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明朝的畢燧發明了什麼活字
畢升(972年-1051年),生於淮南路蘄州蘄水縣(今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為北宋發明家內。畢升於容北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字印刷術,其事跡見於沈括《夢溪筆談》。畢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木活字排版,對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偉大貢獻。
『貳』 天文學的科學家與發明家有誰
1、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於德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市,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猶太裔物理學家。
2、伽利略·伽利雷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義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3、艾薩克·牛頓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網路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4、斯蒂芬·威廉·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男,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5、開普勒
約翰尼斯·開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生於符騰堡的威爾德斯達特鎮,卒於雷根斯堡。德國傑出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
『叄』 古往今來我國前10位偉大的發明家
祖沖之和圓周率
張衡的地動儀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神農嘗百草——中草葯治病
伏羲制九針——針灸療法
華陀麻醉術——麻沸散
中國古代科學家5位
1、張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2、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杭州錢塘人。沈括的科學貢獻遍及天文、數學、物理、地質、氣象、生物、醫學等各領域。夢溪筆談》全面總結了宋朝以前我國科學技術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極高聲譽。在數學上,他發明了「隙積術」和「會圓術」,「隙積術」比國外計算高階等差級數的公式早500 多年,「會圓術」是我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沈括提出的地磁有偏角存在現象,比哥倫布1492年橫渡大西洋時「首次」發現磁偏角現象要早400 年。李約瑟教授稱沈括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贊許他的著作《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
3、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順德邢台人。元代天文學家,水利專家。先後製造了簡儀、高表、仰儀、正方案等近20種天文儀器,很多儀器其設計的科學性和使用的准確性,在當時世界上也處於領先地位。大大提高了觀測精度,對元、明時期天文研究的影響極為深遠,郭守敬曾領導開展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郭守敬根據觀測的結果,於公元1280年3 月,制訂了部准確精密的新歷法《授時歷》。這部新歷法設定一年為365.2425天,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運行時間只差26秒。國際天文學會組織將美國在月球上發現的一座環形山和太陽系國際編號為2012的小行星,均以郭守敬的名字進行了命名。
4、徐光啟(1562-1633年)字子先,號玄扈謚文定。上海徐家匯(今屬上海市)人,明末著名的科學家,第一個把歐洲先進的科學知識,特別是天文學知識介紹到中國,終生從事研究天文、歷法、水利、測量、數學、農學,較早接觸並容納西方文化,有《農政全書入《崇禎歷書》和《幾何原本》等著譯,可謂我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
5、宋應星(公元1587—約1666年),字長庚,南昌奉新北鄉(今宋埠鄉)人。中國明朝著名科學家、詩人。著有《天工開物》。《天工開物》共有上、中、下3 卷,分為乃粒(糧食作物耕培)、粹精(穀物加工)、作咸(制鹽)、甘嗜(製糖)、膏液(榨油)、乃服(養蠶與紡織)、彰施(染色)、五金、冶鑄、錘鍛、陶埏(陶瓷)、燔石(煤、石灰、礬石、硫黃、砒石)、殺青(造紙)、丹青(顏料與墨)、舟車、佳兵(兵器)、櫱(酒母、酒)及珠玉18部分,並附有123 幅圖畫。此書幾乎論述了工農業所有部門的技術,反映了我國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許多生產技術和經驗,對研究明代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具有很高的價值,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網路全書」。
現代科學家5位
1、梁思成(1901——1972),廣東新會人,梁啟超長子。1924年,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獲建築碩士、美術學士學位。他代表中國參加了聯合國大廈的設計,被普林斯頓大學贈予名譽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等職。他為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長期從事教育事業和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工作,曾參加國徽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他所撰寫的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築史》獲「全美最優秀出版物」稱號。
2、錢學森(1911——)中國現代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留學美國並在近代力學奠基人卡門指導下從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後投身於開創中國力學、航天事業等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第一任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等。1958年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為我軍的科技事業發展作了大量工作。
3、李四光(1889?971)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
4、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86年7月16日,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
5、錢三強,1913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後,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他像當年居里夫婦培養自己那樣,傾注全部心血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核專家,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人們後來不僅稱頌錢三強對極為復雜的各個科技領域和人才使用協調有方,也認為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烈」的科技大本營。晚年的錢三強身體日衰,仍擔任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他一直關心中國核事業的發展,強調不僅要服務於軍用還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了這位科學泰斗的巨大貢獻。
『肆』 明朝末年發明家姓畢,畢X,好象是發明火器的,求這個人叫啥名字
中國領先世界的兩千年(公元前476年-公元1525年)
公元前800年,中國人發明拋石機。
808年,中國人發明火葯。
904年,中國人鄭璠發明火葯彈,拋石機由拋石變為拋火葯彈,火葯首次用於戰爭,開創了熱兵器時代。
970年,中國人馮繼發明噴射火器(捆綁火葯筒的竹箭)。
1000年,中國人唐福發明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
1132年,中國人陳規發明火槍(竹竿火槍,噴射火焰燒人)。
1259年,中國人發明突火槍(粗竹筒發射彈丸)。
1280年,中國人發明火炮。
1346 年,英國人發明發射石彈的火炮。
1378 年,德國人發明發射鐵彈的火炮。
1410年,西班牙人發明火繩槍(火繩點火)。
1525年,中國人發明發射爆炸彈的火炮,開創了世界的新紀元,結束了中國的舊紀元。中國人發明了爆炸彈,但仍然熱衷於使用實心彈。
中國與世界保持水平的兩百年(1525年--1715年)
1525年,義大利人芬奇發明燧發槍(燧石點火)。
從1525年開始,西方的槍炮技術就漸漸超過中國了。但是從1525年到1683年的158年間,中國的槍炮技術尚能與西方保持同步。但當清朝政權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穩定全國之後,因軍事的威脅消失,官方對火炮的重視日減。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中國的槍炮技術大致與西方相當。
沒有提到誰叫畢什麼的啊
『伍』 請問一下明朝的數學家有哪些
1.隔牆算題
明朝大數學家程大位,從事商業,終日奔波於大江南北,集市商行,每遇到有關數學軼聞就馬上記錄下來。
2, 明朝數學家徐光啟
3,珠算宗師─明代數學家程大位
『陸』 明朝有哪些科學家
代表性的人物和其作品:
自然和技術科學家:宋應星——《天工開物》
醫葯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
醫學家:陳實功——《外科正宗》
醫學家:張景岳——《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景岳全書》
數學家:王文素——《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鑒》。
數學家:程大位——《演算法統宗》
地質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數學和科學家、農學家:徐光啟
獸醫學家:喻仁(字本元)、喻傑(字本亨)——《元亨療馬牛駝經全集》
植物學家:朱橚——《救荒本草》
植物學家:俞宗本——《種樹書》
植物學家:馬一龍——《農說》
植物學家:屠本畯(jun)——《閩中海錯疏》
此外,還有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柒』 明末清初時期,中國有哪些逆天的科學發明
官方的科研成果,無論明末還是清初,其實都是各種燦爛,明末時候的中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當時就是領先世界的水平。改裝版的明清紅衣大炮,不但性能世界領先,獨特的鋼管冷卻技術,美國人甚至一直到十九世紀才掌握,還有康熙年間火器大師戴梓的連珠火銃,更是機關槍的前身。這些早就漂亮證明:中國人搞科學不差!
但這幾樣,說起來還都是官方研發成果,至於明清年間的民間成果,卻更有逆天神作。首先一樣,就是自行車!
明末清初版「自行車」的人物,就是清代揚州籍的機械發明家:黃履庄!這位生活在揚州地區的寒門青年,偏偏對當時傳入的西方數學等學問興趣濃厚,二十八歲之前,滿身的創意就層出不窮。二十齣頭的時候,就製成了古代版的溫度計和濕度計。後來還開發出了利用反光原理發光的探照燈。仿製當時中國人嘆為觀止的西方鍾表,更是相當輕松。
但他一生里最惹眼的一樣發明,卻是「自動雙輪小車」,這種小車長三尺,上面還有輪軸,只要用手轉動,就能載人高速前進,要是壯漢來操作,一天可以行進八十里。是為明清版的自行車!
而比起地上跑的自行車來,比黃履庄略早一些,蘇州吳縣一位發明家徐正明,卻弄出了更逆天的成果:飛車,即明清版的直升飛機!
比起天生貧寒的黃履庄來,生活在明清易代年代的徐正明,卻是早早聲名在外,他一身手藝再蘇州地區十分有名。如果安於木匠工作,發家致富不成問題。但這位徐正明木匠,卻從年輕起就有個理想:一定要造一個能飛起來的飛車!
為了這個理想,前半輩子賺的盆滿缽滿的徐正明,後半輩子卻散盡家財,放著大好的木匠事業不做,一門心思研發飛車。歷經十八年的時光,付出了妻兒老小忍飢挨餓的代價,卻終於換來了驚人的場面:他做成了一個椅子狀帶踏板的飛車,兩邊更裝著「木翅」,以踏板驅動木翅轉動,這個飛車竟然艱難飛了起來,甚至還飛到了河對岸。流傳為當地大新聞。
『捌』 元代、明代、清代有哪些發明家
郭守敬是中國元代著名的科學家,他發明了簡儀等多種儀器,並制定了一部精良的歷法——《授時歷》。黃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紡織家。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謚文定。明松江人,漢族。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通天文、歷算,習火器。徐光啟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歷法的修訂和《崇禎歷書》的編譯。
明代火器發明家 趙士禎 趙士禎(1552———1611),字常吉,號後湖,樂清市(縣城)人,明代火器發明家。他發明的「火箭溜」、「制電銃」、「鷹揚炮」等,在當時抗倭戰斗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他著的《神器譜》、《備邊屯田車銃儀》等書,受到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高度評價。然而趙士禎進入仕途憑借的是精湛的書法藝術。據記載,他在太學讀書時偶爾寫詩於扇上為宦官所得,獻給萬曆皇帝「大得欣賞」,遂於萬曆六年(1578)被封鴻臚寺主管,「後進為中書舍人」。
徐壽 (1818~1884)清代科學家,精於數學和工程技術,與同時代科學家華蘅芳共同製造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又製成木殼輪船「黃鵠」號,這是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項新成就。1871年徐壽翻譯出版了《化學監源》等6部書。
清代火器發明家戴梓 清朝發明家黃履庄(1656—?年),江蘇揚州人。自幼聰穎,尤其喜歡出新點子。他七八歲在私塾讀書時,曾經背著塾師,偷偷拿走木匠的刀子和鑿子,雕刻出一個高約一寸的木人。把木人放在桌上,它能自動行走,手足都會動,觀者都說它很神奇。黃履庄十餘歲時,父親去世,黃履庄就到了廣陵(今揚州市廣陵區)他舅舅家,與姑表兄弟戴榕(字文昭,1656—?年)同處,兩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時辰出生(奇得很!)。他因此接觸到了西方的數學和物理學,製作技藝大有長進。他曾做了一些小東西給自己玩,見者多出重價購買。但他體質虛弱,不耐過多勞動,不得不放棄此項愛好,因此他的作品不可多得。 戴榕曾看到黃履庄製作了一輛雙輪小車,長三尺餘,可坐一人,不用推它就會自己行走;若停住了,只要用手拉動軸旁的曲拐,它又會繼續行走,每天可行走八十里。黃履庄還製作了一隻木狗,把它放置在門旁,可像真狗一樣卷卧,有人進門,觸動機關,木狗就會叫個不停,叫聲與真狗相類,人們很難辨其真偽。他還製作了一隻木鳥,把它放在竹籠中,自己會跳舞飛鳴,叫聲像畫眉鳥,凄越動人。黃履庄還製作了一個水器,把水灌進器中,水就會像線一樣自下向上射出,高五六尺,一個時辰後水流也不會斷。他還製作了很多其它玩具,不能悉載。 有人見黃履庄能製作出這麼多的奇巧東西,懷疑他必定有異書或有異傳。可戴榕與他相處了很久,沒有看到他有什麼異書。戴榕也問過黃履庄,他的技藝是向誰學來的。可黃履庄告訴他,他根本就沒有師傅。其實,黃履庄是因為喜歡思考,善於思考。戴榕曾對他滔滔不絕地說話,他則仔細地聽著。他思考問題若不得解,必定會整夜不眠,擁衾而坐,直到找到答案才罷休。 黃履庄還設計過驗冷熱器(即溫度計,能分別氣候,驗測葯性),驗燥濕器(即濕度計,可預測天氣陰晴),瑞光鏡(即聚光鏡,大者口徑達五六尺,夜以一燈照之,光射數里,其用甚巨。冬月人坐光中,遍體生溫,如在太陽之下)、望遠鏡和顯微鏡等光學儀器,多級螺旋水車(用於農田灌溉)等。著有《奇器圖略》等。
『玖』 明朝的一位發明家,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飛行的人
萬戶。
不過中國任何史書上都沒有記載。
最早提到「萬戶」的是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噴氣發動機》(Rockets and Jets)一書中提到:「約當15世紀之末,有一位中國的官吏叫萬戶,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後,裝上47枚當時可能買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綁在椅子的前邊,兩只手各拿一個大風箏。然後叫他的僕人同時點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
基姆在書中並沒有提到「萬戶飛天」一事的來源。國內清華大學教授劉仙洲首先將其翻譯為中文,後來「萬戶飛天」的故事以各種形式被廣泛引用。在前蘇聯、德國、英國等國的火箭專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這件事。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月球上一座環形山被命名為「萬戶」,以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
『拾』 明末是東林黨滅了明朝,為什麼沒留下罵名
東林黨人,只會滿口文章,脫離實際,這就是「文人誤國」。長期的上層生活,使得東林黨人嚴重的與支持整個農民階層脫節,不知道民間的疾苦。講起大道理有一套,真的實際行動沒有,對整個國家的挽救政策一個都沒有,可笑的是,他們掌握著整個國家的權利,這樣明朝滅亡也是符合歷史潮流的。
明朝末期,不知東林黨一家「勢力」。文官專注於內斗,這是中國獨特的文化。明朝末期,朝廷文官勢力還有楚黨,浙黨等政治派別,朋黨之起,就是亡國之始,內斗內行,外斗外行。東林黨與其他什麼黨的斗爭一直延續到明朝徹底滅亡。
在封建社會,整個國家沒有明確的民族觀念。在這些東林黨眼中,只有自己,沒有國家。朝廷亡了,在換一家做,他們還是官,還掌握著整個國家的統治權力。這不是新鮮事,這種思想一直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時期。你看,那些投降清朝的人,大多都是東林黨人,閹黨一個都沒有。面對侵略者的刀槍,那些禮義廉恥都忘記了,氣節還不如一個普通的百姓,反而洋洋自得,唉,可恥啊!
明末的東林黨,可以說是整個國家的精英分子,可是就是這些人,罔顧民族大義,享有各種特權,反而成為整個國家的「蛀蟲」,明朝亡於東林黨也無可厚非。
沒留下罵名的原因在於寫文章的是他們,掌握喉舌的詩他們,難道他們會罵自己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