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玻璃工藝的起源
玻璃最初由火山噴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在商代的時候中國人就製造出了琉璃玻璃。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研製望遠鏡的需要,制出光學玻璃。1874年,比利時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1906年,美國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後,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於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抬來大鍋,搬來木柴,並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了。他們正准備收拾一下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來看啊,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
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起來。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物質,這就是最早的玻璃。後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大約在4世紀,羅馬人開始把玻璃應用在門窗上,到1291年,義大利的玻璃製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我國的玻璃製造技術決不能泄漏出去,把所有的製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產玻璃!」
就這樣,義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生產玻璃,他們在一生當中不準離開這座孤島。
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製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玻璃是綠色的,是無法改變的。後來發現綠色來自原料中少量的鐵,二價鐵的化合物使得玻璃顯綠色。在加入二氧化錳以後,原來的二價鐵變成三價鐵顯黃色,而四價錳被還原成三價錳呈紫色。光學上,黃色和紫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補,混合在一起成為白光,玻璃就不偏色了。不過若干年後,三價錳被空氣繼續氧化,紫色會逐漸增強,所以那些古老房屋的窗玻璃會略微帶點紫色。
㈡ 玻璃的製作方法
玻璃的生產工藝包括:配料、熔制、成形、退火等工序。具體方法如下:
1. 配料,按照設計好的料方單,將各種原料稱量後在一混料機內混合均勻。玻璃的主要原料有:石英砂、石灰石、長石、純鹼、硼酸等。
4. 退火,玻璃在成形過成中經受了激烈的溫度變化和形狀變化,這種變化會降低玻璃的強度和熱穩定性,如果直接冷卻,很可能導致玻璃破裂,為了消除這種現象,玻璃製品在成形後必須進行退火。
玻璃是非晶無機非金屬材料,一般是用多種無機礦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鋇、石灰石、長石、純鹼等)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輔助原料製成的。它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 普通玻璃的化學組成是Na2SiO3、CaSiO3、SiO2或Na2O·CaO·6SiO2等,主要成分是硅酸鹽復鹽,是一種無規則結構的非晶態固體。廣泛應用於建築物,用來隔風透光,屬於混合物。另有混入了某些金屬的氧化物或者鹽類而顯現出顏色的有色玻璃,和通過物理或者化學的方法製得的鋼化玻璃等。有時把一些透明的塑料也稱作有機玻璃。
㈢ 玻璃的起源與製作方法
世界最早的玻璃製造者為古埃及人。玻璃的出現與使用在人類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從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遺跡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
1874年,比利時首先制出平板玻璃。1906年,美國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後,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3)創造玻璃的工藝擴展閱讀:
廢玻璃的作用
1、玻璃原料:將廢玻璃經過收集、分選、處理,將其作為生產玻璃的原料,這成為廢玻璃的回收利用主要途徑。
廢玻璃可用於對化學成分、顏色、雜質要求較低的玻璃製品的生產,如有色瓶罐玻璃、玻璃絕緣子、空心玻璃磚、槽形玻璃、壓花玻璃和彩色玻璃球等玻璃製品。這些產品的廢玻璃摻入量一般在30wt%以上,綠色瓶罐製品的廢玻璃摻入量可達80wt%以上。
2、塗料原料:利用廢玻璃和廢輪胎經破碎成細粉狀,按一定比例摻入塗料中,可取代塗料中的二氧化硅等材料。
3、微晶玻璃原料:微晶玻璃質地堅硬,機械強度高,化學穩定性和熱穩定性好。但目前微晶玻璃常用的傳統原料生產費用較高。國外採用浮法工藝的廢玻璃和電廠的粉煤灰替代傳統微晶玻璃原料生產微晶玻璃獲得成功。
㈣ 如何製造玻璃
製作玻璃的方法如下:
使用火爐或窯
一.准備硅砂
此過程被稱為退火,去除在冷卻過程中在玻璃上形成的任何應力點。沒有經過退火的玻璃明顯較為脆弱。一旦完成此過程,玻璃隨後可鍍膜、夾層或其它改善強度和耐久性的處理。
1.退火的精確溫度不一,取決於玻璃的准確成分,低可到399攝氏度(750華氏度),高可達538攝氏度(1000華氏度)。
玻璃冷卻的速度也不同,通常較大片玻璃的冷卻速度必須比較小的玻璃慢一些。在開始退火前先調查好正確的退火方法。
2.另一個相關的過程就是回火,經過磨光的成型玻璃被放入烤爐加熱到至少600攝氏度(1112華氏度),然後在高壓下用空氣讓其急速冷卻(淬火)。
退火玻璃在6000 psi(421.94 kg/cm2)的壓力下會變成碎片,而回火玻璃則在不少過10000 psi(703.23 kg/cm2)的壓力下才會變成碎片,通常為大約24000 psi (1687.76 kg/cm2)。
(4)創造玻璃的工藝擴展閱讀
玻璃搬運注意事項:
1.在運輸過程中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一定要注意固定和加軟護墊。一般建議採用豎立的方法運輸。車輛也應該注意保持穩定、慢速。
2.玻璃安裝的另一面是封閉的話,要注意在安裝前清潔好表面。建議使用專用的玻璃清潔劑,並且要待其干透後證實沒有污痕後方可安裝,安裝時建議使用干凈的建築手套。
3.玻璃的安裝,要使用硅酮密封膠進行固定,在窗戶等安裝中,還需要與橡膠密封條等配合使用。
4.在施工完畢後,要注意加貼防撞警告標志,一般可以用不幹貼、彩色電工膠布等予以提示。
5.請勿用尖銳物品碰撞。
㈤ 玻璃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玻璃的種類很多,而所有的玻璃基本的製造原料都大致相同。玻璃是 由某些物質熔化,然後冷卻經過混合製成的。製造玻璃的最主要材料是: 硅砂、蘇打、灰石、硼砂、硼酸、氧化鎂和二氧化鉛。由於各種原料的不 同,可以製造出各種不同的玻璃。人類最早製造的玻璃是蘇打石灰玻璃。用蘇打灰和石灰以及硅砂製成 的這種玻璃,最容易熔化,價錢也很便宜,在世界上有90%是這種玻璃。 人們用它來鑲門窗,做瓶子、燈罩以及其他用具。鉛玻璃是用二氧化鉛、硅土、蘇打和少量的其他物質製作的。鉛玻璃 可以做光學鏡片、無線電真空管、電視真空管、霓虹燈管等。硼砂酸鹽玻 璃是用硅砂、硼砂以及其他物質製成的。這種玻璃具有抗熱、抗震的性能, 可用它做烤箱、燈炮、絕熱體等。化學家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原料製造出不同的玻璃。例如在原料中加少 量的氧化金屬,就能做出美麗的彩色玻璃。現在制玻璃的過程和以前有極大的不同,但製造仍然是六個基本方式: 混合、熔化、吹、壓、滾、鑄、畫。
㈥ 玻璃的製作工藝是什麼
考古資料表明,中國古代的玻璃製造工藝始於西周時期,歷經綿延不絕的兩千餘年,至清代發展到頂峰,成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時期。故宮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4000餘件。從藏品的時代上看,戰國到明清幾乎不間斷。其中絕大部分藏品為傳世品,尤以清代玻璃製品所佔比例最大,約占整個藏品的90℅。清代玻璃器又分宮廷製造與民間製造兩大系列,宮廷玻璃器占其中的3/4。宮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製作的工藝水平,是造辦處玻璃廠按照皇帝的諭旨為皇家製作的各種玻璃器皿。有清一代從康熙皇帝玄燁到末代皇帝溥儀,內務府官辦作坊——造辦處玻璃廠從未停止過玻璃的製造與生產。 玻璃廠建立後,清代的玻璃製作在皇帝和造辦處管理大臣的統一指揮下走上了穩步發展的軌道。據不完全統計,康熙朝已有單色玻璃、畫琺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灑金玻璃等品種,雍正朝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單色玻璃是指用單一顏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康熙朝的單色玻璃是對清以前玻璃製作工藝的繼承與發展。這時期的傳世品,過去僅知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製作數量最多、器型最豐富的品種是單色玻璃,為當時的主流產品。單色玻璃有「涅玻璃」與「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琺琅是一種繪燒於金屬胎、瓷胎和玻璃胎上的釉料,康熙年間從歐洲傳入我國。玻璃胎畫琺琅是清代首創的玻璃裝飾工藝,始於康熙朝,而康熙朝玻璃胎畫琺琅的實物卻一直杳無蹤跡,無緣得見。 康熙朝玻璃製作工藝的另一創新是套玻璃的燒製成功。所謂「套玻璃」是指由兩種以上顏色玻璃製成的器物。其製作方法有兩種,一是在玻璃胎上滿套與胎色不同的另一色玻璃,之後在外層玻璃上雕琢花紋;一是用經加熱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作花紋。套玻璃是玻璃成型工藝與雕刻工藝相結合的產物,是玻璃製作工藝史上的重要發明。這兩種方法製作出的器物均可見凸雕效果,既有玻璃的質色美,又有紋飾凹凸的立體美。 灑金玻璃是康熙朝創新的又一個玻璃品種。而在雍正的檔案中卻未見製作灑金玻璃的記載;但雍正朝檔案中記載了描金玻璃的製作,描金玻璃是在玻璃表面描繪金色花紋,其製作方法應源於漆器工藝中描金漆的做法。 縱觀歷史,康熙朝是清代官造玻璃製作工藝的開端和奠定基礎的時期,玻璃廠的建立是康熙皇帝玄燁繼承中國傳統玻璃製作工藝和吸收歐洲科學技術的產物,也是皇家對玻璃製品重視與喜愛的結果。晶瑩璀璨的玻璃器成為清代藝術品中的新寵和皇帝重要的賞賜品。雍正朝玻璃顏色達30種之多,可謂五彩繽紛,斑斕絢麗,成為雍正朝玻璃製作工藝的閃光點。乾隆朝是有清一代玻璃製作工藝最為輝煌、全面發展的時期。嘉慶朝是玻璃製作工藝的轉折點,從此造辦處玻璃廠一蹶不振,工藝水平逐步下降。清代玻璃工藝製作與發展的歷史與清王朝的興盛衰亡息息相關,這正是官辦作坊不可抗拒的發展規律。
㈦ 玻璃制備工藝過程
玻璃的生產工藝包括:配料、熔制、成形、退火等工序。分別介紹如下:1.
配料,按照設計好的料方單,將各種原料稱量後在一混料機內混合均勻。玻璃的主要原料有:石英砂、石灰石、長石、純鹼、硼酸等。2.
熔制,將配好的原料經過高溫加熱,形成均勻的無氣泡的玻璃液。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玻璃的熔制在熔窯內進行。熔窯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坩堝窯,玻璃料盛在坩堝內,在坩堝外面加熱。小的坩堝窯只放一個坩堝,大的可多到20個坩堝。坩堝窯是間隙式生產的,現在僅有光學玻璃和顏色玻璃採用坩堝窯生產。另一種是池窯,玻璃料在窯池內熔制,明火在玻璃液面上部加熱。玻璃的熔制溫度大多在1300~1600゜C。大多數用火焰加熱,也有少量用電流加熱的,稱為電熔窯。現在,池窯都是連續生產的,小的池窯可以是幾個米,大的可以大到400多米。3.
成形,是將熔制好的玻璃液轉變成具有固定形狀的固體製品。成形必須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才能進行,這是一個冷卻過程,玻璃首先由粘性液態轉變為可塑態,再轉變成脆性固態。成形方法可分為人工成形和機械成形兩大類。A. 人工成形。又有(1)吹制,用一根鎳鉻合金吹管,挑一團玻璃在模具中邊轉邊吹。主要用來成形玻璃泡、瓶、球(劃眼鏡片用)等。(2)拉制,在吹成小泡後,另一工人用頂盤粘住,二人邊吹邊拉主要用來製造玻璃管或棒。(3)壓制,挑一團玻璃,用剪刀剪下使它掉入凹模中,再用凸模一壓。主要用來成形杯、盤等。(4)自由成形,挑料後用鉗子、剪刀、鑷子等工具直接製成工藝品。B.
機械成形。因為人工成形勞動強度大,溫度高,條件差,所以,除自由成形外,大部分已被機械成形所取代。機械成形除了壓制、吹制、拉制外,還有(1)壓延法,用來生產厚的平板玻璃、刻花玻璃、夾金屬絲玻璃等。(2)澆鑄法,生產光學玻璃。(3)離心澆鑄法,用於製造大直徑的玻璃管、器皿和大容量的反應鍋。這是將玻璃熔體注入高速旋轉的模子中,由於離心力使玻璃緊貼到模子壁上,旋轉繼續進行直到玻璃硬化為止。(4)燒結法,用於生產泡沫玻璃。它是在玻璃粉末中加入發泡劑,在有蓋的金屬模具中加熱,玻璃在加熱過程中形成很多閉口氣泡這是一種很好的絕熱、隔音材料。此外,平板玻璃的成形有垂直引上法、平拉法和浮法。浮法是讓玻璃液流漂浮在熔融金屬(錫)表面上形成平板玻璃的方法,其主要優點是玻璃質量高(平整、光潔),拉引速度快,產量大。4.
退火,玻璃在成形過成中經受了激烈的溫度變化和形狀變化,這種變化在玻璃中留下了熱應力。這種熱應力會降低玻璃製品的強度和熱穩定性。如果直接冷卻,很可能在冷卻過程中或以後的存放、運輸和使用過程中自行破裂(俗稱玻璃的冷爆)。為了消除冷爆現象,玻璃製品在成形後必須進行退火。退火就是在某一溫度范圍內保溫或緩慢降溫一段時間以消除或減少玻璃中熱應力到允許值。此外,某些玻璃製品為了增加其強度,可進行剛化處理。包括:物理剛化(淬火),用於較厚的玻璃杯、桌面玻璃、汽車擋風玻璃等;和化學剛化(離子交換),用於手錶表蒙玻璃、航空玻璃等。剛化的原理是在玻璃表面層產生壓應力,以增加其強度。
㈧ 如何製作玻璃工藝品
21世紀的人們追求健康、舒適、美觀的生活,在這幾年來玻璃工藝品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它為普通人家裡的裝飾提升了品位與藝術感。那什麼是玻璃工藝品呢,製作方法是怎樣的呢,下面就來看看吧!
什麼是玻璃工藝品
玻璃工藝品一般分為熔融玻璃工藝品、燈工玻璃工藝品、琉璃工藝品三大類,常作為裝飾材料或高檔商務禮品。
玻璃工藝品細分指玻璃擺掛件、玻璃聖誕禮品、玻璃水果系列、玻璃花枝系列、玻璃動物系列、玻璃糖果系列、玻璃調酒棒系列、玻璃花瓶、玻璃珠、玻璃燭台、玻璃拉絲件等玻璃製品。
水晶玻璃產業在歐美國家已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而在我國還是一個只有20年發展史的新興產業。我國水晶玻璃產業歷程雖短,但是發展速度非常驚人。充玻璃工藝品分體現了人類的創造性和藝術性,它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水晶玻璃,一種介於水晶和有機玻璃之間的新型材料,兼有水晶的透明閃亮和有機玻璃的柔韌性,克服了天然水晶儲量少、價格高、硬度大、加工困難等不足,已廣泛用於加工成水晶燈飾、項鏈、煙灰缸、水晶雕塑、水晶裝飾材料等實用工藝品,發展前景大。
玻璃工藝品的製作方法
玻璃一般玻璃原料燃燒溶解後都形成液體粘稠液,要使其冷卻成形,大都採用型吹法,使用各種材質的模型,如木材、粘土、金屬等預先製成所需要的型器,把融化的玻璃液倒入模型內,待冷卻後再將模型打開即成,一般用於吹玻璃無法製成的器具,大部分的工廠都採用此種方法,可以大量生產。
另一種為吹氣成型法,即吹玻璃,就是取出適量的玻璃溶液,放於鐵吹管的一端,一面吹氣,一面旋轉,並以熟練的技法,使用剪刀或鉗子,使其成型。將熔融的熱玻璃膏寫入壓進已刻好的圖紋模中變成塊狀的一起斑紋也限制好了。將模型壓入深度適中的砂噴濕乙炔防止砂模崩落,在將玻璃膏到入砂模內待玻璃稍冷後再取出徐冷後再研磨加工。
吹制是重要一環,以吹管沾取熔融玻璃膏,吹氣構成小泡,再運用東西加以熱塑外型,再以另一吹管沾取小量玻璃作架橋接底動作,敲下著作徐冷。用耐火石膏包住臘模後,在將玻璃質料與空模一起放入爐內加溫,在高溫下玻璃逐漸流入模內成型,放置在熔爐中脫臘,徐冷撤除石膏模,再進行研磨刨光加工完結。
玻璃工藝品的文化價值
玻璃工藝品是中國傳統工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融合了多種工藝技術和文化素養,蘊涵東西方美學思想,集藝術價值、經濟價值、收藏價值於一體的工藝美術產品。因此在水晶工藝品設計中應加深對各種工藝技術的認識,擴大設計者自身的知識面,以市場、消費需求為導向,不斷探索、採用新工藝和新技術,以期不斷取得水晶工藝品在產品設計、開發、生產上的新突破。
以上就是關於玻璃工藝品的全部介紹了,想必您也對玻璃工藝品有所了解了,希望以上的內容會對您有所幫助。
㈨ 玻璃是如何製作的
1、原料預加工.將塊狀原料(石英砂、純鹼、石灰石、長石等)粉碎,使潮濕原料乾燥,將含鐵原料進行除鐵處理,以保證玻璃質量。
2、配合料制備。
3、熔制.玻璃配合料在池窯或坩堝窯內進行高溫(1550~1600度)加熱,使之形成均勻、無氣泡,並符合成型要求的液態玻璃。
4、成型.將液態玻璃加工成所要求形狀的製品,如平板、各種器皿等。
5、熱處理.通過退火、淬火等工藝,消除或產生玻璃內部的應力、分相或晶化,以及改變玻璃的結構狀態。
(9)創造玻璃的工藝擴展閱讀:
玻璃主要成份是石英砂, 其製造過程是石英砂配合其他化學原料在高溫(攝氏1300度)燒制後冷卻而成的結晶體,具有質硬、抗磨損,高透光率及抗腐特性,其用途廣泛、歷史悠久.
現時製造玻璃之技術一日千里,其用途日益增加,由鍾表、器皿、門窗、燈飾以及高科技如電子部件及太空科技等,都不可缺少玻璃. 我們日常接觸較多的莫如平板玻璃,厚的用於門窗,薄的用於鍾表及醫學化驗用途上,其製造方法是將溶爐中的玻璃溶漿用水平或牽引方法(又稱浮法)及用垂直式牽引方法製成.溶漿經牽引出溶爐後亦同時作有系統的冷卻,冷卻完成後便成平板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