明史。哪國發明的
安全氣囊是美國發明的。
安全氣囊發展史
安全氣囊從1952年就取得了專利,但在應用推廣中經歷了幾上幾下的波折,足足走過了30多年的漫長路途。直至1984年,汽車碰撞安全標准 (FMVSS208)在美國經多次被廢除後又重新被認可並開始實施,其中規定從1995年9月1日以後製造的轎車前排座前均應裝備安全氣囊,同時還要求 1998年以後的新轎車都裝備駕駛者和乘客用的安全氣囊,自此才確認了安全氣囊的作用。如今,這個在當年頗具創意性的發明已轉為千百萬個產品,種類也發展 為正面氣囊、側面氣囊、安全氣簾等等。各國生產的中高級轎車,大多數都裝有安全氣囊,有些轎車已將安全氣囊列入必裝件。在國內,隨著CMVDR294碰撞 安全法規的開始實施,國內消費者對汽車被動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目前除了極少數高級車裝備了側面氣囊之外,大部分車型還只是安裝了正面氣囊。
安全氣囊系統組成
駕駛員處的安全氣囊是存放在方向盤襯墊內,因此,當您看見方向盤上標有「SRS」或「Airbag」字樣,就可知此車裝有安全氣囊。安全氣囊系統主要由 感測器、微處理器、氣體發生器和氣囊等主要部件組成。感測器和微處理器用以判斷撞車程度,傳遞及發送信號;氣體發生器根據信號指示產生點火動作,點燃固態 燃料並產生氣體向氣囊充氣,使氣囊迅速膨脹。氣囊裝在方向盤轂內緊靠緩沖墊處,其容量約50至90升不等,做氣囊的布料具有很高的抗拉強度,多以尼龍材質 製成,折疊起來的表面附有乾粉,以防安全氣囊粘著在一起在爆發時被沖破;為了防止氣體泄漏,氣囊內層塗有密封橡膠;同時氣囊設有安全閥,當充氣過量或囊內 壓力超過一定值時會自動泄放部分氣體,避免將乘客擠壓受傷;氣囊中所用的氣體多是氮氣。
安全氣囊的工作原理
典型的氣 囊系統包括二個組成部分:探測碰撞點火裝置(或稱感測器),氣體發生器的氣囊(或稱氣袋)。當感測器開關啟動後,控制線路即開始處於工作狀態,並借著偵測 迴路來判斷是否真有碰撞發生。如果訊號是同時來自兩個感測器的話才會使安全氣囊開始作用。由於汽車的發電機及蓄電池通常都處於車頭易受損的部位,因此,安 全氣囊的控制系統皆具有自備的電源以確保作用的發揮。在判定施放安全氣囊的條件正確之後,控制迴路便會將電流送至點火器,借著瞬時快速加熱,將內含的氮化 鈉推進劑點燃。
在近乎爆炸的化學反應快速發生的同時,會產生大量無害的以氮氣為主的氣體,將氣囊充氣至飽滿的狀態,並借著強大的沖擊 力,氣囊能夠沖開方向盤上的蓋而完全展開,以保護駕駛者頭部不受傷害。同時在推進劑點燃的過程之中,點火器總成中的金屬網罩可冷卻快速膨脹的氣體,隨即氣 囊可由設計好的小排氣口排氣,以發揮逐漸緩沖功能,並避免在車身仍繼續移動時阻礙碰撞後的視線。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感測器只有在滿足了 一定的條件下才會工作。安全氣囊的感測器的設計有很多種,有一部分是採用擺錘或杠桿式開關,還有的是彈簧負載的轉輪式,此外還有用水銀開關的產品。但不論 感測器開關型式如何,都必須有足夠的撞擊力才能使得開關啟動,同時這個撞擊力必須來自正的方向才行。通常這個撞擊力約等於以時速25公里至50公里左右碰 撞固定物所產生的結果。當汽車受到這種高速碰撞時,裝在車前端的碰撞感測器和裝在汽車中部的安全感測器,就可檢測到車速突然減速,並將這一信號迅速傳遞給 安全氣囊系統的控制電腦,電腦在經過分析確認之後,才會引爆安全氣囊包內的電熱點火器,使氣囊發生迅速膨脹。
據計算,正規的安全氣囊必須在發生汽車碰撞後的0.01秒內微處理器開始工作,0.03秒內點火裝置啟動,0.05秒內高壓氣體進入氣囊,0.08秒內氣囊向外膨脹,0.11秒內氣囊完全脹大,此刻之後,駕車者才會撞上氣囊。
可見,氣囊的打開與否與撞擊角度和撞擊速度都有關,一般來說在汽車翻轉、輕微碰撞、側面碰撞或後面碰撞時,氣囊均不會打開,比如桑塔納2000升級版在 車身正面左右各30度以內受到重創時才會打開安全氣囊。再有一點,對於撞擊速度而言,安全氣囊系統測定的是撞擊後車輛的減速度,因此,在做安全碰撞實驗 時,一般都是讓車筆直地撞在不能移動且不能變形的牆上。
『叄』 安全氣囊誰發明的
早在40年前就發明了安全氣囊。1953年8月18日,美國人約翰,赫特里特獲得了「汽車緩沖安全裝置」的美國專利。赫特里特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賓夕法尼亞州工程師,他在1952年的一次事故後,萌發了設計撞車安全裝置的想法。在這次事故中,他為躲避一個障礙物而猛打方向盤進行制動,他和妻子都用手臂本能地保護坐在前座中間位置上的女兒。這次事故後他意識到必須有一個更好的方法來保護乘員,兩周之後他繪好了設計圖紙交給了代理人,這份圖紙確定了今天安全氣囊的雛型。 是由德國賓士公司率先使用的。
『肆』 安全氣囊是如何發明的
汽車安全氣囊是20世紀汽車上的十大發明之一,但也曾因成本高、安全性能上不穩定而倍受爭議。安全氣囊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安全氣囊是否是必要的?安全氣囊是絕對安全的嗎?
1、 對大多數汽車來說,安全氣囊屬被動安全裝置,其是否作用不取決於駕駛乘坐者。(不同於安全帶,乘坐者繫上才有作用)。從實踐上講,安全氣囊正是保護了那些沒有系安全帶的人或安全帶不能保護的區域。
2、 由於氣囊爆發是由一個氣體發生器控制的,發生器內裝有Sodium Azide ,其發生氧化 反應,生成大量氣體,產生爆發,而這是在很短時間內發生的,因此這種爆發沖擊力在保護駕乘者的同時,也可能因各種原因產生一定的危險。
3、 車速越快,碰撞時間越短,一旦碰撞時間比氣囊的爆發時間還短時,氣囊的作用就很有限了。
4、 氣囊的爆發已由過去的感測器控制觸發,發展到今天計算機收集感測器信息,經過一定演算法後再決定是否啟動氣囊,不同品牌和類型的車這一演算法是不同的。這就是為什麼同一類碰撞,不同的汽車氣囊爆發情況不同的原因。
5、 由於氣囊是通過爆發產生作用。而設計者往往是從大多數、正常的碰撞模擬中尋找最佳方案。但生活中,駕駛或乘坐者的坐姿一定是多種多樣的,正是因為這種人與氣囊不同的位置關系,決定了氣囊工作的不穩定性。
6、 一般在設計上,設計者認為氣囊安裝位置與乘坐者的距離應在300mm以上,至少也要250mm,在這個距離外才是安全而作用最大的。因此安全帶的重要性在這里不得不提。
7、 應該說安全帶與安全氣囊是同一系統的兩大部件,缺少任何一方,系統的作用都會打折扣。比如碰撞前的剎車多數會使駕駛乘坐者向前傾,從而造成與安全氣囊的距離不足,造成危險或減弱氣囊的作用。
8、 由於80-90年代,出現了許多氣囊意外,為此汽車生產商要求駕乘者胸部必須與氣囊保持250mm以上的距離,對於無法做到的車主,生產商們會提供「踏板改進裝置」,即將踏板向後延長,以保證標准坐姿。甚至氣囊開關也是無奈之舉。
9、近年來,由於技術的更新,大多數汽車都採用了強度較小的氣脹器,增加氣囊尾段的彈性,以及方向盤自動潰散等技術,來降低氣囊的危險性。這時駕駛者的安全性大大駕駛了,氣囊開關的作用也變成了純成本上的考慮。(如帕利奧的乘坐氣囊開關是在副駕駛位無人的情況下使用,以減少碰撞時的經濟損失)但與氣囊保持一定距離還是必要的。
10、建議大家在駕駛汽車時(有無氣囊都一樣),應使胸部(最重要的部件哦)與方向盤保持一定距離,並一定要系安全帶。乘坐者的令人坐姿也不能太隨意,應盡可能正襟而坐。對於兒童,應用專用的兒童座椅,在後排中間位置安放,並固定好。在副駕駛位無人或必須坐兒童的情況下,應考慮使用氣囊開關。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和汽車性能的提高,汽車的行駛速度越來越快,特別是由於汽車擁有量的迅速增加,交通越來越擁擠,使得事故更為頻繁,所以汽車的安全性就變得尤為重要。
汽車的安全性分為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兩種,主動安全是指汽車防止發生事故的能力,被動安全是指在萬一發生事故的情況下,汽車保護乘員的能力。當汽車發生事故時,對乘員的傷害是在瞬間發生的。例如,以車速50公里/時進行正面撞車時,其發生時間只有十分之一秒左右。為了在這樣短暫的時間中防止對乘員的傷害,必須設置安全裝備,目前主要有安全帶、防撞式車身和安全氣囊防護系統 (,簡稱SRS)等。
由於很多事故是難以避免的,因此被動安全性也非常重要,安全氣囊作為被動安全性的研究成果,由於使用方便,效果顯著,造價不高,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普及。
安全氣囊發展史
安全氣囊從1952年就取得了專利,但在應用推廣中經歷了幾上幾下的波折,足足走過了30多年的漫長路途。直至1984年,汽車碰撞安全標准 (FMVSS208)在美國經多次被廢除後又重新被認可並開始實施,其中規定從1995年9月1日以後製造的轎車前排座前均應裝備安全氣囊,同時還要求 1998年以後的新轎車都裝備駕駛者和乘客用的安全氣囊,自此才確認了安全氣囊的作用。如今,這個在當年頗具創意性的發明已轉為千百萬個產品,種類也發展為正面氣囊、側面氣囊、安全氣簾等等。各國生產的中高級轎車,大多數都裝有安全氣囊,有些轎車已將安全氣囊列入必裝件。在國內,隨著CMVDR294碰撞安全法規的開始實施,國內消費者對汽車被動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目前除了極少數高級車裝備了側面氣囊之外,大部分車型還只是安裝了正面氣囊。
安全氣囊系統組成
駕駛員處的安全氣囊是存放在方向盤襯墊內,因此,當您看見方向盤上標有「SRS」或「Airbag」字樣,就可知此車裝有安全氣囊。安全氣囊系統主要由感測器、微處理器、氣體發生器和氣囊等主要部件組成。感測器和微處理器用以判斷撞車程度,傳遞及發送信號;氣體發生器根據信號指示產生點火動作,點燃固態燃料並產生氣體向氣囊充氣,使氣囊迅速膨脹。氣囊裝在方向盤轂內緊靠緩沖墊處,其容量約50至90升不等,做氣囊的布料具有很高的抗拉強度,多以尼龍材質製成,折疊起來的表面附有乾粉,以防安全氣囊粘著在一起在爆發時被沖破;為了防止氣體泄漏,氣囊內層塗有密封橡膠;同時氣囊設有安全閥,當充氣過量或囊內壓力超過一定值時會自動泄放部分氣體,避免將乘客擠壓受傷;氣囊中所用的氣體多是氮氣。
安全氣囊的工作原理
典型的氣囊系統包括二個組成部分:探測碰撞點火裝置(或稱感測器),氣體發生器的氣囊(或稱氣袋)。當感測器開關啟動後,控制線路即開始處於工作狀態,並借著偵測迴路來判斷是否真有碰撞發生。如果訊號是同時來自兩個感測器的話才會使安全氣囊開始作用。由於汽車的發電機及蓄電池通常都處於車頭易受損的部位,因此,安全氣囊的控制系統皆具有自備的電源以確保作用的發揮。在判定施放安全氣囊的條件正確之後,控制迴路便會將電流送至點火器,借著瞬時快速加熱,將內含的氮化鈉推進劑點燃。
在近乎爆炸的化學反應快速發生的同時,會產生大量無害的以氮氣為主的氣體,將氣囊充氣至飽滿的狀態,並借著強大的沖擊力,氣囊能夠沖開方向盤上的蓋而完全展開,以保護駕駛者頭部不受傷害。同時在推進劑點燃的過程之中,點火器總成中的金屬網罩可冷卻快速膨脹的氣體,隨即氣囊可由設計好的小排氣口排氣,以發揮逐漸緩沖功能,並避免在車身仍繼續移動時阻礙碰撞後的視線。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感測器只有在滿足了一定的條件下才會工作。安全氣囊的感測器的設計有很多種,有一部分是採用擺錘或杠桿式開關,還有的是彈簧負載的轉輪式,此外還有用水銀開關的產品。但不論感測器開關型式如何,都必須有足夠的撞擊力才能使得開關啟動,同時這個撞擊力必須來自正的方向才行。通常這個撞擊力約等於以時速25公里至50公里左右碰撞固定物所產生的結果。當汽車受到這種高速碰撞時,裝在車前端的碰撞感測器和裝在汽車中部的安全感測器,就可檢測到車速突然減速,並將這一信號迅速傳遞給安全氣囊系統的控制電腦,電腦在經過分析確認之後,才會引爆安全氣囊包內的電熱點火器,使氣囊發生迅速膨脹。
據計算,正規的安全氣囊必須在發生汽車碰撞後的0.01秒內微處理器開始工作,0.03秒內點火裝置啟動,0.05秒內高壓氣體進入氣囊,0.08秒內氣囊向外膨脹,0.11秒內氣囊完全脹大,此刻之後,駕車者才會撞上氣囊。
可見,氣囊的打開與否與撞擊角度和撞擊速度都有關,一般來說在汽車翻轉、輕微碰撞、側面碰撞或後面碰撞時,氣囊均不會打開,比如桑塔納2000升級版在車身正面左右各30度以內受到重創時才會打開安全氣囊。再有一點,對於撞擊速度而言,安全氣囊系統測定的是撞擊後車輛的減速度,因此,在做安全碰撞實驗時,一般都是讓車筆直地撞在不能移動且不能變形的牆上。
安全氣囊的安全性
安全氣囊可將撞擊力均勻地分布在頭部和胸部,防止脆弱的乘客肉體與車身產生直接碰撞,大大減少受傷的可能性。安全氣囊對於在遭受正面撞擊時,的確能有效保護乘客,即使未繫上安全帶,防撞安全氣囊仍足以有效減低傷害。據統計,配備安全氣囊的車發生正面碰撞時,可降低乘客受傷的程度高達64%,甚至在其中有80%的乘客未繫上安全帶!至於來自側方及後座的碰撞,則仍有賴於安全帶的功能。
此外,氣囊爆發時的音量大約只有130分貝,在人體可忍受的范圍;氣囊中78%的氣體是氮氣,十分安定且不含毒性,對人體無害;爆出時帶出的粉末是維持氣囊在折疊狀態下不粘在一起的潤滑粉末,對人體亦無害。
萬事都是一把雙刃劍,安全氣囊同樣也有它不安全的一面。據計算,若汽車以60km的時速行駛,突然的撞擊會令車輛在0.2秒之內停下,而氣囊則會以大約 300km/h的速度彈出,而由此所產生的撞擊力約有180公斤,這對於頭部、頸部等人體較脆弱的部位就很難承。因此,如果安全氣囊彈出的角度、力度稍有差錯,就有可能釀出一場「悲劇」。
安全氣囊在近幾年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價格大幅度下降,裝備了安全氣囊的轎車也從過去的中高級轎車向中低級轎車發展。同時,有些轎車前排安裝了乘客用的安全氣囊(即雙安全氣囊規格),乘客用的安全氣囊與駕車者用的安全氣囊相似,只是氣囊的體積要大些,所需的氣體也多一些而已。進入90年代以來,安全氣囊的安全性能已被人們普遍接受,並被視為一種現代化和高檔次的安全裝置。了解安全氣囊的工作原理及注意事宜對我們更好的保護自己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對於駕駛員來說,安全駕駛才是第一位的,這是任何先進的安全裝置都無法替代的!
『伍』 汽車的安全氣囊是誰發明的
自從1953年,第一個氣囊的專利就誕生以後,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還不能把回這種想法或專利答付諸實現。到了1980年,德國默謝台斯公司開始實現這種設想,它在自己生產的部分汽車上安裝了安全氣囊。而從1985年起,在全部供應美國市場的汽車上都有安裝了這種安全系統。隨後,又出現了第一個保護駕駛員旁前排座乘員頭部的氣囊。現在,世界上許多汽車製造廠及專業生產廠都在設計和生產安全氣囊,。今天的氣囊已經發展到可以在任意方向的碰撞中(包括側向碰撞)起保護乘員頭部、軀乾和膝部的作用。此外還會向智能化、小型化、多樣化、無污染的方向發展的趨勢。關鍵詞:安全氣囊
技術
發展
...
『陸』 請問世界上什麼小車最早發明安全氣囊拜託了各位 謝謝
1953年8月18日,美國人約翰,赫特里特獲得了「汽車緩沖安全裝置」...赫特里特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賓夕法尼亞州工程師,他在1952年的一次事故後,萌發了設計撞車安全裝置的想法
『柒』 第一個研製安裝汽車安全氣囊的人是誰
安全氣囊最早是由赫特里克於1953年8月提出,並獲得了美國「汽車緩沖安全裝置」專利。
安全氣囊系統是一種被動安全性的保護系統,它與座椅安全帶配合使用,可以為乘員提供有效的防撞保護。在汽車相撞時,汽車安全氣囊可使頭部受傷率減少25%,面部受傷率減少80%左右。
為了保證安全氣囊在適當的時候打開,汽車生產廠家都規定了氣囊的起爆條件,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氣囊才會爆炸。
(7)有沒我人發明汽車前氣囊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當汽車裝有前排乘員安全氣囊時,切不可讓兒童坐在前排或在此位置安置兒童座椅,若可以手動關閉此位置的安全氣囊,則應該在兒童乘坐之前關閉此位置的安全氣囊。因為安全氣囊的爆發會對兒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傷害,前排乘員安全氣囊沖擊較大,其爆發力是兒童所承受不了的。
2、要注意觀察、位於儀表盤上的安全氣囊警告燈。在正常情況下,點火開關轉到「ACC」或「ON」位置時,警告燈會亮大約6s,進行自檢後熄滅,若警告燈長亮,則表明安全氣囊系統有故障,應進行修理。否則,有可能出現氣囊不起作用或誤彈出的情況。
3、氣囊炸開後必須更換,在安裝新氣囊時必須注意,碰撞感測器裝在電腦板內的要隨電腦板更換,裝在電腦板外的也要單獨更換,不然容易引爆;由於氣囊是配合安全帶使用的,的拉緊裝置的安全帶拉緊器也要更換。
『捌』 汽車安全氣囊是誰發明的有多久的歷史
安全氣囊是美國人約翰-赫特里特(JohnH otrich)發明的。 他是一名自學成才的賓夕法尼亞工程師。1953年8月18日,他獲得了「汽車緩沖安全裝置」的美國專利。至今已有62年的歷史啦。
發展歷史:
1952年起,美國工程師John W. Hetrick,因一場交通意外事故啟發,促使相關研究工作。
1953年8月18日,取得美國輔助乘員保護系統(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專利。
1971年福特將安全氣囊裝在一批實驗車上,1974年通用汽車率先在市售車裝上駕駛座安全氣囊,之後在前乘客座也裝上安全氣囊。
1980年12月,賓士汽車S系列成為第一輛在歐洲正式銷售配有氣囊的汽車。
1988年克萊斯勒開始將旗下所有車款都裝上安全氣囊,並大作電視廣告示範安全氣囊的效用,才真正開啟汽車界安全配備的競爭
1984年,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制訂《聯邦汽車安全標准》(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FMVSS)第208條中,增加安裝氣囊的要求。
1995年,正式經由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提供明確的法則及指導方向,要求1995年起新車的標准配備需要有雙氣囊。1997年起,貨車亦比照辦理。
『玖』 哪款汽車先發名氣囊
最先應用到汽車領域的是梅賽德斯-賓士,在1966年連同感應器一起被梅賽德斯-賓士的工程師們研製出來,但是這一技術得到廣泛量產並投入使用實在1980年,當時應用的車型是S級轎車。
但需要說明的是,發明這項技術的人並非來自MBCL,而是1953年被一個美國人發明出來,由於技術受限盡管當時被汽車發展管理委員會所承認,但實際無法投入使用,直至13年後被梅賽德斯賓士收購專利並得以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