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衡的地動儀 發明故事
張衡觀天察地
張衡是東漢時候傑出的科學家。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
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獃獃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燙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張衡很興奮又問:「那麼,它是怎樣移動的呢?」
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線上,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多次起來看北斗。夜深人靜,當他看到那閃爍而明亮的北斗星時,果然倒掛著,他感到多麼高興啊!他想:這北斗為什麼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麼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於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後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
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觀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製造出一種儀器,能夠上觀天,下察地,預報自然界將要發生的情況,這對人們預防災害,揭穿那些荒誕的迷信鬼話,該是多麼好啊!
於是,張衡把從書本中和觀察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開始了試制「觀天察地」儀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寫成一本書,叫做《靈憲》。在這本書里,他告訴人們:天是球型的,像個雞蛋,天就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黃,就叫做「渾天說」。
接著,張衡根據這種「渾天說」的理論,開始設計、製造儀器了。不知經過多少個風雨晨昏,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渾天儀誕生了。這個大銅球很像今天的地球儀,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准確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張衡說:「天上的星星,能見的共有二千五百顆,但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卻只有一百二十顆。」
後來,張衡經過努力鑽研,又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也是鋼鑄造的,形狀像個酒壇子,四周鑄著八條龍,每條龍口裡含著一個小銅球。只要哪一條龍口中的銅球吐了出來,就預示著那個方向發生地震了。測試非常靈驗,沒有一次不準。
張衡在科學上的創造發明是偉大的,這是由於他從小就愛科學,勤奮地學習鑽研和不懈地觀察實驗,而且能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通過自己刻苦研究、創造才獲得的。
Ⅱ 張衡發明的什麼
在東漢時期,中國出現了一位創制天球儀,候風儀,地震儀的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於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陽,家境貧苦.但他自幼喜歡讀書,成年後曾在南陽郡做了幾年文官,後來辭職回鄉,潛心天文研究.中國漢朝先後出現了三種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這就是「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個半圓形的罩子,大地像一個倒扣著的盤子.」「渾天說」主張天是渾圓的,日月星辰會轉入地下,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平的,改進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球形的.「宣夜說」認為天沒有一定形狀,而是無邊無際的充滿氣體的空間,日、月、星辰都飄浮在氣體中.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實際.他還製作了一個能夠精確演示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張衡的另一發明是製作了水運渾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發動的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實際上是個天文鍾,通過它的等速旋轉,可以報告時刻.世界上第一個可以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也是這位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張衡還在《靈憲》等天文著作中,闡述了無限宇宙的思想,解釋了月亮反射陽光和月食發生的原因.他對2500顆恆星的觀測記錄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計算結果,和近代天文學非常接近.
公元117年,張衡根據渾天學說理論和對天象的實際觀察,創造出了利用漏壺滴水推動的大型「漏水轉渾天儀」.這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動演示恆星和太陽周日運行的儀器
公元132年發明了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方位的科學儀器——地動儀
張衡製造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由一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內用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車箱外殼上層置一木刻仙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張衡關於齒輪系統的應用和相對運動的原理,被西方學者贊為「是一切控制論機械的祖先」.
張衡創造的「計里鼓車」,是用以計算里程的機械.據《古今注》記載:「記里車,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記里鼓車」和「指南車」的製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齒輪原理,早於西方1800多年.
張衡製造的「瑞輪莢」(即活動日歷),內裝機關,在一個立軸上裝15個撥板,依次分別作用於15個莢,按著應有的時刻升落,利用水力運動,從每月初一起,每天轉出一片木葉,15日後每天再轉入一片,到月落為止,循環旋轉開合,使人們從而獲得類似活動日歷的效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計時器.
張衡創造的「獨飛木雕」是機械飛行器.它是模仿鳥類高空翱翔的又寬又長的滑翔翼型設計,靠腹內施機,加以控制,能飛數里.這一發明製造,比國外的機械飛行器早1500多年.
張衡製造的「候風儀」(即候風銅鳥),是氣象學中預測風力風向的儀器.它與西方的候風雞類似.但西方的候風雞到12世紀才始見於記載,要比張衡的候風銅鳥晚了1000多年.
Ⅲ 張衡除了發明地動儀還有什麼發明
渾天儀
漏水轉渾天儀是一種水運渾象。用一個直徑四尺多的銅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恆顯圈、恆隱圈等,成一渾象,再用一套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如恆星的出沒和中天等。它還有一個附屬機構即瑞輪冥菜,是一種機械日歷,由傳動裝置和渾象相連,從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葉片;月半後每天落一葉片。它所用的兩級漏壺是現今所知最早的關於兩級漏壺的記載。
瑞輪莢
瑞輪莢是張衡別出心裁創造的自動日歷,它模仿神話中奇樹蓂莢的特徵,靠流水作用,從每月初一開始,一天出現一片葉子,到滿月出齊15片,然後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為止,循環開合。這個神話曲折地反映了堯帝時天文歷法的進步。張衡的機械裝置就是在這個神話的啟發下發明的。聽謂「隨月盈虛,依歷開落」,其作用就相當於現今鍾表中的日期顯示。
指南車
張衡製造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由一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內用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車箱外殼上層置一木刻仙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
計里鼓車
張衡創造的計里鼓車是用以計算里程的機械。據《古今注》記載:「記里車,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記里鼓車與指南車製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齒輪原理,早於西方1800多年。
獨飛木雕
張衡製作獨飛木雕,是模仿鳥類高空翱翔的滑翔翼型設計。
地形圖
張衡也研究過地理學,根據他研究和考察的心得,畫過一幅地形圖。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雲:「衡嘗作地形圖,至唐猶存。
Ⅳ 張衡發明過幾種東西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Ⅳ 張衡都發明了什麼
地動儀。陽嘉元年(公元132年),東漢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成為了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它的正式名稱叫候風地動儀,它不是一個能夠預測地震的神器,只是一個馬後炮,負責地震的監測工作。
據《後漢書》記載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張衡的地動儀監測出有地震發生,但是位於洛陽的人們毫無感覺,紛紛指責地動儀不靈驗。但萬萬沒有想到幾天後,距離洛陽一千多公里的隴西有人來報告,說隴西當地發生了大地震,這時候人們才將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奉為神物,發明者張衡也一炮走紅。
(5)有關張衡的發明擴展閱讀
地動儀無法記錄發震時刻,更無法記錄震級。因此,從現代地震學的角度來看,候風地動儀並不能記錄地震,不是地震儀。一些科技史著作聲稱,張衡在公元132年製造的「候風地動儀」能夠准確記錄地震,比西方第一台地震儀(由義大利人路吉·帕米里製造於1856年)早了1700多年。也有些材料說,候風地動儀可以「預測地震」。
地動儀全稱候風地動儀,呈鼓狀,上面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面鑄有一條惟妙惟肖的龍,龍頭朝下,口含銅珠。龍頭相對應的下面有八個蟾蜍,張著大嘴,昂頭向上。地動儀內有一根銅質柱子,柱子上有機關與龍相連。某個地方發生地震,震動地動儀內銅柱,銅珠帶動機關,龍口就會吐下銅珠。在張衡發明了什麼中地動儀也是最為著名的。
Ⅵ 張衡發明了什麼
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回。張衡是東答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6)有關張衡的發明擴展閱讀:
早在公元132年,張衡就研發了世界上最早的震後測量儀器,名叫候風地動儀。據後漢書記載,儀器整體由銅製成呈圓形頂端凸起,直徑大概有八尺,外圍還用各種文字鳥獸圖案來裝飾,也很像當時的酒杯,儀器內有八個柱子,安裝驅動機關,儀器外有八條含著銅珠的龍,位居八方,每條龍下都有蟾蜍地震發生後,相應方向的龍珠便墜落,被蟾蜍之口所接。
Ⅶ 張衡的發明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曾任尚書和河間相等職。他「天資氵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在地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地動儀」(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渾天儀」(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察星象的天文儀器,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於日之所照」的科學論斷。在文學方面,他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星。名著《東京賦》和《西京賦》,合稱《二京賦》,描寫了東漢時期長安和洛陽的繁華景象,諷刺了官僚貴族荒淫無恥的寄生生活。《南都賦》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南陽郡的社會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間風俗。此外還著有《定情賦》、《同聲歌》、《思玄賦》、《歸田賦》、《四愁詩》等30餘篇。在地理學方面,他繪制有完備的地形圖,並研製出了「記里鼓車」、「指南針」等。在數學方面,他著有《算罔論》,並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間。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圓周率雖稍有誤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這樣精確的計算,不能不使人們感到驚嘆。他的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在氣象學方面,他製造出了「候風儀」,是一種預測風力、風向的儀器,比西方的風信雞早1000多年;在機械學方面,他製造的「獨飛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還製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動日歷等;在藝術方面,他居東漢時期著名的六大畫家之首。張衡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也是留給整個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張衡真的不愧是世界上公認的光彩奪目的科學家之一和文學的雙子星!
刻苦求學無堅不鑽
科聖張衡62年的人生歷程中,在南陽度過了34個年頭。他從小就好學深思,聰明謙虛,勤於鑽研。據史書記載,他在青少年時代就達到了「通五經,貫六藝」的境地。為了求索更淵博的知識,他不僅讀前人寫成的書,還讀一些「活書」,以開闊自己的眼界。因此,在公元94年,當他16歲的時候,前往西漢時的都城長安三輔地區游學。張衡踏平原,登高山,涉渭水;訪民情,問物產,尋古跡。飽覽了名山大川、輝煌建築和市井民情。不僅加深了對前人書本知識的體會,而且積累了大量的文學素材,為他以後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接著他又前往東漢的都城洛陽——全國的學術中心,拜師訪友,虛心求教,結識了許多學問大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視野大開,求知慾更濃。當時,張衡的家境並不富裕,但無論是在北風呼嘯、滴水成冰的冬季,還是在蚊蟲叮咬、汗流浹背的夏天,他都「如川之逝,不舍晝夜」地沉浸在書山學海之中,度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由於張衡勤奮好學,品德優秀,才華出眾,官府競相召他做官。但張衡思想開闊,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舉「孝廉」不就,官府召不行,他說:「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學業有成報效家鄉
張衡通過在外六年的艱苦求學,已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青年學者。當他學業有成之時,產生了想回家鄉干點事業、報效家鄉養育之恩的願望。當時的南陽郡太守鮑德,是一個勤政為民、德高望重的官員。他非常仰慕張衡的才華,誠懇地邀請張衡出任南陽郡主簿,幫助自己辦理郡政。公元100年,張衡接受了鮑德的邀請,出任南陽郡主簿。在任的九年間,他輔佐鮑德治理南陽,推廣鐵制農具,興修水利,興學辦教,擴大教育,提高科技水平等,為南陽當時經濟的繁榮和科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張衡擔任南陽郡主簿期間,在幫助鮑德處理好郡政的同時,還利用工閑時間,寫出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二京賦》和《南都賦》。《南都賦》以飽滿的激情歌頌了南陽秀美的山川、清澈的淯水、便利的交通、肥沃的土地、豐富的物產、珍貴的礦藏、華麗的宮殿、壯觀的樓閣、名人的軼事、經濟的繁榮和歷史的淵源等,抒發了一個家鄉赤子熱愛南陽的拳拳之心。
鮑德在張衡的輔佐下功績卓著,於公元108年被調入京城任大司農。張衡便辭去南陽郡主簿職務,回到西鄂家中,專心鑽研學問,由對文學的愛好,開始轉向天文、歷法、數學等學科的研究,為他以後的諸多發明創造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天文科學貢獻卓著
公元111年,張衡應召入京,先拜郎中,後曾兩度擔任掌管天文工作的太史令,前後計14年。在此期間和以後的仕宦生涯中,他的科研成果達到了一生的巔峰。
在古今中外的一切學科中,天文學是最為奧秘的一個門類。自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人類的智者就一直不斷地對它進行探索,力求了解並掌握它的規律。張衡通過艱苦的科學實驗和理論研究,建立了當時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先進意義的最系統、最完備的渾天學說理論體系。他在渾天學說的形成、發展和宣傳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公元117年,張衡根據渾天學說理論和對天象的實際觀察,創造出了利用漏壺滴水推動的大型「漏水轉渾天儀」。這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動演示恆星和太陽周日運行的儀器,為銅質空心球體,軸貫球心,軸和球體相接的兩點為北極和南極。球外套有地平圈和子午圈,立有黃道圈和赤道圈,二者成24度夾角,分列有24節氣等。儀器全靠漏壺流出水的力量推動齒輪,齒輪帶動渾象,一晝夜轉動一周。儀器上星宿出沒與天象完全吻合,形象而生動地揭示了日、月、星、辰的周日運行。渾天儀製造的成功和精確演示,轟動了整個京城,觀看者絡繹不絕,無不驚奇。
Ⅷ 張衡的發明有什麼
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
Ⅸ 張衡有哪些發明
地動儀渾天儀完備的地形圖候風儀記里鼓車獨飛木雕土圭(日影器)地球儀只知道有地動儀 發明地動儀和侯風儀 東漢時期,中國發生地震的次數是比較多的,為了測定地震方位,及時地挽救人民的生命財產,公元126年,張衡在第二次擔任太史令之後,就注意掌握收集地震的情報和記錄,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終於在公元132年(東漢順帝陽嘉元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方位的科學儀器——地動儀。利用它,不但可以知道有沒有發生地震,而且可以測出地震的方向。 這個地動儀是用精銅鑄成的,形狀象一個酒尊,直徑為八尺。儀器上有一個隆起的頂蓋,儀器的外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有一根都柱,這根柱能夠沿導軌向八個方向側移,並以此操縱一個啟(發)、閉(關)的開關。它的外部,有八條龍,每一個龍頭的口中都銜有一顆銅丸,在底座周圍則有八隻張著口的蟾蜍和龍頭相對,以便隨時承受從龍口中落下的銅丸。地動儀的牙機製得非常精巧,全部裝在儀器的內部,蓋子蓋得非常嚴密,連一點縫隙也沒有。一旦發生了地震,地動儀就會受到振動,結果就會有一個龍嘴吐出銅丸,讓它下面的蟾蜍把銅丸銜著。這時,地動儀就會發出響亮的聲音,從而引起看守人員的注意。盡管有一條龍的機關受到觸發,但其餘七條龍則會保持不動,因此,只要知道哪一條龍受到觸發,就可以知道地震來自什麼方向。根據所發生的地震的事實加以驗證,地動儀所指出的地震方向和地震實際發生的方向幾乎一點不差。 張衡的地動儀基本上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表達慣性運動的擺,(《張衡列傳》叫都柱),另一部分是設在擺的周圍與儀體相接聯的八個方向的八組杠桿機械,兩者都裝置在一座密閉的銅儀中。都柱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心柱的名稱,張衡地動儀中的都柱,就是沿用這個定義。由此可知,張衡是受到地震災害中房倒屋塌的啟示,利用不穩定平衡的原理,在儀器中央安裝著一根在靜止狀態下能夠直立的柱,如果發生了地震,由於地震波的震動,使都柱產生位移,平衡遭受破壞,就要傾倒下去。由於地震波的縱波轉播較快而走在前邊,而且又從大地內部傳來,所以都柱的基部首先受到縱波的推力而產生和震源方向相對的位移。但在都柱的頂部,還保持在原來的位置。因而造成都柱向著震源方向的傾斜狀態,於是就重心偏移,平衡遭受坡壞,都柱便向著震源的方向倒下去。都柱傾倒靈敏度的高低差別,取決於都柱的高和底面直徑的比值的大小。此外,以都柱為中心而設置的八組杠桿機械,其用途是在地震時,擺由於本身慣性而與儀體發生相對的位移,失去平衡而傾斜,推開一組杠桿,使這組杠桿與儀體外部相聯的龍頭吐出銅丸,落入蟾蜍口中,通過擊落的聲響和落丸的方位來報告地震和記錄地震的方向。 從歷史上的記載來看,張衡的地動儀是頗為靈敏的。公元138年,隴西(今甘肅省東南部)發生了地震,隴西離洛陽一千多里,但張衡的地動儀向西北方向的一條龍吐出了銅球,測出西北方發生地震,當時住在洛陽的人都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洛陽的官僚、學者們議論紛紛,懷疑地動儀是否准確。過了幾天,隴西果然送來了報告,說那裡發生了地震,於是,大家都承認這個儀器非常神妙。從洛陽人沒有震感的情況來分析,地動儀可以測出的最低震級為3級左右,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從此,我國開始了遠距離測量地震的歷史。 張衡製成的地動儀是人類歷史上的首創,是人類文明史上用科學方法認識地震的第一次勇敢嘗試,它揭開了地震科學的新紀元。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張衡是世代人類從事地震科學研究的先驅和世界公認的地震學的泰斗。在張衡成功地研製出地動儀之後,又經過了1748年,歐洲才製造出同地動儀相類似的儀器。 張衡除發明了地動儀以外,還製造過另一件有關氣象學的儀器——候風儀。人們在談論張衡的科學創造時,多是把「候風地動儀」認為是一件儀器,不大注意「候風」兩個字的意義。竺可楨先生特別指出:《後漢書張衡傳》里所記「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一句,是候風儀和地動儀兩個儀器創造的記敘,不過《後漢書張衡傳》把候風儀的情況忽略了沒有寫出來。 竺可楨先生在《中國過去氣象學上的成就》一文里寫道:「在氣象儀器方面,雨量器和風信器都是中國人的發明,算年代要比西洋早得多。《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後漢書》單說到地動儀的結構,沒有一個字提到候風儀是如何樣子的,因此有人疑心以為候風地動儀是一件儀器,其實不然。《三輔黃圖》是後漢或魏晉人所著的。書中說:『長安宮南有靈台,高十五仞,上有渾儀,張衡所制,又有相風銅鳥,遇風乃動。』明明是說相風銅鳥是另一種儀器,其製法在漢書上雖然說得不詳細,但是根據《觀象玩占》書里所說的:『凡俟風必於高平遠暢之地,立五丈竿,於竿首作磐,上作三足鳥,兩足連上外立,一足系下內轉,風來則轉,回首向之,鳥口銜花,花施則占之。』由此可知,張衡的候風銅鳥和西洋屋頂上的候風雞是相類似的。西洋的候風雞到12世紀的時候始見之於載籍,要比張衡候風銅鳥的記載遲了1000年」。
Ⅹ 中國的張衡發明什麼
渾天儀,地動儀,侯風儀,獨飛木雕,土圭(日影器)、活動日歷等。
張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發明就是「地動儀」了。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曾任尚書和河間相等職。他「天資氵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在地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地動儀」(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渾天儀」(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察星象的天文儀器,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於日之所照」的科學論斷。在文學方面,他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星。名著《東京賦》和《西京賦》,合稱《二京賦》,描寫了東漢時期長安和洛陽的繁華景象,諷刺了官僚貴族荒淫無恥的寄生生活。《南都賦》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南陽郡的社會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間風俗。此外還著有《定情賦》、《同聲歌》、《思玄賦》、《歸田賦》、《四愁詩》等30餘篇。在地理學方面,他繪制有完備的地形圖,並研製出了「記里鼓車」、「指南針」等。在數學方面,他著有《算罔論》,並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間。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圓周率雖稍有誤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這樣精確的計算,不能不使人們感到驚嘆。他的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在氣象學方面,他製造出了「候風儀」,是一種預測風力、風向的儀器,比西方的風信雞早1000多年;在機械學方面,他製造的「獨飛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還製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動日歷等;在藝術方面,他居東漢時期著名的六大畫家之首。張衡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也是留給整個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張衡真的不愧是世界上公認的光彩奪目的科學家之一和文學的雙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