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六朝時期著名,的佛教雕塑家戴逵是___人,其作品有什麼藝術風格.
【戴逵】東晉。繪畫和佛像雕刻為後世稱道,推動了民族藝術的發展與提高。所畫人物、山水、走獸「情韻連綿,風趣巧拔」,「荀勛、衛協之後,實為領袖」。擅長雕刻及鑄造佛象。首創乾漆夾雕塑法。曾塑「五世佛」,與顧愷之壁畫「維摩詰象」和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並稱「三絕」。
戴逵(326-369)中國東晉雕塑家,畫家,哲學家,字安道。譙郡銍縣(今安徽宿州市)人,後徙居會稽剡縣(今浙江嵊縣)。戴逵終生不仕,初就學於名儒范宣,博學多才,善鼓琴,著《戴逵集》9卷,已散佚。他擅長佛教雕塑,善於聽取觀眾意見,將西域傳來的佛教造像式樣,結合本土藝術的特點,將漆器中的夾紵技術應用於佛像製作,創造出民眾易於接受的中國式佛教雕塑樣式。曾為會稽山陰靈寶寺作木雕無量壽佛及脅侍菩薩。隱於幃幕後,聽取意見,反復修改,三年始成,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與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及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戴逵的繪畫長於人物、佛像、山水,所畫人物注重意趣的表現,作品被謝赫譽為'情韻連綿,風趣巧拔。善圖聖賢,百工所范'。具有很大影響。其子戴勃、戴顒亦善繪畫和雕塑,承其家學,有所創造。戴逵在哲學上受儒家影響,發展了儒家形神一元論的觀點,對後來范縝的無神論有一定影響。曾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釋疑論》,與名僧慧遠等反復辯論,見《廣弘明集》;又不滿於西晉名士的放盪縱欲,曾撰《放達為非道論》,載本傳。性高潔,隱居不仕。孝武帝時,屢次徵召,皆不就,病卒於家。
據《世說新語》記載:「戴安道中年畫行象甚精妙,庾道季看之,語戴雲:『神猶太俗,蓋卿世情未盡耳』,戴雲『唯務光(夏時賢人)當免卿此語耳』。」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戴安道的畫,太貼近生活;二是他畫的宗教人物畫也反映現實人物的思想性格。他畫過《稽輕車詩圖》能完全捕捉人物的情態,即所謂「作嘯人似嘯人」的程度。顧愷之評他的肖像畫說:「稽興,如其人」,由此可知他的繪畫成就。
② 文言文《戴逵》怎麼翻譯
戴逵,字安道,譙郡銍縣人。他小時候就有靈巧聰慧的心思,善於彈琴,擅長書法與畫畫。他還是兒童的時候,用白瓦屑、雞蛋汁混合浸泡,最後做成一塊碑,並命名為《鄭玄碑》,見到這個碑的人都贊嘆不已,認為這塊碑「詞美書精,器度巧絕」。他很擅長畫古人的山水畫。十多歲的時候,在瓦棺寺畫畫。王長史看到之後說:「戴逵並非只會畫畫,以後肯定能有大名望,我只是遺憾自己見不到他輝煌的時候了。」戴逵曾經跟從范宣學習,范宣見到戴逵的畫作,沒有用處的事情,不必在這上面白白花費心思,戴逵於是為范宣畫了《南都賦》,范宣看完之後大為感嘆,認為非常有益處,於是也開始學畫畫。戴逵既然有了靈巧的心思,又善於鑄造佛像和雕刻。他曾經建造無量壽佛的木像和菩薩的木像,高達一丈六。他認為古時的製作都粗拙古樸,到了開放敬神的時候,不足以使人動心。於是藏在帷幕中,偷偷聽眾人的議論,所聽到的褒貶意見,都加以詳細的研究,積累思考了三年,刻像才最終完成。
③ 為什麼說戴逵是中國民族佛教藝術造像開創者 原因的答案 拜託了
戴逵(326-396 ),東晉著名美術家、音樂家。字安道,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人,居會稽剡縣(今浙江紹興附近)。他是顧愷之時代另一有名畫家,南渡的北方士族。晚年長期住在會稽一帶。戴逵終生不仕,初就學於名儒范宣,博學多才,善鼓琴,工人物、山水,堅拒太宰武陵王召其鼓琴之命,王徽之曾雪夜訪之,到門未入,孝武帝時累征不就。著《戴逵集》9卷,已散佚。他少年時畫的《南都賦》,使他的先生范宣(當時有名的學者)改變了繪畫無用的看法。他富有巧藝,繪畫而外,又善於彈琴,更以擅長雕刻及鑄造佛像而知名。他曾造一丈六尺高的無量壽佛木像及菩薩像。為了創造新的樣式,他暗暗坐在帷帳中傾聽群眾議論。根據大家的褒貶,加以研究,積思三年才完成。由此可見戴逵是首先創造了中國式佛像的藝術家。戴逵並且創造了夾紵漆像的作法,把漆工藝的技術運用到雕塑方面,是今天仍流行的脫胎漆器的創始者。戴逵在南京瓦官寺作的五軀佛像,和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及獅子國(錫蘭島)的玉像,共稱「瓦官寺三絕」。
④ 戴逵父子在雕塑史上有什麼首開先河的造詣
戴逵(?~396),子安道,譙郡垤(今安徽亳縣)人,後移家會稽剡縣(今浙江嵊縣)。聰明博學,好談論,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精雕塑,堪稱藝術全才。其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是在雕塑方面。據記載,戴逵是中國美術史上最早用夾薴胎製作佛像的雕塑家。而且製作精緻,有若至真。一次他製作無量壽佛和脅侍菩薩像,「研思致妙,精銳定製,潛於帷中,密聽眾論,所聞褒貶,輒加詳改。」就這樣,「委心積慮,三年方成。」其水平之高,前所未有。塑像之外,還能木雕像和銅鑄像。唐末,戴逵製作的丈六無量壽佛供奉在越州嘉祥寺。銅鑄一佛二菩薩像,供奉在洛陽白馬寺。
其子戴霤,亦精雕塑。一次,南朝宋太子鑄丈六金(銅)像於瓦棺寺,像成而恨面瘦。太子不知所措。乃迎霤問之,回答說,非面瘦,乃肩胛肥也,當即令減肩胛,像乃相稱。後代評價:「二戴像制,歷代獨步。」可惜他們的作品都沒有流傳至今。
⑤ 為什麼說戴逵是中國民族佛教藝術造像開創者 中國美術史
戴逵
戴逵(326-396 ),東晉著名美術家、音樂家。字安道,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人,居會稽剡縣(今浙江紹興附近)。他是顧愷之時代另一有名畫家,南渡的北方士族。晚年長期住在會稽一帶。戴逵終生不仕,初就學於名儒范宣,博學多才,善鼓琴,工人物、山水,堅拒太宰武陵王召其鼓琴之命,王徽之曾雪夜訪之,到門未入,孝武帝時累征不就。著《戴逵集》9卷,已散佚。他少年時畫的《南都賦》,使他的先生范宣(當時有名的學者)改變了繪畫無用的看法。他富有巧藝,繪畫而外,又善於彈琴,更以擅長雕刻及鑄造佛像而知名。他曾造一丈六尺高的無量壽佛木袱暢摧墾詆舊搓馴撣沫像及菩薩像。為了創造新的樣式,他暗暗坐在帷帳中傾聽群眾議論。根據大家的褒貶,加以研究,積思三年才完成。由此可見戴逵是首先創造了中國式佛像的藝術家。戴逵並且創造了夾紵漆像的作法,把漆工藝的技術運用到雕塑方面,是今天仍流行的脫胎漆器的創始者。戴逵在南京瓦官寺作的五軀佛像,和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及獅子國(錫蘭島)的玉像,共稱「瓦官寺三絕」。
http://www.verywind.com/xuexi-648204507678869045.htm
⑥ 為什麼說戴逵是中國民族佛教藝術造像開創者 的原因
戴逵
戴逵(326-396 ),東晉著名美術家、音樂家。字安道,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人,居會稽剡縣(今浙江紹興附近)。他是顧愷之時代另一有名畫家,南渡的北方士族。晚年長期住在會稽一帶。戴逵終生不仕,初就學於名儒范宣,博學多才,善鼓琴,工人物、山水,堅拒太宰武陵王召其鼓琴之命,王徽之曾雪夜訪之,到門未入,孝武帝時累征不就。著《戴逵集》9卷,已散佚。他少年時畫的《南都賦》,使他的先生范宣(當時有名的學者)改變了繪畫無用的看法。他富有巧藝,繪畫而外,又善於彈琴,更以擅長雕刻及鑄造佛像而知名。他曾造一丈六尺高的無量壽佛木像及菩薩像。為了創造新的樣式,他暗暗坐在帷帳中傾聽群眾議論。根據大家的褒貶,加以研究,積思三年才完成。由此可見戴逵是首先創造了中國式佛像的藝術家。戴逵並且創造了夾紵漆像的作法,把漆工藝的技術運用到雕塑方面,是今天仍流行的脫胎漆器的創始者。戴逵在南京瓦官寺作的五軀佛像,和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及獅子國(錫蘭島)的玉像,共稱「瓦官寺三絕」。
⑦ 戴逵文言文翻譯
譯文
戴逵,字安道,譙郡銍縣人。他小時候就有靈巧聰慧的心思,善於彈琴,擅長書法與畫畫。他還是兒童的時候,用白瓦屑、雞蛋汁混合浸泡,最後做成一塊碑,並命名為《鄭玄碑》,見到這個碑的人都贊嘆不已,認為這塊碑「詞美書精,器度巧絕」。
他很擅長畫古人的山水畫。十多歲的時候,在瓦棺寺畫畫。王長史看到之後說:「戴逵並非只會畫畫,以後肯定能有大名望,我只是遺憾自己見不到他輝煌的時候了。」
戴逵曾經跟從范宣學習,范宣見到戴逵的畫作,沒有用處的事情,不必在這上面白白花費心思,戴逵於是為范宣畫了《南都賦》,范宣看完之後大為感嘆,認為非常有益處,於是也開始學畫畫。
戴逵既然有了靈巧的心思,又善於鑄造佛像和雕刻。他曾經建造無量壽佛的木像和菩薩的木像,高達一丈六。他認為古時的製作都粗拙古樸,到了開放敬神的時候,不足以使人動心。於是藏在帷幕中,偷偷聽眾人的議論,所聽到的褒貶意見,都加以詳細的研究,積累思考了三年,刻像才最終完成。
(7)戴逵創造了佛教雕塑的擴展閱讀
人物軼事
戴逵(340年-396年),字安道,戴逵出生於東晉譙郡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鎮)一個士族官僚家庭,他的祖父、父親都在東晉朝廷里做過大官,有一定的名望。他的兄長戴逯因屢立戰功,被朝廷封為廣信侯,後又陞官至大司農。
當時著名的學者范宣就曾做過他的老師,並給了他以巨大的影響。史稱他「幼有巧思,聰悟博學」,又說他「少博學,好談論,善屬文,能鼓瑟,工書畫,其餘巧藝靡不畢綜」。
巧成鄭玄碑
聰明過人,博覽群書,喜好六藝之術,不僅為戴逵日後成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極大地調動了他的創作熱情,使他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得以發揮和升華。戴逵十來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偶爾不慎打破了一隻雞蛋,他順手用絹布抹去。等到第二天,他發現那塊絹布竟硬成一團。
他大受鼓舞,立即找來破損白瓦研磨成屑,打了不少的雞蛋,濾去蛋黃,再將白瓦灰兌入蛋清之中,反復揉搓,最後做成一碑,並命名為《鄭玄碑》,還親自寫了碑文,用刀把碑文刻到碑上。凡是見到這個碑的人,個個都贊嘆不已,認為這個小玩藝兒「詞美書精,器度巧絕」,一時在人們中傳為美談。
隨作漁翁圖
戴逵隨父游建康(即今江蘇南京),只見沿途山清水秀,柳暗花明,他激動不已,常立船頭,一站數小時不歸艙。特別是那漁翁身披蓑衣,頭戴斗笠,駕一葉小舟,在煙雲浩渺的水波之中,時出時沒,時隱時現,悠閑自在,無慮無憂,真是令人羨慕!
到了建康之後,他父親帶他來到著名的瓦棺寺。這瓦棺寺的住持僧原本是風流儒雅之輩,後因犯事出家,但俗緣未了,故此瓦棺寺竟成了當時建康城中文人雅士聚居的地方。當戴逵隨他父親來到瓦棺寺時,正好當時著名畫家王蒙在這里為人作畫。戴逵見了,便覺大開眼界。
王蒙素與戴家有舊,今見戴家父子到來,昔日也隱隱聽說戴逵是個神童,便要他現場作畫一幅。戴逵推辭不過,隨即蘸足濃墨,一氣呵成,畫出一幅《漁翁圖》來。原來戴逵乘船順江而下時,見著江上漁翁後,便久久不能忘懷,早在心中勾勒了這幅畫圖,此時只不過是將其復制出而已。
王蒙原本是晉朝畫壇旗手,見戴逵三下兩下,一揮而就,甚是高興。再細品畫風畫意,更覺氣韻不凡,瀟灑俊逸,大為慨嘆。他以獨具之慧眼,透過這幅《漁翁圖》,料定戴逵必非仕途之庸人,定為山川之高士。因而感嘆道:「此童非徒能畫,亦終當致名。恨吾老,不見其盛時也」。
王蒙雖非公卿王侯,卻因畫名顯赫而為世人景慕,且心性極高,驕人傲物,從不輕易褒揚他人。如今竟如此盛贊戴逵,周圍的人便知戴逵確實不同凡響,而格外地另眼相看了。
⑧ 戴逵在藝術上取得成就有什麼原因
他富有巧藝,繪畫而外,又善於彈琴,更以擅長雕刻及鑄造佛像而知名。他曾造一丈六尺高的無量壽佛木像及菩薩像。為了創造新的樣式,他暗暗坐在帷帳中傾聽群眾議論。根據大家的褒貶,加以研究,積思三年才完成。由此可見戴逵是首先創造了中國式佛像的藝術家。戴逵並且創造了夾紵漆像的作法,把漆工藝的技術運用到雕塑方面,是今天仍流行的脫胎漆器的創始者。戴逵在南京瓦棺寺作的五軀佛像,和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及獅子國(錫蘭島)的玉像,共稱「瓦棺寺三絕」。
根據記載,他善於聽取群眾意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采博取。當然,他的才華和眼界也是主導因素,否則,聽再多群眾意見,也可能是小狗跟著大狗旺旺,弄不出東西來的。
如果抄得好,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ω^ 謝謝您的支持!!)o(∩_∩)o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o(∩_∩)o原創只為你,施主的採納,是貧道修行的動力!!o(∩_∩)o
⑨ 東晉雕塑家戴逵創造佛像是怎樣的
由東晉雕塑家戴逵創制,承夾佇漆器的傳統工藝而發展,用來塑造佛像。先以泥塑造型,在泥胎上貼敷麻布塗漆,層層塗貼髹飾,到7層多至20層,待干後除去泥胎,貼飾金薄而成,曾為建康瓦棺寺造夾貯佛像五軀,與顧愷之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進的玉雕佛像,並稱「三絕」。(《梁書》、《法苑珠林》、《歷代名畫記》)。又為「造招提寺,手自製五夾貯像,並相好無比。」制佛像需遵經論中「三十二相」、「八十好」的規范。而戴逵高明之處在於能根據生活感受,審美理想和群眾欣賞要求在規范中創作出新,達到「相好無比」、「道俗瞻仰,忽若親遇」,生動感人(法琳《辨證論》)。作為「行象」比銅鑄,石雕、木雕都輕,更比泥塑堅固,達到了佛像高大壯觀又體輕易舉的要求。適應節日中抬像巡行儀式所用。於是廣為流行。南梁簡文帝曾親自撰寫《擬造丈八夾佇金薄像疏》(《漢魏六朝三百家集》),倍為重視。六朝能以夾佇技法塑造復雜的佛像,技藝高超為脫胎漆進一步發展起了良好作用。夾貯像,後世又稱為「乾漆像」、「脫空像」、「搏換像」、「脫紗像」、「脫胎像」等。
⑩ 中國佛像雕塑的奠基人是誰
東晉時期戴逵戴顒父子創作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將佛教造像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並將外來的造像藝術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去,創作了影響整個南北朝時期審美的瘦骨清像造像風格。戴逵善於細致地觀察,精心的構思,廣泛地聽取群眾意見,使自己不斷豐富著創造力。同時,不斷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的源泉。在佛教藝術形象的塑造上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是當時藝術界的一個大膽的創造者。戴顒和他父親一樣,在雕造技術上也有所發展。佛教雕刻「藻繪」就是從戴顒開始的,這顯然也是佛教雕塑和傳統藝術的進一步結合的表現。戴顒在巨大佛像的製作上,有豐富的經驗,關於形象各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佛像的造型有著深刻的理解與獨特的成就。在歷史上所以這樣重視戴氏父子成就,顯然是和他們在佛教藝術上的創造,特別是在佛教藝術中國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分不開的。張彥遠認為以前的佛像「以形制古樸,未足贍敬,後晉明帝、衛協,皆善畫像,未盡其妙。洎戴氏父子皆善丹青。又崇釋氏,範金賦采,動有楷模。」至此以後,由於不同藝術家的創造,有著更多的樣式、風格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