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人們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是

人們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是

發布時間:2021-10-14 09:07:48

A. 馬克思原理題

論馬克思主義內含著的社會和諧思想
.
2005-12-15 向自強 張書軍

在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發展規律的分析和理論描述中,內在地包含著關於社會和諧的深刻而豐富的思想。正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思想,有助於我們對正在進行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作出理性的和規律性的把握。

一、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是以實踐為基礎和紐帶的和諧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過程和實踐活動的結晶,實踐活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紐帶。

1、社會和諧是人類實踐生活的展開形式

社會和諧是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和諧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它是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人類實踐既是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又是社會和諧的動態活動過程。人類社會和諧就是在這一存在方式和活動過程中生存和發展的。

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活動方式,亦即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它同社會存在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說,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本質上就是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也就是實踐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實踐既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又是社會和諧本身,這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的實踐本體論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是以解決社會生產、生活中的矛盾和社會實踐為基礎,它既是一種社會理想,又是一種社會實踐機制,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實踐結果;它不是靜態的、抽象的社會完美模式,而是社會完美的實踐目標與過程的統一。

2、社會和諧是人在實踐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的把握

社會和諧是人作為實踐主體對人類社會的把握。在馬克思那裡,從實踐活動來把握和認識人類社會與以人類主體為坐標系來認識和把握它們是一致的。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書中,馬克思把「感性的人的活動」、「實踐」、「主體」三者等同看待。在他看來,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人不僅生活和活動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而且又不斷地變革和創造自己的社會關系。社會存在是自己的實踐活動的結果和產物,它是人的實踐活動的靜態存在形式,而人的實踐活動是它的動態表現。實踐活動是人與外部世界之間主體與客體通過一定的中介系統能動而現實的雙向對象化過程。這種雙向對象化過程就是人與外部世界之間、實現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人本化的現實辯證否定運動。

由此可以看出,實踐活動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亦即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它是主體自身不斷重建的活動。它既把人同動物區別開來,建立人與自然之間更新的更高統一和聯系的基礎和紐帶;也是把人聯合起來,建立社會聯系和形成社會和諧的基礎和紐帶;同時還是實現物質的東西和觀念的東西相互轉化,亦即實現社會和諧理想向社會和諧現實轉化,聯結和溝通主觀和客觀關系的基礎和紐帶。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和紐帶,通過激發人的活力和創造力,促進人的實踐的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過程,並引導這個過程向著協調、和諧的方向發展。

3、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承認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展開形式,承認從主體地位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就必須承認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是社會歷史的主人。因為,社會存在是人民的存在,是人們的實際生活過程,也就是人們的實踐活動過程。由此看來,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它的基本內容不是已定的或預定的,主要是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創造的自為的物質存在形式,人類實踐活動形成和表現人的現實的家園,活動創造了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財富,創造了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文化財富,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

由於人類社會歷史是由一個現實的社會演化和發展而成的,而人類社會和諧又是存在於人的實踐活動之中,把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看作是社會歷史的決定力量,必然得出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的結論。創造社會和諧的實踐活動,作為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活動方式,是人對外部世界的一種否定性關系,它內在地包含著作為推動社會和諧的原則和創造社會和諧的原則的否定性辯證法。人不像動物那樣肯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狀態,消極地適應外部世界,而是以自身的實踐活動否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狀態,賦予它以合乎人類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為人的目的的「為我之物」。也就是說,通過主體客體化的運動,使人的活動和本質力量凝結和體現在作為活動結果的對象上,創造一個和諧的、動態的「人化世界」;與此同時,通過客體主體化的運動,使客體的本質規定和規律內化為主體的運動和本質力量,這是人的創造活動和本質力量在更高基礎上的回復,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這種內含於實踐活動之中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既是創造社會和諧的實踐過程本身,又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方法論之源。

把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看作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必然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應把「實事」理解為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求是」就是要認識、掌握、運用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規律。由此看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就是人民群眾從事實踐活動並主動把握人民群眾實踐活動規律的思想路線。堅持這一思想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是基礎,就是要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出發,對其實踐活動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再去指導實踐,不斷開拓創造社會和諧新的歷史,這是一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唯物主義道路。 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和諧社會和諧總是表現為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社會和諧既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一般標志,又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最終表現形態。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1、社會和諧是社會進步的和諧

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生活狀態,往往表現為社會進步,是社會進步的和諧。所謂社會進步,是指社會的前進發展,包括社會形態的更替、社會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進化和變革。社會進步首先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具體歷史進程。當活躍的生產力打破了陳舊的生產關系的桎梏,並建立起新的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時,舊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被新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所代替,生產力就得到了解放,從而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人類社會的歷史便進入一個新的和諧階段。社會進步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中。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出現,只是標志著某一舊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結束,而並不意味著社會發展的終止。任何一個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都會按照辯證法和它的歷史必然性有所前進,有所發展,都會在這個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范圍內進行某些改革和調整,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著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對於歷史上依次出現的各種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都應當肯定它們在社會進步中應有的地位,因為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2、社會和諧是人類文明的和諧

自從人類和人類社會產生之日起,就開始了人類文明的歷史。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是客觀世界被人化的程度,是標明文化發展亦即社會進步的程度的特殊形式。「文明」一詞的拉丁文原意為公民的、社會的、國家的,通常被用來說明存在於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區的社會文化共同體。在資本主義社會,一些進步的思想家如傅立葉等,曾提出用「文明」的概念來劃分人類歷史。近代美國民族學家、原始社會歷史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根據生活資料生產的進步,把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分為「三個主要時代———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恩格斯肯定了摩爾根以生活資料生產進步作為人化的根本標志和文明的基本尺度,作為劃分原始社會史的基本原則,「蒙昧時代是以獲取現成的天然產物為主的時期;人工產品主要是用作獲取天然產物的輔助工具。野蠻時代是學會畜牧和農耕的時期,是學會靠人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生產的方法的時期。文明時代是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的時期。」恩格斯在這里把文明相對於蒙昧和野蠻,文明標志著人類社會歷史的一種進步,象徵著人類的解放。蒙昧和野蠻則標志著人化的程度,象徵著人類從動物界分享的程度。所以,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的總和,人類離動物越遠,標明人化程度越高,人類文明就越發展,社會和諧的文明基點就越高,內容就越豐富。

3、社會和諧是歷史的、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當我們具體地考察某種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現象時,會發現極其復雜的情況。例如,在今天看來,奴隸制是不人道的、蒙昧時代是落後的文明,應予以否定。但如果抽象地說奴隸制不人道,蒙昧時代不文明,它在任何條件下都是一種社會退步或社會落後,那麼就是錯誤的。正如恩格斯所說:「用一般性的詞句痛罵奴隸制和其他類似現象,對這些可恥的現象發泄高尚的義憤,這是最容易不過的做法。可惜,這樣做僅說出了一件人所周知的事情,這就是:這種古代的制度已經不再適合我們目前的情況和由這種情況所決定的我們的感情。但是,這種制度是怎樣產生的,它為什麼存在,它在歷史上起了什麼作用,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並沒有因此而得到任何說明。如果我們對這些問題深入研究一下,那我們就一定會說——盡管聽起來是那麼矛盾和離奇——在當時的條件下,採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以犧牲族類大多數人的利益,換取了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發展,就這個意義上說,採用奴隸制也是一種巨大的社會進步。馬克思也指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構成了貫穿於人類及其社會發展的始終的「永恆的必然性」,「像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然與自然進行斗爭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可見,從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的認識和運用來講,蒙昧時代同樣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基礎之上的,因而它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進步階段。因此,對社會和諧的任何問題,無論是表現為社會進步還是表現為人類文明,都必須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加以考察,把社會和諧看成是具體的、歷史的和諧,把歷史長河中依次更替的幾種社會形態看作社會進步和社會和諧的階梯,把社會和諧觀建立在一系列社會形態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握社會和諧的歷史規律。

4、社會和諧是一種歷史趨勢

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社會和諧作為一種動態的和諧、一種社會生活狀態,它總是表現為一種趨勢,並且其根源在於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首先,社會和諧的深刻根源是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在這兩對矛盾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起著決定作用,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最終決定因素,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領域的協調和諧發展。其次,社會和諧是一個辯證否定即「揚棄」的過程。新的社會和諧的確立是建立在拋棄舊有的那些陳舊的、過時的東西同時又保存、發揚了那些積極的、有價值的和諧因素基礎上的。它是一種社會運動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形式。再次,社會和諧也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要求,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亦即社會和諧的創造者,是新生產力的代表,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只有人民群眾才能推動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真正動力。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社會和諧雖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不是自發的過程。歷史是人們自己創造的,在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中活動的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社會和諧是人們自覺活動的結果。人們在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活動中要實現預期目的,必須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充分自覺地認識社會和諧發展的規律,按照歷史規律來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實現歷史必然性和人的意志活動的統一。

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

由於人與自然界存在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變換關系,自然界對人和人類社會的產生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成為構建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

1、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自然界與人類是兩個不同系列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一種自在的形式,而人類則是一種自覺的存在形式。但二者之間又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是一種以實踐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對象性關系。一方面,人依賴於自然界,通過勞動從自然界獲取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和能量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人又反作用自然界,即通過勞動來改變自然界,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空間和條件。恩格斯認為,那種只承認自然界對人的作用,而不承認或無視人與自然界的作用的觀點是片面的自然主義的歷史觀。當然,人在自然界中生存,也必然會受到自然界的制約,人的能動性與人的受動性是對立的統一。如果人們在自然界的面前,為所欲為,那麼就必然會受自然界的懲罰。因此,人的能動性並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自然界的報復。但是,長期的人類實踐證明,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改造的廣度和深度,將會隨著科學的發展而擴展和提高,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協調性將會越來越強。這無不證明,人在自然界中將越來越獲得自由,越來越成為一個自然界的主導者。

2、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最高境界

自然界是人的棲身之所,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沒有自然界,人是無法存在的。但是,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最高產物。因此,隨著人類的產生,純粹的自然轉變為屬人的世界,自然界便因此成了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對象。兩者的密切關系使人們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是協調的關系,這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也是社會和諧的最高境界。

樹立對自然界的整體觀念以及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夥伴關系,這是人與自然界之間協調發展的前提,我們應該對生態環境的問題有一個足夠的認識。人作為世界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自然界同處一個系統中,我們不能破壞這個系統的有序性。同時,必須依靠科學技術手段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物質前提。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同時也是自然界的調節者控制者,而這種調節的能力和控制的能力,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提高的。此外,還必須解決好人類社會自身的問題,調整好社會關系,建立合理的社會制度。沒有合理的社會制度,就不可能有和諧有序的對自然界的利用和開發,就不可能真正協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3、人的素質在構建社會和諧中具有重要作用

從自然界演化而來的人類,是不斷地進化與發展的。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與發展,社會文明也在不斷地向前推進。而人類的進化與發展又主要表現在人的素質的提高。從歷史上看,人類社會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是人類在打制石器工具的過程中逐漸積累經驗,掌握製造技能而逐步實現的。能夠製造生產工具,標志著人類自身具備了新的素質。人類祖先在漫長的歲月中,主要以採集和漁獵為主,而在長期的採集和漁獵的過程中,人類又慢慢地學會了養殖業和種植業,遂由攫取性經濟過渡到生產性經濟。正是依靠人類素質的提高而實現了由漁獵社會向畜牧社會、農耕社會的轉變。在數千年的農業社會里,人類不僅發明和使用生產工具的技能與日俱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思想文化,人類素質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近代以來,人類擺脫蒙昧主義的束縛,思想空前解放,智慧之光照亮了前進的道路,科技和工業迅速發展,物質財富急劇增長,創造出了高度發達的工業文明。歷史的足跡表明,社會文明總是隨著人類自身素質的高低,永遠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客觀尺度,人的素質在構建社會和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的素質是促進社會文明發展的主要因素。當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更離不開人的素質這一因素。這是因為自20世紀中葉開始的一系列高新技術的發展,已經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日常生活的節律和面貌,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瞬息萬變、充滿活力。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人類文明產生了新的變革,對人的素質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說20世紀仍然屬於「財富源於資源」的時代,那麼21世紀將完全進入「財富源於人力資源」的嶄新時代。現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和國民素質的競爭。因此,人的素質始終是當代社會文明普遍關注的重要方面,也是構建現代和諧社會的主要因素。

人的素質的提高是加速我國社會文明進程的必要條件。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目前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發展,人們開始追求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這是現代社會文明的一個標志。而要達到這一目標,一方面需要有高素質的人去創造高質量的社會生活,生產高質量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產品;另一方面又需要高素質的人去消費。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這兩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因而影響人們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的發展。所以,要提高人們的社會生活質量,從而加速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就必須提高人的素質。另外,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人口問題是制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問題。人口多是既成的客觀事實,關鍵在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解決得好,人口多就會變成豐富的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人口阻力就會變成人口動力,人口包袱就會變成人口財富,從而成為推動中國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力量。而要解決好人口問題,關鍵在於開發好人力資源並使其變成人才資源。總之,我們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步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從而推動社會文明的進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根本上取決於人的素質的提高。

B. 政治:創造出的偉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有哪些

物質財富就是物質產品,比如我們日常用品等,精神財富就是精神產品,比如名著等。

C. 什麼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社會實踐活動

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是人類的基本的社會實踐的活動,創造物質的財富是我們的溫飽問題,現在溫飽解決了,我們創造更高一級的基礎設施建設,精神文明的構建更為主要

D. 勞動法選擇題1

1.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勞動法規是1802年(A. 英國
)議會頒布的《學徒健康與道德法

》。

2. 19世紀初期頒布的勞動法規是以(C. 工廠立法 )的形式出現的。

3. 國際勞動立法思想開始於( D. 19世紀下半葉
)。

4. 國際上通常將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國際勞工公約和建議書合稱為(B. 《國際勞工標准》 )。

5. 下列表述中,不屬於勞動法中所指勞動的特徵的是( D. 勞動法上的勞動,是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所有有意識、有目的的 )。

6. 從( A. 工人運動 )角度分類,可以將勞動關系分為利益沖突型勞動關系、利益一體型

勞動關系、利益協調型勞動關系。

7. 下列主體中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適用范圍的是(B. 我國公民在境外設立的獨資企業 )。

8. 勞動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自19世紀初大工業生產後,由於國家對

僱傭關系的干預而從傳統( A. 民法 )中獨立出來的。

9. 與勞動法相鄰近的法律部門最密切的是(D. 社會保障法
)。

10. ( C. 勞動就業權)在各項勞動權力中居於首要地位,是勞動者賴以生存的權利。

E. 【人民群眾具有無限創造力,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源泉。】這句話就原理來說對嗎

不對的,你們瞎說啥?
正確說法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不懂都別裝懂啊!

F. 創造出的偉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有哪些

物質財富就是物質產品,比如我們日常用品等,精神財富就是精神產品,比如名著等.

G. 下列表述中,不屬於勞動法中所指勞動的特徵的是( )。

D. 勞動法上的勞動,是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所有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H. 15勞動保障知識競賽試題及參考答案

1.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勞動法規是1802年( )議會頒布的《學徒健康與道德法

》。
a. 英國
b. 美國
c. 德國
d. 法國

2. 19世紀初期頒布的勞動法規是以( )的形式出現的。
a. 工會立法
b. 政府立法
c. 工廠立法
d. 議會立法

3. 國際勞動立法思想開始於( )。
a. 18世紀晚期
b. 19世紀初
c. 19世紀上半葉
d. 19世紀下半葉

4. 國際上通常將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國際勞工公約和建議書合稱為( )。
a. 《國際勞工憲章》
b. 《國際勞工標准》
c. 《國際勞工條約》
d. 《國際勞工章程》

5. 下列表述中,不屬於勞動法中所指勞動的特徵的是( )。
a. 勞動法上的勞動,一般是人們在爭取與實現勞動全過程中的勞動
b. 勞動法上的勞動是有償性勞動
c. 勞動法上的勞動是勞雇關系的勞動
d. 勞動法上的勞動,是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所有有意識、有目的的

活動

6. 從( )角度分類,可以將勞動關系分為利益沖突型勞動關系、利益一體型

勞動關系、利益協調型勞動關系。
a. 工人運動
b. 職業
c. 資本的組織形式
d. 集體談判

7. 下列主體中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適用范圍的是( )。
a. 在我國境內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
b. 我國公民在境外設立的獨資企業
c. 我國境內設立企業派駐境外的勞動者
d. 我國境內的個體經濟組織

8. 勞動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自19世紀初大工業生產後,由於國家對

僱傭關系的干預而從傳統( )中獨立出來的。
a. 民法
b. 經濟法
c. 行政法
d. 社會保障法

9. 與勞動法相鄰近的法律部門最密切的是( )。
a. 民法
b. 經濟法
c. 行政法
d. 社會保障法

10. ( )在各項勞動權力中居於首要地位,是勞動者賴以生存的權利。
a. 職業安全權
b. 休息權
c. 勞動就業權
d. 報酬權
(提問者:應屆畢業生網友,提問時間:2009年05月13日)

--------------------------------------------------------------------------------
答:
1.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勞動法規是1802年(a. 英國 )議會頒布的《學徒健康與道德法 》。 2. 19世紀初期頒布的勞動法規是以(c. 工廠立法 )的形式出現的。 3. 國際勞動立法思想開始於( d. 19世紀下半葉 )。 4. 國際上通常將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國際勞工公約和建議書合稱為(b. 《國際勞工標准》 )。 5. 下列表述中,不屬於勞動法中所指勞動的特徵的是( d. 勞動法上的勞動,是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所有有意識、有目的的 )。 6. 從( a. 工人運動 )角度分類,可以將勞動關系分為利益沖突型勞動關系、利益一體型 勞動關系、利益協調型勞動關系。 7. 下列主體中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適用范圍的是(b. 我國公民在境外設立的獨資企業 )。 8. 勞動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自19世紀初大工業生產後,由於國家對 僱傭關系的干預而從傳統( a. 民法 )中獨立出來的。 9. 與勞動法相鄰近的法律部門最密切的是(d. 社會保障法 )。 10. ( c. 勞動就業權)在各項勞動權力中居於首要地位,是勞動者賴以生存的權利。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勞動力的轉移方向為( )
A、一產→二產→三產
B、二產→三產→一產
C、三產→一產→二產
D、三產→二產→一產

I. 29.勞動不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而同時成為人們生活第一 需要的社會是 A.社會主義社會 B.共產主

勞動不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而同時成為人們生活第一需要的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

J. 勞動指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那麼獻血是不是勞動呢

不是。獻血沒有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閱讀全文

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