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你不認為剽竊是技術嗎?逆向工程不是技術?世界上這么多國家,為什麼其他國家不照搬照搬呢?你覺得他們不想?剽竊和逆向工程是任何國家在科技發展初期的必由之路。美國現在雖然威嚴,但100多年前也抄襲了英國和德國的技術!是的,雖然抄襲是可恥的,但這並不容易。幾乎所有的科技強國都有抄襲的歷史!
中國有14億人口,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生產出四倍於美國的科學家和四倍於美國的科技成果。中國是量子通信技術的先驅者,美國今後也會努力效仿中國。中國的報紙太多了。我們有數以百萬計的年輕科學家在各個領域進行研究。你不知道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完成我們的工作!中國人民的創新精神之所以沒有得到承認,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取得轟動性的科技成果。
B. 製造強國的三個標志是什麼
一、先進技術肯定少不了;二、強大的工業規模鏈基礎;三、充足的能源,(比如石油或是發明什麼其它新能源)
C. 光頭強為什麼一直沒有老婆
大家都知道,光頭強仔群眾眼中是一個勤勞刻苦、愛動腦筋的一個人,從動畫中他基本上每天都會去伐木,雖然基本都被熊大熊二給攪和了,但是足以證明強哥在熱愛工作這塊沒得說的。今天動漫君主要跟大家探討一下為什麼強哥這么勤奮卻一直沒有老婆,看了光頭強的家底動漫君就知道了。
第一點:因為李老闆拖欠工資
眾所周知,光頭強的頂頭上司李老闆李麻花是一個超級黑心的老闆,經常的剋扣光頭強的工資,每次讓光頭強砍樹都不給錢,還經常讓光頭強給他發明東西、給他買葯,可憐的光頭強連回家的火車票都買不起。
終於有一次,黑心的李老闆終於給光頭強發工資,結果到手一看,才三百九十八塊,連四百塊都不到。從中也可以看出光頭強本身就沒有存款,只有靠李老闆發的工資過日子。
還有在熊出沒之奪寶熊兵中,光頭強為了給嘟嘟買紙尿布和奶粉,把所有積蓄都拿出來了,可見強哥有多窮了吧。這也是為什麼強哥沒有老婆的緣故了,女人不需要你大富大貴,但最起碼的柴米醬醋茶這些還是要的。
第二點:因為強哥愛發明
大家都清楚,搞發明沒有點資本是不行的,一個成功的發明必有無數個失敗的發明,發明的代價就是大把大把的燒錢,強哥為了伐木,發明各式各樣的東西,本來這些發明是為了賺錢的,結果都被熊大熊二給破壞了。搞發明的錢打水漂了,樹又沒砍到,動漫君都為強哥心疼了。可想而知,強哥的錢都用到哪裡去了。
不過即使在生活很窘迫的時候,強哥都還會分半個包子給小狗吃,這也是強哥最吸引大家的地方了,從心底深處表達出來的善心,不會因為周遭環境改變而改變了初衷。
所以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強哥保持初心,一定能夠找到老婆的。
D. 世界科技強國排行
看是什麼科技了,火箭衛星導彈都做得好,沒見過哪家把汽車、家電做得好的!民用科技水平上不去,專搞軍工高科技,很難說是把國家綜合實力提高。個人覺得不止家電需要下鄉,高科技更需要下鄉。
E. 技術,純科技都市,強國類小說
科技類的小說:《重生軍工子弟》、《崛起重工》、《熬鷹航空業》、《超級霸主》、《帝國重器》。
1、《重生軍工子弟》
作者:周碩
內容簡介:本書主角以私人的身份遊走世界可勁地薅羊毛,不種馬沒後宮,作者屁股坐得很正,第一桶金就是製作戰機航模發家,比較新穎。從此開始慢慢種田,然後全球布局,劇情安排也大概能邏輯自圓。
F. 作為科技強國的德國為世界帶來了哪些令人驚嘆的發明
01 )電視機
發明人:曼弗雷德·馮·安德內(ManfredvonAndenne)
發明時間:1930年
裝在背心小口袋裡的電腦 早在60年代初,大金融家們就把所有的東西放在一張塑料卡里。但無論是簽名還是磁性條碼都不能滿足非現金支付對安全保障的要求,對智能卡的需求就越來越緊迫了。尤爾根·戴德羅夫和赫爾穆特·格羅特羅普向世人證明了他們超強的洞察力和靈敏度:1968年,他們發明了內置集成電路的儲存卡,並且申請了專利。1977年,戴德羅夫用內置微處理器優化了以前的發明。與那些只能讀寫的數據存儲卡相比,微處理器卡可供人們自由編程。現如今,我們無法想像,沒有晶元的生活會是怎樣。電話卡、信用卡、電子支票卡、醫療卡……所有重要的數據都存在我們公文包里那張塑料小卡上。
G. 現在實現強國夢想傑出人物有哪些
近代為實現國家富強,而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物有哪些?各位, 這個問題具有科普的性質,非常好。我們知道,作為文字工作者,其職責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闡述事實,澄清謬誤,引領社會輿論,起到為大眾發聲,為正義吶喊的作用;第二,文字工作者應該宣揚正確的價值導向,弘揚正能量。很明顯,這個問題的價值導向十分正確。
而和他一樣,想要喚醒國人的,當時還有一位,叫魏源。據史料記載,此人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纂出《海國圖志》。在書中,魏源喊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其用意,是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以達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效果。可惜,由於道光帝過於保守,再加上清政府已腐朽透頂,魏源的主張並沒有得到實施。但不管怎麼說,他的書籍和主張,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
H. 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是什麼意思
親愛的各位領導、同事們:大家下午好!很榮幸在這里做大國工匠的演講,我演講的主題是:傳工匠精神,做魯泰工匠。通過觀看大國工匠的宣傳片以及公司車間的大力宣傳和弘揚,使我們了解了大國工匠的故事,並深深的被他們的故事所感動,大國工匠的故事也深深地觸動了我,是我不禁反思我與他們的差距,不禁夢想向他們靠攏。每次當我看完大國工匠的宣傳片後,我就一次次的問自己,到底什麼樣的工人,才是大國工匠。一定是高端科技嗎?一定是獨一無二嗎?一定是奢華卓越嗎?都不是!那大國工匠都是什麼樣的工人?他們都是在第一線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他們有鉗工,有撈紙工,有研磨工等等,無一例外,都是平凡的普通工人,他們不是領導,不是富翁,甚至不是高學歷,但他們每一個人都靠著對職業技能的完美追求,靠著對技術的忠實傳承和鑽研,靠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和堅守,與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為國家國寶級的頂級技工,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我們在工作中也是一樣,有時候我們忙,我們會累,我們會煩,我們會厭倦,可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大國工匠們他們難道不累嗎?難道不厭倦嗎?胡雙錢守著台虎鉗就是二十年,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師傅,周東紅守著又冷又潮濕的撈紙池就是十幾年,鏨刻大師孟劍鋒師傅在研究新工藝的時候,失敗一次又一次,他們並不是不累,並不是不厭倦,而是有工匠精神在支撐著他們,當他們完成一件作品的時候,成就感和榮譽感襲來,所有的疲倦都不值一提了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平凡永遠是人生的常態。但平凡能孕育偉大,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業,平凡的崗位鑄就人生的輝煌。在工作中我們要以恪盡職守的意識、熱情服務的態度、嚴於律己的精神,時刻發揚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工匠精神,踏實工作、立足崗位、創先爭優,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也能像大國工匠們那樣在平凡崗位上演繹精彩的人生!就一定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魯泰工匠!謝謝大家,我的演講結束了!
I. 「瓦良格」號的發明者,為什麼說「只有強國才能建造它」
此處有詳細的介紹
http://mt.sohu.com/20150817/n419044296.shtml
所有在場的人終於明白了:在國家解體的情況下,再要將「瓦良格」號建成已經沒有可能。此後俄烏之間對此船仍有協商,但都是無果而終。
J.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了嗎
央視網消息:新中國的成立點燃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希望。70年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跨越新世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到黨的十八大後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到確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不懈努力,中國科技實力伴隨著經濟發展同步壯大,實現了從難以望其項背到跟跑、並跑乃至領跑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並正向著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一、奠定基礎,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
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幾乎從零開始起步。1956年,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在「重點發展,迎頭趕上」方針指引下,國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導和布局的科技體系,打破封鎖,發奮圖強,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自強的靈魂。
(一)科技體系初步布局
新中國誕生之初,國家百廢待興,科技基礎更是極為薄弱,亟待改善。1949年,以中國科學院成立為代表,各地區各部門相繼開始布局建立一批科學研究機構。1956年,新中國歷史上首次召開全國科技大會,制定了國家首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1956-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專題研究部署科技發展問題,擬定了多項當時發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務,成為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至「文革」以前,全國科研機構已經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30多個增加到1700多個,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從不足500人增加到12萬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產業部門、地方科研單位和國防部門五方面組成的科學技術體系。
(二)拼搏精神影響深遠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以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等為代表的海外專家學者破除一切艱難險阻,懷抱對祖國的濃濃感情,紛紛歸國效力,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者已經達到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中大多數人成為了新中國各個領域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帶領著全國科研人員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技奇跡,更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首創成果舉國振奮
這一時期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下,迅速涌現出了一批追趕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試製成功。隨後,半導體三極體、二極體相繼研製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設計製造的運載火箭發射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1967年,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70年代初期,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些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砥礪前行,科技事業在改革中發展壯大
「文革」期間,我國科技事業受到了極大沖擊,發展陷入停滯。改革開放猶如一場及時雨,滌雲盪霧,我國科技事業由亂到治,由衰到興,迎來了新的春天。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使全國上下統一了思想,明確了目標。此後一系列科技規劃、計劃相繼實施,科技體制改革大幕開啟,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科技規劃相繼出台
改革開放後,為盡快改變科學技術落後狀況,中央審時度勢,對科技發展進行全面系統規劃。1978年,國家制定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8個發展領域和108個重點研究項目,為新時期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隨後,《1986-2000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完成,首次強調了科技發展要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的戰略方針,促進了技術成果在生產建設中的應用。上世紀80和90年代,國家又相繼研究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1991-2000年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等,進一步明確了未來我國科技發展的前景和方向。這一系列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成為改革開放後直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快速向前發展的驅動器。
(二)重大計劃順利實施
為保證各項科技規劃落地生根,加強對科技活動的管理和引導,有效配置科技資源,國家又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科技計劃。如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集中解決重大問題的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推動高技術產業化的火炬計劃、面向農村的星火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國家累計向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投入資金超過310億元,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投入近700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累計安排資金約350億元。各項計劃順利實施,成為這一階段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標簽,也為科技事業的不斷進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原有的科技體制在新的歷史時期已難以適應發展需要,科技體制改革勢在必行。1985年,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啟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大幕。此後相繼推出了科技撥款制度改革、科研機構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制度改革舉措;制定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以及自主創新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探索形成了科學基金制、科研課題制以及技術合同制等先進科研管理機制。創建了科技園區,開辟了技術市場,優化了科研資源布局,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的產生、推廣和應用,加速了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的結合。時至今日,科技體制改革仍在不斷深化和完善,改革為我國科技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內生動力。
(四)科技支撐作用不斷彰顯
科技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輔相成,互為支撐。我國科技力量結構和布局得到優化的同時,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也大幅提升。這一時期,我國高技術製造業、新興產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科技能力持續增強,重大產品、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科學設備的自主開發能力以及系統成套水平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工程建設和舉國盛事,「中國製造」走遍世界。科技在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專業服務、促進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方面發揮了先導作用,在應對和處置傳染病疫情、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國防安全等重大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三、創新引領,邁向科技強國新征程
進入新世紀以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雲涌,我國科技發展再次面臨重大機遇。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發展再次提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顯著成績,實現了從過去的追蹤跟跑逐步向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踏上了從科技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使我國科技創新隊伍不斷壯大;改進項目管理評價機制、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2018年,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年[1],是1991年的6.2倍。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研發經費規模和強度實現歷史性突破。隨著經濟實力躍升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實施,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達19657億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長20.0%,遠超同時期按現價計算的GDP年均增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更是屢創新高,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升至2.18%,超過歐盟15國[3]平均水平。按匯率折算,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證。
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17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為8383.6億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2017年年均增長14.1%。一系列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政策實施效果凸顯。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的企業分別達到2.44萬家和2.42萬家,分別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減免金額分別達到570億元和1062億元,對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研發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科技產出量質齊升
科學論文成果豐碩。2018年,國外三大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索引(CPCI)》分別收錄我國科研論文41.8萬篇、26.6萬篇和5.9萬篇,數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論文質量大幅提升,根據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論文被引用情況,2018年我國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二位。
專利發明量大幅提升。2018年,我國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分別為432.3萬件和244.8萬件,分別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專利質量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體現創新水平的發明專利為例,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數達154.2萬件,占專利申請數比重為35.7%,比1991年提高12.9個百分點;平均每億元研發經費產生境內發明專利申請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專利產出效益得到明顯提高。
知識產權產出取得長足進步。經過多年的深耕厚植,我國已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產出大